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王桂妹 頁數(shù):24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文學與啟蒙與新文學研究》以“五四”時代的標志性文本《新青年》雜志為支點,從一個更為切近、更為濃縮的全息歷史語境中探討中國新文學與思想啟蒙的關系,同時也是從文學審美的角度對五四思想啟蒙做一次精神現(xiàn)象學考察。作者從細密解讀散落在歷史現(xiàn)場的原生態(tài)史料出發(fā),既從歷史的深度梳理了“五四文學革命時代”的來龍去脈和“新文學經(jīng)典”的創(chuàng)生、確立過程;又從“思想”與“審美”構成的張力性文本中剖析了“東/西、新/舊、古/今、死/活”等典型啟蒙二元對立式及其內在的精神結構;更從時代的高度反思了啟蒙話語的洞察與不見,以達成對歷史的理解之同情。
作者簡介
王桂妹,1970年生,天津靜海縣人。1997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文學院,獲得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學位,2002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文學院,獲得文學博士學位;2003年-2005年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后;現(xiàn)任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和五四文學、文化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五四文化激進主義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型》(北岳文藝出版社2007年);發(fā)表相關學術論文50多篇。
書籍目錄
導論第一章 三種雜志與兩個時代一 文學:從“點綴品”到“必需品”——從《安徽俗話報》到《新青年》二 革命的“無意”與“有意”——《甲寅》與《新青年》三 “革命”與“改良”的吊詭——從梁啟超到陳獨秀第二章 新文學創(chuàng)生與經(jīng)典確立的原生態(tài)場域一 創(chuàng)生之路翻譯先行:《新青年》中的文學翻譯二 發(fā)掘白話固有的詩性潛能:《新青年》與新詩的生成三 偉大經(jīng)典的“非特別”結構:《新青年》語境下的《狂人日記》四 “偉大開端”的“去時間化”:《新青年》與《一日》的被遺忘第三章 思想的審美之維:新文學中的啟蒙景觀一 東與西:啟蒙者的民族話語與性別隱喻二 新與舊:“娜拉精神”的時代裂痕三 古與今:“舊歷”與“新年”的對抗與俯就四 啟蒙他人與救出自己:啟蒙者的懺悔限度五 繾綣與決絕:五四新文學家的“新詩”與“舊詩第四章 啟蒙話語的洞察與不見一 道德株連審美:“大團圓模式”批判的歷史功過二 被“個性時代”湮沒的“個性”:陳衡哲與五四的距離三 被放逐的快樂:啟蒙敘事下的節(jié)俗描寫四 超前的批判:重審對五四“科學主義”反思的有效性附錄 《新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一覽表(1-9卷)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可以合著婦女孩童的報,如今也有好幾種了,譬如杭州白話報,寧波白話報,安徽俗話報,江西新白話,那思想淺近一點的人,都可以一看便懂?!雹龠@也恰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安徽俗話報》的實際讀者群依舊是“庸眾型”的中下層社會民眾。但是作為一個歷史個案,《安徽俗話報》卻可以滴水見世界,折射出中國20世紀初期的總體啟蒙特征——“開啟民智”作為社會變革、歷史進步的癥結性內容已經(jīng)被提到了普遍議事日程。梁啟超對這一歷史性課題有過闡述:“夫群治之進,非一人所能為也,相摩而遷善相引而彌長,得一二之特識者,不如得千百萬億之常識者,其力愈大而效愈彰也?!弊郧迥┮詠淼母黝惏自拡?,盡管在讀者設定上略有差異,或宣稱以蒙童婦孺為主;或聲稱要開通下層社會,為中下等人說法;或者干脆以開通婦女界為指歸,但從整體上卻構織了一種以“普及常識”為基本啟蒙策略的歷史景觀,而“啟牖民智”與“白話報”的歷史血緣關系也由此生成:“前者著眼于中下層社會,更煥發(fā)全體民力,是目的;后者用其方便,重其效果,是方法?!雹蹖τ凇栋不账自拡蟆范?,除了這一共有的總體歷史責任承擔之外,還體現(xiàn)出創(chuàng)辦者自身獨特的啟蒙導向。陳獨秀一再申明:“這報的主義是要用頂淺俗的說話告訴我們安徽人,教大家好通達學問明白時事。”實際上,綜觀《安徽俗話報》全部,“瓜分危機”才是記者積潴胸中不吐不快的塊壘。因此,《安徽俗話報》的開篇“論說——《瓜分中國》”才是啟蒙的核心范疇,而諸如“日俄戰(zhàn)爭”、“洋人開礦筑路”等時局消息也自然成為報刊重點關注的“要緊的新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