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 作者:吳楚克 頁數(shù):355
內容概要
從1998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為碩士研究生開設“文明論”課程以來,我一直堅持研究文明和中國民族文化的關系。我后來發(fā)現(xiàn),實際上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因為,只有從哲學的高度才能真切理解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關系,把哲學的思維方法應用到跨文化研究中的確是一種新的探索。在2007年申請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跨界民族與中國地緣安全研究”的時候,我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知識結構的優(yōu)勢在于“跨哲學與跨民族”的文明理論建構,把關于文明的哲學思考與中國跨民族的文化政治研究結合起來,形成對跨界民族和中國地緣安全的獨特認識角度。承擔了這一課題后,我把文明與跨文化研究作為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加以提升和系統(tǒng)化,完成了本課題中期研究計劃,同時,我也把具體的跨界民族和周邊國家關系的研究作為理論的應用和深入,完成了本課題的前期成果《東蒙史述與周邊關系》。 事實上,文明和跨文化的實質和最終結果就是“認同”,不管是文化認同,還是民族認同,還是國家認同,其基礎就是對文明類型和跨文化差別的理解與確認。從人類發(fā)展史看,不同的文明類型之間事實上存在高低之分,這是導致跨文化交流的客觀因素,因為,人類不自覺地會向往更高的文明類型。然而,當幾大文明類型的界線明確以后,文明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就趨于激烈,跨民族之間的交流也就在激烈的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沖突中不斷演進和變化,導致跨界民族認同的危機。這應該就是“跨界民族與中國地緣安全研究”的核心理論問題。 但是,關于跨界民族的認同意識研究,屬于文明和跨文化研究的進一步成果,也就是說,在完成理論研究和具體應用研究之后,才接近跨界民族和中國地緣安全的核心問題。不過,作為學術研究的探索,也是作為與最終研究成果的一個銜接,我更愿意在這里談談關于“跨界民族認同意識的心理適應度”,這完全是從《文明與跨文化新論》的研究中獲得的一個新的研究角度。
作者簡介
吳楚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博士后,美國俄勒岡大學訪問學者,曾先后在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現(xiàn)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中國邊疆政治學》、《東蒙史述與周邊關系》、《阿巴嘎旗50年》、《額濟納與額爾古納民族和社會發(fā)展比較研究》、《內蒙古民族區(qū)域自治與邊防管理》,其中《中國邊疆政治學≯獲北京市優(yōu)秀教材獎。發(fā)表論文《建設中國邊疆政治學應有的理論思考》、《試論中國邊疆政治學與邊疆學、民族學的關系》、《邊政與臺灣(中國邊政)述評;等40余篇。先后承擔
并完成中央民族大學“211”和“985”課題,2007年開始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跨界民族與中國地緣安全研究”。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文明與自然 一、人——從自然進化到勞動進化 二、神——從自然之子到萬物之主 三、意——從駕馭自然到超越自然第二章 文明與歷史 一、界線——文明的歷史與歷史的文明 二、道德——歷史的旁觀者與文明的產兒 三、選擇——文明對歷史的挑剔第三章 文明與文化 一、先后——文明是文化的基礎 二、成熟——文化是文明的典型 三、誤區(qū)——文化包容了人類歷史第四章 文明與民族 一、差異——自然的必然與社會的必然 二、多元——文明進步的民族基礎 三、統(tǒng)一——文明的統(tǒng)一與民族的融合第五章 文明與宗教 一、宗教——人內心的渴望與嘆息 二、諸神——矗立于不同文明圈內 三、信仰——既是宗教的更是科學的動力第六章 文明與時代 一、無極——文明的共生發(fā)展 二、多極——主導文明與區(qū)域文明 三、一極——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第七章 文明與倫理 一、情理——自然人與文明人的統(tǒng)一 二、知欲——人的探索與探索人 三、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第八章 文明與科學 一、科學——文明的自豪 二、文明——科學的園地 三、疑惑——科學駛向文明的動力第九章 文明與藝術 一、標志——從不同的人到共同的文明 二、價值——不同文明的共同標準 三、永恒——藝術通向文明的頂峰第十章 當代文明與沖突 一、亨廷頓——新文明沖突的定義者 二、民族主義——狹隘文明觀的對應物 三、社會主義——準確把握中國國情 四、文明“生態(tài)”——人類共同發(fā)展的前提第十一章 跨文化與東亞文明 一、交流融通——跨文化研究的理解 二、典型案例——北美印第安人與東北亞蒙古人的關系 三、理性聯(lián)想——一遠古跨文化猜想與東北亞原始民族第十二章 神器的積淀 一、游牧文明——巖畫、青銅:一種流動文化的固定 ……第十三章 通天巨神——薩滿第十四間 結束語后記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一是不僅把生產大量的物質產品作為終極目標,而以最科學的生產方式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以降低成本來贏得市場,獲取利潤。這就促使新的科學理論、科學發(fā)明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并迅速應用于勞動生產當中,更高地、更可靠地利用自然資源。 二是新的再生資源和再生物質被開發(fā)出來,替代了一些自然資源,降低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特別是一些新能源的開發(fā)利用及其未來前景,使人類與自然的最緊張關系得到緩和。 三是科學與自然的關系中,科學的地位上升到創(chuàng)造財富的高度,也就是說,當今世界,科學知識成為生產的核心,占有、利用、消費知識也在創(chuàng)造財富,而且成為創(chuàng)造財富最有效、最直接、最廣泛的領域,這使通常物質財富的生產的內涵發(fā)生了變化,沒有“物質”的生產,同樣在創(chuàng)造財富,而且是不消耗自然資源的生產。目前,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知識經濟已占到國家生產總值的很大一部分,可以想象在未來它的巨大發(fā)展前景。知識經濟改變了人們生存發(fā)展的途徑,使社會上很大一部分人依賴無形的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利用、開發(fā)、普及工作,直接作用于自然對象的生產領域降低了,這間接地降低了對自然資源的瘋狂利用?! ∷氖强茖W地、全面地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成為文明世界的共識。文明的標志已經從對物質財富的占有,轉變到對純粹自然環(huán)境的占有、對知識的占有、對資源利用率的高低?! 】傊?,人們開始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高與自然環(huán)境的發(fā)展保護作為一個問題來看待,當今的人類終于認識到,一個擁有巨大物質財富但生存在一個極端惡劣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中的民族是貧窮的、不文明的。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巨大進步。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