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外語教研 作者:季羨林 頁數(shù):28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收入作者與吐火羅文研究有關(guān)的講話1篇、專著1部、論文2篇。 其中《吐火羅語與尼雅俗語》為作者1979年8月29日在烏魯木齊學術(shù)報告會上的報告,首刊于《新疆史學》1979年創(chuàng)刊號。 《吐火羅語研究導論》曾以《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之名,作為《敦煌學導論叢刊》第6輯,由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于1 995年元月出版,收入《季羨林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時改為現(xiàn)名?!睹肪桌c彌勒》一文附有英文譯文。 此外,商得周紹良先生家屬的同意,本卷收入了周先生的《隋唐以前之彌勒信仰》一文和季羨林先生為此文所寫的補記。
書籍目錄
吐火羅語與尼雅俗語——1979年8月29日在烏魯木齊學術(shù)報告會上的報告吐火羅語研究導論一 緒論吐火羅語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過二 資料概敘三 資料特色四 資料價值五 研究要點確定要點的原則跋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隋唐以前之彌勒信仰周紹良著季羨林補記梅咀利耶與彌勒(附英文)《季羨林文集·第十二卷》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但是,漢文并不是很容易掌握的語言。許多歐美的漢學家利用漢籍,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這一點無論如何也是必須承認的。但是,了解內(nèi)情的人們都會知道,外國漢學家是怎樣工作的,他們遇到了多少困難。我們中國學者在這方面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先天的優(yōu)越條件。盡管對中國學者來說,掌握古典漢語,特別是漢譯佛典,也決非輕而易舉的,掌握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但是,同外國學者比較起來,我們究竟有一日之長。因此,從國際分工這個角度來考慮,我們給自己定任務,應該多在這方面打主意。就是根據(jù)上述這些想法,我在下面提出我們目前的研究要點。確定殘卷的內(nèi)容,特別是一些單詞的含義吐火羅語是突然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的一種古代“死語言”,當然沒有任何語法,也不會有任何詞典。學者們最初只認識書寫這種文字的字母,面對一些出土的殘卷,對其內(nèi)容往往茫然無所措手。這時候,我們只有乞靈于其他文字,特別是漢譯佛典。至于殘卷中的一些單詞和語法結(jié)構(gòu),有時候更難以確定。我們也只能利用極少數(shù)的雙語殘卷和印歐語系其他語言,通過縝密的對比,摸索,推測,假定,推翻,再假定,終至于逐漸弄清楚其含義和相互關(guān)系。到了今天,對吐火羅語兩個方言的基本語法結(jié)構(gòu),對一些殘卷的內(nèi)容,我們大體上有了基本的了解。我們也基本上認識了一批單詞,但是數(shù)目不算太大。
后記
這一部《論文集》終于編完了。文章雖然是我寫的,但是校對、編定的工作,則由我的學生高鴻來承擔。正如本((文集))第九卷《糖史》第一編國內(nèi)編的校對工作由我的學生王邦維教授所承擔一樣,我感謝他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墩撜Z》中說:“有事弟子服其勞?!边@是中國古代的美德,他們倆做到了。雖然我自己并沒有什么“酒食”可“饌”,我已經(jīng)感到非常滿意了。當年我在德國讀書時,也曾幫助我的老師們校閱校樣。我并沒有感到費了點時間,對我是什么損失。正相反,我感到有很大的收獲。校閱校樣,必須專心致志,由此可以學到很多平時容易疏忽的東西。此事一舉兩得,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提倡的。一時心血來潮,寫了這一篇“后記”。
編輯推薦
《季羨林全集(第12卷):學樣論著4.吐火羅文研究》是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