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氣質(zhì)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美] 明恩溥  頁數(shù):263  譯者:劉文飛,劉曉旸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描述了19世紀末中國人的生活習(xí)慣、風(fēng)俗習(xí)慣和性格特征,揭露了中國人好面子、缺少公共責(zé)任心、缺乏誠信、喜猜忌、保守、節(jié)儉過度等劣根。    本書作者明恩溥是位美國傳教士,他曾建議美國政府退還“庚子賠款”,資助中國青年學(xué)生赴美留學(xué)。清華大學(xué)、協(xié)和醫(yī)院、協(xié)和醫(yī)學(xué)院的建成,也都與這位傳教士有關(guān)系。    時過境遷,今又譯印此書,對比今昔面貌,以期能促進、深化國人的思索。

作者簡介

明恩溥(1845—1932),又作明恩普,美國人,基督教公理會來華傳教士。1872年來華,初在天津,1877年后在魯西北傳教30年,在當(dāng)?shù)亟W(xué)校、醫(yī)院,并寫了大量有關(guān)中國的著作。
1908年,在明恩溥等人建議下,美國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給中國,作為資助中國青年學(xué)生留美學(xué)習(xí)之用。

書籍目錄

引言             第一章 面子        第二章 節(jié)儉        第三章 勤勞          第四章 禮節(jié)          第五章 漠視時間         第六章 漠視精確         第七章 誤解的才能        第八章 拐彎抹角的才能      第九章 靈活的固執(zhí)        第十章 智力混沌         第十一章 神經(jīng)麻木        第十二章 輕視外國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保守         第十五章 漠視舒適和便利     第十六章 生命力          第十七章 忍耐和堅韌        第十八章 知足常樂       第十九章 孝順          第二十章 仁慈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 社會臺風(fēng)        第二十三章 相互負責(zé)和遵紀守法  第二十四章 相互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誠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論、泛神論和無神論   第二十七章 中國的真實狀況及其當(dāng)今需求 譯后                 

章節(jié)摘錄

  初看上去,用“面子”這個全人類都有的身體部位來概括中國人的“性格”,沒有比這更為荒謬的事情了。但是在中國,“面子”一詞可不是單指腦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個語義甚多的復(fù)合詞,其內(nèi)涵之豐富,超出了我們的描述能力,或許還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能力?! 榱舜篌w上理解“面子”一詞的含義,我們必須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人是一個具有強烈演戲本能的種族。戲劇幾乎是唯一的全民娛樂方式,中國人之熱衷于看戲,就如同英國人喜愛運動、西班牙人喜愛斗牛一樣。任何一個輕微的刺激,都會使任何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當(dāng)做戲劇中的一個角色。他會做出種種戲劇化的舉動,諸如躬身下拜,雙膝跪地,俯地不起,以頭叩地,對于一位西方人來說,這些舉動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純屬多余。中國人是按照戲劇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的。一個人需要為自己辯護的時候,面對兩三個人,他也會像是面對一大群人那樣說話。他會大聲說道:“我是當(dāng)著你們的面說的,你,你,還有你,你們都在這里?!比绻穆闊┦碌靡越饷摚蜁f他體面地“下了臺”,如果沒有得到解脫,那他會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下臺”。很明顯,所有這一切都與實際情況沒有任何關(guān)系。問題從不在于事實,而永遠在于形式。如果在合適的時機用合適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話語,演戲的要求便得到了滿足。我們不必到幕后去偷看真相,否則將會毀掉世界上所有的戲劇。在復(fù)雜的生活關(guān)系中適當(dāng)?shù)刈龀鲞@種戲劇化的舉動,這就是有“面子”。如果做不出這些舉動,忽略這些舉動,阻撓這些舉動的展示,就是“丟面子”。如果理解無誤。就會發(fā)現(xiàn),“面子”就是一把鑰匙,用它能打開那只藏有中國人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碼箱?! ∵€要再補充一點,調(diào)控“面子”及其獲得方式的種種原則,常常完全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能力,西方人總是會淡忘這種戲劇化因素,闖入不相干的事實范疇。對于西方人來講,中國人的“面子”就像是南洋島民的塔布①一樣,是一種不可否認的潛在力量,它叫人捉摸不透,不受規(guī)則約束,其廢止和更替的依據(jù)僅在于一致的感受。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西方人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永遠不可能對同樣的事物抱有同樣的看法。在調(diào)停每個村子里都很常見的那些小爭執(zhí)時,“和事佬們”必須仔細斟酌如何顧及每一方的“面子”,就像歐洲的政客們對權(quán)力均衡的斟酌一樣。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客觀公正,完全不偏不倚的公正雖說在理論上可行,但對于一個東方人來說卻不大可能實現(xiàn),這種調(diào)停的目的就在于完全照顧到各方的“面子”。同樣的原則也常常被用在訴訟裁決中,絕大多數(shù)訴訟都以對雙方各打五十大板來收場?! ∷徒o一個人厚禮就是“給他面子”。但是,如果這禮是個人送的,最好別照單全收,不過全部拒收也是很少見的,或者說從來沒有。有幾個例子足以說明,什么叫做保住面子。犯了錯卻又被揭發(fā)了出來,就是“丟了面子”,所以不管證據(jù)多么確鑿,也必須否認事實,以保住面子。一只網(wǎng)球丟了,有足夠的理由判定是被一個苦力撿走了。他憤憤不平地予以否認,但是會跑到丟球的地方去,很快,他就會發(fā)現(xiàn)那球就在地上(其實那球是從他的袖子里悄悄落到地上去的),并同時說道:“你‘丟掉的’那只球不就在這兒么。”一位女仆把客人的小折刀藏在主人的房間里,然后,又在臺布下面把它找了出來,裝模作樣地展示給人看。在這些情況下,“面子”都被保住了。一個傭人不小心弄丟了一件東西,他知道他必須賠償,或是被扣除一部分工錢作為懲罰,這時,他會表示他不再干下去了,并且驕傲地說道:“那把銀勺子的錢我就不要了?!边@么一來,他的“面子”便保全了。一個債主,即便明知收不回別人欠他的錢,還是會去討債,說出一番狠話來,以此表明他知道該如何行事。他沒有拿到錢,但是他保住了他的“面子”,而且這么一來,也使得人們以后不再敢賴他的賬了。一個仆人疏忽大意了,或者有意拒絕履行某些職責(zé),在得知主人打算解雇他之后,他會多次重復(fù)他的過失,自己解雇自己,這樣來保住他的“面子”?! 榱嗣孀佣鴣G掉性命,這樣的事情對于我們而言是沒有什么吸引力的,但是我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位中國地方官員在被斬首時允許身著官服,作為一種特殊的恩準,其目的就是保住他的面子!

編輯推薦

  中國人固有的“劣根性”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人的氣質(zh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8條)

 
 

  •   明恩溥本事就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他以傳教士的身份,在中國的農(nóng)村待了五十四年整,為中國人做了很多貢獻。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退還庚子賠款,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將這批退款投入到中國的教育,醫(yī)療事業(yè)。你可以說這是文化侵略,你可以說明恩溥對中國人的評價不客觀。但是你不該忽略一個外國人對中國的熱愛。我們應(yīng)該對幫助自己發(fā)展的人,表達應(yīng)有的敬意。
  •   雖然是中國人,但是對于過去的歷史卻知道甚少,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角度很獨特,能看到自己沒有注意或者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的事情,很新鮮,也很震撼。
  •   喜歡思考的朋友們都應(yīng)該讀一讀這本書。所謂旁觀者清,我們的傳統(tǒng),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xí)慣,是否有值得我們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們一個人都應(yīng)該全面客觀地看待自身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我們不妄自菲薄,當(dāng)更忌妄自尊大,勇于承認不足,才能不斷改進。愚昧與文明,落后與先進,有時只一線之隔。
  •   通過外國人視角了解國民性,值得讀并反思
  •   這本書很不錯,內(nèi)容贊,質(zhì)量也很好
  •   包裝很不錯,書的內(nèi)容也很好。
  •   聽老外講過去的故事
  •   和丑陋的中國人,江村經(jīng)濟一樣,放在現(xiàn)在的中國社會,也不會過時
  •   通過老外的眼睛看自己,角度獨特,有點意思。雖然說的是近代中國的事情,也有對照當(dāng)下的作用。
  •   不錯的一本書!值得一讀!
  •      一信仰基督教的外國人在中國待了若干年后,發(fā)了一本書的牢騷??吹降诙逭戮涂床幌氯チ恕5诙哒锣駠鞯胤艘环?。滿眼飄過的都“如果。。。。。。信仰基督教。。。。。?!?br />    p5上有段話還是有用的:“密迪樂先生,眾多以中國和中國人為寫作對象的作家中最具哲學(xué)頭腦的一位,曾表達出這樣一種觀點,即讓一個人原原本本地了解某個外國民族精神特質(zhì)的最佳方法,莫過于向他提供一大堆記事本,讓他細讀。這些記事本詳細記錄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事件,尤其是那些看上去非常特別的事件,而且最好還附有該國人士關(guān)于這些特別事件的解釋?!?br />    但是,附有的“解釋”或許就有誘導(dǎo)讀者的作用,或者說弊端。
  •     將characteristics譯為氣質(zhì)極貼切。氣質(zhì)在詞典里的解釋為風(fēng)度,以及穩(wěn)定的個性特點,從更加感性的角度說也可以理解為日復(fù)一日的經(jīng)歷所有悲欣交集所沉淀下來的氣息。這種感覺不可量化,每個個體的區(qū)別之中具有的驚人的共同之處,便是一個民族的臉譜。
      當(dāng)局者迷。日復(fù)一日只與同胞相處,竟以為世界之大僅有一種思維方式。柏楊也曾寫中國人的丑陋之處,但依然跨不出身為中國人的桎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只是帶有感情的描述往往主觀。
      虔誠而瀆神,多禮而漠視他人感受,以禮義為立身之本卻缺乏基本的同情心……中國人是戲臺上的民族,描繪著分毫不差的畫皮,而對虛假繁榮之下的人情冷漠 空泛的精神生活視而不見,且故步自封。
      莫名的想到鄉(xiāng)土中國。五千年扎根鄉(xiāng)土的民族,成于泥土亦毀于泥土帶來的迂腐土氣,縮于龜殼之中拒絕開化。賺錢結(jié)婚生娃維持住一個人一個家族的面子就是生命的意義,不明不白的生,不知所謂的死。
      
  •     現(xiàn)在看來,明恩溥的這本書應(yīng)該叫做《19世紀的中國人》,里面說到中國人的很多特點,現(xiàn)在都趨于消失了。當(dāng)然,在某些貧困落后的地方可能還會看到。
      
      比如說到中國人節(jié)儉,使用任何一塊布料,都能充分使之物盡其用。但現(xiàn)在,即便一個不那么喜歡炫富的人,都不可能節(jié)儉至此(家中實在貧困的除外)。原因很簡單,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過去了,我們進入到了一個物質(zhì)豐裕的社會,只盼望物品盡快用壞,好買新的。
      
      勤勞也不再是所有中國人的標簽。技術(shù)的進步大大釋放了人力,于是懶人也多起來了。中國人不講究舒適便利的年代也過去了,我們和當(dāng)年的外國人一樣,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房子,開始注重衛(wèi)生,注重隱私,注重周圍安靜的環(huán)境。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那些原本屬于西方的生活方式。一個時代過去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盡管物質(zhì)匱乏,但始終揚起他們高傲的頭顱,睥睨地看待闖入他們世界的蠻夷之輩。也許今天我們會對他們當(dāng)時的許多行為表示可笑。但沒有那些開始,便沒有現(xiàn)在。
      
      當(dāng)然,還有很多特點始終保存著,猶如亙古不變的文化基因。譬如好面子,譬如說話拐彎抹角。中國文明始終是建立在感性之上的,而非精確的化學(xué)方程式。
      
      我們何其慶幸,能生活在這個年代。既然無法選擇,那便接受它吧。
  •     喂喂喂,你們是不是謙虛過了?。?br />   還是裝逼過了???
      一個個反省到刨祖墳了都。
      
      這種以偏概全純主觀個人經(jīng)驗觀察然后還思考不精細不智慧的書怎么也能給捧的這么高?
      作者說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時候還知道簡單分個類,尼瑪一到中國人了就一刀切。您都不知道豆腐腦在中國可以是甜的可以是咸的么?
      國家大,地理位置千差萬別,食譜都不一樣的地方出來的人怎么會性格全都一樣。
      
      然后那些噴中國人的,你們見過幾個盎格魯撒克遜人啊,你怎么知道那些性格好的不好的就只發(fā)生在中國人身上啊?
      
      總是籠統(tǒng)的一概而過,不去具體的情形和背景里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先入為主的貼上標簽,而忽略人性在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然后大談特談。
      
      真是蛋疼。
  •     這是一本很老的書,從作者寫書到現(xiàn)在已然過去很多年了。此書雖有很多偏激,但中國人的性格,很多年后,依然這樣。
      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泱泱大國或許真的以為自己是一位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老者,智者.....根深蒂固的思想,傳統(tǒng),不管好壞,都不愿重新理性的認識。
      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又有多少人愿意去重視這國學(xué)?若是文化失傳了,道德流失了,剩下的還有什么?
      我怕!
  •      合上書的那一刻,閉目,這些性格,這樣的人從書里躍了出來,蹦進了千千大世界,更在我的腦海里活靈活現(xiàn),因為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員。當(dāng)周圍的人乃至自己均一一被別人解剖了,這種感覺很難細說分明。
      
       作者史密斯在中國22年的傳教生涯中,可謂是眼光獨到,非常善于觀察,將中國人的性格刻畫的入木三分,且語言幽默形象。閱讀此書,不僅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更是與作者不斷辯論的過程。這位傳教士先生仿若就坐在對面的高凳子上,一邊翹著腿,一邊娓娓地道:啊哈,小姑娘,你可不要不相信,你聽我說完。于是他顯示出極大的耐心列舉出大量形象的事實,而大部分的這個時候,我只得干瞪著眼,默默折服。當(dāng)某一性格描述與當(dāng)下國人某個具體行為表現(xiàn)或情形吻合時,有時禁不住莞爾,有時便又沉默,而有時便又會痛心疾首…… 這樣的情緒輾轉(zhuǎn)反復(fù),好不容易把書看完,才得略略的舒一口氣。
      
       從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時期至今,儒家思想影響了悠悠二千多年的華夏中國,在這樣的桎酷下,造就了一個個愛面子、因循守舊、因為遭遇的太多而逐一冷漠麻木等等臉譜化的國人。而說到這個東方封建專制帝國歷朝更替時,作者僅引用了一個簡單故事,便一語驚醒夢中人,故事大意是說:有人造一堵石墻,墻有六英尺厚,卻只有四英尺高。有人問他為什么早這樣一個怪東西,他說這是考慮到墻被吹倒之后反而會比過去更高。一句話,內(nèi)里子是空心,還是實心,是粉末,還是銅墻鐵壁,都照舊啊,而且更是變本加厲。
      
       當(dāng)然,當(dāng)今中國,正在發(fā)生大巨變,書中描述的很多性格特點與當(dāng)下情況已時有不同,譬如漠視舒適等。只是國人真的理解舒適么?倘若理解,為何很多時候舒適成了走馬觀花的拍下到此一游的照片?然而我也不懂,也許只有那類拿著國外戶口賺著大陸大把金錢的人理解并實現(xiàn)了吧。再說勤勞致富,勤勞的人很多,致富的人也很多,然而以勤勞致富的人卻甚少了,到處充斥著投機倒把原始資本積累。再說因循守舊,當(dāng)下的人可一點都不守舊了,正在努力摒棄一切舊的東西,崇洋化可謂是嚴重啊,魯迅先生寫了“拿來主義”也沒能警醒國人,現(xiàn)在是不管適不適合照單全收。
      
       破而立,中國在清朝末年破的太過徹底,而今卻又在立的路途中迷失方向,需要前方一盞明燈照亮這迷失的東方龍的眼睛,看清未來之路。
      
       此時的國人依然會很多時候神經(jīng)麻木,會很多時候缺失公德心,也會時不時的假仁義,然而在歷史齒輪的滾動過程中,總會尋找到新的平衡點。
      
       另外,雖說傳教士先生說不帶任何偏見的展現(xiàn)一個觀察者的真實所見,然而即使速寫的畫家,也有早已形成的畫面布局、幾何透視等固定思維,因而,常常地,仿若聽到傳教士先生在跟他的朋友說到愚蠢的中國人,笑聲四溢。
      
      
      后記:
      
       最后吐糟下,亞馬遜上購買的某報出版的電子書,每一篇性格特點介紹前,都有段編者按,真正兒像是在跟作者狡辯一樣,看起很是煩心,編者君,求你不要再按了,讓讀者自己分辨吧。
  •     這本書是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看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人,那個時候的國人經(jīng)歷了內(nèi)亂,但國家還算完整,外國人已經(jīng)打破了中國原有的寧靜,外國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帶來了書中的這種思維碰撞。
      書中提到了很多中國的性格,這些有的現(xiàn)在還有,當(dāng)然有的已經(jīng)有所改變,當(dāng)我們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外國人評論自己的過去,會有別樣的感受。開始看的時候有些隨意,看到書中第二章的時候覺得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和成書時間。
      書中所寫的都是“那個時候”的中國人,阿瑟·史密斯在寫的時候用了一種看似客觀的語氣,但很明顯帶有英國人的角度,對看到的現(xiàn)象做了客觀的記述,但給了未必客觀的評價,但恰恰是這些評價值得我們深思,而這就是民族與民族的差異了。讀的過程中,有些內(nèi)容覺得還在自己身邊,比如中國人的孝、知足、禮貌、面子、責(zé)任感等,書中的現(xiàn)象和描述盡管是百年前的,但現(xiàn)在仍舊如此。但還有一些已經(jīng)有所變化,這些變化使得在看書的時候就想自己看到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穿著長袍大袖,扎著辮子,憨厚的跟自己對話,比如忍耐力、慈善、同情心、優(yōu)越感。而面子也體現(xiàn)的很有韻味。
      書中提到了很多矛盾,例如中國人的勤勞和惰性,中國人的誠信和猜疑,中國人的固執(zhí)與順從等等,這些即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點,也看到了我們自身潛意識里的想法。
      當(dāng)然還有些說法作為外國人是不能理解的,當(dāng)然解說也就不可靠。例如講到中國人的信仰,他始終不能理解中國人對儒釋道的想法,在這一點上,另有研究更有說服力,例如曾仕強曾說,中國人禮佛不信佛。
      總體而言,這本書講述現(xiàn)象多于仔細的分析,而這些欠缺的分析恰是讀者的收獲。
  •     讀完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今中國在政治、社會和生活上的一切問題原來是百年前的延續(xù)。革命、新中國……人心卻未更新。
      
      史密斯說,中國人在儒教的影響下,具有許多很好的品質(zhì),比如忍耐、勤勞、知足、節(jié)儉等等。但唯獨缺的是人格和良知——過于務(wù)實,缺乏對自由平等的熱愛。百年前的中國急需科學(xué),尤其是化學(xué),他擔(dān)心由于缺乏良知化學(xué)技術(shù)會被濫用——如今實現(xiàn)了,濫用在生命必需品食品上面。他還提到了政治、民主、腐敗、慈善……一切問題和如今并無二致。
      
      問題的關(guān)鍵是——為什么?知道為什么才知道如何改。史密斯認為信仰是關(guān)鍵,那么儒教的內(nèi)容具體是什么,究竟對每個人有怎樣的影響?不過我不認可他的“基督教才能救中國”這種說法,但自由平等博愛是否源于基督教呢?
      
      另外一種可能的原因是,中國長期的貧窮的農(nóng)耕文明,造就了如今的文化。這其中的關(guān)鍵字是貧窮,那么為什么會貧窮?生養(yǎng)眾多是一個因素,而男尊女卑則是生養(yǎng)眾多的一個因素。所以最后,我又開始懷疑孔子了。
      
      歷史讀的不多,不敢亂下斷言。但可能了解儒家學(xué)說是了解并解決如今問題的一個關(guān)鍵吧。
      
      心意更新——那天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更新了——才是真正的革命。
  •     我讀到的是2011年 譯林社 漢譯經(jīng)典 版本。不錯,只是封面設(shè)計似乎不如2007版本漂亮。
      
      文章對中國人還是比較同情的,但似乎他很難理解中國人,很難理解中國人的境遇。比如他說到中國人在認為沒有效果時就放棄,在饑荒時經(jīng)常遠走他鄉(xiāng)去乞討,經(jīng)常附近有許多糧食而饑民無法果腹。他把這種情況歸結(jié)到中國人具有極大的忍耐力,而不是歸結(jié)到中國人幾千年的體制。
      
      作者:(美國)明恩溥 譯者:劉文飛 劉曉旸
      
      明恩溥,(1845—1932),又作明恩普,美國人,1872年作為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士來華。他最初在天津,1877年到魯西北賑災(zāi)傳教,在恩縣龐莊建立起教會,并先后在此創(chuàng)建小學(xué)、中學(xué)和醫(yī)院,同時兼任上?!蹲至治鲌蟆吠ㄓ崋T。1905年辭去宣教之職,定居在北京附近的通州,專事寫作。
  •     首先我要聲明,我看的是中文本,也就是翻譯出來的,可信度有多少我不敢說,也許可以說是75%左右吧。
      
      其次,我喜歡這本書的內(nèi)容。雖然這本書是作者還是在比較年輕的時候?qū)懙?,所以看起來筆觸中顯出“憤青”的味道,想必還是很有感而發(fā)。古人說:身在福中不知福;又云“當(dāng)局者迷”,嘗嘗我們自己搞不清自己是誰,有個從萬里之外的“美國”來的老外給我們講講,我覺得自己可以更加清醒些,也就是對自己可以了解的更加深入、客觀、全面,雖然有些痛的感覺也是很正常的。老子云“美言不善”,“善言不美”,我們子可以判斷這本書是美還是善,還是丑或者惡。
      
      我覺得從整本書來看,作者是抓住了當(dāng)時中國,特別是鄉(xiāng)下的情況。最重要的是我覺得他所指出的中國人缺乏的不是“技術(shù)”,“科學(xué)”或者“教育”,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中國人需要“同情心”,這個我很以為然。不過我覺得同情心的前提是empathy,所以呢,當(dāng)下我們需要的是對于empathy的教育,讓大家有同情的能力,然后才是同情之實。
      
      我感覺作者沒有看到的是,或者他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忽略的是,中國人(那時候是清朝晚期,距今大約130年左右)之所以然是中國人就這樣呢,還是朝廷故意造就的呢?畢竟,清朝外人當(dāng)權(quán)超過了240年,大家心知肚明,這么長的時間可以改變很多東西,每個朝廷都有自己的想法嘛!自己的政策、方針、對策,但是基本上我覺得對我國的人民是沒有什么好處的。作為異族,首先關(guān)心的自然是自己,也就是滿族和附屬的什么蒙古人、高麗人等,首要的還是滿族。看看中國改革開放30年社會的變化,再看看文革十年對中國人的改變,我想作者看到的是某種影響下造成的結(jié)果,可惜的是,做著沒有深入的思考這個現(xiàn)象的來龍去脈,和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一樣。240年,相當(dāng)于8到10代,坦白的說,我們現(xiàn)在哪家的家譜能夠明明白白的告訴今人祖先那時候干什么的?沒有,那是屬于被歷史遺忘的角落吧?歲月無情,古老的禮樂早就被遺忘了,也是有可能的,對吧。但是也有可能在清朝之前的中國也是這樣的,但是誰能夠告訴我們呢?據(jù)我所知,明朝也不是什么好時候,人民也是“水深火熱之中”。那么我們推到什么時候才能夠知道,才明白我們還可以呢?
      
      有時候我們真要多問自己一些問題 才好,這也是我讀了這本書的心得體會。
  •      這本由美國傳教士阿瑟·亨·史密斯寫于100多年前的書,正如其書名所言,是對那個時代中國人性格的歸納與描述。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有意無意中,總會夸大或杜撰自身的優(yōu)點,縮小或忽略自身的缺點,正所謂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因此外族人對我輩之看法,除了新奇外,總會在一些我們自身觀察的死角處,給予一個精準的刺痛。一生剖析中國人性格的魯迅先生對這本書贊譽有加,晚年時一直希望有人能將其翻譯成中文。
       作者觀察記述了20多種中國人性格,有褒有貶。難能可貴的是,100多年過去了,這些他所描述的性格,絕大多數(shù)沒有隨著時間而消失,可見其觀察之細。然而,這恰恰是本書最大的遺憾,細致的觀察戛然而止,作者并沒有對他所總結(jié)的這些中國人性格的形成給予一個分析。也許,作為一個傳教士,一個上帝的信徒,他的分析不言而明。
       我是在讀賈雷德·戴蒙德 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之前讀的史密斯的這本書,當(dāng)時對史密斯這種淺嘗即止的行為頗為不屑,然而,自身水平又使得自己無法對書中所描述性格的形成提出完整自洽的分析。直到讀了戴蒙德的這本書,我終于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分析結(jié)果,并對這本書及書中所述在理解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比如,作者在“缺乏時間觀念”的章節(jié)中,詳細生動了描述了中國人對時間觀念的漠視,直到現(xiàn)在,我們也會在各種場合中聽到這種批評或自我批評。那為什么中國人的時間觀念不強呢?史密斯沒有給予解釋。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中國注定是一個絕佳的農(nóng)業(yè)社會。而農(nóng)業(yè)社會對時間準確度的要求是寬泛的。過于精準的時間既不可能,也無意義。因此,古代中國將1天分12個時辰,即將時間精度定位現(xiàn)在的2小時。所以,如果把一件事定在“辰”時,那么2小時以內(nèi)到達或完成,在古代中國都是守時的。而這是史密斯這種生活在工業(yè)時代、商業(yè)社會的人無法理解和忍受的。
       對于一個自戀的人,鏡子是不能客觀的反映出他的美丑,這時,別人的觀察與評價就顯得很重要了。
  •     亞瑟·史密斯是位在十九世紀中后期的中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傳教士。他的《中國人的性格》是西方人介紹和研究中國民族性格的有影響的著作。他所寫的,是一個多世紀前的中國人;又是從一個西方人的眼光所見的,現(xiàn)在讀起來,不免有兩重的意義。
      
      作為一個外國人,盡管在中國生活了二十多年,但仍然難以盡窺中國文化的奧秘。這有他自己身份的不便,對于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能夠想象外國人始終是局外人的身份,未必能得到真正的第一手資料;盡管游離于局外的觀察已經(jīng)可以提供很多資料,但總是可能會離真正的中心有一些距離。這方面就像辜鴻銘所說,“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淳樸的”,“比如那個可敬的阿瑟·史密斯先生,他曾著過一本關(guān)于中國人特性的書,但他卻不了解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作為一個美國人,他不夠深沉。”盡管如此,西方人的身份也有獨特的便利,因為他可以跳出中國人自己的思維圈子,看到一些也許明顯但在其中的人難以發(fā)現(xiàn)的事實。所以這書總是好的壞的,各有一半。
      
      我無意于評判史密斯所寫的那個時候的中國人的性格哪些是妥帖的,哪些是有待商榷的--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應(yīng)該是個什么樣子。不過按照一般所認為的那樣,這本書所寫的應(yīng)當(dāng)是在很大程度上的真實,盡管會因為觀察者的主觀和其他限制而帶有些偏離--但這個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如果這樣看來,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史密斯筆下的十九世紀末的中國人,跟現(xiàn)在的中國人,不能說完全不同,但其中的差異是足夠讓任何嚴肅的觀察者感到震驚的。
      
      史密斯按章節(jié)分別講述了中國人的若干性格,除去最后一章講“中國的現(xiàn)實和時務(wù)”,其他的二十六章講了中國人性格的二十六個方面。這里面講到的一些特性是現(xiàn)在的中國人仍然沒有多大變化的,比如保全面子、拐彎抹角、因循守舊、頑強生存、孝悌為先、缺乏同情、相互猜疑、缺乏誠信、多元信仰,等等;而讓人覺得更有意思的是那些現(xiàn)在看來已經(jīng)變化了的特性,比如講究禮貌、漠視時間、漠視精確、思維含混、不緊不慢、知足常樂,等等;還有一些現(xiàn)在看來匪夷所思的,比如這條:輕視外族。不能夠詳細深入的分析這些特性,不過就個人的理解來看:第一類變化不大的特性可能是作為中國人的真正核心的一些特點,現(xiàn)在變化了的特性大致是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大變遷帶給整個中國民族的變化,但既然能變化也表明可能并不是最核心;而從輕視外族到現(xiàn)在無節(jié)制的尊崇外族只能算是中國人的現(xiàn)實主義的一個表現(xiàn)吧。
      
      看這本書和反觀現(xiàn)在的中國人帶給人的啟示是:一個民族的特性是會變化的,但一些核心的特性并沒有那么容易變化。中國人在上個世紀之前的幾千年里的變化并不大;而所有大的變化都出自風(fēng)起云涌的上個世紀---這塑造了我們現(xiàn)在的中華民族。中國人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獨特性和一貫性幾千年,也許只是因為在這幾千年里并沒有什么革命性的變化出現(xiàn);而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這個全球化的世界,究竟將使得中華文明如何變遷,實在是誰都說不好的事情。好在盡管西方文明依然強勢,但似乎我們并沒有像印加帝國那樣的滅種之禍;事實上我們自己的文化伴隨著我們雖然危險重重但卻蒸蒸日上的經(jīng)濟,反而有重現(xiàn)輝煌的可能。不管是什么,拭目以待吧。
  •     這本僅僅225千字的書,我可以說是懷著一份壓抑的心情讀完的。在讀緒論的時候,我驚訝的發(fā)現(xiàn)作者竟是一名傳教士,就很懷疑作者能不能客觀全面的評論中國。果不其然,雖然這‘不僅僅來源于作家個人的經(jīng)驗,而是形形色色的人們在各種各樣的時候所得經(jīng)驗的總和(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P5)’的,但這些并不能完全展現(xiàn)中國人的特征,反倒是作為一名傳教士,他把傳教的目的貫徹到了全書。
      這本書主要從26個方面描述了中國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習(xí)俗,這二十六章中的傳教思想姑且可以不提,但他在緒論和第27章中對基督教的贊揚歌頌真是做到了首尾呼應(yīng)。他引用了勞德?埃爾金對上海商界說的話,‘在基督教文化必須在這個持懷疑態(tài)度而又聰明的民族中奮力前進……(見書P6)’來作為緒論的結(jié)尾,在27章的結(jié)尾更是堂而皇之的寫道:中國必須有一套上的的知識,必須對人有一個新的概念,必須重新認識人與上帝的關(guān)系…只有基督教文明才能永恒、完全地滿足…(見書P284)。
      作者這明顯的意圖讓我走足夠的理由懷疑他不具備寫這本書的資格。更何況,他雖然在中國生活了二十二年,卻只在兩個省呆過,所以他所寫的中國,只是他對于所生活的兩個省的一些了解罷了。
      不過誠然,書中的很多觀點還是一針見血的道出了中國人的毛病,一些觀點對現(xiàn)在的中國已不適用了,但一些卻還是很符合中國的現(xiàn)狀的。
      面子問題可是中國人的大問題,從古至今完全沒有改變。從小的來看,有的人拼死拼活工作好幾年,就是為了攢夠一套房子的首付,而那些錢,足夠他每個月租個普通的房子,愜意的生活,每年還能外出旅游。為什么他一定要買房子呢,因為在很多人眼里,有房有車就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我們每個人都在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而努力奮斗。從大的方面來看,我們國家總是把開幕式辦的過分隆重了,從奧運會到世博會,炫目的開幕式無非就是像世人展示中國維護了中國的面子問題嘛。政府就是拿著我們每個納稅人的錢在維護著自己的面子而已。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個在美國讀書的同學(xué)對華盛頓的抱怨,他說華盛頓的街頭很破爛,沒有高樓大廈,連深圳的街道都比不上。其實這不是證明了美國政府至少在表面上非常廉潔,很謹慎不敢亂花錢,不建造沒有用的“面子工程”,一不小心老百姓就會上街游行或跑到政府門口靜坐表示抗議了。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在中國要游行示威,必須依照中國游行法向主管機關(guān)提出申請并獲得許可,即使僥幸獲得了許可,還有諸多規(guī)定,也會讓人喪失了游行的信心。
      關(guān)于第八章,關(guān)于欺瞞的才能,中國可是做到了極致。這讓我想起了09年夏天杭州發(fā)生的“70碼事件”,大學(xué)生譚卓慘死于富家子弟的車輪下,可是出了這么大的事,當(dāng)時地方的媒體卻出現(xiàn)了空白,對事件的報道只是只字片語,如果不是網(wǎng)絡(luò)的作用,全國人民可能都會被蒙蔽了雙眼。
      在第二十一章所寫的中國人缺乏同情心,我覺得可以與第十一章所說的中國人麻木不仁相呼應(yīng)。即使現(xiàn)在,在中國重男輕女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還是十分普遍的,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思想讓人們認為生了兒子長大可以幫家里干農(nóng)活,而女兒長大了要嫁為人婦,從投資回報率來看可是相當(dāng)不劃算的。所以新聞里報道的被父母遺棄的孩子一定是女孩,或者是身體有病的男孩。這恰好又反映了中國人的麻木不仁,在其他國家,拋棄自己的孩子是要被追究嚴重的法律責(zé)任的,可是在我們國家,哪有人去追究那些狠心父母的責(zé)任呢。
      不過,人們的善心仿佛也在逐漸覺醒。在深圳的街頭,常能看到獻血車,很多市民一年會獻好幾次血。媒體也經(jīng)常報道一些因為經(jīng)濟原因而使病得不到治療的人,每次報道后,都會有很多善心人士捐款捐物。這些善良的舉動,讓深圳變得越來越溫暖了。
      總而言之,關(guān)于《中國人氣質(zhì)》這本書,我們還是應(yīng)該辯證的來看,盡管從一個傳教士的筆下來讀懂整個中國是不可能的,要讀懂一個人尚且不易,何況是想讀懂整個國家的人,但書中的一些觀點還是值得我們細細咀嚼。
      
  •     哈爾濱出版社出的這套《知己文庫》一共由五本書構(gòu)成,也有的地方是賣三本的。這套叢書一共由《中國人的本色》、《中國人的德行》、《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的修養(yǎng)》組成,亞馬遜上面賣的是5本一套的,京東上面賣的是3本一套的(無《中國人的本色》和《中國人的中國人的信仰》)。這套叢書中,只有《中國人的信仰》(葛蘭言)和《中國人的德行》(明恩溥)是老外寫的,剩下的都是中國人寫的。在推介的時候都把這兩個老外的名字放在前面,給人一種錯覺就是這套書是老外的合集,無論是書商還是出版社,這種作法都是非常不厚道的。
      就整體情況而言,在哈爾濱出版社的這套叢書中,《中國人的德行》應(yīng)該是不錯的,但是有些地方還是有所欠缺的。
      就《中國人的德行》一書的行文風(fēng)格來看,個人覺得這個翻譯是出自一個英語專業(yè)之手。先從書名上來看,相較于原英文書名Chinese Characteristics,感覺“中國人的性格”要比“中國的德行”要更貼切。再者文中的很多國人日常所用的俗語都給翻譯的通俗化了,日常的俗語中很多都是押韻的或者連綿詞之類,這么一翻譯全無美感。再一個就是譯者對于當(dāng)時的歷史其實掌握的并不多,翻譯中的人名沒有處理好,沒有采用大家約定俗成的翻譯。比如在184頁的“為了能夠把高級的外來水果引進中國,已故的內(nèi)維厄斯(Nevius)博士在煙臺的時候”,只要稍微對當(dāng)時的傳教有所了解的話,就很容易的判斷出來這個Nevius是倪維思。不過就總體而言,翻譯的文學(xué)水平還是可以的。
      明恩溥是一個清末民初來華的傳教士,在中國讀過了他的大半個人生。按照維基百科中英文版的說法,他的這本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國人的性格》/哈爾濱出版社譯為《中國人的德行》)得到了魯迅的力薦的;按照這書的內(nèi)容來講得到推薦也是可能的。但就本書而言,并沒有因為明恩溥本人是一名傳教士書中就因之充滿了各種宗教話語;實際上全書中只有一兩處提到了基督教,其余部分都是在講述中國人的characteristic。
      在《中國人的德行》一書中,明恩溥將中國人按照面子、節(jié)儉、勤勞、禮節(jié)、缺乏時間觀念、忽視精確、誤解的才能、欺瞞的才能、柔順的頑固性、智力混沌、麻木不仁、輕視外國人、缺乏公共精神、守舊、不講究舒適和方便、生命力、忍耐與堅韌、知足常樂、孝心、仁慈、缺乏同情心、社會臺風(fēng)、連坐受法 互相牽連、互相猜疑、缺乏信、多神論 泛神論 無神論等26個方面對中國人的性格進行了刻畫,活靈活現(xiàn)的展示出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作為一個外國人,一個將大半生奉獻給中國的外國人,他對于這片土地和民眾的感情是無需質(zhì)疑的,因而他書中所寫的中國人的性格也應(yīng)該是較為客觀的。
      圍繞中國人性格的26個方面,書中各成一章,每個章節(jié)也就那么寥寥幾頁,因而這本書就非常適合在床頭上看。每天看一個章節(jié),對照書中所說自省,查漏補缺。
      我國歷來以禮儀之邦以自詡,所以明恩溥所說的“節(jié)儉”、“勤勞”、“仁慈”等等這些詞語對于“禮儀中華”來講,都已經(jīng)陳詞濫調(diào)??墒黔h(huán)顧四周,你會發(fā)現(xiàn)人們經(jīng)常為了座次安排的不周而爭吵,甚至發(fā)生“以一杯羊羹亡國”的故事。我們真的就像傳說中的那樣明禮么?
      就像在描述中國人性格優(yōu)點的那樣,明恩溥在書中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中國人的缺點。他在書中形象的用中國人所說的四君子中的“竹子”來代表中國人的形象。明恩溥說道,“竹子是一種非常典雅的植物,有多種用途,它既柔軟又有空洞。東非吹來的時候,它就會向西彎曲,等西風(fēng)吹來的時候,它又會向東彎曲,在沒有風(fēng)的時候,它就一點也不會彎曲?!?br />   書中的第78頁寫道:“(清)政府就像是一個立方體,當(dāng)它翻到時,只不過是用另一個面著地而已,不管是從內(nèi)涵講,還是從外表說,如今都和從前是一樣的。因此,政府是不可能被推翻的。這個反反復(fù)復(fù)的過程讓中國人認識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政府演變的結(jié)果就如同是貓用兩腳走路一樣,所有的東西都沒有任何的改變。”明恩溥的這本書成書于拳亂之前,從拳亂到現(xiàn)在一個多世紀過去了,“所有的東西都沒有任何的改變”,恍如昨夜。
      如今情勢,看起來似乎已經(jīng)不是當(dāng)年明恩溥時代的大清國了,強國已經(jīng)崛起??墒强粗鞫麂叩陌l(fā)問,我們能夠有多大的底氣來回答呢?
      “在你認識的中國人當(dāng)中,可以絕對信任的有幾個?”
      
  •      前幾天看的中國人的各種“丑陋”,今天又增加了一條,那就是好面子。其實好面子有時候也可以說是不愿意承認錯誤,當(dāng)然面子問題不僅僅是犯錯誤的問題。
       節(jié)儉的三種表現(xiàn)方式:控制需求、杜絕浪費、花小錢辦大事。中國人似乎自古就很節(jié)儉,一個例子便是他們做菜很少浪費,吃飯剩余的食物少之又少。
       作者說中國人勤勞,又說他們漠視時間,工作效率低,是不是有點兒互相矛盾?
       在這本書中,常??梢钥吹健冻舐闹袊恕防锵嗨频挠^點,本書寫于清朝末年。無法想象當(dāng)時的中國人竟用自己的無知嘲笑他人的無知,明博恩也說中國人喜歡拐彎抹角地說話,事實如此。但其實他在寫作本書的時候,又何嘗不是拐著彎的。在這個問題上,從各種外國著作和電影中,姑且認為中國人與外國人是半斤八兩的關(guān)系。
  •     看這本書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借一個外國人的眼光看待我們的民族,因為那句當(dāng)局者迷,我們可能總是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或是根本就不習(xí)慣對自我和國民性格進行審視。可我認為只有能客觀認識自己的優(yōu)缺點,才能促進個人和國民的進步,中國人缺乏誠信、缺乏時間觀念、缺乏公共精神、責(zé)任心、同情心等等都是至今我們能明眼看到的,難道不應(yīng)該改嗎?素質(zhì)的提高是走向一個理想社會的必經(jīng)過程,必不可少。當(dāng)我們每個人能突破自己狹隘的思想觀念,難道我們的社會不會是自己希冀的美好時代?難道我們還愿意生活在一個充滿虛假欺詐的社會中,藥物不敢服用、奶制品不敢用來提高自己的身體健康?難道我們還總是愿意生活在一個冷漠無情的黑咕隆咚的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下,不說舍己就人至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我們不能幫助身邊人嗎?一個天真無邪的小悅悅竟然成為我們殘酷人性的犧牲品,不可悲?
  •       
      
      恩斯特·費伯博士《孔子思想體系類編》一書的最后,有一節(jié)名為"儒教的不足與失誤",它指出,儒教中有關(guān)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精彩論述,在基督教的《啟示錄》中也得到回應(yīng)。下面的二十四條即是引自其中,我們偶爾加上了幾句評論。
      
        1."儒教自認與現(xiàn)存的神沒有關(guān)系。"
      
        2."人的靈魂與肉體之間沒有區(qū)別,無論從生理的角度,還是從生物學(xué)的角度,都沒有對人進行明確的界定。"
      
        在人的靈魂方面缺少明確的說法,這很令學(xué)習(xí)儒家學(xué)說的外國學(xué)生迷惑不解。對于廣大的普通百姓來說,這種教誨的最終結(jié)果是使他們除了在肉體的生命力方面之外,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人的靈魂。人死之后,傳統(tǒng)的說法是,他的"靈魂"升天,"肉體"化為泥土。但時常還出現(xiàn)一種更簡單的理論,認為"靈魂"或生命的氣息消融在空氣中,肉體化為塵埃,這一觀念與真正的儒教的唯物主義不可知論完全一致。問中國人,他有三個靈魂,一個靈魂,還是沒有靈魂?幾乎難以引起他的興趣。對他來說,這種問題就像問他,人體的哪塊肌肉帶動了咀嚼一樣。只要咀嚼舒服,他才不管是哪塊肌肉呢。同樣,只要他有好胃口,還可以養(yǎng)家糊口,他也不去管什么"靈魂",除非它與米價有關(guān)。
      
        3."沒有解釋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像一個圣徒,其他人卻是普通人。"
      
        4."每個人都能成為圣人,卻不能解釋每個人都沒有成為圣人的事實。"
      
        5."儒教對罪惡的態(tài)度堅決而認真,但除了道德上的懲戒外,沒提任何懲罰措施。"
      
        6."對罪孽和邪惡缺少深刻的認識。"
      
        7."因此,儒教發(fā)現(xiàn)無法解釋死亡。"
      
        8."儒教中不存在一個中介,使人的原初本性與自身的理想重歸和諧。"
      
        9."祈禱及其道德力量與儒教無緣。"
      
        10."盡管一再強調(diào)信任,現(xiàn)實中卻很少鼓勵作為信任前提的誠實,而且恰恰相反。"
      
        11. "認為一夫多妻制天經(jīng)地義。"
      
        12."贊同多神論。"
      
        13."相信算命、看日子,預(yù)兆、做夢和其他的幻像(如鳳凰等)。"
      
        14."倫理道德和其他的儀式攪在一起,成為一種十足的專制形式。"
      
        15."孔子對待古代制度的態(tài)度反復(fù)無常。"
      
        16. "斷言某些美妙的音樂會對道德產(chǎn)生荒謬的影響。"
      
        17."夸大楷模的力量??鬃颖救司褪亲詈玫睦C。"
      
        如果像儒教所宣稱的,君為器,民為水,器圓則水圓,器方則水方——似乎就難以解釋為什么中國的偉人沒有對他的研究者產(chǎn)生強有力的影響。如果楷模確實像儒教所說,有那么大的影響力,為什么現(xiàn)實中恰恰相反,看到的都是蒼白無力的現(xiàn)象?對"圣人"的神化(第20條將提到)正反映了第8條所言的中介的缺失。無論"圣人"多賢明,他也只能提些好的建議。假如人們對他的建議置若罔聞,他也無可奈何,最多以后不提而已。
      
        我們覺得,孔子的一句話非常富有啟發(fā)性。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這話是針對圣賢們說的,很精彩,可決不是預(yù)防針,只能算一劑補藥。眼睜睜地看著旅行者受盜賊搶劫,卻大談加入互助旅行團的好處,說他之所以頭破血流,就是因為沒有加入該團。而受傷者對此全都知曉,可他現(xiàn)在大量失血,早已昏暈過去。他最需要的不是反思過去違背了常規(guī),而是油、酒和可以供他盡量恢復(fù)的避難所,而且首先要有一個聰明、樂于助人的朋友。對于肉體有殘疾的人,儒教或許可以做點什么,可如果是道德或精神方面的,它也無能為力。
      
        18."儒教教義中,社會生活由暴政控制;女人是奴隸;孩子沒權(quán)力,只能絕對服從長輩。"
      
        19."絕對孝順父母,把他們奉若神靈。"
      
        20."孔子思想體系的最終結(jié)果是崇拜天才,例如人的神化。"
      
        21."除了沒有倫理價值的祖先崇拜,不存在關(guān)于不朽的明確觀念。"
      
        22."現(xiàn)世現(xiàn)報,無形中鼓勵了利己主義,不是貪婪,就是野心勃勃。"
      
        23."中國歷史表明,儒教不能使人們獲得新生,努力追求一種更高尚更神圣的生活,現(xiàn)實生活中,儒教己與道教、佛教相融合。"
      
        24."整個儒教對死者、生者都不能給予安慰。"
      
      
  •     間歇地在課上盯著手機看,文字很平實,感覺是在讀說明文。但是看著看著不經(jīng)開始差異,一百多年前的外國人所觀察到的中國人的性情竟然還可以套在現(xiàn)在的人身上。雖然沒有書中所說的那么夸張,但是的確說得很準??梢院苋菀椎匕牙镞叺拿鑼懱自谏磉叺娜松砩?。
      一百年前寫的書卻仍然可以用來分析周圍的人們,也正是因為有著這一百年的時間障礙,讓現(xiàn)代的我們可以對著里邊的描寫輕輕一笑,默默地反省下。一百年的時間可以大大的改變?nèi)藗兊纳罘绞?,但是對一個名族的性情改變卻只能是微乎其微的。
  •     這樣的書,說道出了中國人的劣根性,不過只能說是在當(dāng)時。
      首先作為一本寫在19世紀末的書,該書的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性情都是由當(dāng)初的經(jīng)濟狀況決定的,像我能回憶起來的節(jié)約、勤勞、孝悌等等,而另一些很大部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諸如雇傭制度、社會保障、法制建設(shè)等。這些性情是深刻打上了舊時代生產(chǎn)力發(fā)展狀況的烙印的,而社會的發(fā)展,我認為那終極意義就是讓最多的人最大地破除由物質(zhì)(經(jīng)濟狀況)及思想(社會觀念)的束縛,更加自由獨立地發(fā)展(從這點來看,我認為人類生活得越來越像同時又富有個性是不可避免的)。環(huán)顧身邊的人以及走過的大大小小的地方,這些所謂性情已經(jīng)隨著人們經(jīng)濟狀況的提高而逐漸泯滅,在走向一種更加成熟的文明。
      其實書中的大多性情并不能冠以“中國人”作為定語,作者除了在美國,其余的生活便是在中國度過的,個人局限是很大的。我相信在當(dāng)初與中國經(jīng)濟水平相近的國家,一定也會有勤勞節(jié)約能吃苦守禮儀等等的“中國人”的性情,作者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的性情罷了,而這些更多的是由不同地區(qū)的生產(chǎn)力差異決定的。
      我并不是在批評本書的不公正及局限,這些東西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需要通過不斷地增加自己的閱歷才能看得更清楚。只是希望提醒讀者,這樣的書是過去中國人的寫照,不是現(xiàn)在。過去的東西可以作為研究的史料,但不能拿來評說今天的中國人。中國人作為一個整體已經(jīng)在逐步地走向成熟,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著這些劣根性,而路的前方,我想會是人類文明伴隨著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的終極匯流。
  •     寫的不錯,前面尤其好,后面兩節(jié)有點糙。據(jù)說來自連載,寫文章的難道都這樣,前面的仔細,后面的草草收場,是跟前面的章節(jié)比起來。
      
      能夠說明中國人的品格和行為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出生的這個國家。
      
      寫的不錯,前面尤其好,后面兩節(jié)有點糙。據(jù)說來自連載,寫文章的難道都這樣,前面的仔細,后面的草草收場,是跟前面的章節(jié)比起來。
      
      能夠說明中國人的品格和行為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出生的這個國家。
      
      寫的不錯,前面尤其好,后面兩節(jié)有點糙。據(jù)說來自連載,寫文章的難道都這樣,前面的仔細,后面的草草收場,是跟前面的章節(jié)比起來。
      
      能夠說明中國人的品格和行為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出生的這個國家。
  •     外國人雖有文化角度的不同點,但作者久居中國,自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
      所說中國人各種弊端,似乎都是漢人。當(dāng)時太平天國之亂剛過,清朝元氣大傷,又少數(shù)民族防多數(shù)民族,肯定大有嚴刑加愚民的政策。反映在教育低落,語言能力及差等。西人所說自然可以參考,但如果不明白他們的局限,而因此自卑,那就太笨了。因此理解文章,才是要點。所謂反思,多數(shù)都是新宣傳口號要趁虛而入,小心預(yù)防。這些宣傳口號好像關(guān)心你,但都只是為自己謀利益。
  •   不明不白的生,不知所謂的死。但,對于這個地方里非常多的人來說,或許生這件事本身就已經(jīng)很難(或者被他們故意弄得太難?),所以也就沒有心思去想生的意義所在了?
    故事的結(jié)局容易被記住,但幾人會在意起因?或者說,會樂意直面起因?
    不過話說回來,身為當(dāng)局者,能不被這樣的環(huán)境同化就已經(jīng)不錯了。身在這個世界里數(shù)十載,有幾人看著這些,能說出里面完全沒有自己的影子呢……
  •   賺錢結(jié)婚生娃維持住一個人一個家族的面子就是生命的意義,不明不白的生,不知所謂的死。 只滿足與人的動物性...就像個動物 除了動物本能就沒別的了 惡心透了
    這本書看完更是覺得惡心透了 = =偏偏身邊所有的人還認為是你不正常
  •   當(dāng)然,我是認為民族具有劣根性的。不是說沒有優(yōu)點,不是說存在完美的民族。是兩方面相較而言。劣根性更多些。你看從金瓶梅到儒林外史中的中國人。都是趨炎附勢,滿口道義的。當(dāng)然,現(xiàn)在的我們也一樣。
    我想這個民族竟然能承受歷史上最多的災(zāi)難和折磨。不是沒有道理的。
  •   我大華夏民族應(yīng)當(dāng)沒有承受歷史上最多的災(zāi)難和折磨吧,至少還比不上猶太人~
  •   怎么沒有啊。您看啊。有人虐我們。自己虐自己。虐完了還高呼萬歲?,F(xiàn)在這個年代了。還不知什么是民主自覺。仍然幻想明君治國。
    主要是自己虐自己這個比較可怕、
  •   甘愿自虐而寧愿虐死不不愿改變,這樣形成的超強忍耐性不知道該哭該笑。好處是沒被各種毒死吧。。
  •   要說農(nóng)耕文明和貧窮,還有日本,但是為什么日本沒有出現(xiàn)這些問題
  •   可能還要從文化上溯源。
  •   日本文化剖析可以看 <菊與刀>
    中國的這個問題本來有救. 你只需要看看臺灣和香港就知道有救. 但現(xiàn)在,我覺得無解了,他在某些年代 已經(jīng)把對自己有用的解藥全部抹殺了.
  •   @Baai 多謝推薦!
    不知道下一步中國會怎樣。。。
  •   走一步算一步, 操心都是白費的.
  •   你在關(guān)心誰?
  •   自然是說: 外國人認為中國人愚昧,但是如果是指漢人,也假設(shè)他說的客觀,則漢人已兩百年成為第三等國民,許多問題也許與此有關(guān),但與漢文化無直接關(guān)係
  •   這種好事都是自己的,不好的都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腔調(diào)一日不除,就一日不要做文化復(fù)興的美夢。
  •   要把各種不同的因素分開分析,不能迴避人的素質(zhì)問題,也不能一味把問題歸罪與文化,除非有直接相關(guān)的研究做根據(jù)。目前沒有關(guān)於中國文化的研究,有的只是把魯迅等人的意見當(dāng)作根據(jù)
  •   胡說了,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和反思一直都在進行中,成果卓著,怎能說沒有
  •   好,我不應(yīng)該說沒有。。 但在西元2000年前多數(shù)是所謂的反省漢文化尤其儒家的問題,而這所謂的問題則是文化的黑暗。何懷宏的世襲社會書裡有間接的提到這個問題。連大部分的所謂新儒家都沒有理直氣狀的反駁所謂的儒家黑暗方面的問題。
    不是我不要面對問題,而是我認為問題不在那裡。漢族在脫離滿族的統(tǒng)治後本應(yīng)先奠定漢人的回覆身份及文化面貌問題,然而立刻就進了太偉大的五族融合的情形,建立了實際上還是由漢族主導(dǎo)的中華民族,唯是漢族自導(dǎo)自唱,但漢文化卻長期沒有方向的情形。
    所謂的漢文化研究,長期以來比較空洞,尤其不能有宏觀觀點,因為已經(jīng)被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所霸占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