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9-1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黃俊杰 頁數(shù):532 字數(shù):416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論述的內容是中國思想史上孟子學詮釋史的發(fā)展,主要是在作者《孟子思想史論》(第一卷)對孟子思想解析的基礎上,探討中國歷代思想家對孟子思想提出的解釋、批判、爭辯、推衍、發(fā)揮,以及其隱含的思想史意義與詮釋學內涵。全書以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分析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一)作為詮釋者心路歷程表述的詮釋學;(二)作為政治學的詮釋學;(三)作為護教學的詮釋學。就其發(fā)生程序觀之,第(一)種類型詮釋學當居首出地位,第(二)、(三)種類型的詮釋學,可以視為經典詮釋者的主體性舒展的兩種表現(xiàn)。這三種類型的詮釋學,都深深浸潤于古典中國《詩》教的傳統(tǒng)之中,皆不取僵直之邏輯論證,而以達意為尚,是故后人亦當“以意逆之,是為得之”。本書內容充實,資料豐富,見解令人信服。書末附有“孟學詮釋史選編詮釋”、“參考書目”等資料,為對此感興趣的讀者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
作者簡介
黃俊杰,臺灣省高雄縣人,1946年生。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臺大歷史研究所合聘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馬里蘭大學等??妥淌?,現(xiàn)任臺大歷史學系教授、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著有《孟學思想史論》、《孟子》(199
書籍目錄
簡體字版序自 序第一章 緒論 一 引言 二 孟子學研究的回顧(一):哲學/觀念史的進路 三 孟子學研究的回顧(二):歷史/思想史的進路 四 孟學詮釋史研究課題的展望第二章 孟學詮釋史中的一般方法論問題 一 引 言 二 經典詮釋者的歷史性及其問題 三 問題意識的自主性及其性質 四 詮釋的循環(huán)性:經典、詮釋與詮釋者 五 結論第三章 荀子對孟子的批判 ——“思孟五行說”新解 一 問題之所在 二 “思孟五行說”中的“心”及其特質 三 “思孟五行說”中“道”的內在化 四 “思孟五行說”與中國古代的“聯(lián)系性宇宙觀”:“案往舊造說”新詮 五 結論第四章 宋儒對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涵的問題——以孟子對周王的態(tài)度為中心 一 引言 二 宋儒之孟子爭議的引爆點 三 王霸之辨: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立 四 君臣關系:相對性與絕對性之辨 五 宋儒的尊孔與“道”的新詮釋及其顛覆性 六 結論第五章 朱子對孟子知言養(yǎng)氣說的詮釋及其回響 一 引言 二 “知言”與“養(yǎng)氣”的內涵及朱子詮釋中 所蘊涵的問題 三 從“窮理”、“知言”到“養(yǎng)氣”:朱子對孟學的詮釋 四 朱子對孟子知言養(yǎng)氣說的解釋所引起的回響 五 結論第六章 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一 引言 二 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三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特質 四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言后之意” 五 結論第七章 黃宗羲對孟子心學的發(fā)揮……第八章 戴震的孟子學解釋及其含義第九章 康有為對中西思想的調融第十章 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以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為中心第十一章 結論:兼論中國詮釋學的特質附錄 孟學詮釋史論文獻選編注釋參考書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