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

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作者:武建芬  頁數(shù):324  
Tag標簽:無  

前言

  人類的認知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和經(jīng)典的研究領域,研究的課題最多,研究的成果也最多。長期以來,有關認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對物理環(huán)境的認識之中。隨著研究的深入,社會認知成了認知研究領域的另一個重點。二十世紀70年代以后,心理學界對個體如何認識心理和心理狀態(tài),即如何推斷心理狀態(tài)、如何推測他人的意圖和信念、如何根據(jù)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預測他的行為發(fā)生了興趣,形成了關于“心理理論”的學說。兒童如何獲得心理理論,成了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一個研究熱點?! 和男睦砝碚?,是兒童在接受科學知識之前所具備的一種樸素理論。與科學理論一樣,心理理論同樣具有解釋和預測功能,是兒童解釋他人活動和理解人際關系的內在依據(jù)?! 和猿錾掌?,就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兒童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對社會關系中他人的理解。從人的社會性角度看,兒童對復雜的社會關系的認知比對周圍物理世界的認知具有更大的發(fā)展價值和意義。心理理論是兒童有效的社會認知工具。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兒童就發(fā)現(xiàn)人不同于其他事物,人是有心智的。人有感情,有各種心理狀態(tài),這些心智主要是由各種想法、愿望、信念、意圖和動機等組成。擁有心理理論,兒童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并與他人相處,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同時,還有助于兒童反思性思維品質的形成。因此,心理理論研究是當今心理科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內容概要

  《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采用實驗、調查和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的關系進行了探索,解讀了大量日常同伴交往案例中蘊涵的心理理論,提出“兒童是個交往心理學家”。  心理理論是兒童有效的社會認知工具。擁有它,兒童就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因此,從社會交往經(jīng)驗角度來研究心理理論發(fā)生發(fā)展的機制和過程,成為發(fā)展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方法頗具特色,靜態(tài)和動態(tài)研究相結合,實驗證據(jù)和調查事實互佐證。注重研究和幼教實際相結合,基于混齡交往能夠促進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結論,提倡在我國幼兒園進行混齡、尤其是“間斷性混齡”教育,為我國幼教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教育組織模式。

作者簡介

武建芬,女,1970年生,山東德州人。1996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教育系,獲教育學學士學位,1999年畢業(yè)于該校基礎心理學專業(yè),獲教育學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專業(yè),獲教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杭州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兒童心理發(fā)展與學前教育、早期教育與培訓等。在《心理學動態(tài)》、《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心理科學》、《上海教育科研》、《學前教育研究》等刊物發(fā)表專業(yè)論文20余篇,參編《兒童心理學》等著作4部。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問題研究概覽和評析  第一節(jié) 相關概念解析 第二節(jié) 心理理論研究的基本范式和理論闡釋  一、心理理論研究的基本范式  二、心理理論發(fā)展的理論解釋 第三節(jié) 國內外有關早期“心理理論”與社會交往經(jīng)驗關系的研究現(xiàn)狀  一、兒童早期在家庭中的社會交往經(jīng)驗與心理理論發(fā)展  二、兒童與同伴之間的社會交往經(jīng)驗與心理理論發(fā)展  三、國內對心理理論、同伴交往及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 第四節(jié)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在研究數(shù)量上尚顯不足  二、在研究內容上,需要進一步拓寬研究范疇  三、在研究深度上,缺乏對因果機制的深入探討  四、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動態(tài)的跟蹤和具有一定生態(tài)化意義上的研究 第五節(jié) 本書的基本框架  一、研究目的及創(chuàng)新之處  二、本研究方法學的思考第二章 一個不爭的事實: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之間關系密切 第一節(jié) 心理理論能力強的兒童是否也擁有較高的交往能力和好人緣——兒童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能力、同伴接納之間關系的靜態(tài)研究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結果  四、討論分析  五、研究結論 第二節(jié) 善于察言觀色的兒童在同伴中是否也是個交際能手——自由游戲活動中的同伴交往與心理理論之間關系的動態(tài)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結果  三、討論分析  四、研究結論第三章 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對兒童同伴交往的影響 第一節(jié) 訓練可以提高兒童的心理理解能力嗎——心理理論的訓練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結果  四、分析討論  五、研究結論 第二節(jié) 心理理論水平提高的兒童是否也改善了同伴交往——心理理論對兒童同伴交往影響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結果  三、討論分析  四、研究結論第四章 同伴交往類型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作用:基于實驗和實踐的研究 第一節(jié) 不同類型的同伴“交往”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影響:來自實驗情境的證據(jù)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結果  四、分析討論  五、研究結論 第二節(jié) 同齡交往和混齡交往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影響:來自實踐調查的事實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結果  四、分析討論  五、研究結論 第三節(jié) 同伴交往如何促進了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  一、提供反例,促進兒童理論和證據(jù)的協(xié)調  二、同伴討論機制中的反饋,促進了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  三、觀察學習和模仿,促進了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  四、同伴之間的合作,是促進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五、同伴在場的情感支持,促進了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  六、充分的交往時間,促進了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 第四節(jié) 綜合討論  一、本研究需要明確的幾個問題  二、兒童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之間的關系  三、心理理論對兒童同伴交往影響的因果方向  四、同伴交往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影響第五章 兒童是個交往心理學家——解讀日常同伴交往中的心理理論 第一節(jié) 同伴沖突中的心理理論  一、同伴沖突及其價值  二、解讀與分析:同伴沖突中的心理理論 第二節(jié) 同伴協(xié)商中的心理理論  一、同伴協(xié)商及其意義  二、解讀與分析:同伴協(xié)商中的心理理論 第三節(jié) 其他同伴交往情境中的心理理論  一、兒童對想法(心理世界)和事物(物理世界)的認識  二、兒童對外表和真實區(qū)別的理解  三、兒童對他人情緒的感知  四、可愛的欺騙術——兒童對錯誤信念的理解  五、有趣的策略——兒童對同伴意圖的感知和預測  六、兒童對策略運用和意圖的駕馭——關系中的心理理論  七、作童對知識的認識——理解“看見”和“知道”之間的關系  八、兒童對開玩笑的理解——幽默感的展現(xiàn)  九、兒童對假裝的理解——開展裝扮游戲  十、心理理論的視角下同伴之間的教的行為 第四節(jié) 啟示與結論:教師應該成為解讀兒童的心理學家  一、兒童是個小小的交往心理學家  二、教師應該成為解讀兒童的心理學家第六章 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現(xiàn)實:兒童心理理論和同伴交往關注的缺失第七章 基于兒童心理理論和同伴交往發(fā)展的教育實踐探索與思索第八章 研究結論與未來展望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交往性質方面,3歲和4歲幼兒之間在同伴交往的各個方面(積極交往、中性交往和消極交往)的交往次數(shù)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而當考察交往性質各個方面的持續(xù)時間時則發(fā)現(xiàn),4歲幼兒比3歲幼兒顯著多地采用中性的交往方式(即既不過于積極,也不過于消極,而是以一種比較中性的方式與同伴交往),而在積極交往和消極交往的持續(xù)時間方面兩個年齡幼兒之間依然沒有顯著差異。這與相關的研究結果有些出入,如王春燕和盧樂珍(2002)對3~6歲幼兒在自由游戲活動中的同伴交往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親社會行為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比攻擊性行為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多,正向行為多于負向行為。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對所觀察內容的操作性定義和其他相關研究不一致所致。  在交往控制性上,出現(xiàn)了似乎矛盾的結果:4歲幼兒的“順從性”交往次數(shù)顯著多于3歲幼兒,而當我們從交往的持續(xù)時間進行考察時,則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個結果,即4歲幼兒比3歲幼兒更多地以中性的方式與同伴交往(即不過于控制同伴,也不過于順從對方)。在其他方面,沒有發(fā)現(xiàn)兩個年齡之間的差異。由此可見,在考察幼兒的同伴交往行為時,對交往次數(shù)和交往時間的考察可能會獲得不同的結果。這種矛盾性可由本實驗所采用的考察指標不同來解釋?! ‰m然本實驗所考察各個維度的各個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不一致的情況,但總體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3~4歲幼兒與同伴之間交往的次數(shù)還是表現(xiàn)出越來越頻繁、交往持續(xù)時間越來越長的發(fā)展趨勢。2.幼兒同伴交往行為的性別差異本實驗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結果,即在交往方式和交往支配性方面,男孩比女孩顯著多地使用非語言的、支配性的方式與同伴交往。對此的原因解釋可能有兩個:一是,“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認為,女孩在言語能力上占優(yōu)勢”(張文新,1999),因此她們比男孩先天的語言優(yōu)勢使她們很少使用其他方式與其他同伴進行交往,而男孩則往往由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差而使用其他非語言的方式進行交往。

編輯推薦

  匯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原創(chuàng)學術成果  搭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出版平臺  探索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著出版的新模式  擴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科研成果的影響力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看了挺有收獲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