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蔡元培 頁數:231
Tag標簽:無
前言
人民出版社是黨的第一家出版機構,始創(chuàng)于1921年9月,重建于1950年12月,伴隨著黨的歷史、新中國的發(fā)展、改革開放的巨變一路走來,成為新中國出版業(yè)的見證和縮影! “指示新潮底趨向,測定潮勢底遲速”,這十四個大字就赫然寫在人民出版社創(chuàng)設通告上,成為辦社宗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許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卻始終未變!無論是在傳播馬列、宣傳真理方面,還是在繁榮學術、探索未來方面,人民版圖書都秉承這一宗旨。幾十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為世人所公認的精品力作。有的圖書眼光犀利,獨具卓識;有的圖書取材宏富,考索賅博;有的圖書大題小做,簡明精悍。它們引領著當時的思想、理論、學術潮流,一版再版,不僅在當時享譽圖書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響?! 橥诰蛉嗣癯霭嫔缣N藏的豐富出版資源,在廣泛征求相關專家學者和老一輩出版家意見的基礎上,我社決定從歷年出版的2萬多種作品中(包括我社副牌東方出版社和曾作為我社副牌的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精選出一批在當時產生過歷史作用,在當下仍具思想性、原創(chuàng)性、學術性以及珍貴史料價值的優(yōu)秀作品,匯聚成《人民文庫》,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收藏需求,積累傳承優(yōu)秀文化。
內容概要
學無涯也,而人之知有涯。積無量數之有涯者,以與彼無涯者相逐,而后此有涯者亦庶幾與之為無涯,此即學術界不能不有學術史之原理也。茍無學術史,則凡前人之知,無以為后學之憑借,以益求進步。而后學所窮力盡氣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前已得而復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無以資后學之考鑒,以益求精密。而后學所窮力盡氣以相求者,猶是前人粗簡之法焉,或轉即前人業(yè)已嬗蛻之法焉。故學術史甚重要。一切現象,無不隨時代而有遷流,有孳乳。而精神界之現象,遷流之速,孳乳之繁,尤不知若干倍蓰于自然界。而吾人所憑借以為知者,又不能有外于此遷流、孳乳之系統(tǒng)。故精神科學史尤重要。吾國夙重倫理學,而至今顧尚無倫理學史。邇際倫理界懷疑時代之托始,異方學說之分道而輸入者,如磐如燭,幾有互相沖突之勢。茍不得吾族固有之思想系統(tǒng)以相為衡準,則益將旁皇于歧路。蓋此事之亟如此。而當世宏達,似皆未遑暇及。用不自量,于學課之隙,綴述是編,以為大輅之椎輪。涉學既淺,參考之書又寡,疏漏抵牾,不知凡幾,幸讀者有以正之。又是編輯述之旨,略具于緒論及各結論。尚有三例,不可不為讀者預告?! 。ㄒ唬┦蔷幩再Y學堂中倫理科之參考,故至約至簡。凡于倫理學界非重要之流派及有特別之學說者,均未及敘述?! 。ǘ┳x古人之書,不可不知其人,論其世。我國倫理學者,多實踐家,尤當觀其行事。顧是編限于篇幅,各家小傳,所敘至略。讀者可于諸史或學案中,檢其本傳參觀之?! 。ㄈ┦防苑Q名為正。顧先秦學者之稱子,宋明諸儒之稱號,已成慣例。故是編亦仍之而不改,決非有抑揚之義寓乎其間。
作者簡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紹興山陰縣(今紹興縣)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
書籍目錄
序例緒論倫理學與修身書之別 倫理學史與倫理學根本觀念之別 我國之倫理學 我國倫理學說之沿革 我國之倫理學史第一期 先秦創(chuàng)始時代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唐虞三代倫理思想之萌芽 第三章 孔子 第四章 子思 第五章 孟子 第六章 荀子 第七章 老子 第八章 莊子 第九章 許行 第十章 墨子第二期 漢唐繼承時代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淮南子 第三章 董仲舒 第四章 揚雄 第五章 王充 第六章 清談家之人生觀 第七章 韓愈 第八章 李翱第三期 宋明理學時代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王荊公 第三章 邵康節(jié) 第四章 周濂溪 第五章 張橫渠 第六章 程明道 第七章 程伊川 第八章 程門大弟子 第九章 朱晦庵 第十章 陸象山 第十一章 楊慈湖 第十二章 王陽陰外二種 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 簡易哲學綱要 第一編 緒論 第二編 認識問題 第三編 原理問題 第四編 價值問題 第五編 結論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總論 倫理學說之起原 倫理界之通例,非先有學說以為實行道德之標準,實倫理之現象,早流行于社會,而后有學者觀察之、研究之、組織之,以成為學說也。在我國唐虞三代間,實踐之道德,漸歸納為理想。雖未成學理之體制,而后世種種學說,濫觴于是矣。其時理想,吾人得于《易》、《書》、《詩》三經求之?!稌窞檎率?,由意志方面,陳述道德之理想者也;《易》為宇宙論,由知識方面,本天道以定人事之范圍;《詩》為抒情體,由感情方面,揭教訓之趣旨者也。三者皆考察倫理之資也?!∥覈糯幕?,至周而極盛。往昔積漸萌生之理想,及是時則由渾而畫,由暖昧而辨晰。循此時代之趨勢,而集其理想之大成以為學說者,孔子也。是為儒家言,足以代表吾民族之根本理想者也。其他學者,各因其地理之影響,歷史之感化,而有得于古昔積漸萌生各理想之一方面,則亦發(fā)揮之而成種種之學說?! 「骷覍W說之消長種種學說并興,皆以其有為不可加,而思以易天下,相競相攻,而思想界遂演為空前絕后之偉觀。蓋其時自儒家以外,成一家言者有八。而其中道、墨、名、法,皆以倫理學說占其重要之部分者也。秦并天下,尚法家;漢興,頗尚道家;及武帝從董仲舒之說,循民族固有之理想而尊儒術,而諸家之說熠矣。第二章 唐虞三代倫理思想之萌芽 倫理思想之基本 我國人文之根據于心理者,為祭天之故習。而倫理思想,則由家長制度而發(fā)展,一以貫之。而敬天畏命之觀念,由是立焉?! √熘^念 五千年前,吾族由西方來,居黃河之濱,筑室力田,與冷酷之氣候相競,日不暇給。沐雨露之惠,懔水旱之災,則求其源于蒼蒼之天。而以為是即至高無上之神靈,監(jiān)吾民而賞罰之者也。及演進而為抽象之觀念,則不視為具有人格之神靈,而竟認為溥博自然之公理。于是揭其起伏有常之諸現象,以為人類行為之標準。以為茍知天理,則一切人事,皆可由是而類推。此則由崇拜自然之宗教心,而推演為宇宙論者也。 天之公理 古人之宇宙論有二:一以動力說明之,而為陰陽二氣說;一以物質說明之,而為五行說。二說以漸變遷,而皆以宇宙之進動為對象:前者由兩儀而演為四象,由四象而演為八卦,假定八者為原始之物象,以一切現象,皆為彼等互動之結果。因以確立現象變化之大法,而應用于人事。后者以五行為成立世界之原質,有相生相克之性質。而世界各種現象,即于其性質同異問,有因果相關之作用,故可以由此推彼。而未來之現象,亦得而豫察之。兩者立論之基本,雖有徑庭,而于天理人事同一法則之根本義,則若合符節(jié)。蓋于天之主體,初未嘗極深研究,而即以假定之觀念,推演之,以應用于實際之事象。此吾國古人之言天,所以不同于西方宗教家,而特為倫理學最高觀念之代表也?! √熘叛觥√煊酗@道,故人類有法天之義務,是為不容辯證之信仰,即所謂順帝之則者也。此等信仰,經歷世遺傳,而浸浸成為天性。如《尚書》中君臣交警之辭,動必及天,非徒辭令之習慣,實亦于無意識中表露其先天之觀念也?! √熘畽嗤」湃酥^天也,以為有何等權威乎?!兑住吩唬骸熬V柔相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謂天之于萬物,發(fā)之收之,整理之,調攝之,皆非無意識之動作,而密合于道德,觀其利益人類之厚而可知也。人類利用厚生之道,悉本于天,故不可不畏天命,而順天道。畏之順之,則天錫之福。如風雨以時,年谷順成,而余慶且及于子孫;其有侮天而違天者,天則現種種災異,如日月告兇、陵谷變遷之類,以警戒之,猶不悔,則罰之。此皆天之性質之一斑見于《詩》、《書》者也?! √斓乐刃颉√熘举|為道德。而其見于事物也,為秩序。故天神之下有地祗,又有日月星辰山川林澤之神,降而至于貓、虎之屬,皆統(tǒng)攝于上帝。是為人間秩序之模范。《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贝似淞x也。以天道之秩序,而應用于人類之社會,則凡不合秩序者,皆不得為道德?!兑住酚衷唬骸坝刑斓厝缓笥腥f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言循自然發(fā)展之跡而知秩序之當重也。重秩序,故道德界唯一之作用為中。中者,隨時地之關系,而適處于無過不及之地者也。是為道德之根本。而所以助成此主義者,家長制度也?! 〖议L制度 吾族于建國以前,實先以家長制度組織社會,漸發(fā)展而為三代之封建。而所謂宗法者,周之世猶盛行之。其后雖又變封建而為郡縣,而家長制度之精神,則終古不變。家長制度者,實行尊重秩序之道,自家庭始,而推暨之以及于一切社會也。一家之中,父為家長,而兄弟姊妹又以長幼之序別之。以是而推之于宗族,若鄉(xiāng)黨,以及國家。君為民之父,臣民為君之子,諸臣之間,大小相維,猶兄弟也。名位不同,而各有適于其時地之道德,是謂中?! 」畔仁ネ踔詣印∪郧?,圣者輩出,為后人模范。其時雖未諳科學規(guī)則,且亦鮮有抽象之思想,未足以成立學說,而要不能不視為學說之萌芽。太古之事邈矣,伏羲作易,黃帝以道家之祖名。而考其事實,自發(fā)明利用厚生諸述外,可信據者蓋寡。后世言道德者多道堯舜,其次則禹湯文武周公,其言動頗著于《尚書》,可得而研討焉?! 颉 稌吩唬骸皥蚩嗣骶?,以親九族,平章百姓,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毕刃奁渖矶詽u推之于九族,而百姓,而萬邦,而黎民。其重秩位如此。而其修身之道,則為中。其禪舜也,誡之曰:“允執(zhí)其中”是也。是蓋由種種經驗而歸納以得之者。實為當日道德界之一大發(fā)明。而其所取法者則在天。故孔子曰:“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也。” 舜至于舜,則又以中之抽象名稱,適用于心性之狀態(tài),而更求其切實。其命夔教胄子曰:“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毖院B(yǎng)心性之法不外乎中也。其于社會道德,則明著愛有差等之義。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為司徒,敬敷五教在寬。”五品、五教,皆謂于社會間,因其倫理關系之類別,而有特別之道德也。是謂五倫之教,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其實不外乎執(zhí)中。惟各因其關系之不同,而別著其德之名耳。由是而知中之為德,有內外兩方面之作用,內以修己,外以及人,為社會道德至當之標準。蓋至舜而吾民族固有之倫理思想,已有基礎矣?! ∮碛碇嗡写蠊Γ饲?、克儉,而又能敬天。孔子所謂禹吾無間然,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是也。其倫理觀念,見于箕子所述之《洪范》。雖所言天錫疇范,跡近迂怪,然承堯舜之后,而發(fā)展倫理思想,如《洪范》所云,殆無可疑也?!逗榉丁匪跃女?,論道德及政治之關系,進而及于天人之交涉。其有關于人類道德者,五事,三德,五福,六極諸疇也。分人類之普通行動為貌言視聽思五事,以規(guī)則制限之:貌恭為肅,言從為義,視明為哲,聽聰為謀,思睿為圣。一本執(zhí)中之義,而科別較詳。其言三德:曰正直,曰剛克,曰柔克。而五福:曰壽,曰富,曰康寧,曰攸好德,曰考終命。六極:曰兇短折,曰疾,曰憂,曰貧,曰惡,曰弱。蓋謂神人有感應之理,則天之賞罰,所不得免,而因以確定人類未來之理想也。 皋陶 皋陶教禹以九德之目,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與舜之所以命夔者相類,而條目較詳。其言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則天人交感,民意所向,即天理所在,亦足以證明《洪范》之說也?! ∩讨苤锩∠囊笾苤g,倫理界之變象,莫大于湯武之革命。其事雖與尊崇秩序之習慣,若不甚合,然古人號君日天子,本有以天統(tǒng)君之義,而天之聰明明威,皆托于民,即武王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者也。故獲罪于民者,即獲罪于天。湯武之革命,謂之順乎天而應乎民,與古昔倫理,君臣有義之教,不相背也。 三代之教育 商周二代,圣君賢相輩出。然其言論之有關于倫理學者,殊不概見。其間如伊尹者,孟乇稱其非義非道一介不取與,且自任以天下之重。周公制禮作樂,為周代文化之元勛。然其言論之幾于學理者,亦未有聞焉。大抵商人之道德,可以墨家代表之;周人之道德,可以儒家代表之。而三代倫理之主義,于當時教育之制,有可推見。孟子稱夏有校,殷有序,周有庠,而學則三代共之?!豆茏印酚小兜茏勇殹菲洖邞獙M退之教?!吨芄佟に就健贩Q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一曰六德:知、仁、圣、義、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為普通教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