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向遠 頁數(shù):249
Tag標簽:無
前言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我與向遠教授的關系有點“奇妙”。我們倆見面暢談的次數(shù)極其有限,通信包括電子郵件的往來次數(shù)也是屈指可數(shù),但我們的學術研究志趣卻出奇地相投:我對文學翻譯和翻譯文學的思考和探索在他那里得到了強烈的共鳴,并結出極其豐碩的成果,他的《二十世紀中國的日本文學翻譯史》(新版改題《日本文學漢譯史》)、《翻譯文學導論》和《中國文學翻譯九大論爭》等著作,極大地豐富、深化了我對譯介學理論的探討,并從文學史研究與理論建構的角度給予了有力的呼應與支持。而向遠教授對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及學術史的獨具個性的思考和研究,如《比較文學學科新論》《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二十年》《中國比較文學百年史》《宏觀比較文學講演錄》等著作中的觀點,也一直吸引著我的密切注意,并同樣引發(fā)我的共鳴,且令我獲得許多有益的啟迪。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以“概論”“原理”“教程”為模式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建構與研究,在我國已經相當可觀了,尋求創(chuàng)新點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幾年前曾有一家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我能單獨撰寫一本《比較文學概論》,我稍一考慮便婉言謝絕,因為當時國內已經出版了數(shù)十本比較文學概論類的著作和教材,在這種情況下我再寫一本“概論”。
內容概要
《比較文學系譜學》是對比較文學學術史,特別是學科理論史的總體的、宏觀性的、建構性的研究,旨在通過學術史的縱向梳理與學派學說的橫向比較,為比較文學概括、歸納、整理出一個理論系譜。 在本書描述的系譜中,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發(fā)展演進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古代偶發(fā)性的“文學比較”,為歷史積淀期;第二個階段是近代歐洲的“比較文學批評”,為學科先聲期;第三個階段由“比較文學批評”轉換為“比較文學研究”,由此走向學科化階段。學科化階段的比較文學漸次形成了三種學術形態(tài):第一種形態(tài)是法國學派的“國際文學交流史研究”即“文學史研究”,第二種形態(tài)是美國學派和蘇聯(lián)學派以理論建構為主要宗旨的“文藝學”形態(tài),第三種形態(tài)是中國的“跨文化詩學”?!翱缥幕妼W”這一形態(tài)超越了學派的畛域,擺脫了此前比較文學各學派中的歷史性與審美性、文化視野與文本詩學的背離,將比較文學由一種西方的學術形態(tài)與話語方式,轉換為一種東西方共有的話語方式與學術形態(tài),使比較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由此,本書建立起了一個比較文學學術理論系譜,并在這一系譜中對中國比較文學做了定性與定位,對系譜中的有關流派、代表人物、理論主張、著述成果等,做了獨到的分析評論。
作者簡介
王向遠,1962年生,山東人,文學博士?,F(xiàn)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比較文學、東方文學、中曰關系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著有《王向遠著作集》(全10卷,400萬字)及各種單行本著作18種(含合著4種),發(fā)表論文120余篇。
書籍目錄
序(謝天振)緒論第一章 歷史積淀:古代樸素的文學比較 一、古代歐洲人的國際視野與比較意識 二、古代阿拉伯人的國際視野與比較意識 三、古代中國人與印度人的國際視野與比較意識 四、古代朝鮮人和日本人的國際視野與比較意識第二章 學科先聲:近代“比較文學批評”和“世界文學觀”的形成 一、歐洲文藝復興至啟蒙運動時期的比較文學批評 二、歐洲浪漫主義時代的比較文學批評 三、近代亞洲的比較文學批評 四、“世界文學”觀念的形成第三章 學理基礎:歷史哲學、文化人類學與比較神話故事學 一、歷史哲學為比較文學提供了理論參照 二、文化人類學為比較文學奠定了學理基礎 三、比較神話學是淵源學、主題學研究的最初形態(tài) 四、文化傳播學派及比較故事學開傳播研究之先路第四章 學科成立:理論建構與學派形成 一、比較文學“學院化”與“比較文學研究”的展開 二、波斯奈特的《比較文學》與學科理論的初步建構 三、維謝洛夫斯基與俄羅斯的“歷史詩學” 四、梵·第根與法國學派學科理論的完成第五章 學科更新:美國學派的崛起與學科理論的重構 一、韋勒克對法國學派的挑戰(zhàn)及美國學派的崛起 二、美國學派的三重突破 三、艾田伯與法國學派的終結 四、蘇聯(lián)“比較文藝學”的獨特立場第六章 學術東漸: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比較文學 一、近代日本對波斯奈特比較文學理論的借鑒 二、現(xiàn)代日本對法國、美國兩學派理論方法的引入與消化 三、蒙、韓、印等亞洲其他國家的比較文學及其特色第七章 跨文化詩學:中國比較文學及其理論特色 一、20世紀80年代后世界比較文學的重心移至中國 二、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三、分支學科的理論開拓及研究范式的形成 四、“跨文化詩學”:中國比較文學的形態(tài)與特色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東亞地區(qū),日本的比較文學評論起步最早。首先要提到的是坪內逍遙(1859-1935)的論述小說原理的小冊子《小說神髓》(1885)。這是日本近代文學評論史上最早、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最能體現(xiàn)日本近代比較文學批評的特色的成果。在這本書里,坪內逍遙常常用西方文學與日本文學相比較。例如,談到詩歌,他認為,日本的短歌、俳句,與西洋詩相比十分單純,只能表達剎那間的感情,中國的詩歌也是一樣,而西洋的各種體裁的詩歌,都具有敘事描寫的功能;他認為西方的詩歌與其說與日本的詩歌相似,不如說它與日本的小說相似,是以刻畫世態(tài)人情為主的;他認為日本的三十一個音節(jié)的短歌,是古代的產物,不能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復雜情感了,“古時的人都是質樸的,他們的情感也是單純的,所以只用三十一個文字就可以表露他們的胸懷。但是時至今日,是不能只用幾十個詞語來加以述盡的。即便用幾十個文字能夠把情感這一項全部表達出來,但由于它不可能寫出另外的情態(tài)處,所以還不能成為完全的詩,因此它很難和泰西的詩歌同立于藝術殿堂之上?!雹倥c坪內逍遙幾乎同時,另一個著名文學評論家高山林次郎(筆名高山樗牛,1871一1902)對比較文學批評的提倡與運用更為自覺。高山樗牛在《批評及其方法》一文中,提出了文學批評的三種方法,一是“歷史的”、二是“審美的”、三是“比照的”。關于“比照的方法”的價值和作用,他認為以前的批評家重視和運用得都很不夠,他解釋說:比照的方法“與前兩者不同,它不問時代,不分國別,在文學哲學的所有的知識中尋求相似之點,進行比較評論。要言之,就是在普遍的知識中尋求相通之點?!彼€把這些理論主張運用于批評實踐,例如,他在多篇文章中對日本作家(如近松門左衛(wèi)門)與西方作家(如莎士比亞)等作了比較研究。在《文學研究的好選題》(1895)一文中,他強調了文學的“比較研究”的必要性。他指出:“與進化論一起,被視為近代思想的新傾向的比較研究的精神,在歐洲學術界蔚然成風,不失為我國文學研究者的好選題?!?/pre>后記
2007年10月,以十卷本《王向遠著作集》的出版為界線,我的研究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開始實施一系列新的研究計劃,先是出版了《宏觀比較文學講演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然后便是這部《比較文學系譜學》。兩本書都屬于比較文學宏觀研究的范疇。經過數(shù)年的醞釀準備和最近大半年的全力投入,在盛夏酷暑中,我按照預定計劃完成了《比較文學系譜學》的寫作。拙作使用的“系譜學”一詞,與法國的米歇爾·??碌摹跋底V學”概念有所不同,是“系譜學”這一漢字詞匯本身所能顯示出來的基本含義,也就是對比較文學學術理論史加以綜合研究、系統(tǒng)梳理的意思。為什么要做這樣的“系譜學”的研究呢?以我愚見,比較文學學科及學術理論從古代到現(xiàn)代,由西方到東方,發(fā)展至今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學術思潮,成為全球化時代最富有標志性的學術理論形態(tài)之一。它既是一種文學理論、學術理論,也是一種有深度的文化交往理論。這一理論形態(tài)如今已經發(fā)育成熟,對它進行“綜合研究”的時機也隨之成熟?!熬C合研究”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方式與途徑,正如德國哲學家康德所指出的:它能夠為“所有以前的知識帶來真正的增益”。而對于比較文學學術理論而言,綜合研究則是比較文學學術理論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基礎工程。這樣的綜合研究,從時間范圍上,應該貫通古今;從空間范圍上,應該涵蓋東方與西方;從研究形態(tài)上,應該追求體系化的融會貫通。然而迄今為止,這方面的專門著作在國內還付之闋如,國外似乎也沒有,而這一工作應該有人來做。我的《比較文學系譜學》就是在這一方面做出的初步嘗試。其宗旨,就是對世界范圍的比較文學學術(學科)理論的起源。編輯推薦
《比較文學文庫》是繼《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建設叢書》之后,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組編的又一套學科建設叢書?!侗容^文學文庫》的基本宗旨,是進一步立足學科,面向全國,放眼世界,陸續(xù)出版一批學科建設、教育教學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著作,包括專著、譯著、工具書等,為新世紀中國比較文學的進一步繁榮做出貢獻。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