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2-01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作者:[英] 喬治?艾略特 頁數:287 譯者:伍厚愷
Tag標簽:無
前言
1881年,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父親莫里茨·茨威格是摩拉維亞的猶太人,三十歲時在波希米亞開辦了一家織布廠。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莫里茨五十歲時,“縱然用國際標準來衡量,也可稱得上是一位巨富了”。經濟上的優(yōu)越條件使茨威格度過了一個幸福的童年,也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養(yǎng)了他對文學藝術的濃厚興趣?! ∈兰o交替時期的維也納不僅是奧匈帝國的首善之區(qū),也是歐洲的重要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如茨威格所稱,“維也納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綜合。”E.馬赫的經驗批判主義哲學,弗·布倫塔諾的意向本質學說(他的弟子?!ず麪柕木瘳F象學即源于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古·馬勒、施特勞斯在音樂上取得了世界性聲譽,造型藝術的分離派對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文學上則是“青年維也納”的崛起,這一切使文化古城維也納發(fā)出新的光彩,標志著一個新的世紀的到來。 奧地利的歷史學家把19世紀90年代中期作為奧地利20世紀的開始,隨著一個新的世紀的到來,必將伴隨著舊的藝術觀念、審美情趣和價值標準的嬗變?!扒嗄昃S也納”正是文學領域里應運而生的一種新思潮的代表者,它在世紀之交的文壇上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一個無形、但又實際存在的文學團體。著名的批評家赫爾曼·巴爾是它的發(fā)起者和代言人,阿·施尼茨勒、彼·阿爾滕伯格、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等人是它的重要成員。這群生于六七十年代的現代青年人追求的不再是父輩們鐘愛和尊敬的一切,他們不再唯柏林和慕尼黑馬首是瞻,而是要賦予奧地利文學一種新的面貌。用巴爾的話來說,“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這樣一種愿望:給奧地利一種歐洲地位的文學?!薄 〈耐竦奈膶W意識和藝術情趣就是在這種文化氛圍和文學思潮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他走向了文學之路,并成功地邁出了最初的幾步。在自傳《昨日的世界》里他不無驕傲,也不無夸張地說,他在價值判斷和文字表達能力上已超過了那些著名的評論家。1898年,十七歲的茨威格在雜志上發(fā)表了第一首詩,十九歲進人大學時他已有兩百多首詩歌問世?! ∈艢q的茨威格先是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哲學,1902年轉入柏林大學。他并不喜歡抽象的純思維的哲學,他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為學這門課最容易混。對于茨威格來說,大學是一個上學而不上課的自由時代。在《昨日的世界》中他寫道:“我在那里(指柏林大學)和維也納一樣,一個學期只到學校去兩次,一次是為了聽課注冊,另一次是為了讓教務人員在聽課證書上簽名蓋章。我在柏林尋求的既不是講座也不是教授,而是一種更徹底的自由?!彼眠@種自由來從事他所熱衷的文學活動。進人大學,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學時代發(fā)表的詩歌結集出版。1901年,他的第一本詩集《銀弦集》出版,內收50余首詩歌。除了詩歌,他也開始寫小說和評論。1902年,維也納的《新自由報》刊出了他的第一篇小說《出游》,這是取材于《圣經》的一個短篇。他雖然小有名氣,但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功力不足時,欣然接受了詩人、作家戴默爾的忠告,去從事文學翻譯,從外國作家那里汲取營養(yǎng)。他很快便在這一領域里取得了成就,1902年出版了《波德萊爾詩文集》,編選了《凡爾哈倫詩歌集》(1902)。還在大學時期,茨威格就專程去比利時拜訪了他尊敬的這位比利時詩人,同他結下了終生的友誼。為了把被譽為歐洲的惠特曼的凡爾哈倫(1855—1916)介紹給讀者,他不僅自己,而且爭取到像戴默爾、黑塞這樣的著名詩人翻譯凡爾哈倫的詩歌。他還寫了凡爾哈倫的傳記,稱他是自己的青年時代之星。此后,茨威格把介紹歐洲作家,也包括藝術家、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在內的工作看做是他的一項道德任務,擔當起一個非常積極的中介者的角色。他自稱是一個歐洲人,把歐洲當代的和歷史的許多人物——主要是作家——都納入他的筆下,寫出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如著名的作家傳記《世界建筑師》。托馬斯·曼在談及茨威格的一篇文章中高度評價茨威格作為一個文化中介者的所作出的貢獻時寫道:“傳播是他的心靈的事業(yè),他把他生命的一半都用來去翻譯,去宣傳,去服務,去幫助。” 1904年,茨威格大學畢業(yè),以題為《希波利特·泰納的哲學》的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從此開始了作為一個職業(yè)作家的生涯。在1904年到1914年這段時間,他相繼發(fā)表了小說、詩歌、戲劇和翻譯作品。他的第一部小說集《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出版于1904年,內收四篇小說:《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和《生命的奇跡》。1906年,他的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huán)》問世。他的第一部詩劇《泰爾西特斯》發(fā)表于1907年,翌年在德累斯頓等地上演;另一部獨幕劇《變化不定的喜劇演員》(1912)和悲劇《濱海之宅》(1911)也都先后上演。這期間他還發(fā)表了專著《艾米爾·凡爾哈倫》(1910)以及評論等。這些作品為茨威格在文壇上取得了立足之地,有些也得到了好評,但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從整體上看,它們還不夠成熟,缺少自己的風格,只是為他此后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茨威格本人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在回顧青年時代的創(chuàng)作時,做了這樣的苛評:“雖然我很早(幾乎有點不大合適)就發(fā)表作品,但我心中有數,直到二十六歲,我還沒有創(chuàng)作出真正的作品?!薄 ?911年,茨威格的第二本小說集《初次經歷》出版了,這是他第一本引起反響的作品。作家和評論家弗里頓塔爾指出:“這個集子中的小說才使他開始成為一個小說家(Novelist)?!边@本小說集有一個副標題:兒童國度里的四篇故事,收有《夜色朦朧》、《家庭女教師》、《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這幾篇小說用青春萌發(fā)期的兒童視角去觀察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兒童迷惘而又躁動不安的心態(tài)。《初次經歷》確立了他在德語文學界的地位,表明了他正在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展示了他在創(chuàng)作上的追求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去探索去描繪為情欲所驅使的人的精神世界,成為他此后作品的一個基調。他把這部小說集稱為他“鏈條小說”最初的一部。弗里頓塔爾在談及他的這幾篇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上的特點時指出:他懷著熱情,帶有精神醫(yī)生進行治療時的謹慎和諒解。這部小說的題材和表現方式表明了弗洛伊德心理學說對他的影響,雖然這僅僅還是開始?! ?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這場劇烈的“地震”把他拋擲到一種與過去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中去了。在藝術上敏感而在政治上卻顯得遲鈍的茨威格,處于動亂中心的奧地利,在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一年,還覺得世界“美麗而又合乎情理”?,F在整個奧地利被一種歇斯底里的民族主義狂熱所左右,整個歐洲陷入一場民族間的仇殺之中。戰(zhàn)爭才使他對時代開始較為密切地加以關注,他在1914年8月4日的日記中記下了如下的字句:“這是我整個生活中最可怕的一天?!彪m然從戰(zhàn)爭的第一天起,茨威格就從內心作出決定,做一個歐洲人,但他在一段時間里卻無法擺脫環(huán)境的影響,陷入迷惘和矛盾之中,并且還寫了些贊揚所謂愛國主義的熱情文章。1914年他自愿服役,在戰(zhàn)爭檔案處和戰(zhàn)爭新聞本部工作。戰(zhàn)爭的殘酷使他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這促使他在1914年9月14日發(fā)表了那封語調低沉的和平主義的《致外國友人的信》。但是直到1916年初,如他在《昨日的世界》中所說的,他才成了一個反戰(zhàn)主義者。 這場戰(zhàn)爭改變了他的生活,使他的思想產生了變化,也為他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內容。在戰(zhàn)爭之前,茨威格是一個超黨派之上的文化人,他稱自己是一個“令人愉悅的作家”;他不問政治,也很少關心現實問題,不僅在生活中如此,而且在他的作品之中也表現出來。他以前的作品,不論是小說、戲劇,還是詩歌,很少觸及敏感的時代問題,很少表現出一種批判精神?,F在面對這場史無前例的民族間的殺戮,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他必然要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1916年,還在戰(zhàn)爭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戲劇《耶利米》,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是懷著對那個時代最強烈的對抗情緒寫這部劇本的。這是取材《圣經·舊約》中的《耶利米書》而創(chuàng)作的一部詩劇,寫先知耶利米預言猶太民族面臨巨大災難,但無人聽信;在狂熱的時刻,這位先知被當做是傻瓜和叛徒;在失敗的時刻,他證明自己是一個能戰(zhàn)勝失敗的人,他把自己看做是主的一個卑微工具,“用我的肉體去反對戰(zhàn)爭,用我的生命去維護和平”。在這位先知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本人的影子。 除了這部《耶利米》之外,茨威格還寫了一些文章。如發(fā)表于1918年7月的《信奉失敗主義》,以及1918年夏天創(chuàng)作的小說《桎梏》,在這些著作里他表明了對戰(zhàn)爭的憎惡和對和平的熱愛?! 〉谝淮问澜绱髴?zhàn)于1918年以德奧的失敗而結束。茨威格在這場戰(zhàn)爭中失去了某些東西,可他獲得的更多。1926年,他在一篇題為《匆忙的鏡中一瞥》的文章中作了這樣一份總結:“失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失去的是:從前的悠閑自在,活潑愉快,創(chuàng)作的輕松愜意……以及一些身外的東西,如金錢和物質上的無憂無慮。留下來的是:一些珍貴的友誼,對世界的更好認識,那種對知識的熾烈的愛,還有一種新的堅強的勇氣和充分的責任感在逝去多年的時光之后,突然間成長起來。是的,人們能以此重新開始了?!薄 〈耐駥κ澜缬辛诉M一步的認識,對生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增強了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責任感,熱衷做人類心靈的獵者,因此,戰(zhàn)后到1933年這段時間成為他創(chuàng)作上的鼎盛時期。他完成了由三本書組成的《世界建筑師》:《三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與魔的搏斗》(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司湯達、托爾斯泰)。在這些傳記,或者說作家散論中,茨威格以多彩生動的文筆不僅為我們描繪了這些作家的生平,而且展示出這些大師栩栩如生的獨特性格和復雜而幽暗的精神世界。1928年,他在《三位作家的生平》的導言中談到了他創(chuàng)作《世界建筑師》的意圖:“《與魔的搏斗》把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表現為被魔力驅動的悲劇氣質的人的三種變化形態(tài)。這種氣質既超越自身,也超越現實世界,抗拒著無限的東西。《三大師》則是把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成是敘事文學世界創(chuàng)造者的典型。他們在自己長篇小說的宇宙里建立起了與現有的真實并存的第二個真實?!度蛔骷业纳健芳炔煌诘诙纠锇炎骷覍戇M無限的事物中,也不同于第一本那樣進入現實世界,而是完全退回到作家本身。這三位作家都無意識地認為,自己藝術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去摹寫宏觀世界,不是去摹寫豐富多彩的現實存在,而是把自我的微觀世界發(fā)展成為一個世界?!边@部《世界建筑師》使茨威格成為一個享有世界聲譽的傳記作家。弗里頓塔爾在評論這部書時指出,茨威格具有建筑師的眼光?! 〕诉@些作家的傳記之外,他在這段時間還寫了一些歷史人物的傳記:《約瑟夫-福煦》(1929)、《瑪麗·安托瓦尼特》(1932)以及稍后創(chuàng)作的《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哀》(1934)等。在這些傳記里,茨威格一方面遵循自己所確定的寫作原則:“精練、濃縮和準確”,另一方面,也許是更重要的,他關注和追求的不是歷史進程的發(fā)展和規(guī)律性的東西。激起他興趣的是一連串隱藏心靈秘密的事件,他要呈現給讀者的是這些歷史人物的藝術畫像、精神肖像。他觀察的不是人物的外觀,而是要竭力進入他們的心靈世界,他看重的是圍繞他們的也許是瑣細但富有刺激性的偶然事件。他對歷史人物的獨特理解和獨特的表現方法,為他在傳記文學中贏得了一個獨特的地位?! ×_曼·羅蘭稱茨威格是一個“靈魂的獵者”。如果說,在這些歷史人物傳記中,受歷史人物本身和歷史事件的左右,茨威格還不能充分發(fā)揮他靈魂獵者的本事,那么他在這一時期完成的小說,特別是在“鏈條小說”的第二本小說集《熱帶癲狂癥患者》(1922)和第三本小說集《情感的迷惘》(1927)中,就淋漓盡致地施展了他的才能。這套“鏈條小說”的第一本《初次經歷》是寫人的兒童期,第二本是寫人的成年期,第三本則多半是寫人的老年期,它們構成了人一生的鏈條。《初次經歷》寫的是情欲,但不是兒童的情欲,而是通過青春萌發(fā)期兒童的眼睛來看被情欲所左右的成人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灼人的秘密”。第二本小說集收有《熱帶癲狂癥患者》、《奇妙之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芳心迷離》等,它們展示的是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態(tài),他(她)們在潛意識的驅使下犯下了所謂的“激情之罪”。第三本小說集包括《情感的迷惘》、《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顆心的淪亡》等六個短篇,它們的主人公都是歷經滄桑的過來人,作者極為細膩地描繪了這些人物在遭遇情欲的驅逼或意外打擊時心靈的震顫和意識的流動。用茨威格自己的話說,是帶有精神分析印記的,探索個人的、與“激情的黑暗世界中的幽明”相聯結的經歷。毫無疑問,在二三十年代,他特別熱衷心理分析是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分不開的。除了托馬斯·曼和赫爾曼·黑塞,茨威格是最早承認弗洛伊德學說的德語作家中的一個。謎一樣的心理事物對他有一種令人不安的支配力量,如他在一篇前言中所說的,“它們激起我極力去追蹤它們的聯系,那些奇奇怪怪的人,僅他們在場就燃起一種去認識他們的愿望。”他甚至稱,“他的固有成分一直是一種強烈的心理學上的好奇?!薄 ∪说男撵`和精神是一個幽暗的神秘世界,心理學家一直為揭示這個世界的秘密而不斷探索。弗洛伊德在世紀交替時期所創(chuàng)建的精神分析學在這一領域里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并且很快形成為一種強大的思潮,影響遍及許多學術領域。以文學而論,弗洛伊德主義已成為現代派文學的源頭之一。這位偉大的無所畏懼的心理學家為許多作家打開了進入這一隱秘世界的道路。茨威格在談及此事時說道:“在我們總是試圖進入人的心靈迷宮時,我們的路上就亮有他的智慧之燈。” 茨威格是比弗洛伊德稍晚一些的同時代人,他們自1911年起就一直有著很好的友誼,他曾多次拜訪這位勇敢的學者;1925年,他把《與魔的搏斗》一書獻給這位他尊敬的精神病學家;1931年他出版的《通過精神進行治療》一書中,其中一篇就是論述弗洛伊德的。無論是對弗洛伊德的人格,還是對他的學說,他都懷著贊揚和敬重。在談到人品時他寫道:“我們在他身上看到,這個時代又一次有了榜樣,在地球上除了智者的自由和勇氣之外,沒有比這更高的了;我們不會忘記這個人的勇氣,他發(fā)現了別人沒有發(fā)現的知識,因為他們沒有勇氣去發(fā)現它,或者不敢說出來,不敢去承認。但是他有膽量,敢于一再地孤身一人去反對眾人,敢于闖入從沒有人踏進的領域,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在人類永遠追求知識的戰(zhàn)爭中,他的這種精神上的勇敢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痹谡摷案ヂ逡恋戮穹治鰧W說的意義時,他滿懷激情地寫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使人更加清楚地認識了自己——這是一個人作出的了不起的事業(yè)——我是說更清楚,而不是更幸福,他向整個一代人深化了世界的圖像,我是說深化而不是美化……科學的使命是教育人在我們這個堅硬的地球上走直路,走正確的路。弗洛伊德在這項絕對必要的工作上做了他堪稱楷模的那一部分工作;在他的著作中,他的努力成為力量,他的嚴謹成為不可動搖的法則。弗洛伊德從來不為了安慰人而向他人指出一條快樂之路,一種進入人世或上天堂的遁逃,而永遠只是一條進入自身之路,一條深入自身深處的危險之路。他的觀點無所顧忌,他的思想方式一點不會使人的生活變得輕松。像凜冽犀利的北風一樣,它侵入一片沉悶的氛圍,吹散情感中大量的金黃色迷霧和玫瑰色濃云,于是一種進入精神的前景清晰地出現在澄明的地平線上。由于他的貢獻,新的一代能用另一種目光,更自由、更清楚、更實在地看到一個新的時代?!痹诖耐襁@段時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特別是在這兩部小說集中,明顯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影響,形象地表現了情欲的力量和無意識的驅動力。《熱帶癲狂癥患者》中男主人公僅是由于瞬間的沖動而不惜最后以生命殉情;《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一個十三歲的少女對一個好色之徒一見傾心,競像妓女般地委身、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中的一個出身名門、逾不惑之年的孀居女人,竟然為了一個年輕賭徒的一雙手神魂顛倒,最后以身相許,甚至想到與他遠走天涯;《情感的迷惘》中一個享有聲望的莎士比亞學者,是一個同性戀者,為情欲所逼竟偷偷出沒在下流齷齪的場所。最后身敗名裂。茨威格在這些作品中,細膩地表現了主宰人的激情—一隋欲,描繪了受無意識驅使的人的心態(tài)和意識的流程。正是由于在這些小說中明顯可見的弗洛伊德的影響,當時有的批評家譏諷茨威格的小說是對弗洛伊德學說的庸俗化,這種說法失之偏頗。茨威格不是弗洛伊德學說的一個追隨者,他絕不是在用小說圖解這一學說,他想到的是用一種新的目光去窺視人的心靈世界,去塑造人物的形象。弗洛伊德本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者》(1928)一文中,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他看了茨威格的《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當著茨威格的面,用精神分析學說來解釋這篇作品:小說建立在青春期的幻想上,這種幻想體現了孩子的希望:他的母親應親自使他懂得性生活,免得他受到手淫引起的傷害,賭博就是手淫的隱喻。茨威格對此表示激烈反對,弗洛伊德轉述茨威格的話:“他向我保證,我對他所作的解釋,跟他的知識和意圖都是格格不入的,盡管作品敘述中采用的一些細節(jié)似乎有意為這個隱藏的秘密提供一條線索?!薄 〈耐裥≌f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和所塑造的生動的人物形象,本身就駁斥了所謂是對弗洛伊德學說庸俗化的批評。但是不能不承認,弗洛伊德學說對他創(chuàng)作的影響和隨之而來的一些弱點:這些描寫情欲力量和無意識的驅動力的作品,一方面由于過多的、不厭其煩的內心描寫而使作品顯得臃腫、拖沓;茨威格本人也意識到這點,他在給高爾基的一封信中就說過:“我總是責怪自己心理描寫太多?!绷硪环矫妫橛蜔o意識的題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社會性,而當他把視野轉向現實生活時,他創(chuàng)作的一些作品,如《看不見的收藏》、《桎梏》、《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就有了更為強烈的批判力量和更為尖銳的現實意義?! ?933年希特勒的上臺中斷了茨威格創(chuàng)作生涯的鼎盛時期,他被拋進另一種生活?! 〉聡ㄎ魉咕鹑×苏?,可這對奧地利人茨威格卻是又一次“地震”,一次更為強烈的“地震”,它很快就使他成為一個無國無家的流亡者?! ?916年,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茨威格在莫扎特的故鄉(xiāng)(薩爾茨堡)買了一幢房屋。他和他的一個崇拜者,已結婚并有了兩個孩子的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溫德尼茨(1882—1971)自1916年結識并成為知己;他在她與前夫離婚之后,1920年和她結為伉儷。在1919年至1933年這段時間,他們在薩爾茨堡度過了一段安寧的幸福時光。納粹在德國的上臺,也打碎了身在薩爾茨堡的茨威格的生活。作為一個猶太作家,他被當做“一個頹廢的墮落時代的代表”,他的書在德國被投入火堆,他的住宅被查抄,說是窩藏槍支。他決定出國旅行,1933年10月他離開故居,這竟然是一種訣別。在直到1938年3月奧地利被希特勒兼并這八年時光中,他一直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在倫敦居住了一段時間,但大部分時間是在旅行中度過的,去美國、法國、巴西、阿根廷等地,而自奧地利被吞并之后,他就成了一個無國之人;他不得不時時申請;為許可證、簽證而奔波,而勞力傷神,他感到人格受辱,心情沮喪。在《昨日的世界》里他哀嘆道:“在最近十年里,結識一個可以使你縮短等候時間的領事館小小的女官員要比和托斯卡尼尼或者羅曼·羅蘭結下友誼更為重要?!痹诹硪惶幩袀貙懙溃骸霸谖沂プo照的那一天,我已經五十八歲了,我發(fā)現,一個人隨著祖國的死亡,失去的要比那一片有限的國土多得多。”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此時茨威格已從倫敦移居到蘇格蘭的巴思。經過不少周折,他加入英國國籍的申請在1940年得到了批準,此后他大部分時間同妻子在美國和南美等地做講演旅行,參加國際筆會舉行的活動。在這段時期,盡管他沒有參加流亡組織,進行反對德國法西斯的活動,但他利用一切機會,用自己的影響,用自己的財力去幫助、援救處境困難的流亡者。弗·韋爾弗在當時寫道:“沒有第二個作家像他那樣慷慨和大方地幫助他的同仃?!?940年他在阿根廷時,阿根廷的外交部長要為他舉行宴會,他感謝給予他的這種榮譽,但表示最好用給德國流亡者的簽證來代替。他把減輕流亡者的痛苦,為他們盡自己的微力看做自己責無旁貸的義務。在此之前,他在從紐約發(fā)出的一封信中用這樣的話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我的一半時間都用來為大洋彼岸辦理宣誓書、許可證和籌措旅行費用,恐怕您想象不出這有多么困難,多么費力。我們這些逃脫了彼岸蓋世太保的人把這當做首要的義務,其他一切相比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在茨威格生命的最后八九年問,雖然他過著一種猶如飄蓬般的流亡生活,可他依然勤奮地寫作。希特勒的暴政和發(fā)動的殘酷的戰(zhàn)爭使他失去了家園,失去了祖國,使他的種族陷入滅絕境地,這必然為他的創(chuàng)作帶來一種新的主題,新的思考,也必然要在他的著作中反映出來。最能表明他思想的是他在1934年發(fā)表的為尼德蘭中世紀偉大的人文主義學者伊拉斯謨寫的傳記《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哀》,以及1936年同樣以中世紀的宗教改革為背景的傳記《卡斯臺里奧反對加爾文》。這兩本傳記有著共同的主旨,即崇尚寬容,反對狂熱;推崇和諧,反對極端;尊崇良知,反對暴力。他選擇了這兩位中世紀宗教改革中的歷史人物,這表明他對他們思想上的認同和精神上的親緣關系,是通過他們對他所面臨的時代問題的一種表態(tài),如有的評論家稱,這是“一種遮掩起來的自我描述”。無論是《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哀》還是《卡斯臺里奧反對加爾文》,它們對人道主義和精神自由的頌揚,對思想統(tǒng)治和政治暴力的鞭笞都是有著現實意義的,他要把歷史當做對現今時代的一種警告來加以理解?! 〕艘恍﹤饔浿?,《心靈的焦躁》(1936)是他這個時期的一部,也是他唯一一部完成了的長篇小說。它寫了一個青年軍官出于同情而攪入一個富有的癱瘓的猶太少女的感情生活,最終釀成了一場悲劇。小說運用大量的意識流手法細膩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断笃宓墓适隆肥谴耐裆皠?chuàng)作的最后一部,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中篇小說。作品雖然完全是虛構的,缺少生活的真實,但有著強烈的歷史真實和心理真實。它表達了作者對法西斯暴政的憎恨以及精神對恐怖的勝利。像茨威格的大多數小說一樣,這兩部作品也分別在1946年和1960年被搬上了銀幕?! 〈耐癖救瞬]有等到他的《象棋的故事》的出版,同樣也沒有看到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他的自傳《昨日的世界》的問世。他是一個格外焦急不耐的人,他不愿再經歷、再熬過第二次世界戰(zhàn)爭。他相信曙光的必然到來,但不堪忍受黎明前的黑暗。這個“歡樂的悲觀主義者,渴望死亡的樂觀主義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最沉重的日子里,沒有完成他的兩卷本的《巴爾扎克》和已著手寫的《蒙田傳》,匆忙地與第二任妻子一道辭世而去,留下那封悲愴感人的絕命書?! 〈耐竦淖詺⒓て鹆巳藗兊耐楹驼痼@,巴西為他舉行了國葬,送葬的隊伍中有巴西的高級官員、社會名流以及普通的市民。他被安葬在巴西國王彼德羅二世的陵墓之側。在一部世界文學史上,難得有一個流亡異國的作家死時享有如此的殊榮。在洛杉磯為他舉辦的追悼會上,弗·韋爾弗發(fā)表了講話,他說:“茨威格名滿天下。他同很少的人享有舉世矚目的聲譽,我知道沒有任何人,像他那樣獲得廣泛的和持久的成功,那樣盡人皆知?!贝耐褚簧惺總饔洠挪可⑽募?,七部戲劇,六本小說集,兩部長篇(一部未完成)以及一部題為《昨日的世界》的自傳。這些作品確保了他在德語文學中的地位,也為他在世界文學中爭得一席之地。多年來他一直成為人們所喜愛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譯成近40種語言,在世界各地都擁有廣泛的讀者群。托馬斯·曼在茨威格逝世十周年時寫道:“他的文學榮耀直達地球上最后一個角落……也許自伊拉斯謨以來,沒有一個作家像茨威格這樣著名?!?/pre>內容概要
本書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八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刻,寫下一封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一生的愛慕之情。這部小說以精細的心理描述和對絕望愛情的準確表達,成為世界愛情小說經典。 其他篇目包括《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象棋的故事》、《被遺忘的夢》等。作者簡介
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奧地利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1881年生于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工廠主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1904年后任《新自由報》編輯。后去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歷。在法國結識維爾哈倫、羅曼·羅蘭、羅丹等人,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以后,發(fā)表反戰(zhàn)劇本《耶雷米亞》。在瑞士與羅曼·羅蘭等人一起從事反戰(zhàn)活動,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1938年流亡英國,并加入英國國籍。1941年到達巴西。他的文學成就主要有傳記文學《三位大師》、《羅曼·羅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中短篇小說集《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情感的迷惘》和《象棋的故事》;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是《愛與同情》。書籍目錄
譯本序夏天的故事月光巷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里昂的婚禮被遺忘的夢灼人的秘密象棋的故事斯蒂芬·茨威格年表章節(jié)摘錄
夏天的故事 去年夏天的八月,我是在卡德納比亞度過的,那是科莫湖①畔的一個小地方,白色的別墅和幽暗的森林相互掩映,景色宜人。在熱鬧的春日,貝拉焦和梅納焦的旅行者熙熙攘攘擠滿了狹窄的湖濱,而卡德納比亞這座小鎮(zhèn)卻仍舊寧靜和安謐。在這幾個星期,它沉浸在芳香彌漫、風和日麗之中。這家旅館幾乎是孤零零的:稀稀拉拉的幾個客人,每人都對別人居然也選擇這么個偏僻地方來消夏感到有點奇怪,而每天早晨竟發(fā)現別人還沒有走,大家都對此驚訝不已。最使我感到驚奇的是一位高雅的、修養(yǎng)有素的年歲較大的先生。從外表看,他是介于得體的英國政治家和巴黎的好色之徒之間的一種類型。他并不從事任何水上運動來打發(fā)時間,而是整天若有所思地凝視著香煙在空中飄散,或者間或翻一翻書。下了兩天雨,寂寞難當,外加他又隨和熱情,所以我們一認識馬上就很親密,年齡上的差別也就不成其為障礙了。論籍貫,他是利服尼亞人,先在法國,后來又在英國受的教育,從未有過職業(yè),這些年來一直沒有固定的住地,是高雅意義上的無家可歸的人,像威金人和掠奪美女的海盜,積攢了世界各地的許多奇珍異寶。他對各種藝術都一鱗半爪地懂得一點,他對獻身于藝術的鄙視遠遠超過了對藝術的愛好:他以千百個美好的小時欣賞藝術,卻沒有下過一個小時的苦功來搞搞創(chuàng)作。他的生活顯得閑散,因為不受任何集體的約束,生活中由千百種寶貴的經歷所積聚起來的財富,隨著最后的一口氣也就煙消云散,無影無蹤了?! ∫惶禳S昏,晚餐之后我們坐在旅館門前,望著明亮的科莫湖在我們眼前漸漸變得朦朧起來,這時我向他談起了前面這些想法。他笑著說:“也許您并非沒有道理,雖然我不相信回憶。經歷過的事情,在它離開我們的瞬間就結束了。再說詩吧,二十、五十、一百年之后不是同樣也煙消云散了嗎?但是今天我要告訴您一件事,我相信這是一篇很好的小說素材。您來!這事最好是邊走邊談?!薄 ∮谑俏覀兙脱刂利惖暮I道漫步,古老的柏樹和枝繁葉茂的栗樹把它們的陰影投在小路上,樹木的枝丫倒映在湖里,湖水不安地閃爍著。湖那邊貝拉焦一片雪白,像飄浮的白云,已經下山的太陽給它染上了柔和的艷麗色彩。在那高高的、黝黯的山岡上,塞貝尼別墅的圍墻頂上抹著金剛石般的落日余暉,熠熠閃光。天氣有點悶熱,但并不使人感到憋氣;溫暖的空氣像女人溫柔的胳膊,溫存地偎依在樹影身上,她的呼吸里充滿看不見的鮮花的芳香。 他開始說:“開頭就得坦白。我去年就已經來過這里,來過卡德納比亞了,是和現在同一時節(jié),住在同一旅館,這我一直沒有告訴您。我對您說過,我這個人一向不愿意生活的重復,因此您對我今年又到這家旅館來這件事一定會更加感到奇怪的吧。那就請您聽我說!那次當然也和這次一樣的寂寞。那位先生整天抓魚,晚上又把魚放掉,第二天早晨再抓,他來自米蘭,去年也在這里。去年還有兩位英國老太太,她們默默無聞的生活幾乎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此外還有一位漂亮的小伙子帶了一位可愛而蒼白的姑娘,我至今仍不相信她是他的妻子,因為他倆顯得過分的親昵。最后還有一家德國人,是典型的德國北方人,一位年紀大些的婦人,頭發(fā)淡黃,骨骼突兀,動作笨拙而難看,她的眼睛像鋼釬一樣,顯得咄咄逼人,她那張愛吵架的嘴像是用刀削過的,十分鋒利。跟她一起的是她的一個妹妹,這絕不會認錯,因為她們兩人的面貌完全一樣,只不過妹妹的面容要舒展些,松軟的臉上布滿了皺紋。姊妹兩人成天在一起,可是從不交談,時時刻刻都在織東西,在編織她們空虛的思想,像是無情的命運女神在編織這百無聊賴、狹隘短淺的世界。她倆中間坐著一位年輕姑娘,十六歲左右,是她們兩個之中某一位的女兒。我不知道她的母親是哪一位,她的臉頰尚未成熟,但已經呈現出些許女性的圓潤。她并不算好看,體形太纖細,尚未成熟,此外穿著打扮當然也顯得土氣,但是她那茫然的神韻中卻有著某種動人的東西。她的眸子很大,充滿朦朧之光,但是她的眼睛總是困惑地躲開別人的視線,一陣眨巴就掩飾了眼睛的光芒。她也老是帶著織活,但她兩只手的動作卻常常很緩慢,手指頭不時停下來,靜靜地坐在那里,以一種夢幻般的、紋絲不動的目光凝視著湖面。不知為什么,我一見此景,似乎就有什么東西奇怪地把我攫住了。攫住我的難道是看到那位容貌凋謝的母親和她青春煥發(fā)的女兒,看到身軀后面的影子而產生的庸俗的,卻是不可避免的遐想,是想到每張臉龐上已經悄悄爬上了皺紋,笑聲里默默顯出了疲憊,夢境里已悄悄藏著失望而產生的傷感嗎?還是在姑娘身上處處顯露出來的那種狂熱的、突發(fā)性的、毫無目的的憧憬,是她們生活中那絕無僅有的、奇妙的瞬間?這一瞬間她們的目光熱切地注視著宇宙,因為她們還沒有得到那獨一無二的東西,還沒有可以緊緊抓住的東西,可以終身依附其上,就像藻類依附于漂浮在水面的木頭一樣。觀察著姑娘,望著她那夢幻般的、濕潤的目光,看著她對每一只貓和狗所表現出來的狂熱而激烈的愛撫的姿態(tài),瞧著她千千這,干干那,但什么事也不能做到頭的不安神情,我心里充滿了難以言狀的激動。再就是晚上她心緒不定地瀏覽旅館圖書室里的幾本不怎么像樣的書或者翻閱她自帶的兩本翻爛了的歌德和鮑姆巴赫的詩集的匆忙神態(tài)……您干嗎笑呀!” 我向他表示抱歉:“把歌德和鮑姆巴赫湊在一起了?!薄 班?,是這樣!當然這是可笑的,但卻又不可笑。您可以相信,年輕姑娘到這年齡,無論讀的是好詩還是歪詩,是感情純真的詩還是騙人的詩,她們都不在乎。對她們來說,詩只不過是解渴之杯罷了,她們根本不注意酒的本身,酒還沒喝,她們的心就已經醉了。這位姑娘就是這種情景,她的憧憬已經裝滿了杯子,使她的眼睛也發(fā)出了光彩,指尖在桌上微顫,走起路來步履顯得奇特、笨拙,但卻又很輕快,帶著一種飛跑和恐懼的風韻??磥硭释苏f話,傾訴她充滿胸中的一切。但是這里沒有人,只有寂寞,只有毛線針左右碰擊的單調聲音,只有這兩位婦人冷冰冰的、多疑的目光。一種無限同情之心在我身上油然而生??墒俏矣植荒芙咏@是因為,首先,在女孩子此刻的心目中,一個上了年紀的人是沒有吸引力的;其次,我討厭跟全家結交,尤其討厭跟上了年紀的家庭婦女結交,這就排除了我去接近這位姑娘的任何可能性。于是我就試著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我想:這位年輕姑娘還沒有開始獨立生活,閱歷不深,大概是初次到意大利。在德國,意大利被看做是浪漫主義愛情之國,是那些羅密歐們之國,那里,背地里在談情說愛、吊膀子,還有那些寒光閃閃的匕首、假面具、少女的伴娘和溫存多情的書信。那是由于受了英國人莎士比亞的影響,其實莎翁自己從未到過意大利。她一定在做著風流艷夢,但又有誰懂得少女的夢呢?這些夢如飄浮的白云,毫無目的地在蔚藍的蒼穹里浮移。這些如云的夢,黃昏時分總是染上灼熱的色彩,先是紫色,隨后又燃成火紅。她覺得,在這里任何事情都可能發(fā)生,都不會使她感到意外。于是我就決定給她虛構一個神秘莫測的情侶?! 爱斕焱砩衔揖蛯懥艘环饫p綿的長信,既謙恭又尊敬,用了許多奇特的暗示,信沒有簽名。信里沒有提什么要求,也沒有做什么許諾,既熱情奔放,又含蓄有度,一句話,像是從詩劇里抄來的一封浪漫主義情書。我知道,她因為心潮激蕩,所以每天總是第一個去吃早飯,于是我就把這封信疊在餐巾里。到了第二天早晨,我從花園里對她進行觀察:只見她猛吃一驚,大為詫異,她那蒼白的臉頰上泛起了紅暈,一直紅到脖子。她困惑地環(huán)顧四周,全身震顫,以小偷似的動作把信藏了起來,隨后就神情不安、激動煩躁地坐著,早點幾乎連碰都沒有碰就走了出去,走到外面那濃陰覆蓋的、很少有人涉足的小路上揣摩這封神秘莫測的信去了……您想說什么?” 剛才我下意識地做了一個動作,因此得解釋一下?!拔矣X得這很冒失。您難道沒有想過,她可能會去查問或者——這最簡單——去問跑堂的,餐巾里怎么會有封信?或者她不會把信交給她媽媽嗎?” ……編輯推薦
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刻,寫下一封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一生的愛慕之情。這部小說以精細的心理描述和對絕望愛情的準確表達,成為世界愛情小說經典?! ∑渌堪ā兑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象棋的故事》、《被遺忘的夢》等。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