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3-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王壽南 編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歷代思想家》序王壽南中國是一個文化源流久遠的古國,中國文化的能久能遠,其基本的原因是中國學術思想的發(fā)達,給予中國人在政治、社會及人生觀各方面極大的啟示和引導。中國文化能夠歷久而彌新,便是歷代的思想家不斷有創(chuàng)新與發(fā)明,給中國文化不斷地注入活力的緣故。梁啟超先生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把中國學術思想的發(fā)展劃分為七個時期:“一、胚胎時代,春秋以前是也;二、全盛時代,春秋末及戰(zhàn)國是也;三、儒學統(tǒng)一時代,兩漢是也;四、老學時代,魏晉是也;五、佛學時代,南北朝唐是也;六、儒佛混合時代,宋元明是也;七、衰落時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八、復興時代,今日是也?!绷喝喂姆制诖笾履転橐话闳怂邮埽喝喂f的衰落時代即指清代,而復興時代便指清末以至今日??v觀中國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大勢,春秋戰(zhàn)國、宋明、清末以后為三個興盛的高峰,這三個高峰的造成有其共同的因素,便是中國人的生存環(huán)境(物質的與精神的)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而產生自救性的覺醒,這種自救性的覺醒使中國文化增加活力而得以繼續(xù)生存下去,所表現(xiàn)出來的便是思想界結出了許多光輝燦爛的花朵。本書編撰的目的是要介紹歷代有重要貢獻的思想家的生平、思想和影響,希望這份“整理”傳統(tǒng)文化的工作,對目前正在推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有所幫助。本書的編撰構想和策劃從一九七四年夏開始,我首先向前輩學者王云五先生、錢穆先生、屈萬里先生、薩孟武先生、沈剛伯先生等請教,諸位前輩先生對編撰方針、思想家人選、撰寫體例,都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意見,使本書得以順利開始擬訂體例。本書要求以淺顯的白話文撰寫,都是希望本書成為一部人人能讀、愿讀的思想史。我從許多年前便提倡“學術通俗化”,呼吁學術走出古代士大夫的象牙之塔,應該對社會大眾作更多的影響。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學術思想一向受到世人的重視,可是,我們一般民眾和學生卻很少對我國的學術思想有較深入的了解,中學課程里雖然選讀《論語》、《孟子》,但卻很少學生能夠暢述孔孟的思想,這是因為教科書所選的是文言文,學生背誦的目的在應付考試,其中思想的精義并沒有溶入腦海,所以,背誦古人的名著雖多,卻只當作文學作品去欣賞,不能影響觀念,本書的力求通俗化,便是希望以通俗的方式,將中國的學術思想介紹給社會大眾,使社會大眾易于接受。本書的約稿工作從一九七四年九月開始。每篇文稿交來以后,都要另請一位專家學者予以審閱,應邀擔任本書審閱工作的有屈萬里先生、薩孟武先生、陶希圣先生、林尹先生、嚴靈峰先生、陳立夫先生、高明先生、胡秋原先生、程文熙先生、沈云龍先生、何佑森先生、魏汝霖先生、龍宇純先生、楊樹藩先生、周何先生、賀凌虛先生、王爾敏先生、張朋園先生、陸寶千先生、張曼濤先生、陳鼓應先生、何啟民先生、呂實強先生、陳新雄先生、李云漢先生、蔣永敬先生、黃錦鋐先生、張玉法先生、黃清連先生、李世杰先生、洪金富先生和印順、慧岳、曉云三位法師,我在此特別向各位審閱先生致謝。本書是由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文復會副會長王云五先生和秘書長谷鳳翔先生對本書的編寫給予全力的支持,才使本書得以出版。文復會副會長王岫廬(云五)先生是中國出版界的拓墾者,數(shù)十年來,一直都是中國文化園地中辛勤工作的園丁,岫廬先生是我最敬愛的老師,他兼任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的董事長和商務印書館的董事長,為了支持本書的編寫和出版,岫廬師特別指示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撥付六十萬元作為本書的稿費,不足之數(shù)由文復會負擔,本書的出版工作則由商務印書館負責。本書的能夠出版,可說是岫廬師和岐山先生的支助所賜,我愿意在此向岫廬師和谷先生致最高的敬意和謝意。本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他們在學術上的成就毋庸詳介,他們肯為本書撰寫通俗化的文章,我十分感激,本書如果能得到社會的重視,實在是他們的心血所換來的。本書的出版是學術通俗化的一項嘗試,也是為文化復興工作盡知識分子的力量。本書的缺點在所難免,我誠懇地希望讀者先生們給予指教。王壽南謹識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日于政治大學歷史系
內容概要
《中國歷代思想家》系由臺灣中華文化總會與王壽南教授共同擔任主編,兩岸學者聯(lián)袂撰寫。這套著作將還原歷代思想家在中華思想傳承中的成就與影響。此次以簡體字出版,對文中的古今地名對照、注文體例和文字錯誤等作了必要的訂正,并將原25分冊按歷史年代合并為先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現(xiàn)代等凡7種14冊。本書為《中國歷代思想家》之《宋明1》,介紹了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周敦頤等14位思想家的生平、學術思想及其評價。
作者簡介
王壽南,臺灣著名歷史教授。曾任臺灣政治大學文理學院院長、臺灣政治大學歷史所所長、臺灣歷史學會理事長、臺灣唐代學會理事長等。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中國政治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其著作《唐代藩鎮(zhèn)與中央關系之研究》、《唐代政治史論集》、《唐代人物與政治》、《隋唐史》,為當代隋唐史研究重要作品,主持出版“古籍今注今譯”系列、“中國歷代思想家”系列、“岫廬文庫”等,皆影響深遠。
書籍目錄
中國歷代思想家----宋明(一)
范仲淹
孫復
胡瑗
邵雍
周敦頤
司馬光
張載
王安石
程顥 程頤
楊時
朱熹
呂祖謙
陸九淵
中國歷代思想家----宋明(二)
陳亮
邱處機
葉適
真德秀
耶律楚材
許衡
方孝儒
陳獻章
中國歷代思想家----宋明(三)
中國歷代思想家----先秦(一)
中國歷代思想家----先秦(二)
中國歷代思想家----漢
中國歷代思想家----魏晉南北朝
中國歷代思想家----隋唐
中國歷代思想家----清(一)
中國歷代思想家----清(二)
中國歷代思想家----清(三)
中國歷代思想家----現(xiàn)代(一)
中國歷代思想家----現(xiàn)代(二)
中國歷代思想家----現(xiàn)代(三)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不過佛道二家功德修養(yǎng)的目標,與儒家的要求畢竟不同。儒家修身的最高理想為成圣成賢,佛家的要求是寂滅無我,道家則以虛靜為其最高境界。盡管在觀念上,個人必須以本身修養(yǎng)為人道的基礎,儒道佛三家似乎具有共同的要求,然而即因為累積功德的修養(yǎng)過程及終點的不同,因此最后的收獲必不可能完全相同。假如有意地彼此來摻和一下,很可能會導致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偏失。其結果往往是始料所未及的,或者是非常有價值,或者是貽害無窮。當時絕難想象預料,而往往必須要等到塵埃落定,始能論定是非。既然宋儒開始引用佛道二家的理論,來解釋儒家經(jīng)典中有關修身的問題,則在修養(yǎng)的方法途徑上一定會有很多新的啟示,但也必然會形成許多新的傾向或偏向。譬如道家講求虛一寧靜,講求先天氣稟,講求有生于無;佛家講求明心悟性,講求無住無礙,無染無著;如果用這些道理來解釋儒家天命之性、率性之道的本體,或是慎獨存誠、精一執(zhí)中的方法,不僅是一定可以講得通,而且還會有很多新的發(fā)現(xiàn)和意見,于是探討的程度自會日益深入而細密,在指導人生及社會群眾的途徑方面,也自然會有非常深廣的影響。然而同樣的,在思想的路線上也會不自覺地隨著這些影響,而逐漸遠離現(xiàn)實生活,逐漸趨于抽象的冥想,玄虛而不可捉摸的境界。起先多少還能把握住儒家的經(jīng)典為依據(jù),到姚江學派的末流,則嚴重到根本束書不觀,只知靜坐自省,希望能從虛無生靜、靜而能悟的過程中,塑造出理想的儒家仙佛,能悟出圣賢摻和佛道的道理來。稍有一點心得,就召開講學會,寫語錄,以廣流傳。漸漸蔚成風氣,得到大家公認,認定這就是學問,這就是圣賢之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