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秦淮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作者:鮑博  頁數(shù):166  譯者:徐昕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外文出版社出版“中國城記”系列書籍,我以為十分及時而且很有意義。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1800年,全球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07年,全球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已經(jīng)超過了50%。據(jù)聯(lián)合國預測,到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將占總?cè)丝诘?5%,全球城市化正在進入一個關鍵時期。之所以說是關鍵時期,是因為全球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和規(guī)模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21世紀,國際關系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大趨勢是一批發(fā)展中國家在崛起,把這些國家的人口加在一起,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人類歷史上,沒有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國家崛起的先例。正在崛起的發(fā)展中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齊頭并進。全球城市化的規(guī)模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這就使城市的問題成為當前人類所關注的一個大問題。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世界博覽會歷史上第一個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在上海舉行。國際展覽局的會員國支持在上海舉行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世博會絕非偶然,這表明,世博運動是追逐人類歷史的大趨勢的?!爸袊怯洝边@套叢書的特點是由一批外國作家來描述中國的城市。中國城市文明的歷史十分悠久,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幾千年沒有中斷。城市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第一個五十萬人口的城市是臨淄,就是中國成語里說“摩肩接踵”的地方;世界上第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也出現(xiàn)在中國,那就是長安。今天中國的大中小城市都在發(fā)展。對于北京、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世界對它們的了解可能多一點?!爸袊怯洝毕盗袝毮康哪暇⒗ド?、南通、無錫等城市可能了解得少一些,因而更顯出這套叢書的價值。外國作家熟悉他們讀者群的理念和思路,在世界聚焦城市這個主題時,這一套叢書必定會有助于外國公眾更好地了解中國城市和中華文化。

內(nèi)容概要

  我去過許多地方,但南京確實讓我感覺與眾不同。在這里,你不僅可以游覽旅游景點,更可以細品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哪怕只是停留短短的幾個小時,你都能感受到這座美麗寧靜的城市擁有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這是我對南京的第一感覺,我想,其他游客對南京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斘页俗鼗串嬼常磧砂豆沤褫x映,當我漫步在幽靜的林蔭大道,當我逡巡在老城古徑。我總希望時間能夠停止,讓我在這里多停留一段時間。遺憾的是,作為一位旅行者,我很少有機會在一個地方待很長時間,去完全融入這個城市?! ∥蚁M?,《中國城記南京:悠悠秦淮》可以幫助你了解南京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我更希望,我的文字和圖片能夠幫助你感受那些深藏在歷史文化背后的瑰寶。那么,我不虛此行。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鮑博 譯者:徐昕 等鮑博,2003年來中國拍攝一個紀錄片,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為他以后的中國之旅鋪平了道路。他是一位成功的媒體工作者,擁有長達10年的媒體工作經(jīng)驗,從事攝影、電影拍攝和多媒體制作。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鮑博對中國的故事尤其充滿著濃厚的興趣。

書籍目錄

秦淮悠悠千古流書香陣陣話春秋民風民俗代代傳才子佳人煙與月佛光普照眾生笑昔日古都今更盛附錄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在中國歷史上,南京幾度成為政治和文化中心。從過去100年前后到新中國成立,各種悲劇的上演為南京蒙上了陰影。然而,無論今天還是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里,這都是一座美麗而充滿奇跡的城市,你可以通過秦淮河這一歷史文化名河窺見一斑。南京建城史綿延2000多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在秦淮河邊的雨花臺下筑越城,公元229年,東吳在此建都,史稱建業(yè)。而后歷經(jīng)滄海桑業(yè)、朝代更替,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乃至明代早期皆建都此,南京總是江南繁華之地,秦淮河兩岸金粉樓臺,鱗次櫛比,而河中畫舫凌波,漿聲燈影,至明朝時則達到全盛。而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南京歷史是一部中華文明史,秦淮河成為這一歷史的珠鏈。南京的文明則亦起源于秦淮河畔。南京早期的歷史奠定了南京的重要地位,這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與河姆渡文化同期,南京秦淮河畔的湖熟鎮(zhèn),創(chuàng)造了新石器時代的“湖熟文化”,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文化發(fā)源地。大約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的戰(zhàn)國時期,南京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成為群雄逐鹿、兵家必爭的地方。大批部落群體和勇士相互斗爭,政權不斷獲得而后喪失。但南京的歷史在爭斗中建立,南京的文明在爭斗中獲得進步和發(fā)展。對于座落在蜿蜒秦淮河與廣闊長江交界處的這片勝地,是想成就霸業(yè)、鞏固其領土統(tǒng)治權的人們夢寐以求的。從公元229年A589年,先后有六個漢族政權在南京建都,史學家稱為六朝時期。那時,眾多的經(jīng)濟、文化基礎的建立,促成了后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絲綢生產(chǎn)和其他一些工藝產(chǎn)品開始大量涌現(xiàn),使南京被譽為“衣履冠帶天下”。那時活動于南京一帶的學者,如王羲之和顧愷之,為中國獨特的書法和繪畫技藝奠定了基礎。據(jù)說,許多人精心選用兔毛做毛筆,最早是起源于南京。至元、明朝代,南京一帶大量涌現(xiàn)出以山羊毛制作的羊毫筆,其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擁有著與眾不同的魅力。

媒體關注與評論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qū)。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  獙O中山 近代民主革命家我是南京人,看到南京的變化是非常興奮的。我原來住在丁家橋,很多地方現(xiàn)在是面目全非,不一樣了,這是很大的變化?;氐侥暇环N故鄉(xiāng)的親切感油然而生,很高興?!  獏墙?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想到南京,我總會想起梧桐樹,憶起在新西蘭的生活,和南京一樣,奧克蘭市街道邊也栽種著梧桐,夏日人們走在樹蔭下倍感清涼。我最喜歡在紫金山明孝陵的神道上散步。神道旁的石獸因為無數(shù)孩童曾經(jīng)騎在上面而變得光滑無比?!  就桨?英國皇家雕塑家協(xié)會原主席對南京這個城市,我有很深的感情,應該說.作為六朝古都,中國有太多的歷史故事留在了這個城市。我每次走在南京的街道上.覺得每一步踩下去都會驚動一個故事?!  诘?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

編輯推薦

《悠悠秦淮(中文版)》是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悠悠秦淮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大幅的圖片加以簡要的說明。介紹南京城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之所以感興趣,大概是因為自己的故鄉(xiāng)緣故。
  •     借我一雙慧眼,看一看中國
      ——讀“中國城記”叢書兩冊
      
      范典/文
      
      
      
      外國人寫中國城
      
      
      和出版社一位朋友聊天時,他說最近忙于出版政府的一套書,忙得焦頭爛額,然后翻出那套書來,我一看,包裝精美、紙張高檔,算得上是禮品書一類。實則,我并不太喜歡這類書,有一次,園林局朋友送我書,翻開俱是彩色風景圖,配以極簡文字,還有領導視察的照片。這種書,對我來說真是犯了難,搬家時嫌它重、棄之又可惜,常常不知如何辦才好。所以,外文出版社新近出來的這套“中國城記”叢書,初初給我的印象不過如此。
      
      這套叢書由外國人來寫中國的城市,確有其不可取代的獨特之處。時常于舊書攤上見到近代中國人或外國人寫異國他鄉(xiāng)見聞,像英國作家毛姆曾寫過《在中國屏風上》的隨筆,把上世紀20年代的中國作了匆匆一瞥,但其文字細膩生動,將當時中國滿目瘡痍、貧窮落后的面貌勾勒得纖毫畢見——沒人知道,這些文字竟然是他在簡陋的客棧用黃毛邊紙倉促記錄下來的,成為日后見證歷史的鮮活證據(jù)。當然,毛姆是小說大家,關注人本,在文字中不無流露出嘲諷、譏笑、蔑視等情緒來——這倒形成一種個人化的無可替代的觀感。在他后來小說《面紗》中,也將一對英國夫婦與中國桂林連接起來,產(chǎn)生了激烈碰撞,在宣揚了愛情同時也暗諷了中國當時的腐敗官僚。又如蔣彝先生新近出的“城市畫記”類書,是用一支中國人的畫筆去畫倫敦、愛丁堡,這些同樣也用獨特方式記錄下了當時心境和當時的城市面貌,令人印象深刻。我以為“中國城記”也是這般令人印象深刻,因其具有獨特而尖銳的視角。其實不然。
      
      
      骨格清奇非俗流
      
      
      在已出的幾本書中挑了兩本來看,《悠悠秦淮》與《昆山軌跡》,這兩地挨得近,以致書也像是一母同胞生的,只是細看,發(fā)覺有不同之處,內(nèi)里紙張一為銅版紙,一為亞粉紙,價格亦有較大出入。于是抹抹朦朧眼,試圖像林妹妹發(fā)現(xiàn)賈寶玉“骨格清奇非俗流”般去看這兩本書。
      
      兩本書作者皆為美國人,《悠》的作者鮑博是一位擁有長達10年的媒體工作者,他來中國拍攝紀錄片時迷戀上了中國,作為一名文字工作和視覺呈現(xiàn)的美國人,他看待南京這座曾為六朝古都的城市,又是怎樣的角度?而《昆》的作者艾那·唐根,是一位美國投資銀行家,現(xiàn)已在中國開拓他的事業(yè)重心。那么他看待昆山這座崛起中的小城市又是怎樣的呢?
      
      在我看來,鮑博在《悠》一書中最后的“致謝”中說明了一切。也即“參與”到此書創(chuàng)作當中的作者,并非他一人,還包括編輯、專家、翻譯、導游、藝術家、學者、市委領導……數(shù)之不盡,這當然是好事,一個外國人單槍匹馬闖中國,信口胡說怎么行?但是什么都說,也未免缺失了自己的個性吧。這書便是從很多方面集中來呈現(xiàn)南京這座城市的,回顧了歷史的細節(jié)、人物,呈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文明、古跡,書中插圖皆為精美攝影作品,夫子廟凜風搖曳的銅錢、云錦上繁復細密的圖案、秦淮河畔燈影璀璨的風姿……一磚一瓦一草一葉都靈動起舞。第一印象:很美。但如若來做減法,脫掉硫酸紙外殼、撇去精美圖畫,將其凝縮成雙膠紙平裝小冊,就會發(fā)現(xiàn),它實則更像一本導游手冊。許多打擦邊球的內(nèi)容,比如昆曲這一章,可能在他人建議下補充進去,因“昆曲”明明發(fā)源于昆山,可歸為《昆山軌跡》這本書,而據(jù)我所知,南京當?shù)赜蟹N瀕臨絕跡的曲種“白局”卻在書中只字未提。
      
      
      城市地圖的個體解讀
      
      
      鮑博作為一介外人,他有局限性,他的所觀所錄都是常人、游客感興趣的,至于那些文化和歷史,只是他在資料基礎上的再臨摹,算不得他的見解。每一章承載的內(nèi)容并不厚實,基于普及教化的程度,倒是有一章較為獨特:《才子一天的生活》,像是作者在信步夫子廟時隨感寫就的小說,倒頗具情趣和想象,將當時考生寒窗苦讀、于秦淮河畔參考時一天的心理拿捏得貼切形象。這一出軟性的文字,竟較之那些硬性的數(shù)據(jù)、資料的顯示更得我心。換角度想,也正是這些軟性文字是真正發(fā)自作者內(nèi)心深處,是他解析一座城市的個體觀感,讀這樣的書,正是要發(fā)現(xiàn)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如果一切都是“和諧”表面,何需外人來看,歷史自動會留存。幸而這樣的書沒有徹底泯滅其特殊性,否則將一無是處。
      
      到艾那·唐根的書中,昆山堪比一座經(jīng)濟騰飛的大城市,始初,閱其文字確有我上述提到的個體見解與對比,非常不錯——這也是他與鮑博的區(qū)別,唐根更注重采訪實錄,注重經(jīng)濟發(fā)展、金融態(tài)勢等問題的挖掘,這與他作為金融顧問一職有很大干系,而鮑博更像是藝術家,注重人文意識的探究。在唐根的書中,前面資料的整合迅速掠過,緊接著便是對藝術工作者、政府領導、企業(yè)領頭人的采訪,當那么多世界著名品牌的產(chǎn)品落戶昆山,你實難想象20年前還是貧窮農(nóng)業(yè)小縣的它,如今已高居中國百強縣之首。而唐根采訪的這些人都是此發(fā)展過程當中的見證人,所以書中就少了許多像鮑博那樣大張旗鼓的風景、美食照片,而多了政策解讀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經(jīng)驗探討——這正是唐根的獨特之處,他將自己關注和感興趣的方面都記錄下來,成為一種用以借鑒的資本。但實際上,對于我這樣的讀者而言,未有太大興趣,缺失趣味性是此書最大的遺憾。
      
      
      城市的個性與發(fā)展
      
      猶記得曾任宿遷市委書記的仇和曾倡導的“壓縮餅干式的發(fā)展”及一系列放大陰暗面的舉措,這個爭議人物使這塊拖后腿的土地迅速開掘出一股英氣,其中風風雨雨也只有領導者自己深切體驗得到。當發(fā)生金融危機時,領導者的決策和高效的政府管理,塑就了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態(tài)勢,也許正如書中提到的“2007年,昆山市政府組織了一次活動,向昆山人征集對城市精神的概括,最后得到這樣的答案:‘開放、融合、創(chuàng)新、卓越’?!?br />   
      我想,這正是南京及昆山這兩座城市帶給兩位國外友人的印象,鮑博更在于視聽食等官感方面的領略,而唐根在于分解一座城市飛騰的內(nèi)在發(fā)展基因。這是他們個體解讀一座城市的心得,更是對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種見證。也許他們做不到像賽珍珠或者毛姆那般,用小說家的語言勾勒陰影中的美,也許外國友人眼里的中國發(fā)展之快的確超出想象,以至于他們不斷加入中國國籍并從小學習漢語,也許一本書的容量不過如上海世博會中一座展館,只是匆匆一眼,來不及細讀它的方方面面,然而,它確實以龐大之軀盤桓于視野之外,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精神文化,有自己悠久歷史和經(jīng)久不衰的生命力,就等你如何發(fā)現(xiàn)和如何看待。
      
      用毛姆的話來說,就是“借助你的想象,你能夠把中國人當作你的一部分,但這些人對你來說畢竟是陌生的,正如你對他們也是陌生的一樣。你沒有線索可以破解他們的神秘。他們與你即使有諸多的像也幫不上你多大的忙,而毋寧更說明他們與你的不同。你依然像看著一堵磚墻。你無所憑依,你不知道他們最基本的生活狀況,于是你的想象就很受挫?!薄@大概也就是這兩本書所遭遇的一些困惑和無奈吧,外國人再怎么讀中國,總會隔著一層紗。
      
      
      
      ——已節(jié)選刊登于《南方都市報》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