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國與吾民

出版時間:2003-12-1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林語堂  頁數(shù):258  字數(shù):230000  譯者:黃嘉德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吾國與吾民》又名《中國人》,是林語堂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與代表作。由于本書將中國人的性格、心靈、理想、生活、政治、社會、文化等作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并與西方人的性格、心靈等作了相應(yīng)的廣泛深入的比較,所以自1935年出版以來,在海內(nèi)外引起了轟動,曾譯成多種文字,在西方廣泛流傳。本書曾有幾個版本,目前最近的是2002年1月由學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全譯本),14.75印張,定價24.8元。本書是林語堂的代表作,影響深遠,不斷再版。《吾國與吾民》又名〈〈中國人〉〉,是林語堂(1895年--1976年)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與代表作。由于該書將中國人的性格、心靈、理想、生活、政治、社會、藝術(shù)、非常美妙,并與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了相應(yīng)的廣泛深入的比較,所以1935年由美國紐約約翰戴·公司出版以來,在海內(nèi)外引起了轟動,被美國許多知名人士推崇備至 ,曾譯成多種文字,在西方廣泛流傳?!?/pre>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zhuǎn)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wù)長

書籍目錄

賽珍珠序自序閑話開場第一章  中國人民  一、南方與北方  二、退化  三、新血統(tǒng)之混入  四、文化之鞏固作用  五、 民族的童年第二章  中國人之德性  一、圓熟  二、忍耐   三、無可無不可  四、老猾俏皮  五、和平  六、知足  七、幽默  八、保定性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  一、智慧  二、女性型  三、缺乏科學精神  四、邏輯  五、直覺  六、擬想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  一、中國的人文主義  二、宗教  三、中庸之道  四、道教  五、佛教  小引第五章  婦女生活  一、女性之從屬地位  二、家庭和婚姻  三、理想中的女性  四、我們的女子教育  五、戀愛和求婚  六、妓女與妾  七、纏足的習俗  八、解放運動第六章  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第七章  文學生活第八章  藝術(shù)家生活第九章  生活的藝術(shù)收場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吾國與吾民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5條)

 
 

  •   好書,百讀不厭。
    我個人非常喜歡林語堂。
  •   可惜這個家伙站錯了隊,不然在國內(nèi)的地位應(yīng)該和魯迅不相上下。不過也許這對他個人更有好處,不至于郁郁而終,而且他的水平一定會被國人重新認識的
  •   林先生的書,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適合細細品讀。
  •   書的裝訂質(zhì)量不太好。可能是運氣問題。很難說這是《吾國與吾民》的全本。
  •   竟然發(fā)現(xiàn)有錯頁現(xiàn)象啊,后面20頁的到了前面第8頁,郁悶?。Q書程序太麻煩,懶得換了當當不會是從非正規(guī)渠道進的貨吧??
  •   作者以英文寫作,經(jīng)過他人翻譯為中文后,就少了一份情趣
  •     林語堂的英語文筆自然是極好的,他善用排比長句,一口氣讀下來真是酣暢淋漓,真是難為他想得來。如果說這于議論文上尚有限,那于小說上飛文染翰就是不可限量了。這也就是為什么我認為《京華煙云》比本書能夠多一顆星的重要原因了。
      
      這本書的翻譯翻成半文言半白話的樣子,可能是因為年代比較早,當時翻譯文風就是如此。但是我就受不了這樣的翻譯,要白話就白話,要文言就文言,這樣半生不熟的真沒有美感。比如“友邦人士之來僑居于中國者,其勢不能不感于中國”,不覺得很奇怪嗎?這是減一顆星的另外一個原因了。
      
      若要知曉(古代和近代)中國文化,也不是非讀此類議論散文不可的,優(yōu)秀的小說往往更自然更具象地能夠感受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化——《紅樓夢》、《京華煙云》即是如此(后者又很大程度上受到前者的影響)。議論文難免會給有強加于讀者的主觀性的論調(diào),而于小說則往往讓讀者忘記這點,雖然本身也不可避免是主觀的。小說的高明作者需世事洞然,而其中人物卻不能個個是明白人,他們是出于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的,作者不應(yīng)該用自己的論點強加于他們。要做到這點是非常困難的,而《紅樓夢》在這方面就非常優(yōu)秀,就連作者對薛寶釵是貶是褒都讓人爭論不休。而小說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此,作者的目的在于搭建一個環(huán)境給讀者,至于是貶是褒,就由讀者自己判定吧。本來這就是一件很主觀的事,又何必知道作者的觀點而影響了讀者自己的判斷呢?(咦,扯遠了……)
      本書還是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上寫的,但寫一類人畢竟不容易。能抓住一類人的共性已實屬不易,太過注重共同點往往會失去對個性的把握。在這方面,應(yīng)該說林語堂還是做得不錯的。
      
      本書幾乎介紹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這點從目錄就能看出,我也就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考量作者所寫與當下時代,會發(fā)現(xiàn)很多方面已經(jīng)發(fā)生了質(zhì)變。比如儒家道家思想,你很難在你的朋友中發(fā)現(xiàn)以這樣的人生觀生活著的人,即使號稱喜歡道家思想的我,也更多的只是一種遙遠的仰望,而不可能有那樣的仙風道骨。這些古老的文化,雖然對當代人們的思想潛移默化地起到重要影響,但是作者所描繪的人們的心態(tài)和哲學觀,我覺得看起來更像是對古代文人的描寫,至少是在近代以來就慢慢消失了的。由此可見,五四運動以來,思想上生活狀態(tài)上的變化是多么顯著。任何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沒有使文化發(fā)生如此大的斷層,因為這些人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先哲思想,他們又怎么會自己想出德先生賽先生呢?可見外來文化的沖擊之大。徘徊在崇洋媚外和夜郎自大之間,最終竟是精華盡去,徒留糟粕。林語堂所在的那個時代,大概還能感受到這種文化的遺風,這本書便是對這些文化的一種總結(jié)。
  •     最近有一個新聞報道,講一個做清潔工作的打工女,把準備帶回家的3000元錢裝在腰包里,在給顧客擦玻璃的時候,錢不慎隨風散落,都被路人撿走了。新聞播出之后,大家紛紛捐款,數(shù)目達到2萬元之多。
      這個新聞讓我想探究:我們中國人究竟是什么樣的民族?難道僅僅能夠用見利忘義或者見義勇為來形容嗎?或者僅僅用人都具有兩面性來搪塞?別的民族是不是也像我們中國人這樣呢?或者說,我們中國人跟別國人不一樣在哪里?
      
      有一些問題的答案,早在1933年林語堂就寫在《吾國與吾民》里了。
      
      賽珍珠在《吾國與吾民》的序言里說:“我想這一本書是歷來有關(guān)中國的著作中最忠實、最巨麗、最完備、最重要底成績。”《吾國與吾民》之所以能夠贏得賽珍珠這位以華語作為寫作母語之一的作家如此的贊譽,就在于它的研究和寫作手法,既不同于外國人抱著觀光獵奇心理的隔靴搔癢,也不同于某些國人出于自卑或者自傲片面地批判或者鼓吹。林語堂在自序里寫道他是“用心靈來觀察,用精神來思慮”,確實如此。這本書處處浸透著中國人的思想,卻又處處充滿著清醒的思考。
      
      這本書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基本要素”,通過對中國人民、中國人的德行、心靈和人生理想的分析,描繪出中國人的思想輪廓,下部“生活”通過對婦女、社會、政治這三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要素的描寫,圖解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說上部是下部的歸納,下部是上部的注腳。
      
      林語堂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正當民國時列強侵凌、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之際,民族命運風雨飄搖,知識分子受到社會責任的感召,積極探索救國之道。這本《吾國與吾民》,一方面是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向外國人介紹中華民族,另一方面也在尋求中國能否“挨過政治危機而不覆滅”的答案。
      
      林語堂找到了中國為何是世界上唯一續(xù)賡至今的文明的答案,就在于我們的歷史和我們的心靈。
      
      一是新血統(tǒng)的混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新的活力。
      
      縱貫中國歷史,大致每九百年一個循環(huán):先是混亂的年代,繼之以一個武功強盛而短命的統(tǒng)一時期,接著一個漫長的全盛的統(tǒng)一朝代,這個朝代歷時久矣漸生腐敗,內(nèi)憂外患共同作用之下,外族入侵給中華民族帶來新鮮血液。我將之總結(jié)為:亂——收——治模式。
      
      這個混亂帶來新發(fā)展過程類似于《失控》(最近幾乎每篇文章都會提到它)中所提到的“擾動”:太過平靜的環(huán)境不利于生物的繁榮,適量的擾動比如草原上的一場野火、大洋深處的一陣洋流,都會帶來更繁盛的局面。我們?nèi)梭w也是如此,只有經(jīng)歷過跟感冒等一些小疾病的斗爭,機體才慢慢補齊必要的免疫力。
      
      動亂對于個體來講是災(zāi)難,對于民族來講確實新生的良機。
      
      二是家族制度擴大了民族的數(shù)量,鑄造了民族核心性格。
      
      家族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和核心單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西方社會還有“社團”的存在作為緩沖不同,從“家”直接跳到了“國”的層次。家族制度對外族產(chǎn)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和溶解力,同時也促使每個個體以家族為核心,增加家族人數(shù)、為家族做出貢獻。家族制度如何形成民族核心性格在后面將會講到。
      
      三是階級流動性提高了民族的質(zhì)量。
      
      所謂的階級流動性主要是科舉制所造成的。上下階層之間有流動的可能,不斷地為統(tǒng)治階級補充新鮮血液,避免了統(tǒng)治階級的同質(zhì)化,避免了最終的腐敗命運。
      
      四是來自農(nóng)村又回歸農(nóng)村的通俗做法保證了民族的穩(wěn)定。
      
      具有知識、受人敬仰的統(tǒng)治階級(也可以稱為士紳階級)的入仕與致仕,是進與退之間的平衡,是都市文明與自然文明之間的平衡,使我們這個民族既有不斷文明的傾向,又保存著從大地得來的質(zhì)樸的原始思想。
      
      因為上述四個原因,我們的“老大中國”一直處于“延長的童年”時期,好像維納斯一樣青春永駐。
      
      在論及中國人的德行時,《吾國與吾民》重點挑選了忍耐、無可無不可、老猾俏皮這個三個德行加以闡述,此三者產(chǎn)生的原因同出一源:人口稠密,經(jīng)濟壓迫迫使人民無盤旋之地,家族制度使得人沒有隱私,必須注重與他人的關(guān)系;個人自由缺乏憲法與法律保障。因此必須形成了忍耐、不多管閑事和冷淡從容的性格。
      
      當然中國人也有和平、知足、幽默和保守性的德行,在書中都有闡述。與我們中國人的德行相呼應(yīng)的是:在政治領(lǐng)域中,存在著公共精神的缺乏和由于家族制度居于統(tǒng)治地位所帶來的徇私舞弊、特權(quán)、鄉(xiāng)屬制度等現(xiàn)象。這些精神和現(xiàn)象在現(xiàn)今的中國既有延續(xù)也有改變。
      
      因著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民族性格,我們中國人的心靈呈現(xiàn)出智慧、女性型、缺乏科學精神的特征,凡事除了要合乎邏輯外,還必要符合情理,有時甚至為了情理可以不要邏輯。
      
      這對我們的文化產(chǎn)生的影響就是:文學分為帶有教諭的文學和優(yōu)美的文學,前者主要見于文以載道的四書五經(jīng),后者則是能夠抒發(fā)真性情的詩詞曲賦喜劇小說。前者可在儒家思想中體現(xiàn),后者則在道家思想中體現(xiàn)。關(guān)于儒道對于中國人的影響,書中當?shù)靡獾臅r候,人人都是儒家主義者,當失意的時候,人人都是道家主義者。儒家和道家給中國人的進與退都找到了安身之所。
      
      正因為道家是真情的流露,所以道家思想貫穿于詩書畫建筑等藝術(shù)中,歷來有“詩書畫一體”之說。同時,與西方藝術(shù)相比較,中國藝術(shù)呈現(xiàn)出柔美婉約的氣質(zhì),可比之為愛美之神愛普羅;而西方藝術(shù)則呈現(xiàn)出熱烈狂歡的精神,可比之暴君狄俄尼索斯。
      
      
      
      林語堂的語言優(yōu)美、幽默、思維發(fā)散,恰恰是一個完全的中國人樣本,用獨一無二的研究視角成全了這本中國人寫的關(guān)于中國的書。
      
  •     著者的眼有多冷,心就有多熱,雖然他自稱要做一個“清醒了的幻夢者”,字里行間還是能感受到那股脈脈溫情的暗涌,錢鐘書如他在《蘇東坡傳》里深信的那樣,“歸根結(jié)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對于這片土地,相信他也是持了類似的“同情的了解”。結(jié)語結(jié)地妙,“原來吾們是老蒼蒼的人民了”,整日醉心于信步柳堤,看云卷云舒,不僅不再寄望于“進步”的允諾跟”冒險”的刺激,還要付之一笑,且冷笑之。最后用新秋譬喻吾國的生命進程,深情之至,忍不住想貼上來:
        “在吾們的生命中臨到一個時期,那時春的爛漫,已成過去的回憶;夏的茂盛,已成消逝歌聲的余音,只剩微弱的回響。當吾們向人生望出去,吾們的問題不是怎樣生長,卻是怎樣切實地生活;不是怎樣努力工作,而是怎樣享樂此寶貴為歡樂之一瞬;不是怎樣使用其精力,卻是怎樣保藏它以備即將來臨的冬季?!?
        
        “因是我最愛好秋,因為她的葉子帶一些黃色,調(diào)子格外柔和,色彩格外濃郁,它又染上一些憂郁的神采和死的預(yù)示。它的金黃的濃郁,不是表現(xiàn)春的爛漫,不是表現(xiàn)夏的盛力,而是表現(xiàn)逼近老邁的圓熟與慈和的智慧”
        
        “它的青表現(xiàn)生命與力,它的橘黃表現(xiàn)金玉的內(nèi)容,紫表現(xiàn)消極與死亡。明月輝耀于它的上面,它的顏色好像為了悲愁的回憶而蒼白了,但是當落日余暉接觸的時候,它仍能欣然而笑。一陣新秋的金風掠過,木葉愉快地飛舞而搖落,你真不知落葉的歌聲是歡笑的歌聲還是黯然銷魂的歌聲。這是新秋精神的歌聲”
        
        多么智慧的一筆~
        他說詩歌是吾民的宗教,遂以辛棄疾的一首《丑奴兒》收尾,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如此地恰到好處,為之擊節(jié)~
      
      
  •     如果不是上班和生物鐘的需要,我恐怕要一下子把這本書看完了,碰到精彩絕倫處,不禁要反復(fù)閱讀,如飲甘醇。
      翻看此書,就如在一個宜人的秋日午后,坐在玻璃窗前,午后的陽光照在臨窗的桌椅上,聽一位博古通今的睿智老者講述著發(fā)生在你身邊的故事,而你還不曾察覺這些故事的存在,更沒有看透這一串串故事背后的真實。
      聽他娓娓道來,你會驚訝于他對你所處的環(huán)境是如此的了解,分析的是如此的透徹。
      這本書寫于20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雖然距離現(xiàn)在已有80年左右的時光,但他筆下的國人及社會現(xiàn)狀跟現(xiàn)在比較起來,似乎沒有太多的變化。想想也是,放在兩三千年的歷史跨度里,80年雖然發(fā)生了很多驚天動地的事情,但也只是一個瞬間。在這樣的一個瞬間之內(nèi),國人特性及社會又能有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書的內(nèi)容以一些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重要因子展開,覆蓋面很廣,涉及到歷史、宗教、心理、心靈的歸宿、文學、社會制度、書法、歌劇、繪畫、詩歌、建筑、國人性格等等方面逐一論述。
      文字優(yōu)美,讀起來郎朗爽口;對人的心理狀態(tài)的描述,分寸得當,你會驚訝于他的觀察是如此的仔細;對人的性格特征及行為的分析,讓你對發(fā)生在身邊許多不理解的事情慢慢開始理解了,因為許多感情用事的行為可能并不是行為者自身決定的,而是其長期所處的社會氛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他只不過是在既存的社會框架內(nèi)演繹著屬于他的角色,而一個人若要突破該框架賦予他的角色,沒有相當?shù)莫毩⑺伎寄芰εc一往無前的勇氣,是很難做到的。 否則他會因為他的特立獨行而引來諸多的非議與不解,甚至有被拋棄的危險。
      想記住的內(nèi)容太多太多,可真正能記住的又沒有多少。藝術(shù)的氣韻生動,氣質(zhì)的隱忍平和,性格的中庸之道,心靈的詩意田園,生活的知足常樂,政治的骯臟齷齪,文化的喜聞樂見,情感的幽怨綿長,詩歌的浪漫飄逸,宗教的入世關(guān)懷。。。。。。
      社會在繼續(xù)前行,以螺旋的方式,我們不可回避地置身其中,書中所提的每一個因子都在驅(qū)動并影響著我們,同時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對這些因子作細微的修正。了解這些,能更真實感知自身所處,減少一點迷惘。
  •     On Femininity
      With the wholehearted respect for Lin Yutang, no one is bold enough to assess his glaring achievements to the whole literary or the secular world. This book – My People and My Country which Lin Yutang instilled the most of his wisdom to posed a brand “new” China to the entire western world when published. Till today, this masterwork is still the key available for the westerners to peep into the essence of China and her people. In effect, the moment westerners are intensively approaching the essence and core of China, we Chinese have also set about examining ourselves as well as comparing our life with what was depicted in the book. Systematically organized by Mr. Lin, the book is composed of two major parts and nine themes from “Bases” to “Life”. Mr. Lin applied his humor to this epic and elaborated idea in a mild tone, in accordance with his genuine love for this venerable homeland. Inspired by him, I intend to cast a spotlight in one specific term – femininity, with insight to its inherence and how it describes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Thus, selected amongst all nine themes, the “femininity” from “The Chinese Mind” has firstly evoked my deep reflection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Femininity denotes womanliness and the quality of being female according to the dictionary, nevertheless, it is attached with profounder meaning to embody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hinese. Intelligent but humble as we are, the Chinese are displaying just like the tender and placid women at the first sight of the other nations. What intensifies is the dependence of tuition, as Mr. Lin had mentioned in the book, for the reason that the Chinese head is full of common sense but shy of abstract terms. In the ligh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e authors, the poets, and the word processors tend to grab the readers’ eyes and thoughts majorly via imagery. The more sensible the poets are, the more specific imagery they will apply to the prose. Using the pattern of the imagery is nearly rooted in the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similar to women’s reac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life. The male are inclined to examine the nature by abstract definitions while the female prefer to establish concrete images on everything. We are not the race of sufficient rationalists, merely getting in touch with the external world naturally with tuition. Consequently, the word “femininity” comes out at stage to best characterize “my country”.
      As for “my people”, masculinity pops out against femininity,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westerners cherish. Throughout the splendid history of our empire, masculinity at one time armed our ancestors to defend the conquerors, especially in the warfare. Gone are the days when all Chinese people had obligation to strive for the necessities to survive. At the present, by the reason that Chinese are blessed with peace and prosperity, more values are attached to education. As mentioned above, the art of language-using reveals the inner side of mankind, and education in return boosts the pace of spiritual perfect. In the dynastic epochs, great many scholars were longing for stoicism, showing scorn for aggressiveness, benefit-orientation and radicalism. In the face of westerners, they are deemed as womanlike, or just like feminine. On my part, I suppose education is significantly attributed to this phenomenon. Education has the power to equip its receivers with humanitarianism and perceptiveness, thus these literary men have mercy and compassion for all mankind which is the typical personality a woman has. If we take the externalization of femininity into account, femininity nowadays can be more profoundly paraphrased. The truth is, some young fellows have no adequate masculinity but overtaken by femininity. Factor weighing heavily for that is the vague self-identity and they have no adequate access to but to yield to the society where the values are unfavorably collapsing. With the horizon widened and the mind broadened, it is quite probable for some young men to follow their inner voice which I suppose is no harm. However,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hat they only scheme to attain distinction or design to come to the front, femininity will definitely become a curse to the society. Moreover, our ultimate tolerance may also elevate these people’s desire.
      Despite of the fact, there still exists favorable phenomenon that the men who are well-bred as every citizen has the equal chance to be cultivated make the most of their intelligence, posing a gentleman’s atmosphere. No clear and fixed boundary can be drawn between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gentleman.
      On the whole, the word femininity may be the most insignificant towards the entire culture, nevertheless, the love and care of its people is undeniable. Mr. Lin inspired every individual to think about his country, and the dark side of the country is exposed but however it is , the love remains lodging in the deepest of his heart.
      
  •     這是一本對希望理解中國人的讀者有著莫大幫助的書。由于半白話的原因,書中一些部分并不能引起我的興趣。最開始讀的時候我并沒有按照書的順序讀,而是從下半部講述娛樂的部分開始(略微顯得有點浮于表皮),然后閱讀越覺得有意思,把后半部就看完了。前半部似乎整個論調(diào)有點偏灰暗,不比得后半部來的輕快愉悅,看的我也很沉悶。
      看完只有一個感覺:中國人總是以不變應(yīng)萬變。當然,娛樂方面被同化得太多了,但是在思維方面,倒是一點變化也談不上。是好還是不好這真是不好斷定,或許這是民族特色。
  •      開頭賽珍珠的序,沒人覺得翻譯有問題嗎?莫名其妙的出現(xiàn)一些不知所云的“底”。讀起來一點都不通順,暈死
       開頭賽珍珠的序,沒人覺得翻譯有問題嗎?莫名其妙的出現(xiàn)一些不知所云的“底”。讀起來一點都不通順,暈死
  •     吾國與吾民
      
      向來不喜歡進行這種情況的分類,比如南方就喜歡商貿(mào),北方就彪悍,喜歡打戰(zhàn),再諸如某個朝代,就要以一兩個名人為代表,講那一個朝代,實在是沒有太大說服力。
      我一直相信個體的獨立性。
      吾國與吾民
      
      向來不喜歡進行這種情況的分類,比如南方就喜歡商貿(mào),北方就彪悍,喜歡打戰(zhàn),再諸如某個朝代,就要以一兩個名人為代表,講那一個朝代,實在是沒有太大說服力。
      我一直相信個體的獨立性。
  •      這本書由于很多原因不好找啊,不好找。。。
       我說的不好找說的是沒有閹割過的不太好找。 有資源有限,就我找到的版本說下我的感受吧。
       首先,說下這本書讓我吃驚的幾個地方:
      1. 雖然他寫書時間距離現(xiàn)在將近一百年了, 但是對于現(xiàn)在的中國, 我還是可以對號入座地找到現(xiàn)象,用這本書里的原因進行解釋, 完全沒問題。 更讓我吃驚的是,很多東西,林語堂也不是原創(chuàng), 而是用的韓非子的論點, 我靠??!牛逼大發(fā)了,原來不是咱們老祖宗不行, 是咱們這些后輩不爭氣呀。。。
      2. 在書剛開始的時候他寫道了洋人說中國人體力不行,不愛干凈等等,然后他就回寫道西方商人在中國三十年,每天都呆在西方文明的泡泡里,然后回到英國就介紹中國人,說中國人不愛干凈云云,對中國人太不公平了, 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這片地方,不了解他的文化, 只看到了一個因為戰(zhàn)爭連年失敗,人們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的中國人形象。
      3. 這本書被很多人嫌棄的原因是,給中國人潑臟水。 我覺得不是這樣的, 我通篇看到的是犀利的諷刺和冷靜的分析, 如果連這都受不了, 我只能說, 你承受能力太差了。
      4. 因為看的原版,說下他的英語吧。一句話, 他說的英語跟我們說的屌絲英語差別不小。。。
      
       其次,學貫中西的大師的作品, 我看過的也就這一本。 雖然也看過何偉的書, 但是何偉的書總是以西方人的視角看的中國人,他看到了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人的樣子, 剖析中國人,但是在人們行為的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原因,他卻涉及很少,原因很簡單, 何偉有時候自稱記者,也就是記錄者, 他沒有林語堂先生學貫中西的文化背景支撐, 當然也不會這么深層次地討論中國。
      
       再次,如果我在大學等碰上這么個大師。。誒。。
  •      這不是我第一次讀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但很慚愧,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人生如茶,在輾轉(zhuǎn)中日漸寧靜,在沉浮中逐步歸于平淡。歷久彌新越陳越香的是人生的智慧和明達的心靈。
       第一次讀《吾國與吾民》在十年前。十年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钡?,十年時間,足夠培養(yǎng)領(lǐng)悟,足夠我真正讀懂理解先生的文字和思想。讀同一本書,我不再“頭涔涔而淚潸潸”。茫茫書海,我終尋得相似的心靈。
       林語堂先生八十年前在《吾國與吾民》中寫下的,今天看來依然是點中了中國文化和國民性的命穴。先生對中國人的德行、心靈、人生理想、政治藝術(shù)生活作了深入骨髓的描述、分析、評判。先生設(shè)絳帳,讓八十年后的我,奉若神明。
       談中國人的德行,先生說,眼前浮現(xiàn)出一個性情溫和而圓熟的人物印象。在任何環(huán)境,他能保持一顆鎮(zhèn)定的心,清楚地了解自己,亦清楚地了解別人。
       自古以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中國人認為知識的培育發(fā)展在于智慧的領(lǐng)悟。而從領(lǐng)悟出發(fā),培育出和平、知足、鎮(zhèn)靜、忍耐四種美德。由此先生又描繪出十五種民族德行的特性。這些特性中有美德、也有非美德,有中性品格,也有惡行。而一切的特性都包含在“圓熟”這個詞里。先生認為“圓熟”是一個消極的品性(國民性),顯示出一種靜止消極的力量。這種文化品行以支持力和容忍力為基礎(chǔ),缺乏進取和爭勝精神。這種文化讓人在任何環(huán)境下富有妥協(xié)精神而自足于和平狀態(tài)。先生認為,中國人把心的位置看得太高了,以致剝削了自己的希望和進取欲,無形中生成一條普遍的定律:幸福是不可以強求的。這種“圓熟”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自社會環(huán)境,是幾千年來中國特有的社會政治園地孕育的。
       先生用生動幽默的語言詳細拆解了三大“惡劣”而重要的德行:忍耐、無可無不可、老猾俏皮。讀著先生精練形象的文字,我聯(lián)想看過的一些當代文人分析國民性的論作,言辭激烈鋒芒畢露,大段大段看似邏輯嚴合的論述體系,多用例子搭建,所論觀點是先生僅用寥寥數(shù)筆便勾勒清晰的。上下五千年,既然是國民的德行,一定是穩(wěn)定的,可述的,自古以來可以佐證的事件不勝枚舉。我一面不屑當代人炒先生的“冷飯”,沒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一面又說服自己,人文道理與自然科學和政治科學不同,猶如很多藝術(shù)成就高高矗立千百年,后世根本無法超越。既然無法超越,還不允許今人把前人總結(jié)的道理反復(fù)說道說道么?說總比不說好,大家都說聲音肯定更響亮些。
       在“賢能政府”一節(jié),先生贊同韓非子,主張依法治國。韓非子的中心主張是建立法治政府以代替人治政府。好好先生孔子的理想政府充滿道德意識,將每個統(tǒng)治者當作賢人君子,且“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韓非子主張法治政府把每個統(tǒng)治者當作壞人看待,設(shè)制種種條款,約束其行為,防止遂行歪念。韓非子的治國思想更符合西方人性本惡的假設(shè)?!笆ト酥螄?,不持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這是法家哲學道德觀的基點。“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德與法本不是矛盾的兩面,完全可以相輔相成,然法律必當走在前面。
       對中國人的理想,先生說,孔教為中國人民的工作姿態(tài),道教為游戲姿態(tài)。每一個中國人當他成功發(fā)達而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失敗的時候則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服鎮(zhèn)痛劑,撫慰了創(chuàng)傷的靈魂。何嘗不是這樣?緊張忙碌的工作中,即使片刻的光陰,想到山水田園、樹影月光、斜陽晚鐘,心情便會奇跡般由煩躁嘈雜變得澄澈安寧,在現(xiàn)實主義的潮水中涌出幾許浪漫主義的情愫。
       先生認為詩在中國替代了宗教的任務(wù),詩塑造了中國人的一種人生觀,深深滲入社會生活,賦予中國人一種慈悲的意識,一種豐富的愛好自然和忍受人生的藝術(shù)家的風度。詩替中國文化保持了圣潔的理想,給予人們終日勞苦無味的世界以一種寬慰。從詩中,我們靜聽雨打芭蕉,輕快地欣賞茅屋炊煙與晚云相接而籠罩山腰,留戀村徑閑覽那蔦蘿百合,靜聽杜鵑啼,令游子思母。春則清醒而怡悅;夏則小睡而聽蟬鳴喈喈;秋則睹落葉而興悲;冬則踏雪尋詩。先生感慨,“吾幾將不信,中國人倘沒有他們的詩,還能生存迄于今日否?”
       現(xiàn)代人常感空虛乏味,被問“幸福嗎?”如果常常覺得幸福,必不會有此國問。為什么幸福感缺失?和我們心中早已沒了詩意是否有一點關(guān)聯(lián)?
       讀書的過程,感覺世間一切可知的樸素哲學及文學藝術(shù)的美都給我們的老祖宗發(fā)掘窮盡了。人類哲理的最后一字已經(jīng)道出,最美的詩詞就在眼前,書法繪畫建筑藝術(shù)的風韻已近極致。不禁自問,當代的我們還能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做些什么?我想,無論準備做什么,保護、學習、提煉、傳承民族文化瑰寶,是當務(wù)之急,是責無旁貸。
       在先生眼中,中國有光榮燦爛的藝術(shù),和微不足道的科學,有偉大的常識和幼稚的邏輯,有精致的、女性的、關(guān)于人生的閑談,而沒有學者風味的哲學。中國人的思想是實用的、精明的、靈敏的,是充滿詩意和哲理的思想。先生在《吾國與吾民》的自序中寫到:“我堪能坦白地直陳一切,因為我心中的祖國,內(nèi)省而不疚,無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擾煩惱,因為我未嘗放棄我的希望。中國乃偉大過于她的微渺的國家,無須乎他們的粉飾。她將調(diào)整她自己,一如過去歷史上所昭示吾人者。”
       同一本書,十年之后的重逢,帶給我完全不同的感受。當我的思想和經(jīng)驗還沒有達到閱讀一本杰作的程度時,這本杰作于我而言是暴殄珍物。杰作在靜靜等待知音,當我的能力可以與之相配時,重讀起來必然可以獲得曾經(jīng)無法擷取的光華,將我?guī)нM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中。先生曾經(jīng)將發(fā)現(xiàn)一位自己最愛好的作家比喻成遇見一見傾心的情人,他的風格、他的趣味、他的觀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恰到好處,仿佛你與他早已有了心靈上的聯(lián)系。你浸潤在文學情人的懷抱,獲得靈魂的糧食。世間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一個人必須在古今作家中尋找一個心靈和自己相似的作家,才能獲得讀書的真諦。如何尋找,沒有人能教你去怎么做,你必須獨立自主去尋找,也許你自己也不知道他是誰?在哪里?但一旦與他的文字相逢,你的本能就會告訴你,這就是我要找的人。相似的心靈是同一條靈魂的化身,再悠長的時間,再遙遠的距離,我依然可以感覺到他的心跳。
      
  •      這個題或許給予的評價太高,但是真的覺得這本書是一本百科全書。最初林語堂在我印象中只是一名國學家,但看完這本書甚至覺得他是一名政治家。林語堂先生雖然寫的是上個時代的中國,對現(xiàn)在的中國有非常大的借鑒意義,現(xiàn)在的中國和一百年前的中國是極其相似。透過這本書,不僅看到了過去,也看到了現(xiàn)在。推薦這本書,語言白話,易懂!喜歡!
  •     歷經(jīng)一年多的時間,終于把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給讀完了。
      
      當初買這本書是為了練英語。因為我不想徹底扔下英語,又不想太辛苦,所以決定買本好看的英文書慢慢讀。對于我這種對西方文化很不感冒的人來說,這本由精通英語的中國人用英文寫的關(guān)于中國的書,是最好的選擇。恐怕也只有這樣的英文書,我才能保持興趣把它讀完。
      
      在網(wǎng)上找到了一個不知道誰翻譯的中文版,然后發(fā)現(xiàn)這個中文版比英文難懂多了,用的凈是文言,還凈是亂碼。而且,不知道是翻譯者偷懶還是別的原因,好多地方給跳過去沒有翻譯。所以,還是得靠自己。書里的生單詞特別多。是剛開始讀的時候,就算有金山詞霸幫忙,也可能一個小時讀不了兩頁。后來好多了,有些單詞見多了就記住了,加上后面的內(nèi)容也比較輕松,一次可以多讀幾頁。
      
      說實話,以我的水平,字面意思好多都弄不明白,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更是領(lǐng)會甚少。不過,單就我讀到的這一層皮毛而言,林語堂先生已經(jīng)讓我服得五體投地了。佩服他的英語。要把中國東西說得讓外國人能明白,多難啊,他居然能把“平仄”這種概念用生動的英語寫出來。佩服他對中國的琢磨。他講的那些關(guān)于中國的東西,慢說外國人,就是中國估計也沒幾個人能想得出來,只有當別人一說時,才會反應(yīng):“哦,對對,還真是這么回事。”佩服他看待中國的態(tài)度,仿佛既置身于其中,又能跳出來。不管是贊美還是批評,都說的很有道理,而且語氣都很溫和,與那個時代那些喜歡怒罵的作家迥異。
      
      還感覺這本書是先抑后揚。前面寫了很多中國、中國人的特點,像是在批評,但是讀到后面又覺得這些特點又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最后覺得當一個中國人還是挺好的。
  •     “在英國是禁止在室內(nèi)是抽煙的,但在中國,我感覺好像可以隨心所欲?!?  
      說上述這些話的是著名的斯諾克球星奧沙利文。在2012年世界斯諾克中國公開賽四分之一決賽后,“火箭”奧沙利文叼著香煙走進新聞發(fā)布廳,在記者的話筒前一邊吞煙吐霧,一邊回答問題。而正對著新聞發(fā)布廳大門的柱子上就醒目地張貼著“禁止吸煙”的中英文雙語提示牌。當記者問到在英國的比賽結(jié)束后他是否也會叼著煙進新聞發(fā)布會時,奧沙利文做出了上述的解釋。   
      奧沙利文先生來過中國幾次,在中國呆的時間有多長,筆者無從考證,想來不會太多。不過,我對奧先生的目光犀利佩服至極,一眼就能洞穿中國的特征。   
      誠如奧先生所言,中國的確是一個極其“自由”的國家。可以隨地吐痰、扔垃圾、擤鼻涕、小便甚至大便;可以在電影院旁若無人的喧嘩,可以在會上包括高規(guī)模的全國“兩會”上睡大覺;夏日可以在街上光膀子,如果身體足夠強壯,冬天亦無妨;可以隨手折花,可以在電線桿上、廁所墻壁上、公交車座椅上信手涂鴉,賣補腎藥、麻醉藥、迷奸藥乃至槍支彈藥和竊聽器之類。以上種種,只要愿意,基本上每個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干。   
      如果你有些人脈,恭喜你,你的自由更多了。你可以拿些公家的信紙、電池、U盤、電話機之類,只要體積別太大,太顯眼,統(tǒng)統(tǒng)可以裝包里帶回家,咱中國就是“大家拿”。你還可以不買票乘車、不掏錢入戲院,反正你方便我,我方便你,大家就都方便得很了。   
      如果你經(jīng)商,恭喜你,你的自由升級了,只要有保護傘,肉可以隨便注水,奶粉可以隨便加料;你可以隨便開春樓、賭場,你還可以隨便招小弟幫你砍砍殺殺。   
      如果你有權(quán)力,恭喜你,你基本上絕對自由了,天馬行空,想干啥干啥。你可以山珍海味隨便吃,你可以開著公車隨便走,你可以國內(nèi)國外隨便游。而這些都不用掏你一毛錢。    如果你權(quán)力到了一定級別,恭喜你,你簡直自由地靈魂都可以出竅了。你可以坐在家里禮物紅包隨便收,你可以官帽隨便發(fā),你看中的女下屬女明星可以隨便玩,二奶、三奶隨便養(yǎng),只要身體足夠好,養(yǎng)百來個也沒人管。你可以將幾十億的國有資產(chǎn)當白菜隨便賣,你還可以將價值不菲的企業(yè)、別墅當白菜自己買;地可以隨便征,民房可以隨便拆,誰得罪了你,人也可以隨便抓。你的巨額財產(chǎn)可以隨便轉(zhuǎn)移到國外,你的家人也可以隨時到國外定居。   
      比較而言,外國則實在太不自由。不就是丟了點垃圾,拿了點賓館的小“禮物”嗎?上次幾個歐洲國家還一致聲明不歡迎中國游客。有沒有搞錯?咱國人買了那么多奢侈品,為他們低靡的經(jīng)濟補充大量新鮮血液,簡直比他們的上帝還上帝。   
      別說外國了,這香港同胞也不待見咱。還都是炎黃子孫呢,還一脈相承呢,在地鐵上吃個餐,在迪斯尼公園里睡個覺,在草坪上尿個尿,就左指責右罰款的,真是洋奴漢奸賣國賊!   
      還是咱們這兒好啊,來的都是客,管你香港人還是外國人,都能體會到賓至如歸的感覺。奧先生在新聞發(fā)布廳抽煙算個球,來了就當自個兒家,別作禮,別客氣,咱大陸人民能做的全世界人民來了都可以隨便做。   
      當然,自由在哪兒都不是絕對的,咱們也有點兒不自由。咱不能罵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罵自己的領(lǐng)導(dǎo)就更不行了,否則死翹翹;咱不能造謠、傳謠,只能說說謊言;咱不能和領(lǐng)導(dǎo)唱反調(diào),只能保持高度一致;領(lǐng)導(dǎo)的決策你只能舉手,不準搖頭;咱不能選自己的領(lǐng)導(dǎo);咱不能上訪、游行、示威,否則就得到牢里或精神病醫(yī)院休息休息、治療治療,除非向帝國主義示威。   
      不過想了想,中國的領(lǐng)導(dǎo)叫“公仆”,就是全中國人的仆人的意思,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瞧瞧,哪國的領(lǐng)導(dǎo)有咱的境界高?。繚M世界上哪兒找這么好的仆人?。吭蹅冾I(lǐng)導(dǎo)都全心全意服務(wù)了,還唱反調(diào),還罵,著實不應(yīng)該。都二十一世紀了,仆人也有尊嚴的嘛。   比來比去,還是覺得咱中國社會自由度最大,政治上一絲不茍,人民幸福指數(shù)最高;而外國社會自由度最小,政治上亂七八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當某外交官在聯(lián)合國大會說“我們的人權(quán)比美國好五倍,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應(yīng)該感到幸運!”時,豈止是感到幸運哦,簡直充滿了幸福、自豪和驕傲,讓那些外國佬們,通通羨慕嫉妒恨去吧!
  •     《中國人》涉及的話題太廣,堪稱一本關(guān)于中國人的小百科全書。這造成一種結(jié)果,不容易清晰地總結(jié)出一條核心脈絡(luò)。因為這五花八門的話題,是很難簡單歸結(jié)于幾條共同前因的。另一方面,盡管這本書460多頁的體量已不算短,但對于這么多的話題,真正能在每個話題上分配的篇幅終歸有限,自然無法更多展開,做更加深刻的闡述。但這不妨礙這本書成為一部好的“案例集”,作為讀過其他專門領(lǐng)域書籍之后的擴展材料。
      
      因為這種百科全書的特點,又因為或許作為結(jié)合其他專門閱讀的擴展材料更能發(fā)揮作用,所以提供一份更全面的目錄,有助于讀者迅速知道這本書到底都講到了什么,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
      
      
      
      第一部分 背景
      
      引言
      
      第一章 中國人
      ----北方與南方
      ----退化
      ----新血統(tǒng)的混入
      ----文化的穩(wěn)定性
      ----年輕的種族
      
      第二章 中國人的性格
      ----老成溫厚
      ----遇事忍耐
      ----消極避世
      ----超脫老猾
      ----和平主義
      ----知足常樂
      ----幽默滑稽
      ----因循守舊
      
      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
      ----智力
      ----女性化
      ----缺乏科學
      ----邏輯
      ----直覺
      ----想象
      
      第四章 人生的理想
      ----中國的人文主義
      ----宗教
      ----中庸之道
      ----道教
      ----佛教
      
      
      第二部分 生活
      
      引言
      
      第五章 婦女生活
      ----婦女的從屬地位
      ----家庭與婚姻
      ----理想的女性
      ----女子教育
      ----戀愛與求婚
      ----妓女與姬妾
      ----纏足
      ----婦女解放
      
      第六章 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
      ----社會頭腦的缺失
      ----家庭制度
      ----裙帶、腐敗和禮俗
      ----特權(quán)與平等
      ----社會等級
      ----陽性的三位一體:官、紳、富
      ----陰性的三位一體:面、命、恩
      ----鄉(xiāng)村制度
      ——“仁政”
      
      第七章 文學生活
      ----一種區(qū)分
      ----語言與思維
      ----學術(shù)成就
      ----學府
      ----散文
      ----文學與政治
      ----文學革命
      ----詩歌
      ----戲劇
      ----小說
      ----西方文學的影響
      
      第八章 藝術(shù)生活
      ----藝術(shù)家
      ----中國書法
      ----繪畫
      ----建筑
      
      第九章 人生的藝術(shù)
      ----人生的樂趣
      ----住宅與庭園
      ----飲食
      ----人生的歸宿
      
      第十章 中日戰(zhàn)爭之我見
      ----一個民族的誕生
      ----舊文化能拯救我們嗎
      ----新民族主義
      ----醞釀中的風暴
      ----壓力、反壓力、爆發(fā)
      ----蔣介石其人其謀
      ----為什么日本必敗
      ----中國未來的道路
      
      
      1935年版《牧場語》
      ----中華民國的真相
      ----領(lǐng)袖人才的要求
      ----我們的出路
      
      
      關(guān)于《吾國與吾民》
  •     《中國人》,一字一句地讀完了,看過后,一直一直想著寫讀后感,卻遲遲不能下筆,只覺得自己才疏學淺,在林語堂大師《中國人》面前都覺得囊中羞澀,沒有什么好字好話贊美這部書,感到羞愧!
      
      《中國人》是一部介紹中國人的書,從中國的政治、歷史、社會大的背景來介紹中國,從中國的詩歌、書法、繪畫介紹中國的文化,從中國的儒家、道家和佛教等信仰在中國的影響力來講述中國人的性格、戀愛、婚姻和生活。
      
      讀了這部《中國人》,對國民的更為深刻的了解與理解,包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包括如意時儒家思想當?shù)?,失意時道家明哲保身,閑弄花草賦閑詩;也包括國民的性格與生活。
      
      在《中國人》里看到家庭對中國人的重要性,特別看到夫妻之道時,忽地一笑,哈哈~古往今來,多數(shù)男子乃“懼妻”之人,讀到此處,想到頗有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男子那副“唯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也”表情,撲哧一笑,哈哈!
      
      《中國人》是一部好書,值得收藏,值得再三閱讀,好書!
  •      黃嘉德翻譯這本書的目的在于,讓你覺得自己的語文水平回到了學前班。每句話看一遍基本上除了幾個關(guān)鍵詞就啥也看不懂了。碰上有兩個逗號的復(fù)句,即便是認真讀上好幾遍,也完全不理解其中的邏輯和指代關(guān)系。半古不白,之乎者也跟現(xiàn)在句式混在一起,結(jié)果就是誰也看不懂。
  •     內(nèi)容不去評論,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黃先生的譯本文白相雜,讀起來很是廢力··不推薦,據(jù)說沈益洪的不錯,已買
      內(nèi)容不去評論,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黃先生的譯本文白相雜,讀起來很是廢力··不推薦,據(jù)說沈益洪的不錯,已買
      內(nèi)容不去評論,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黃先生的譯本文白相雜,讀起來很是廢力··不推薦,據(jù)說沈益洪的不錯,已買
      內(nèi)容不去評論,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黃先生的譯本文白相雜,讀起來很是廢力··不推薦,據(jù)說沈益洪的不錯,已買
  •     很早之前看的了,不過這是自己第一次這么細致的接觸到關(guān)于中國人的人性以及相關(guān)習性制度的書,很震撼林老的深邃的智慧,能對數(shù)千年來流傳下來的關(guān)于中國人的一切社會生活,思想道德觀察思考的那么仔細和透徹,在這本書的影響下,還去看了林老的其他的書,也是因為這本書,徹底的喜歡上林老這個人了
  •     寫中國人國民性非常有見地的一本書,這么多年過去了依然讀來令人拍案。很多問題剖析入理,又能跳出來從另外的角度解讀??峙轮挥辛终Z堂這樣學貫中西的大家才能寫出這樣客觀而深刻的書——而且還是用英文寫的。 簡介說“是中國公民成長必讀之書”,確實是非常恰當?shù)脑u價。 ps,同為天枰座,林語堂的知識分子的尖酸刻薄和魯迅先生的匕首投槍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啊~都是俺們天枰座的人才
  •     
      如果你是處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清醒有抱負的作家,在這個戰(zhàn)火紛飛,水生火熱的中國混亂的背景下,怎樣向?qū)χ袊鴼v史一知半解,對中國有偏見的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呢?
      
      或者,更現(xiàn)實一點,怎樣在一系列新文化運動的文學大家中讓你的文字流傳后世?
      
      對于林語堂這個作家名字,大多數(shù)人只是停留在“知道”狀態(tài)。很少有人知道他作為國際學者這一角色。在談到他的國際文學地位的時候,不得不談到這部用英文寫成的,向西方介紹當時中國與中國人的著作:《吾國與吾民》(又名《中國人》)。因為這本書,他在西方文學上得到了一席之地,在那樣動蕩的年代。
      
      起初,林語堂并無意寫此書,“而擬翻譯五六本中篇名著”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生活藝術(shù)及文化精神。書局的意見是,“作生活之藝術(shù)在先,譯名著在后”。因為中國人的生活藝術(shù)被西方世界知道很長時間了,但一直沒有專門的書來詳細介紹這些最令人聽來如癡如醉的東西。正如賽珍珠之言:長期以來,西方人等待著新的解放青年去尋找合適的語言連貫地為我們解釋中國的一切。也正如現(xiàn)在所看到的,林語堂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wù)。
      
      “我可以坦誠相見,因為我與這些愛國者不同,我并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都公之于世,因為我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來涂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fù)平穩(wěn)。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边@些擲地有聲的話是作為《自序》列在全書的開始,讀者都可以很輕松地在一開始就看到這段話,并且很輕松地被這些話震撼。不粉飾太平,他是這樣說的;全書讀完,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十分佩服林語堂能將當時中國與中國人的特點大膽地向西方世界展示,包括其中的負面,例如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因循守舊這樣的看著不舒服、敏感的形容中國人的詞匯。但是在他筆下,這些詞匯好像改變了感情色彩一樣,讀者可以明顯從字里行間中體味到作為中國人的榮譽和自豪。而且看完之后想一想,覺得還真就那樣一回事。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更難得的,其中有眾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中國人所著的書中有一個普遍的缺陷:感性色彩濃而使著作中的邏輯性不夠嚴密,特別是有關(guān)概念、定義、解釋方面。自身的中西式混合教育使林語堂能夠自如地應(yīng)對思維上的差異。
      
      比如說,他在書中另類解釋這樣一句話:“中國人之所以能寫出優(yōu)秀的詩歌,是因為他們用肚腸來思考的。”(這是當時西方中國盲們對中國人好吃無果的無聊諷刺。)他的步驟是:先拋出“中國人總是習慣用感情來思維”,再引出傳統(tǒng)說法“滿腹經(jīng)綸”等來證明“中國人把腹部作為一切知識和學問的貯藏所”。再印證西方心理學家已證明的“腹部是貯藏情感的地方”得出“思考是情感越多,肚腸對一個人的思想所負的責任就越大”的結(jié)論,從而自然而然的將整句話性質(zhì)和感情色彩一百八十度轉(zhuǎn)變。把犀利的箭溫柔折斷還回去。
      
      隨著閱讀的深入,《中國人》更像是一種林語堂式的外交。他巧妙地用沒有避開任何西方敏感詞的方式,使西方世界的第一道抵觸封鎖線失效,給人感覺,“咦,這還是一窩里斗的典型啊”,潛在為其書的認知度加分。書中引用舉例大量的西方諺語、典故、名人,無疑降低了中國生僻詞匯對西方讀者的障礙。始終穿插著的以西式為主的幽默創(chuàng)造了一種針對西方的有趣熟悉的氛圍,讓人在像似聽故事般被潛移默化。
      
      某種程度上,這與周總理面對新中國當時的外交難題時情景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周利用政治層面的智慧幽默化解。相同的是,結(jié)合努力與頭腦維護中國易碎的一點僅存的尊嚴。
      
      雖然已過了七十六個年頭,這本書的價值依然在發(fā)光。從書中,可以感觸到七十六年前的現(xiàn)狀與環(huán)境,相較于當代,進步、發(fā)展的艱辛可觸可感,從心底發(fā)出一種責任讓我們年輕的一代更好更完善地繼承文化,并且為中國的進一步傳承感到任務(wù)艱巨而偉大。不單單只是讓“中國”這兩個字仍然存在于世界。
      
  •     
      聲明:引號內(nèi)均系書中原文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孔子
      
      
      這本書始成于1934年,一個家國同憂、萬民其憤的時代。時光已經(jīng)過去78年,但現(xiàn)在讀起來卻依舊新鮮、依舊親切、依舊可觀。
      捧著這本書,會看到一種對自己國家由衷真實明白的愛,沒有矯作,只有真情。對林語堂先生致以崇敬。這本書完全不能通過閱讀一次就可以真正讀懂讀透。而短短的一則書評也并不能真正說出這本書的全部意義和價值。
      之所以注意到這本書,完全是因為民俗學老師推薦的《中國人的臉面觀》而得以有幸拜讀?,F(xiàn)在想起來,非常感謝老師的推薦和自己的細心。
      在這部書中,目前最吸引我的有一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人滑稽的人生觀
      “漢語中充滿了把人生看作演戲的比喻:中國官員的就職離職被說成‘上臺’、‘下臺’,某人提出一項略有夸張的計劃會被稱為‘唱高潮’。我們確實把生活看作了舞臺,我們喜歡的喜劇多為高級喜劇,不管是新憲法草案、民權(quán)草案、禁煙委員會,還是討論人員遣散的會議。我總覺得這些喜劇津津有味。但我希望我們的人民有時也應(yīng)該嚴肅一些。幽默正在毀掉中國,它的破壞作用是無以復(fù)加的。人們那種響亮的笑聲未免有點兒過分,因為那仍是超脫老滑者的笑,任何熱情與理想之花,一旦碰到這種笑聲,都會凋謝而死?!?br />   看來,常言所說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確實不假;戲劇在中國人生活的滲透確實很廣,除上述提到的還有“XXX腔”之類的:值得留心注意。
      二、中國宿命論
      社會等級觀念與等級內(nèi)平等的觀念導(dǎo)致了中國某些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產(chǎn)生。這就是三個不變的中國法則——面子、命運和恩惠(陰性的三位一體)。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這種現(xiàn)象引起的唯一可能稱道后果是特權(quán)和貴族階層的消失。這又將我們帶到命運這個題目上來。使這種明顯的社會不平等得以延續(xù)的因素是:沒有誰會永遠被踩在腳下,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經(jīng)常調(diào)換位置?!覀兞w慕他,但我們并不認為這是不公平的,我們稱之為‘命’或者‘運氣’”。
      “宿命論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它是儒家傳統(tǒng)意識的組成部分。這種信仰與社會等級觀念緊密相聯(lián),有以下說法為證:‘安分守己,聽天由命’,‘順應(yīng)天命’??鬃釉谡劦阶约核枷氚l(fā)展過程時說‘五十而知天命’,又說‘六十而耳順’。這種宿命論觀點是中國人個人力量與滿足的來源,可以用來解釋中國人為什么心靈是那樣平靜?!?br />   仔細反思一下現(xiàn)實生活,這種宿命論直到現(xiàn)在仍然存在。兩個冤家路窄的死對頭或者家族,當其中有一家垮下去的時候,總會感嘆說這是“命”而沒有意識到現(xiàn)在的失敗早已經(jīng)在很久之前就埋下了伏筆?!都t樓夢》中的四大家族和所有的愛恨情仇都與宿命論息息相關(guān)。
      三、中國:文章與文學的區(qū)別
      “中國古典文學中優(yōu)秀散文是有的,但這需要人們獨具慧眼,運用一個新的價值標準,自己去尋找。無論是思想和感情的解放還是文體的革新,人們都需要到一群稍有些不太正統(tǒng)的作家中去找?!Z言的束縛帶來了思想的束縛,文言是死的,根本不可能表達一個確切的思想,結(jié)果總是泛泛而談、模糊不清。在這種泛泛而談的氣氛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學者們,完全缺乏邏輯推理的訓練,故而議論中經(jīng)常顯示出一種極端的幼稚。這種思想與文學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種認為思想與文學互不相關(guān)的情形。這就把我們帶到了文學與政治的關(guān)系上來了。要弄懂中國的政治,就得了解中國的文學。我們或許應(yīng)該避免‘文學’一詞,而說‘文章’。這種對‘文章’的尊崇,已成為整個國度名符其實的癖好。這一點在現(xiàn)代的公告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br />   在抄完這段話以后,腦海中突然間想起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關(guān)于中國當代的傳媒語言。在文章中,作者提到當前中國無論是官方公告還是媒體語言都亟待整治,用越來越多的新詞異詞來代替,而一般詞語往往也被附加了隱性含義??磥泶_實有必要去細細梳理中國的官方語言以及傳媒語言發(fā)展史了。
      
      最后,想小小地提及一下林語堂先生對國共抗日戰(zhàn)爭的公允評價。對那場戰(zhàn)爭的了解,只有真正親歷過才有發(fā)言權(quán)和評論權(quán),讀著林老的評論,確實有一番重新的看法。跳出了以前那個小小的框子,對當時的中國局勢有了更多一個角度的審視。
      
      以上提出的三點,是就我目前水平而言,我最感興趣的三點。
      
      
      
  •     性格——
      溫厚而熱愛和平,
      避世而缺乏公共精神,
      老成而嘲笑熱情和理想,
      守舊而抗拒改革與創(chuàng)新,
      圓滑中庸,含蓄忍耐,知足常樂。
      
      思想和行為——
      語言意象化而欠缺抽象思維,直覺猜測而罕有邏輯推理,鄙視勞動實踐;
      以家族為核心的裙帶聯(lián)系,注重五倫內(nèi)的私德而摒棄公德;
      講究情面而厭惡制度法律,喜歡人際關(guān)系和道德的陳詞濫調(diào);
      迷信文字和宿命論;
      追求特權(quán)而并不期望平等;
      無知因而自負。
      
      時至今日,這些傳統(tǒng)中國人的最大特點有的已在沖擊下改頭換面,有的仍在不屈不撓地生長繁衍。
  •      因為是部門讀書活動的指定閱讀書目,抱著任務(wù)式的閱讀,跳過了中間的幾章,卻也收獲頗多,特別是到最后的幾個章節(jié),談?wù)撝袊说娘嬍?、衣著和心態(tài)的時候,好像就在述說身邊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個個躍然紙上,其中,當然包括我自己。
       孔子和老子,孔教和道教,入世和出世,有為和無為,好像現(xiàn)在的我,心態(tài)越來越平穩(wěn)之際,越來越接近了老子的道家學說,能夠一個人閑庭漫步的時候不會選擇球場上的激烈拼殺,能夠平靜的時候不會想到聚會吵鬧。就好像書中提到的一個人閑暇時候所做的事情,才是真正認識一個人的方式,如我一般,閱讀、運動,都是一個人獨處的方式,或許是單身的生活久了,習慣了也沒有覺得什么不好,一個人想運動就運動,想幾點睡覺就幾點睡覺,不用說晚上一定要打電話,更多時候是覺得到了一定年紀了,該做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情了,才去想成家立業(yè),每個人在不同時期想的事情,道教和孔教兩者的比較,興許就是這樣的此消彼長。
       這次帶著任務(wù)讀書,一個是因為到時候要發(fā)言,另外是因為書本身是用白話文寫的,很晦澀,也很難懂,讀的很慢,但是所思所感也頗多,讀書本身,快有快的收獲,慢也有慢的享受。讀書,看著中國人自己寫中國人的半個多世紀之前的事情,好像也在述說著自己。
      
      2012-9-9于汕頭大學圖書館
      
  •     錢鐘書曾經(jīng)說過:“早熟的代價就是早衰。”與尼采不同,長壽的中國社會——不是未曾經(jīng)歷過浪漫和剛烈的青年時期,而是持續(xù)不斷的挫折與苦難的輪回以及基因中早熟和消極的分子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并沒有在經(jīng)歷精神的不斷毀滅與重生中走向瘋狂,而是保持這種緩慢沉著的步調(diào)將能夠適應(yīng)新境況的品質(zhì)又一次發(fā)揮到極至。這種強制性的古老傳統(tǒng)將成熟的要求提到了極高的地位,這勢必導(dǎo)致生命的反動和逃逸?!扒啻河垒帷钡闹皇巧倒匣蚝锖康奶觳?,他們在田園中找到了自己的退路和歸宿,從而使之趨于平衡完滿。青春的姿態(tài)只是張弛有度的表演,下臺后還隱約懷著一絲興奮和追念,踏踏實實地重新做人。
      
      或者,如我,干脆逃向一個年輕民族的懷抱。在那里,他本質(zhì)上仍然是一個消極的老猾者,對一切懷著遲疑、嘲笑、無所作為的態(tài)度,只是欣賞著生命的律動,觀賞貝爾克利、叔本華、尼采、狄爾德和斯賓格勒的作品,為之驚嘆和陶醉。但——這僅僅只是一種炫目的、服從本能的暫時性麻醉,他的生命態(tài)度與其說是徹底的迷失和狂歡,不如說是用收放有度的刺激組成平衡中庸的清靜的一部分,從而達到心目中的桃花源。
      
      由此觀之,字里行間所流溢出的,歸根結(jié)底還是一個桃源夢者。那個波瀾激蕩的時代,只有這樣的人才具有熱腸掛住,冷眼看穿的智慧,能寫得出這樣真誠而中肯的評論,只是那抹閑逸底下,仍然彌漫著一股超脫老猾,一種趨于虛無和空白的絕望。
  •     這是一本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好書,很大程度上也是當前乃至未來中國的寫照。是外國人了解中國人,更是中國人了解中國人的很不錯的書?。。?br />   所以很推薦看一下。字數(shù)夠了么?字數(shù)夠了么?字數(shù)夠了么?字數(shù)夠了么?字數(shù)夠了么?字數(shù)夠了么?
  •   2012-04-14 20:28:04 Smileboy* (生活在當下,學習在此時)
    你好好看看你寫了些什么啊,凡事不都有個過程嗎?當年火車剛開動時候還跑不過馬車呢,要是中國實在養(yǎng)不住你這尊大佛,拜托你去英國或者其他國度吧,做人最基本原則是自重自愛,如果自己連自己祖國都可以寫到至此,那么想象一下日常生活中多人對事的抱怨該有多少多大啊?
    刪除
    舉報> 刪除 2012-04-18 22:41:07 小螃蟹 (喜歡自由,不喜歡被威脅。)
    樓上激動了。“不喜歡就滾蛋”理論已經(jīng)沒落了。
    刪除
    舉報> 刪除 2012-04-18 23:47:41 夏日飛雪Sara (微博:@ sarahwinner)
    同意二樓的看法,不過我堅信一點: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利!
    刪除
    舉報> 刪除 2012-04-29 23:57:22 喜歡龍須掛面 (讀書如吃飯,雜點好)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愛國,可有人告訴過我們?yōu)槭裁匆獝蹏?,愛國具體是愛什么?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說祖國好就對了,可是又對在哪里呢?太背景了,被統(tǒng)治階級一遍又一遍的洗腦,活生生地淪為了努力。我想說,我們應(yīng)該愛我們的民族,而不是一味的國家,不被生活認同的思想就是有問題的,就應(yīng)該大膽地說出來,這樣民族才能進步。我討厭小日本,但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卻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們懂得反省,懂得如何進化,而現(xiàn)在的我們,不懂,完全沒有民族凝聚力,人和人之間太冷漠,看看這:http://user.qzone.qq.com/907289751/blog/1335714083#!app=2&pos=1335714083 簡直就是悲涼。哀哉。
    刪除
    舉報> 刪除 2012-05-25 14:18:00 靚女
    原因大家都懂,可為什么就是沒有人想去改變,當有人反抗,而能聚成一股力量時,這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求梟雄,帶領(lǐng)我們闖出自己一片天
    刪除
    舉報> 刪除 2012-06-21 22:42:11 彌賽亞之靈 (真讀書人世間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好 有見地啊
    刪除
    舉報> 刪除 2013-02-17 22:42:30 華林悄悄地 (抑郁躁狂癥患者 ?_?)
    樓主在中國隨地大小便和在英國隨地大小便一樣沒人管,頂多被路人錄下來傳到 youku 或者 youtube。
    中國有些知識分子就喜歡黑自己人,最后都黑出翔了,什么問題都不解決,就是靠寫這些渣渣混口飯吃。
  •   中式“自由”幾時休
  •   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結(jié)合
  •   中國人并不一無是處,就像曾經(jīng)被看成一無是處的落后地區(qū)的人們一樣,但是不允許批判而且不提倡,這是我不能同意的。留學生都這么傻么?很少看見聰明的。
  •   自由這里是隨意,不是平等的合理的自由,中國的自由不平等,平等的自由不存在于此。而已。
  •   黑的漂亮!
  •   教育體制和上層官員有這份覺悟的話,中國不至于今天這個地步
  •   做點實際的
  •   評論字數(shù)太少發(fā)不了,所以復(fù)制了···
  •   早點看到就好了,讀了半月還以為自己語言退化到啥地位了都看不懂中國話了。。。
  •   你說的我完全相反,感覺90后的我更加的普世思想
  •   那恭喜,說明你已經(jīng)被西方文明所改變了。
    但如果你出生并成長在中國,我相信這些根深蒂固的東西雖然也許在此時被批判得狗血淋頭并棄如敝屣,但是在某些不經(jīng)意的時刻,仍然會隱隱地亮出獠牙。
  •   文字極美:)
  •   承蒙雅鑒:)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