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作者:鄭欽安 頁數(shù):172 譯者:周鴻飛 注解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醫(yī)界獨樹一幟的火神派,因注重人身真陽,且善用姜、附而得名,咸奉蜀南臨邛鄭欽安為鼻祖,所著《醫(yī)理真?zhèn)鳌贰ⅰ夺t(yī)法圓通》、《傷寒恒論》為此派開山之作。 《醫(yī)法圓通》對用藥、認證雜亂無章之市習痛下針砭,詳述各種臨床見證之病機、治法,強調(diào):外感當握定六經(jīng)提綱,內(nèi)傷應探求陰陽盈縮.而認證須有陰陽虛實之實據(jù)可憑。
書籍目錄
鄭欽安序敬知非序沈古齋序卷一 用藥弊端說 各癥辨認陰陽用藥法眼 心病不安 肺病咳嗽 肺痿、肺癰 胃病不食 脾病嘔吐、泄瀉 肝病筋攣 腎病腰痛 頭痛 目病 耳病腫痛 鼻流清涕 鼻孔煽動 唇口紅腫 齒牙腫痛 口臭 舌腫、舌痛、重舌、舌強、舌麻、舌木、舌縮 喉蛾 兩手膀臂痛 心痛 胃痛 臍痛 疝證 遺精卷二 大便不利 小便不利 淋證 膝腫痛 腳氣 喘證 汗證 健忘 涼悸 不臥 痢證 呃逆 ……卷三卷四
章節(jié)摘錄
卷一 用藥弊端說 用藥一道,關(guān)系生死,原不可以執(zhí)方,亦不可以執(zhí)藥,貴在認證之有實據(jù)耳。實據(jù)者何?陰陽、虛實而已。陰陽二字,萬變?nèi)f化,在上,有在上之陰陽實據(jù);在中,有在中之陰陽實據(jù);在下,有在下之陰陽實據(jù)。無奈仲景而后,自唐、宋、元、明以逮本朝,識此者固有,不識此者最多。在不識者,徒記幾個湯頭、幾味藥品,不求至理,不探玄奧,自謂知醫(yī),一遇危癥,大海茫茫,陰陽奠曉,虛實莫辨,吉兇莫分,一味見頭治頭,見腳治腳。幸而獲效,自夸高手;若不獲效,延綿歲月。平日見識用盡,方法使完,則又藉口日:病入膏肓,藥所難療。殊不知其藝之有未精也?! 「幸坏炔〖?,略看過幾本醫(yī)書,記得幾個湯歌藥性,家人稍有疾病,又不敢自已主張,請醫(yī)入門開方后,又或自逞才能,謂“某味不宜,某味太散,某味太涼,某味太熱”,某味或不知性,忙將《本草備要》翻閱,看此藥能治此病否,如治與病合則不言,不與病合則極言不是,從中添減分兩,偶然獲效,自矜其功;設或增病,咎歸醫(yī)士。此等不求至理,自作聰明,每每釀成脫絕危候,雖盧緩當前,亦莫能治,良可悲也?! 「幸坏雀毁F之家,過于把細些小一病,藥才入口,稍有變動,添病、減病不自知也,又忙換一醫(yī),甚至月延六七位,每每誤事。不知藥與病有相攻者,病與藥有相拒者,豈即謂藥不對證乎?何不多延數(shù)時,以盡藥力之長哉?余觀古人稱用藥如用兵,有君臣,有佐使,有向?qū)?;有緩攻,有急攻,有偷關(guān);有上取,有下取,有旁??;有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諸法。豈非知得藥與病有相拒、相斗者乎?余愿富貴之家不可性急,要知病系外感,服一三道發(fā)散藥,有立見松減些者;氣滯、食滯、腹痛、卒之癥,服行氣、消導、開竅之品,有片刻見效者;若系內(nèi)傷虛損日久,誤服宣散、清涼、破氣、滋陰等藥,釀成咳嗽白痰、子午潮熱、盜汗骨蒸、腹脹、面腫、氣喘等癥,又非三五劑可見大功,所以古人治病有七日來復之說,或三十劑、五十劑,甚至七八十劑,始收全功者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