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重慶 作者:馬煒//蒙中 頁數(shù):3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敦煌壁畫享譽中外,而本套叢書所收錄的這批以絹畫為主的作品,無疑是對壁畫非常有益的補充。即如《西域繪畫3》所呈現(xiàn)給觀者的這些菩薩畫像,壁畫當中本來完全可以找到相對應的繪制圖式,而且有的作品從表現(xiàn)規(guī)模、場景布置上還要勝過尺幅相對狹小的絹畫。但是考慮到絹畫特殊的材質與繪制手法,加上其于藏經洞封存千年,我們便不能不對敦煌遺畫另眼相待。尺幅小,易于繪制,所以絹畫往往由畫師們在專門的畫室完成,自然敷色、用筆上較之壁畫更顯用心。 封存千年,不見陽光,擁有保持原初效果的絕佳環(huán)境,所以當我們痛心于有些壁畫遭受自然剝蝕風化時,再來一睹色彩如初、華艷奪目的絹畫,定會是另~番感受了。正是因為如此,今人研究敦煌繪畫藝術,必須將絹畫、壁畫兩類作品從多方面做出更深入的比較、印證,方能取得較為完善的認識。 菩薩畫像在整個敦煌遺畫中占有半數(shù)以上的比例,這跟敦煌干佛洞的壁畫創(chuàng)作是一樣的情形。就分類而言,首先可以從菩薩的身份來講,如為人們所熟知的觀世音、地藏、普賢、文殊、供養(yǎng)菩薩等,以及一些尚無法確定身份的菩薩。這當中,觀音的畫像所占比例最重,其次是作為幽冥教主的地藏。而且,這一比例也恰好印證了歷史上觀音、地藏信仰對信眾影響的輕重。
章節(jié)摘錄
所謂“舍施浮財成真像”,即是出資請人繪制該幅畫像,而末尾兩句道出了生者希冀借此為亡者超度往生凈土佛國的至誠心愿。(“三途免苦”,三途可作兩種解釋。其一:火途,地獄趣猛火所燒之處;血途,畜生趣互相食之處;刀途,餓鬼趣以刀劍杖逼迫之處。其二:六道之中的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不僅如此,我們還應注意到詩句中“真像”二字,也就是說,菩薩兩側的比丘尼(作品背面也有題記,因而得知此比丘尼是普光寺的法律的臨壇大德嚴會尼)和亡弟張有成,應該大致都有所依照,絕非憑空而繪。張有成的著裝在10世紀的供養(yǎng)像中很常見。黑衣寬大,衣裉在腰間分叉,里面露出白色的下裝。比丘尼嚴會的描繪也十分的寫真。紅藍綠三色的胸帶很顯眼,黑色的云頭鞋鑲著紅邊,就連剃過發(fā)的頭皮也被設以與菩薩頭發(fā)顏色一樣的淡青色。 最后需要說明,題記中落“天復拾載庚午”字樣。“天/復”是唐昭宗的年號,且只用了四年。按照“拾載”的提法,應是公元910年,而唐王朝早在907年就已經滅亡了。由此可以推想,這一時期被曹氏歸義軍掌控的敦煌與中原地區(qū)的交流幾乎隔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