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在歌唱

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英國] 多麗絲·萊辛  頁數(shù):210  字?jǐn)?shù):166000  譯者:一蕾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ㄒ唬 ?0月10日那天,一時心血來潮,就去圖書館借了一大堆多麗絲?萊辛的書回來。因為還有三個多星期就要回上海,想再讀讀她筆下的南部非洲,再體會一下她文字中的遼闊曠野和灼人熱氣,再聽聽非洲的故事?! 〉诙煸缟?,坐在花園里讀她1994年出版的自傳:原野上的草叢,有入走過時,躲藏在里面的小鳥們會突然飛出,騰空而去,嘰嘰喳喳唱著;草叢樹叢中還常常有小動物,小鹿、小羚羊、野山貓、豪豬、野兔子。家中房前的菜園子,種著各種香草、小蕃茄、豆角和豌豆,都散發(fā)出清新的味道。少年的她在原野上漫步,“我慢慢走著,聽著鳥叫聲,非洲的鳥,特別是鴿子,那種睡意蒙嚨的聲音,讓你做白日夢,讓你充滿渴望?!薄 ∪R辛于1919年出生于現(xiàn)今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國人,五歲時全家遷往南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父親經(jīng)營著一個農(nóng)場,“房子造好了,棲于山坡頂上,房子周圍的樹叢只被清理了三十米都不到……以后的二十年中,真正的原野,活著的,運作著的,滿是動物和鳥類的原野樹叢,一直保留在那里,一直到二戰(zhàn)期間我父母親離開,我們的房子對這原野幾乎沒有影響……家門口有一棵高大的馬望加樹,淺色的樹身上有雷擊的傷痕。這是棵藏滿了蜜蜂和蜂蜜的古老的大樹?!薄 ∫郧白≡诩s堡時,常常到北方的鄉(xiāng)下去過周末,有時靠近博茨瓦納,有時靠近津巴布韋,那里的景致風(fēng)物和萊辛所描述的一模一樣?,F(xiàn)在住在開普敦,離萊辛所描述的原野有上千公里,但我們租的房子里有一棵古老、巨大的鱷梨樹,夏秋之交,大風(fēng)吹起時,要當(dāng)心硬邦邦的鱷梨掉下來砸在頭上?;▓@的地下住著一只執(zhí)著的鼴鼠,每天都要在草地上拱起一堆堆的泥土。我的兩個孩子最愛把小手伸進鼴鼠的地下通道,感受里面暖濕的空氣,探索這地道究竟能走多遠(yuǎn),更希望能碰到鼴鼠的尾巴。樹叢中雖然沒有野貓或豪豬,但是常常有幾內(nèi)亞雞、野鴨和朱鷺來做客,更不用說小松鼠和各種小鳥。想著回到上海后將不再有這樣的樂趣,就情不自禁地開始懷念非洲的空間和大自然?! ≡腥苏f,有一種病毒叫非洲病毒,感染時的癥狀是對非洲產(chǎn)生無法克制的熱愛。許多在非洲生活過的人,都會染上這種病毒。我承認(rèn)自己是這樣,萊辛肯定也是這樣。她的文字就是證明?! ?964年萊辛在一次采訪時說,在她家鄉(xiāng),白人農(nóng)場主相隔的距離都非常遠(yuǎn),互相之間很孤立,空間很大,不像英國那樣大家擠在一起,需要互相影響互相謙讓互相認(rèn)同,所以,一些在英國很平常的人,到了南部非洲那樣廣袤的空間里,能夠放心大膽地讓自己的個性或怪癖伸展擴張。她說,也許是她的記憶在作怪,但是在南羅得西亞,有更多的豐富多彩的人物;英國則沒有,這是住在倫敦的她對非洲的最大懷念。南非也是這樣,這里能讓人大刀闊斧地做一番事情,這里讓人蕩氣回腸,這里出大英雄,這里時刻有著生與死的較量。從南非看英倫,就覺得北方的那個島國實在很瑣碎,很溫和,那里的人在乎的事情,實在都很微不足道。

內(nèi)容概要

瑪麗是南部非洲土生土長的白人,自幼家境貧困使她本能地渴望擺脫這種與土著黑人相似的生存狀況。工作后,她的生活一度有所改善,但在迫于社會壓力結(jié)婚之后,她絕望地發(fā)現(xiàn)自己走回了母親的老路。黑人雇工摩西的闖入打破了她麻木混沌的生活,使她有了新的生存力量。然而種族歧視的烙印深深地打在南部非洲每一個人的身上,注定了他們所面臨的必將是一個悲慘的結(jié)局。
在《野草在歌唱》中,故事是以一樁神秘謀殺案件開始的,作者以非聚焦型視角來進行敘述,描述了看到此報道的白人們,他們“氣憤之中又夾雜著一種幾乎是得意的心情,好像某種想法得到了證實”。為何得知如此噩耗的人連最起碼的階級同情都沒有呢?他們甚至還有得意的心情?這不能不讓我?guī)е鴺O大的好奇跟著敘事者走入故事的深處。

作者簡介

  多麗絲?萊辛,1919年生于伊朗,父母均為英國人。當(dāng)代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后英國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作品風(fēng)格多變,在歐洲各國獲得多種文學(xué)獎項,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主要代表作有《青草低吟》、《金色筆記》、《第五個孩子》、《特別的貓》,以及“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等。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神秘謀殺案  本報特約記者  恩澤西農(nóng)場主理查德·特納之妻瑪麗·特納,于昨日清晨被發(fā)現(xiàn)受害于住宅陽臺上。該宅男仆已被逮捕,對謀殺罪供認(rèn)不諱,唯謀殺動機尚未偵悉,疑涉謀財害命?! ∵@則報道很簡略。全國各地的讀者肯定都看到了這篇標(biāo)題觸目驚心的報道,都難免感到有些氣憤。氣憤之余又夾雜著一種幾乎是得意的心情,好像某種想法得到了證實,某件事正如預(yù)期的那樣發(fā)生了。每逢土著黑人犯了盜竊、謀殺或是強奸罪,白人就會有這種感覺?! 〗又藗儽惆褕蠹埛^去看別的消息?! 〉窃凇斑@個地區(qū)”里,凡是知道特納夫婦的人,不論是見過他們面的,或是這些年來一直聽到閑言碎語議論他們的,都不急于把這一版翻過去。有許多人必定還會把這則消息剪下來,和一些舊的信件放在一起,或是夾在書頁里,要將它作為一種警示或一種告誡保存起來,日后好帶著緘默和神秘莫測的表情瞧一瞧這片發(fā)黃的紙。人們并不討論這件謀殺案,這是事情最出奇的地方。當(dāng)時有三個人本可以把事實詳細(xì)敘述一番,結(jié)果卻一言未發(fā);盡管如此,人們好像都有一種第六感,認(rèn)為已經(jīng)把該弄明白的事情都弄明白了。謀殺案根本就沒有引起人們的議論。要是有人說:“這事很糟糕?!彼闹艿娜藗兌紩@出冷淡而謹(jǐn)慎的神色。然后有人回答:“太糟了!”——話題就此終止。似乎大家都一致默認(rèn),特納家的這個案件不該隨隨便便地談開。這是一個農(nóng)業(yè)地區(qū),在這里,一戶戶的白人家庭彼此相距很遠(yuǎn),他們待在各自的農(nóng)場上,接連幾個星期只能看到自己家里人和奴仆們的黑臉;他們難得有機會見面,總是渴望著和同種族的人來往,在見面時高談闊論一陣,爭執(zhí)一番,七嘴八舌地扯上一會兒,盡情地歡聚幾個小時,然后再回到各自的農(nóng)場上。在平時,這件謀殺案一定會討論上好幾個月;人們有了談助,一定會興致勃勃才對。  在一個局外人看來,人們這樣默不作聲,大概是那個精力旺盛的查理·斯萊特跑遍了地區(qū)所有的農(nóng)場,關(guān)照人們不要聲張的緣故;但是查理絕不會想到這樣做。他所采取的步驟(而且他一個錯誤也沒有犯)顯然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并沒有刻意去籌劃安排。整件事中最耐人尋味的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默不作聲。這舉動就像一群似乎在用精神感應(yīng)的方式互相交流的鳥兒一樣?! ∵h(yuǎn)在這件謀殺案使特納夫婦聲名遠(yuǎn)揚以前,人們談到他們時,語氣總是那樣尖刻和隨便,好像是在談什么怪物、歹徒或自作孽的人一樣。鄰居當(dāng)中雖然很少有人碰到過特納夫婦,有些只是隔得遠(yuǎn)遠(yuǎn)地見過他們,但是大家都討厭他們。這對夫婦究竟為何如此惹人討厭呢?就因為他們“落落寡合”,僅此而已。當(dāng)?shù)氐奈钑?、宴會或是運動會上從來看不到他們的身影。這對夫婦一定有什么見不得人的地方,這就是人們的感覺。他們不應(yīng)當(dāng)那樣與世隔絕,因為那樣做就等于在每個人臉上打了一記耳光;他們有什么值得神氣活現(xiàn)的?哦,說真的,過著那樣的日子,有什么可神氣的呢!那小籠子一般的房子,臨時住住還說得過去,但決不能作為永久的住所。可不是嗎,有些土著黑人的房子也抵得上那種樣子(謝天謝地,這種土著黑人并不多):白人住得這樣簡陋,當(dāng)然會給人們留下很壞的印象?! ∧敲催@就是有些人所謂的“窮苦白人”。于是人言噴嘖。那時候還沒有很大的貧富懸殊(那時也沒有煙草大王),不過種族的劃分當(dāng)然已經(jīng)存在。那一小群“南非白人”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英國人對他們很瞧不起。所謂“窮苦白人”原本指的是南非白人,而決不是英國人。可是把特納夫婦說成是窮苦白人的那些人,一反傳統(tǒng)的說法;自有他們與眾不同的見解。其中究竟有何不同?怎樣才算窮苦白人?這主要由生活方式所決定,也就是生活水平的問題。特納夫婦只需要再有一群兒女,就會成為地道的窮苦白人?! ‰m然這種見解無可置辯,大多數(shù)人卻依舊不愿意把特納夫婦看成窮苦白人,否則未免有失體統(tǒng),因為特納夫婦畢竟還是英國人?! ‘?dāng)?shù)厝藢Υ丶{夫婦的態(tài)度,原是以南非社會中的首要準(zhǔn)則,即所謂“社團精神”為根據(jù)的,可是特納夫婦自己卻沒有理會這種精神。他們顯然沒有體會到“社團精神”的必要性;的確,他們之所以遭忌恨,原因正在此?! ∧阍较刖驮接X得這樁案件離奇。離奇并不在于謀殺案本身,而在于人們對這樁案件的感受,在于人們同情迪克·特納,卻極其怨恨瑪麗,好像她是什么令人厭惡的骯臟東西,被人謀殺了正是活該。不過人們并沒有問什么問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野草在歌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3條)

 
 

  •   多麗絲萊辛的作品都很不錯,堪稱偉大
  •   很不錯的一本名著!!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不分種族的??!看看吧~
  •   喜歡萊辛的書,思想深刻,發(fā)人深省
  •   萊辛的成名作
  •   幫人買的,說還不錯
  •   溫婉的文字,動人的故事
  •   很早以前在圖書館借來看過,獲益匪淺,這次看到網(wǎng)上有售,立即下單收藏了。
  •   一個字,就是快!兩個字,很快,三個字,非常快!
  •   剛開始以為是英文的,后來發(fā)現(xiàn)是中文的。哎,我買了兩本中文的。英文的在哪里???
  •   好,書不錯,正在看,寫的很好啊 ?。?!
  •   多看看文學(xué)書,多增長自己的學(xué)識
  •   瞄了幾眼,還沒看完
  •   好,喜歡……
  •   翻譯的很不錯,很喜歡,下次還會購買的
  •   從頭開始的。
  •   很好,內(nèi)容與外觀均滿意。
  •   小草,很清新呢
  •     讀完這本書,讀者可以了解到遠(yuǎn)渡南非的白人為了自己的夢想,辛苦工作,在底層苦苦掙扎的查理,以及躍居于上層享受南非奴隸制度的成功農(nóng)場主。在這背后,是黑人奴隸對白人的反抗,以及黑人和白人之間的階層對立和融合。
      此書介紹了南非的風(fēng)土人情,書中女主角對命運的不甘到最后妥協(xié),向社會妥協(xié)婚姻、向社會妥協(xié)愛情,以至于最后被喜歡的人殺害。
      個人認(rèn)為,當(dāng)做南非風(fēng)土人情的小說來看還是可以接受的。
  •      上次讀這本書至少是四年前,那種不寒而栗的感覺仍然縈繞不去,這次為了出這篇書評推薦又花了兩個小時重溫一遍,時隔數(shù)年,很多原來沒注意的細(xì)節(jié)重新浮上來,但好處在于終于不再那么絕望,冷靜下來想,現(xiàn)在幾乎沒有可能發(fā)生如書中那樣糟糕的,看著一個鮮活的女子就這樣干癟絕望地消失的悲劇。
       盡管文學(xué)或者是藝術(shù)是需要再創(chuàng)造的激情等等,我個人卻是最不喜歡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勉強。文中的主人公瑪麗,生活在20世紀(jì)初的南非,今天的津巴布韋,當(dāng)時是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時期吧,瑪麗的父母作為地道的英國人,卻在黑人的土地上開始謀生。那時候的黑人還只能作為奴隸存在,在白人家里做家務(wù)不能用眼睛看主人的臉,在農(nóng)場做苦工有時候還得經(jīng)受鞭打,商店里有專門給黑人仆人吃的肉,和白人吃的肉是不一樣的,瑪麗在那樣的處境中,按道理應(yīng)該是很順心的。事實上直到30歲之前,她都過得不錯,盡管童年貧窮而寒酸,她卻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奮,在20歲時已經(jīng)在某個公司做到不錯的職位,能夠租得起屬于自己的獨立的小公寓,老板也很器重她,仿佛是離開她就不行,到了30歲,她已經(jīng)發(fā)展到有自己的獨自辦公桌,有自己的小汽車,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每周總有很多聚會,可以隨時去看電影,她對世界也總是善意的,以為就這樣繼續(xù)下去,盡管沒有婚姻,總還是活得不錯,小時候父親的酗酒和無能,母親的刻薄和眼淚,似乎都離她遠(yuǎn)去了。但是事情卻在30歲之后的某一天發(fā)生了變化,她忽然聽到朋友們在客廳討論她不結(jié)婚的羞恥,男生說她可能沒有吸引力,女生說她可能有什么毛病,甚至擔(dān)心她勾搭自己的丈夫,要多加防范這樣的,瑪麗簡直傷心欲絕,一方面是被自以為堅定的友情傷得體無完膚,一方面又對自己是否繼續(xù)這樣的優(yōu)渥平淡的獨身生活感到了彷徨,似乎這是罪大惡極的,她覺得似乎該結(jié)婚,不結(jié)婚似乎不對,可是也并不懂得結(jié)婚是怎么回事,一起將要生活的對象代表了什么,于是就結(jié)婚了。她甚至沒有一點常識或者給予自己多一些時間去遇到一位適合自己的結(jié)婚對象,某一個農(nóng)場主,對她極盡奉承的貧窮農(nóng)場主跪倒在她腳下,于是她就這樣草率地結(jié)婚了,辭去了她視為家的公司,退掉了公寓,懵懂無知地帶著憤恨地,想要擺脫那些議論,幻想開始那種接近大自然的農(nóng)場太太生活,她以為農(nóng)場,就是那種她去野餐的高大樹木下的草地,為了怕蟲子咬傷皮膚,甚至要用衣服包起膝蓋來的地方,哪里知道,那個年代里,盡管是英國白人,貧窮的那部分,足以令人絕望。
       她也曾努力地想要適應(yīng)生活,學(xué)習(xí)土語,管理黑人奴隸,甚至花掉自己所有的積蓄布置那個燥熱無比的鐵皮房子,地上只有幾張腥臭無比的獸皮的鐵皮房子,她也曾盡量淡化貧苦凄慘的情景,變成美觀但不奢華的氣氛,在開頭這陣子,她精力飽滿,意志妥帖,使生活過得很有樂趣。如果事情在哪里出了錯,我這個旁觀的讀者來說,經(jīng)濟的持續(xù)貧困似乎是最終打敗這對年輕的夫妻,摧毀這可愛女子的最重要因素,先生不擅長經(jīng)營,太太精明有頭腦卻礙于不能打擊先生的自尊等社會陳規(guī),而僅僅在家無所事事,持續(xù)的貧窮,持續(xù)的炎熱,那破敗的鐵皮房子,不敢要孩子的絕望,讓先生年復(fù)一年神經(jīng)質(zhì)而脆弱,讓太太失去生活的信心,毫無精神交流和互相的鼓勵及信任,直至最后,黑人家奴反而成為了體恤太太的唯一來源,給她精心準(zhǔn)備飯菜,陪她說話,甚至常常從荒野中摘來野花插在沒有柄的杯子里,隨著早餐一起端上來,最終變成了跨越種族的不倫之戀,直至最后,將要失去太太的恐懼和憤恨,讓黑人家奴殺死了她,用這種方式將她永久地留下來。
       盡管這是多麗絲.萊辛在30歲第二次離婚后帶著幼子獨自生活發(fā)表的第一篇作品,卻也是她的成名作。知道這本書的背景讓我如此驚訝,一個作家竟然可以如此完美地交一副答卷給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這其中,如果沒有深入骨髓的痛苦和領(lǐng)悟,如何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呢。多麗絲一直拒絕對自己當(dāng)初拋棄第一任婚姻留下的兩位幼子感到后悔和遺憾,而是說,這是為了孩子好,為了自己好,否則在那樣的生活中,要精神分裂。這多像瑪麗的境遇,如果一個人不失去一些看起來應(yīng)該攜帶的包袱,可能她就永遠(yuǎn)不可能真正地擺脫痛苦的根源。瑪麗曾在結(jié)婚數(shù)年感到農(nóng)場生活無望后,一個人攜帶小箱子及所有的全部的家當(dāng)逃去城里,想要重新恢復(fù)從前的工作,她去見了從前租住公寓的房主,房主說不收留結(jié)婚的人,她卻還很淡定勇敢,換了旅館去洗漱打扮,不管下一步怎么辦,決定去見從前公司的老板,祈求恢復(fù)一份工作,那個老板,卻只是歉意地表示,已經(jīng)沒有空缺了。瑪麗覺得是自己已經(jīng)在數(shù)年的農(nóng)場生活中被折磨得不適應(yīng)職場需求了,太老了,太頹廢了,穿的衣服太難看了,她絕望而麻木地放棄了掙扎,隨著來尋找她的先生回到了那個了無生機的農(nóng)場。真是傻丫頭,什么皮相,什么穿著,不是給一點點時間就可以恢復(fù)的,什么工作機會,難道不是需要歷盡艱辛,再多嘗試幾次才能得到滿意的呢?你怎么能這么輕易地放棄呢?如果說全書中,瑪麗曾做過什么事情拯救自己的話,這是唯一的半次,可這,對于想要揪著自己頭發(fā)從泥地里站起來的人來說,遠(yuǎn)遠(yuǎn)不夠呢。
       環(huán)繞四周,女性強人比比皆是,我們遠(yuǎn)遠(yuǎn)不必因為這樣的故事感到心寒,如果說這本書放到如今還有什么借鑒意義的話,我想,是不要擔(dān)心,一個人生活是罪惡,不要隨意地將自己付諸婚姻,孤獨里,有點殘缺地活下去,慢慢地老去,這也是活著的一種。
       這本書,推薦給那些,想要揪著自己頭發(fā)站起來,卻不夠力量的人,也許你在書本中,可以照一下這面邪惡的鏡子。
      
  •      這本書是老姐的,近來在書柜里翻找出來這本譯林2000版本的重看。懷著一縷沉重感將它看完。為書中主人公的悲慘遭遇而莫名神傷,貧富差距與種族歧視,階級敵視與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何其相似。書本用一個小小農(nóng)場將南部非洲的一些丑陋的社會現(xiàn)象鞭策的淋漓盡致,瑪麗與迪克還有摩西最后的悲慘命運有其自身原因,但更多是他們身處的那個社會導(dǎo)致的,迪克也算是一個勤勞的莊稼人,但剛愎自用與固執(zhí)害了他自己也害了瑪麗。書中的衛(wèi)道士托尼與查理讓人嗤之以鼻,托尼雖然了解自由的空泛含義,但真的觸及他那個階層利益的時候他用一副自以為維持社會道德的嘴臉來維護社會秩序,導(dǎo)致瑪麗與摩西的毀滅。
  •     所以,寫一下大概的感受。
       應(yīng)該是從2012年暑假開始讀,一直到十一長假才看完的。很薄的一本書,翻譯得不是特別好。
       書講的內(nèi)容是一個生長在南非,叫瑪麗的女人的悲慘故事。這個人的悲劇性是與生俱來的,她總是有點格格不入,不過她內(nèi)心也無法忍受自己這樣“不食人間煙火”。所以,她要結(jié)婚,她要開始學(xué)會管教黑奴,學(xué)會劃分界限。但是,她內(nèi)心中另外一把聲音又在隱隱作響,把她抽離現(xiàn)狀來審視自己。
       瑪麗和黑奴摩西確實有曖昧關(guān)系,但我以為黑奴更多的是仇殺。但其實拋開種族問題,摩西殺了瑪麗就是一般的情殺。但由于涉及到種族歧視問題,和性這個層面,所以問題就沒有那么單純了。
       故事是倒敘,不過沒有太多懸念,更多的是揭示這個女人對生活的無奈和最后的妥協(xié)。
  •      和后來的《金色筆記》,和《又來了,愛情》相比,萊辛的這本小冊子薄得可憐。
       偶然在圖書館發(fā)現(xiàn),它卻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忘不了,那雙在黑夜中閃爍著仇恨的眼睛。穿不過俗世的女主角,將自己拋向何方?倒不如終老在平靜中,如果,這就是愛。
  •     讀Doris Lessing的書有種說不出的壓抑與暢快
      
      
      
      生活的真實面目絕對不是一個美女,隱藏著數(shù)不清的殘酷丑惡,即使是在標(biāo)榜自由平等的現(xiàn)代文明社會也不過如此,可以想象在遙遠(yuǎn)的非洲,落后的年代,當(dāng)民主自由還在搖籃里的時候,一個女人,不論是白人還是黑人,她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呢?壓抑。。。難以突破的壓抑。也許你的天性是如此天真自由,就像那廣袤熱烈的非洲,萬物自由生長,亮鉆般的星星綴滿夜空,獅子,松鼠,甲蟲,都自由平等的呼吸著空氣。但是漫天無邊的輿論壓力,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各種各樣生活的壓力都從四面八方壓過來,把人擠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窒息。
      
      
      
      如果你30歲仍未婚,也許你就要像瑪麗一樣隨便嫁給一個只見過兩面的農(nóng)場主,去過別人需要你過得那種生活。如果你不愛自己懦弱無能的丈夫,卻不幸的愛上了一個安穩(wěn)給你安全感的黑人傭人,也許你也只能像瑪麗一樣活在強烈的自責(zé)不敢愛和倔強的想要愛的掙扎中變得恍如夢游,無神無助。也許你也試圖逃離,搭上火車回到城市,卻發(fā)現(xiàn)已被城市拒之門外,再也回不到少女時代的生活,你別無選擇,仍然要回到那個埋葬了夢想的破落農(nóng)場,繼續(xù)埋葬下半輩子的時光。那么,也許你也會像瑪麗一樣,在愛與不愛的矛盾中,清醒的意識到自己人生唯一可能的結(jié)局--毀滅。也許你也會像她一樣在臨死的那個早晨終于學(xué)會了欣賞生命的神奇和美麗:太陽從平原邊緣升起,清風(fēng)吹過樹林,無數(shù)的生靈在膜拜太陽,萬物自由生長充滿生機希望,生命的最后一天變得這么快這么短,黑夜里原來也蘊藏著那么多的東西,閃亮的星空在閃耀,黑黑的樹林在低吼著毀滅,毀滅……
      
      
      
      她終于死了,她早知道這一天的來臨,她知道自己的懦弱,想抗?fàn)幱植桓铱範(fàn)幍慕Y(jié)果從來都是悲劇的。于是,她死在她愛的那個黑人的刀下,鮮血染紅了愛人的手和非洲貪婪肥沃的土地。。。
      
      
      
      Doris Lessing也曾經(jīng)在南非的土地上生活多年,幼年的泥草屋,狹小卻推滿了書籍,構(gòu)筑出一個女子的內(nèi)心世界和夢想,脫離了那個時代和地域的禁錮,營造出充滿能量的小宇宙。這個小宇宙促使她多年后拋棄了丈夫和孩子,逃離了“瑪麗”的生活,逃離了那個注定的“毀滅”。這樣的女子注定不會平凡吧,她的文字也像她的內(nèi)心一樣充滿了能量和洞悉一切的犀利。她不忌憚揭露時代和生活的丑惡,也不忌憚用自己的力量挽救一切可以挽救的生命,那個燃燒的小宇宙,通過她的筆她的眼睛輻射出無窮無盡的熱量,炙烤著每一個讀她的書和她交流的人。
      
      
      
      滴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驚世的絕唱,流過淚的雙眸才能看透世態(tài)的炎涼。
      
      
      
      她經(jīng)歷過,所以可信。她思考過,所以深刻。她同情著,所以親切。她坦誠著,所以動人。
      
      
      
      2007年的諾貝爾獎,認(rèn)識了她,Doris Lessing,一棵野草的歌唱,野性而充滿不可摧毀的生命力。
      
      
  •     在中間一段的開始,故事已經(jīng)完全讓位于Mary心境的描述。
      
      有兩大片心理描述,中段和最后段,中段是黑人Morses引起的,最后段是即將離開農(nóng)場時的描述。
      
      中段覆蓋面很大,但是感覺有點繁復(fù),很多心境的描述都是翻來覆去一個意思,但是一種心境可能要重復(fù)幾次,而且語言也不是很有力,雖然中段心境描寫很多,但是看起來有點亂,而且也是不斷在重復(fù)描述,讀起來也沒有拉起很大的觸動。
      
      最后段總的來說,讀起來確實有絲凄然的感覺,筆觸也比前面要有力得多,平靜中醞釀著風(fēng)暴,相比于中段的心境描述,感覺舒服得多。
      
      我覺得是3星半的小說,整本來說不見得特別好,但是某幾個部分,已經(jīng)可以讓人窺見作者后來成為一流作家的潛質(zhì),或者說是前奏吧。
      
      
  •     這本書不是為了闡述一個苦命女子絕望的一生,這類作品多的去了,萊辛沒有必要附庸風(fēng)雅的再寫一本。
      
      這本書也不是為了寫艱苦生活的磨難,這樣的書也多的去了,隨便書架上落下來一本就是這樣的題材。
      
      這本書的偉大在于它當(dāng)時超越歷史的看到了種族主義(在那個年代,黑人就不是人,作為一種畜生狀態(tài))的虛偽和必將滅亡的本性。
      
      大家讀這個作品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作者的政治立場和背景。津巴布韋當(dāng)年和所有非洲殖民地一樣,種族主義空前嚴(yán)重,種族隔絕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白人在Rhode的號召下,拿著槍打敗了長矛大棍的非洲部落后,強行搶占了這片土地。實施的是對黑人的高壓壓迫,黑人可以隨便被主子打死而不會受法律制裁。大家可以看看萊辛的“under my skin"里描述她小時候家里的黑人是怎么對待的,雖然她的母親已經(jīng)很民主了,但是還是對黑人傭人非常的冷淡和命令式。這點萊辛對此很是反感。
      
      萊辛表達的意思是,在非洲這篇土地上,種族主義在各種虛偽的幌子之下已經(jīng)到了不可調(diào)和的地步,最終,黑人會起來反抗,拿回他們作為人的人權(quán)和國家的權(quán)益。萊辛為此還被當(dāng)時的白人殖民政府變?yōu)椤辈皇軞g迎的人“,萊辛被白人們排撤,因為她同情黑人的遭遇,她的作品可以說直接影響了15年后那批拿起武器反抗的黑人首領(lǐng)們。也就是現(xiàn)在津巴布韋的總統(tǒng)和將軍。她可以說是津巴布韋獨立運動的啟蒙者,最終1980年的戰(zhàn)爭黑人們真正的做到了自己國家的主人,這也是她被授予文學(xué)獎的原因,因為她對人權(quán)理解的透徹。
      
      這個故事就是以悲劇為線索,告訴了人們,種族主義已經(jīng)深深的腐蝕了白人的靈魂,即使窮困,限于崩潰邊緣的瑪麗也無法改變她成為種族主義的施暴者,即使人性的感情,和黑人moses的心靈默契,也已經(jīng)無法逾越種族主義這個怪獸的陰影,所以悲劇其實是必然的。萊辛回憶錄寫到,當(dāng)年她就意識到,黑人起義是必然的,一切人性的不公,掠奪而來的土地終將會還給那些人,因為人生來就是平等的。
      
      這本書當(dāng)年非常有爭議,甚至一段時間作為津巴布韋的禁書,因為它間接的喚醒了黑人民族獨立意識,也告訴了白人統(tǒng)治者,他們的暴政統(tǒng)治就像瑪麗的悲劇一樣是不可避免的。
  •     摘自《名作欣賞》 作者:仵從巨
      
       當(dāng)瑞典學(xué)院2007年10月11日宣布當(dāng)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為英國女作家多麗絲? 萊辛?xí)r,創(chuàng)下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歷史上的一個記錄:得主已經(jīng)88歲了——而且,據(jù)萊辛自己透露:她最少有12次成為候選人又最終失之交臂——這似乎也是“候選”的一個記錄。萊辛的終于獲獎使她和她遍布世界的欣賞者、讀者、譯者、論者,當(dāng)然也包括希望賺錢的出版商,大概都會長長出一口氣:一件應(yīng)該的事終于發(fā)生了。
        諾貝爾文學(xué)獎重終身成就。從這一點說,萊辛名至實歸:她從7歲開始習(xí)作,14歲擁有一臺打字機,其寫作歷史已近80年;從1950年發(fā)表處女作《野草在歌唱》至今,也已57年;她迄今已有近三十部長篇小說——2007年仍有新作《裂痕》問世(盡管不無否定甚至嘲弄之聲),她不僅“量”大,同時也“質(zhì)”高:她的處女作《野草在歌唱》(1950)就獲得一片贊譽,后來的《暴力的孩子》(五部曲,1952—1969)和《金色筆記》(1962)等也同樣是贊譽一片,它們同樣地被視為當(dāng)代小說中的杰作甚至經(jīng)典。萊辛創(chuàng)作上的又一特色,是她在文體、風(fēng)格、題材等方面的多變與善變。從前述幾部作品說,《野草在歌唱》是現(xiàn)實主義一類的,《金色筆記》是現(xiàn)代主義一類的,而《裂痕》則是科幻一類的,小說風(fēng)格可謂多樣,其手段自然也不斷翻新。依萊辛自身經(jīng)歷講,也可說是色彩豐富或斑斕:她生于伊朗、長于津巴布韋、因病輟學(xué)、自學(xué)成才;她的身份或被帶上的“帽子”包括“共產(chǎn)主義者”“女權(quán)主義者”“種族主義”“神秘主義”等,如果加上她兩度婚姻又皆終于勞燕分飛的曲曲折折,她的“戲份”也真是夠足了。以作品的量大質(zhì)高,風(fēng)格之豐富多變,個人色彩之斑斕異類,加之88歲之高壽記錄,萊辛之“獲獎”成為熱議“話題”是自然不過的事了。
        如果讀萊辛,讀哪部小說好?這當(dāng)然是一個個人化的問題,所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如要有所建議,依筆者之見,對于文學(xué)愛好者或傳統(tǒng)文學(xué)讀者,不妨先讀《野草在歌唱》,它或者更容易、更合適,也更可接受些;萊辛的《金色筆記》一類因其實驗性閱讀起點要求稍高;而《裂痕》之類科幻小說則顯“遙遠(yuǎn)”與“抽象”。何況,成名作多是作家的“高點”之一,更何況已歷近60年時光考驗之《野草在歌唱》還有其特殊的“中國緣”。
        說起《野草在歌唱》的“中國緣”,其一是它1950年問世英國后,“紅色中國”在幾乎第一時間就譯介過來(1999年10月譯林出版社所出乃屬另一譯本),這是很少見的現(xiàn)象,這當(dāng)然與她的“共產(chǎn)主義者”身份有關(guān),與這部作品寫所謂“第三世界”的“非洲”有關(guān);其二,萊辛曾經(jīng)造訪中國:1993年她在中國社科院與外文所專家、在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與英語系師生做過小型座談、交流,坦率表達了關(guān)于“作家”“批評家”“批評”等文體的看法:她的作品的中國翻譯者陳才宇(他譯了萊辛的《金色筆記》),1998年9月29日在倫敦西漢普斯蒂德的貢達花園路24號——萊辛的寓所——關(guān)于她的作品作了面對面的交流;此后不久的1999年6月21日,以譯介世界各國文學(xué)為宗旨的《世界文學(xué)》雜志的編委鄒海侖又再次訪問萊辛,單獨交談了近一個半小時。似乎可以說,萊辛是中國介紹得較早、翻譯得較多、也有一定研究成果的西方當(dāng)代小說家之一。如果再考慮她先信奉“共產(chǎn)主義”、加入共產(chǎn)黨后因“斯大林主義”而大大失望、重新回歸一個人文主義知識分子作家的超越性立場,我們中國讀者應(yīng)是有些親切而苦澀的共鳴的。
        回到《野草在歌唱》這個話題。關(guān)于它,最具代表性或主流的解讀多在“殖民統(tǒng)治”“種族歧視”“窮白人移民的艱難”“女性的生存境況”等“焦點”上。無疑,這些視角都自有道理、自有其合理性。小說也的確寫了殖民主義的罪惡、種族歧視的事實、“窮白人”的生存不易與“女性”生存境況的艱難等等,但我更愿意在超越或脫離“殖民統(tǒng)治(時期)”“種族歧視(的揭示)”“窮白人(的艱難)”“女性(生存境況)”這樣(些)的層面去閱讀它、解讀它。也許這樣更近于“文學(xué)”自身或者對文學(xué)的“欣賞”。作樸素的表述,即:它是一個普通的故事、關(guān)于一對尋常的男女、取用一種平靜的敘述、成為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典范。
        先說“一個普通的故事”。雖然小說一開頭就是生活在南非的白人女子突然被她的黑仆摩西殺死這多少顯得有點“噱頭”的事件,但也僅止于此:從第二章開始,“殺人”的“懸念”故事就被“暫時”(實際上,當(dāng)謎底揭開也已是故事終了了)扔下了,開始的則是瑪麗的幼年時代、少女時代、成婚、失望、迷惘、抑郁、與仆人的曖昧與仍屬曖昧的被殺?,旣愲m系白人,卻土生土長于南部非洲,家境貧苦,父母感情不睦且每每詈言相向,如是環(huán)境自然使幼年的瑪麗產(chǎn)生“擺脫”的愿望,心理上也不免留下了關(guān)于“家庭”“婚姻(愛情)”甚至“生育”(之痛)及“性愛”(恐懼)的陰影。終于走出了寄宿學(xué)校、終于找到一份雖單調(diào)刻板但可獨立的工作,她也終于體嘗到了生活的所謂“幸福”——從16歲到30歲,這是她短暫一生中不算短暫的幸?!习?、聚會、打網(wǎng)球、看電影、郊游、收入可觀、友人成群——但世俗社會的力量如無形之網(wǎng)漸漸向她收緊:30歲、老處女、異樣的目光、不無惡意的玩笑、難耐的孤寂感等等。她被迫走向婚姻。她與丈夫迪克幾乎彼此全然是“偶然”的“禮物”:一個想趕快嫁出去;一個想成個家——一個過得不錯的女人與一個過得很差的男人(當(dāng)然是白人)都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對方。但這卻是一場漫長厄運——不是突然的打擊,而是日復(fù)一日鈍性的、有如滴水穿石般的尋常拮據(jù)歲月的折磨——的開始:迪克懦弱又偏執(zhí),行事總半途而廢,不時生出種種新念頭而結(jié)果總是不變?nèi)缫坏氖。滑旣愐淮未胃淖儸F(xiàn)狀的熱情與愿望在迪克和他的農(nóng)場經(jīng)營中屢屢受挫、失敗。貧困窘迫的現(xiàn)實生活沉重地打擊著她那優(yōu)越的心理,她在抑郁中渾渾噩噩地打發(fā)時光。她看到了自己正走在母親曾經(jīng)走過的生活道路上。她曾經(jīng)棄家而去,欲進城求生,但路被她的“現(xiàn)實”堵死了。她不得不在絕望中隨迪克重回農(nóng)場那墓穴般的破敗小屋。在孤獨、痛苦甚至歇斯底里的絕望中,善解人意、舉止有度、體格健壯的黑仆摩西悄然進入了她的生活,甚至接觸到她的“身體”(要注意到,萊辛對于他們在“性”意義上的接觸用筆輕淺、篇幅有限,甚至?xí)崦敛幻?——她感到了一縷陽光、一股暖意、一種朦朧的召喚與引誘——然而一個白人女子、白人女主人與她的黑仆的曖昧關(guān)系在彼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是何等的巨惡而不可赦!瑪麗最終屈從于白人社會的壓力、驅(qū)趕走摩西,而深感羞辱的摩西在電閃雷鳴之夜向瑪麗舉起了泄恨的鋼刀……將這樣一個故事放在文學(xué)故事的汪洋大海中,的確是一個很普通的故事:沒有大起伏、沒有大曲折、沒有大事件(如果不把“殺人”看得太過特別的話)、沒有濃墨重彩或五色斑斕——它不過是一個極其“日?;钡墓适露选?br />     再說“一對普通的男女”?,旣愇覀冊谏衔囊延休^多敘述,迪克也有所介紹。從這兩位主人公看,他們的故事或他們的命運只不過是因“貧困”而成的犧牲品罷了?,旣惖呢毨С錾砼c家境影響了她的心理、她的性格、她的命運。而迪克也同樣是因“貧困”而狼狽,他懦弱、偏執(zhí)的性格又強化、推動著他不幸的命運步步前進,愈陷愈深,難以自拔。比起我們曾經(jīng)談到的大量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如司湯達、巴爾扎克、果戈理(萊辛說對她影響最大的是俄羅斯文學(xué),她提及的作家包括托爾斯泰、萊蒙托夫、屠格涅夫等,她在與來訪者的談話中兩次提到果戈理)、狄更斯們筆下的人物,瑪麗與迪克甚至更顯得“普通”:沒有了不起的經(jīng)歷、沒有了不起的作為(甚至無作為)、沒有可以說得上的“戲劇化”的沖突,敘述出來關(guān)于他們的一切,幾乎是瑣瑣碎碎的“一地雞毛”。他們?yōu)榄h(huán)境、為命運任意驅(qū)遣,自身只是在隨波逐流,他們沒有做出哪怕一件使他們能增色添彩的事。如果一定要對他們做出某種概括的話,只能說他們活得窩囊、活得狼狽、活得庸常。將他們放置在人群中(自然是“窮人”中),他們立刻就會消失而沒有了“自己”的模樣。
        仿佛是與“普通的故事”“普通的男女”相匹配,萊辛的敘述(她用了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的“第三人稱”敘述:他/她,他們/她們)也是一種日常化的“平靜”:沒有對窮苦太多的嘆息與同情,沒有對不幸太多的悲憫與憐念,沒有對出現(xiàn)的丑惡有外泄的憤怒與譴責(zé),只是在敘述沒有故事的瑪麗的故事、迪克的故事、瑪麗與迪克的故事、瑪麗與摩西的故事,他們的經(jīng)歷、他們的體驗、他們的心理、他們腳下貧瘠的土地與頭頂酷烈的日光、他們簡陋破敗的小屋。然而微妙或有趣的是:當(dāng)我們打開小說為“殺人”情節(jié)刺激吸引之后,漸漸感到的是緩慢行進中的沉悶,我們勉強自己繼續(xù),又漸漸,我們?yōu)榕魅斯旣惖膬?nèi)心變化所吸引:她幼時的陰影與恐懼、她少女與青年時代的明麗與幼年陰影的頑強存在與執(zhí)著復(fù)出、“老處女”生活對她行為舉止與心態(tài)的纖細(xì)影響、對婚姻的迫切與對男性的陌生以及對“性”(親吻、擁抱及其后的做愛)的莫名驚懼、終于成家后對婚姻與生活的朦朧熱望、對迪克的期望與失望以及性格博弈中的彼此角力、對黑仆摩西由恨到曖昧的依戀等等,其細(xì)致若絲又?jǐn)Q合為線的娓娓敘述為女主人公之命運提供了極為自然又極是明晰的心理軌跡。我們被萊辛的“平靜”敘述控制、支配。我們關(guān)心瑪麗——我們自然也同樣關(guān)心迪克,他們作為小說前臺區(qū)的主人公漸漸從平面成為浮雕、從浮雕成為雕塑、從雕塑成為雅典娜口吐仙氣后活生生的“人”。我們由之發(fā)現(xiàn)的是萊辛的力量:用平靜的敘述、說尋常的故事、講普通的人——靠生活圖景的逼真如日常、靠“普通尋常”的寬廣覆蓋(我們誰又不是生活中的“普通尋?!?)、靠隱秘心理行進軌跡的探究與漸次明晰的呈現(xiàn),萊辛讓我們認(rèn)識、感受到了與我們同樣普通的人在窮困(或可能的窮困)中的日常煎熬與走向死滅。她喚起了我們的經(jīng)驗、想象、理解與同情。換言之,萊辛以“普通”與“平靜”創(chuàng)造了藝術(shù)效用上的“不普通”與“不平靜”。是為“現(xiàn)實主義”之“大難”。
        萊辛在當(dāng)代為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生命力”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只要有真切的生活體驗(《野草在歌唱》無疑與她在南非的生活經(jīng)驗息息相關(guān)),只要有生活圖景的逼真描述(在2007年初有了非洲坦桑尼亞之行后,我對萊辛筆下的非洲的“真實”有了經(jīng)驗意義上的判斷與尊敬),只要有生活中“人”意識或心理之流的成功展現(xiàn)(如瑪麗、迪克和摩西),只要有性格、情節(jié)、情感邏輯支配下的冷靜敘述,現(xiàn)實主義便具有力量、便具有生命、便有來自現(xiàn)實世界生活中人的閱讀與稱頌,盡管《野草在歌唱》出生在“現(xiàn)代主義”大行其道的上世紀(jì)50年代。
        以上的解讀自然只是我作為讀者而不是批評家想跳開“主義”或“標(biāo)簽”的“一說”。萊辛像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作家一樣也討厭批評家,她把批評家稱為“爬在作家身上的跳蚤”。但對于讀者她寬厚多了,在獲獎之后的第二天——2007年10月12日——接受諾貝爾官方網(wǎng)站主編亞當(dāng)?斯密斯電話采訪時,她說:“讀者自己作出闡釋,作者只能聽之任之。即使他們完全誤解了你的意思,你也無可奈何。你不能發(fā)表聲明說:‘噢,親愛的,根本不是這樣,我想說的是另外的意思?!聦嵤?,你寫了出來,他們?nèi)闹蝎@取他們想要的東西?!弊鲎x者確是幸運得多,唯一要小心的是,我們盡可能不要辜負(fù)了作家給予我們的理解與寬厚。
        還有一個困惑留在這里,即萊辛為什么要以“野草在歌唱”為題。從小說的“題記”可知:此標(biāo)題出自象征主義詩歌巨匠、1948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T.S.埃略特(1888—1965)的不朽名著《荒原》的第五章“雷霆所說的”。其上下文為:
      
          在群山中傾頹的洞里
          在潺潺的月光下,小草在
          倒塌的墳上歌唱,而教堂
          則是空無一人的教堂,只是風(fēng)之家。
      
        從上下文看,萊辛引“野草在歌唱”的本意是和“傾頹的山洞”、“蒼白的月光”、“倒塌的墳?zāi)埂?、“空寂的教堂”營造的“死亡與絕望”環(huán)境或氛圍聯(lián)系的。如是看來,與其說是“歌唱”,其實不如說是痛苦、無助、無望的“呻吟”。如果依中譯“野草在歌唱”的明朗字面看,就很難解在“標(biāo)題”與“內(nèi)容”間的彼此相悖了。或者這也是我們閱讀、欣賞《野草在歌唱》時要留意的。
      
  •      喜歡多麗絲 萊辛就是從這本書開始。后來又讀了《金色筆記》等幾部作品,始終覺得這一部好。
       印象特別深的是瑪麗在粗礪的屋子里,穿著碎花長睡袍,夾著煙,目光空洞的看著屋外瘋長的野草,而那些沒有生存目的野草們,卻快樂的搖擺著,勃勃生存。
       瑪麗和她的丈夫,一個不愿把聰明托付給辛勞的生活,一個卻因笨拙而固執(zhí),他們的不幸福,以及用盡力氣都無法幸福,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的場景。
       88歲的萊辛獲得了2007年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成為史上獲獎年齡最大的作家。2004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奧地利女劇作家葉利涅克在聞知這一消息時,她說:“我以為她早已得過了?!边@個獎,遲到了30年。
  •     這本書越看到后來就越吸引人,主人公仿佛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慢慢凋零枯萎。大多數(shù)人都是這樣悄無聲息的消失了吧,雖然也有過掙扎,后來也都無所謂了,生活的圈子越走越狹窄,越來越封閉,后來就連屋前的那些植物也向她殺過來了。生活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將我們引向絕望,而我們無處逃離。
      
      
  •     主人公瑪麗,女性,出生于貧困家庭,前三十年脫貧有望,曾于城里公司上班,生活工作滿意,偶爾倍感寂寞。后因嫁一白人農(nóng)場主,從此被困農(nóng)場,生活、理想不佳。逐漸自暴自棄,幾度接近崩潰?! ? 這是此書的主要內(nèi)容,當(dāng)然寥寥幾句話里含著許多內(nèi)容,比如為何崩潰,怎么崩潰的,崩潰后又遇到什么事等等,書里有很詳細(xì)的描述。個人覺得吧,此書的亮點之一,是以南非的農(nóng)場主白人為背景,亮點之二,是以南非農(nóng)場主夫人為主人公,亮點之三,是涉及了白人與黑人間的如何相處的關(guān)系,亮點之四,暫未想到?! ? 有一首歌唱到,野百合也有春天,和這本書的意思差不多,不管是窮人富人,白人黑人,不管是地處北美洲還是南部非洲,都有爭取更好生活和愛情的權(quán)利,這一點,是經(jīng)過上帝同意的。   但不幸的是,真理雖然存在,但真理不是常勝冠軍,瑪麗和摩西就是真理和現(xiàn)實戰(zhàn)斗的犧牲品,所以也只能算一首凄涼的歌。
  •     我買這本書的時候,可能是看到作者剛好是07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多麗絲,而且書也挺便宜的!拿回家,躺在床上,用了一下午的時間把它看完了,怎么看,就覺得瑪麗身上有很多我以前看過的書中眾多女子星光閃爍的影子,如苔絲,如簡,還有斯嘉麗的影子,但她卻比苔絲還要孤獨,還要悲慘。。。而且她所在的地區(qū)哦,國家也是她悲慘命運所不可改變的事實!(那時南非的種族歧視烙印被深深地打在南部非洲每一個人的身上),瑪麗也不例外,她雖然家境貧窮,可也覺得自己高黑人一等,終于在黑人摩西闖入其麻木的生活時,不能解決這個歷史形成已久的社會問題,而死于其刀下。。。。。。。
  •      小時候,我認(rèn)為男人比女人辛苦,可長大后發(fā)現(xiàn)不然。男人雖然要承擔(dān)更多的社會責(zé)任卻也被社會賦予了很多權(quán)利,追求職業(yè)夢想的權(quán)利,選擇情感的權(quán)利,背叛的權(quán)利,任性的權(quán)利。然而一個女人要苦的多。
       文中那個時代的非洲南部還很落后,撇開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不論,女人的地位還是相當(dāng)?shù)拖碌??;橐鰧τ谂藖碚f就是放棄職業(yè),丟棄夢想,變成別人的人。瑪麗雖然看似勇敢卻還是擺脫不了時代的烙印,或者說是女人社會、家庭地位的束縛。她真的只是把摩西當(dāng)做性奴嗎?我想不是。她只是在逃避,逃避社會對不貞女人的責(zé)罰,逃避與黑人發(fā)生關(guān)系的事實。
       我想這部小說對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也是有它的現(xiàn)實意義的。就說中國吧,看著一個個女人馳騁政界和商場就說明男女平等了嗎?就連成功的商界名人梁瑪麗都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家相夫教子,更別說一般的女人了。中國的女人們?yōu)榧彝サ母冻鍪蔷薮蟮摹V袊鴭D女的隱忍、寬容、犧牲是值得我們敬重的,卻也同樣是可悲的。
       追夢的女人是辛苦的,當(dāng)身邊的男人拋下包袱像山頂沖刺時,我們難以割舍的情感卻拉扯著我們止步不前。
       但我相信,只要不放棄那個夢,我們?nèi)允切腋5摹?br />   
  •      我想小說和電影或者任何一種文藝手法一樣,每一個細(xì)節(jié)的描述都有作者或者導(dǎo)演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其中讓主人公名字叫什么,也含有特殊的意義。很多的英文小說中的女主角叫Mary,在英語中這個名字的含義是苦的意思,給人印象是單純的普通女孩,獨立,安靜,并有點遲鈍。如果這個解釋是正確的話,那這部書中的女主人公叫這個名字就太貼切了。
       她只是想一個人安安靜靜的生活,童年的生活沒有給她幸福的回憶,在年輕的時節(jié)所擁有的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安寧,可是周圍的社會無法容忍這樣的她繼續(xù)下去,于是她結(jié)婚了,以為這可以改變什么,結(jié)果命運如此苛刻,卻讓她又回到了童年的所目睹的時光,她放任自己日漸消沉,不甘的生活和渴求安慰的靈魂,與當(dāng)時種族間如深淵的隔閡,讓她終就歸于毀滅。
       每個作者的第一部小說,往往帶有濃重的個人生活的痕跡,表現(xiàn)作者成長過程中的生活體驗。作為一個在南非貧苦家庭中長大、生活經(jīng)歷區(qū)別于普通英國中產(chǎn)階級的白人姑娘,萊辛真實而深刻地為我們講述了這個故事。
  •      小說以mary的死開頭,在一開始便給讀者留下了淡淡的懸念;隨后從第二章作者又以倒敘的形式和波瀾不驚的口吻把mary生活的軌跡和心理活動一點點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整部小說讀起來給人的感覺是壓抑。讀到最后發(fā)現(xiàn)她的死是一種必然。土人摩西事實上是殺害她的兇手,可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成全了她。小說的最后,精神已經(jīng)徹底崩潰的mary其實是在尋死,摩西真的是幫了她一個忙而以。她的人生簡短又單調(diào),像是一顆野草,活得那樣默默。
       小說談不上情節(jié)波瀾起伏,作者以大量篇幅描述mary的內(nèi)心世界,以她精神世界的逐步瓦解到最后崩潰來解釋她的死因的。mary的一生有幸福,有掙扎,有妥協(xié),有絕望。說起她的幸福,那便是她經(jīng)濟獨立的十幾年。二十幾歲的她是公司的白領(lǐng),薪水足夠養(yǎng)活自己,穿著打扮入時,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那時,可以說是她無憂無慮的一段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皺紋悄然爬上面容,三十歲未嫁的她成了別人指指點點的對象。可是對她來說,看著鏡子里的自己,覺得三十歲的她和剛剛參加工作那個十六歲的她沒什么兩樣。這種感覺其實很多女人都有過,尤其是當(dāng)生活過于循規(guī)蹈矩時,因為她們的心理年齡似乎并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增長,而是停留在了過去的某一個時期。迫于年齡的壓力和傳統(tǒng),她匆匆地嫁了,似乎并沒有過多地考慮自己會不會幸福,只是心理上覺得松了口氣,不會再有人說三道四稱自己為剩女了。倉促的結(jié)婚在讓自己得到解脫時也結(jié)束了她無憂無慮的生活。
  •     看著瑪麗一步步走進自己的悲劇,以及她每一次無力嘗試的失敗,心的絞痛不平息。
      
      我相信醞釀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就像巴金說過的蛻變是要付出代價的,瑪麗的成長是畸形的,那慘淡月光光下的柔弱生命就如同是即將消逝的病梅,散發(fā)出一絲生命的光輝。
      
      而當(dāng)她一次次嘗試失敗之后慢慢變?yōu)橄麡O,漸漸顯得幼稚,或者說接近本我,或者說失去自我,才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那樣的社會環(huán)境,做人好難,做女人怎么能容易?
      
      總是覺得自己也是個消極被動等待著的人,也是個不夠勇氣面對的人??傆X得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活著的瑪麗,依舊無能為力。
      
      這樣一廂情愿的想法,也是很無力,你若再問,我定是否認(rèn)的。但是他們說過好的作品應(yīng)該是要超越民族國家的界限,讓人有這樣的感觸是不是可以算作是成功?
      
      
  •     這本書我不太喜歡,感覺有些幼稚,和作者后來寫的《金色筆記》好像不是一個人的作品??赡芎妥髡弋?dāng)時的閱歷有關(guān)吧。
  •     野草在歌唱
     ?。牐犇欠N氣味十分熟悉,那女人也挺熟悉。萊辛筆下的鄉(xiāng)下完全不同我的鄉(xiāng)下。那種潛在于女人心胸中的憂悒落寞以及無奈情緒卻于我時??梢?。基本上我的鄉(xiāng)村表面上還是雀躍美好的,起碼不象迪克他們過的那樣窘迫。我在鄉(xiāng)下有廠子,生意一年四季都不錯。財源可謂滾滾而來??赡侨缗藵撛谟谛闹械某鞘袎粝肱c壓抑情緒卻是我不用嗅覺便熟識的。它與我內(nèi)心的那么吻合。心在這刻那么哀弱酸楚。又一年春季到,鳥兒不挺在窗外鳥叫。小廠的寂寞情緒與女人那種在農(nóng)場的厭倦混在一起。
     ?。牐犘囊琅f是哀弱酸楚的,甚而有些微的痛。小廠里的幫工類似農(nóng)場里的那些土人。但他們卻沒有土人絲毫的自卑與低賤情緒。馬麗能征服那些土人,我卻無法征服一個幫工。他們的惡毒淺薄叫我生厭,既要加工錢又極不負(fù)責(zé)任,完全沒有職業(yè)道德。即使氣憤的渾身發(fā)抖,心炸裂,我亦不能對他們說出一個惡毒或刻薄的詞,更不能象馬麗揚起皮鞭對之抽打。我所能做的唯有逃避遠(yuǎn)離躲進房間去,仿佛是自己錯。月光淡淡的,小廠的機器開始隆隆轟響,在幽暗的燈光下模糊的睡著。四周都黑沉沉的,唯有兒子是這漆黑中唯一不能致我陷落下去的亮光。
     ?。牐犖宜寄钪鴥鹤釉谒咧校蛟谖玳g抬起擱在桌子上的頭仰望外面的春天,鳥兒仍在鳴唱,內(nèi)心那種哀弱深刻著一絲渴望與親吻甚至擁抱。小草漂浮在小廠圍墻之外的小水坑內(nèi),構(gòu)樹尖上的綠淺淺的,我的心在這刻變的那么細(xì)膩,細(xì)膩的叫我?guī)缀蹩奁饋怼;蚰遣皇欠N細(xì)膩是切知自己生命的一種聲音。它叫我的心不那么麻木無所知覺,叫我的心在一種類似哭的柔軟情緒里。
      我們的生活情狀及精神情狀那么相似。但我不明白一個富裕的鄉(xiāng)村為何一樣不能滋潤一個女人,一個如馬麗如我甚至如萊辛這樣精力旺盛有著文學(xué)愛好的女人?萊辛原只想貧窮農(nóng)場殘酷的現(xiàn)實將那女人逼進那種生活里,而我的經(jīng)歷便叫一個富裕的鄉(xiāng)村家庭主婦一樣陷入那種精神的窘迫中,不是錢財窘迫而是精神窘迫。
     ?。牐爮膩砟抢锏囊磺卸疾粚儆谖?,在那本可寬裕安逸的地方,我并沒讓自己的精神處于那種狀態(tài)?,旣愋撵`上所受的一切箭熬我都沒能逃脫。那不僅是物質(zhì)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貧乏。單調(diào)的農(nóng)村滋潤不了一個活脫強勁蓬勃的女人。無論她所處的家庭是貧還是富。萊辛或許還不知道這點。所以她筆下的女人是在現(xiàn)實窘迫中產(chǎn)生心靈的壓迫的。而我的經(jīng)歷卻在說明現(xiàn)實導(dǎo)致心靈的壓迫并沒有貧富之分。它就是一個迫使心靈抑郁的地方。你與它不相稱不和諧。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都叫你厭惡。唯有那里的野草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唯一合乎你心靈的一個音符。
      自頭自尾萊辛筆下的那對鄉(xiāng)村男女他們的愛在種艱難質(zhì)樸中,如片麻木不被耕耘的土。在沼澤中在泥淋中,卻并未淹沒消失。那種表敘令我心碎。我愛這種粗糟的愛,不夠撫摸卻刺人心痛。一種僵死卻不死的愛,在天長日久中仍不淹沒的愛,人性中最及至簡單的愛。唉,這種愛終于在那種死灰中死去。女人愛上了摩西??吹酱宋?guī)子蘖似饋?那是什么樣的一種生活?我懂.......
      
  •      字里行間無不留有自傳的痕跡.一直以來對處女作情有獨鐘,特別是帶有自傳色彩的甚是如此.金色筆記應(yīng)該不會去看了吧
      
  •     先是聽新聞?wù)f多麗絲.萊辛獲當(dāng)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后在閑逛書店時看到她的《野草在歌唱》。實際上我并沒有買書的打算,不過這個版本價格挺便宜,還有個原因,隨著年紀(jì)漸長的確慢慢對女性作家、女性音樂家、女性導(dǎo)演之類懷著只有自己知道的隱秘的格外關(guān)注。
      
      記得用三天時間讀完這本書,對于看書很快的我算久的,何況只是那么薄薄一本。想再買《金色筆記》一直沒碰到也就先放下了。似乎是去年夏天吧,還熱著,所以比較能想象到瑪麗在那曠野中的鐵皮房子里被炙烤的煎熬。
      
      連著幾年看三八晚會,今年沒看到也沒覺得太遺憾,因為去年的不好。我仍是欣賞張越的,有空也看半邊天,最喜歡的卻是記不清幾年前三八時她采訪陜西的農(nóng)婦清晰聽到那句:寧愿痛苦也不想麻木……說實話我很震驚,不是因為看不起一個一輩子很少進城的農(nóng)婦,只是不知道原來所有女人的痛苦都那么相似……我以為她們的煩惱和關(guān)注抑或痛苦也許更具體些,而非有些抽象的信念、希望、情緒……她在農(nóng)婦里算是另類,不過肯定不會只有她一個……我敬佩她,因為她選擇不僅僅憑本能和周圍的環(huán)境活著,哪怕痛苦
      
      不知自己是不是女性主義者,也許算比較溫和的吧。我愿意很大方的說女人需要男人的愛,關(guān)懷,情感,尊重,親近,身體……但女人也需要自我,她的朋友,她的空間,她的快感,她的厭惡……一切一切以她自我為出發(fā)點的選擇、感受。
      
      關(guān)于自我,像一層窗戶紙,沒有捅開前一片無邪,那么容易笑那么容易哭,一切都很簡單……突然不知從某刻起你意識到你的想法,是或者不,開始問自己我為什么會有這個想法,我想怎樣?你是獨一無二的你,唯一的你。那層窗戶紙被捅破,洞越來越大,你開始若有所思,開始想看看那層紙的后面……等你推開窗,其實也沒看到什么,你繼續(xù)走,越走越遠(yuǎn)……是你開始去尋找遺失掉的還是跟著一種呼喚去探索從未到達過的地方?沒有答案
      
      野草在歌唱,是的,一條長長的路上布滿野草,當(dāng)你踏上它就開始了充滿樂趣與艱辛之旅。這是古往今來女性尋找自我的荊棘之路,或悲壯或慘烈或幸?;虿恢K……
      
      據(jù)說男人都怕聰明的女人,因為她有了思想就不僅僅是男人的附屬品。到今天大部分的輿論導(dǎo)向還是把女人向消費的、外表的、更符合男性要求的方向去培養(yǎng),這會省事的多
      
      瑪麗并非完美,她只是眾多掙扎在真實生活中女性的一個縮影,她的追求是半無意識的,所以不徹底也很悲慘,但她的需求是真實的,如我們每一個人
      
      通往天堂的巴比倫塔因為神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崩塌,不過我想有一座巴比倫塔還在日夜不停的建造,這是女人們的巴比倫塔,它總有一天會到達天堂……
      
      
  •     萊辛老太一獲獎,想看她作品的人有福了,我隨便去了幾個賣書的地方,到處是她的書在熱賣,不管是早出過的,還是新出的,獲獎成了她最大的賣點。我也抵不住誘惑。把一本《野草在歌唱》和《金色筆記》牽回了家。
      
      
      
      《金色筆記》很厚,寫法也特別一些,我還沒有看完。先來說說《野草在歌唱》。
      
      
      
      眾所周知,萊辛有在南部非洲生活的經(jīng)歷,《野草在歌唱》就是以南部非洲為背景的一篇小說,那時,種族隔離被認(rèn)為是一種合情合理的制度,那些土族黑人在白人眼里,只是會勞動的機器。但我不認(rèn)為這本小說是一批判種族隔離的書,那里面的女主人公發(fā)生的故事,只要稍去掉一些背景,就可能發(fā)生在中國。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郎怕選錯行,娘怕嫁錯郎?!倍@本小說偏偏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白種男人自以為開農(nóng)場能賺大錢,而另外一個白種女人嫁給了這個男人,結(jié)果這個白種男人沒有賺到大錢,白種女人也發(fā)生她犯了她一生中最大的一個錯誤,嫁給了這個不能給她幸福甚至最起碼的物質(zhì)的舒服的男人,結(jié)果上演了一場雙重悲劇。最后女主人公絕望而死,那他們的那個男仆揮向她的刀子,只是加快了她的死亡幾秒鐘而已。
      
      
      
      任何個人的不幸都可以歸為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比如種族隔離政策),但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卻永遠(yuǎn)會通過個體的一系列的錯誤的選擇或者天生的性格缺陷來完成。《野草在歌唱》的女主人公瑪麗,童年差不多經(jīng)歷了杜拉斯的《情人》里那個殖民地女孩的經(jīng)歷,一個酗酒的父親,一個抱怨的母親,成年以后的逃離,她以為她不會重復(fù)她母親那樣的悲劇,最后終脫不了童年的陰影已經(jīng)給她打造好了的命運。她好象一直地抗拒著什么,逃離著什么,最后主動選擇了一個陷阱,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她也曾試著爬出來,當(dāng)她最后知道,她再也不可能爬出來之后,就徹底的放棄了,任憑時光把她的生活慢慢消磨,最后象油燈那樣熬盡。
      
      
      
      小說中的那個黑人仆人,依稀上我想起勞倫斯的《查太萊夫人的情人》里的那個園丁,那個仆人雖然象園丁那樣勇猛,并且善良,但瑪麗遠(yuǎn)沒有查太萊夫人那樣勇敢,他們兩個到底有沒有做那種事,小說里語焉不詳,還有最后出現(xiàn)在她的身邊的那個年青白人,好象也曾經(jīng)讓她有一刻的回光返照,但不久她就熄滅了。
      
      
      
      萊辛把這本小說寫得非常樸實,幾乎沒有任何的“花招”,但隨著瑪麗不幸命運的慢慢展開,我們還是能慢慢感覺出她的功力來,特別是瑪麗將死之時,對自己不幸的反省,以及那種心甘情愿慢慢熄滅的欲念,看了讓人難受,在她不算長的一生中,只有死好象不是一次錯誤。
      
      
      
      萊辛寫這本小說時,剛好三十出頭,差不多就是小說中女主人公的年紀(jì),她也許不是在寫自己,但卻通過這個女人寫出了人的一種普遍的不幸,這樣的不幸,不只是發(fā)生在種族隔離制度下的。
  •     因為售價便宜的緣故,我買了新近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多麗絲·萊辛女士的《野草在歌唱》,她的代表作《金色筆記》篇幅太大,且似乎不是為我這等非文學(xué)專業(yè)人士(或發(fā)燒友)寫的,就算買來也不會去讀,只有放棄。
      
      幾個星期來斷斷續(xù)續(xù)讀了一點,大部分時間忘了還有這本書的存在,又是一次無疾而終的閱讀體驗。遙遠(yuǎn)的非洲,陌生的人群,種族沖突,人性的掙扎……,這些本來是能吸引人的,但不知道為什么就是不能打動我。作者因為是處女作,寫作手法也顯得比較稚嫩,冗長且沉悶或許是一個原因。這大約是傳說中的純文學(xué)的共性,多年前讀勞倫斯等人的小說感受大抵也是如此,這些作者如果不出名,誰會去讀他們的東西呢?我得承認(rèn),我對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附風(fēng)屬雅或附會已經(jīng)不感興趣。
      
      當(dāng)然,不排除有很多優(yōu)秀的讀者,以及能夠與這些作品感同身受的人士,比如非洲人,良知未泯的殖民者,不乏思辨力的女性讀者等等的存在,但那些已經(jīng)成為過去了吧。我向來認(rèn)為,大部分名著和化石差不多,只能激起考古或歷史愛好者的興趣,他們在閱讀歷史資料的同時,閱讀這些作品,藉以了解當(dāng)時社會的情形,人們的想法、愿望,感興趣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等等,試圖進入文學(xué)的以及歷史的世界。不少作品的審美價值是很有限的,思想內(nèi)涵則或者已是常識,或已被揚棄。一個讀者(不以研究為目的)應(yīng)該多讀一些現(xiàn)代人寫的東西,古典的、有價值的寫法很多會被當(dāng)代的作家繼承下來,并且更容易理解——相對于文言或翻譯作品,應(yīng)該支持他們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這個時代的經(jīng)典作品。
      
      就我的閱讀經(jīng)驗而言,大部分經(jīng)典名著意味著枯燥無味,很多寫法已經(jīng)過時,并且不適合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xí)慣。有人會說,在那些作品里面有永久不變的人性,我覺得這不是理由,隨著時代、資訊的發(fā)展,人性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況且要理解人性,看看周邊的人群,讀點《人性的弱點》,或者歷史讀物什么的,那里面的人性何其豐富、真實、鮮明?幾千年了,人類積累的東西已經(jīng)太多,如果萊辛女士不是獲得諾貝爾獎,我怎么可能去讀她的這些“偉大的”作品呢?
      
      真正值得永久流傳下去的作品太少,很多名著一旦脫離當(dāng)時的情境就鮮再有人問津(可是不反映現(xiàn)實情境又難以成為經(jīng)典),當(dāng)然話又說回來,我并不是否定經(jīng)典作品的價值,畢竟它們在一段時間內(nèi)確實有很多人讀過,并且得到他們的承認(rèn)與共鳴,再說了,有很多人讀的東西未必就有多大的價值啊。
      
  •      那樣的生活實在是太可怕了,一想到這里我就忍不住焦燥,但卻又憋悶,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嗎?
      
       最終難逃一死。
      
       瑪麗知道她的死期卻無能為力,只有一死她才能提到解脫。她真的解脫了嗎?
      
       瑪麗是個病人,她自己心里也明白,她走不出童年的陰影。
      
       迪克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是個懦弱、固執(zhí)而又自私的人吧?雖然他時常顯露出溫柔的語氣及神色來,但是他為了自己的夢想把一個女人“騙”到了窮鄉(xiāng)僻壤的荒郊野外來,而且還要試圖來改變這個女人。
      
       摩西呢?他是個土人,可是他又有一點文化,會讀書看報也會提一些比較“深刻”的問題,可他更多有的應(yīng)該只是強健的身體以及一種對于模模糊糊“平等”的渴望。我還是不太了解他殺掉瑪麗的動機,真的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背叛”嗎?還是一種仇恨呢?而這處仇恨其實是可以殺死任何人。
      
       關(guān)于性別,關(guān)于種族,關(guān)于階級……這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也是消除不了的,不管你是多愚昧還是多前衛(wèi),它都在那,永遠(yuǎn)在那。
      
       所以女人,有必要保持一時半刻的頭腦冷靜,雖然愛呀恨呀這些個情感隨時要有所寄托,但也不能稀里糊涂逮誰就寄托給誰。
      
       哪有什么救星?
  •     其實最近就沒怎么讀書。北宋政治看了一半,書不錯,就是沒什么功夫讀。野草在歌唱也差不多,放在包里很久了,今天晚上沒什么事情,也不想干事,就一個小時翻完了。
      書的主題其實放在現(xiàn)在看起來沒什么新意,前半部分也挺沒意思的。不過越往后越好,適合從平靜到?jīng)_突的故事發(fā)展。尤其是最后的幾段講瑪麗的感覺的段落很挑戰(zhàn),很有視覺性,不由得佩服萊辛一下,處女作寫出這樣的地方還是很棒的。當(dāng)然,也許那樣的場景也只有親身的體會才能寫出來吧。
  •   要看原文,翻譯的很爛的,詞句使用也很糟糕。我是在美國讀高中的時候看的原文英文版。
  •   我是英文、中文合著看的。
  •   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我也認(rèn)為野草在歌唱其政治意味要更大于其女性觀點的立場。
  •   很有幫助~~~
  •   深刻......
  •   我要寫這篇的論文 你能幫我下伐~如果這個文章是你寫的 那你是牛逼閃閃啦 hhh
  •   沒寫完。
  •   ……
    我感覺吧,這部小說重點不在于瑪麗匆匆嫁了,被逼的;而在于白人對土人的壓迫。
  •   寫得真好,能寫出這樣文章的女人,精神生活不會是貧瘠的
    其實城市能帶給你什么呢?那些所謂的展覽,講座,不會像看起來那么美好
    而網(wǎng)絡(luò)的存在,提供了更方便的交流的渠道
  •   我覺得寫的還是比我的好
    不過對我貌似很深奧
    我怒。。。
  •   全書的焦點是不是關(guān)于人權(quán)的刻畫?
  •   faint,一點有關(guān)書的內(nèi)容都沒有。建議mc看點別的評論。這本書是講特定歷史文化環(huán)境里的矛盾和沖突,當(dāng)然,畢竟主角是個女性,不過我倒覺得這個性別不是絕對因素。
  •   性別因素并不是關(guān)鍵的,種族因素才是。
  •   LSS的,是土人的人權(quán)吧,但是焦點聚集于一個白人女人的壓抑和瘋狂。
  •   任何個人的不幸都可以歸為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ū热绶N族隔離政策),但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卻永遠(yuǎn)會通過個體的一系列的錯誤的選擇或者天生的性格缺陷來完成。有點道理。
    她好象一直地抗拒著什么,逃離著什么,最后主動選擇了一個陷阱,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她也曾試著爬出來,當(dāng)她最后知道,她再也不可能爬出來之后,就徹底的放棄了,任憑時光把她的生活慢慢消磨,最后象油燈那樣熬盡。
    我喜歡這段話。
  •   名著,有些讀來是挺痛苦的。
    我也向來就隨性而讀。
    徐訏應(yīng)該不算有名氣的人,但它的作品的確比某些名著要有趣有益得多。
  •   徐訏是何許人也?
  •   別把“名著”想的那么沉重~
  •   唉,既然和你有莫大冤仇,還是來捧你一把吧。既然明知道捧不紅,就更要捧一捧,以證明你如何得不堪造就。
  •   還有,你這個人,為什么一寫到處女兩字,就順下來要親身。汪公公的境界幾年來都高不上去,到底是為什么!
  •   MLGB,這跟處女有什么關(guān)系。我還是處男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