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作者:肖復興 頁數(shù):400 字數(shù):40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又回到了北大荒。 當我從北京到達哈爾濱,剛剛走下飛機,迎面撲來縷縷的風。立刻感覺它與北京迥然不同,那是只有東北9月才有的風!第二天,我渡過松花江來到太陽島,看到那一片綠中泛著金黃的白楊樹林,立刻想起北大荒,那是只有北大荒才有的色彩! 今天,我真的又返回了北大荒!我發(fā)現(xiàn)人的感情真是奇特得很,似乎具有味覺和色彩,而且具有強烈的磁力。在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滲透包括我在內(nèi)的40萬知青(其中大多是老三屆)青春的血汗和夢。如今36萬多人回城了。3.7萬的老三屆還留在這里。我就是為了尋找他們而來的。 “莫向故國思故里,且以新火試新茶?!边@是十幾年前一位老知青朋友抄送給我蘇軾的一句詩。它道出“老三屆”人當時的心情,那以往痛苦的經(jīng)歷與磨礪,和如今依然頑強藏在心底的摸索與追求。十幾年來,我與他們榮辱與共,相濡以沫。有誰知道他們?yōu)闅v史和國家付出的犧牲,為家庭老少兩代肩負的重軛呢?寫出他們這如許痛苦的摸索和執(zhí)著的追求,一直是我的向往。與在各行各業(yè)苦斗著的老三屆不同,我手中多了一支筆。我不能辜負他們。 《啊,老三屆》發(fā)表后短短時間里,我沒有想到我及被采寫者一下子會收到那么多來信。能與讀者心貼近,作為作者感到慰藉,也感到鼓舞。它說明社會上關心老三屆者為數(shù)眾多,也啟迪我進一步思考文學這一古老命題之謎:究竟什么才是它的內(nèi)涵和精髓? 同時,我也沒有想到,這篇報告文學剛剛發(fā)表幾天,就得到人民日報出版社的鼓勵。他們建議我編成一個集子,并迅速幫我編輯成冊,付梓出版。除感謝外,我感到文學所獨具的友情,以及它所包蘊共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將《啊,老三屆》一篇,及前兩年寫的一組有關老三屆的報告文學集成一束為其續(xù)篇,合為一冊,獻給讀者?,F(xiàn)在,我又來到北大荒,坐在松花江畔寫這篇小序,心里的滋味真是不一樣。我想從這里出發(fā),采訪依然留在這里的老三屆。明年,我想能夠到西北等地,采訪那里的老三屆。僅就北京老三屆來說,許多人在祖國各地偏僻的角落不為人所知,默默奉獻著他們的人生。我知道我的筆力有限,但我愿意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樣一批默默無聞,卻支撐著共和國大廈的脊梁們!這里沒有炫目的色彩,卻有著渾厚的人生!我希望得到讀者朋友的支持和批判,并請你們等著我1 1987年9月12日于佳木斯
內(nèi)容概要
《絕唱老三屆》最初寫于1987年,修訂版的《絕唱老三屆》為作者今年在原書基礎上補充而寫。這部書原來寫的大多是在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分赴全國各地的知青在鄉(xiāng)村的生命、情感與命運,以及知青大返城初期的生活境遇。修訂版補充的是知青返城后這三十余年的跌宕起伏新的生活際遇與命運,極具時代感。
本書將知青這一代所經(jīng)歷的上山下鄉(xiāng)到改革開放這幾個中國歷史不同的重要時期的生活命運,有了一個更清晰完整的勾勒。這在已經(jīng)出版的關于知青的書籍中是極少見的。更為突出的是,此書更多真實鮮活的生活細節(jié)和文學特色,也就更為生動豐富而感人。特別是此書不僅寫有當年知青典型的風云人物,而且更多描摹了底層的知青命運,不僅富有共和國這一段斷代史的特點,同時更為真切地勾勒這一代人的命運軌跡,使得史與人互為表里而更為可觸可摸。而此次修訂正逢毛主席發(fā)表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講話45周年之際,使得本書極具歷史印跡。
作者簡介
肖復興,河北滄縣人,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1978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我們曾經(jīng)相愛》《早戀》《青春夢幻曲》,中短篇小說集《四月的歸來》《北大荒奇遇》,報告文學集《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多夢時節(jié)——肖復興報告文學集》等。報告文學《海河邊的一間小屋》《生當作人杰》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屆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近作有《其實奧運會已經(jīng)開始》《底層的叩問》《肖復興散文100篇》等。
書籍目錄
初版后記
二版自序
修訂版前言
上
部蔡立堅筆記
關于高崇輝
一只胳臂
遺忘的荒火
十九歲遠行
遙遠的手風琴
折斷的翅膀
父親的生日
夏利的希望
女兒的代價
同桌的你
脆弱的過去
大學之夢
書包的故事
回扎魯特旗
遲到的悔恨
同學“馬二”愛情故事
一籃蘋果
嘎達梅林
養(yǎng)狗記
土著詩人
玉門關下
土插隊和洋插隊
一個殘疾孩子和我們
下
部一個男人和四個孩子
為了一間房子 命運的瞬間
人和潮流
別人的城市
一個普通的夢
萌動自殺之后
丈夫畢業(yè)歸來
假離婚
破夢難圓
人生如戲
特殊的婚姻
附 錄
烏 夜 啼
麗 人 行
老三屆斷想(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1966年底,蔡立堅和另外三個同學徒步到延安串聯(lián)的途中經(jīng)過了杜家山這個小山村,而使得名不見經(jīng)傳的杜家山聞名。人生與歷史常常是在不經(jīng)意間偶然發(fā)生并拐了一個彎兒。 那天,他們從北京徒步串聯(lián)到達山西,已經(jīng)走了半個月。清早,他們從山西的順馬坊出發(fā)走了60多里,一路全是荒山野村,寒風寂寥。由于中午飯沒吃,餓得肚子實在難受,好不容易在下午4點多見到一個叫做慶城的小村,他們像見到了救星一樣,急不可耐地奔上前,起碼可以有飯吃了。但是,此地的紅衛(wèi)兵接待站告訴他們沒有一粒小米了,讓他們到下一個村子。他們問下一個村子還有多遠?回答說還有17里。這個還有17里地的下一個村子就是杜家山。 如果當時慶城有吃的,又累又餓的他們也許吃飽了飯就住在慶城了,因為冬天4點多鐘的太陽就要落山了,暮色四合,天寒地凍的,他們走得實在疲憊不堪,肯定就住在慶城了。那么只有在第二天才會路過杜家山,恐怕既不會在那里吃又不會在那里住,很可能就和杜家山擦肩而過。 但是命中注定,杜家山要嵌人她的生命中。 那天,是她帶頭走在最前面,向杜家山走去。離開慶城走不多遠,太陽就落山了,天很快就黑了下來,黑下來的荒山野嶺很可怕,沒有一絲亮光,只有一條尺把寬的小路帶他們走向這個杜家山。小路兩旁都是沒人深的蒿草,不時有野雞、野兔在面前飛起、跳起,黑影幢幢的,鬼魂一樣。嚇得同行的另外兩個女同學都害怕得要命,一個女同學走不動了,落在最后面,唯一的男同學要照顧她攙扶她,蔡立堅便自告奮勇地走在最前面,手里拿著一把一尺多長的刀子,這是他們唯一的武器。七里溝三里坡,看著近能跑死馬的。17里地的荒山野嶺的夜路,不是那么好走的。杜家山就是這樣第一個出現(xiàn)在她的面前。 她永遠不會忘記那天晚上的狗叫,那天晚上出現(xiàn)在夜色中馬燈的燈光,還有那些鄉(xiāng)親渾濁卻絕對是在城里見不到的真誠的眼睛……一個年輕人,在那樣饑餓的時辰下,在那樣荒涼的夜色中,在那樣淳樸的鄉(xiāng)情里,當然,更是在那樣將血液燃燒起火焰的激情革命年代里,這個叫做杜家山的小山村一下子在她的眼睛里膨脹。那里的狗叫聲和馬燈光才顯得親切無比,那個當時只有5戶16人的小小村落是那樣貧窮落后,記賬都是用記有符號的紅綠紙條代替,卻讓她有了一種家的感覺。 他們在杜家山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早離開杜家山時,老鄉(xiāng)一直把他們送到村口,還舍不得回去。他們爬上村旁大羅山要到太谷縣去,站在山上回頭一望,她看見村里的老人擔著水桶一步步艱難挪著,佝僂的影子在陽光下皮影一樣慢慢地移動著,一種蒼涼而凄苦的酸曲的旋律,似乎在山坳里彌漫。在那一瞬間,蔡立堅的心里怦然一動,讓她涌出那個時代常會膨脹出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感,她決心串聯(lián)之后要回到杜家山來插隊落戶。 那天,在她的家里,她這樣對我說:“我覺得這是我的責任。心里拴了一根繩,那一頭在杜家山的老鄉(xiāng)手里抻著,每走一步都被老鄉(xiāng)抻著。”P4-5
后記
是歷史,使得老三屆成為特有、專用的名詞。 在未來的詞典中,撰寫這一詞條解釋時,需要頗費斟酌,需要持有深沉的感情色彩,也需要秉以濃重的史家手筆。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插隊,使老三屆喪失了整個的青春; 從農(nóng)村插隊返回城市又一個十年,老三屆迅速地步入了中年。 歷史,可以宜粗不宜細,這前后兩個三十年不過是暫短的一瞬間;人生,卻是宜細不宜粗的呀,三十年!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好過? 老三屆,命中注定是含有滄桑感的動蕩的一代,是道路曲折卻依然探索前行的一代,是狂熱與消沉、惶惑與掙扎、失敗與成功、淚水與歡笑交織的一代。是愚弄、欺騙、陰謀同希望、熱望、期望痛苦糾纏的一代,是遭受毀火而不被毀滅的一代,是和共和國的歷史榮辱共存、脈搏共存的一代。 僅僅是情感、僅僅是命運,僅僅是懷舊的歌和晚會,僅僅是悲歡離合一杯酒的聚會,是不夠的。 老三屆,不需要廉價的同情;不需要居高臨下的恩賜;不需要空頭支票的給予;不需要隔靴搔癢的理解。 歷史造就了老三屆,老三屆也造就了歷史。這一段歷史是我們共和國最為特殊的歷史。是他們結束了一個時代,又是他們開始了一個時代。 在這兩者之間,他們付出了全部的青春。他們霜染兩鬢。 在上一代歷史與下一代歷史,在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間,他們是無可取代的過渡者,承上啟下,是連接著兩代的生命鏈。 他們的痛苦、思戀,或挽歌,或恨曲,或煉獄和涅槃,無不打上這一段特殊歷史的烙印。 他們和這一段“文化大革命”歷史膠黏在一起的命運,將影響我們的終生乃至發(fā)酵于我們的后代。 老三屆一生受兩張紙的壓迫—— 年輕時,是檔案袋里的出身那張紙; 現(xiàn)在,是檔案袋里的文憑那張紙。 出身,關系著上學、工作、提升、婚姻…… 文憑,同樣關系著這一切…… 關于出身,無法自己決定; 關于文憑,可以自己決定了。青春卻一去不復返。 誰能知道并懂得這兩張紙竟有如此之大的魔力? 誰能知道并理解這兩張紙磨盤一樣沉重地壓迫著老三屆? 世界上什么都不會是永恒的。一切困難,也都是暫時的。這是老三屆之所以永不向命運屈服的原因。 這原因來自對世界的根本的認識。這種對世界的認識,是老三屆的哲學。 這種哲學,讓老三屆坦然面對人生。 在艱難困苦動蕩顛簸中付出的青春,收獲的絕不僅僅是荊棘。 在那些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中,沒有把一代人摧毀,而把一代人磨煉出一種驚人的毅力。這種毅力,僅僅說是吃苦耐勞是不夠的,那是一種經(jīng)得起打擊甚至摧毀的精神,是一種處于劣境之下仍然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是一種在青春時期本該有所作為而未能實現(xiàn)便越發(fā)抗爭的精神。 這種精神,雖然交織著血和淚的痛苦,卻是得天獨厚的。 這種精神,帶有亞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悲劇意識。 對于我們這一代人,已經(jīng)漸漸醒悟: 人生其實是瞎老太婆織的一張漁網(wǎng),別看當初織得不在意,一個網(wǎng)眼、一個網(wǎng)眼,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斷了哪一個網(wǎng)眼,整個網(wǎng)就全完了。 …… 這是一種根對葉和花的蒼涼心態(tài),坦蕩胸懷。 同我們的下一代相比,老三屆一條腿留在過去,一條腿邁在了現(xiàn)在。這是老三屆的局限,也是老三屆的財富。 留在過去,讓我們沒有輕易地割斷歷史; 邁在現(xiàn)在,讓我們還有努力和機會走向未來。 留在過去,讓我們常常容易懷舊而趨于保守; 邁在現(xiàn)在,讓我們常常不甘心沉淪落伍而努力掙巴。 老三屆,是新與舊的結合體;是歷史和現(xiàn)實的孿生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繼往開來無可取代的特殊一代,是連接上下兩代人必不可少的生命鏈。 我們咀嚼老三屆的命運,并不只是咀嚼悲歡離合,沉浸于懷舊的情緒之中,而是咀嚼并抒寫歷史。 紀伯倫曾寫過這樣一句詩:“如果一棵樹也寫自傳的話,它不會不像一個民族的歷史?!? 同樣可以說:如果一個老三屆也寫自傳的話,一樣不會不像我們民族的歷史。
編輯推薦
肖復興編著的《絕唱老三屆》內(nèi)容介紹:是歷史,使得老三屆成為特有、專用的名詞。 在未來的詞典中,撰寫這一詞條解釋時,需要頗費斟酌,需要持有深沉的感情色彩,也需要秉以濃重的史家手筆。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插隊,使老三屆喪失了整個的青春; 從農(nóng)村插隊返回城市又一個十年,老三屆迅速地步入了中年。 歷史,可以宜粗不宜細,這前后兩個三十年不過是暫短的一瞬間;人生,卻是宜細不宜粗的呀,三十年!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好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