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學

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勞承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10出版)  作者:勞承萬  頁數(shù):34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古代美學(樂學)形態(tài)論》以中西方美學為廣闊背景,史論結合,提出了中國古代美學學科新形態(tài):中國古代沒有西方式的美學(對美的哲學研究),只有樂學,即禮-樂文化體系中的樂之哲學。作者認為,這種樂之學即可囊括西方美學,而又高于西方美學?!吨袊糯缹W(樂學)形態(tài)論》梳理了中國禮樂文化精神之歷史進展。

作者簡介

勞承萬,男,1936年生,廣東化州人,廣東湛江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廣西師大兼職教授,上海師大中國美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論著有《審美中介論》(1985/上海文藝)、《審美的文化選擇》(1991/上海文藝)、《美學文藝學邏輯體系探索》(1996/天津古籍)、《詩性智慧》(1997/河南人民)、《朱光潛美學論綱》(1998/安徽教育)、《康德美學論》(合著)(2002/中國社科)、《中國詩學樂器論》(2010/安徽教育)。另主編美學文藝學教材和叢書各一套。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

書籍目錄

一 楔子(一)“盤古開天”——全部中國學術文化精神由此悟人(二)“孔顏樂處”——心性哲學與樂學之交融二 導論(一)中西美學學科理論形態(tài)之區(qū)別(二)牟宗三對美學學科形態(tài)的新思考:真善美之分別說與合一說(三)中華民族只有“樂學”而無,“美學”(四)研究中國古代“樂學”(美學)之方法論上篇 心性樂學(美學)發(fā)生之哲學——文化基礎第一章 中國文化發(fā)生之源頭一 三書說與藝術/審美意識之萌發(fā)二 “骨卜-養(yǎng)蠶業(yè)-裝飾藝術”三種東方典型因素:中國人之完滿生活意蘊第二章 “天命(天道)一心性(人道)”相貫通:恒久之“安身立命”(內在而超越)一 歷史之緣由——“通天”意識二 “天命-心性”哲學相貫通及其歷史淵源三 “天命-心性”相貫通之純理方式第三章 血緣五倫系統(tǒng)——情理相融合的有序穩(wěn)定結構一 何謂血緣五倫關系二 中國道德、藝術、審美之文化根系:親情意識三 “天地君親師”之“血一賢”綜合系統(tǒng)四 西方“自我意識”與中華民族“血緣意識”之大別第四章 十六字“心訣”:中國人的心路歷程一 心/腦之別二 何謂十六字“心訣”三 十六字“心訣”之諸環(huán)節(jié)及其歷史形態(tài)四 心性流程之中間環(huán)節(jié):“知幾”功夫論五 由功夫論對西方哲學史之反思下篇 心性樂學(美學)之構建流程與形態(tài)第五章 “禮一樂”文化之社會存在方式與心性樂學(美學)之發(fā)生一 何謂“禮一樂”二 禮/樂之源三 “禮一樂”文化體系中之三大命題與樂學(美學)的關聯(lián)四 個體滿身之“樂”以人其心五 樂之心性哲學(美學):“禮一樂”精神之形上化六“樂記”之審美精神七 荀子之“禮/樂”論:“盡理”之樂學八 中國儒墨道三家在原典時期之“樂學”形態(tài)九 “樂學”之綱目體系區(qū)別于西方之邏輯體系第六章 血緣與親情:天倫之樂一 親情心性與天倫之樂二 性、情交融之樂三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四 “情”與美學諸問題之批判第七章 圣人論:心性樂學(美學)之最高創(chuàng)造形態(tài)一 何謂圣人二 圣人形態(tài)之特征三 圣人心性之類型四 圣人形態(tài)是中國樂學(美學)之完善形態(tài)第八章 境界論:心性樂學(美學)之最高形上形態(tài)一 境界之緣起二 上古器物之“型制”所顯示的空靈境界三 上古時代經(jīng)典文化因素所顯示的空靈境界四 象形文字與易卦構造中所形成的空靈境界五 道家之“境界形態(tài)形而上學”第九章 中國古代樂學(美學)之文化基因一 中西方“文化-知識”結構之大別二 西方“以理(概念)說理”與中國“以事說理(言意)”之大別三 以“形”人心與以“事”言理的文化基因四 文化基因之序列形態(tài):“言-象-意”系統(tǒng)五 儒家“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之文化基因鏈六 道家“游心-虛無-寂靜”之文化基因鏈七 中國文化基因之總匯(六經(jīng))與“道-圣-文”之整合范式八 本章結語全書簡要結語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中國上古史官源自黃帝,后世傳統(tǒng)規(guī)范成為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之嚴格職能。宇宙和人世間的一切變化,都匯聚于左右史之實錄中。其次,中國上古史官一身三任,既為統(tǒng)治者(首領),又為巫師(通天人一體者),又為客觀記載的史官,“經(jīng)驗-思考-觀念”萃于一身,以待獨創(chuàng)之具形。“蓋史官者,經(jīng)驗之府,觀念之所從出也。由五典五悖(載長老言行),至五禮五服五刑,即明由史官所見之觀念形態(tài),自始即為一道德政治的形態(tài),緊系于集團實踐而生出者。而如此所引生之觀念,又必切于人而通于天,故于典日天敘,于禮日天秩,于服日天命,于刑日天討。凡范圍實際活動的規(guī)矩典則,皆直接由道德政治的集團實踐中而予以理性的根據(jù),故皆日天,即宋儒所謂天理也(注意:古之根據(jù)于‘理’者,即日根據(jù)于天——引者注)。亦即可于此而直接透視-道德的理性實體。而此實體又不遠乎人。故于聰明雖日天,而又日‘自我民聰明’,于明威雖日天,而亦日‘自我民明威’?!蹦蚕壬Y語是:“就史官之職掌所確定之觀念形態(tài),可以‘掌官書以贊治,正歲年以敘事’兩語括之,而此兩語之大義,即為‘本天敘以定倫常(德),法天時以行政事(智)’。”①中華民族精神觀念之“定倫?!保靶姓隆?,均是“本天敘”與“法天時”(即“德/智”之源),這是中華民族之“天人一體”觀念發(fā)生之總源頭。括而言之,這就是由上古史官依據(jù)集團實踐方式,所凝定了的“觀念之具形”。牟氏的“觀念之具形”論,是黑格爾“理性實體”(即精神實踐)與亞里士多德“形式”因在中華民族精神觀念之集團實踐中,走向“一本萬殊”之理論創(chuàng)造。概而言之,中華民族精神觀念在原始階段之“具形”,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精神、意識之閾限為對峙性的“天人一體”之高遠境界,二是精神、意識之動力契機是本善向上之道德仁心。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美學(樂學)形態(tài)論》:中國沒有西方式的美學,只有心性文化體系中“天人一體”、禮樂交融的樂學(儒家主人樂,道家主天樂)。此即中國美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代美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