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上海學林出版社 作者:汪求實 頁數(shù):18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百姓生活記憶:上海故事》展現(xiàn)出人們心目中向上向善的力量,給觀眾帶來價值取向的新解讀?!栋傩丈钣洃洠荷虾9适隆钒恕拔幕瘡V場變變變”、“記憶里的宣傳畫”、“50年前他們怎樣過日子”、“儂好,老師傅”、“一本遺失的戀愛日記”等歷史事件。
書籍目錄
一、文化廣場變變變二、記憶里的宣傳畫三、50年前他們怎樣過日子四、儂好,老師傅五、一本遺失的戀愛日記六、1980年代裸婚之鴛鴦樓記七、換房的故事八、小菜場里趣聞多九、弄堂里的乒乓傳奇十、海上生綠島十一、里弄生產(chǎn)組的女人們十二、里弄生產(chǎn)組的青年人十三、難忘的老電影十四、一位勞模的美麗記憶十五、回望淮國舊十六、一套改變命運的叢書十七、一個中方陪同和一個外國導演的邂逅十八、猶太難民在上海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胡文憲是13位烈士中年齡最小的,年僅15歲,生前是上海五四中學的一位中學生。經(jīng)記者多方尋訪,找到了胡文憲的哥哥胡文亞?,F(xiàn)年57歲的胡文亞回憶說:“那個時候我弟弟正好是在學校上課,知道發(fā)生了火災,一起上課的同學就朝文化廣場的方向跑過去,當時路口已經(jīng)封鎖了,他就急中生智,爬上救火的卡車,進去以后搶救地下室的國家財產(chǎn),當時有兩個救火的同志暈倒了,他把他們救出來,他自己再沖進去,就再也沒出來?!闭f到這里,胡亞文汨眼朦朧。如今這13位烈士,靜靜地長眠在上海烈士陵園的紀念堂里。那么,文化廣場的那場火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經(jīng)調查,原來當時文化廣場正在進行大修,房修隊在維修時違規(guī)操作,一名維修工在使用沖燈時,氣打過了頭,導致火油往外冒,他手燙得拿不住了,就把沖燈扔在了蘆葦層的隔層里,火就這樣燒了起來。這是一個責任事故,和階級斗爭無關。1970年的春天,周恩來總理親筆批示:重建文化廣場。文化廣場又開始一次變臉。文化廣場是上海的一個地標,如果你打的去文化廣場,的哥肯定不會問在什么路上,而是一踩油門就上路了。不過,還有極少數(shù)的老年人會把那地方說成跑狗場,的哥就會被搞糊涂了。舊上海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而文化廣場的前身,就是跑狗場。近代世界的賠狗業(yè)產(chǎn)生于英國,20世紀20年代,這個行當跑到了東方,來到上海。1928年,一個名叫邵祿的法圍商人在法租界的這個地塊上開辦了逸園跑狗場。88歲的李明藻老人還記得當年跑狗的情形:“一次跑八條狗。八條狗領到賽場,有一個電的兔子,電鈕一按,八扇門彈起來,八條狗全部沖出來追著電兔車。電兔車不會被狗追上的,因為電力會把速度控制著。跑到最后,哪條狗在前面,買了這條狗獎票的人就發(fā)財了。”今年80歲的姚祖浩老人還記得小時候看到跑狗場的門口滿地全是廢票,“第二天早上去,門口地上有許多廢票,買到票中獎了,就可以憑速張狗票領獎。如果買的狗票沒中獎就變廢票了,到處都是滿地亂丟?!币輬@跑狗場的英文名稱是canidrome,它的中文諧音是“看你窮”。的確,當時因跑狗賭博而輸?shù)脙A家蕩產(chǎn)的大有人在。而對跑狗場的老板而言,那就是“看他富”了,僅在1938年,這個跑狗場的賬面利潤就達到360萬銀圓。在那個歷史年代里,人們習慣把逸園叫成跑狗場,以致后來很多人都以為逸園只是跑狗。其實不然,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租界收回,上海的狗業(yè)也被禁了,逸園也開始了變臉。1946年的春節(jié)里,駐滬美國海軍別出心裁地舉辦過一次黃包車皇后大賽,也就是讓每一輛黃包車上坐一個美女,看哪個黃包車車夫跑第一,這輛車上的美女就被封為黃包車皇后,這次比賽的起點設在外灘海關大樓,終點就在逸園。比賽當天人山人海,逸園看臺上更是坐滿了看熱鬧的中外觀眾。第一個跑到逸園的黃包車夫是個崇明人,他被戴上了象征冠軍的花環(huán),而金光閃閃的獎杯則給了車上的美女。那年代,逸園雖然不跑狗了,但名堂還多著呢,那里設有旅館、餐飲、舞廳、球場、露天電影院等,是當時上海灘上很有人氣的休閑娛樂場所。解放以后,逸園變臉,成了文化廣場。2010年10月的一天,記者前往上海華東醫(yī)院去采訪86歲高齡的文化老人黃宗英,這次采訪是有備而來的,先用筆記本電腦給黃宗英播放了一段60年前的新聞影片。影片反映的是1949年12月5日上海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在逸園舉行,影片中有黃宗英在大會上發(fā)言的鏡頭,當時年輕漂亮的黃宗英代表文藝界在大會發(fā)言。這段影片勾起她的回憶,她很激動,說:“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開會,第一次作為代表發(fā)言,舊社會我沒有開過會,開會兩字對我很陌生。所以那時候,從逸園開完會回來,趙丹說,你們開會小組討論,討論些什么?我說我鬧不清楚,他們老說臺階臺階。他說什么臺階,是說階級吧?我說對對對對,是說階級。說階級我也聽不懂,什么事都覺得很新鮮?!秉S宗英還回憶說,“當時他們在會上還把所有的錢都買了折實公債,大伙都是很熱情的,對新社會充滿了希望。”黃宗英把階級聽成了臺階,想想也對,階級這個詞的本義也許就是臺階??磥?,還是趙丹的政治意識更強一些。由于逸園場地大,地處市中心,交通便利,很多群眾性的政治集會放在了逸園召開。連從來也沒開過會的黃宗英也要開會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就是通過多集會,開大會,把人聚攏起來,把人心凝聚起來,發(fā)動和引領上海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1952年4月,經(jīng)陳毅市長的批準,將原來是露天的逸園跑狗場改造成能遮風擋雨的大型室內會場。當時取名為“人民文化廣場”。同年11月正式命名為“文化廣場”??⒐ず蟮奈幕瘡V場能容納1.5萬人,新建1000多平方米全上海最大的舞臺,因為要支撐起上海最大的屋頂,所以在會場里有不少的柱子,坐在柱子后面的人開會無大礙,只要耳朵聽就行了,看演出就有點麻煩了,一柱障目。會場里全是長條凳子,當年沒有空調,夏天為了通風的需要,場館的兩邊是鏤空的,到了冬天,場館的兩邊搭起了蘆席棚來遮擋寒風。1969年的冬天,就是因為房修隊的工人由于操作不慎,點燃了蘆席這種易燃物,釀成了大火災。盡管在文化廣場的正式名稱中,原有的“人民”兩字被省略了,但是它的群眾屬性卻明明白白的,當時上海的人口總數(shù)600多萬,而文化廣場每次開會或演出,全上海差不多每400人中就會有一人來到文化廣場。當年的上海人走進文化廣場,不僅是開大會,有時也來看演出。當年的文化廣場有上海最大的舞臺,也是可容納觀眾最多的劇場,像前蘇聯(lián)的最好的芭蕾舞演員烏蘭諾娃,中國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都來到文化廣場演出過。關于文化廣場的文藝演出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1964年的6、7月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陳毅兩次來到文化廣場,看的卻是同一臺文藝演出,為什么呢?事情是這樣的,1964年5月,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會隆重開幕,這屆“上海之春”推出了一臺由3000人參加演出的大型音樂舞蹈節(jié)目《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也稱“大歌舞”。演出很精彩,盡管文化廣場內柱子很多,坐在柱子背后或場子后排的觀眾會看不見或看不清舞臺上的演出,但人們還是如潮水般地涌入文化廣場?!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