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治與當代西方文論的政治化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范永康 云南大學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范永康  頁數(shù):233  

內容概要

  《文化政治與當代西方文論的政治化》系統(tǒng)梳理了當代西方文化思潮及其對文藝理論的影響,細數(shù)了女性主義文論、后殖民主義文論、新歷史主義文論、晚期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理論主張,構建出了、“文化政治詩學”這一描述統(tǒng)攝當代西方文論的新概念,并對其特色及局限性給予了剖析。

作者簡介

  范永康,男,漢族,安徽蕪湖人,曲靖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教師,蘇州大學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文藝學與政治學的跨學科研究,已經在《國外社會科學》、《人文雜志》、《河北學刊》、《文藝理論與批評》、《文學理論前沿》、《文化研究》、《東方叢刊》、《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廣西社會科學》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40余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和《文化研究》全文轉載。

書籍目錄

導論第一章 文化政治與當代西方文論的政治轉向  第一節(jié) 何謂“文化政治”      一、“文化政治”的緣起    二、英國“新左派”和前期文化研究的文化政治    三、后現(xiàn)代主義和后期文化研究的文化政治    四、晚期馬克思主義對文化政治的修正  第二節(jié) 當代西方文論政治轉向的學理解析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文論政治化    (一)葛蘭西的“文化霸權”      (二)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    (三)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論    二、后結構主義與文論政治化    (一)德里達的解構主義    (二)??碌南底V學  本章 小結第二章 性政治與女性主義文論  第一節(jié) 女性主義的話語政治    一、英美女性主義語言論    二、法國女性主義語言論    (一)埃萊娜西蘇的“陰性書寫”      (二)露絲伊瑞格瑞的“女人話”      (三)克里斯蒂娃的“詩性語言”    第二節(jié) 女性主義的政治批評    一、女性閱讀的政治    二、建構女性文學史本章 小結第三章 身份政治與后殖民主義文論  第一節(jié) 薩義德的“世俗批評”      一、東方學的政治學    (一)《東方學》的主題及其寫作動機的政治性    (二)東方學建構東方身份的兩種策略    (三)反本質主義的身份政治    二、文化與帝國主義    (一)《文化與帝國主義》的總體意圖和批評策略    (二)小說的政治生  第二節(jié) 斯皮瓦克的底層敘述    一、“底層人”研究    (一)何謂“底層人”      (二)“底層人”為什么不能說話    (三)女性“底層人”      二、第三世界底層婦女    (一)對“國際女性主義”的批判    (二)文學中的第三世界婦女形象  第三節(jié) 霍米巴巴的“間性”批評    一、精神分析與身份政治    二、文化身份的“雜交”本章 小結第四章 文本政治與新歷史主義文論  第一節(jié) 歷史文本、文學文本與文化政治    一、“歷史”的文本化和政治化    二、文學的文本政治及文學的“祛魅”  第二節(jié) 文本生產與社會能量  第三節(jié) 文學文本的政治功能本章 小結第五章 聯(lián)盟政治與晚期馬克思主義文論  第一節(jié) 馬歇雷和伊格爾頓的文本意識形態(tài)論    一、馬歇雷:由“文學特性”暴露文本內意識形態(tài)的局限    二、伊格爾頓:在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框架中生成“文本意識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詹姆遜的文藝“政治闡釋學”    一、文藝政治闡釋學的“形式”觀    二、文藝政治闡釋學的“政治無意識”概念    三、從文本形式走向政治  第三節(jié) 伊格爾頓后期“政治批評”對后現(xiàn)代文化政治的超越    一、后現(xiàn)代文化政治批判    二、以社會主義政治為依托的“理論”重建    三、“后理論時代”的美學與政治本章 小結第六章   “文化政治詩學”的建構與反思  第一節(jié)   “文化政治詩學”的總體特征    一、政治性    二、批判性    三、反思性    四、公共性  第二節(jié) “文化政治詩學”反思    一、西方當代文論對文化政治詩學的反思    (一)精英主義的對抗    (二)“形式”觀的質疑    (三)“去理論化”的呼聲    二、中國當代文論對文化政治詩學的超越  第三節(jié) 走向“詩性政治詩學”    一、文學與政治相通的本體論依據(jù)    二、“詩性政治”的提出及其美學特征    三、“詩性政治詩學”何為  本章 小結  余論    一、新語境中的當代西方文學政治學    二、當代西方文學政治學的兩大貢獻    三、當代西方文學政治學的局限與出路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6.整體性  由于政治生活是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進入藝術世界的政治題材和文學描寫的政治人物是豐富復雜的,因此必然具有整體性的特點。朱光潛指出:“從歷史看,偉大的藝術都是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返照,來源豐富,所以意蘊深廣,能引起多數(shù)人發(fā)生共鳴?!蔽膶W寫活生生的人,就不可能局限于片面的政治人格;文學寫政治生活,也不可能失卻生活原生的多樣色調。進入文學的政治情感就不能是抽象的、干癟的,要像人的心靈、性格本身一樣豐富,呈現(xiàn)出與愛情、親情、友情相交織的狀態(tài);政治斗爭的內容要像人的生活本身一樣復雜,表現(xiàn)為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如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以政治斗爭生活為中心內容,廣泛描寫了貴族、地主階級以及農民階級的社會生活,又融人道德、宗教對靈魂的拷問和折磨,給讀者帶來全方位的情感體驗。陳子昂的《感遇》詩將一時的政治遭遇化為千古絕唱,說明政治文學照樣可以表現(xiàn)出渾厚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  三、“詩性政治詩學”何為  以“文化政治”為本位的文學理論構成了“文化政治詩學”知識形態(tài),那么,以“詩性政治”為本位的文學理論則可以構成“詩性政治詩學”知識形態(tài)?!拔幕卧妼W”具有政治性、批判性、反思性、公共性等特征,卻是以放棄審美性為代價的;“詩性政治詩學”則堅守文學和政治的“情本體”,具有形式性、人文性、想象性、體驗性、超越性、整體性等特點,兼容了政治性和文學性,這就替我們打開了一個文學研究和文論創(chuàng)新的全新視閾。  首先,詩性政治將文學中的政治與現(xiàn)實政治區(qū)分開,為我們提供了判斷政治文學之藝術水平的美學標準。不像文化政治詩學那樣將文學文本和文化文本僅僅視為表意實踐的工具,或推行文化霸權的載體,從而忽略它們之間以及文學作品之間的差異,詩性政治詩學則首先要考究文學的政治題材或主題是如何形式化的,運用了怎樣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修辭手法?還要考究這種形式化的政治對文學之外的現(xiàn)實政治是否具有穿越性,蘊含了多少個人化的獨特體驗?與現(xiàn)實政治之間是否拉開了批判性的距離?它具有探索性和前瞻性嗎?對個人命運和人類生存具有多大的啟發(fā)性?文學中的政治是否融入了文學“境界”,包蘊更加深廣的政治之外的意義?它提供了怎樣的審美想象空間?顯然,文學中的政治越具有形式美,越具有穿越性,越具有獨特性,越具有時空的深廣度,它的美學價值就越大;反之,平面化的、直陳式的、以宣傳或宣泄為目的的進入文學作品的政治,哪怕它再有政治先進性,再有政治批判性,再有底層意識,也終將失卻其存在的價值。理由很簡單,因為文學之外的某些學科比文學更善于承擔和發(fā)揮政治功能?!  ?/pre>

編輯推薦

《文化政治與當代西方文論的政治化》編著者范永康。    1960年代以來的西方國家廣泛興起新社會運動,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理論的興盛,文化觀念的轉變和文化政治的興起。文學理論發(fā)生了向文化理論的范式轉換,進而成為文化政治的組成部分,大規(guī)模地走向了政治化。就學理層面來看,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后結構主義兩大理論派系,葛蘭西、阿爾都塞、雷蒙德·威廉斯、德里達、福柯等五人的理論對文論政治化的影響最大。各家文論流派政治化的路徑并不相同,分別側重與性別政治、種族政治、身份政治、(后)階級政治、生態(tài)政治等后革命政治相關聯(lián),但都采取了反本質主義和邊緣化敘述這兩種策略。文化政治文論極大地提高了文學理論的政治地位,也存在著缺乏宏大政治關懷,忽視文學的審美性和人文性等缺陷。重建文學性,重返人文關懷,重構文學價值,恢復政治的宏大抱負,正在成為文化理論、文化政治熱潮之后的當代文學理論的新的發(fā)展趨向。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化政治與當代西方文論的政治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