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導讀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魯恩·本尼迪克特,[導讀] 孟凡禮  頁數(shù):11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日本人生性極其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pre>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Runth Benedict),生卒年月:1887.6.6-1948.9.17,家庭情況:父親佛雷迪·富爾頓(FredockS.Fulton),是一名個科醫(yī)生;母親碧翠絲·夏塔克(Beatrice Shattuck),受過高等教育,曾做過老師。妹妹瑪潔莉·富爾頓(Margery Fulton)。

書籍目錄

一、作者簡介平淡卻不平凡的一生和瑪格麗特·米德的雙性戀善良、智慧與美貌并存的‘不易接近者”“以詩抒懷”的人類學家二、《菊與刀》的故事穿越時空——回到《菊與刀》的年代不得不讀的理由三、精彩導讀精神>物質(zhì)不一樣的“行為準則”天皇神道等級制度下的“和諧社會”等級社會中的農(nóng)民階層明治維新“恩情”何時了“別樣”孝道,不一樣的“恩”,不一樣的“報”,失樂園?恥感文化VS罪感文化恥感文化下的自我提高分裂的人生觀以及整合的努力矛盾民族性的形成戰(zhàn)敗后的日本與未來“影像”轉向“自由期”的日本人四、大家跟帖五、拓展閱讀“櫻花武士”神風特攻隊好書讀不完

章節(jié)摘錄

  一、作者簡介  平淡卻不平凡的一生  魯思·本尼迪克特于1887年6月6日生于紐約市,本名魯思·富爾頓(Ruth FuIton)。在其一歲時曾染上怪病,全家被迫遷回位于雪南哥山谷(Shenango ValIery)的農(nóng)莊與祖父母居住。隔年,妹妹瑪潔莉·富爾頓(MargeryFulton)誕生,可幾星期后父親病逝,全家頓時陷入困頓之中。為幫助家里解決經(jīng)濟困難,魯思高中時便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雖然這時的寫作與她后來從事的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并不相關,但卻培養(yǎng)了其詩人般的浪漫文風以及散文式的寫作手法。作者的優(yōu)美文筆,在這本書中也得到了很好體現(xiàn),使這樣一本社會學著作擯棄了晦澀、生硬讀起來朗朗上口?! ”M管本尼迪克特在經(jīng)濟上歷盡了艱難困苦,不得不為生活而奮斗,但她還是在母親的母校瓦薩爾學院上了學并獲得了學位。1913年魯思回家探親時,與大學同學的哥哥史坦利·本尼迪克特(Stanley Benedict)雙雙墜入情網(wǎng)。并發(fā)展迅速,在兩人認識的第二年便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結婚后的魯思辭去了所有的工作,專心做一名家庭主婦。由于之前有過照顧外甥女的經(jīng)歷,她強烈希望能夠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無奈事與愿違,最終魯思也沒有實現(xiàn)其做媽媽的夢想。  無嗣的苦惱并沒有長期將其困擾。魯思于1919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美國文化人類學之父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專攻文化人類學。1941年后,隨著“二戰(zhàn)”日漸升溫·魯思·本尼迪克特被邀請擔任國家研究會飲食習慣委員會(Committee 0n F00d Habit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委員,開始研究各文化與飲食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期,她逐漸展開對國民性格的研究,并提出一些報告與摘要。1943年,魯思開始接觸各交戰(zhàn)國的一些資料,但由于遭到排擠,她放棄了對歐洲文化的研究,轉而加入到研究日本文化的團隊。由于她及時并巧妙地回避了當時研究者對心理學研究方式的論戰(zhàn),并采取了一種文化相對主義的研究方法,使其取得了遠比別人豐碩的成果。1945年,她請假回到加利福尼亞專心寫作《菊與刀》(The Chnrsanthemum and the Sword),并于翌年付梓完成?! ?946年6月,魯思·本尼迪克特獲頒美國大學婦女聯(lián)合會(Ame—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的杰出女性獎,同年秋天回到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并當選為美國人類學學會(American Anthropolog),Association)主席,同時申請到“哥倫比亞大學當代文化研究”(Columbia UniVersity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ultures)的研究計劃。1947年7月1日,她正式被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由于常年奔波,忙于公務,魯思于1948年5月,在她出席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捷克波德布拉迪舉行的研討會后,在回國后第二天便罹患冠狀血栓癥;五天之后病逝于紐約一家醫(yī)院,享年61歲?! 『同敻覃愄亍っ椎碌碾p性戀  瑪格麗特·米德也是美國人類學家,是在美國現(xiàn)代人類學形成過程中重要的學者之一,1978年被授予總統(tǒng)自由勛章,那時她已去逝。她不僅在學術界有著很高的聲譽,其普及性讀物也非常受讀者的歡迎。米德最初與本尼迪克特的相遇,是在1920年她參加著名人類學家弗蘭茨·博厄斯所開設的課程上,當時本尼迪克特是博厄斯的助教。兩個女人的偶然相遇,卻成就了她們一生的美好戀情?! ∏懊嬉呀?jīng)提到,本尼迪克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而米德也曾經(jīng)歷了三次不幸的婚姻。相似的情感經(jīng)歷,使她們對于性、愛以及婚姻的看法,超越了世俗的約束。作為米德的導師,本尼迪克特與米德成為一生摯愛的朋友與戀人?! ∶椎碌呐畠含旣悺P瑟林·貝特森,在1984年的回憶錄《女兒所見》中,將本尼迪克特描述為米德愛得最為完全、最為持久的人,“探索了身體與心智的緊密結合的各種可能性”。但米德對于她和本尼迪克特之間的這種愛戀。從未明確地流露過。米德在其專門記述本尼迪克特的兩部專著。以及在其自傳《黑莓的冬天》中,只是將本尼迪克特描繪成一位富有啟發(fā)性的導師,一個親密寶貴的朋友,對于她們之間的羅曼史卻只字未提。在那個將雙性戀視作正常還遠未來臨的時代,米德只好把她和本尼迪克特之間的這種愛戀深深隱藏?! ∩屏?、智慧與美貌并存的“不易接近者”  雖然魯思·本尼迪克特極富同情心,十分善良,但卻又總是給人一種出世的印象,甚至她的外表也有著一種超然的品質(zhì)。維克多,巴爾諾曾對她作過這樣的描繪:“高挑的個子,苗條的身材,柏拉圖式的女詩人的理想的形象?!彼L著濃而粗的眉毛,在眉毛下是一雙炯炯有神的灰色大眼睛,眼神慈祥而堅毅。在她的生命快要結束之時,埃里克·埃里克森為她畫了一幅素描,將她描繪為“一位既像年輕姑娘,又像男子的人,雖然她本身已一點不年輕,也不帶男子氣”。在她的晚年,G,E,哈欽森在一次晚餐上同她坐在一起,“她表現(xiàn)出來的超然美”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的印象中,她是“一位古代的女預言家,一位神秘睿智的女人,既遠離過去,又遠離將來……”  心地善良的她,尤其喜歡幫助那些不明生活目的、不得不為尋求自身在生活中的位置而努力奮斗的人,并對他們寄予深切同情。她在很多場合給學生以經(jīng)濟援助,雖然她幾乎都不認識這些在興趣方面也常常與她相去甚遠的學生。盡管這些做法使她受人尊敬,學生們也對她感激不盡,但是學生們并沒有因此而同她熟悉起來。她的性格中總是有些地方令人捉摸不透,一種從容而無可置疑的尊嚴使人無法同她接近。  “以詩抒懷”的人類學家  嚴謹?shù)纳鐣茖W與感性的詩歌創(chuàng)作似乎完全沖突,但卻在本尼迪克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統(tǒng)一。她不僅是一個著名的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深受讀者喜愛的女詩人?! o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詩歌的創(chuàng)作一直與其相伴隨?;楹鬅o嗣的打擊,曾經(jīng)使她失去了對生活的全部熱情。她這時的創(chuàng)作,也流露出了這種對生活絕望般的失落之感:  那絕望的一刻。杯子破裂、美酒流盡,  你要激勵自己的心——  那破損干涸的杯子,命運不會  憐憫地將它重新注滿,藝術不會  使它立刻充盈感情?! ∶鎸@災難的歲月,不要為這令人心碎的技藝  留下一滴,你現(xiàn)在會知道  悄悄呼吸著的蘋果枝  已謝的花,快要化蝶的平靜的蛹,  以及那落在你眉梢的雨滴?! ¢L期對人類民族性的研究,以及長期對一些古老民族的實地考察,使本尼迪克特獲得了對生命更加深刻的認知。在魯思·本尼迪克特看來,一個生命的結束也即標志著另一個生命的開始,正如她自己1930年意識到的那樣:  ……生與死  像風一樣古怪——什么也不起作用:  然而,在壽數(shù)將盡之時,  星星仍舊會閃耀發(fā)光?! ≡趶氖氯祟悓W研究之前,她的興趣之一是研究異常人格——同文化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人。她對詩人的生涯特別感興趣。她發(fā)現(xiàn),很多詩人都與社會不合拍。她自己也曾以安娜·辛格爾頓的筆名寫詩。在這些詩中,她努力尋求感情和表達的自由形式。作為一位人類學家,她的著作一直包含著這樣一個主題:如何使個人自由與文化整合調(diào)合起來。詩人的本質(zhì)感驅(qū)使她提出重要問題,抵制成為賣弄學問的迂腐人。在博厄斯的門下,她是一位極富靈感的學生。博厄斯給她系統(tǒng)地灌輸了科學整合的準則,但她卻仍然保持著詩人的氣質(zhì),不做科學程序所包含的儀式的奴隸,而博厄斯則沒有能夠完全逃脫禮儀奴隸的命運?! 《ⅰ毒张c刀》的故事  穿越時空——回到《菊與刀》的年代  戰(zhàn)爭的特殊背景  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40年代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硝煙依然在歐洲和亞洲大地的上空翻滾。隨著戰(zhàn)事的發(fā)展,情況已經(jīng)明顯不利于法西斯諸國:在歐洲戰(zhàn)場,1942年元旦《聯(lián)合國家宣言》發(fā)表,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意大利在1943年9月宣布投降;法西斯德國的攻勢也漸顯疲軟。在亞洲戰(zhàn)場,日軍雖仍在一系列太平洋島嶼上負隅頑抗,但經(jīng)過中途島海戰(zhàn),其整體實力遭到重創(chuàng)。隨著戰(zhàn)事日益推進,戰(zhàn)斗在歐洲已接近尾聲;在亞洲戰(zhàn)場的塞班島、瓜島等太平洋島嶼,美軍在短兵相接的交戰(zhàn)中徹底地摧毀了對手,進占日本本土看來也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在太平洋諸島與日軍的近身作戰(zhàn),確實也讓美軍感到恐懼。日軍的頑強抵抗完全出乎美國人的意料,他們迫切需要知道:這些寧死不降的日軍,究竟是些什么樣的人,為什么具有如此堅韌之氣質(zhì)?應該怎樣做才能讓這些頑固分子明智地放棄抵抗,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珍惜生命的美軍之傷亡?  隨著歐洲和中國戰(zhàn)場的節(jié)節(jié)勝利,到1944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法西斯軸心國的失敗,而將要宣布結束。在德國和日本的戰(zhàn)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美國迫切需要為戰(zhàn)后對德、對日的處理辦法制定決策。  與美國一樣,德國受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和熏陶。制定對德政策相對容易。對德國的處理辦法是明擺著的:同納粹德國抗爭到底,對德實施占領,粉碎其原有的統(tǒng)治機構,由盟軍直接進行管轄。而日本卻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東方國家,美國對其相當陌生。了解日本進而制定對日政策,便成了美國政府的當務之急。當時美國政府所面對的問題主要有:日本政府會不會投降?對日本能不能使用對待德國的那套辦法?如果日本不投降,所謂“擒賊先擒王”,是否要對其皇宮首先實施轟炸?如果日本投降,那么對其統(tǒng)治,是由盟軍直接統(tǒng)治還是保留原來的統(tǒng)治機構進行管轄?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從而制定正確的對日政策。美國政府動員了各方面的專家來研究日本。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本書的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便是其中的一員。

編輯推薦

  《菊與刀》由著名學垀周國平作序推薦,別怕,我是一讀就懂的經(jīng)典!  有統(tǒng)計表明:是否接觸過經(jīng)典,關系到人的一生。為人生種下一棵知識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菊與刀》導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