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傳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徐剛  頁數(shù):247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 ∵@里所說的我們,是指人類全體。加以延伸還包括地球上所有萬類萬物。高山、大洋、國界,還有膚色和語言,仍然在阻隔著我們,然而,風雨和空氣是不能阻隔的?! ≌l都能感到:世界正在變得愈來愈小。誰都得承認:我們同是地球人。  地球的未來,是人類共同的未來。地球的命運,是人類共同的命運?! ∑駷橹?,在浩茫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是人類唯一共有的家園?! ≡谌祟惖乃季S活動中,了解,是一個重要的基點,由此出發(fā)才能生出愛或者不愛。  可是,我們最關心的通常是一個簡單的結論,既忽略了基點,也忽略了過程。  我們在忙忙碌碌中最熟視無睹的,通常是我們本應該最為了解而又往往知之甚少的。  比如我們寄居的,給了我們春夏秋冬,給了我們夢幻、歡樂,同時也給了我們?yōu)碾y的地球。我們幾曾關心過它?愛撫過它?  宇航員告訴我們,在宇宙深處有一個無數(shù)恒星組成的漩渦狀的星系,那就是銀河系。與別的星系相比,它只是中等規(guī)模的,然而其幅度之廣闊便足以使人類頭暈目眩了;它的發(fā)光圓盤的直徑為8萬光年,中心突起部分的厚度為1.5萬光年?! ≡陔x銀河系中心大約四分之三半徑處,一顆看似平凡無奇的黃色恒星在那里閃耀著,它便是我們的太陽?! 倪b遠的太空望去,太陽的光微弱到僅如螢火。  即便如此,那火卻吸引著眾多的行星、衛(wèi)星、流星及彗星,孜孜不倦地繞它而轉?! ∵@眾多的星星中,便有地球和月球。  光的魅力,光的頌歌?! 《覀兊牡厍颍逶≈柟?,置身在數(shù)以10億計的蕓蕓星系中的一個星系的邊緣。  它很容易被忽略。它顯得迷茫而且孤獨。它實在是一顆眾星之中微小足道的小小星球?! 】墒?,又有誰能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更知道地球的神奇呢?  它自己便是一個天地。它擁有一切,徹上徹下,無奇不有。從日光之熾烈,到月色之清淡。從高山之挺拔、偉岸,到沙粒之細小、渾圓。從永不停止運動的原子,到人類廣大無垠的靈智與精神。它是負重的生靈,瀟灑的云。它是已知的一切,和一切的未知。在宇宙萬物的序列中,地球便因為渺小而偉大了,因為平凡而神奇了?! 〉厍蚴菍槿祟惣案鞣N生命設造的?! 〉厍虻膬炔拷Y構、外殼、大氣、山巒、森林與河流,乃至它在太空中的運行,形成了一切生物特別是智慧生物的最佳生存環(huán)境。  同時,一切幸福與苦難,智慧和愚昧,已經(jīng)過去的久遠的歷史,就在眼前的久遠的未來,都是憑借著地球有聲有色地展開的?! ?jù)說,地球的存在以及它的孤獨的行旅,已經(jīng)有45億年了?! ?jù)說,在地球上生活過的人類,曾經(jīng)有500億之多?! 〉厍蚪o予人類的,不可謂不豐富了。它養(yǎng)育過500億的人啊,還有無數(shù)的生物群落。  地球給予人類的,不可謂不渺茫了。一代又一代的智者論辯著,地球是方的還是圓的?  夜觀天象的最初感覺,是雜亂無章。閃爍的天體卻又充滿著誘惑,人類最早的想象,哲學、文學與科學的種子,便在這時候撒播到了地球的泥土中。   也有山呼海嘯、驚雷閃電的恐懼。   我們無法找到適當?shù)恼Z言來描述地球、月亮以及太陽的輝煌的運行。   我們只能說,人類生活的世界是分秒不息地旋轉著的變化著的世界。   地球帶著它的衛(wèi)星——月亮,在宇宙空間旋轉運行。地球以每分鐘1770公里的速度繞太陽公轉,而太陽又以每秒240公里的速度帶著地球在銀河系中疾馳。   這是何等瑰麗而驚險的轉動。   于是,便有了晝夜循環(huán),便有了一年365天的歷法。   誰的孩提時代不曾仰望過星空呢?   對于孩子們來說,嫦娥奔月是久遠的美。   我們總是想不透月亮為什么如此光艷逼人而又多愁善變?它又為什么總是固定不變地以其一面對著地球并繞地球運行呢?難道僅僅是為了適時地讓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驚訝于它的娥眉月、弦月、半圓月、四分之三月,直到美麗壯觀的滿月嗎?   月亮總是冷靜地顯示著:圓滿是鮮見的,我們不得不更多地面對殘缺。   就這樣,我們生活在這一顆被稱作地球的行星上,我們的心智以及律動都離不開天宇的神奇和美妙。我們常常說地球之于人類是唯一的。無論是戰(zhàn)火的硝煙,還是政治的壁壘,人為的阻隔將日益縮小,人們不得不哪怕暫時放下互相殘殺的武器,共同面對地球的未來。那是真正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地球在太空的渾濁冥暗中開始呈現(xiàn)雛形后,便是動蕩不寧。各種強大的力量都在對它發(fā)生作用,這些力量有的來自外部,有的來自內部。   地震,是最可怕的災難。   地球上嚴重破壞地貌的大地震一年大約發(fā)生20次,輕微的震顫則為100萬次之多,即每分鐘出現(xiàn)2次。   一種形象的解釋是:地震是地球在太空中運動時必然要發(fā)出的“吱嘎”之聲,這種震動和聲音的提醒是意味深長的。   地球需要保護,需要愛。   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的立足點是珍貴而脆弱的。   我們的立足點同時也是草與樹的立足點,是軟體動物與獅子、老虎的立足點。   這就是地球的豐富多彩。   有一只老虎在林中踽踽獨步,重重地踩在落葉上,它大吼一聲:下雨了……   沒有一根小草是雷同的。沒有一片樹葉是重復的。沒有一個夜里沒有夢。   當夜幕低垂,地球搖籃中蠕蠕而動的是多少靈智,黑色的帳篷似的無邊的幕簾,爬滿著夢。   地球仿佛靜止了,不,地球沒有靜止。   你看海洋便看見了,你聽濤聲便聽見了。我們的地球的表面70.8%是汪洋大海,地球是由水滋養(yǎng)的,地球以及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莊嚴妙相無不都是水滋養(yǎng)的。海洋以它獨特的美麗、壯闊而又蘊含著災難的形態(tài),啟迪人類靈智的精神與創(chuàng)造。當你覺得它是溫柔的時候,它遠不是馴服的;當你覺得它是隔斷的時候,它卻波濤洶涌地連接著。它和高山、密林、沙漠及土地一樣,都是造物主為人類提供的地球上的大舞臺。   探索星云起源,解剖無際的天空,科學家說,覆蓋地球近四分之三的海洋并不是最廣闊的,它不能不把首屈一指的榮譽讓給更加龐大的大氣之海。   如果大氣中沒有氧氣,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就會整體滅絕。   如果不是雨水的沖蝕以及巖石風化,就不會有植物生長的土壤。   如果沒有二氧化碳,植物便無法制造碳水化合物。   如果沒有高空的臭氧層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人類以及所有物種的生存都將艱難萬分。   我們的地球怎么離得開那些有時低垂、有時遙遠、有時平淡無聲、有時色彩斑斕的大氣云海呢?   更何況大氣層中的閃光、溫和或狂暴之態(tài),天際的霧靄及彩虹,地球每天都會受到約4.4萬次雷暴沖擊時發(fā)出的金蛇游走、霹靂聲響,這一切無不使我們的地球更加有聲有色,更加充滿了啟示。   這就是我們的地球的幾個側面。   誰能寫得盡地球的美妙?   法新社巴黎電:為法國青少年創(chuàng)辦的刊物《科學與生活·青少年版》第100期上,刊登了法國民意測驗所進行的一次調查,調查表上共有20個問題,每個問題有多種選擇答案,涉及不同學科,接受提問的共600人。   有一些回答是令人吃驚的,例如:   44%的學生和52%的成年人沒有把人列入動物類;   15%的青年人和23%的成年人認為,精子可以進入蛋內形成胚胎;   9%的青年人和3%的成年人認為,要想使2000只母雞下蛋,就必須要有2000只公雞;   13%的青年人和23%的成年人認為,太陽是繞著地球運轉的。   這是在法國,今天,100個青年人中有13個、100個成年人中有23個所持的仍是地球中心說。同時我又堅信這一點也不妨礙那13個年輕人熟練地使用電腦,作網(wǎng)上交流;而那23位成年人很有可能是高學歷持有者、政府官員及工程師之類。   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出現(xiàn)了:天上摘星逐月、地上樓宇林立、空中網(wǎng)絡密布的科技日益尖端的今天,知識為什么如此貧乏?   20世紀末,對地球相關知識的忽略與無知,已經(jīng)很難用文盲和落后作一般性的解釋了。此種忽略、無知,同樣出現(xiàn)在有知識的人或倡導理性的人身上,其本質是人類在掠奪的心態(tài)下對地球的了解,實質上等同一方營壘的偵察,其目的是人定勝天攻占為己有,而絕不是知識的貧困。其結果是:人類占領了地球,一切為我所用;人類忽略了地球,無知泛濫成災。   就連詩人也不再歌頌自然之后,地球是搖籃和母親的神圣的比擬,便也遠離我們而去了。   科技先進與本真的無知,將會使“荒謬”兩個字越寫越大。   但,追思自然的聲音也越來越強勁了。這樣的追思在舉世滔滔皆言利的今天,盡管十分艱難,可是為了大地重新成為“完整集合”的大地,為了千秋萬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它便成了人類當今迫切的思想任務。   21世紀是追思自然的思想的世紀。   于是,在追思自然、傾聽遠古時,人類就能感悟到歷史從黑暗深處的幽微中閃爍的初始震顫:地球來之不易!

內容概要

本書集科學、歷史、地理、科學、文學之大成,追問無限遙遠的過去,尋覓文明曲折的里程,憂慮傷痕累累的地球母親。

作者簡介

徐剛,上海崇明島人,世代農(nóng)人之后,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以詩成名,兼及散文.傳記文學。近二十年來則以環(huán)境文學.人與自然之創(chuàng)作著稱。其代表作有《徐剛九行抒情詩》、《秋天的雕像》、《艾青傳》、《袁世凱傳》、《梁啟超傳》以及《伐木者,醒來》、《中國風沙線》、《守望家園》?!堕L江傳》、《大山水》等。

書籍目錄

引子:我們的地球非洲大裂谷的東邊猜想初始認知的幽微火光哥倫布與達·芬奇及其他水火相容地球狀態(tài)天象記事太陽札記嬰兒地球少年地球古生代:海洋萬歲恐龍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素描南北極第三極與中國冰川地球的先知年代漂移大陸萬物皆靈月亮敘事曲尾聲:末日是這樣的后記:遺鷗之思

章節(jié)摘錄

非洲大裂谷的東邊猜想我們在自然界看見的不是字,而是字的開頭字母,當我們隨后想讀時,卻發(fā)現(xiàn)新的所謂字又不過是另外的開頭字母?!k惛裼H愛的讀者,在敘述——猜想——天地玄黃、混沌初開之前,我們似應簡略回顧一番人類認識地球的歷程,為此又不能不涉及到人之初的若干推測與判斷。 人類的歷史總是支離破碎的。愈是遙遠的史前時代,其破碎和貧乏愈是達到空前的程度,人類學家便在這幾百萬年的近乎空白中尋覓、挖掘、想象。那些離體的牙齒、破裂的頭骨、單塊的骨骼似乎都閃爍著靈光,但那靈光是幽暗而斷續(xù)的,不過是史前時代的幾個字母、幾塊斷片。然后是拼接或者說拼湊,成為歷史的某種線索,“如果沒有這些線索,我們就無法敘述人類史前時代的故事了。”(理查德·利基《人類的起源》)1969年,理查德·利基去探測肯尼亞北部特卡納湖東岸地區(qū)的古老砂巖堆積,他相信“那里的成層堆積物是富有潛力的古老生命的庫藏”。終于在一個燒灼般的中午,理查德·利基寫道:“突然,我看見就在我們正前方的橙色沙土上,有一具完整的化石頭骨,它的眼眶茫然地凝視著我們?!边@是早已滅絕的人類的一個物種——南方古猿鮑氏種的一具頭骨,在埋沒了175萬年之后重見天日的原因很簡單,是季節(jié)性的河水把它從沉積層中沖刷、剝離而出,而且恰恰走進了一個考古人類學家的視野中??墒?,在這之前難以計數(shù)的季節(jié)性洪水中,它為什么避而不現(xiàn)呢?就在理查德·利基拾獲這具頭骨之后幾個星期,特卡納湖東岸,傾盆大雨便溢滿了這個干涸的河床,洪水濁流滔滔滾滾。是理查德·利基來得更是時候?還是南方古猿鮑氏種的在天之靈促使它顯現(xiàn)的呢?關于人類起源,有多種說法,而所有起源的故事都是那樣撲朔迷離、激動人心。荷蘭古人類學家科特蘭特率先提出的“人和猿在非洲分歧的裂谷假設”,以及法國人類學家伊夫·柯盤斯1994年5月發(fā)表在美國《科學與美國人》上的“人類起源的東邊故事”,均指出:正是因為非洲地理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分開了。我們能不能這樣說呢:當起源時,是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人。1500萬年前的非洲是綠色的非洲,從西到東都為蔥郁的森林覆蓋,林中居住著形形色色的靈長類動物,包括不同種類的猴與猿,猿的家族最為龐大。非洲的森林不再平靜,是在以后的幾百萬年里,非洲大陸東部地殼沿著紅海、經(jīng)過今天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地一線裂開,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的陸地抬升,形成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非洲的地貌及氣候從此改觀。由西向東的大面積的森林被分割、破壞,和諧一致的氣流不復存在,隆起的高地使非洲東部成為少雨地區(qū),喪失了森林生長的條件,單一的森林環(huán)境演化成為片林、疏林、灌木與高地互為鑲嵌的環(huán)境。古猿們一定很惶惑,熟悉的潮濕多雨的環(huán)境消失得如此之快,出于生存的本能,它除了設法改變自己外,別無它路。不過,真正不可思議的時間是在1200萬年前,地質力量似乎是漫不經(jīng)心地在非洲大陸撕開了一條更大的裂縫,這是深刻的裂縫,無法修補的裂縫,這就是漫長而彎曲的非洲大裂谷,大裂谷成為天然屏障。古猿們被徹底分開了,或許在分隔之初,大裂谷西邊的猿看起來要幸運一些,西邊是濕潤的樹叢環(huán)境,與原先的大森林相差無幾。裂谷東邊的猿卻面對著更加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從高原到斜坡直落900多米的炎熱干旱的臺地,還有稀樹草地,總而言之,它們面對著幾乎束手無策的遼闊與廣大。法國人伊夫·柯盤斯認為,大裂谷對人猿的分道揚鑣是至關重要的,他說:“由于環(huán)境的力量,‘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體本身就分開了。共同祖先西部的后裔致力于適應生活在濕潤的樹叢環(huán)境,這些就是‘猿類’。相反,共同祖先東部的后裔,為了適應它們在開闊環(huán)境中的新的生活,開創(chuàng)了一套全新的技能,這些就是‘人類’。”在柯盤斯看來,這是“人類起源的東邊故事”的開頭?!皷|邊故事”的接下來的猜想,便更加精彩紛呈了:古猿的直立行走,最初的制造工具,腦容量增大,狩獵與食肉,第一次說話,第一次性交,第一次生育等等。那么,肯尼亞北部特卡納湖東岸的那一只古猿,因何葬身此地呢?是游玩?找水?覓食?還是遷徙途中的落伍?還是理查德·利基,在1984年夏天,他和同事們決定去勘查特卡納湖西岸,“8月23日,在一個狹窄的被季節(jié)性水流刻蝕成的溝壑附近,一個斜坡上的礫石之間”,他們發(fā)現(xiàn)一塊古人類的頭骨,然后尋找其他碎片。他們共勘查了7個月,搬走了1500噸的沉積物,“最終得到了一個人的幾乎全身的骨骼。這個在160多萬年前死于古代湖邊的人,我們叫他特卡納男孩,死時剛滿9歲,死因不明”。作為肯尼亞國家博物館館長,理查德·利基當然是欣喜若狂的,對所有古人類學家來說,連做夢都在想著的便是能得到一具完整的古人類骨骼,那是真正遙遠的追尋,屬于人類的起初和開始。 你好,特卡納男孩!  你為什么9歲便死了呢?而且剛好是死在特卡納湖的另一邊。 特卡納男孩是直立人種的成員之一?!?距今大約200萬年前,直立人在歷史舞臺上出現(xiàn)了,我特別提醒讀者注意理查德·利基的下面這句話:“這時的人類史已經(jīng)很長了?!边@個所謂很長的時間年限是700萬年前,第一個人的物種出現(xiàn),但在直立人之前,所有的人的物種雖然已能兩足行走,腦子卻很小,漏斗形的胸廓、短頸且沒有腰部。只有直立人才產(chǎn)生了許多像今天的人的身體特征。人類史前時代進入200萬年時,明顯地經(jīng)歷了一場巨大的革命性的改變。1997年12月31日《參考消息》援引法新社文章稱:南非發(fā)現(xiàn)200萬年前嬰孩化石。這是1997年最后的好消息,在我看來,同一版上的《美提出新型對撞核聚變反應堆方案》《1997年重要科技成果100項》等,都相形失色了。文章說:蒙昧時代,南非大草原時有嚴寒肆虐,一天,兩個嬰孩大概為了避寒鉆進了一個山洞,可他們發(fā)現(xiàn)這巖洞里并不只有他們兩個,一只吃人的野獸已呆在這里了……沒有任何證據(jù)能證明這個200萬年前南非野獸吃人的故事的存在,同樣也沒有證據(jù)能證明它的不存在。在證實與證偽之間,人們還可以想象多種別的可能,比如這個巖洞本來是我們老祖宗發(fā)現(xiàn)的,后來成了家園之地。這種在今天看來極為平常的山洞、極為平常的發(fā)現(xiàn),在200萬年前卻絕不尋常,甚至可以說是史前人類大發(fā)現(xiàn)之一端。要知道值此蒙昧將開未開之際,任何一種不同以往的地形地貌所引起的新奇或驚訝,以及探險的沖動,會極大地刺激古人類的大腦,并且成為他們原始經(jīng)驗積累之開始,繼續(xù)發(fā)現(xiàn)的動力,是人類認識地理多樣性的難能可貴的開端。他們面對這個巖洞肯定覺得奇怪也好玩,有新鮮感,便試著鉆了進去。比起開闊的高地,巖洞能給他們安全感,從此就成了他們的家,在巖洞里休息、躲避風雨和嚴寒,還生養(yǎng)后代。后來的某一天,因為某種緊急情況,他們不得不把孩子留在洞中而全體走入嚴寒中了。這是異乎尋常的。非洲古人類通常是一群一群地生活,每群幾十人,雄陛的個體外出狩獵,雌性的則在住地附近采集,照看下一代。南非距比勒陀利亞30公里的德里默倫的那一個巖洞中,居然除了兩個小孩以外全體棄洞而去,不知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除了嚴寒、饑餓,會不會在別的兇猛動物的挑釁下有過一場惡戰(zhàn)?或者同類中因為饑餓而在打斗之后互相殘殺、吞食呢?總而言之,這兩個小孩是被孤零零地留在山洞中了。法國和南非的聯(lián)合考古小組,從巖洞中首先發(fā)掘到的是一些牙齒、一個頜骨、兩塊顱骨及一個不到3歲小孩的前臂骨骼。第二個孩子更小,不足1歲,他的遺骸化石是兩個半頜骨、幾只牙齒及一個屬南方古猿類的嬰孩頭顱的前額部分??脊艑<以诎屠璩鍪玖诉@些化石,同時強調,“這是相當遠古的人類最完整也是年齡最小的嬰孩化石”,而對第二個發(fā)現(xiàn),可稱為“遠古人類中年齡最小的嬰孩”。他們夭折了。簡短的消息沒有告訴讀者這兩個200萬年前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

后記

2005年2月18日即農(nóng)歷大年初十,我從北京趕往大雪紛飛的內蒙古高原,在鄂爾多斯采訪退耕還林、還草時,從當?shù)氐呐笥烟幍玫搅艘粋€信息:在毛烏素沙漠與庫布齊沙漠之間高原湖泊的湖心島上,1990年春夏之交,中國鳥類學家發(fā)現(xiàn)了已知的最為龐大的遺鷗巢群,從此,中國的遺鷗研究在鄂爾多斯的高原荒野之間走出了第一步。我匆匆趕往伊金霍洛旗阿拉善灣海子的湖邊上。湖心島一派沉寂,這里的沉寂是一種等待,大約還有兩三個月,遺鷗們就會結隊而來,到秋天時再相繼離去,當?shù)啬撩衲昴旰瓦z鷗相聚又作別,說那是一種溫和、美麗,戴著黑頭巾,披著白長袍,長著尖尖翅膀的鳥。從保護區(qū)的資料中得知:這是人類認知時間最晚的一種鷗類,不到30年,在這之前,鳥類學家把它們與棕頭鷗、黑嘴鷗、紅嘴鷗相混淆,而取名為遺鷗(LayusRelictus)就包括了一種遺憾和感嘆;那是遺落之鷗啊!我在這干枯的湖畔徘徊許久,忽然想起我們還遺落了什么?遺忘了什么?毛烏素沙漠的雄沉、廣闊以及可以期待的遺鷗的翅膀,湖水的清洌,似乎都在提醒我:當人類面對著缺水、缺少耕地的嚴峻時刻,沙漠便是現(xiàn)實和未來的陽光閃爍的思想庫。風在沙漠中的工作就是揉搓。揉搓著巨大,揉搓著嶙峋,揉搓成細小。細小成為沙粒,被稱為沙的一個顆粒,其直徑介于0.05毫米到2毫米之間。我們記住沙的持久與堅韌了嗎?那些細小的沙粒渴望過重新回到懸崖陡壁、重新高大自己嗎?高大的傾塌了,粉碎了,細小的將與歲月同存。

編輯推薦

《地球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人類為地球母親作傳的科學讀本。我們各有生身母親,我們共有地球母親。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地球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書的品相優(yōu)秀!
  •   這本科普讀本,用生動的語言為地球做傳,已經(jīng)超越了單純意義上的科普讀本范疇,其中的精彩的言語、精細的研究、科學的設想無不讓人讀來酣暢淋漓。我更欽佩作者的精神,以科學的態(tài)度、作家的語言為我們呈現(xiàn)了我們共同母親的偉大、細膩,,,,
  •   還行,紙張質量一般。
  •   個人更喜歡科學性強的
  •   在青年文摘里看到過書中的一篇文章,很樸實但很深情,應該是一本值得看的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