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jīng)

出版時間:2006-11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作者:陸羽  頁數(shù):332  字數(shù):3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本關(guān)于古代茶書著作的合集,涵概了自唐代陸羽所著《茶經(jīng)》以來的十余本古籍茶書,文白對照,通俗易懂。本書簡約而不簡單,是每位善飲茶者之必備寶典。本書包括的茶書有:《茶經(jīng)》、《茶錄》、《品茶要錄》、《大觀茶論》、《農(nóng)書·茶》、《茶譜》、《茶》、《煮泉小品》、《茶疏》、《論茶品》、《續(xù)茶經(jīng)》以及《茶說》等。

書籍目錄

茶經(jīng)  一  茶之源  二  茶之具  三  茶之造  四  茶之器  五  茶之煮  六  茶之飲  七  茶之事  八  茶之出  九  茶之略  十  茶之圖茶錄  序  一  茶色  二  茶香  三  茶味  四  藏茶  五  炙茶  六  碾茶  七  羅茶  八  候湯  九  熁盞  十  點茶  十一  茶焙  十二  茶籠  十三  砧椎  十四  茶鈐  十五  茶碾  十六  茶羅  十七  茶盞  十八  茶匙  十九  湯瓶  后序品茶要錄大觀花論農(nóng)書·茶茶譜茶煮泉小品茶疏論茶品續(xù)茶經(jīng)茶說

章節(jié)摘錄

  三發(fā)明  原文  王好古日:“茗茶氣寒味苦,人手足厥陰經(jīng),治陰證。湯藥內(nèi)入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大意相似《經(jīng)》云:‘苦以泄之。’其體下行,所以能清頭目。機日:‘頭目不清,熱熏上也。’以苦泄其熱,則上清矣。且茶體清浮,采摘之時,芽蘗初萌,正得春升之氣,味雖苦而氣則薄,乃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利頭目蓋本諸此。”汪穎日:“一人好燒鵝炙□,日常不缺。人咸防其生癰疽,后卒不病。訪知其人每夜必啜涼茶一碗,乃知茶能解炙□之毒也。”楊士瀛日:“姜茶治痢。姜助陽,茶助陰,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熱,調(diào)平陰陽,不問赤白冷熱,用之皆良。生姜細切,與真茶等分,新水濃煎服之,蘇東坡以此治文潞公有效。”  李時珍曰: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沈也,降也,最能降火?;馂榘俨。鸾祫t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閹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制水,精血潛虛,成痰飲,成痞脹,成痿痹,成黃瘦,成嘔逆,成洞瀉,成腹痛,成疝瘕,種種內(nèi)傷,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婦嫗受害更多。習(xí)俗移人,自不覺耳。況真茶既少,雜茶更多,其為患也,又可勝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時時咀啜不止,久而傷營傷精,血不華色,黃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嘆惋。晉干寶《搜神記》載,武官周時,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才減升合,便為不足。有客令更進五升,忽吐一物,狀如牛脾而有口,澆之以茗,盡一斛二升,再澆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謂之斛茗瘕。嗜茶者觀此,可以戒矣。陶隱居《茶錄》言丹丘子、黃山君服茶輕身換骨,壺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謬言誤世者也。按唐補闕毋炅《茶序》云:“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累斯大。獲益則功歸茶力,貽患則不謂茶災(zāi),豈非福近易知,禍遠難見乎。”又宋學(xué)士蘇軾《茶說》云:“除煩去膩,世故不可無茶,然暗中損人不少??招娘嫴枞臌},直人腎經(jīng),且冷脾胃,乃引賊入室也。惟飲食后,濃茶漱口,既去煩膩,而脾胃不知。因苦能堅定消蠹,深得飲茶之妙。古人呼茗為酪奴,亦賤之也既去煩膩,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堅齒消蠹,深得飲茶之妙。”古人呼茗為酪奴,亦賤之也。時珍早年氣盛,每飲新茗,必至數(shù)碗,輕汗發(fā)而肌骨清,頗覺痛快。中年胃氣稍損,飲之即覺為害,不痞悶嘔惡,即腹冷洞泄。放備述諸說,以警同好焉。又濃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漏泄為陰之義,非其性能升也?! ∽g文  王好古說:“茗茶氣寒味苦,到手足厥陰經(jīng),能夠治療陰證。往湯藥中加入茶,能夠去除格拒在外的寒氣,治療潛伏在身體里陽盛的疾病。大致的意思跟《經(jīng)》中所說的相似:‘苦可以泄火。’身體的火氣下泄,所以頭目就會清爽。機說:‘頭目不清,是由于熱氣上熏所導(dǎo)致的。’用苦來泄熱,頭目就會清爽。而且茶葉本身很輕,采摘的時候,茶芽剛萌發(fā)出來,正趕上春升之氣,味道雖然很苦但是氣卻很薄,是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對頭腦和眼睛有利也就在這里。”汪穎說:“有個人喜歡炙烤的燒鵝。每天都不能沒有。人們都怕他會長癰疽,結(jié)果他卻無疾而終。后來得知他每天晚上必定要喝一碗涼茶,人們這才知道茶葉能夠解除體內(nèi)的熱炙之氣。”楊士瀛說:“姜茶能夠治療痢疾。姜有助于陽,茶有助于陰,并且能夠消除暑氣,解除酒食里面的毒氣。而且一寒一熱,能夠調(diào)和陰陽,無論赤白冷熱,用了之后效果都好。將生姜切細,與真正的茶葉取同等的分量,用新水一起煎服,蘇東坡用這個法子來治療文潞公很有效果。”  李時珍說:茶葉的本性苦而寒,是陰中之陰,最能夠降火氣。火能夠?qū)е掳俨?,火氣消除之后人就清爽了。但是火有五種,還有虛與實的區(qū)別,如果是年輕腸胃健全的人,心肺和脾胃里面大多有火氣,所以用茶最合適。趁溫?zé)岬臅r候喝下去,火因為茶的寒氣就能夠下降,趁熱喝的話茶葉就能借助火氣而升散。又加上茶能夠解除酒食里面的毒,使人的神思爽然,不會昏睡,這些都是茶的功勞。如果是虛寒血弱的人,長期飲茶,就會導(dǎo)致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能制水,精血虧損,就會出現(xiàn)痰多、腹脹、痿痹、黃瘦、嘔吐、腹瀉、肚子痛、疝氣等疾病,這都是喝茶的害處。老百姓每天被茶所傷的非常多,而老婦人受到的壞處就更多了。只不過是因為習(xí)俗的緣故,人們自己沒有警覺到而已。況且真正的茶葉本來就很少,雜茶卻很多,茶的危害,說也說不過來啊!有的人嗜茶成癖,總是在不停地飲啜,時間長了就容易傷害到營血精氣,血色不好,面色變得蠟黃憔悴,自己得了病卻仍然不知道悔悟,實在是讓人惋惜。晉朝的干寶在《搜神記》中記載:武官周時,生病后喝了一斗二升的茶水,如果喝少一點的話,就覺得不夠。有客人讓他再喝五升茶水,他忽然吐出一個物體,形狀如同牛脾一般,上面還有口,澆上  一斗二升的茶水,再澆上五升茶水,才溢了出來,人們于是叫它作斛茗瘕。喜歡喝茶的人看到這些,可以戒掉了。陶隱居在《茶錄》中說丹丘子、黃山君服用茶水之后覺得有如脫胎換骨一般,壺公在《食忌》中說長期喝苦茶能夠羽化登仙,那些都是方士的謬傳。按照唐朝的補闕毋炅在《茶序》中所說的:“消除體內(nèi)滯留的東西和身上的疲勞,一天之內(nèi)是有好處的。但是瘠氣侵襲人的精氣,累及終身才是大事。得到好處就歸功于茶葉,被它所害卻不去責(zé)怪它,這難道不是眼前的好處容易知道,而長遠的災(zāi)禍卻不容易見到嗎?”還有,宋朝的學(xué)士蘇軾在《茶說》中說:“茶能去除煩惱和油膩,世上固然不可以沒有茶葉,然而它暗中害人卻也不少。如果空肚子喝加了鹽的茶水,水直接進入腎經(jīng),并使脾胃受涼收縮,跟引賊入室是同樣一個道理。只有在飯后,用濃茶來漱口,既能去掉煩膩,又能讓脾胃感覺不到。而且能夠使牙齒更加堅固,這樣便得到了喝茶真正的好處。”古代的人稱茶葉為酪奴,這也說明并不看重它。時珍年輕氣盛的時候,每次喝茶,都要喝很多碗,發(fā)出少量的汗水從而使肌骨清爽,覺得很痛快。到了中年胃氣稍損,喝了之后就覺得有害處,不是胸悶作嘔,就是腹冷洞泄。所以說這些,是為了告誡有同樣愛好的人。另外濃茶能夠使人吐,這是因為酸苦泄露成為陰氣,并不是由于它的性能有所上升?! ?hellip;…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茶經(jīng)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1條)

 
 

  •   這是是我買過茶經(jīng)很好GOOD
  •   印刷不錯,價錢稍貴,書店有簡裝版本的,便宜一些
  •     書中說:南方有嘉木,其葉有真香,謂之茶。
      這種香是淡淡的,持續(xù)縈繞在心間。是一種淡泊的道,淡淡的飛翔。讓我不經(jīng)意的戀上。
      
      最近我在學(xué)喝茶,雖然在閩地總是能喝到茶,但之前更只是把茶當(dāng)作一種飲料,而且也不是很愛喝。有人泡自然會喝,雖然父親嗜茶如命,但在過去的十幾年了我并未得到真?zhèn)鳌?
      
      直到最近,我們從東山回來經(jīng)過天福茶園根基地。大家一起進去泡茶。茶女較為專業(yè)的為我們泡了一次茶,然后我又被墻上的一幅國畫吸引了,兩個老漢在山腳下的一個茅房前下棋,童子在旁煮茶。自然而然的感動了我,這里面的細節(jié)我無法說出來,但那就像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夢,存在在那里,在我的夢里來回幾番出現(xiàn)。
      
      回來以后我就開始學(xué)泡茶了,朋友送了我不少的好茶,那日也就順道去書店買了陸羽的《茶經(jīng)》回家練習(xí)。在現(xiàn)時考究木材,火候已經(jīng)不那么現(xiàn)在現(xiàn)實了,但茶的用水經(jīng)過我?guī)追囼瀰s是大不相同,自來水不用提,礦泉水里面有好幾個牌子,農(nóng)夫山泉帶有甜味使得茶較能回甘。
      
      幾經(jīng)練習(xí)茶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飲料了。在飲茶的時候會懂的慢慢地去品味這泡茶在口中留下的味道,還有水質(zhì)是硬還是軟,慢慢地慢慢地人的心情狀態(tài)也變了,從開始的就像茶葉似的緊緊的縮成一團一種類飽滿的狀態(tài),經(jīng)由水的浸泡茶葉就開始慢慢伸展開了,人也隨之放開。
      
      我想這應(yīng)該是學(xué)茶的第一步,那就是可以感受到茶的動靜在唇齒之間回味著。
      
      前幾天朋友又給了我?guī)着莺貌?,?jù)說是要去評茶王的。還沒有來得及喝,近日心情有點混沌不清,如在淤泥之中。這種品茶煮酒的心情也沒了,但現(xiàn)在說到茶又豁然開朗覺得大不一樣。我想一切總是會慢慢變好了,就像茶的甘甜它總不是在最初,最初的那泡水是洗茶。
      
      喝茶的人總是會不經(jīng)心的說,這泡茶回甘不錯。所以我要相信,生活不是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它會慢慢變好,讓我尋覓得到心中的曙光,就像茶,真的要用品才有知覺。
  •     最近迷戀茶與茶具,路過茶葉店即使不買也忍不住要進去看看,起因是前些日子在一家宜興紫砂茶具店看到一款刻字的紫砂杯,杯文寫的意境幽遠,似乎可以看到縷縷茶煙、聞到裊裊茗香,在嘈雜的店里心當(dāng)即沉靜下來,于是駐足細品杯上文字,并記住了前面幾句,還是贊嘆?;貋砗蠛脦兹找恢睂δ潜系难胖碌奈淖蛛y以忘懷。經(jīng)查原來是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中茶之源的前面部分:“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南方有嘉木,其葉有真香,謂之茶。對于品茗,我完全是門外漢,僅僅對“鐵觀音”有所偏愛。對于茶道,深究起來原來還有諸多講究,僅茶與茶具的關(guān)系,就有因茶擇具的禮儀。公道杯,各色紫砂杯/壺,飄逸杯,蓋碗都有與之相配的茶,再深究起來,其配搭竟上升到老莊之道,甚至做人之道。
      
      佳茗,是清,是醇,是雅,是苦中帶甘,是超塵脫俗,是不卑不亢,是無聲勝有聲,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我們在茶香中品味生活,在生活中體味茶意,才能撫平內(nèi)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進,從容、優(yōu)雅的生活。
      
  •     短得很呢。
      讀后感:
      1、陸游長得不怎么帥
      2、陸游被和尚撿到養(yǎng)大
      3、陸游不愿意當(dāng)和尚
      
      其他專業(yè)課程內(nèi)容,有興趣的話就買這個版本來看吧。簡單的平裝就好。
      所謂的配圖版,其實原圖已經(jīng)早失傳了。配的都是后來人添的吧。
  •      最近迷上喝茶,普洱、巖茶、紅茶來者不拒。喝了一段時間,對茶和有關(guān)茶的林林總總都產(chǎn)生了興趣。于是看了一些小冊子,長了一些小見識。了解越多,就越感到自己的無知。但茶友不多,只能聽茶商忽悠,然后閉門造車。書中自有顏如玉,幸虧我也曾經(jīng)是個書呆子,沒人告訴我,我就從書里去找。
       這本書剛一拿到手上,一種醇厚的感覺順著指尖就傳過來了,無比熨帖。心里說:就是它了。書名是《茶經(jīng)》,實際上這本書包括了《茶經(jīng)》、《茶錄》、《品茶要錄》等十二部茶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稱之為飲茶愛好者的必備寶典也不為過。文白對照,閱讀起來并不吃力。我把它作為茶伴,仍然是不求甚解,隨意翻閱,滋味無窮。
  •      一餅陳年普洱,一縷古老的馨香。時光流逝,它,靜默依舊。
       一段茶馬古道,一句歷史的永嘆。歲月變遷,它,安然如昨。
       時間,摧毀了多少美女佳人,打敗了多少英雄豪杰,卻獨獨成就了一片茶餅。
       在公元前七世紀,在春秋五霸群雄紛爭、逐鹿中原的時候,在那片只能用心靈撫摸的土地上,這株茶樹就已經(jīng)破土而出,在莽莽大森林里默默生長,滄海桑田,穿越千年。
       偏處一隅的普洱,對抗了時間,磨滅了時間,將時間變成自身的不朽,那不朽足以讓人虔誠地守著那一磚一餅,從少年到白頭。
       遠離中原的普洱,在數(shù)千年前開始用它獨特的茶香,浸潤先祖?zhèn)兊拇胶臀浮D欠曳甲阋宰屵@個世界沉下心來,細細品味。
       當(dāng)唐宋的團茶和餅茶在歷史長河中凋零了它們的容顏,當(dāng)茶文化在歲月的洗禮中不斷演繹著沉浮,普洱卻以它一貫的質(zhì)樸,保持了最真實的面貌。
       繼承了唐宋遺韻的普洱,猶如麗江的納西古樂仍保持著宮廷音樂的精髓一樣,建筑在群山里的王國,在時光的變幻中悄悄得留存了千年前的文明。
       逝去的歲月彌香,時光見證了從茶馬古道走出的普洱。
       而今,那條迤邐數(shù)千里,穿越整個橫斷山脈的茶馬古道的完整形象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然而,在崇山峻嶺里,還有那一段段被馬蹄和人腳踩實了的紅土驛路和那路面上已雜雜長出了些萋迷芳草和青綠地衣的碎石棧道。走在這條被馬幫人的草鞋布鞋和馬匹的鐵蹄磨得平滑的路上,你仍然可以看到茶馬古道風(fēng)云一時的崢嶸歲月。
       古道上往來著成千上萬的馬幫。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在風(fēng)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清悠的鈴聲和“得得”的馬蹄聲打破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
       某日,當(dāng)你遇到陳年普洱,甚至是有著百年歷史的普洱時,你,會產(chǎn)生一種敬畏的情愫--它,經(jīng)過百年時間的凝斂和歷煉,時代的風(fēng)云變幻,世間的人情冷暖,都被它吸收進去。
       靠近它,是一次心靈的返鄉(xiāng),一次魂歸。
       在時光流逝中,普洱靜默,古道安然。
  •   生活不是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它會慢慢變好
  •   我也喜歡泡茶,品嘗它的淡淡回甘
  •   其實茶,就是一種心態(tài),喝茶喝得不是茶而是心。心到,茶好茶壞,茶泡得好泡的壞,都無所謂。。。
    如果心情好,有又好茶,好水,那就更錦上添花。。。
    ps: 相反的,如果是為了修身養(yǎng)性,那么茶也好,咖啡也好,書法也好。都無所謂。。。
    品茶,那么就要品出味道。。。那其實,做什么都以一樣,例如煮咖啡。。。書畫,學(xué)習(xí),工作。。。做一件事就做出一件事的樣子——做好它,品味它。
  •   茶是提高品位的好東西,但必須進入其意境。
    茶本身無多大意義,主要在于泡,聞、飲的過程及茶具藝術(shù)的觀賞。
  •   初夏的燥熱中點點靜意,推薦
  •   是,茶具講究,喝茶握杯舉盞都有說道……我喜歡初泡和二泡后品嗅杯蓋香味的感覺,那種幽香是不喝茶、沒品飲之人難以享受和理解的;再有就是喝道一定火候和程度時,主人在各位杯里悄然只倒進白開水,而幾位在酣談中未注意仍一飲而盡時,口中依然甘味香醇……同道者一定要體會一下?。海?br /> 我是在喝過多種普洱、品味過鐵觀音之后,開始喜歡喝茶品飲的,現(xiàn)在更是對十大名茶之首的巖茶大紅袍情有獨鐘,高山紅茶、巖骨茶香,品后悠然……
    我們在茶香中品味生活,在生活中體味茶意,才能撫平內(nèi)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進,從容、優(yōu)雅的生活。認同。。。
  •   LS又給我上了一課 看來也是雅致之人 多謝
  •   意境的到達是需要心境為前提的。但福建安溪的人說他們沒事整天都在泡茶喝,就想咱們喝水。
    補一句,(不是廣告哈)我這有個福建安溪的茶農(nóng),供應(yīng)低于市場價很多的鐵觀音,若有需要可以聯(lián)系。
  •   大俗大雅 希望我們這些普通人有一天也能學(xué)會品茶
  •   飲茶不在乎茶葉茶具高低,在乎一種心境將紛繁的世事拋諸一旁的靜怡。有條不紊的道道泡茶程序,讓你置身于靜謐的空氣中,消去心中的浮躁與不安。本人不僅喜歡和朋友一道飲茶,也喜歡獨自在家品飲一番,個中滋味,想必自己是知道的。
  •    飲茶不在乎茶葉茶具高低,在乎一種心境將紛繁的世事拋諸一旁的靜怡。有條不紊的道道泡茶程序,讓你置身于靜謐的空氣中,消去心中的浮躁與不安。
    說的真好 形容很到位
  •   無論竹葉青還是三花,紫砂壺還是玻璃杯,心境使然啦.
  •   好茶,好友~給我們豁達通透的好心境。
    不過真的很難得。
  •   這里真是雅了極致……
    雖不愛喝茶卻愛透了品銘時的細膩……
  •   說到茶,最近剛創(chuàng)刊了份報紙,專門起的名字就叫《茶-經(jīng)》
  •   聽說人的一生就像茶幾上的 “杯具”
  •   嗯哼,不錯嘛,開始學(xué)專業(yè)課了。
  •   陸游?陸羽
  •   羽。。。。。。。
  •   茶經(jīng)文言文版就七頁…
  •   愛讀書的人不一定愛喝茶,悠雅是需要用錢來支撐的,不管多少。一般來說愛書的人大多沒什么閑錢,有閑錢品茶的人卻不愛讀書。所以,這里很冷清。
    而且慢慢地也只有在《茶經(jīng)》中找尋喝茶的感覺了,茶具、水、茶葉,有幾樣還是純凈的呢?水要取山泉為上,現(xiàn)在還有嗎?紫砂中添色素的大有人在,而且陸羽老先生并未教人們怎么樣才能除去茶葉上滴滴T,現(xiàn)在除了云南的普洱茶,還有幾個地方的茶能喝呢?
    這些東西為什么會被污染,是因為人心不古,不要奢望他們一邊作孽還一邊悟出什么好東西出來。
  •   恩,相當(dāng)不錯.
    只是老覺得普洱對我來說味太重……
  •   很有古味
  •   也有發(fā)酵味不濃的普洱,以前最愛鐵觀音,烏龍,是媽媽家鄉(xiāng)的茶。現(xiàn)在愛喝紅茶,有淡淡花香,胃不好老干嘔,紅茶很有幫助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