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作者:莊士敦 頁數:315 譯者:耿沫
Tag標簽:無
前言
1901年7月25日上午十一時許,一位靦腆的、稚氣未脫的中國貴族登上了香港海岸。他身著華麗的絲綢盛裝,頭戴清朝最高品秩的紅色頂戴花翎。在碼頭,代表當地政府的英國官員迎接了他及為數不多的隨從。本書作者也忝列其中。一路上警察護從,擋住列于道路兩旁好奇圍觀而又神情冷漠的人群,使其保持距離,以示尊敬。四位紅袍轎夫一路小跑,載離碼頭。一刻鐘光景,轎子停在總督府門前。在這里,他將受到英國殖民地總督的歡迎。這位尊貴的訪客便是大清國當朝皇帝的弟弟,醇親王。而迎接他的是大英帝國國王愛德華七世派駐香港的代表——亨利?布萊克閣下。這次到訪值得紀念。如果醇親王愿意,他此行本應受到當局正式的禮儀接待。然而,這些儀式大都被取消了。當德國的巴伐利亞號駛入港口時,沒有英國軍艦隊向他敬禮,沒有海岸炮兵隊鳴炮。當他上岸后,也沒有受到儀仗隊的歡迎。這都是按照他的意愿進行的。因為他此行身負一項恥辱使命,而流著中國皇家血液的他,在完成這項使命之前,不愿講究任何排場。一年零三十五天前,醇親王還未踏上香港的土地。那時,德國駐中國的大使在北京的街道上被一名義和團成員殺害了。1900年6月20日,德國克林德大使被殺一事傳遍全世界,這是歷史上悲慘的“使館圍城”事件爆發(fā)的標志?,F(xiàn)在,勝利同盟國迫使戰(zhàn)敗的中國和平解決此事,其中一個條件是:一位大清國的王公親赴德國,代表中國皇帝,在德國皇帝座前表示誠摯的哀悼和歉意。然而,在中國人的眼里,對方至多是一個附屬國的國王,甚至只是無禮野蠻的小國君主。當時我曾做過一些記錄,里面寫著這樣的文字:“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雖然醇親王沒有資格成為皇帝,但他的兒子卻有可能成為皇帝。自然,這種可能性讓醇親王在中國未來的政治舞臺上扮演一個非同尋常的角色?!边@些評論準確無誤地預示了醇親王未來的命運。從德國回來后,太后把她的親信、總督內閣大學士榮祿之女許配給他。1906年初,他們的大兒子出生了,取名溥儀,他后來成為了中國的末代皇帝。醇親王攝政,成為了時局動蕩的年月里真正的統(tǒng)治者。醇親王從香港返回不久,另一位皇室成員,載振親王(子承父位),也就是后來的慶親王,途經香港,前往英國倫敦參加愛德華君主的加冕典禮。他肩負著無辱于中國的使命,因此在香港的禮儀規(guī)格,一絲未減。正因為這兩次機會,我得以與清朝的皇室成員接觸。后來,我與他們的關系比其他任何一個外國人都要親密。但此前,我已經結識了一位與清朝命運息息相關的人。相比于我認識的其他王公,他將在中國歷史上占據更加榮耀的地位。1898年的圣誕節(jié),我以“東方見習官”的身份抵達香港。那年,中國發(fā)生了很多轟動性的事件,這些事件的領袖往往來香港避難。我第一次見到康有為是在總督府里。他是當時中國最令人欽佩也最令人憎恨的人物:欽佩,甚至崇敬,是對那些忠于朝廷的人來說,他們懷著滿腔愛國的熱情,期望全世界都尊重他們的國家;憎恨,甚至害怕,是對那些頑固自大、不向西方學習的人來說,他們認為中國的皇帝是理所當然的眾王之王。我第一次見到這位偉大的改革者和“當代圣賢”時,他正哀悼戊戌六君子。這六君子比他更不幸,已遭到太后及其寵臣和背叛者的毒手。六君子中的一位是他的胞弟,名叫康廣仁。北京的朝廷及各地的省會都巨額懸賞,捕捉康有為歸案,無論生死。雖然他在香港被英國政府小心地保護著,但他還時刻處在被暗殺的危險當中。在警察的陪同及保護下,他以客人的身份拜會了英國國會議員查爾斯?貝思福勛爵,并進行了有趣的會話——這些會話都被查爾斯記錄在旅游感想中 。在香港逗留幾天后,康有為分別去了日本、加拿大、美國和歐洲。在此期間,他的性命時刻都受到朝廷間諜和特務的威脅。只要太后還活著,他就會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事實也確實如此,盡管他后來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卻一直流浪著,直至他生命的盡頭。我寫這本書,主要是為了記錄一些清朝統(tǒng)治下的紫禁城在黃昏時期的種種事件——從1912年初民國成立到1924年11月溥儀被“基督將軍”及其部下驅逐出宮的十三年間所發(fā)生的事。為了方便那些對中國現(xiàn)代政治不熟悉的人,我覺得有必要在描寫紫禁城黃昏前的白天——一個被滿天烏云覆蓋的白天——和黃昏后暴亂的黑夜。正如這本書描述的那樣,黎明和夜晚到來之前都會有薄暮。黃昏可能被夜晚吞噬,但是它又帶來了光芒四射的陽光。這正是欽佩且尊重中國人民(那些了解中國人民的人都會如此)的人所熱切希望和堅信不移的。很多人都相信,我們在蒼穹上已經發(fā)現(xiàn)了新一天的第一縷陽光。然而,本書將要講到的是黃昏,不是黎明前的薄暮。我講述的故事歷經三十四年,始于1898年——那時,抑郁絕望的光緒皇帝決定嘗試康有為呈獻給他的改革計劃,結束于1931年底——清朝皇帝回到其祖先的發(fā)源地滿洲,之后一年,滿洲就成為世界政治風暴的中心之一。
內容概要
這是一個莊士敦的懷舊集,以他與溥儀的主要交往經歷為線索,記述了從晚清到民國期間,中國發(fā)生的大小事件,如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進京、辛亥革命、張勛復辟、五四運動、馮玉祥逼宮等事件的看法,客觀反映了從帝制到共和的艱難過渡。雖然對某些問題有狹隘之處,但一些看法不乏思考的光芒。
《暮色紫禁城:洋帝師眼中的溥儀與近代中國》筆觸細膩,還對溥儀的一些生活小事有詳細記錄,如五四運動時期,溥儀閱讀《新青年》;1922年,溥儀將結婚的巨額禮金捐給慈善機構;1923年日本大地震后,溥儀捐款巨大,等等,展示了一個聰明、幽默、追求進步卻誤入歧途的溥儀。這些記載對我們今天研究溥儀和民國具有巨大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莊士敦(ReginaldF.Johnston),英國人,原名雷金納德?弗?約翰斯頓,畢業(yè)于牛津大學。l874年出生,l898年來華,行走中國二十多個省,在華生活三十多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師”頭銜的外國人。
莊士敦通曉中國歷史,熟悉中國各地的民俗風情,對中國的儒家、老莊等也有研究,曾任倫敦大學中文教授,指導過文學大師錢鐘書,還撰寫了大量關于中國問題的論著。
然而,在中國文獻中,莊士敦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文化侵略的急先鋒,有人甚至認為他是英國特務,借教英文之機,充當小朝廷與英國使館的聯(lián)絡人。
而在英國人的眼中,莊士敦又是一個過于熱心擁抱異國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個效忠外國主子的“英奸”,為當時輿論所不容。晚年,莊士敦在自己的小島辦了一個陳列館,陳列著溥儀賞賜給他的朝服、頂戴及飾物等。
1938年3月,莊士敦在飽受爭議中去世,終身未娶。
書籍目錄
序言
第一章 1898:戊戌變法
第二章 維新運動的失敗
第三章 1898-1901:太后反擊與義和團運動
第四章 1901-1908:光緒皇帝的最后歲月
第五章 慈禧太后
第六章 1911:辛亥革命
第七章 清室“優(yōu)待條件”
第八章 大清皇帝和洪憲皇帝
第九章 1917:張勛復辟
第十章 《松壽老人自述》
第十一章 紫禁城:1919-1924
第十二章 帝師
第十三章 黃昏中的清廷
第十四章 內務府
第十五章 少年皇帝
第十六章 君主制的希望和夢想
第十七章 龍的躁動
第十八章 龍振雙翅
第十九章 龍鳳呈祥
第二十章 陰謀與計策
第二十一章 御花園
第二十二章 頤和園
第二十三章 十一月五日事件
第二十四章 龍的困頓
第二十五章 皇帝出逃
結尾篇、龍歸故里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1898:戊戌變法19世紀,清朝皇室的權威不斷被削弱。當時的清朝,對內要面對連綿不斷的戰(zhàn)亂,對外要面對災難性的戰(zhàn)爭。這不僅動搖了皇位的根基,而且似乎為中國的“崩潰”拉開了序幕。查爾斯o貝斯福勛爵在1899年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恰如其分--《中國的崩潰》。四年前,一個小小的島國(日本)把中國踩在腳下,讓中國陷入求救無助、受盡欺凌的境地。而在過去,那個島國一直遭到中國的輕視。而且,這并不是中國第一次遭受這種欺凌,也不是最后一次。臺灣被劃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而滿洲(包括旅順和大連),如果不是因為歐洲三大強國(德國、俄國和法國)的調停,也早已淪陷了。不過,三年后,俄國仍把這里占為己有了--盡管它之前還假惺惺地逼迫日本把這里歸還給中國。俄國對滿洲的占領大大提高了它的軍事地位。這樣一來,俄國就在清朝皇家的發(fā)源地滿洲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一位從1898年就居住在滿洲的英國商人說:“他們眼睜睜地看著俄國吞并這個國家?!边€有一位英國的上層傳教士說:“他和他的同伴都以為滿洲是俄國的一部分,只是名義上不是?!睂τ谀切┭芯繚M洲現(xiàn)狀的人們來說,不應該忘記:中國人從未參與過任何把俄國人驅逐出滿洲的運動。毫無疑問,在那場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zhàn)爭中,如果日本沒有戰(zhàn)勝,那么,無論在事實上,還是在名義上,今天的滿洲--不僅僅是遼東半島,而是整個滿洲--都可能成為俄國的一個省。但是,臺灣和滿洲只是1898年丟失的領土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當時中國的磨難達到了極點。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沿海強占港口,圈定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膠州地區(qū),包括優(yōu)良的青島港口,被德國人霸占了;威海衛(wèi)地區(qū)將近三百平方英里的地域,被英國租借,而且在接下來的三十二年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另外一片與之面積相似的地域--香港--作為附加條款被英國租借為殖民地,為期九十九年;廣東省南部海岸線的廣州灣地區(qū),也同樣被租借給了法國。當時,意大利想要租借浙江省的一個港口,當被中國拒絕后(正值墨索里尼上臺前期),意大利內閣竟因沒能在這一偉大游戲中贏得獎品而狼狽倒臺。如果西方國家認為能夠繼續(xù)愉快瓜分中國領土,而中國人民和朝廷也只是皺皺眉頭的話,他們很快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當外國侵略開始采用“文明”手段時,中國人民開始意識到他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和敵對的世界里。同時也認識到,中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并擁有比其他國家更加廣闊的領土(如果附屬領土也算的話)。但是,與那些只擁有1/20中國領土和人口的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在世界之林中發(fā)揮的影響力卻微乎其微,而且?guī)缀醯貌坏狡渌麌业淖鹬?。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中國人都是一個驕傲、敏感的民族,他們不會永遠讓自己在世界之林中落于人后。永遠不要期待他們會默認西方人或日本人比他們更優(yōu)越,這種說法(對于那些了解中國人的人來說)很明顯是錯的。中國人拒絕接受此類言論,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虛榮心。一些知識分子和有想法的人開始思考中國一直以來的狀況。當這些人把中國現(xiàn)狀與他們的期望值相比時,他們發(fā)現(xiàn)了差距,于是去尋求原因。他們沒有在自然法則中尋找,而是在改變的環(huán)境中尋找,在可以改正的錯誤中尋找。由此可見,改革派的產生是必然的,而劃分為兩個派系也是必然的。右派相信漸進式改革,不贊成災難性的國體改革,而左派則堅持只有從根本上變革才能拯救國家。康有為(他的弟子稱他為“南?!?,這個名字是由他的出生地而來)是19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運動中最杰出的領袖之一。他被人們當成溫和派,因為他始終忠于皇上。然而,1898年,他是一個危險的極端主義者,因為他呈給皇上的奏折直接導致了曇花一現(xiàn)的“百日維新”運動?;适页蓡T及“尊貴的上層人”對康有為及其作品那又怕又恨的心情,可以與中歐地區(qū)人民對異教和巫術的恐懼和憎恨相提并論,也可以喻之為現(xiàn)在敵人主張的法西斯主義和希特勒主義。不嚴格地說,康有為是1898年中國的“布爾什維克頭子”。盡管他的主張沒有導致根本性的變化,他在十五年后,卻注定遭人嘲諷,被當做死硬派和反動派??涤袨樵诒惶貏e推薦給皇帝之前,就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廣東享有很高的聲譽。當時,他被人們視為政治和社會改革的熱情倡導者和敢作敢為的儒學解讀者。他被稱為“今文學派”的領袖,而章太炎則是“古文學派”的領袖。1898年時,康有為成功聚集了一批熱情敏感的學生。他既是年輕人的導師,也是他們的鼓動家。他的聲譽很快就越過廣東省而傳遍中國。最終,他的教學也吸引了一些政府高官的注意,其中包括湖南巡撫陳寶箴 ,翰林學士兼監(jiān)察御史許景澄以及帝師翁同龢。翁同龢是當時最出名的學者,祖籍江蘇常熟。他因其學識、詩作和書法而被稱作是18世紀中國文壇著名作家劉墉(乾隆時期的文壇領袖)的精神繼承者。翁同龢的事業(yè)在成為帝師時達到了頂峰。他先后成為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帝師。翁同龢視野非常開闊、自由,跟陳寶箴、許景澄等幾位志趣相投的朋友討論后,于1898年初向皇帝推薦了康有為,并跟他的皇帝學生一起討論康有為政治信條中的閃光點。1898年,盡管光緒皇帝當時已經三十多歲,已不需要再修學,但是翁同龢仍是帝師。這一職位賦予他一項終身的特權,那就是他可以私下覲見皇帝。此外,帝師還可以不受傳統(tǒng)禮節(jié)的約束,坦誠地向皇帝展現(xiàn)自己的想法。而其他官員,不管職位多高,都沒有帝師與皇帝的關系來得親密。翁同龢向皇帝大力推薦康有為的政治主張,一方面顯示了他坦蕩為人、不嫉妒別人的性格(中國朝廷里互相攻擊屢見不鮮),同時,也顯示出他不為當時文壇各種迂腐的保守主義所牽絆。此外,這也表明了皇帝并非像那些文人筆下描寫的那樣,是一個毫無思想、毫無主見的人。翁同龢比朝廷上的任何人都了解皇帝的性格和能力,他甚至比太后還要了解。他不可能和一個不夠聰慧的昏君去討論、執(zhí)行康有為的改革計劃。不容置疑的是,1898年春天,這位年輕的皇帝跟康有為會面后,對康有為的印象非常深刻。很多年以后,我有機會與康有為一起討論當年的事,他一提起光緒皇帝,滿口尊敬。假如當時他認為皇帝缺乏智慧、愛國精神和誠摯的話,他可能早已加入革命派了。革命派認為大清氣數已盡,清朝的存在已經阻擋了中國的進步,因此,必須推翻清朝。即使康有為年輕時有過這種想法,在他與皇帝會面后,這種想法也煙消云散了。他發(fā)現(xiàn)皇帝不但贊同他的改革主張,而且還迫不及待地付諸實踐??涤袨橛袝r也被稱作帝師,但事實上他從未擔任過這一職位,甚至他與皇帝也只見過寥寥幾面。但是,經過那僅有的幾次覲見,皇帝就賦予了他直接呈交奏折的特權。這樣,他就不用通過官方渠道來呈交奏折了。懷著誠摯的感激之情,康有為接受了這項特權。1898年的夏天,他的奏折使一系列的改革法令得以頒布,這就是著名的“百日維新”運動。這些法令讓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自由主義者既驚訝又驚喜,同時也震驚了大多數的保守派,并引起了他們的強烈抗議。人們習慣性地去批判康有為的改革計劃及體現(xiàn)了他改革主張的朝廷詔令。人們認為那些想法很草率,既不適合中國當時的政治狀況,又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格格不入。誠然,這些批判有一定道理。但是,就算當時施加壓力、賦予信任,讓那些措施得以實現(xiàn),把中國變?yōu)槲鞣降淖h會民主模式,也是一件太過突然的事??涤袨樵谥心陼r,也承認他之前的一些改革主張的確有欠考慮。但是,必須承認,他的大部分計劃和言論都是不乏閃光點及合理性的。雖然康有為和光緒皇帝為之奮斗的夢想破滅了,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夢想荒唐可笑或無法實現(xiàn),而是因為其他的一些與性格和智力無關的原因。這一點,在接下來的幾章里筆者將會再次闡述。第二章、維新運動的失敗要想更好地理解“百日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很有必要留意道德和法律的理論與實踐,而這恰恰是西方學者從未注意過的。從1875年光緒皇帝繼位到1888年間,朝廷大權一直被當時的太后慈禧把持。慈禧既是咸豐皇帝(1851-1861年在位)的遺孀,也是同治皇帝(1862-1874年在位)的母親。她被人稱為“西太后”,因為她居住在紫禁城的西邊?!皷|太后”是咸豐皇帝的正宮皇后,在慈禧太后去世之前就已經離世了。之后,人們也稱西太后慈禧為“老佛爺”或“老祖宗”。在1875-1888年期間,慈禧太后一直發(fā)揮著攝政王的作用,盡管攝政王從未落到一個女人的身上。人們把皇后或太后掌握朝廷大權的情況稱為“垂簾聽政”--即垂下簾子處理國家要事--也就是說,皇后或者太后藏在簾子后邊處理國家大事。這個成語出自唐高宗皇帝(650-683年在位)時期,一直沿用至今。太后放棄攝政被稱為“歸政”或“撤簾”。宋代(10-13世紀)曾有兩位太后執(zhí)掌攝政大權。1888年,朝廷發(fā)布了兩項重要詔令。其中一項宣布即將舉辦皇帝的婚姻大典(按照中國的風俗來說,成婚表示一個人的成年),另一項詔令宣布下一年的第二個月,太后將會歸政。官方在這一年還宣布頤和園的建筑即將竣工。眾所周知,太后期待在歸政后,把頤和園當作她的鄉(xiāng)間居住所。1889年初,婚禮按計劃舉行,當時皇帝十九歲?;楹螅实叟e行“親政”典禮,這意味著他開始承擔皇帝的職責及特權。皇后(后來被稱作隆裕)是太后哥哥桂祥之女。通過聯(lián)姻,太后希望她和她所屬的葉赫那拉氏未來能夠有更大的影響力和威望。根據習俗,皇帝還要迎娶多名妃子。其中包括兩個年輕的姐妹,她們是十五歲的姐姐瑾妃,她于1924年去世,謚號端康;十三歲的妹妹珍妃,她在二十五歲那年悲慘死去了--此事我們在后面還會提到。表面上看,五十四歲的太后很樂意把第二次攝政后所掌握的大權交還給皇帝。 她既不要求什么光環(huán),也沒有任何遲疑。她遵照皇宮慣例,將紫禁城里的寢宮從慈寧宮搬到寧壽宮。這種搬遷可以說是一項公開的儀式,是皇帝全權行使職責和權力的一部分。朝中官員對安排的意義非常理解,而且這也是符合先例的。例如,1795年,在位六十年之久的乾隆皇帝禪讓退位時,他的寢宮也從紫禁城的一邊搬到了另一邊。九十四年后,慈禧太后所選的寢宮與偉大的乾隆皇帝所選的寢宮恰好相同。他們二人也是為了相似的目的而重選寢宮的。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都沒有因為他們的退位而使尊嚴、威望及權力受到損害。對于那些不熟悉中國朝廷規(guī)則和習慣的人來說,很容易忽略這點。把“退位”和“退休”用在1795年的乾隆皇帝和1872年、1889年的慈禧太后身上,會給西方人一個錯覺。1795年,乾隆皇帝舉行了盛大的退位儀式,他不再是皇帝而是太上皇--這表示在他晚年里他將居于他的繼位者之上。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其他地方,退位后的太上皇比在位的皇帝更有威望,而且享有更高的聲譽。盡管乾隆皇帝已經不掌握朝政大權,他依然保留了重要事情的決策權。如果他愿意,他也可以不理會他的繼位者發(fā)布的訓令。毫無疑問,這位太上皇對朝廷的負擔和勾心斗角感到很厭倦,也有可能是他對長生不老之道比較感興趣。所以,他欣然退位,讓他的繼位者盡享皇帝特權。但是他仍然被朝廷大臣認為是朝廷的最高權威,事情的最終決定者。在所有的詔令上,太上皇的名號都居于皇帝之上,這只是提醒所有看過詔令的人,在朝廷之上,還有一個人是連皇帝都要屈膝下跪的。即使歸政后的太后無法與當年的乾隆皇帝相比,她仍然擁有居于皇帝之上的地位--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xiàn)實里?!袄戏馉敗辈]有什么特別授予的榮耀,因為在皇室家族里,按照系譜表來說,這些榮耀本來就是屬于她的。就算她沒有兩次攝政,她的權力也居于光緒皇帝之上,這不僅因為她是皇帝的母親,同時也因為她的輩分。同樣,皇帝若把皇位傳給了下一代,她將獲得更高的稱謂“太皇太后”。事實也的確如此。如我們所知,在1908年光緒皇帝去世后,她在那段短暫的日子里成為了太皇太后,并以太皇太后的名義下葬,并以此載入史冊。由此看來,我們詞典里的“遺孀”這個詞并不是中國“太”的合適翻譯,但我們的語言里確實沒有一個更加合適的詞語。不幸的是,事實就是這樣。因為稱“老佛爺”為“太后”,本身就表明她是一個能力出眾、性格突出的人。否則,有人就會質疑,一個遺孀何以成為國家最有權勢的人?質疑的人肯定不明白,太后不僅比皇帝、皇后及先帝的其他妃子權勢大,甚至比在位的皇帝和皇后的權勢大。這些權勢的高低都是很明確的,以至于無論是在皇帝和皇后去覲見太后或太妃時,還是他們在自己的宮殿里接待他們時,如果得不到太后和太妃的首肯,皇帝和皇后是不可以坐下的。我曾幾次陪同宣統(tǒng)皇帝去拜訪光緒皇帝的妃子端康,發(fā)現(xiàn)宣統(tǒng)皇帝每次都表現(xiàn)得非常尊重,因為她的級別比他高。他對太后的順從更是明顯,所以當我們閱讀到一些如太后居于光緒皇帝之上的描述時,就不要為這樣的描述而大驚小怪。1898年9月之后,太后以羞辱皇帝為樂,這倒是實情,但是她的座次居于皇帝之上這一事實,卻僅僅是為了表示尊貴,不能說明其他問題。我不希望以此斷言,任何一個太妃--不管是否是皇后--都會代替皇上處理朝廷大事。先帝的其他妃子如果不被封為太后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她(如“老佛爺”)開始垂簾聽政,否則她都不能代替皇帝。把太后位于皇帝之上,這是出于法律角度的考慮,以便在緊急的時候,能夠暫時地或者永久地廢除皇帝。這種行為在中國是符合憲法的,至少不是謀反。然而,除非太后在朝廷上能得到足夠的支持,否則,她一般不會做這種事,因為遇到的困難往往是難以克服的。朝廷上也有一些類似罷工的事情。但是她的地位使她成為剪斷皇帝羽翼的最可能的人選。在我們看來,中國太后的職責可能與英國的上議院相似。她甚至不需“垂簾”,就可以審定一些“緊急詔令”。如果有一個國家給她做靠背,那她的影響力和權力幾乎不可限制。這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人們對光緒皇帝所面臨的不幸很少同情,即使是皇室中最忠誠的?;庶h人也是如此。這些人對皇室的忠貞助長了慈禧太后的錯誤與罪過。因為在他們的眼里,“老佛爺”代表著朝廷的最高權力,“老佛爺”才是他們盡忠的對象,而不是光緒皇帝。我經常和中國人討論這個問題,他們以忠于皇室而自豪。正是他們的忠心,反而使他們深受其害。除了康有為及其弟子,還有另外一小部分政治學者,也認識到了中國人對皇位所代表的權力(有時是消極的,大多時候是積極的)的誤解。我發(fā)現(xiàn),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人反抗太后,支持皇帝。當然,還有一些人隨時準備抨擊太后,因為她反對改革。那些人就是共和主義者,以及詛咒皇權思想的人。但是,他們也不尊重那位因此而備受折磨的皇帝。對他們來說,他們不承認滿洲,更不承認清朝。我想,在改革激情過去之后,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會把光緒皇帝放在歷史上的一個合適位置上,給他一個公道的定論。西方人對太后居于皇帝之上既感到困惑也覺得很不正常。但是當把它和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百善孝為先。在中國人的眼里,長輩對晚輩具有權威。晚輩應該服從長輩的意見,以示尊重。這就是中國家庭關系的處理原則,而皇室則應該給整個國家樹立一個榜樣??滴趸实郏?662-1722年在位)是中國皇帝中最強悍、最能干的一位,但他所頒發(fā)的詔令,充分表現(xiàn)了他對太后的尊重和順從。他接受并按照那位杰出女士的“命令”來做事,以示他的孝道。不管怎么說,中國人都非常清楚,他們虔誠的語言將對中國儒家學說的文人產生良好的影響,而這些人正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一個典型例子說明太后擁有的權力。道光二年11月頒發(fā)的皇家詔令宣布,皇帝已經遵照太后的意思,冊立妃子佟佳氏為皇后。即使是純粹的私事--例如決定皇帝妃子的等級,也是由太后而不是皇帝來決定。這樣的事情一點也不奇怪。他們嚴格遵守先例,只要太后在世,妃子的晉級永遠是這樣進行的。即使是皇帝的婚姻也是由太后一手包辦,同時也是由太后來挑選皇后并決定皇帝的婚期。如果我們明白了慈禧太后歸政后的職位是多么尊貴,權利和特權是多么大,我們就不難理解一旦她決定使用這些特權時,她將可以支配多么大的特權,也就可以理解她如何結束歸政,廢除年輕憂郁的皇帝,然后讓維新派陷入混亂和沮喪中。西方的觀察家經常假設,太后用她的成功證實了她的能力和氣勢,而皇帝的失敗則證明了他的軟弱無能。馬士 把康有為貶為“熱情的空想主義者”,把皇帝喻為“缺乏經驗的懦夫”,這都是不公平的。太后所處的位置,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都比皇帝要強得多:從理論上來說,她所擁有的高人一等的稱號不是來自她的能力,而是來自她長輩的身份;從實際上來說,她所擁有的地位使得保守派求助于她,以對抗改革運動。保守派投靠她,既不是因為她有完美的政治才能和領導才能,也不是因為他們把她當做治國能人,而是因為,他們把她當成好斗的保守派領袖,如此一來,那些保守主義者就能按照中國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來制止改革運動了。即使沒有太后,保守主義者可能會制造一起宮廷政變。他們可能會推翻光緒皇帝,并挑選皇室家族中一位不“危險”的人物來繼承皇位。但是這種宮廷政變不能僅局限于宮廷之內。保守派最想做的事就是讓這場政變蔓延到紫禁城以外的地方。現(xiàn)實卻是他們只有一種可行的方法來應對緊急情況,也只有一個方法能夠充分有效地制止維新運動的發(fā)展。這個方法就是祈求中國國內出現(xiàn)一位能夠承擔起法律和道德責任的人來管制皇帝,并得到這樣一個人的支持。沒有人能預想到她會這么做??涤袨楹突实鄱枷M?,她會拒絕卷入政治事件中。她對頤和園很感興趣。在那里,她就像一個小孩一樣沉浸在自己的野餐和戲劇(頤和園里有兩所戲院)當中,對藝術和詩歌充滿興趣。而且,她還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雖然是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她的新寢宮安靜優(yōu)雅,里面又有很多她喜歡的東西。沒有理由認為她會覺得無聊或缺少興奮。然而,她不贊同任何改革計劃,因為改革會影響到皇親貴族們的地位和特權、朝臣和妃子的級別和酬賞。她喜歡執(zhí)掌皇權。例如,1895年,瑾妃和珍妃因為“奢華”的生活習慣而被貶為貴人?;实蹖Υ耸碌膽B(tài)度我們不得而知,即使知道了也無濟于事。1896年,親王載澍因違抗了她的旨意而被革職,并被送入宗人府,罰八十大板,并被永久幽禁。在她歸政期間,她用朝廷法規(guī)與皇室規(guī)則來辦事的行為舉不勝舉。太后干預朝廷要事的一個預兆是,她下令把帝師翁同龢趕出朝廷,原因是他支持維新主張。然而,她此類的行為不常發(fā)生??傮w來說,她似乎很愿意讓皇帝和他的顧問們獨立處理朝政,而不需向她匯報。因此,年輕的皇帝覺得還算公平,希望她不再干預他在政治和社會上的改革主張。畢竟,這些改革不會涉及她所在乎并希望控制的家庭瑣事。關于皇帝夢想的破滅和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人們有多種看法。根據一個被證實的說法,一群有影響力的滿漢官員,對皇帝厲行簡政的改革大為震驚。以監(jiān)察御史為首的代表團在天津總部會見了北洋軍隊的總司令榮祿,要求在適當的時候請?zhí)笾匦聰z政。榮祿是滿清貴族,自然跟保守派站在一條戰(zhàn)線上。他精明能干,對國家忠貞不渝。不幸的是,由于各種原因,他效忠的對象是太后而非皇帝。然而,他到底會不會采取行動來對抗維新派,卻值得懷疑。因為,盡管他是保守主義者,但他也是滿清官員中極少數有識之士,他能夠明白中國只有以日本為榜樣、走改革道路,才能免于水深火熱。同樣值得懷疑的還有,他會不會因御史楊崇伊及其隨行者的游說就改變他中立的態(tài)度。真正促使他行動的應該是某件比御史的游說更有說服力的事。光緒皇帝從未忽視保守派的強大勢力。這就是他們決定在反抗強大勢力之前盡早推廣改革主張的原因。光緒帝知道他們正在冒險,并時刻留意事情的發(fā)展。他知道,如果一步一步推行改革,反對者們將有足夠的時間去鞏固他們的勢力。不管對與錯,光緒皇帝和康有為都覺得快速變革是最可行的方法,盡管很危險,但是總比“等待觀望”要多一絲希望。光緒皇帝知道,只要反對派有時間和機會,他們就會采取行動。他知道保守派將會得到太后的支持,他也知道太后討厭外國人,討厭任何新的做法、新的政治主張和社會改革。因為對這些方法和機構的認可意味著他們否定中國,自我貶低。他明白她在國家里的地位,即使九年前她就不再攝政,但她所擁有的權力遠在自己之上。他知道她無知、迷信、喜歡奉承。他也充分了解到,如果她成為反對派的領導,改革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她已經逼迫皇帝辭退了帝師翁同龢。雖然她還沒有否決已經頒發(fā)的改革詔令,但是她可以在任何時候收回這些詔令。他對這些事實和可能性有充分的認識,只有一個辦法才能使改革避免來自頤和園勢力的威脅。他們必須做一些事,讓太后不至于成為保守派的頭子。換句話來說,皇帝需要一個支持者,這個人在朝廷上一定要有強大的影響力,足以讓他人產生敬畏及尊敬之情,并且擁有一定的軍隊。另外,這個人還必須善于行動,支持改革,對皇帝忠誠。光緒皇帝選中的人除了最后一點外,具備了上面所說的所有特點。我們不應該責備年輕而勢單力薄的皇帝沒有看出袁世凱性格中的這一致命缺陷。他或者其他人,誰能夠料到他所充分相信的這個人竟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頭號叛徒呢?誰又會想到在1898年背叛了皇帝之后,1911年他又背叛皇室,而在五年后又背叛了民國呢?皇帝托付袁世凱以重任,讓他阻止太后重返政治舞臺,爭取改革能夠順利進行。皇帝單獨會見了袁世凱并授命于他。據說1898年9月初,袁世凱秘密覲見皇帝。關于內容,一些負責與宮廷聯(lián)系的人說,是第三者負責傳達帝意。但是,出于他個人的利益考慮,袁世凱擅自扭曲了它們。不管怎樣,皇帝都不曾授意袁世凱阻止榮祿,如果需要,可以派人謀殺他,并把太后囚禁起來,這樣的說法是不大可能的。 無論是對皇帝來說,還是對皇帝關注的維新改革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正面反抗太后將會導致一系列丑聞,而這些丑聞將會使皇帝丟掉性命。而政治謀殺在那時也不是那么流行。另外,也沒有理由相信光緒皇帝性格里是嗜血成性、充滿復仇心理的。光緒皇帝希望袁世凱動用他的軍隊,讓反動派無法與慈禧太后取得直接聯(lián)系,使慈禧太后在紫禁城內無法執(zhí)掌皇權。這是皇帝期望他去做的。袁世凱從皇帝那里得到旨意后,就向榮祿出賣了皇帝。至于榮祿是否從御史楊崇伊那里得到足夠的信息,并把此事告知太后,我們不清楚。但是,擔心太后和他自己會遭到暗算,哪怕最小的懷疑,就足以讓他毫不遲疑地去做。袁世凱馬上來到頤和園告訴“老佛爺”,她的生命和自由都處于危險當中,如果她現(xiàn)在不即刻行動,她將錯失良機。毫無疑問,這個老婦人被這夸張的奏折震驚了。她了解到皇帝和改革派掌權后將會對她做的事。她將會被侮辱、貶黜、囚禁,甚至被餓死。謊言的制造者可能不是丑化皇帝的性格,而是要使太后相信,并做出有效的行動。對保守派來說,這些方法非常奏效。第二天,太后就發(fā)動了政變。九月一個晴朗的早晨,她離開了那座為她祝壽的樂壽堂,突然戲劇性地出現(xiàn)在紫禁城中,威風凜凜、怒氣沖沖地站在了她那無助的、顫抖的犧牲者面前。她惡語相加,斥責他背叛了她,企圖暗殺她,恩將仇報。之后,她讓衛(wèi)兵把他囚禁在離紫禁城不遠的一個湖泊的小島上,而她自己則重返1889年她讓出的位置。然后,她以國家的名義頒發(fā)了一項最具羞辱性的詔令。在這則詔令里,她逼迫皇帝承認他深感自己不能勝任皇帝的重任,他還被迫說,在他的多次祈求下,尊貴的太后只好重新?lián)螖z政王。詔令的最后說,皇帝將拜倒在太后的寶座前,代表他的人民感謝太后重擔攝政重任。另外一個更加簡潔且陰險的公告也同時公諸于世。它只有九個字:“帝遇疾,皇太后復訓政?!钡谌?、1898-1901:太后反擊與義和團運動“帝遇疾,皇太后復訓政?!北本┏莾鹊睦习傩詹淮笄宄蕦m里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但他們很快就意識到,這則簡短的消息暗示著,皇帝的生命正面臨著威脅,而這種威脅不是疾病引起的。有這樣一個離奇的故事,可能會讓一些輕信的中國人相信?!袄戏馉敗睆念U和園返回紫禁城的途中--大概十一公里的路程--光緒皇帝得知后,因害怕遭到報復,喬裝逃往英國使館。這樣的事情也有可能發(fā)生,但是接下來的流言讓整個故事很不可信。下面的流言是,英國大使拒絕接納光緒皇帝并把他趕回了紫禁城--去面對審判并被押禁起來。英國使館當著皇帝的面粗魯地關上了大門,這樣的事是不可能發(fā)生的。而且,即使這樣的事真的發(fā)生了,英國使館也不是北京唯一的外國使館,皇帝完全可以向其他使館求救,他是絕不會走投無路的 。事實很可能是,年輕的、不幸的君主試圖獨自逃跑,但是宮里的太監(jiān)阻止了他。后來,有太監(jiān)告訴我這是事實,事情似乎如此。宮里的太監(jiān)--大概有三千人--出于對太后的敬畏,也出于對個人私利的考慮,都憎恨皇帝的維新改革。這些不男不女的太監(jiān)和固執(zhí)己見的保守派站在同一戰(zhàn)線上。他們非常清楚,維新改革若成功,遲早會導致一場悲劇的改變,即使不是全國范圍內的,至少也是在紫禁城范圍內的。他們期待太后能夠保住他們賴以生存和享受榮華的腐敗制度?;实垭m然不能保護自己的安全,卻沒有忘記朋友的安危。他不能拯救所有改革派的性命,但至少發(fā)了一封緊急密件告訴康有為:太后重新攝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捕捉維新派的領袖。但此時康有為和他的弟子梁啟超(后來成了當時最著名的學者之一)早已逃出太后的手掌。眾所周知,康有為首先避難到香港,在那里他聽說悲劇已經降臨到他幾位親密朋友和支持者的身上,其中包括他的胞弟。保守派和頑固派徹底勝利了。維新運動中杰出的領袖很少有人像康有為和梁啟超那么幸運。被判終身監(jiān)禁的人包括御史徐致靖,其罪狀是推薦了康有為到朝廷任職。湖南巡撫陳寶箴只是被革職,還算幸運。御史宋伯魯也被朝廷革職,并永不錄用?;实鄣睦蠋熚掏樢脖桓锫殹R皇撬诔⒅杏性S多朋友,而且作為學者,他的聲望又是如此之高,他也會受到懲罰。他的死將導致那些連保守派也不敢得罪的人的不滿。因此,太后特別指派當地政府派人監(jiān)視他的行動,并剝奪了他所有的榮耀。不久,他就窮困潦倒地死去了。十一年后,太后和皇帝都已過世,翁同龢的功勞才得到人們的承認和懷念。1909年,宣統(tǒng)皇帝繼位之初,恢復了翁同龢的官銜和榮耀,并追謚他為“文恭”,也就是“學者和紳士”的意思。那六位被殘殺的志士應在中國政治烈士的長卷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們是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和康有為的胞弟康廣仁。在他們被殺之前,刑部曾大膽要求組織一個特別審判團審判這六人,但是冷酷的“老佛爺”發(fā)出言簡意賅的指示:“無需審判,即刻處死?!敝劣诨实?,如果他與六君子的命運相同,就可以免除十年的悲慘及羞辱。他能活下來,絕非因為他人的憐憫或關懷。關于他即將去世的謠言,北京非常盛行。在中國,傳統(tǒng)的做法是把皇帝病危的信息發(fā)布全國,命全國各地的名醫(yī)帶著自己的工具到京城皇帝榻前。因此,省府官員奉命挖掘出神醫(yī),并把他們送到紫禁城。民間傳說皇帝正要“駕龍升天 “,這樣的謠言最終被確認了,無子嗣的皇帝的繼任者將從皇室的合格成員中挑選。然而,沒有誰真的相信皇帝病危。朝廷的高官中,雖然沒人敢要求釋放皇帝并讓其重返寶座,但一些言論自由的政治家卻用激烈的文字抗議這種軟禁皇帝的行為。兩江總督劉坤一送了一本言辭犀利的諫書給總督榮祿。除此之外,各地還有許多抗議,其中一些甚至語出威脅。這些抗議的人包括在外國勢力保護下的通商口岸上做生意的中國商人,還包括海外華僑。上海商人抗議團的負責人是徐元善,朝廷即刻下令逮捕他。他擔心自己在上海被綁架,就逃到了澳門,在葡萄牙政府的庇護下躲避政府對他的追殺。與此同時,康有為也在采取行動。正是他組織海外華僑反抗廢黜光緒皇帝一事的。他建立了一個保護皇帝的協(xié)會--?;庶h。該黨在有華商和華僑居住的外國區(qū)域都設立了分支部。這些中國人對皇室權貴無所畏懼,他們運用語言的力量來擾亂朝廷的平靜。慈禧和她的支持者們屈從壓力,暫停廢黜和殺害皇帝的計劃。1898年9月,當太后重新攝政的時候,她已經六十四歲了,但是她依然精力充沛,神志機敏?;实郛敃r二十八歲。在這期間,她的時間主要花在紫禁城和頤和園這兩個地方。她經常迫使她的囚徒往返于兩地之間,就像她卑微的隨從一樣。對她來說,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是非常繁瑣的事,而對于他來說,這是從一個囚牢到另一個囚牢的陰暗旅程。在頤和園里,囚禁他的地方叫做玉瀾堂。白玉般的清水泛著漣漪,輕輕沖擊著監(jiān)獄的墻壁,但對于這些,他既聽不到也看不到。在北京,囚禁他的監(jiān)獄是一個位于紫禁城西墻的”三海“最南方的瀛臺小島。瀛臺也叫瀛洲,在中國神話里是玉帝和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從民國成立后,”三?!氨话ㄔ趯m殿之內,一起移交給總統(tǒng)。作為中華民國的客人,我得以偶爾去拜訪囚禁可憐的光緒皇帝的小島--他在這個仙境里去世了。我曾建議民國保留這個小島,作為一塊圣地,以此紀念在這個島上縈繞不去的悲傷而寂寞的靈魂。幾個月后,慈禧覺得地位已經穩(wěn)固,就著手推行蓄謀已久的立儲計劃。被選中的人是端郡王之子溥雋。端郡王是太后最喜歡的親王之一,因為他和她一樣,討厭外國人和維新者,屬于頑固無知的反啟蒙主義者和頑固者。立溥雋為太子后,她決定不讓這個孩子接受比她更開放的思想,并讓兩個狂熱的頑固派崇綺和徐桐教育他。立儲公告使皇帝病危的謠言重新風靡。但是,太后不希望再次捅到馬蜂窩,于是她決定在皇帝再次病危之前保持沉默。但此時,紫禁城外發(fā)生了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這讓太后及其頑固派把注意力從單純的朝廷問題轉向一個全新的問題。我不準備對義和團及其進攻事件進行長篇大論的描述。一般的評論都認為,義和團運動起初是反朝廷的,后來”明智地轉為反對外國侵略“。盡管這種說法被重述了很多遍,但它并不完全正確。這個運動從一開始就強烈反對外國侵略和基督教徒。羅伯特o赫德爵士直率地認為,義和團員們一直抱著真實而盲目無知的熱情。 義和團運動在山東首次爆發(fā)并不意外。一些因德國侵占膠州港口和領地而達到了高潮的事件,使山東人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錯誤和損失,也明白中國近幾年來一直在西方列強的手中苦苦掙扎。腐敗、管理不當以及軍事的落后導致了國家的沒落,退一步說,清朝部分導致了中國的現(xiàn)狀。然而,那些未受教育的大眾卻幾乎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看到國家因為外國惡魔的陰謀詭計而承受苦難。他們認為,拯救中國的唯一辦法就是消除他們貪婪的意圖,抵觸他們的發(fā)明,毀掉他們奇怪且無法忍受的宗教信仰,去除他們令人難以忍受的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如果義和團晚些年出現(xiàn),他們就會從德國希特勒的理論及實踐中學到一些東西。就像今天的德國排猶一樣,他們將會為他們反外國侵略的活動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由于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清廷時刻準備鼓勵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人。這是他們的一種本能和沖動。人們的憤怒和不滿使他們與地下組織勢力聯(lián)合起來--這是非常有可能的事,這些力量總是威脅17世紀以來滿族統(tǒng)治者建立的清朝的穩(wěn)定性。如果光緒皇帝得以執(zhí)行他的維新計劃,朝廷與義和團的這種聯(lián)合就不可能發(fā)生。不容置疑的是,如果朝廷中沒有與義和團無知、狂熱和迷信的情緒相匹配,義和團運動也將如中國其他地方許多運動一樣,很快被瓦解。榮祿和袁世凱領導的軍事力量已經遠遠超出了摧毀幾千人的農民武裝的需要,這些農民武裝的武器主要是弓箭。當朝廷同意董福祥和其他同情者領導的政府軍隊加入義和團后,義和團才成了一群暴民。正如一個美國作家所寫的那樣,北京的掌權者”暗中同情這些所謂的愛國者,并把他們看做一個強大的同盟者“。 對中國和朝廷來說,最不幸的是,當時的山東巡撫毓賢--一個滿族人--其性情、教養(yǎng)和性格讓他成為盲目政策的核心支持者,這項政策成功地抑制了皇帝的維新政策。他就如何處理義和團問題向皇室進諫。他的建議成為朝廷親義和團政策的重要因素。另外一個在北京的美國作家也說”正是因為他,義和團起義才得以實現(xiàn)“。起初,義和團被認為是反叛過白蓮教的傳人(或許這是正確的)。因此朝廷詔令鎮(zhèn)壓他們。但是毓賢迅速地把他們拯救出來。外國使團曾要求把他革職,因為1897年他沒有保護好兩名德國傳教士--那次的結果是德國占領了膠州半島,這使毓賢的反外國勢力傾向更加強烈。在外國列強的壓力下,他被革了職,但是他在朝廷中仍有支持者,他被調到山西任巡撫。不久,1900年,由于義和團的瘋狂舉動,他在本省省會對傳教士進行了冷酷、野蠻的大屠殺。義和團反外國主義的事實讓他充分同情他們的計劃,他曾向皇室解釋,義和團是正義的,可以聘用他們到重要的崗位上,以便抵制外國的侵略。他再次強調他們擁有令人驚訝的力量,在對外戰(zhàn)爭中具有極高的價值。他說,鎮(zhèn)壓義和團是一個災難性的決定,”就像是折斷自己的羽翼“。繼續(xù)講述義和團的影響力在北京蔓延的故事,以及他們的顯靈法力被接受已經沒有必要了。首先相信的是野蠻無知的剛毅和醇親王,最后是太后。像袁世凱這樣的人--在山東接替毓賢的職位--曾一度采用義和團的做法,后來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主張不可靠。但是”寧信毋疑“的思想已在朝廷上廣泛傳開,以至于朝廷對總督和其他包括榮祿在內的官員發(fā)出的警告和請求都不聞不問或深表懷疑。1900年6月20日,德國傳教士和日本外交秘書被殺一事,標志著圍攻使館的開始。這個事件的結果是8月14日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太后深知自己是罪魁禍首,不敢留在北京面對勝利的洋鬼子,這一點也不奇怪。她的辦法是,假裝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為了受她虐待的國民而犧牲一己私利,讓被她趕走的皇帝重返帝位,并相信皇帝出于仁慈和”孝心“,赦免她應受的懲罰。皇帝沒有懼怕外國軍隊的理由,這一點是她知道的。因此,即使在狂怒和妒忌中,她也帶上他出逃。她不允許她那放肆且背叛的侄子幸災樂禍地看她的不幸,她甚至不理會外國人占領和掠奪中國。如果她有難,她就拉著皇帝一起分擔這個災難。光緒皇帝懇求留在北京,但是遭到拒絕。珍妃跪在狂亂的太后面前,懇求她不要脅迫皇帝一起出逃。珍妃是皇上最愛的妃子,她知道他希望留下來,去面對聯(lián)軍的指揮官。在朝廷危在旦夕時,除她之外,誰還有權向主宰他們命運的女王提出這個可憐的要求呢?他們逃跑乘坐的普通農家馬車已在紫禁城的北門等候。洋鬼子隨時都有可能趕上他們,沒有時間可耽擱了。據說,太后根本不理會跪在她跟前苦苦哀求的珍妃,她非常憤怒,吩咐隨行的太監(jiān)把這個哭泣的妃子投進井里。另一種說法是宮殿里的太監(jiān)告訴我的,他們說這也是他們道聽途說來的,因為他們當時也沒有在場(我從來沒遇到一個人承認自己是參與者或目擊者)。他們說,太后這樣回復珍妃:“我們將會留在我們該在的地方,但是我們不能允許任何人被蠻夷抓走。對于你和我來說,只有一條路可走--我們都得死掉。這很簡單,你先走。--我保證會隨你而去?!彪S著她的一聲嘆息,太監(jiān)把她扔進井里了。這口井(我想1900年后就沒有用過)位于紫禁城的東邊,后邊就是寧壽宮。自1889年以后,太后就在那里垂簾聽政。我經常陪著宣統(tǒng)皇帝走過那口井,坐在井沿上談論在他出生不到六年時在這里發(fā)生的悲劇。或許,又有一個孤獨的靈魂縈繞在這里,不肯離去。如果光緒皇帝的紀念祠堂設立在瀛洲小島或玉瀾堂,中國人務必不要忘記在紫禁城這口井旁立一塊碑,以紀念他那被謀殺的妃子。太后于幾個月后返京,并下令取消她所頒布的一切排外和親義和團的詔令(“為了史實”)。她決定授予那死去的王妃以榮耀,把她從下等妃子提升至皇貴妃,并追謚她為“恪順貴妃”。同時放出流言,說珍妃因為在“遵駕西狩”時發(fā)現(xiàn)她自己被落下了,因懊悔和沮喪而自殺。這樣做只是為了讓太后洗脫謀殺的罪名。但她在寧壽宮里能得到安寧嗎?第四章、1901-1908:光緒皇帝的最后歲月義和團起義失敗后,太后在她生命的最后八年,是否意識到她的政策給國家?guī)砹似鎼u大辱,這點很值得懷疑。更令人懷疑的是,她是否想過,正是她把整個朝廷帶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她總是被謊言和奉承包圍,幾乎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也沒有從經驗中吸取任何教訓--即使有,也非常有限。她對中國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與西方軍隊的接觸中,她也沒有看到對她和中國有價值的東西。她不止一次聽到外國蠻夷的鐵蹄聲,也不止一次在敵人的爆炸中向他們低頭。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在她看來,他們只是西方蠻夷,今天來了,明天自然就會走的。在1900年的那次長途旅途中,“老佛爺”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她一定想到了1860年那些遠去的歲月。當時洋鬼子逼得她和咸豐皇帝逃到熱河,就像現(xiàn)在他們被迫放棄北京而逃往西安一樣。也許洋鬼子會像四十年前火燒圓明園一樣燒毀紫禁城,也許他們會厚顏無恥地重復他們在1860年犯下的罪行,燒毀她那美麗的頤和園--那是她打算安度晚年的地方?,F(xiàn)在也只能這樣了。當他們掠奪了足夠的戰(zhàn)利品,燒毀了所有他們不能帶走的東西后,會返回他們那到處都是巖石的小島。中國會恢復和平,回到美好的往昔。這段時間,她飽受艱難和困苦,但她很快就平息下來。她了解那些洋鬼子,總有一天,他們會求她返回北京,恢復秩序。他們的宮殿需要重建,那些被摧毀和被盜走的珍寶需要新的來代替,但她并不擔心,因為四萬萬恭順的子民會為她分擔這一切。蠻夷的軍隊呼嘯離開后,她可以重新返回紫禁城,進入一個由聽戲、畫畫、練書法和吟詩作對組成的快樂生活。與此同時,還有那些崇拜她的貴人和忠實的太監(jiān)陪伴著她在猶如碧玉的昆明湖上泛舟。因為那些對她效忠但有時又很無聊的子民,她經受了許多問題和焦慮。在這之后,她得好好地放松放松。不可置疑,接下來她要做很多繁重的工作,也要履行一些不愉快的職責。那些給了她愚蠢的建議,并誤導她對義和團認識的親王和官員都會受到懲罰。那些被西方文明沖昏了頭腦的人,她可給予適當的讓步。這幫人盲目追求憲法和集會,倡導新的教育制度。但不可置疑,靠這些東西拯救大清王朝是不可能的。至于那個討厭的、愚蠢的年輕人對她如此不感激,她打算讓他繼續(xù)在小島上反省,并要感激她饒他一命,因為她原本要處死他的。這些可能就是“老佛爺”出逃時想到的事情。她逃亡的那片土地是如此貧瘠,連洋鬼子也不愿跟著她去那里。她知道她得對一些事情進行修正或終止。1900年發(fā)生的事情使她醒悟過來,有些事情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出現(xiàn)了。但可悲的是,她似乎至死都沒有意識到,在那些歲月里,清朝的命運注定覆滅了。若要重新掌握特權和力量,擺在她和她的繼位者面前的是一個太艱巨的任務。她掌握國內外的那些革命運動的所有資料,也知道孫中山這類人的反清宣傳。但卻從沒有人告訴過她清朝已經在劫難逃,而她自己又沒有那樣的遠見卓識。她看不到革命陰影正在迫近皇宮。關于八國聯(lián)軍與朝廷的談判就毋庸多說了。1901年,太后返回北京,重獲政權。無論中國還是聯(lián)軍,對結果都不滿意。幾個義和團運動的罪魁禍首和像巡撫毓敏這樣反對外國侵略的犯人被砍頭;而其他的像剛毅這樣的人也面臨了相似的命運。此外,中國還被迫賠巨款,以補償列強在這場騷亂中所遭受的損失,以及列強軍隊所產生的各種花銷。正如我們所知,醇親王還被委以重任,赴德國去謝罪。談判結果不如人意主要是因為西方列強的各個代表之間缺乏坦誠與誠意。他們爾虞我詐、相互猜忌。另外,他們對現(xiàn)代中國政治背景和宮廷陰謀不甚了解。此外,俄國想獨吞東北,致力于把滿洲從中國分離出來,并想方設法和中國政府單獨談判。我們從滿洲的英商那里了解到,兩年前,中國的那部分領土,也就是滿洲,除了名義上屬于中國外,事實上已成為俄國的領土。俄國在1900年所要做的就是擴張并鞏固他們的既得利益。在這一點上,他們做得很成功??涤袨楦叨汝P注義和團運動所引發(fā)的各種問題,并對此感到憂心忡忡。他非常贊同給予惡棍毓敏和其他義和團罪魁禍首這樣的嚴懲。雖然聯(lián)軍給他帶來了很多悲痛,因為他們沒有迫使太后歸政光緒帝。他當然知道,只要太后掌權一天,他就永遠沒有重返朝廷的希望,也不可能成為開明君主的顧問。但這并不是他最關心的問題。他并不關心個人利益和仕途是否順暢,他更關心光緒皇帝。他感到皇帝遭到這樣的境遇,他有著不容推卸的責任。1901年6月,西方列強所提出要求懲罰清廷的和平條件,大多數罪犯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除太后以外??涤袨槿匀槐或屩鹪谧约旱淖鎳?。他住在檳榔嶼,受到英國駐海峽殖民地總督的保護。這期間,康有為寫下了一份備忘錄,并附上英文翻譯,然后把這本備忘錄贈給他的兩三個英國朋友。在這份備忘錄中,他言辭犀利地譴責了西方列強,因為他們并沒有懲罰他眼里的罪魁禍首。同時,他誠摯地希望他們不要放棄他和光緒皇帝的未竟事業(yè)。我不知道這份備忘錄的中文原件在哪里,但它的英文翻譯件在我手里,上面有康有為的簽字。這份備忘錄的中文版或英文版都從未發(fā)表過,但我并不打算在這里把它的內容公諸于世。該文件共二十八頁,為手抄本。其中有二十三頁主要譴責榮祿,并稱他為罪魁禍首;剩下的五頁主要批判了太后和她的寵臣李蓮英,言辭同樣很犀利。這份有趣的文件從未發(fā)表,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康有為后來意識到他對榮祿的評價有失公平。關于這點,在我后來和康有為的溝通中也得知一二。他之所以對榮祿產生偏見,主要是因為榮祿在1898年9月的戊戌政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guī)缀蹩梢粤系?,“南海”后來之所以修正他的看法,主要是因為榮祿是醇親王的岳父,同時也是光緒皇帝的繼位者--宣統(tǒng)皇帝的外祖父??涤袨橐簧紝Ρ粡U黜的宣統(tǒng)皇帝盡忠,正如他早年對光緒皇帝盡忠一樣。因為以上原因,他不再譴責這位血管里與他的陛下有同樣血統(tǒng)的人。根據康有為的備忘錄,榮祿對義和團運動負主要責任。而他后來因此被革職是很理所應當的事情。但在這件事上,康有為錯了,他后來也向他的朋友承認了這一點??涤袨樵谶@件事上犯錯是很正常的,因為當時的確有證據表明榮祿有罪,西方列強的指揮官和北京的外交機構也這樣認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西方列強一直把榮祿當做是圍攻使館事件的元兇之一。后來,太后任命榮祿、慶親王和李鴻章等人與西方列強談判《辛丑條約》,西方列強拒絕承認他是全權大使。但是,接下來的事情表明,如果太后聽取了榮祿的建議,就不會發(fā)生向外國宣戰(zhàn)的事件,也不會出現(xiàn)圍攻使館的事件,更不會在北京和其他省份出現(xiàn)對外國人大屠殺的事件。現(xiàn)在我們知道,榮祿盡了很大的力氣去阻止端郡王,不讓他支持義和團運動。他的這一行為是在用他的地位和生命冒險。作為武器保管人和擁有者,他強烈反對讓義和團使用他的沉重槍支和其他作戰(zhàn)武器,并拒絕了義和團的類似要求。如果沒有他的這一決定,恐怕使館區(qū)早就成為了一堆破磚碎瓦。當義和團運動結束后,太后意識到她的顧問榮祿非常聰明,她對自己之前沒有采用他的建議而感到非常遺憾。直到1903年榮祿去世的時候,太后一直認為他是她所有官臣中最忠實和最值得信賴的一位。后來,她把榮祿的女兒許配給醇親王,并把他們的兒子立為無子嗣的光緒皇帝的繼任者。我們可以把這當做是太后對榮祿感激的表現(xiàn)。1900年后,盡管太后(主要是根據榮祿的急諫)熱衷于社會、教育、立法和軍隊改革,一改從前敵視改革派的作風,但太遲了,根本不能使激進分子滿意。盡管激進分子開始的時候人數比較少,他們卻非?;钴S,而且與她勢不兩立。太后做出改革(她很不情愿地承認了這種必要性)的姿態(tài),欺騙了很多樂觀的外國人,但被反朝廷的中國人譏諷誠意不夠。慈禧太后返回北京不久,就頒發(fā)了包括允許漢滿通婚在內的一系列詔令,這些詔令向人們表明朝廷希望消除民族之間的隔閡。但這些詔令無助于壓制反滿清的熱潮。1905年,鎮(zhèn)國公載澤率團出國考察外國憲政。在北京火車站,代表團就遭到了炮彈的轟擊,鎮(zhèn)國公和一位同行者(紹英)受了傷。立憲的詔令已經頒發(fā)了,中國將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太后的誠意遭到了懷疑,這些詔令既沒有激發(fā)激進分子的熱情,也沒有緩和他們的不滿。 就在同一年,朝廷頒發(fā)了另外一項詔令,要求省府官員嚴厲鎮(zhèn)壓“革命排滿學說”,但收效甚微。1907年,朝廷任命徐世昌為滿洲總督。這一舉動意義非凡,表明朝廷已經意識到消除滿漢之間隔閡的必要性。作為清朝發(fā)祥地的滿洲,多年來一直由皇帝直接管轄。這總會讓人聯(lián)想到,所謂的中華帝國自1644年起就一直是滿人的天下。而這一點正好為1911年的革命者們提供了一個最重要的反對理由--滿人是異族征服者,沒有權利統(tǒng)治中國人民。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滿洲在清朝的統(tǒng)治中確實占據著一個特殊的地位。1907年,出于行政管理的考慮,滿洲第一次與其他省區(qū)一樣設立督撫。直到那時,漢人不得向滿洲遷移的限制才得以廢除。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行政變動是清廷主動提出的。清廷出于國家層面的考慮,希望借此向漢族人表示,滿漢一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變動發(fā)生在日俄戰(zhàn)爭結束后。日俄戰(zhàn)爭的結果是,俄國被驅逐出遼東半島(包括旅順和大連)和南滿,日本擅自占領了該地區(qū)。讀者可能會記得,1900年時俄國在滿洲的力量非常強大,按照一位中國史學家的說法,當時的滿洲已經完全淪陷了。1904年到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戰(zhàn)爭的勝利后,贏得了俄國在東北的所有權利和特權。我們用“中國政府”來稱呼“清朝政府”可能并不準確,因為中國的官方稱呼不是“中國”,而是“大清國”,最相近的詞語是“滿族帝國”。滿人在征服中國前,就采用了“大清”這一名號,入關后一直沿用,后來,“大清”就用來指滿人所占據的大片領土(中國只是當時領土中最大和最重要的一部分)。用一個朝代的稱號來作為國家的稱號并非始于滿人。滿人延續(xù)了之前的朝代、外國和本國的做法。然而,盡管中國官員默認西方列強采用“中華帝國”和“中國皇帝”這樣的稱號,卻不允許中國律法和朝廷文件中使用這些稱號。這一點對西方人來說一直是個謎。漢族人徐世昌出任滿洲第一任總督。盡管第一任滿族總督是漢人,滿洲仍被朝廷看作一個特別區(qū)域。徐世昌之后,出任滿洲總督的是曾任熱河都統(tǒng)的蒙古人錫良。熱河與滿洲一樣,也是一個特殊區(qū)域,由皇帝直接管轄和統(tǒng)治。宣統(tǒng)末年(1911年),這個職位由“漢軍正藍旗”(一般被當做滿人看待)的趙爾 出任。1907年,后來曾任中國駐英國公使的汪大燮出任代表團的新團長,率團前往歐洲考察君主立憲。就在這一年,廣西發(fā)生了孫中山和黃興領導的叛亂。這場叛亂很快就偃旗息鼓,其領導人孫中山也被迫逃亡海外。這個時候,朝廷出臺一項詔令,禁止學生參政,但收效甚微。雖然直到辛亥革命數年之后的1919年,“學生運動”才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F(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1908年。這一年,太后和她的囚徒皇帝都去世了。因為皇帝沒有孩子,所以繼位者只能從他的侄子中挑選。光緒皇帝有幾位兄弟,其中年紀最長的就是1901年前往德國就德駐華大使被殺一事道歉的醇親王。他從德國回來后不久,太后為他做媒迎娶了榮祿的女兒,并允諾他,他們的兒子會繼承皇位。1906年2月,醇親王的長子出生,取名溥儀。光緒皇帝生命垂危之際,太后命醇親王把不到三歲的溥儀帶入紫禁城居住(直到1924年)。太后以已故的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遺詔,宣布光緒皇帝“謹遵太后旨意,立溥儀為繼位人”。事實上,光緒皇帝是否知道誰繼承了他的皇位都未可知。但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光緒皇帝從未見過這則詔令,也從未有人就詔令的內容咨詢過他的意見。與此同時,光緒皇帝的皇后(“老佛爺”的侄女)被封為隆裕太后。而慈禧則被封為太皇太后,并被冠以一系列新的頭銜。當然,這一切都延續(xù)了朝廷的慣例和先例。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被封為攝政王。從表面看,他做攝政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竟當時小皇帝不到三歲,離成年親政還有好多年,離不開攝政王的輔佐。誰能比小皇帝的父親當攝政王更合適呢?而醇親王既是已故皇帝的兄弟,也是皇族中最尊貴的親王。如果其他皇室成員當任,將會導致不可饒恕的后果。但是,“老佛爺”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任命醇親王為攝政王?!袄戏馉敗钡倪@一任命是她一生最大的、也是最后的失誤。我相信,無論是對清朝,還是對中國和中國人民,這一任命都造成了不幸的后果。任命有能力的人當攝政王對皇權的穩(wěn)定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遺憾的是,“老佛爺”并沒有意識到這點,或者,她已經沒有更多考慮的時間了,或者,她的智慧和政治遠見遠不如我想象得那么好。醇親王被任命為攝政王的詔令宣布后,朝廷官員立即意識到醇親王不能勝任他面前的重大任務,并視此事為朝廷覆滅的預兆。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清朝始于攝政王,終于攝政王?!倍酄栃柺乔宄牡谝粋€攝政王。這位清朝入關以后第一任皇帝(順治)的叔父,確實是一個偉大的人物。蘇格蘭的詹姆士五世臨終前曾說:“生而庸才,死而庸才?!痹绖P強烈反對溥儀繼位。他反對的理由很充分--溥儀繼位相當于加強了醇親王的權力,而這對他的事業(yè)將產生災難性的后果。袁世凱支持道光皇帝孫輩中最年長的溥倫繼位。要是他的進諫成功,袁世凱就可以繼續(xù)留在朝廷,并理所當然地享受皇帝給他的一切優(yōu)待。然而,這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我們不得而知。醇親王平易近人,很好相處,也沒有什么惡意。可惜,他感興趣的是戲劇而不是清朝的政務。他只信任一個熟悉滿語的滿族親王。醇親王很好心,竭盡全力討好每一個人,但效果恰恰相反。他不敢負責任,辦事毫無效率,精力、意志力和抗壓力都不強。不管在身體行動上還是心理上他都缺乏勇氣。遇到緊急情況,他不知所措,毫無主見,經常被油腔滑舌的人左右。成為攝政王后,馬屁精經常奉承他,這必然會導致錯誤的發(fā)生。在我和他打交道的幾年里,我目睹他經常做錯事、做錯誤決定,嚴重影響了皇室和他皇帝兒子的利益。為此,我在紫禁城向我的同僚建議:如果有兩套方案擺在醇親王面前,可以先詢問他想采用哪個--然后執(zhí)行相反的那個。其實,醇親王已經盡其所能了,比如,紀念他那殉國的皇兄及其侍仆。此外,醇親王還赦免了已故的帝師翁同龢。但至今為止他都不敢召回康有為。而他對袁世凱的方式--不管我們認為是過于仁慈還是過于殘酷--則為以后種下了惡果。1908年以后,尤其是他敬畏的隆裕太后去世之后,他的虛榮心開始不斷滋生并逐漸壯大,原因可能是今天人們所說的自卑心理。那時,他完全忽略了他政治意識和其他素質的不足,陶醉在自我滿足中--這似乎是他內心郁悶的外在表現(xiàn),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體現(xiàn)。事實上,作為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并不一定要攝政。雖然我們發(fā)現(xiàn)任命皇族中其他成員為攝政王比較困難或幾乎不可能,但太后仍有另一種選擇。如果她那樣做了,可能使清朝免遭滅亡,中國也不至于十年內戰(zhàn)。她可以避開所有的親王,設立一個攝政委員會,由才華橫溢、思想開明的人組成。委員會可以由五人組成,其中兩個滿人(不是皇族),三個漢人。這樣,漢人比滿人多,漢人就會非常驕傲,同時也會更加信服委員會(當然,孫中山那樣少數排滿分子除外)。這一舉動也會表明朝廷消除民族隔閡的決心。為了使這個計劃可行,朝廷勢必“屈尊”,放棄皇座是統(tǒng)治者私人財產的說法,并承認:如今的皇室只是中國政府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而不僅是為了皇室的榮耀和利益。設立攝政委員會雖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雖然保守派和頑固派人員眾多,他們卻不能與義和團聯(lián)手掀起反改革熱潮。人民不再害怕公開討論改革了,反而認為改革太遲,中國要么改革要么滅亡。國家中有不少干練、熱情和思想開明的官員及政治家,他們對朝廷還未完全喪失信心。除了康有為領導的?;庶h,還有諸如徐世昌、趙爾巽、岑春煊等人。假如袁世凱也是攝政委員會的成員,他的私欲就會得到滿足,從而保護了皇位。而維護皇上福利、振興王朝,也會激發(fā)他們對小皇帝的忠誠。他們其中一項主要職責是防止紫禁城內出現(xiàn)貪污,避免皇上受到敗壞道德的影響。因此廢除太監(jiān)制度、打擊內務府官員腐敗奢侈勢在必行。攝政委員會的職責還包括尋找一個稱職的帝師。這位帝師不能是保守主義者--因為他們蔑視除自己以外的一切文明,也不能是極端主義者--因為他們極端追捧西方文化,并打算借此動搖中國文化的基礎。這位精心挑選出來的帝師必須讓皇上融會貫通東西方的文理知識,把皇帝培養(yǎng)成一位適應現(xiàn)代時局、具有世界眼光的偉大的立憲君主。如果這種設想能夠實現(xiàn),宣統(tǒng)皇帝將是一個帶領人民和國家進入繁榮富強的新時代的偉大君主,而不是一個沒落朝代衰落的標志??上?,這些設想沒有一個能夠實現(xiàn)。中國沒有一個攝政委員會,只有一個攝政王醇親王。隨之而來的結果是辛亥革命。第五章、慈禧太后如果前面的判斷正確,那么八國聯(lián)軍的一個巨大損失就是1901年,他們在提出和平條件時,沒有堅持慈禧太后歸政、皇帝復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光緒帝將為此立刻喪命,雖然這種風險還是存在的。但是列強一則嚴肅聲明使這種風險降到了最低。列強保證慈禧不會受到懲罰,最多要求她放棄攝政,但在光緒帝復位之前,她要保證光緒皇帝的安全。當時,很多中國人都希望結束對光緒皇帝的監(jiān)禁,讓他復位重新掌權??涤袨榧捌渫艧崆邢M实勰軌蛑卣普?。此外,我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1901年出版的《中國內亂》一書上。該書的作者叫“文清”。這個名字其實是林部鏘博士的筆名。他是中國一位著名的教育和社會改革的先行者。列強必須迫使太后歸政,讓皇帝變得名副其實。這樣,皇帝就可以剝奪太后干預朝政的權力,而手握御筆,親自處理國家政事……保守派在國家中部和南部地區(qū)不得人心。如果皇帝成功復位,那么,幾百萬人民都將歡欣鼓舞。讓皇帝重獲權威并不難,因為整個國家都會承認他的……國內開明人士將會支持他,聯(lián)軍也會幫助他,光緒皇帝統(tǒng)治的新政府將會突飛猛進地發(fā)展……如果光緒皇帝不能復位,改革派將會轉為堅持革命。不用過多久,中國就會掀起一場革命風潮,這會使這片土地承受巨大的災難,也會使世界貿易蒙受巨大的損失……現(xiàn)在,一場大革命的種子已經在中國發(fā)芽。列強有一種避開這場危險的方法。他們沒認識這一點嗎?可惜列強沒看到,而文清的預言在十年后得到了證實。乍一看,引文矛盾重重。作者一方面說“整個國家都會承認皇帝”,另一方面又說“一場大革命的種子已經在中國發(fā)芽”。然而,它們其實不矛盾。文清的意思是,如果中國還是由頑固派--比如說太后--掌權的話,那么不可避免的,“中國就會掀起一場革命風暴”。但是,皇帝不是頑固派。恰恰相反,他熱心支持改革。因此,如果皇帝重掌政權,中國的改革將會消弭。以上就是“文清”的看法,許多人也和他持同一觀點。我也贊同。當然,也有人持反對看法。在太后逃亡西安的時候,她也成為了一個改革者。許多改革項目得到了她的支持,可惜中國還是沒有避免革命。但是,正如上一章節(jié)所指出的,除了外國人,沒有多少中國人把她一時的熱情當回事。有些西方作家宣稱,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后,她返回皇宮,真正“改弦更張”了。她很希望和外國人做朋友,推行新政策。但只有寥寥無幾的中國人相信。他們認為慈禧根本沒有“改弦更張”,只是換湯不換藥。一位著名的西方作家說,1900年后,慈禧“效法西方,實施新政,并以其強力,取締一些不公正的慣例”。我覺得這樣說會更加準確:義和團運動后,她不是領導改革,而是追隨改革。她能夠接受比她聰明的人的意見,這些人都堅持認為,改革早晚會發(fā)生,西方化是不可能拒絕的。慈禧不想自己再次出逃。殘酷的現(xiàn)實、榮祿和大總督李鴻章的勸告讓她意識到,靠義和團那種野蠻的方法已經不能把洋鬼子拒之門外了。但是她沒有忘記、也沒有原諒那些在1898年試圖反對她的人。她心胸狹窄,缺乏正義感,死不認錯。她仍在追緝“康黨”(康有為的黨羽)。如果康有為落入她的手里,他不需要經過審判就會被直接判為死刑。她還囚禁皇帝,而且總是不斷羞辱和損傷他的自尊。種種境遇迫使慈禧接受改革并把這些改革付諸實踐。而這恰恰加劇了她的妒忌心理,讓她怒火中燒。對于慈禧,人們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種
媒體關注與評論
倉皇顛沛之際,唯莊士敦知之最詳。今乃能秉筆記其所歷,多他人所不及知者。 ——溥儀
編輯推薦
《暮色紫禁城:洋帝師眼中的溥儀與近代中國》編輯推薦:全新解讀1911辛亥革命,重構大革命的來龍去脈;反思后辛亥時代,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民國;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正視糾結復雜的近代史,發(fā)現(xiàn)國人今日問題之根源;還原一個聰明、幽默、追求進步卻誤入傀儡歧途的溥儀;毛主席喜歡的一本書;第60屆奧斯卡電影《末代皇帝》的底本;“漢奸”?“英奸”?既擁抱中國文化,又喜歡英國文化的莊士敦,為何兩邊不討好?“從未有人能把近代中國寫的如此坦率和真誠”。
名人推薦
溥儀被質押蘇聯(lián)期間,蘇聯(lián)人就是以該書為線索進行問訊的。該書也是毛澤東喜歡的書籍之一。據毛澤東的英文教師章含之回憶,當年他們練習英文文法時,所列的參考書中即有這本書。1988年,以此書為框架的電影《末代皇帝》獲得了第6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該電影也是歷史上第一部獲準進入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