白癡

出版時間:1994-6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俄] 陀斯妥耶夫斯基  譯者:臧仲倫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一個忠厚、善良、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年輕人梅什金公爵(即小說中的“白癡”)從國外歸來,由于命運的安排被卷進生活的漩渦。他被兩個同樣十分美麗、非常聰明、蔑視世俗成見的將軍女兒阿格拉婭和從小父母雙亡被人面獸心的地主收為外室的納斯塔西婭所愛。由此引起一連串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沖突、斗爭乃至兇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白癡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1條)

 
 

  •     
      
       話說這幾天,正在讀陀翁的《白癡》,已經(jīng)讀完了第一部分。初上手時怪詫異的,怪他情節(jié)展開得那么快,快得像話劇,一幕接著一幕,全是人物和對白,每個人都活靈活現(xiàn),好像一群演員叫上勁地用臺詞“咬”出一部戲來,角色與其說極端倒不如說是標準,富家巨室,達官貴人,紈绔子弟,幫閑惡奴,主人公梅詩金公爵是個光棍窮儒,美麗的娜斯塔霞則宛然杜十娘。人物出奇,行當平凡,這最難寫了,寫不好就俗,像才子佳人戲往往膚淺,陀翁則寫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節(jié)婦義夫皆有血有肉,下筆深刻,更難得第一部分只寫梅詩金公爵初到彼得堡的第一天,人不歇鞍馬不停蹄,十幾萬字一氣呵成,沒有半點閑篇,干凈嚴實。
      
       我是看到梅詩金公爵給葉班欽將軍的內(nèi)眷作自我介紹才入了戲的,因為自己恰好也有點兒體會。大家逢場作戲,話不投機的時候是多的,個人的經(jīng)驗,難保能換來共鳴,彼此客客氣氣的還好,倘若一時不巧,多情的遇著冷眼的,失意的遇著熱心的,或是幸的遇著不幸的,通的遇著不通的,則難免一場尷尬。書中的公爵,興致勃勃地講起在瑞士療養(yǎng)時的見聞,講陰郁的的心情如何被集市上一聲驢叫給沖得豁然開朗,可是對面的太太小姐,關(guān)心的只是異國風光,哪里聽得進去這些。
      
       讀到這里,不免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庸俗的、麻木的、低級趣味的人,總設(shè)想他們的人生該有多么的平淡,雖然是一廂情愿的猜測,而且自以為是的成分居多。我很想分析個原因出來,或是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法子,解救那些其實我很在乎的人,但這個題目似乎碰不得,碰一下就會有荒誕的流質(zhì)濺出來,先惡心到自己,并且會聽到四字的耳語,你算老幾。兩界的人原本相安無事,下界的人想上來自然就來了,上界的人想提拔下界的人,自己先墮下去,因為沒味了,干涉別人是最沒味的事兒。不能干涉,又想干涉,上界中于是有了造福派,他們像一群閉門煉丹的道士,試圖解決只有神仙才能解決的問題。這樣的人,看起來就像白癡,陀翁這本書寫的正是這樣一個白癡。
      
       梅詩金公爵的自我介紹里,講了三段故事,一則有關(guān)瑞士,一則有關(guān)死刑,一則有關(guān)一位可憐的鄉(xiāng)下女子,這些故事都不能打動太太小姐們。第一則是細膩的人生感悟,結(jié)果公爵被笑話成“清靜無為的哲學家”,她們當然不覺得自己麻木,相反,是你太多愁善感了,說得好像你的一個無用的器官特別發(fā)達,好像你的盲腸特別長。第二則是講對生命的珍重,這一次公爵被看成是“自作聰明的假正經(jīng)”,誰不知道這些道理,還用得著你照本宣科老生常談?你不知道大道理都是心靈雞湯,憑天長才是真性情?第三則是對陌生人的憐憫,結(jié)果公爵又被當做“神圣光輝的道德家”,只是這一次,連討論的必要都沒有了,您還是給我們評一評哪位小姐長的更好看吧。
      
       就是這樣一段滿擰的談話,再次證明了那句俗語:寧跟聰明人打架,不跟糊涂人說話。況且她們還算不上糊涂人,只是沒味罷了。沒味的內(nèi)涵需要解釋一下。
      
       沒味和沒趣不一樣,沒趣尚可以有原味,尚可以淳樸赤誠,沒味是情商為零。
      
       有味和有趣不一樣,有趣一定活潑鮮明,有味則是懂得眉高眼低就成,別難為人。
      
       人做到有趣很難,沒有天賦不行,做到有味相對容易,辦法其實很多,我也是看了陀翁的書才想通的。梅詩金公爵的談話里就有三招,分別是對世界的好奇,對生命的敬畏,和對他人的惻隱之心。能做到其中之一,這人就不會沒味。
      
       至于說葉班欽將軍的太太小姐,她們給我的印象極深,因為她們代表著沒味的上流,或者說是上流的沒味,她們不是不思進取的人,相反她們十分精明,無論是對事物的洞悉,還是對利害的敏感,無論是交際的手腕,還是內(nèi)心的自信,都非同一般,然而她們始終沒味,油鹽不進風雨不透的沒味。原因大概就是自私吧,電影《一代宗師》里有則警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一般人終其一生只能看見自己,也只愛他自己,倘若愛上別人,或是別的東西,那也是因其取悅了自己。
      
       中產(chǎn)階級的沒味,稍微復雜一些,因為不僅有自私,還有貪婪,書里有一個代表人物,即年輕的加利亞,對他的貪婪,書中用“堅韌不拔”來形容,他跟梅詩金公爵這樣解釋:“等我有了錢,您瞧著,我將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金錢的可鄙和可恨之處就在于他甚至能制造才干,而且還將繼續(xù)制造,直到世界末日。”
      
       底層的沒味,基數(shù)最大,表現(xiàn)出來也各不相同,有嘩眾取寵的菲爾狄憲科,有蠅附驥尾的列別杰夫,可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在底層呆久了,已經(jīng)沒有心情負擔美好,沒有余力勝任有趣了。
      
       這樣的人,又該怎么激起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對生命的敬畏、對他人的惻隱之心呢?如同作者借列別杰夫之口所說:“人人一心謀自己的權(quán)利,一錢銀子買一升小麥,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可在這同時還想保住自由的精神,純潔的心靈,健康的肉體和上帝所賜的一切。”
      
       梅詩金公爵必敗。
  •     http://towerjoo.github.io/blog/2014/02/28/baichi/
      
      一直好奇于俄羅斯文學的博大精深,和其巨大的世界影響力,上個世紀,也就是 大致100多年前,大師層出不窮,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二老皆是 聞名已久,但終是沒有拜讀大作的機會,于是抱著懷疑的心態(tài)讀了陀老的第一個 長篇小說《白癡》,于是除了文字的正名之外,作為普通讀者,已然深深地為其 所觸動,鴻篇巨著而不失細節(jié)的真切,情節(jié)的絲絲入扣而又加入了深入的內(nèi)心獨白, 于是早就了這種深沉而又令人唏噓的感受。這是一種多維度的享受,情節(jié)的扣人心弦 和內(nèi)容的真切厚重,這便是可稱為完美的作品。
      
      baichi
      
      或許,類似于俄羅斯,近旁的另一個國家日本,也大致可算是另外一個范例,近代 大師的層出不窮,各個也是蜚聲文壇,這怕是一個奇跡了。
      
      反觀我國,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家又有幾何?莫言?
      
      《白癡》
      
      故事本身也算是錯綜復雜,愛情是其主線,公爵與兩位美麗女人的糾葛似藤蔓一般 纏繞不清,當我們期待一個清晰的明天時,又瞬時遁入了黑暗,再到最后浪漫化 地以死終結(jié),落得如是下場,這是我無論如何也難以料及的?
      
      若干次,我是希望公爵與“風塵女”結(jié)為連理的,但幾乎在同時又想“將軍女”應(yīng)是 更懂公爵,二者更是天作之合;但又感慨“風塵女”的無私的犧牲精神,為其鳴不平; 但之于“愛情”,誰有有錯呢,“將軍女”有錯嗎?
      
      于是如同蹺蹺板一般,這頭那頭重量接近,于是便各自上下擺動,不時占領(lǐng)著我的 期望。
      
      當“風塵女”被刺死,靜靜地躺在床上,看到這里,除了唏噓,也是無限的同情,最后 一秒“風塵女”內(nèi)心還是更多地是理智,是對于放手的巨大犧牲,是對于公爵未來的 一種實際推動。想必她是無論如何也未曾料到最終的結(jié)局的。
      
      “我猜到了故事的開始,卻猜不到故事的結(jié)局?!?br />   
      兩位美麗女子,除了美麗,更為重要的是靈性,是不羈的性格,再加上對于知識的 追求,對于幸福的渴望,對于人性的認知,而對于生活的反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 我一直認為,公爵二者得任其一,則大致是可以幸福的。
      
      當然故事除了這主角的三位,還有若個各種臉譜的角色,或勢利,或溜須拍馬,或 純真,或“堂吉訶德”,或陰沉,不一而足,于是也構(gòu)成了皇皇巨著的根本,呈現(xiàn)出 現(xiàn)實生活的多樣的真實。
      
      其它
      
      有無數(shù)人在比對托老與陀老誰更偉大,倘若就文學而言,自是要作品說話的,于是 昨天翻過《白癡》的末頁,今天便已經(jīng)打開了《安娜卡列尼娜》的首頁,或許, 10多天后,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讀書筆記里,大致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jié)論,當然 只是基于自己的喜好,只是基于這兩部作品。
      
      參考資料
      
      《白癡》
  •      看過很多名著小說,第一次覺得這本書的線索多的讓你亂成一團,好多人物臨時登場,有點分不清主線。看完這本小說,小說中人物激烈的行為和性格給人留下不一般的印象。現(xiàn)在在腦海中生動浮現(xiàn)的場面:納斯塔霞生日會上將羅戈任送的十萬錢幣付之火爐,列別杰夫等人心疼的想從火爐里把錢撈出來;伊波利特為自已留下自白書一心想死,舉槍自殺卻沒有成功,紛紛向眾人解釋,讓別人相信自已并不是故意這樣的;納斯塔霞愛梅什金公爵,卻將他推給別人,極力促成他和阿格拉婭在一起,后來瘋狂地答應(yīng)與梅什金公爵結(jié)婚,卻在婚禮現(xiàn)場與羅戈任逃走;羅戈任得不到納斯塔霞的愛,將她殺死;阿格拉婭愛梅什金公爵,嫉妒著公爵對納斯塔霞的感情,別扭的做著違背真實心意的事情;梅什金公爵對每個人都好,分不清自已愛誰,他憐憫納斯塔霞,極力想幫助她。不管好人壞人,都活得好累,活在束縛之中而走向瘋狂。
  •     記得小時候,趁姐姐不在家,快馬加鞭、抓緊時間看她借來的書。很多內(nèi)容多年后都變得朦朧了;但是,《白癡》中的一句話始終令人難忘:“有了這種美,你就可以征服世界?!?后來找到了英文版,貌似也可以譯為“顛覆世界”。當然,“征服世界”這個譯法,還是很不錯的。
      
      "Such beauty is real power," said Adelaida. "With such beauty as
      that one might overthrow the world." She returned to her easel
      thoughtfully.
  •     Prince is person who lives in the dream. He wants to save the world by his Christianity. However, the reality is different, as Lizaveta puts it. "we are only a fantasy." There are wild gaps between the ideal and reality. The prince is an idiot, because he never sees the world as it really is. He lives in an illusion.
      Of course, the dream is very important to everyone. A man without dream is a man without a soul. The point is, the dream which is far away from reality is daydream. Moreover, in order to become a dreamer, we must to be a human. We must have love, love the real life, not love an illusion.
      In every people's mind, there are Eden. We can't become a nithsist because of the Eden. If so, we are coward ourselves.
  •     白癡,呆子,傻子。我想起了《塵埃落定》里面的傻子,想起了《百年孤獨》里面的美人梅蕾黛絲她也是個“呆子”。想起了張愛玲。
      
      在《百年孤獨》里奧雷連諾上校說美人梅蕾黛絲“她好象經(jīng)歷過二十年戰(zhàn)爭”。美人,呆又不呆。烏蘇娜則是說感謝上天賜給她家族一個那么純潔的人。 她小時候的什么都不會,日常里洗衣行為,張愛玲也如此,她的呆子卻又仿佛洞悉一切的簡單的心又如塵埃落定的那個呆子。其實是否,無論是古今中外,對人物描寫和對文學,作者總喜歡用一個呆子來說出一些簡單撇開一切表面現(xiàn)象,看見事物的本質(zhì)的東西。這些如果在一個正常人面前說出反倒讓許多人質(zhì)疑。。升天,美人,易早逝,作者一開始就讓她帶了神奇色彩,那就同樣讓她的離去這樣子,很短命,也是的,不然再寫她寫下去,可能那種美感那種純凈就會被污染,也不容易寫了。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癡》的主人公梅什金公爵就被賦予一個“白癡”的形象,他患有癲癇癥,在肉體和精神上似乎都是有缺陷的人,不諳世事,沒受高等教育,不懂社交應(yīng)酬…但是他善良、溫和、仁愛、寬恕、誠實、忍耐、純潔坦白……在許多交流和話語中,能一語道破人世間的善惡情。絕對美好的人,想要塑造真心不容易,而美好的人在社會生活上在常人看起來通常都是“笨蛋”,與眾不同那就是異類。那么主人公確實該讓起成“白癡”?,F(xiàn)實生活的普通人與讀者也都不會接受一個十全十美的人,那么就在某些方面削弱吧讓大家心理平衡!
      
      
      
      納斯塔霞,她是個美麗動人有獨立精神又高尚聰明的女性,但在貪婪財欲情欲社會里,她是犧牲品。她自信又自卑,相信自己比其他許多人優(yōu)越相信自己靈魂的純潔,但又被欺凌與被侮辱的審視造成畸形的心理狀態(tài)和自卑感,她以傲慢作為抵御無賴和卑鄙的自衛(wèi)手段,卻孤立無援,她靈魂深處對生活對人對自己的種種合乎人情的要求,注定得不到滿足,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一直壓抑著心靈像夢魘一樣讓她窒息,可她同時又憧憬新的生活。她藐視財權(quán)卻又知道自己需要,到她有能力把十萬盧布付之一炬時候,終于取得精神上的勝利,卻仍然未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我很細心地讀這個人物,或者感覺有那么一丁點兒像,自信又自卑,只是沒有那么強烈也沒有那么高端與偏激。閱讀一個人的心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描寫一個人的心理,是不容易的事。
      
      
      
      
      
      
      一個人喜歡一本書,或者讀完一本書,有些時候帶給個人的感覺和記憶并不是這一本書的描寫精彩和故事情節(jié)。
      就像一首歌,介紹的人是在你心中很重位置的人,那首歌還沒開始聽,就已加滿分了。 就像一段路,你回憶起并不止是周邊的美麗風景,而很大一部分可能是陪伴身邊的人和當時發(fā)生的事情。。
      
      《白癡》的主人公,是患癲癇病的一個靈魂高尚者。癲癇,癲癇!我拿起書就特別地認真想要讀。如果說聯(lián)系,也聯(lián)系不上什么,其實就是我的那個她,很好的那個朋友,她弟弟也患有癲癇病。這兩者真的說不上什么聯(lián)系對吧。。但是,我卻總感覺有點兒。我非常地希望作者把主人公描寫更好。我與她的弟弟接觸不多,只是與她,我親愛的她,好多年的相伴相樂相分享生活,許多個夜晚的閨蜜夜談,她是個很好的家伙溫和樂觀善良聰明,困擾她的事情不多,讓她難過的事情只有家人的事兒其中她的弟弟就讓她一只心疼擔心難過著。。而癲癇,我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留意,在學素描的介紹左右腦分工時候出現(xiàn)聯(lián)系著癲癇病的問題時候,會翻閱各種有關(guān)資料。。慢慢地,開始了解這個病開始每次看到這兩個字就會有反應(yīng)。。說不上什么聯(lián)系,只是不知道為何,捧著《白癡》就想認真地讀,認真地讀下去后,自然而然地被故事吸引,也自然而然地這本書相對我來說是本很特別的書。
      
      
      讀書,能讓
      “你縱使在擁雜吵鬧的環(huán)境里也能只存在自己看空靜世界里 ”
      
      讀書,除了小時候養(yǎng)成的愛好和習慣,還有這么一點,安靜。這感覺讓我一直離不開書。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從中學開始有這種安靜的感覺,縱使是下課縱使有許多聲音許多動作在身邊,也能夠自己獨存在一個靜謐的空間里,那里只屬于自己。多么舒服。
      
      讀《白癡》時候,到第二部分中間,遇到有繁雜的事情,某些會議還有隊友,我離開了,衡量之后的決定,沒有不對和后悔,只是稍微難畢竟相處了許多個月共同努力過。但低落和雜亂的心是無益的,將這樣的心情壓下,變得平靜,方法很簡單,就是認真讀書。是的,讀書了,心就靜下來了。。
      
      以至于,我看到《白癡》就會想起了我的隊友們!
      這也是《白癡》帶給我的回憶!
  •      《白癡》這書里描述的感情很細膩,有時陀翁就借著主人公梅什金的話,將自己的經(jīng)歷和痛苦的感覺表達出來,無怪乎讀著讀著,認為那種感覺比別的作家的筆觸更真切,更具體。
       托翁是極少的經(jīng)歷過臨刑的極端痛苦的人,在極度絕望時被赦免了,那種毫無希望的感覺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才寫得那么真,就像在回憶當時自己的復雜情緒,這種情緒也許影響著陀翁的一生,但陀翁是堅強的,經(jīng)歷過那么多精神和物質(zhì)的折磨,他還能堅持繼續(xù)寫作,這也是眾多讀者喜歡他的原因吧。
       我喜歡《白癡》這本書是因為耿濟之翻譯的很不錯,將作者所要傳達的意思精彩地呈現(xiàn)出來,另外,梅什金公爵是個可愛的人物,小說中,他在與陌生人交往時很真誠,我想應(yīng)該就是他那種真誠和可愛的形象無形中吸引了那些人,于是交到這么多好朋友,于是有了這么精彩的人生。
       既然梅什金公爵有很多交到好朋友的方式,那讀者們朋友便可以來讀讀此書,體會一下他為人的方式,這是在現(xiàn)今社會很稀缺的人物,或許是古往今來都很稀缺的真誠的成年人。
  •     
       忽然發(fā)現(xiàn)梅什金可以近似讀為沒神經(jīng)==雖然最后差一個g。但是真的不喜歡他那么懦弱的性格,最后導致了阿格拉婭和納斯塔霞的悲慘結(jié)局。尤其是阿格拉婭和他明明是那么明顯愛著對方,他卻莫名其妙要娶納斯塔霞。我覺得他就是一個莫名其妙對所有人都很善良的白癡的角色??梢哉f他是那么善良,不樂意傷害任何人,可是他這樣姑息縱容惡讓惡更加泛濫,最后好人也得不到美好的結(jié)局,自身也落下真正成為白癡的下場。
       這是我對所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中角色最不喜歡的一個人,太懦弱太沒有個性,太無用!擁有了錢財可以掌握自身命運,卻總是被狹隘、自私的人圍繞在左右,聽任他們擺布。相比,《罪與罰》的主人公雖然殺害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和她妹妹,至少他不懦弱,他敢于反抗自身的命運!但是,梅什金完全是一個反面的懦弱的影子。就算他變成一個花心的混蛋,玩世不恭,和羅戈任類似,我也會更喜歡那時的他。
       一開始看本書的上,就覺得這本書完完全全達不到《罪與罰》等書的高度。梅什金憐憫娜塔斯霞就可以這樣對待阿格拉婭!同情憐憫別人卻損害了自身,能同情憐憫多少人,對瘋子卻如此熱心幫助。我覺得如此的主人公完全不是理想化的化身,就是一個白癡。
      
  •     以下兩篇書評里,已經(jīng)點出了此書的不少妙處: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459103/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549095/
      
      第一部第十六章說,普季岑說:“知道嗎,阿法納西·伊萬諾維奇,據(jù)說,日本人也常有這類事,”伊萬·彼得羅維奇·普季岑說,“那里受了侮辱的人好像要去找侮辱他的人,并對他說:‘你侮辱了我、為此我來要當著你的面剖腹?!f完這些話便真的當著侮辱者的。面剖開自己的肚子,大概還感到非常滿足,就像真的報復了一樣。世上常有各種奇怪的性格,阿法納西·伊萬諾維奇!”
      
      “日本人”是對納斯塔西婭·費利帕夫娜最好的概括。又瘋狂又絕望,飄散著迷人的死亡氣息,實為一顆童心。正因為有顆童心,所以才有死亡氣息。誰能讀懂她?上帝(公爵)或死神(羅戈任)。恥辱感強烈的納斯塔西婭反復掙扎,還是選擇了死的道路。
      
      公爵發(fā)病是正常狀態(tài),清醒則是下凡。帶著一顆上帝的心,公爵從瑞士下凡來到俄國,遇上的頭一樁差事便是拯救納斯塔西婭,結(jié)果任務(wù)失敗,公爵打道回府。納斯塔西婭的死恰如公爵打碎中國花瓶一樣,是注定的。公爵事先對這兩件事都知道,但無力改變。阿格拉婭說他是“可憐的騎士”,從俗人的角度看肯定是對的。公爵最后能和兇手羅戈任在一起,也是公爵打碎花瓶后發(fā)病的翻版,一種無力感的深切表現(xiàn)。
      
      看納斯塔西婭的選擇時,聯(lián)想到電影The Paperboy里頭Charlotte的抉擇。不過《白癡》這部書并非以男女之情為主題,或者說并非以尋常的男女之情為主題。更不應(yīng)該把公爵和兩個女人的關(guān)系分別概括成拯救和愛情。第一部第七章:“漂亮非凡!”公爵傾慕地瞥了一眼阿格拉婭,熱忱地回答說,“幾乎跟納斯塔西婭·費利帕夫娜一樣,雖然臉長得完全不一樣!……”公爵的話含義頗深。在公爵眼中,兩個女人有密切聯(lián)系,這才有公爵的兩段“愛情”和求婚。但納斯塔西婭籠罩在即將被死亡奪去的陰影之下,這是阿格拉婭所沒有的。公爵最終的結(jié)婚決定,不能不說與此有關(guān)。
      
  •     算不得是評論,只是傍晚突然想到,在自己微信里寫了些話語,拿到這里全當是打卡記錄,記錄下自己語焉不詳?shù)牧鑱y思緒:
      
      陀究竟想表達什么,我對梅什金公爵的印象,并非是最初認定的“基督”。他這種看似普世的愛,對他者而言并非有益--------從2個女人的此后命運看,將軍一家的變化看,甚至格羅任的最終看。
      
      基督之愛對于平常百姓看,簡直是種災(zāi)難,對百姓,只有自私的愛才是獲得幸福的來源。如果有不自私,那也只是對和自己實際生活內(nèi)容毫不相關(guān)的上帝而言,換言之:虛無縹緲的空洞的愛。除此外的皆有目的。這是種健康的生命體體驗方式,如果泛愛,結(jié)果是否會像公爵那樣最終白癡?可此種愛毫無意義,公爵所展現(xiàn)的皆是表面的浮光掠影般的愛。
      
      我的感覺是陀在發(fā)問:基督之愛是否具有普世現(xiàn)實意義,在實際生活中可行性的問題。這活像個問卷調(diào)查,在問每個讀者。
      
      換句話說,這空洞的愛有何現(xiàn)實意義,不當飯吃,不加薪晉級的。。。這絕對具有中國讀者式的發(fā)問,也是最直接的效能說。
      我們要的是最直觀的答案,這就是民粹。
      
      。。。突然之間好無奈,這兩大矛盾出現(xiàn)了,都不是精英和民粹了,是上帝和民粹。我想有天到了真正意義的共產(chǎn)主義,上帝就下崗了。。。
      
      
  •      蠻厚的一本書,斷斷續(xù)續(xù)的讀完了。還真是不太合口味。話劇腔無所謂,經(jīng)常插入大篇的私貨和辯論也挺有趣的,幾處劇情高潮很有表現(xiàn)力,翻譯不好很多句子不通順也忍了,愛情至上也沒什么,主角是個"白癡"嘛。最痛苦的是大概時代背景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完全沒有代入感,跟不上人物的思路,理解不了事情為什么要這么拐彎抹角大驚小怪,每個人都不遺余力的琢磨其他人的心思,多大點事啊,上流社會好煩。。
      
       另外關(guān)于主人公,梅什金公爵是一個極度善良的人,對任何人都帶著不可理喻的恭敬和善意。有人來騙他錢結(jié)果被拆穿,他卻要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還要把錢給對方,而且要偷偷的給以免傷害對方自尊心;吹牛成癮的老頭不被其他人待見來找他,公爵為了讓客人高興就恭恭敬敬小心翼翼的附和那些荒唐的謊言,還能以那張真誠的臉讓人信服;不想傷害任何人,于是當遇到不得不傷害其中一人的情況就崩潰了;還是個十分虔誠狂熱的基督徒。這樣的人物真是讓人不爽!別洛孔思卡婭的那句話我很贊同:"你以為這值得稱贊,其實讓人討厭。"
      
       感覺自己越來越冷無缺了,讀好多經(jīng)典書都感覺怪怪的。 過個十年,再來讀一遍吧。
  •      如果你是把歌頌掛在嘴邊,就像影視板塊那些喜歡對著黑澤明歌功頌德,那么這里可以止步了?!谶@里,說出自己的感覺吧,給自己一點自信。
       第一次讀托斯陀耶夫斯基的小說,別人推薦的這本。總的來說,托斯陀耶夫斯基的手筆很大,質(zhì)量很高,個人風格也非常突出;人物形象典型,深入;心理刻畫貼近人心,對心理秘密的探索程度高于托爾斯泰。但是,就這本書來說,還是有別的問題。
       最讓人吃驚的還是陀氏的心理分析,常常都可以讓人感到共鳴,我習慣在使人共鳴的產(chǎn)生共鳴的地方畫線批注,結(jié)果,竟然一本上冊畫了整整一只紅筆;
       但是,過于注重分析心理,讓整個劇情拖沓、粘滯,發(fā)展緩慢,更壞的是,很多人物的行為和表現(xiàn)都顯得脫離了實際和邏輯。比如主角臉紅的次數(shù)太多,以至于使人懷疑,他臉紅是不是比皺眉頭更多; 一個人遇事臉紅說明他自卑和羞怯,那么在接下來他就應(yīng)該有所收斂,但是主角在臉紅之后,仿佛一點羞恥感都沒有;主角一次又一次地丟臉后,又一次又一次地再臉紅,以至于讓讀者感到,他的臉紅純粹是習慣表情。
       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與劇情之間的邏輯也讓人困惑,的確,小說故事需要作家自己風格的敘述語言和方式,但是,故事的邏輯是需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的。不知道是否文化差異的原因,但是在觀看托爾斯泰或者法國英國的關(guān)于上流社會生活的作品中,我并沒有不信服的困惑。故事里發(fā)生在幾個人物之間的一點小事,都會讓所有人神經(jīng)兮兮;故事中人物的發(fā)展環(huán)境非常狹隘,仿佛這些人物已經(jīng)沒有別的朋友了,一個小小的無神論病人,竟然都讓所有人這么在乎;小劇情的發(fā)展,尤其是出場人物的行為和互相的表達都顯得不符合實際。以至于我懷疑,托斯陀耶夫斯基先生是否曾經(jīng)出入過上流社會,是否在上流社會長期生活過。雖然整個故事在幾個家庭之間自信地有條件地發(fā)展,但是,沒有邏輯和架空的故事,讓人很厭煩。
       第三,故事的敘述,在第二部之后變得拖沓和冗長,完全可以剪去很多。故事第一次娜斯塔霞在家中發(fā)飆即顯得非常精彩,但是之后公爵的一次一次反復的竄門和臉紅表演,實在是讓人受不了;以至于之后我已經(jīng)記不起劇情的發(fā)展了。故事在第四部的舞會才得到明顯的進展,可以說是本書最精彩的地方,然而其后卻發(fā)展非常快,可見作者非常急促,很快地就進入了最后一幕,并且急促地收場。整個小說的劇情,開局到進一步發(fā)展都非常好,但是中途是長時間的拖沓,到了第四部后期才最后發(fā)展,卻很快就收場了。可見,寫作有些倉促。
       第四,整體來看,陀氏太過于追求思想性,追求心理和行為分析,卻忽略了故事性和實際性。這固然不是一個傳聲筒小說,或者象征主義小說,但是卻承載了作者太多的思想和意圖,使人物塑造沒能夠走入更高的成就,也使故事的發(fā)展失誤太多。所以,雖然沒讀過他的別的小說,但是這部肯定不是成就最高的。
  •     這是我持續(xù)看完的第三部陀氏小說,第一部是讓人徹底折服于作者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第二部則是在波瀾不驚的敘述中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第三部就是這本《白癡》。從《卡拉馬佐夫兄弟》開始,就完全拜倒在作者借書中人物之口發(fā)出的長篇大論和內(nèi)心獨白中。讀起來是冰冷的文字,可是當我串聯(lián)起整篇文字所展現(xiàn)出的畫面時,那些文字又彷佛離我很近。我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就是有這樣一種魔力,沉沉的陷入不能自拔。
      
      閱讀中肯定也是會遇到一些障礙的。就這本《白癡》而言,讀到故事快要結(jié)尾的時候有這樣一種感覺,作者的敘述方式真是有點啰嗦,在當時的我看來小說中有些人物的對話完全對故事的發(fā)展沒有任何推進作用,反而有些破壞作為讀者我的閱讀感受。甚至讀到小說結(jié)尾時,羅格仁和梅世金公爵并排躺在已經(jīng)死去的納斯塔西亞身旁讓我想到了同時在看的閻連科的《風雅頌》中楊教授拿著年少時的相好玲珍女兒相片猛親的畫面。頓時,對閻連科筆下楊教授的厭惡感蔓延到了梅世金公爵身上。
      
      當然,對梅世金公爵一時的厭惡不能掩蓋我對這個主人公的喜愛。小說中的梅世金公爵有著所有偉大的品質(zhì),自謙、忍讓、熱心、以及最重要的永遠一顆愛人的心。他口口聲聲被人說是“白癡”,他的相當一部分人行為被別人認為是白癡行徑。但梅世金公爵對自己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從來不忌諱談到自己年幼時有病的情形、他也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別人的愛,不管是對朋友還是異性。而且,他也從來都明白作為一個人應(yīng)該怎么才能更好的愛人、作為一個俄國人應(yīng)該有什么樣的價值判斷和現(xiàn)實決斷。梅世金公爵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出賣了自己,誰是真正的白癡相信已經(jīng)躍然眼前?,F(xiàn)在看來,被人冠以白癡的名號就像是作者與所有喜歡梅世金公爵的讀者開了一個玩笑,同時也是狠狠地嘲諷了一把現(xiàn)實!
      
      算上去年看的《罪與罰》,已經(jīng)看過四本陀氏小說了?,F(xiàn)在回想去年看《罪與罰》的情形已經(jīng)變得極為模糊了。唯一印象深刻的只是自己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讀完那部小說。在最近再次讀完陀氏的小說之后,愈加感覺到,或許是陀氏那撲面而來、毫無距離感的文字讓我最終堅持讀完了整部小說。在去年的某個時間段,或許是想了解故事最終結(jié)局的我堅持讀完了整部小說,而對小說中的文字所散發(fā)出的獨特魅力則是完全無感或者一筆帶過,不去思考。但現(xiàn)在不同了,閱讀小說中每個人物的對話好像就在近距離的觀看一場談話、一場爭端、一場吵架。作為一個已經(jīng)被代入的旁觀者,看待那些虛構(gòu)人物的對話已然變成了在思考平日里自己的現(xiàn)實境況。媽媽的絮絮叨叨、朋友的嬉笑怒罵、老師的言傳身教,種種。那些對話彷佛就是說給自己聽的一樣,或莞爾一笑或振聾發(fā)聵。而在閱讀小說中人物的心里獨白時,作為讀者的我已經(jīng)完全被作者的才華所折服,讀到伊波利特的自白書,會忍不住又同情又可笑這個被眾人排擠的年輕人。讀到梅世金公爵面對兩位摯愛無法抉擇、無法割舍的矛盾的心里活動,作為讀者的自己真的想替梅世金公爵的做一個決定,因為他每分每秒的痛苦和迷惘深深烙印在我心里,我沒有辦法片刻抽離他的命運現(xiàn)場。他的命運是如此的吸引人,打動人。這完完全全的功勞都要歸功于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個完美的敘述者,他把自己的所有復雜情感分配給了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他要做的就是讓每一個人物都說話,讓每一個人物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以至于當你閱讀小說中的每一行字之時,你都會感受到作者的呼吸和心跳,甚至在面對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之時,你沒有理由不愛他們每一個人,就像你沒理由不愛那個靠寫作謀生、甚至經(jīng)常受到債務(wù)催逼和拖欠稿費還能筆耕不輟,寫出鴻篇巨著的俄羅斯老爺子一樣。因為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飽含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熱血,他們每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無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的心完全掏出給讀看的產(chǎn)物。
      
      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但卻是外行,這個遙遠的俄羅斯老爺子的文字像是給我碌碌無為的生活一記悶棍。要么生存要么毀滅。我或許無法像書中的人物那樣活得癲狂、活得精彩。但是無法不愛這文字,無法不愛他。
      
  •     “發(fā)明家和天才在他們初露頭角的時候(即使在功成名就的時候也往往如此),在社會上幾乎永遠被看作無非是一些傻瓜……既然循規(guī)蹈矩的畏首畏尾和彬彬有禮的缺乏創(chuàng)見至今還被公認為能干的正派人必不可少的品質(zhì),那么過于突然的變化也就太不像話,甚至不太成體統(tǒng)了?!?br />   我的喜歡常常會在《卡拉馬佐夫兄弟》和《白癡》之間徘徊,有時候是更具思想性的前者獲勝,有時是更具吸引力的后者贏了,但毫無疑問,它們都是我最喜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陀氏在寫這部作品之前,確定是要寫出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寫出一種極致的美來,一種對完美的、堂吉訶德式的人物的贊美的。
      全篇文字干凈利落,情節(jié)跌宕起伏,瘋癲的公爵,受苦的女子,美好的事物最終遭到毀滅。但是美在人的內(nèi)心所激起的波瀾,久久難以平復。
      這才意識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無法模仿的,天才是不能模仿的,他令人眼花繚亂的瘋狂和激情根本不是凡人所能駕馭和體驗的,除了欣賞,我們還是不要做仿效的傻事。
  •     看了七個晚上,看完了七百多頁《白癡》,期初看得很困倦,入了情境之后,便開始期待故事后續(xù)的發(fā)展。美好的期待,終化為一個倉促結(jié)束(也可能是一開始就注定了)的失敗的破碎的結(jié)局。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我很喜歡梅什金公爵,很不真實的一個人,但常被他感動到。
      
      書末的推薦序《白癡時代讀<白癡>》:“文學是人類用文字記錄自己生命體驗和想像力的一種本能,從這種本能出發(fā)而產(chǎn)生的文學作品最為獨特的價值就在于,它們可以歷久不衰地進入人的情感和精神”。的確,它有喚醒我一些東西,只是在閱讀終結(jié)時,一切又開始模糊。
      
      書摘:
      有這么一些人,我們很難一語道破他們最典型也最有代表性的特征,這些人通常被稱為大多數(shù)人、普通人,他們在任何社會里的確都占絕大多數(shù)。
      而作家多半也是竭力擷取社會上的典型,用形象化和藝術(shù)化的手段把他們表現(xiàn)出來,雖然實際生活中很難遇到和他們完全相同的典型,然而他們幾乎比現(xiàn)實生活本身還要真實。
      只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物的典型性被水沖淡了,所有的小說里的人物的確是存在的,只是他們的典型性仿佛被沖淡了而已。
      而作家即使寫平凡的人物,也應(yīng)竭力從他們身上發(fā)掘既有趣味又有教益的東西。
      有些平凡人物的本質(zhì)就是他們那種始終不變的平凡性,盡管這些人千方百計地想擺脫平凡無奇和墨守成規(guī)的常規(guī),結(jié)果依然只能始終不變地墨守成規(guī),那么這種人也就具有了一種獨特的典型性。
      
  •      白癡時代讀《白癡》
       李 銳
      
       一本寫于一百四十年前的大部頭小說,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再版印刷,至今仍然被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閱讀,不用說,它肯定是經(jīng)典,因為有時間作證,因為有那么多反復的閱讀作證。
       但是,我的閱讀經(jīng)歷告訴我,一個現(xiàn)代人要想進入一百四十年前的經(jīng)典,還是要克服許多的障礙:比如,你必須得接受它從頭到尾的“話劇腔”――所有的人物對白都一律是用舞臺上的朗誦腔調(diào)進行的,甚至連人物的出現(xiàn)都是典型的劇場模式,都是在敲門聲或者吵嚷聲之后才登場。再比如,你必須得接受它近乎發(fā)熱病式的愛情至上主義,或者說愛情原教旨主義――無論流氓惡棍、老奸巨猾、赤子圣徒還是無邪少女,只要一提到愛情,只要一接近愛情,理智全部崩潰,行為全部昏亂,那個占據(jù)了愛情中心位置的絕代美女,有近乎神跡般的魔力,讓所有的人圍著她打轉(zhuǎn),神魂顛倒、一擲千金、痛哭流涕、九死不悔。還比如,也是最為困難的,你必須得接受小說作者和他筆下所有人物毫無節(jié)制、隨時隨地的思想道德辯論會,更糟糕的是這些辯論無論觀點多么水火不容、黑白對立,卻都是一種對于人和歷史的本質(zhì)主義的判斷,都被歸結(jié)為一種宗教立場的選擇和背叛。等等,等等。
       不用說,連我自己也問,那你還讀它干什么?難道是你有病?難道你自己也是個“白癡”?或者,這個問題可以轉(zhuǎn)換為:一個現(xiàn)代人,一個坐在電腦桌前,靠點擊鼠標聯(lián)系世界、娛樂自己的現(xiàn)代人,到底能夠從《白癡》這樣的作品里得到什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里借人物之口,把自己身處的時代稱作是“罪惡和鐵路的時代”,而《白癡》就是對這個“罪惡和鐵路的時代”的靈魂審判。由于審判的嚴酷和鋒利,由于審判的毫不妥協(xié)和直指人心,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被同代人稱作是“殘酷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1821年,死于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絕不會想到,在他死后不久,人類依靠著鐵路和罪惡打了兩次最為血腥的世界大戰(zhàn),那種空前的血腥和殘酷使得人們必須對“罪惡”重新定義。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不會想到,一百多年之后,作為現(xiàn)代科技和資本力量象征的鐵路網(wǎng),早已經(jīng)被以光速運轉(zhuǎn)的“國際信息網(wǎng)”所代替,如今的人們坐在恐怖主義和精確制導炸彈造成的廢墟邊上,在全球變暖的魔鬼氣候中,進入了娛樂和網(wǎng)絡(luò)的時代。之所以罪惡變成了娛樂,不是罪惡消失了,而是網(wǎng)絡(luò)和現(xiàn)代視聽技術(shù)把罪惡變成了“整點新聞”,變成了現(xiàn)代人早餐前或晚餐后娛樂的一部分。事實告訴我們,不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審判有多么殘酷和天才,這審判對于人的罪惡甚至不能稍減半分。這會引出又一個難題:既然如此,文學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在我看來,上面這兩個問題可以看作是對一切文學的考驗和追問。而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就是因為它們能夠歷久不衰地經(jīng)受追問和考驗。
       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白癡》的時代(1867-1868),正是俄羅斯傳統(tǒng)的農(nóng)奴制解體后,面臨著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巨變時代。那時候,“俄羅斯先進的文學界提出了創(chuàng)造正面人物形象的口號”,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都是企圖“解決創(chuàng)造文學中正面形象的任務(wù)”。《怎么辦?》里真正的主角“拉赫美托夫是一位堅貞不屈和充滿毅力的職業(yè)革命家,他經(jīng)過千錘百煉,決心為爭取革命的勝利而忍受一切考驗。車爾尼雪夫斯基就用這個形象表現(xiàn)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平民革命家的美好理想。”車爾尼雪夫斯基宣稱,他筆下的其他幾個“新一代的平常的正派人”不過是“簡單、平常的房子而已”,他要塑造的是宮殿,“是英雄,是具有崇高品質(zhì)的人”,“是要達到藝術(shù)性的最主要、最根本的要求”。為此,他的拉赫美托夫游歷天下,助人為樂,“不喝一點酒,不接觸女人”“過著斯巴達式的生活”,甚至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專門睡在用鐵釘做成的針毯上,扎得自己滿身是血。在普通人眼里那是一個“被一道靈光環(huán)繞著”的超人。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流放、監(jiān)獄和絕食之中完成了他的創(chuàng)作,盡管有沙皇審查官的百般查禁,《怎么辦?》在1863年發(fā)表之后立刻風行一時,成為俄國無數(shù)革命青年的教科書。據(jù)當事人回憶,列寧對這部書極為推崇,他宣稱“它使我整個的人生來了一次深刻的轉(zhuǎn)變……這種作品能使人一輩子精神飽滿?!?br />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jīng)在給自己侄女的信中說明《白癡》的構(gòu)思,他寫道:“這部長篇小說的主要思想是描寫正面的優(yōu)秀人物。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困難的事情,特別是現(xiàn)在。一切作家――不僅是我國的作家,就連所有的歐洲作家都算在內(nèi),只要描寫正面的優(yōu)秀人物,就總是會自認失敗的。其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這個任務(wù)過大了。優(yōu)秀人物是一個理想,可是,不論在我國,或是在文化發(fā)達的歐洲,都還遠遠沒有塑造出這個理想?!边@樣看來,用一種“正確的理論”來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壓根兒就不是什么新事物,原本就是老生常談。理論家們總以為自己可以為文學指出一條光輝大道,總是希望把文學關(guān)在理論的圍墻里邊才放心。天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也還是不能免俗,還是不能逃開時代思潮對自己的限定和影響,他在理性上希望自己能“描寫正面的優(yōu)秀人物”,他原本也是打算把自己的小說關(guān)在理論和理性的圍墻之內(nèi)的。
       《白癡》問世之后在引起轟動和贊譽的同時,也引起了廣泛的批評。許多左翼的“進步”文學家、評論家紛紛指責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社會主義的反對,指責他以宗教的精神鴉片毒害人民,宣揚放棄反抗、放棄革命,宣揚忍耐和順從。他們尤其不能容忍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虛無主義、自我矛盾的世界觀,和他對于人的毫無信心的悲觀立場。他們需要和欣賞的是拉赫美托夫那樣的“堅貞不屈和充滿毅力的職業(yè)革命家”。革命領(lǐng)袖列寧的激烈批評:“對最拙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拙劣的模仿”,更是從社會主義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上清算了作家。
       這么說來,追問和考驗從一百多年前就開始了。時間是個好東西。時間除了能完成對人間萬物無動于衷、蓋莫能外的淘汰之外,還能讓一時一事的是非善惡變得無足輕重,讓原本模糊不清、一文不值的東西大放異彩。
       看過《怎么辦?》之后,最強烈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本書只能充當資料了,起碼不必再把它當作文學來閱讀,它主題明確邏輯嚴密,像推演數(shù)學公式一樣推演出愛情抉擇和社會改革,推演出新人的神圣形象,并對一切難題都給出了明確的答復和解決方案。讀了《怎么辦?》你就知道了“這樣做”。作者的意圖十分明確,一個給出了答案的“怎么辦?”容不得“敏感的男讀者”或女讀者再多想什么。因為它一百多年前就把自己界限分明地關(guān)在理性和理論的圍墻之內(nèi)了。一本小說不再能進入人的感情,不再能引出人的聯(lián)想,這本書就死了,最多具有資料價值,最多可以當作文物??晌膶W不是文字資料,文學是人類用文字記錄自己生命體驗和想象力的一種本能,從這種本能出發(fā)而產(chǎn)生的文學作品最為獨特的價值就在于,它們可以歷久不衰地進入人的情感和精神。當然,提到“本能”,立刻就可以弄出無數(shù)條“解構(gòu)主義”的“顛覆性”的疑問來。比如立刻就可以發(fā)問:一個用文字記錄生命體驗和想象力的人,還有“本能”可言嗎?使用不同語言文字的人會有相同的本能嗎?等等。限于篇幅我不能為此多費筆墨。但是,看看《白癡》或許會得到一個很好的說明。
       我們已經(jīng)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初的本意是要按照當時流行的理論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他一心想要完成的是連“文化發(fā)達的歐洲,都還遠遠沒有塑造出這個理想?!蓖铀纪滓蛩够弑M全力塑造出他理想的“正面優(yōu)秀人物”梅斯金公爵。梅斯金公爵由于患有癲癇病從小離開祖國,在瑞士一個封閉偏遠的山村長大,這樣的隔絕讓他身上有一種超凡越俗的孩童般的天真,就像他自稱的那樣,“完全是一個孩子,簡直就是一個嬰兒”。但是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真的孩子,卻有著圣徒般的胸懷,他以不避利害、不求回報的憐憫心對待世界、對待一切人,甚至同樣對待傷害自己的人。人人錙銖必較、夢寐以求的金錢,在他身上卻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他像個散財童子一樣把自己的盧布分給所有想得到的人。他念念不忘的事情就是想用自己的愛、用自己的獻身搭救被男人們欺辱的娜斯泰謝·費里帕夫娜,那簡直就是一場舍身飼虎的救贖。梅斯金公爵惟一可以稱作私心的,就是他對美麗忘我的追求。身無分文的時候他對美一見鐘情,家財萬貫的時候他對美一往情深??删褪沁@樣一位圣徒般的赤子,這樣一個最優(yōu)秀的“正面人物”,在這個羊狠狼貪的齷齪的世界上終于還是一事無成,他不但搭救不了任何一個別人,他甚至連自己也保護不了。小說的結(jié)局打破了作者本人原來的構(gòu)思,以梅斯金公爵徹底的失敗而告終,他最后的行為就是像傻子一樣守在戀人的尸體旁酣然昏睡。小說結(jié)尾的時候,梅斯金公爵離開俄羅斯,又回到歐洲的瘋?cè)嗽撼蔀閺氐椎陌装V――一個只能回到瘋?cè)嗽旱陌装V的理想,只能是一場最為徹底的失敗和幻滅。在這里,我們看到作家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本能,讓他最終沖破了理論的圍墻。就像滔滔洪水只有沖破既定的河道,才能產(chǎn)生讓人無比驚奇的意外,才會帶來洋洋大觀。也正因為如此,一百四十年后,當時的理論爭端無人問津,《白癡》卻被人世世代代反復閱讀。
       所謂蒼天弄人,仿佛只是一轉(zhuǎn)眼,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些爭論之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魂牽夢繞的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lián)邦共和國”在世人面前轟然解體,那個允諾了要給予人們物質(zhì)和精神最大自由、最大幸福的地上天國,那個堅信自己在肉體和精神、個人和社會,人性和歷史的終極目標之間,徹底完成了統(tǒng)一、全面和自由發(fā)展的地上天國,一夜之間倒塌在地,摔碎成一片瓦礫。真不知這片觸目驚心的瓦礫,又埋葬了多少失敗、幻滅的“白癡”。讓人感慨和悲哀的是,這一次歷史的輪回,是讓當初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堅信者們變成了白癡。正所謂“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蔽覀兛吹?,文學竟然以這樣的方式超越了歷史,顯示出它不可替代的價值。我們看到,正是從虛無、矛盾、和無盡的懷疑中,生長出了理論難以概括的豐富;也正是從猶豫、恐懼、和舍身忘我的悲憫中,生長出了深厚無比的人道情懷,讓文學超越了一時一事的歷史是非和道德判斷,也讓文學超越了作家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說里猛烈抨擊金錢所帶來的普遍的道德淪喪,態(tài)度之決絕幾乎是在和歷史作對,他借自己筆下的人物之口宣稱“現(xiàn)代的人全是冒險家……不擇一切手段獲得金錢”“個個都充滿貪婪的心腸,他們?yōu)榻疱X而神魂顛倒,好像發(fā)了瘋一般!連一個嬰兒都想去放印子錢”。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那個“罪惡和鐵路的時代”發(fā)出的抗議。他當然無法看到,我們這些生活在娛樂和網(wǎng)絡(luò)時代的人們有些什么樣的麻煩。他更不可能看到權(quán)力和金錢的雙重專制,在中國制造出了什么樣的現(xiàn)代人。在這樣的雙重專制下,人們被專制權(quán)力剝奪、壓迫的痛苦和恐懼,又被金錢引導安置在消費和娛樂的幸福當中。于是,沒有心肝的娛樂和消費就成為這個時代最大的欲望和時尚。你越是像一個精神侏儒,你越是毫無心肝的像一個白癡,你在這個時代就生活得越幸福。在權(quán)力的陰影下馴服順從的侏儒們,卻可以在欲望的狂歡節(jié)里變成消費的巨人。這是一個需要批量化大規(guī)模產(chǎn)生白癡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以全球化的方式制造白癡,并且滿足白癡消費幸福的時代。已經(jīng)又有保守的右派理論家急著出來宣布,歷史將終結(jié)在這個時代。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癡》第一部的結(jié)尾處,就把自己的故事推向了高潮。那位美艷奪魂的娜斯泰謝·費里帕夫娜,同時又是一個被富商包養(yǎng)的情婦,一個從小就飽嘗了欺凌和損害的孤兒。在這個高潮中,那些貪婪而又各懷鬼胎的男人們,企圖用金錢收買娜斯泰謝·費里帕夫娜的美麗,同時也收買她全部的尊嚴、幸福和命運。為此,利令智昏的富商闊少羅果靜,竟然拿出整整十萬盧布,要從另一個男人的手中買下和娜斯泰謝·費里帕夫娜結(jié)婚的權(quán)利。在這場對于“美麗”的現(xiàn)場競拍當中,忽然知道自己意外獲得百萬遺產(chǎn)的梅斯金公爵宣稱:“我想娶的您是純潔的女人”“您同意嫁給我,我認為這是一種光榮。這就是您給我體面,而不是我給您體面?!泵匪菇鸸舻那蠡?,是一個同時超越了金錢和美麗的非凡之舉,是一個世俗的尺度無法衡量的道德行為。這樣的行為,這樣無條件的愛心,在那個像鬧劇一樣的拍賣會上,自然引出了人們無情的嘲笑,自然要被人們看作是一個白癡喪失理智的顛狂。正當人們?yōu)榱私疱X而發(fā)瘋的時候,這部小說的女主角娜斯泰謝·費里帕夫娜,當著所有人的面,準確地說是當著所有錢奴們的面,把整整十萬盧布扔進熊熊的爐火當中。這個壯舉讓娜斯泰謝·費里帕夫娜變得像一尊悲憤的女神,她看穿了人間的虛偽和丑惡,毅然決定獨自一人承擔命運,跟隨羅果靜而去。她用刻毒的嘲笑向所有體面的紳士們告別之后,卻給梅斯金公爵留下一句絕望的贊美:
      “再見吧,公爵,我初次看到一個人!”
       在我看來,無論是“罪惡和鐵路的時代”,還是“娛樂和網(wǎng)絡(luò)的時代”,人們都無法回避,也無法掩蓋這樣的“一個人”。不錯,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人類歷史中,從來沒有一天停止過罪惡。千百年來古今中外所有的經(jīng)典藝術(shù),也從來沒減少或阻止過哪怕一絲一毫的罪惡發(fā)生。可是,正是這些經(jīng)典的存在,讓人們知道還可能有這樣的“一個人”,也正是這些經(jīng)典在向人們證明著生命被剝奪、被扭曲的痛苦,在向人們證明著“一個人”本該享有的自由和幸福。
       “經(jīng)典”這兩個字不是叫人跪下來膜拜的,也不是把人引向封閉和窒息的;經(jīng)典是把人引向開放和生長,引向歷史限定之外的無限可能性。所以,真正的經(jīng)典不會站死在塵封的書架上,而是活躍在許多人此時此刻的閱讀之中。
      
  •     如果說《白癡》改編成電影,我希望Kathy Bates(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0555/photo/1509033136/)出演伊麗莎白·普羅科菲耶夫娜。從看到中間就幻想著這個人物在我腦海中牽引著故事的發(fā)展。K·B就是那個有些發(fā)胖的美國女演員,中年,最近在泰坦里為人所知的那個暴發(fā)戶太太。感覺太接近了!
      
      只有白癡才會說出真相;
      說真相的都是白癡,而“白癡”是人們冠以的,
      人們認為說真相的是“白癡”,而他們不是;
      不說真相,不做白癡——出于自保。
      
      當自我保護上升到以群體利益為出發(fā)點后,人性就要受到扭曲,或者被扭曲。
      
      但是上述觀點隨著情節(jié)的推動,我漸漸想到另一種詮釋,甚至對作品主線有了顛覆的認識:
      
      一個不能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卻仍舊口無遮攔、肆意而為的人,不成其為白癡,難道是可愛的安琪兒嗎?
      
      最后說譯者,我質(zhì)疑。關(guān)于南北方感嘆詞的使用區(qū)別,一個譯者的生活環(huán)境會影響其行為方式,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整部譯文出現(xiàn)明顯的南北方感嘆詞對立現(xiàn)象。我覺得,如果能夠“言行一致”將會更好地表現(xiàn)作者背后的想法。
      如果能夠通過譯文表現(xiàn)出作者所未在原文中表達的情感,那絕對值得叫絕;反之則會嚴重誤導讀者。長遠來看,將會是對文學歷史的褻瀆。好吧,矯情了,在思想上應(yīng)該不存在什么“純潔性”。
      
      最后一點小吐槽,書中人物的名字好難記??!讀到第二部分我才隱約分清各種維奇各種娜=。= 曾經(jīng)在日漢翻譯教程中,我學得“譯文一致”的觀點,即漢譯名字地點等,而不是將原文照搬,以保持中文的純潔性。當時十分贊同并嚴格遵守,但是遇到陀爺,我想“純潔性”也是要相對的好,否則會阻礙讀者閱讀。甚至會打消閱讀欲望的?。?/li>
  •     娜斯塔西婭自幼被托茨基包養(yǎng)。若干年后,包養(yǎng)人試圖通過補償一筆費用使被包養(yǎng)人與其脫離關(guān)系,但在娜斯塔西婭身上卻并未產(chǎn)生預(yù)期的效果,甚至引來了她的憎恨,她的保護人占有她,卻沒有給她期望的愛情和尊重。
      
      娜斯塔西婭雖然生活富足,衣食無憂,但從未得到任何一個男人的真正的尊重(至少她本人認為如此)。作者描寫娜斯塔西婭盡管綾羅綢緞,珠光寶氣,然而她本人對物質(zhì)卻十分淡泊,甚至可以說視如糞土(譬如:她把十萬盧布丟進壁爐、又將十萬盧布送給加尼亞并拒絕了托茨基提供的巨額嫁妝)。由此可以得到一個結(jié)論:娜斯塔西婭被包養(yǎng),其根本是被動的,是精神上的包養(yǎng)而非物質(zhì)上的包養(yǎng)。于是,結(jié)束這種包養(yǎng)關(guān)系解決之道,只能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質(zhì)上的。
      
      梅什金公爵即使放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也仍然是白癡。梅什金公爵出于對娜斯塔西婭的尊重而引發(fā)的憐憫,使他在眾目睽睽之下向這位女士求婚這一舉動,不但贏得了這位娜斯塔西婭對他的敬愛,并且深深地打動了她那顆猶如一潭死水的心。作者說梅什金公爵是白癡,我個人十分武斷的認為:并非對他忠厚善良以及自我犧牲精神的一種褒獎。而是對他毫無感情經(jīng)歷卻又在如此殘酷的現(xiàn)實中做了這樣一件蠢事,間接操縱了娜斯塔西婭這個悲慘的女人的命運并最終導致她慘死的一種反諷。
      
      可以說梅什金公爵從精神上把娜斯塔西婭從托茨基手里解脫出來了。可是她很快又陷入另一個漩渦。可憐的娜斯塔西婭既得不到托茨基的愛,轉(zhuǎn)而又得不到梅什金的愛,她從梅什金從那里得到的僅僅是尊重和憐憫。她并非不了解這僅僅是出于一種憐憫,她在這種憐憫之中苦苦掙扎,最終歸根結(jié)底的認為:之所以得不到梅什金公爵的愛,純粹是由于她的低賤,但是這種烙印,是她無論如何也無法祛除的。很難想象她是如何在痛苦中掙扎,由于娜斯塔西婭最終無法得到她希冀的那種:高尚的,純粹的愛情。所以只能寄身于阿格拉婭,她單方面的認為:只有阿格拉婭的美貌能與她匹敵,并且阿格拉婭高尚,純潔,所以只有阿格拉婭才能替代她與梅什金公爵結(jié)合。
      
      但最終的結(jié)果是:梅什金公爵這種唐吉可德式的拯救和理想,不論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幻滅。
      通俗一點也就是:任何重口味的理想在現(xiàn)實面前,都是小清新。
  •     
      ——梅斯金公爵,破落貴族、生來白癡
      
      ——被仁慈的地主巨富送去瑞士治療,期間地主亡故,醫(yī)生自費救治,醫(yī)治兩年有余病情好轉(zhuǎn)
      
      ——篤信東正教,上帝眼中的智者、常人眼里的白癡,不懂人情世故、去騎士化堂吉訶德
      
      ——不甘寂寞坐火車回到祖國的彼得堡
      
      ——在葉班欽將軍書房偶然瞥見彼得堡巨富托茨基的情人、絕色美人娜斯塔霞的照片
      
      ——看到了她莫大的痛苦,愛上了她,決心拯救陷入了彼得堡各別有用心的階層所編織的羅網(wǎng)的娜斯塔霞
      
      ——因梅斯金乃大好人一枚,又想用愛與仁慈感化眾人,以上之三教九流、巨富貴族麋集左右
      
      ——身處漩渦的白癡,險因妒忌被以兄弟相稱之人所殺
      
      ——終因感情糾葛、自己的信仰未能拯救眾人的痛苦,又受心愛之人死在情夫刀下的刺激,再次成為大白癡……
      
      
      
       梅斯金公爵是陀氏依耶穌基督形象創(chuàng)造的,符合作者心中“完完全全美好的人”的概念——基督拯救不了人類啊親!?。?/li>
  •     關(guān)于已提交的腳本,即拍攝改編自《白癡》的兩部電影,我們想說明下列幾點。
      
      首先,是我們決定拍兩部電影,而非拍成可能由兩三個部分組成的系列的原因。
      
      這一決定首先基于小說結(jié)構(gòu)。非常有趣的是,幾個電影版,都用了小說情節(jié)的一兩條基本線索。譬如,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的故事,她離開托茨基,她的命名日派對,她跟梅思金的相會。小說四大部分,舉例而言,二十多年前,對于I.A.彼里耶夫來說,第一部已足夠拍成電影,而那個版本,看來是一部非常獨立的藝術(shù)作品。毫無疑問,正因如此,導演覺得無需再對影片做藝術(shù)加工。
      
      其他版本專注于羅果靜,以及富于啟示的最后一場,即殺害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并在羅果靜老宅,尸體旁玩紙牌一場,似乎總是那樣死寂。
      
      小說有兩個中心,都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相隔近五百頁。其間有兩大部分——第二、第三部,可謂第一次爆發(fā)的概述(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的命名日派對)——且是新的呈現(xiàn)之開端,它導致羅果靜殺害他的所愛。
      
      這一結(jié)構(gòu)有所轉(zhuǎn)變,因為小說并非一氣呵成,而是分期連載;所以,第一部實則發(fā)表于全書完稿的前兩年。要是考慮到這一情況,即直到一八七四年發(fā)行單性本之前,小說仍在潤飾,尚未完稿,我們就能明白,它是邊寫邊發(fā)展的。
      
      “第一部實則只是引子。它的一個作用,是喚起讀者對后面故事的好奇……在第二部,一切都得就緒……第二部很關(guān)鍵,它最難?!?br />   
      “最重要的是‘白癡’這一人物。發(fā)展這一人物。他恢復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的自尊,他影響羅果靜,他讓阿格拉雅有人情味……”
      
      在作者的上述與其他備注中,我們不斷察覺,主人公和小說“發(fā)展”的需要——小說寫作有近五年的長間隔——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一部奇特的雙重小說。他把一部小說建筑在另一部小說上。
      
      遠在第二部之前,我們就感受到最初的結(jié)構(gòu),為了方便,不妨稱之為“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在這一結(jié)構(gòu)中——由三角形來界定:梅思金、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羅果靜——我們看到情節(jié)、高潮和結(jié)局,亦即公爵的抵達、命名日派對,還有羅果靜在天平旅館企圖殺害公爵。
      
      這樣,一部小說結(jié)束了,三角形解開了;或許結(jié)束得頗為奇怪,因為實在互相排斥:所有主要人物都彼此分離。這樣的結(jié)構(gòu)是合理的;小說史并非沒有先例,它適可而止。
      
      陀思妥耶夫斯基想盡可能“發(fā)展”和“拓寬”小說空間的欲求,很像一位運動員試圖打破世界紀錄。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通常的特征,《白癡》尤其如此,這部小說,多位杰出的俄國作家(包括列夫·托爾斯泰和米哈依爾·薩爾蒂科夫·謝得林)視之為他的最佳作品。
      
      必須看到另外兩個因素和目標,它們影響作者對這部小說的嚴苛要求。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視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美是一個理想,不論我們的文明,還是西歐文明,都尚未接近于實現(xiàn)這一理想?!贝思赐铀纪滓蛩够暮陚ツ繕耍淮思醋粷M意自己第一次“嘗試”(第一部)的關(guān)鍵所在。
      
      其次,從妥思妥耶夫斯基對這本書的遠見來看,梅思金公爵與改革后的俄國之關(guān)系至關(guān)重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這樣的作家,即通過筆下人物的苦難來打破生活平衡,但又不能賦予劇變以相等的重大意義。他注定要回應(yīng)激烈的當代場景,紛擾的思想論辯和新生的社會現(xiàn)象,這可以概括為三大力量的吸引與排斥:崩潰的地主鄉(xiāng)紳、新生的資產(chǎn)階級、激進分子——神學生與民主主義者。
      
      這個問題我們稍后討論,但我現(xiàn)在想談?wù)劦诙啃≌f的獨立結(jié)構(gòu)。同樣,為方便起見,不妨稱之為“羅果靜”。
      
      當然,他并未占據(jù)小說下半部的主要位置。但正因為羅果靜,小說這一部分的所有線索都交匯了,他身處情節(jié)高潮(殺害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他不僅完好無損,幸免于精神崩潰,繼續(xù)活下去,而且,只有他一人這樣做;作者以天才的堅定筆觸,把他塑造成當代俄國最有力的社會與道德典型。
      
      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死了,梅思金公爵最后瘋了,阿格拉雅皈依了西歐天主教,與俄國一刀兩斷;只有羅果靜會繼續(xù)。他雖然被判服苦役,“若有所思”,但他“深色嚴峻,默默無言”,他認命了。
      
      羅果靜是開先河的人物;他之后有了德米特里·卡拉馬佐夫,有列斯科夫和高爾基筆下的某些人物,更令人吃驚的是,甚至還有契柯夫和蒲寧筆下的人物;蒲寧似乎不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完全擺脫不了他的影響。當然,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的所有俄國作家亦如是。
      
      第二部分,即第二部《白癡》,建基于更復雜的結(jié)構(gòu)。大致而言,它像個四方形;梅思金公爵、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阿格拉雅、羅果靜。
      
      基本而言,故事發(fā)生于兩處,巴甫洛夫斯克和圣彼得堡。在第一處,人物幾乎有了新的呈現(xiàn)與活動情景。作者在這里用了新鮮空氣、火車站、別墅、散步、公園長凳、樹木,等等。他需要自然,就像他需要讓梅思金在瑞士康復,當然是為了讓他能夠回到俄國,能去生活,去愛和“憐憫”。
      
      人物對自己和他人的審判轉(zhuǎn)回圣彼得堡,對于這個城市,作者與他筆下的人物都有宿怨。豌豆街與花園街的交叉路口,羅果靜死氣沉沉的房子,他癡呆而快樂的老母親,好奇的老女仆帕甫努季耶夫娜——這就是最終天啟般解決沖突的場景。
      
      再一次——梅思金來了,這次是來到巴甫洛夫斯克,又是騷動不安的激情,人物關(guān)系更趨復雜(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阿格拉雅、羅果靜、梅思金公爵)。有股實在的壓力把事件推向一系列高潮,一波接著一波: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鞭笞軍官,伊波利特自殺未遂,阿格拉雅與梅思金的交鋒,帕夫里什契夫心存妄想的兒子,貝洛康斯卡雅夫人,阿格拉雅和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的交鋒……直到最后高潮。羅果靜殺害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
      
      小說第二部分,即第二部電影,進展必須很快,必須大力推進,只有這樣,觀眾才會明白和信服小說的藝術(shù)與哲學主旨。他們將看到,主要人物都限于明確的場景調(diào)度,這在藝術(shù)上不可或缺。
      
      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改編的話劇或電影,常常很不愉快,因為總在強調(diào)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之“惡魔般的”本性。只要朝這個方向稍微多想一下,人們就會斷定,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寫實主義,或試圖相信他的驅(qū)動力乃是絕望,與世間疏離,用玄妙奇跡取代自然與社會法則。
      
      如此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謂那些存在主義者的法寶之一,他們用“荒誕”對抗永恒的自然與歷史法則,以為這個信念本身,比人類在世間面對的所有法則都更有力。
      
      在此,我們必須闡明自己的立場,堅定而明確;為此,我們第一位和最重要的盟友,就是作者本人。
      
      依循他的靈魂,他的目標,他偉大的精神能量,我們在小說中摘錄不出——正如通常所為——正好適合我們的段落,而跳過諸多片段直到血腥結(jié)局,我們也不相信批評家的斷言,“那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用意所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當靈光乍現(xiàn)之時,常有精彩“意外”出現(xiàn),但他構(gòu)思小說從不依靠偶然。他的天才之一大特征,即每個意外事件,都出于精心準備。
      
      正因如此,為給《白癡》的改編找到恰當形式,才會煞費苦心。按部就班處理小說,拍成系列,這根本不可能,會抵觸作品的精神。沒有按部就班的東西;它的發(fā)展是爆炸式的,一個接一個;每一個,都因為精確詳盡的諸多動機而生。
      
      我們覺得,將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改編為電影,主要難題在于他自己的寫實主義,他與電影的親和力。成熟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沒有他對“自然派”的批判,是不可想象的,他的激烈否定可能正好因為“自然派”也深深植根于他心中,與他的否定同時存在,自相矛盾。這是他的出發(fā)點,不斷出現(xiàn)在他的偉大小說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最討厭“自然派”之處,是它的倡導者假定個人被環(huán)境“吞噬”;個人盡管很不滿意,卻不能擺脫它。他自己的道路,可以啟發(fā)我們?nèi)绾螛?gòu)思這部影片。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其他作家有著鮮明對照,因為他致力突出真理。
      
      他的作品中,環(huán)境對個人的力量,遠比他的自然派同行們的作品可怕。但不論他如何描繪人類靈魂的苦境,陀思妥耶夫斯基總是熱切期盼把個人從這一苦境中解救出來。
      
      對他來說,理智涉及人的發(fā)展,情感同樣如此,他時時銘記著這一點。
      
      我們要求給改編影片更多空間(每部影片可能拍成兩個部分),乃是希望——以至擔憂——不辜負肩負的重大責任,即揭示這些藝術(shù)矛盾的本質(zhì),這一藝術(shù)探索,用布洛克的話說,“仍未順從市儈文明,也決不會,除非那個文明死亡之時?!?br />   
      沒有這些就沒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偉大的俄國藝術(shù)家就不存在,而沒有他,我們所有人的理智與情感就會更貧乏。
      
      或許,甚于他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期待“人類更幸福的未來,以及他信仰的那些理想之實現(xiàn),終其一生,他信得無畏與崇高,恰好因為他自己能夠樹立一個理想。通常,只有那些高尚的靈魂,對人類真正的愛,才能將這一信念保持到底?!?br />   
      在《白癡》中,這些信念有最充分的體現(xiàn)。
      
      
      以上所述,就是我們設(shè)想把《白癡》拍為兩部電影的原因。第一部將始于梅思金公爵抵達圣彼得堡。他進入葉潘欽家,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的故事,她的命名日派對,這里有個主要線索的交叉:梅思金——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羅果靜。然后是莫斯科,他們之間的激烈排斥,最后,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拋下他們二人,羅果靜決心殺害梅思金,其后是他在天平旅館的謀殺企圖。
      
      第二部電影的素材,是主人公去了巴甫洛夫斯克——我們現(xiàn)在所談,并非概念和處理方法,而是要在影片結(jié)構(gòu)中組織的小說素材。
      
      他們再次分離,回到他們原來的所在;哪怕就住處而言,他們也彼此分隔。他們幾乎互不往來。梅思金公爵在列別杰夫家,阿格拉雅在她父母別墅,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跟達利雅·阿列克謝耶芙娜在一起,最后是羅果靜,他每天來往于圣彼得堡。要么是現(xiàn)實,要么是他們的想象,他狂熱的目光總是伴隨其他人物左右。
      
      再一次——試圖表現(xiàn)今生可能有的無上幸福。諸位主人公聚在一起,跡近決斗,周圍是巴甫洛夫斯克游園的烏合之眾;充滿激情的小插曲;利己心;破碎的生活。他們成為小說主人公,首先是因為他們對幸?!裆腋!目释c精神期待,彼他人更高更純粹。再一次,幾乎像在嘲弄,作者把故事又帶回公爵與娜絲塔霞·費利波芙娜的婚姻大事。而她再一次臨陣脫逃。這簡直像是作者在排練來自生活的同一劇本。接著,仿佛確保自己并未犯下第一次的錯誤,他寫出了緩慢的悲劇結(jié)局。在我們看來,考慮到兩部電影的結(jié)構(gòu),彼此分離又相互參照,把某些片段從第一部轉(zhuǎn)到第二部,或者反過來,的確適宜而且絕對必要。為了闡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立場,作者其他小說的素材,可能也得放進劇本。眾所周知,他曾反復處理同樣的主題;我們覺得,這樣做既有必要,藝術(shù)上也令人信服。
      
      然而,這些問題涉及劇本的實際工作;目前,呈交腳本兩年之后,我們請求最后批準,開始著手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白癡》改編的兩部電影劇本。
       ——摘自 塔可夫斯基日記《時光中的時光》
      
      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塔可夫斯基并未來得及拍《白癡》就辭世了。
      
  •     在梅什金公爵前,我感到羞愧。因為我曾經(jīng)也是那個向不幸女人扔石塊的孩童。那是1990年——散落分布的三十多間泥磚屋組成的村子,村路仿佛是從那些不規(guī)則的屋子和屋子之間擠出來的:骯臟、狹小,像蛇盤纏在村子身體的各處,這些小路似乎永遠都堆積著牛糞和積水,在我腦海中至今仍揮之不去,我就生活在這樣的村子里。
      
      
      村子里有一個叫“黃瑜英”的老人,都說她是“地主婆”,常常偷公社和村民的柴糧,因而在村子里,她的聲名極其敗壞。1990年,我是正讀小學的孩童,和村子其他的孩子一樣,每天放學后都有無窮的精力,不知道如何發(fā)泄,光腳踩著那些骯臟的積水小道,在村子里瘋跑、用網(wǎng)兜抓蜻蜓、往魚塘扔石頭,還有那件最讓我后來深感羞恥的事情,和其他的小孩把沙石扔進“黃瑜英”老人的水缸。不知道是誰鼓動的主意,我們幾個年紀相仿的孩子,有的抓著一把沙子,有的拿著石塊,有的拿著菜葉、樹干,趁老人不在家的時候,往窗戶的水缸里扔去,然后呼嘯而去。
      
      
      其實,所謂“地主婆”這個身份是農(nóng)革會批斗是定性的,只因為她夫家是地主成分,因而作為地主家的媳婦,自然也就被套上了“地主婆”的帽子。而“黃瑜英”的丈夫在婚后不到三年就去世了(1962年),膝下并無一子一女,作為寡婦的她,如此孤苦伶仃地過了大半輩子。那些強加的身份和批斗的實實在在的痛苦是她在這個人間的所有。然而,我們卻將這些不幸視作羞恥。在《白癡》中,只有梅什金公爵憐惜瑪麗的不幸,只有梅什金公爵才知道瑪麗所有的不幸都不是她咎由自取的,只有梅什金公爵——這個偉大的靈魂冒著被驅(qū)逐的危險,輕吻了瑪麗的苦難。
      
      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將苦難——自己的和他人的——視作羞恥。因而我們唾棄他、鄙視他,用石塊扔他??墒怯卸嗌偃四茉谙騽e人扔石塊的時候喊一聲“住手,這不是他/她應(yīng)該承擔的”呢?是的,也許這樣做,我們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白癡”,成為那個另類,成為那個不與他們站在一起扔石塊的人。比如“黃瑜英”老人,在孩童時代,從來沒有大人和我們說過,這不是她的錯,沒有人教我們憐惜她,愛護她,關(guān)心她。反而是教會了我們憎恨她,鄙視她,唾棄他,欺辱她。直到很多年后,我離開了鄉(xiāng)村,才聽到她在除夕之夜死去的消息(1994)。人們才開始說“其實,她是個不幸的人?!?br />   
      我不知道“黃瑜英”的一生中是否有過溫暖的時刻,或者溫暖的記憶,在她30多年守寡、孤苦伶仃的歲月里,她一直生活在離群索居的黑暗之中,生活在村子那座唯一用青磚砌成的孤樓里——據(jù)說那是她“地主婆”身份的標志。很多年后,我回到家,路經(jīng)她那個黑魆魆的窗口——苦難深淵,我知道,這是她的不幸,我的恥辱,我們的恥辱。
      
      2012-3-1
  •     這本書無疑讓我第一次對老陀產(chǎn)生了厭倦,這是此前看其其它作品時從沒有過的。
      
      開篇的巧遇,與將軍攀親的過程,節(jié)奏感和人物刻畫都還是老托。往后的劇情直到結(jié)尾都有些狗血。倘若不是在婚禮前公爵在某尊貴長者面前來一番精彩演說,那么整個故事不足以撐開一部“名著”的門面,反倒象出自一個蹩腳的言情作家之手。有些情節(jié)的發(fā)展拼湊感太過了,讓人對事件的整體進展無法信服。有些角色的刻畫總感覺是多余。
      
      總之相比《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死屋手記》《窮人》等作品,本書遜色很多。不但沒有碰觸心頭的感動,甚至讓人懷疑是代筆或者偽作。
      
      差評老陀一次。
  •     梅什金公爵:
       本書的男主人公梅什金公爵在我看來是個懦弱的老好人。他寬容、坦白、溫柔、善良、博愛。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本是要塑造一個再世基督的圣潔形象,想讓這個人作為救世主的形象活在眾位讀者心間,,指引人們?nèi)プ穼っ篮玫奈磥?,但是,在我看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這個夢想是落空了。
       作者妄圖塑造的這個“絕對美好的人物”在我眼中,不過是個可笑的堂吉訶德似的人物。他出身貴族階層,卻因自幼父母雙亡,自身身患重癥,遠離了他所從屬的人群,當他從瑞士回來的時候,完全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不善應(yīng)酬、不懂交際,雖因不像世人那樣在那個污濁的金錢至上的社會里浸染而存有一份率真與善良,但是在那樣一個卑鄙丑惡的環(huán)境中,不是心地純良就可以當救世主的。
       他與堂吉訶德一樣,在錯誤的時間,用善良的心去做他們自認為正確的事,但是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并不是善良、寬容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他以救世主的形象向納斯塔霞求婚,因為他欣賞、同情這個奇女子;他向羅戈任解釋他與納斯塔霞的關(guān)系,消除二人之間的誤會;他看穿了世人丑惡的嘴臉,卻不反抗,只是一味的容忍與順從,希望他人在自己的影響與感召下改過,但到頭來不過是他自己的一廂情愿罷了。他的人品讓人無可挑剔,他又自己的信仰,但是由于他不懂社會斗爭,不顧社會利益的,使得這個所謂的高尚的基督徒成為一個讓人欽佩的可笑的白癡罷了。
      
      納斯塔霞:
       這本書最吸引眼球的是女主角納斯塔霞?菲利波夫娜。在我眼中,她是個極度自信與極度自卑的混合體。她自信,她知道她的美麗,阿杰萊達曾評價她的美貌“這樣的美就是一種力量,一個人有這樣的美,可以把世界翻轉(zhuǎn)過來!”獨立的人格與純潔的心靈使得她自認不凡,這造就了她的極度自信甚至有些自負的性格。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她曾做過托茨基的情婦,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即使愈合,傷疤卻一次次被人揭開,加尼亞為了錢財愿意娶她為妻,葉潘欽將軍“以自己的名義饋贈一串價值昂貴的絕妙珍珠”,妄圖在納斯塔霞出嫁后成為自己的情婦;就連已經(jīng)被納斯塔霞弄得極為狼狽的托茨基依然認為自己可以重新利用這個女人……這樣的身世造成了納斯塔霞極度自卑與扭曲的心理。這時,梅什金公爵像救世主一樣降臨到她的面前,她終于遇到她生命中第一個真正忠實的人,第一個配得上她的人,而且,這個真正高貴的人向她求婚,救她于水火之中。但不幸的是,天資聰穎的她輕易地發(fā)現(xiàn)梅什金不愛她,向她求婚只因為他懂她、欣賞她、同情她,自信如納斯塔霞,她雖自認為完全配得上這個男人,但不會接受這種施舍似的求婚;而且處于早年受托茨基擺布的事實,深入骨髓的自卑又讓她認為自己配不上高貴、純潔的梅什金,不愿僅僅為錢嫁給加尼亞,但如果委身于粗俗放肆的羅戈任,又與他的本性不合,走投無路之下,她不惜以毀掉自己為代價作為對那個虛偽骯臟的社會的蔑視與打擊。將十萬盧布付之一炬是這本書最耀眼的一筆,但這一舉動除了懲罰了一下加尼亞,刺激了一下在座的幾位銅臭熏天的家伙外,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在這部作品中,她近乎瘋狂的抗爭與不惜同歸于盡的犧牲其實并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與梅什金一樣,是個悲劇性的人物。
      
      梅什金和納斯塔霞:
       我認為,納斯塔霞比梅什金更有勇氣,因為在面對這個丑惡的世界時,梅什金融入其中,像清末的改良派一樣,想將其改良,治標不治本。但納斯塔霞卻像個革命派一樣,她看穿了那些人的無藥可救,跳出圈外,想將這個世界徹底推翻,再重新建立一個新的世界,只不過因為勢單力薄,必然不會勝利,但我認為,就這一點說來,納斯塔霞比梅什金更有眼光,也更有勇氣,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個女子這本書里真正的勇士。
       他們二人讓我想起了《飄》里的艾希禮和思嘉。二人都是看穿了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統(tǒng)治不會長久,他們在戰(zhàn)后絕不可能再回到南方貴族的生活中去了。艾希禮人格高尚,卻性格懦弱,無法融入當時的新世界中去,而思嘉卻可以鼓起勇氣,無視世俗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為生命打開一片新的藍天。思嘉是幸運的,有一直支撐著她往前走的巴特勒船長,所以她過上了富足的生活,納斯塔霞是不幸的,沒有那樣一個男人可以那樣支撐著她,也沒有一個可以容許女子通過個人奮斗躋身上流社會的渠道,但這并不妨礙納斯塔霞成為一個震撼人心的充滿魅力的女性形象。
      
      
  •     也許俄國土地上的溫情和婉約都被極地般的寒風吹走了,
      剩下都是烈酒一樣的辛辣、滾燙和干燥的戲劇感。
      這樣的故事對于那些追求溫潤心靈的人來說似乎是一場災(zāi)難。
      
      體面的人和混混猥瑣著同樣的猥瑣
      貞女與妓女爭搶同樣的愛情
      天使與魔鬼有同樣的欲望
      少年如老人一樣世故
      老人如孩童一樣幼稚
      無恥的人很驕傲
      驕傲的人很無恥
      ……
      
      有人的愛是恨到毀滅
      有人的愛與不愛分不清
      有人的愛是把自己踩在腳下向別人乞討尊嚴
      有人的愛是不癡狂不成活
      ……
      
  •     2010-05-17 04:15:58   來自: 伽蘭
      
        完了?就這么完了?翻到最后一頁時有無盡的未盡感,面對背面無字的書籍,回味著剛剛經(jīng)歷的情節(jié)。想到了有數(shù)次像把書扔一邊去的沖動的觀感。忍受,我是在忍受著情節(jié)的難以忍受中看完這本書的。
        作者想說什么?作者想讓主角走到哪里,我看不出來,作者的答案在哪呢?我總是在尋找,尋找一切又一切的暗示和指點,可是到最后,不得不承認,我枉費心機了。
        我承認,我大一看過,從那以后我都自詡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詡看過他的《白癡》??墒?,拿起這本書翻開后,我真的懷疑我看過,因為實在太過生疏了,太生疏了。這地方我來過么?我聽過這位老先生講過故事?我仔細端詳過他的文筆與用意?沒有,好像真的沒有。不是感到茫然,是感到受到愚弄了,被那個自以為知的自己愚弄了。我看見那老頭帶著俄羅斯式的沉重對我投來冷笑的一瞥。
        “你想說什么?我不明白,我聽不清,能麻煩你解釋一下嗎?”可惜這種情形永遠不會發(fā)生,我們只能期待下一次的故地重游,希望下次的溫故而知新。
        
        正直而誠實并寬容的活著是該受到批判的么?如果不是,那么是該受到贊揚的嗎?誠實的面對自身的丑態(tài)是錯誤的或者值得回避的嗎?我們壓抑自己的欲求而去選擇宏大的光景,這種志向?qū)τ诿煨〉奈覀児嬷档觅潛P么?還是該避重就輕的直率的活出自己的天性呢?難道我們該原諒自己這種避重就輕的行為么?我們不該污蔑自己?不該苛責自己?那么,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呢?
        
        路,你我都在找那么一條路,讓我們能走得坦然??蛇@是條怎樣的路呢?是幸福之路呢?還是貪婪的收集各樣的物品、文字、品格?還是逐漸的學習放下自身的執(zhí)著?是強有力的用行動打破,還是以形式或名義的道德維護人性、正義的善與美?還是,只是一條漸漸延展無所謂選擇不選擇的路的“展開”與發(fā)現(xiàn)呢?
        
        我?guī)е醣扒拥纳袂橄M麖哪隳堑玫揭恍┲更c或于我有意義的話。這么思慮的我是不是太自私了?同樣的,我也在思慮,我為什么要卑怯呢?難道我不是和您在平等的交流彼此的想法嗎?你在對我宣揚你看到的那種美感,對此我也很欣賞??赏瑫r,你讓我看到了一種我自身無可企及的美的標的。引燃了我心中對此標的的無盡渴求,同樣的,我也想發(fā)問--您果真在做善事么?當然,這么說,我不是在質(zhì)疑您做了什么于我不好的事情。我只是感到這種思考或許于我們這些普通人或許無益,當然,我這也只是猜測。就像生活中的人們恥于聽說教的言語一樣。對,什么話又不是說教呢?對,我知道你會這么反問的。對此,我也講不好,或許您做了極值得贊揚的事,極有趣味的把戲。對此,我羨慕不已?;蛟S,我也只是想找你說這點。
        
        不過,我有一個疑問,真的讓我不吐不快~好吧,是我錯怪你了。剛發(fā)現(xiàn),我只看完了一本《上》。等我讀完了下再來跟你閑扯好了。
      
  •   我覺得這種翻譯更棒:“有這種美的人可以把世界翻轉(zhuǎn)過來!”
  •   “這樣的美足以傾倒世界。”
  •   一個加拿大作家談這本書時,說到他在俄國難得見到善意的人 - 大家都怕被別人當做“白癡”... 然后說一本小說,可以毀掉一個民族的精神。(這是我的翻譯。他后來贊同這個譯法,甚至認為更好。他的原話是 people can ruin a spirit. Don't do that!)
    現(xiàn)在普金出兵,將“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的領(lǐng)土” 克里米亞收回祖國的懷抱。世界真不知向何處去。
  •   《白癡》我只讀了第一部分(第一章還是第一部?忘記了),后來因為一些事耽擱了就沒接著讀下去,不過心里一直惦記著這本書呢。
    老陀的書我是比較喜歡的。就像樓主說的那樣,他的書把握那種情緒還是很厲害的。
  •   支持大部頭啊
  •   這 就是民粹 好玩!
  •   好多經(jīng)典讀起來都有這種感覺,時代的隔閡~
  •   陀氏不是啰嗦
    可以了解下巴赫金的復調(diào)理論
  •   謝謝樓上指點
  •   寫得挺好的,有空再仔細拜讀!
  •   梅詩金的“癱瘓般的無力感”恰恰是神義論遭受徹底拒斥的征兆
      【而他的真正精神后繼者其實是卡夫卡】,
      陀氏內(nèi)心其實更贊同的是伊凡和伊波里特,
      他不得不承認梅詩金和阿廖沙對于現(xiàn)世之惡的無力
       但這恰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悲劇性所在
  •   相信如果喜歡兩位大藝術(shù)家中的其中任何一位,也會很快迷戀上另一位的。
  •   一直很喜歡兩位大師的作品,為人。雖因懶??床煌辍?/li>
  •   先記一下
  •   我喜歡莎士比亞的時候,同學喜歡希臘;同學喜歡陀思的時候,我喜歡托爾斯泰。對于白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我覺得他的名字好記,書黑暗。
  •   這版本沒看過,不過,《白癡》其實我更喜歡的。
  •   哈哈,你是不是中學的時候看的這書?
  •   呃,是啊,所以,俺支持年少時代讀名著嘛,O(∩_∩)O哈哈~
  •   看這里看這里...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570489/
  •   俺的小組滿了,這里回復你咯。其實,現(xiàn)在讓俺重讀和評價老陀的話,他的所有作品我都覺得難受,除了《白癡》O(∩_∩)O哈哈~,所以,有些書一定要中學時代讀。
  •   這個,俄羅斯嘛,苦難啊,沉重啊神馬的,是底蘊。
  •   是的,俄羅斯是個偉大的民族!值得我們繼續(xù)研究的:)
  •   老陀的書不是老陀的風格…那老陀還能是什么風格啊…哪個作家都不會用一成不變的格式像套公式似的寫作吧…
  •   個人感覺陀得不夠徹底...
  •   呵呵,我的感覺和你恰好相反。我之前看過他的《罪與罰》,痛苦地看到一半,終于看不下去了,就把它掩蓋束之高閣。唯獨他的這本大部頭讓我欲罷不能。我想,此中原因可能與我們閱讀的版本和過往閱讀的習慣有關(guān),如果不是把古希臘——中世紀和浪漫主義以來的主流作品通攬一遍,我估計也無法耐心看下來。向樓主問好。
  •   快把高閣中的《罪與罰》拿出來讀吧 :)
  •   俺,堅決不讀老陀了,太累啦。O(∩_∩)O哈哈~
  •   天路.......
  •   其實,要是讓俺再讀俄國文學,或許《戰(zhàn)爭與和平》我還能重讀,其他基本上沒太多喜歡了。因為,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是俺曾經(jīng)最理想化的男主角,O(∩_∩)O哈哈~
  •   這個不更厚?
  •   更厚,但比較陽光嘛,老陀的咚咚就是陽光不夠。
  •   文青的抑郁嘛....
  •   O(∩_∩)O哈哈~,怪不得我老了。。。
  •   我是說老陀--》文青的抑郁
  •   O(∩_∩)O哈哈~。。
  •   我第一次讀托斯陀耶夫斯基,說實話,這本書水準很高,但是第二部之后就非常拖沓,之后的情節(jié)邏輯都有問題,不怎么喜歡這本書。不過覺得作家的風格突出、文筆深厚,所以還是對他的另外著作有期待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