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商務(wù)印書館 作者:賈曉偉 頁數(shù):284
Tag標簽:無
前言
一 好電影完成的是導(dǎo)演對“人”的立體凝視,對其性格與命運的復(fù)雜呈現(xiàn)。而好萊塢電影帶給觀眾的,卻是簡單與失真的觀看,互聯(lián)網(wǎng)式的群體圍觀。凝視,意味著要穿透世界與人的表象,展現(xiàn)本質(zhì)。用里爾克的話說,是到“里面”與“深處”看,讓被凝視者得歸其位,是其所是,而非日常所見、包裝或偽裝的“那個人”。 歐洲電影十大師畢其一生,都在做“無情地凝視”這件事,成就“瞧這個人”的影像事業(yè)。他們參透、拋開世俗化的情理,進入帶有歐洲文化特質(zhì)的對“人”的命題的追問。大師不要人人看重的那套偽善與虛妄溫情,對影像里的“人”以另一種背負與救贖的方式,傳送真正的人道光芒。打造“真人”,哪怕入其深淵;表達真正的生存質(zhì)地,即使展現(xiàn)的只是疼痛、困境與苦難。他們的“這個人”在我們前方走動,粗重的呼吸從黑暗的影廳里回響起來。 二 不說“人”的“好消息”,單單顯現(xiàn)人性的“黑暗面”,大師們對習(xí)慣“喜感”文化的中國觀眾而言是壓迫與挑戰(zhàn)。好萊塢電影,以其娛樂精神混合了各地喜神,大投資、大明星、大營銷、大團圓、大營救、大勝利等綜合而成的“大”片,當今以票房數(shù)字,幾乎無敵地在世界范圍攻城略地,摧營拔寨??晌覀円獑?,電影當真是商業(yè)魔術(shù)嗎?商業(yè)電影與那重“凝視”的吶涵有關(guān)嗎?當營銷大師們讓“好消息”主宰了世界,真實與真相退隱后,人們從觀影中除看到資本既像煙花又似雪崩的狂歡外,還剩下什么?一句話,我們?yōu)槭裁匆措娪埃? 但消費時代的觀眾,還是一次次被強力魔術(shù)哄進影院,目睹變形金剛、蜘蛛俠、刀鋒戰(zhàn)士、未來戰(zhàn)士這些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假人”玩魔術(shù),消費者不得不為“造假”與“人的整形術(shù)”埋單。大家明白那些包裝講究的大片其實什么都沒有,不過是用假睫毛、情感口紅、文化口紅、國家與民族意識形態(tài)打扮一新的收銀者,掏人口袋的微笑強盜??蛇@個世界被傳媒大亨與資本家壟斷之后,想看好萊塢之外的片子已經(jīng)沒什么指望了。哪家影院還放歐洲大師的電影?“卷一把就走人”的時代,觀眾在這場被控的游戲里只能挨宰了。 三 桑塔格嘲笑好萊塢電影,說它“驚人地弱智”,白癡無比。她推崇歐洲文化,一生批評美國的政治與文化。發(fā)表在1995年的《百年電影回眸》一文中,桑塔格說:“電影是一場圣戰(zhàn)。電影是一種世界觀?!痹谖恼陆Y(jié)尾,她如數(shù)家珍心中的大師:法國戈達爾、特呂弗、雷乃,意大利的貝爾特盧齊、莫雷蒂、帕索里尼,波蘭的贊努西,德國的西貝爾貝格,希臘的安哲羅普洛斯,蘇聯(lián)的塔可夫斯基、蘇可洛夫,日本的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黑澤明。這是她開出的與好萊塢對抗的“圣戰(zhàn)”名單。 本書談?wù)摰牟衤?、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布努艾爾、基耶斯洛夫斯基,不在桑塔格的“百年回眸”之內(nèi)(其他五位與名單重疊),但除基耶斯洛夫斯基外,桑塔格在20世紀60年代多篇文章中已對多個歐洲電影大師有過闡釋。電影的話題不止是她,還被多個知識分子、學(xué)者廣泛討論。德勒茲就寫過一部神奇、讓人嘆為觀止的著作。但每個學(xué)者角度迥異,側(cè)重點也不同。這本書言說十位大師,出發(fā)點在于每位大師都有一個獨特的命題。他們一生矢志不渝地在這個命題里挖掘,直至找到那重“無情地凝視”所在的神學(xué)基點與哲學(xué)基點才罷休。其重要性來自世界觀的分量,書里的結(jié)構(gòu)也以大師命題的重要性排序。 四 如果提煉十位大師基本母題的話,簡單地說,伯格曼的命題當是追問上帝與人性善惡。費里尼則從意大利“拉伯雷式狂歡”的社會情境,反諷般表達人性的詭異與脆弱。安東尼奧尼研究當代人變異的情感。塔可夫斯基癡迷于文藝復(fù)興以來的歐洲人文主義傳統(tǒng),念念不忘“昨日的世界”。帕索里尼對“人之初性本惡”瘋狂展現(xiàn)。戈達爾騷動,熱衷革命與叛逆。-布努艾爾對潛意識學(xué)說、超現(xiàn)實主義引入影像有巨大貢獻。雷乃憑一部《去年在馬里安巴》獲得了非凡地位,其意識流手法在電影世界獨樹一幟。基耶斯洛夫斯基充滿道德焦慮,在命運偶然與必然的爭議中表達寬恕與慈悲。安哲羅普洛斯則以哀歌與史詩筆調(diào),勾勒現(xiàn)代入尤利西斯般的被逐、尋找并渴求回家的情懷。 伯格曼當是所有大師中最為深刻的導(dǎo)演。塔可夫斯基與安哲羅普洛斯保持一種來自文化傳統(tǒng)的宏大。帕索里尼極端、殘酷,而費里尼戲劇性十足,收放自如。其他幾位大師在電影美學(xué)上貢獻良多,各有一極。 血 公平地說,好萊塢電影里有災(zāi)難片這種類型(比如《后天》與《2012》),作為預(yù)言或寓言,有警醒之效,透露導(dǎo)演對當下世界的責(zé)任,而不僅僅是給觀眾送來“魔鬼的迷魂湯”,失效的“止痛劑”。好萊塢的影像修辭帶來的技術(shù)語匯也以其先進性影響著世界電影工業(yè)與技術(shù)的發(fā)展。 但即使這樣,好萊塢的災(zāi)難片與技術(shù)貢獻并不能為好萊塢整體贖罪。作為“假人”的販賣商,好萊塢以其對“入”的誤解與胡鬧,引發(fā)其他地域電影入的瘋狂復(fù)制與模仿。這個“好萊塢假人”作為“人”與“機器”的結(jié)合體大行其道,純粹作為“物”的化身,來到了觀眾面前。他們是漫畫書里供孩子們奇思的大英雄,機器羅賓遜或靈異魔獸,具有社會學(xué)、心理學(xué)上的意義,但絕無其他與“人”相關(guān)的精神內(nèi)涵存在。好萊塢顛覆與人文主義相關(guān)的“人”的一切。 六 好的作品終要表達感情困境、信仰困境、民族困境以及國家困境。困境里,才有人的存在,人的道德、倫理責(zé)任、選擇,也是戲劇性成立的基礎(chǔ)。卡夫卡說,“你可以躲避世上的苦難,你有這個自由,這也符合你的本性,但也可能正是這一躲避是你能夠避免的唯一苦難。”也就是說,苦難與困境的悖論,是人之為人必須承擔的。“造假”讓假的顯得比原來好,好萊塢夢工廠的制糖方式是讓人舔食糖衣時忘了里面硌人的石塊。 七 可電影究竟是什么?影像,可以用文字描述,理性解析嗎?偉大的電影作品難以被我們輕易品頭論足,在于其有神秘超越文字的力量。它們越過了導(dǎo)演的操控,不復(fù)是我們所說的那個影像,給我們難以言說的感受。唯有這種不能言說,保存了影像的不可捉摸與不可窮盡,甚至帶給我們不可解的瘋狂,展現(xiàn)司芬克斯或海妖歌唱般的魅力。大師以其神來之筆,往往會讓我們內(nèi)心裂變,出走到另一個地方,抵達世界之夜的深處與內(nèi)心的邊界。此時我們回答不了為什么要看電影,但放映機播放膠片時,我們看到的是電影在看我們,鏡中人走出鏡子,把我們放到了鏡子里面。 大師電影里膠片的每一格都有“人”的形象聳立,有那個朝向我們的凝視者,而好萊塢電影嗒嗒轉(zhuǎn)動,照亮的大多是鈔票的水印。反好萊塢,于我們就是反物化的那個人,在謊言重重的世界渴求的一份“真”吧。誰愿意面對鏡子看見的不是自己呢。除非鏡子與凝視者雙方同意說謊,彼此作偽。而好萊塢拿手的,不正是這些嗎? 2011年11月
內(nèi)容概要
書中的十位歐洲藝術(shù)電影大師是:伯格曼、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塔可夫斯基、帕索里尼、戈達爾、雷乃、布努艾爾、基耶斯洛夫斯基、安哲羅普洛斯。作者以非學(xué)院式讀解,探討以好萊塢商業(yè)文化一統(tǒng)天下的當下環(huán)境里如何突圍,擁有獨特的生命哲學(xué)與世界觀,即如何擁有個體的獨特性,從而獲得對抗消費文化的前提。作者認為,十位大師的重要性在于他們反對物化與異化的人,他們?nèi)说滥抗馀c深刻的人性洞察在今天看來也獨樹一幟,值得重新認知。作者的文筆是美學(xué)與詩學(xué)的混合,讓人玩味與思考。
作者簡介
賈曉偉,藝術(shù)評論家,專欄作家。三聯(lián)書店《愛樂》雜志編委、主筆。著有《魔角里的歌唱》《視覺的人質(zhì)》《死于圣殿,生于酒館》《亡靈記》《藝術(shù)部落》等,編著有《大家西學(xué):音樂二十講》《大家西學(xué):美術(shù)二十講》。
書籍目錄
自序:為什么反好萊塢?
伯格曼 [ 瑞典]
費里尼 [ 意大利]
塔可夫斯基 [ 蘇聯(lián)]
安東尼奧尼 [ 意大利]
帕索里尼 [ 意大利]
戈達爾 [ 法國]
布努艾爾 [ 西班牙]
雷乃 [ 法國]
基耶斯洛夫斯基 [ 波蘭]
安哲羅普洛斯 [ 希臘]
跋
章節(jié)摘錄
《喊叫與耳語》阿格尼絲內(nèi)心獨白的段落,把整部電影的調(diào)子定了下來。一個與父親相仿的女兒,因為相仿而招致母親不滿。家庭看不清的禁忌、猜疑、嫉妒、孤立與仇恨造就的暗礁比比皆是??此撇唤?jīng)意的傷害,變成了一生抹之不去的陰影。在家庭里,不存在饒恕、諒解與寬容。女兒需要愛的理解、信任并渴求愛的肯定時,否決的意志邁開了步伐。阿格尼絲最早回憶的是母親,那是她與世界之間的紐帶。這根紐帶原本引她到世界中去,但紐帶自身捆住了阿格尼絲。 我?guī)缀趺刻於枷氲侥赣H。她愛瑪利亞,因為她們在各個方面都如此相像。我太像父親,這使她不能忍受。當母親以她輕快、敏感的方式對我說話時,我不明白她的意思。我做了極大的努力,但永遠無法使她滿意。然后她會感到不耐煩。她幾乎總是不耐煩,主要是對卡琳。我從小體弱多病,不引入注意,但經(jīng)常挨罵的是卡琳,因為母親認為她太笨,缺乏才智。另一方面,母親和瑪利亞卻有那么多可談的。我老想知道,她們悄悄地說些什么,笑些什么,為什么她們倆在一起相處得那么好。她們總有她們的小秘密,經(jīng)常捉弄我和卡琳。 我愛母親。因為她是那么溫柔、美麗與活潑。因為她是那么——我不知道怎么說——因為她是那么“實際”。但她也能冷淡無情。我常常向她要求愛撫,當我這樣做的時候,她會拒絕我,玩笑開得十分殘酷,說她沒有時間。然而我禁不住替她感到難過,現(xiàn)在我年紀大了一些,比較理解她了。我真想再見到她,并且告訴她我理解她的厭倦、她的不耐煩、她的驚恐和不肯放棄爭斗。 我記得有一次——是在秋天——我跑進客廳;我大概是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一個人在十歲時總有這種事情)。這時我看見母親坐在那兒的一張大椅子里。她身著白衣坐在那兒,靜止不動,兩手擱在桌上,望著窗外。她略向前傾,姿勢奇特、僵硬。我走到她跟前。她看了我一眼,目光充滿哀傷,我差點哭了起來。不過我沒哭,而是開始撫摩她的臉。她閉起眼睛任我這么做。這一次我們相互間很接近。 突然,她恢復(fù)過來說:“看看你的手有多臟。你在做什么呀?”然后,為感情所驅(qū)使,她兩臂抱住我,向我微笑并且吻我。我給這難得的愛撫弄糊涂了。同樣突然地,她哭泣起來,一次又一次請求我原諒。我一點也不懂;我所能做的只是緊緊地抱住她,直到她掙脫開。她的臉色又變了,笑了一笑,輕輕擦她的眼睛?!岸嗝纯尚??!笔撬f的唯一的話,然后站起來,留下被弄得神魂顛倒的我。 不可理解、遺棄、斥責(zé)發(fā)生在早年,使一個人不能獲得關(guān)于愛的信心與責(zé)任的理解。 另一則日記與第三節(jié)獨白分割出電影幾個塊面。也可以說,伯格曼設(shè)想《喊叫與耳語》時,用了獨白的斷開方法。阿格尼絲敘述的口氣與對自己處境的描述,控制著整部電影的節(jié)奏與呼吸。 有時候我想用我的雙手蒙住我的臉,永遠不再拿開。我是怎樣地與孤獨搏斗???漫長的白晝,寂靜的黃昏,失眠的長夜。我拿所有這些傾瀉給我的時間做什么?于是我感到絕望,并讓它折磨我。我發(fā)現(xiàn),如果我試圖避免它,或把它關(guān)在外面,一切就變得更加難以忍受。最好還是敞開你自己,去接受折磨,讓它傷害你。最好還是不要閉上眼睛,或躲避它,像我以前所做的那樣。 雖然,當我寫到孤獨時,我是不公平的。安娜是我的朋友和伴侶,我想,她比我更孤獨。畢竟,我可以用繪畫、音樂和書籍來安慰自己。安娜一無所有。有時,我試圖跟她談?wù)勊约?,但這使她羞怯、沉默。 十一 阿格尼絲在《喊叫與耳語》中就是《秋天奏鳴曲》中的海倫。關(guān)于海倫的病因,《秋天奏鳴曲》中伊瓦最有資格做出解釋。但這種解釋于事無補,只能讓伊瓦走上從事寫作這種內(nèi)心傾訴的道路?!逗敖信c耳語》中的阿格尼絲在獨白中說了內(nèi)心傾訴的奧秘:“我仍然在畫畫、雕刻、寫作、彈奏。早先,我總想象我的創(chuàng)造會使我和外部世界接觸,從而不再孤獨。而今我知道并非如此。到頭來,我的全部所謂藝術(shù)表現(xiàn),只不過是對于死亡的絕望的抵抗。雖然如此,我仍堅持下去。除了安娜,沒人看到我的成果。我不知它是好是壞。也許是壞。畢竟,我只看到這么一點點生活。我從來沒想過到人們的真實中去生活。雖然我懷疑他們的真實是不是比我的更實在——我指的是我的病痛?!盤32-36
后記
2004年寫完《亡靈記》,談了好萊塢外八位電影大師后,我覺得與電影的緣分暫告了一個段落。近段時間重看一些片子,又覺得有話要說,便在從前文本的基礎(chǔ)上重做修訂與補充,有了這本《反好萊塢:歐洲電影十大師》。 2007年伯格曼與安東尼奧尼去世,是大師電影告別的信號。為此我曾寫文紀念,除清點伯格曼的遺產(chǎn)外,還批判了好萊塢電影文化?,F(xiàn)今十大師中的多位已經(jīng)去世,這本書依舊算是對歐洲電影的致敬,向好萊塢娛樂大海淹沒不掉的雕像群的回顧。唯有這樣,才可平復(fù)對一個消逝的影像時代難以表述的復(fù)雜感情,對當下一切意義與價值瓦解的不安。 十位大師都是個人陳述,個人表達,而好萊塢是產(chǎn)業(yè),集體操作的金錢機器、印鈔工廠。二者之間的圣戰(zhàn)結(jié)果不言自明,金錢沒有性格,也沒有屬于“人”的悲憫、責(zé)任與操守。今天,有哪些人不為金錢拍攝,或者說有能力拍攝與大師比肩的那些嚴肅、深刻、大氣磅礴的電影呢?大師電影絕跡,是我們這個時代悲痛的事實,而時代打造的神話是喧鬧的游樂場、大賣場與摩天輪的混合體。時代是好萊塢式的,意欲制造與真實的隔離以及遺忘。我用文字說起這些無愧于影像的世界影壇的舊日神祗們,就算一份“為了忘卻的紀念”吧。 寫十位大師,我不想對每人的作品詳盡、系統(tǒng)地做技術(shù)分析,而是從其最重要的作品入手,勾勒他們的精神畫像、人生哲學(xué)與世界觀的基點。這次新寫安哲羅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努力保持了與寫前八位時一樣的文字風(fēng)格,使其成為整體,而非簡單地契入。 如果我們緬懷那些大師,不登好萊塢的豪華巨輪,就心甘情愿地當時代群體狂歡、娛樂至死之外的少數(shù)派吧。因為,大師航標塔里的火焰仍在秘密燃燒,指引黑夜里的航者遠離暗礁與冰山。而那邊廂,新世界的泰坦尼克號正剪彩出航,眾人矚目,不住地沸騰。 賈曉偉 2011年11月于北京
編輯推薦
著名專欄作家賈曉偉為殿堂級藝術(shù)電影大師勾勒的精神畫像,美學(xué)與詩學(xué)結(jié)合的非學(xué)院時解讀。 歐洲電影與當今商業(yè)電影的主流好萊塢影片在風(fēng)格上有著很大的對立。《反好萊塢(歐洲電影十大師)》通過對10位殿堂級歐洲名導(dǎo)經(jīng)典作品的賞析,揭示了歐洲電影文化與好萊塢金錢影片的對抗和分離。書中的10位歐洲藝術(shù)電影大師是伯格曼、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塔科夫斯基、帕索里尼、戈達爾、雷乃、布努艾爾、基耶斯洛夫斯基、安哲羅普洛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