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新舊黨爭與士人政治心態(tài)研究

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學斌  頁數(shù):19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北宋是中國士人罕遇的黃金時代,然而與他們在思想學術、文學藝術上的巨大成就相比,他們積極的政治參與和政治實踐很難說是成功的。黨爭激烈、彼此傾軋、國是屢變、政局動蕩成為北宋中后期的基本特點。本書試圖從政治文化的角度,探討出現(xiàn)這一結局的原因。進而思考傳統(tǒng)政治文化和心態(tài)如何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完成向現(xiàn)代的轉換。

作者簡介

劉學斌,男,生于1977年,山西人氏,現(xiàn)居天津。先后求學于山西大學、南開大學,獲管理學學士、法學碩士和博士學位?,F(xiàn)于天津師范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性平淡,好讀書,喜思考,涉獵甚廣,不為學科所限,然關注點始終如一,即文化傳統(tǒng)、政治心態(tài)、政治行為、政治系統(tǒng)間的交互作用。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與選題意義    1.1.1 問題的提出    1.1.2 選題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    1.2.1 關于士人的研究    1.2.2 關于朋黨和黨爭的研究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與相關理論資源   1.3.1 方法論原則   1.3.2 相關理論資源  第四節(jié) 主要概念的界定與說明    1.4.1 士、士人、士大夫、文人    1.4.2 朋黨、黨爭    1.4.3 政治心態(tài)  第五節(jié) 研究的基本思路、資料來源與框架   1.5.1 基本思路   1.5.2 資料來源   1.5.3 框架   1.5.4 研究限定與限度   1.5.5 本書結構第二章 理論基礎 第一節(jié) 理論前提    2.1.1 心態(tài)在歷史與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    2.1.2 研究歷史中政治心態(tài)的可行性 第二節(jié) 中觀層次與群體視角   2.2.1 群體視角   2.2.2 中觀層次  第三節(jié) 政治心態(tài):發(fā)生與作用機制    2.3.1 政治心態(tài):內容與構成    2.3.2 政治文化與政治心理的關系    2.3.3 政治心態(tài)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 士人與北宋政治困局 第一節(jié) 難得的歷史機遇   3.1.1 儒家的政治設想與設計   3.1.2 北宋具備的社會政治條件   3.1.3 北宋士人對時代和使命的自我意識   3.1.4 北宋士人的多方面成就  第二節(jié) 北宋的社會政治危機   3.2.1 北宋的矯弊之政   3.2.2 危機的形成與顯露  第三節(jié) 朋黨紛爭與政治亂象    3.3.1 士大夫的分化與朋黨的形成    3.3.2 黨爭交織與政治亂局  第四節(jié) 士人群體的歷史責任第四章 北宋士人政治心態(tài):基本成分  第一節(jié) 北宋士人的政治認知    4.1.1 對朋黨和黨爭的認知    4.1.2 對當時政治局勢的認識與應對主張    4.1.3 對祖宗之法的認識    4.1.4 對自身角色與使命的認識  第二節(jié) 北宋士人的政治情感    4.2.1 對君主的忠誠    4.2.2 對政治的親近與疏離    4.2.3 對同、異黨的喜、惡  第三節(jié) 北宋士人的政治態(tài)度    4.3.1 政治態(tài)度與偏見    4.3.2 對財利的偏見    4.3.3 人格偏見第五章 北宋士人政治心態(tài):復雜表現(xiàn)  第一節(jié) 北宋士人的政治信仰    5.1.1 政治信仰及其作用    5.1.2 北宋士人政治信仰的內容和特點  第二節(jié) 政治人格    5.2.1 政治心態(tài)中的政治人格    5.2.2 北宋士人政治人格類型第六章 士人政治心態(tài)與北宋政治  第一節(jié) 北宋士人政治心態(tài)的特點    6.1.1 參政意識與參政熱情的高漲    6.1.2 朋黨意識的興盛    6.1.3 佛道思想的滲透    6.1.4 名節(jié)觀念的強化  第二節(jié) 北宋士人政治心態(tài)的政治影響    6.2.1  直接影響了北宋黨爭的產(chǎn)生、演變和激烈程度    6.2.2 造成統(tǒng)治集團內部關系緊張、矛盾激化    6.2.3 影響了宋王朝對社會政治危機的應對    6.2.4 影響了士風和政治風氣  第三節(jié) 北宋士人政治心態(tài)與傳統(tǒng)政治文化    6.3.1 道德泛化    6.3.2 重價值理念    6.3.3 對王權的復雜心態(tài)結語 一、反思與批判 二、分離與轉換 三、回顧與前瞻主要參考書目  一、基本史料  二、專著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理論基礎本書集中關注的是北宋時期士人群體的政治心態(tài)對該群體政治行為的影響及其政治后果。如果在更一般、更抽象、更普遍的層面上來看,則本書關心的實際是在傳統(tǒng)政治條件下,與政治有密切關系的士人群體所具有的政治心態(tài),相應的政治行動及其社會政治后果。而從理論上審視,本書所探討的實質是人的政治心態(tài)、政治行為、政治后果間的關系,只是選取了一個特定歷史時期和一個特殊的群體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而已。因此,在正式介入對具體問題的研究前,先要對相關理論問題作一簡要梳理,以為后面的分析提供理論框架,奠定理論基礎。第一節(jié) 理論前提一個理論體系和一個理論推演過程可能會很復雜,但是追根溯源,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往往建構在一些基本而又為數(shù)不多的理論前提之上。全部的理論體系和理論推演過程就以這些前提為原點展開。當然,并不是在所有的理論體系和理論推演過程中,理論前提及其與其他部分的內在聯(lián)系都得到了明確表述,許多情況下,理論前提是以隱含的方式存在著。理論前提及其作用是否得到了明確表述并不影響它的存在價值和討論它的意義。在研究中,追問理論前提,就是要為自己的研究找到一個理論上的原點。研究實踐中,作為理論前提的,可以是對復雜事物、屬性的簡化假定,可以是對某些理.論命題的確認,可以是對一些事實的理論概括和認定等等。理論前提常具有假定、預設、承認的意味。它所追求的并不是對一些命題或事實在經(jīng)驗、科學意義上的完全證明、證實,而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提煉、抽象、概括、認定。盡管被作為理論前提的東西,一般在經(jīng)驗層面上是有一定根據(jù)的。本項研究是對歷史事實的理論解讀,它也依賴于一些理論前提,主要有三點:其一,心態(tài)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二,心態(tài)在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三,研究歷史人物心態(tài)的可能性、可行性。對以上三點的理論承認和確認構成了本研究得以展開的前提。有這些前提,承認這些前提,本研究才能存在,才能進行,才可能得出結論。這三個前提又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前兩者都是對研究對象的事實和意義的理論認定,第三點則是對通過研究達到、把握研究對象的可能性、可行性的理論承認。2.1.1心態(tài)在歷史與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心態(tài)因素之所以在歷史和政治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政治和歷史之所以不能回避心態(tài)問題,根本上是因為政治和歷史都離不開人。而這里的人是活生生的,具體的,有心理活動和心理過程的人。關于政治是什么,歷來眾說紛紜。權力說、道德說、管理說等觀點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政治的一些特征。簡單地說,政治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社會活動、社會關系,它基于利益,圍繞公共權力展開,借助公共權力實現(xiàn)。在內容上,政治包括政治行為、政治關系、政治文化、政治發(fā)展、政治制度等。政治的諸多方面都離不開人,可以說人是政治的主體。此處的人既包括個體的人也包括群體的人。政治在人的活動、人的行為、人的關系中存在、變化、運動,是人全部的活動、行為、關系的組成部分。政治以利益為基礎,是處理利益關系的一種途徑。而利益以人的需要為心理基礎,又反映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各種政治行為,如政治斗爭、政治統(tǒng)治、政治管理、政治參與,都是個體的人、群體的人或人的組織的行為。政治制度、政治規(guī)則由人建立,也由人來維護、執(zhí)行、改變。政治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也有密切的關系。人的發(fā)展是政治發(fā)展的基礎,而政治發(fā)展必然要體現(xiàn)在人的發(fā)展上,政治發(fā)展則應以人的發(fā)展為目標?!吧鐣l(fā)展的最終目標是人的全面發(fā)展,政治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則是人在政治上的全面發(fā)展?!闭挝幕?、政治社會化則直接涉及人的心態(tài)。既然人是政治的基本主體,也是政治作用的主要對象。那么,人就不能。不對政治的狀況、運行發(fā)生影響。其中,人的心理因素也會通過人的行為顯現(xiàn)出來,并對政治產(chǎn)生影響。由于心理活動、心理過程是人的~種生理機能無法人為取消,因而,它對于政治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個體的政治心態(tài)直接影響個人的政治抉擇、政治行為,進而對政治關系等產(chǎn)生影響。如果個人在社會中處于特別重要的位置,或處于社會發(fā)展的某個關節(jié)點時,個人的政治心態(tài)可能對政治產(chǎn)生更為明顯的影響。而群體心態(tài),特別是階級政治心理、民族政治心理、大眾政治心理會對政治局勢、政治走向、政治變革等產(chǎn)生更為明顯的影響。當然,政治心態(tài)只是政治的影響和制約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傊?,政治不能回避人的心態(tài),政治心態(tài)在政治中有重要作用。這是一個基本事實。在理論上確認這一點也并不困難。對政治而言,人是政治的主體,對人而言,政治則是人的重要活動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講,政治是人的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種基本形式。人類社會可以粗略的劃分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大領域,相應地有三種生活形式,即政治生活、經(jīng)濟生活和文化生活。同樣,也會產(chǎn)生三類文明,即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構成了人的活動領域的一部分。人是社會生活中活躍的、能動的因素。人在政治中并不是一種被動的存在,而是以自己的意志、愿望、行動有力地推動和改造著政治。實際上,政治是人滿足自身需要,提升自我價值,發(fā)揮自身創(chuàng)造力,實現(xiàn)對生活改造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之一。許多時候,人們是主動、積極地參與政治。這使政治充滿了活力,也給政治打上了人的意志、情感、欲望的烙印。在這一過程中,人的心態(tài)不可避免地會在多方面對政治產(chǎn)生影響。從這一角度講,也應當重視人的政治心態(tài)問題。人對于政治的重要意義,決定了研究政治心態(tài)的必要性,并使這種研究具有合理性。對這一點的理論認定,可以為本研究提供一個起點。歷史是過去的事實,它所指稱的是人類社會的過去。它包括了人類社會既往的一切內容,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概莫能外。人類過去所經(jīng)歷、擁有、認識、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是歷史。過去的人們同樣存在著心理活動和心理過程,因而歷史同樣包括了當時人們的心態(tài)。沒有人及人的心態(tài),歷史只能是空洞的、機械的、刻板的。與其他事物一樣,人類的心態(tài)也有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所以,歷史不僅僅是政治史、經(jīng)濟史、軍事史……也必然包括心態(tài)史。心態(tài)不僅構成歷史的內容之一,而且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基于人和歷史的內在聯(lián)系。人是歷史的主體,歷史是人的歷史,是人的作品。歷史中,引人注目的是生產(chǎn)發(fā)展史、政治發(fā)展史、文化發(fā)展史,是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社會組織演變的歷史等。但是,人才是它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各種事件、活動、關系的主角。有了人的存在和活動,它們才能存在、變化。從本質上講,它們不過是人的力量的體現(xiàn)、運用和結果,是人自身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物化。在這一過程中,人改變了自然、社會,也改變了人本身,從而創(chuàng)造了歷史。所以,人是歷史的主體,歷史首先是人的歷史。有學者認為:“歷史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人性的發(fā)展史,即人性史;~是人的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交往的歷史。前者是歷史的本質方面,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現(xiàn),是人性或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或物化……”人是歷史的主體,歷史則是人的作品。這里的人指人類,歷史就是人類活動的產(chǎn)物。人類又是由各個具體的人組成。提到歷史,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一系列事件和人物。不過能夠為人矚目、受到廣泛關注的人物一般是杰出人物、特殊人物。他們在歷史中有重要作用和影響,但是他們并非是歷史的唯一創(chuàng)造者。歷史是全人類的歷史,人類中的每個成員無論杰出、特殊還是平庸、普通都自覺、不自覺地參與了歷史創(chuàng)造,共同構成了歷史。人和歷史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決定了人的心理因素與歷史的聯(lián)系及其在歷史演變中的重要作用。2.1.2研究歷史中政治心態(tài)的可行性一種現(xiàn)象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價值、重要性,并不意味著它就能得到科學的研究。只有在解決了能否被研究,如何被研究的問題后,才能夠得到較好的研究。人們對許多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探索,都是在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后,才真正發(fā)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并迅速成長起來。本研究所關心的是歷史上的政治心態(tài)及其作用。在研究之前,首先要在理論上確認它被研究的可能性。這構成了本研究的一個基本前提。歷史上的政治心態(tài)能否被研究,如何被研究又以歷史是否能被科學研究為基礎。長期以來,關于歷史學是否是科學,歷史可否認識等問題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而且這種論爭還將繼續(xù)下去。這些問題是歷史學家、哲學家關心的問題,是歷史哲學研究的問題。歷史研究所受到的質疑和責難,很大程度上源自歷史研究對象的特殊屬性。歷史研究的對象是歷史,而歷史是人類社會的過去。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對象相比,歷史學的研究對象非常特殊。歷史存在于過去,歷史的研究者卻生活在現(xiàn)在。對每個時代的歷史研究者來說,其研究對象都是存在于過去,都是既往。歷史認識主體和認識對象在時間上的分隔是歷史認識的一個基本特點。這種分隔使歷史研究變得十分困難,歷史認識的可能性、可靠性、真實性受到嚴重威脅,研究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歷史認識中,“主體不能直接接觸客體,諸如觀察、實驗、解剖都無法進行,更談不上實踐于(生活于)其間?!逼浯?,歷史認識的對象具有不可重復性,獨特性也更大?,F(xiàn)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科學性依賴于研究對象與研究過程的可重復性。而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都是獨特的,難以重現(xiàn)的,“即使在特殊條件下,會出現(xiàn)一些類似重復的現(xiàn)象,也絕對不完全同樣”。同時,歷史研究過程的可重復也較差,研究主體總是歷史的、具體的、有意識的,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也常有差別。而且,歷史是多種因素彼此作用、制約的結果,其間的關系十分復雜,不確定因素也更多。所以,“社會歷史事件大多是獨特的,受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歷史認識、歷史研究能否得到普遍性的結果因而常受到質疑。

后記

本研究不是一項歷史學研究。或者可以說,本研究無意于成為一項歷史學研究。這不是故作驚人之語,而僅是想表達筆者對這項研究的認識、定位及期許。乍聽此說,人們可能會感到十分費解:這一研究的研究對象存在于古代,又以歷史資料作為立論的依據(jù),怎么能不是一項歷史學研究呢?其實只要將我們的學術視野放開一些,筆者前面所說的就不再是難以理解和無法接受的了。首先,研究對象自身是統(tǒng)一的,盡管它可能同時為多個學科所研究。學科的界分是很大程度上是人為劃分的結果,并不是截然的和絕對的。研究對象并不能唯一地確定其學科歸屬。同理,對歷史現(xiàn)象感興趣的并不是只有歷史學,涉及歷史現(xiàn)象的研究也未必一定是歷史研究。其次,相對于研究對象,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才是區(qū)別不同學科的更為重要和本質的因素。一個學科的立場、邏輯和抱負也主要是由其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來體現(xiàn)。對于同一研究對象,人們所持的理論視角、所采取的研究方法都可能不同。自然,其研究也可能分屬不同的學科。本研究涉及到了歷史現(xiàn)象,但所秉持的理論立場和方法卻是政治學的,因此,本研究雖然不可避免的會具有歷史研究屬性,但從本質和總體而言,并不是一項歷史學研究。再次,本研究所要揭示的不是一些歷史學事實,也不滿足于對一些歷史資料的處理,而是試圖探討北宋士人政治心態(tài)對其政治行為進而對黨爭和政局的影響及其機制。這是一項以問題為核心的研究。當然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必須用到歷史資料。而這一問題實際是更具普遍性的問題——人的政治心態(tài)對其政治行為的影響——的一個特例。只是這一特例是存在于歷史中的,所以要運用歷史學一些知識、技能,要使用歷史資料。所以本研究的視野集中于歷史卻不局限于歷史,而有著更為寬廣的理論關懷。

編輯推薦

《北宋新舊黨爭與士人政治心態(tài)研究》由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北宋新舊黨爭與士人政治心態(tài)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勾心斗角,營營役役,從輝煌與墮落中走向亡國。
  •   可以,值得看看!
  •   角度不錯,以歷史為載體論述政治
  •   可與朱熹的歷史世界同看,一個北宋,一個南宋。
  •   本書視角獨特,從政治學角度分析宋代歷史,很受啟發(fā)。
  •   寫作角度可以借鑒。
  •   書的結構還是不錯,雖然是博士論文,但是內容的深度覺得不夠呢!
  •   創(chuàng)新有限,關鍵是??辈痪?,訛誤甚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