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

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寧  頁數:255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是我的一本專題研究文集,其中大部分曾以單篇論文的形式率先發(fā)表于內地和港臺的學術刊物,少數文章曾以英文的形式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fā)表,或在境外高校和科研機構演講。現按照所討論的主題修改成專著的形式,分為四編,定名為《“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我之所以率先在中文的語境下提出“后理論”這個概念,是因為2003年以來,西方的文化理論和文學批評界發(fā)生了三個對其后的理論思潮走向有著直接影響的事件,其一是后殖民理論大師愛德華·賽義德與世長辭,給了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來再度興盛的后殖民批評理論以沉重的打擊;第二是曾以《文學理論導論》一書蜚聲歐美兩大陸的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出版了頗具沖擊力的專著《理論之后》(Afer Theory,2003),為“理論的終結”或“理論的死亡”之噪音推波助瀾;再者就是當代解構主義大師雅克·德里達的去世,毫無疑問,這是后結構主義理論思潮在經歷了福柯、拉康、德勒茲、利奧塔等大師級理論家和思想家的辭世以來西方思想界和理論界的又一次最重大的損失。在伊格爾頓看來,西方文化理論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人文科學研究應該返回所謂“前理論”的“天真時代”。針對這一偏激的觀點,西方的文化理論界已經作了回應,我本人不僅參與了這場國際性的理論爭鳴,并和美國批評家w.J.T.米切爾共同在他主編的國際權威刊物《批評探索》(critical Inquiry)上發(fā)表文章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也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來反駁這一觀點。在我看來,當代西方哲學和人文思想已經進入了一個“后德里達時代”(Post-Derndian Era),或者說一個“后理論時代”(Post-theoretic Era)。在這樣一個“后理論時代”,“純粹的”文學理論已經不復存在,理論本身越來越具有跨學科和跨文化的特征,越來越突破其原有的學科疆界而具有普遍意義。

內容概要

  本書的研究思路是從文化理論的維度來考察全球化在“后理論時代”的各個文化領域內的影響和作用,作者認為,后殖民主義經過一度式微之后再度崛起:賽義德、斯皮瓦克和巴巴這三位代表人物先后發(fā)表新著,使得學界對后殖民主義的研究與文化身份、種族問題、流散現象以及全球化問題融為一體,并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早先的女權主義/女性主義理論批評以性別研究的形式出現,并逐步分化為“性別研究”、“同性戀研究”和“怪異研究”等,這些研究課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顯示了女權主義或女性主義的多元走向。全球變暖和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導致文學批評中生態(tài)理論話語的異軍突起,生態(tài)批評家一方面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寫作和對經典文學文本的生態(tài)視角閱讀,使文學作品被隱匿的意義得以發(fā)掘出來,另一方面又試圖從文學文本的閱讀和闡釋之角度出發(fā)對生態(tài)批評的理論本身進行思考和重構。本書第三編中的一篇文章就是作者試圖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建構后現代生態(tài)環(huán)境倫理學的初步嘗試。隨著全球性移民潮愈演愈烈,“流散”現象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作為其必然結果的“流散寫作”的崛起,尤其是華裔流散寫作的崛起,則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對文化重建和文學史重新書寫的導向作用。文化研究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發(fā)展演變后已經愈來愈不滿足于英語世界的局限,因而逐步發(fā)展為“跨(東西方)文化”的研究。它雖然對傳統意義的比較文學產生過某種挑戰(zhàn)和沖擊,但在另一方面,又與后者形成了某種互動和互補作用。傳統的“歐洲中心主義”意義上的比較文學雖然在西方被認為已經“死亡”,但它的“跨學科”、“跨文化”以及“跨邊界”等特征則使其在全球化的時代又獲得了“新生”。在一個以信息傳播為主的高科技時代,人們對文字閱讀的興趣逐漸轉向對圖像的迷戀,因而出現在文學批評和文化批評中的“圖像的轉折”就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在某種程度上標志著“后理論時代”的來臨和理論的功能的轉變。作者在本書中試圖從一個廣闊的跨文化理論闡釋的視角對上述各種出現在“后理論時代”的人文思潮進行評介和理論闡釋,并結合其在中國語境中的傳播和變形提出可與國際同行進行討論和對話的獨特見解。作者認為,后理論時代的來臨為中國的文學和文化研究走向世界進而在國際人文科學研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鋪平了道路,在這方面,經過改造和重新建構的后現代和后殖民語境下的“新儒學”至少能夠成為全球化語境下的普適性理論話語之一。在這方面,我們中國的人文學者有許多工作可做,而本書的討論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此外,本書還對馬克思主義與解構理論的對峙和對話關系、哈羅德·布魯姆的修正主義批評理論、讓·鮑德里亞之于中國當代消費文化的意義等熱點問題作了探討,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應該說,上述這些課題都與“后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有著密切的關系。

作者簡介

王寧,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F任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兼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大文科學講席教授、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兼任國際文學理論學會秘書長、中國中外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等職。主要著作有《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闡釋》(1996)、《比較文學與當代文化批評》(2000、)、《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比較研究》(2000)、《文學和精神分析學》(2002)、《超越后現代主義》(2002)、《全球化和文化研究》(2003、)、《全球化、文化研究和文學研究》(2003)、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2004)、《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2006)、《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2009》等;在七十多種國內外期刊或文集中發(fā)表中英文論文四百余篇,內含英文論文六十余篇,其中35篇收錄于A&HC1和SSC1數據庫,少數論變被譯成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和韓文。

書籍目錄

自序第一編 “理論”衰落之后一 “后理論時代”的西方理論思潮及其走向二 馬克思主義與解構理論三 哈羅德·布魯姆的“修正主義”批評理論第二編 “后理論時代”的比較文學一 比較文學學科的“死亡”與“再生”二 中國比較文學的“全球本土化”歷程及方向三 文學研究疆界的擴展和經典的重構四 流散文學與文化身份認同第三編 當代文化的理論剖析一 消費社會的視覺文化與當代批評中的“圖像轉折”二 鮑德里亞與當代消費文化研究三 生態(tài)批評與文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倫理學建構第四編 后殖民語境下的文化建構一 全球化時代的后殖民批評及其對我們的啟示二 “全球本土化”語境下的后現代、后殖民與新儒學重建.三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研究四 “世界文學”的演變及翻譯的作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編 “理論”衰落之后一 “后理論時代”的西方理論思潮及其走向早在后現代主義大潮衰落之際,我就曾在不同的場合作過這樣的預測,即西方文學和文化理論進入了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這是一個真正的多元共生的時代,一個沒有主流的時代,一個多種話語相互競爭并顯示出某種“雜糅共生”之特征和彼此溝通對話的時代。事實證明,在經過后現代主義大潮的沖擊以后,西方知識界和思想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仍然是:當代文化理論界還會出現什么樣的景觀?面對“理論死亡”的噪音越來越大,理論本身還能產生何種功能?如果理論的功能已經萎縮或消退的話,理論的作用體現在何處?如此等等。本文將繼續(xù)自己過去的思考和研究,旨在討論后殖民主義在西方的第二波浪潮興起后理論批評的發(fā)展走向以及另一些頗有影響力的理論思潮。后殖民主義經過一度式微之后再度崛起:三位代表人物先后發(fā)表新著,使得學界對后殖民主義的研究與文化身份、種族問題、流散現象以及全球化問題融為一體,并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早先的女權主義/女性主義理論批評以性別研究的形式出現,并逐步分化為“性別研究”、“同性戀研究”和“怪異研究”等,這些研究課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顯示了女權主義或女性主義的多元走向。全球環(huán)境的惡化導致文學批評中生態(tài)理論話語的異軍突起,注重環(huán)境寫作和對經典文學文本的生態(tài)視角閱讀,使文學作品被隱匿的意義得以被發(fā)掘出來。

后記

本書各個篇章的寫作可以追溯到2003年,也即英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文化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出版那部頗有影響和較大爭議的專著《理論之后》之時。當時,我針對伊格爾頓那本書,從三個方面作了回應:其一,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合作于2004年6月在北京舉行了“批評探索:理論的終結”國際研討會,從各個方面探討了全球化時代文化理論的形式和功能轉變;其二,和美國學者w.J.T.米切爾共同撰寫了關于該會議的報道,發(fā)表在《批評探索》上,從而從國際文化理論的角度回應了伊格爾頓關于“文化理論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的斷言;其三,撰寫了中文論文《“后理論時代”西方理論思潮的走向》,該論文的一部分先于2005年發(fā)表在《外國文學》第3期上,后來經修改擴充又發(fā)表在《文學理論前沿》第三輯(2006)上,從而在中文的語境下對伊格爾頓的著作作了介紹和批評性回應。當然,在我后來的著述生涯中,我一直沿著這一思路撰文,從而逐漸形成了這本書的一個雛形。應該承認,本書之所以能以現在這樣的專著形式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自始至終得到了海內外許多學術機構和學界同行的支持和幫助。首先我要感謝清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立項資助,我因此而有了更多的機會出席國內外各種學術會議,并購買大量中外文圖書資料。其次,國外一些高校的科研機構的研究基金使我得以有一段空余時間專心致志地閱讀和寫作,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人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德·厄利(Gerald:Early)教授和該校麥道國際學者研究院院長詹姆斯·沃希(James Wertsch)教授,他們?yōu)槲铱犊峁┑摹敖艹鲈L問研究員”(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ship)基金使我書中大部分篇章的寫作有了保證。

編輯推薦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為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過多的重復部分加速了閱讀速度。
  •   本書對于要了解文學與文化研究理論前沿的研究者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強烈建議細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