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劉寶山 頁數(shù):19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無錫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考古研究所論文集:早期文明與峽江漢墓研究》共收入三篇大作,薛琳的《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分別從玉琮有關文獻記載與研究歷史、原料產(chǎn)地推斷與類型劃分、隨葬玉琮墓葬情況與墓主性別研究、玉琮的用途功能及其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作了探討。韓翀飛得《中國早期文明進程中的幾個問題》分別討論了“文明”的概念、文明起源探索的歷程、文明起源模式的探索、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形態(tài)研究、龍山時代聚落形態(tài)研究、新石器時代宗教遺存初探等內(nèi)容。李一全的《峽江漢墓初步研究》分別梳理交代了峽江地區(qū)漢墓發(fā)現(xiàn)與研究簡史、墓室結構形制、隨葬品型式劃分、分期與年代、墓葬的文化構成因素及漢墓反映的生死觀念。
書籍目錄
序
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有關玉琮的文獻記載與研究
一 有關玉琮的文獻記載
二 玉琮研究學術史
第二章 考古出土良渚文化玉琮類型學研究
一 我國玉琮的出土概況及其原料產(chǎn)地問題
(一)玉琮出土概況
(二)蘇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玉器原料的來源
二 玉琮的類型學分析
(一)良渚文化玉琮出土發(fā)現(xiàn)史
(二)關于玉琮形制的起源問題
(三)良渚文化出土玉琮類型學分析
(四)良渚玉琮的發(fā)展傳播
第三章 良渚玉琮的埋藏學及相關問題研究
一 良渚文化玉琮出土位置研究
二 出土玉琮的良渚文化墓葬通常具有的特征
三 玉琮與墓葬中其他玉質(zhì)隨葬品的共存情況
四 隨葬玉琮的墓主性別研究
第四章 相關問題討論
一 玉琮的用途與功能
(一)“禮地的玉神器”說
(二)“玉殮葬”說
(三)“中國古代宇宙觀和通天行為的象征”說
(四)玉琮功能的演變
二 玉琮對后世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中國早期文明進程中的幾個問題
第一章 略論中國文明的起源
一 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歷史過程
二 “文明”的概念
三 文明起源模式的探索
四 古代文獻記載中的中國文明的起源
五 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化進程
六 龍山時代已具備成熟文明的特征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形態(tài)研究
一 聚落考古的研究歷史和應注意的問題
二 新石器時代早中期聚落形態(tài)的特點
三 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形態(tài)研究
第三章 龍山時代聚落形態(tài)研究
一 單個聚落研究
二 以城址為中心的聚落群研究
……
峽江漢墓初步研究
海闊憑魚躍 天高任鳥飛
章節(jié)摘錄
王巍先生在《良渚文化玉琮芻議》一文中也提到了這一點:“安徽潛山薛家崗M47出土一件小玉琮……年代與良渚文化的早期相接近。薛家崗M47出土的玉琮在形制上與良渚文化的B型琮具有某些相似之處。二者是否具有某種聯(lián)系,也是值得注意的?!蓖瑫r,王巍先生也提出“由于目前玉琮在薛家崗文化中尚屬孤例,因此,我們不準備做太多的推論?!薄 ∵@種小型的琮形管狀器和良渚文化玉琮關系究竟如何?1992年,張明華先生首次依據(jù)江蘇花廳遺址出土的兩條玉項串上出現(xiàn)所謂的“小玉琮”,在《良渚古玉綜論》一文中,提出把這一類“小玉琮”從玉琮的隊伍中清理出來,另名為“琮形管”。琮形管的使用方法和典型的玉琮存在很大的差異,管多與其他玉器存在配伍關系(即作為串飾的一部分或玉鉞等的掛飾),而玉琮應以單體存在。這類玉制琮形管在薛家崗文化僅發(fā)現(xiàn)兩件,在薛家崗二期文化和四期文化都未發(fā)現(xiàn)同類器形,既無源也無流,琮形管的原生地是否屬于薛家崗文化尚存疑問,更遑論作為良渚文化玉琮的源頭了。同時,比較兩者器形的差異,可以發(fā)現(xiàn)薛家崗文化琮形管的四角方直、突出(從橫截面觀察),和良渚文化早期玉琮的形體特征存在明顯的差異,并且,二者的尺寸差距較大,表明兩者之間的演變需要一系列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另外,據(jù)C測年數(shù)據(jù),良渚文化早期的絕對年代不應晚于薛家崗文化第三期。綜上所述,將薛家崗文化琮形管視為良渚文化玉琮的源頭顯然是不合適的。而良渚文化出土的大量琮式管以及其他地區(qū)出土的同類器在使用功能上,“或混雜于管串之中,或如與葬儀相關等特定之用途”,應當和玉琮加以區(qū)分。這類觀點已經(jīng)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認同?!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無錫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考古研究所論文集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