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作者:周蘭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從記錄片與歷史傳播這一全新角度探討記錄片理論與實踐。探討紀錄片影像是人類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于記錄片影像的真正性與歷史品格的分析,對記錄片的創(chuàng)新、欣賞、批評都會產(chǎn)生積極的指導意義,并提出建構(gòu)影像傳播歷史的大眾意識——大眾書寫歷史。其內(nèi)容包括五章,對新聞紀錄片的制作方法、分類、攝制技術(shù)等都進行了分析、研究。本書的出版對編導類教師和學生的研究和學習都有一定價值。
書籍目錄
引言緒論——關(guān)于紀錄片與影像第一章 有關(guān)影像與歷史傳播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 第一節(jié) 研究歷史 第二節(jié) 影視史學的提出 第三節(jié) 紀錄片研究概況第二章 紀錄片影像:信息時代傳播歷史的必然途徑 第一節(jié) 圖像時代到來 第二節(jié) 歷史研究與傳遞的需要 第三節(jié) 紀錄片作為媒介 第四節(jié) 紀錄片能有效傳播歷史第三章 紀錄片:影像對歷史的傳播 第一節(jié) 新聞紀錄片 第二節(jié) 歷史文化紀錄片 第三節(jié) 文獻紀錄片 第四節(jié) 人文社會紀錄片 第五節(jié) 自然科技紀錄片 第六節(jié) 人類學紀錄片第四章 紀錄片與歷史真實:影像并不必然導致歷史失實 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科技的滲透 第二節(jié) 紀錄片的主體性 第三節(jié) 紀錄片的時代性 第四節(jié) 紀錄片的藝術(shù)性 第五節(jié) 紀錄片的真實性 第六節(jié) 紀錄片與歷史真實:影像并不必然導致歷史失實第五章 建構(gòu)影像傳播歷史的大眾意識——大眾書寫歷史 第一節(jié) 人民是歷史的真正主人 第二節(jié) 民間制作的興起 第三節(jié) DV(小型數(shù)碼攝錄機)——新的影像革命 第四節(jié) 個人影像的網(wǎng)絡(luò)化傳播結(jié)語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部分,論述在15世紀和18世紀之間,錢幣學家、古董家和考古學者是如何利用過去留傳下來的圖像,推斷歷史人物的容貌,了解往昔宗教儀式的情況。哈斯克爾以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Petrareh)的故事點出全書的基本命題。彼特拉克在閱讀羅馬晚期帝王傳時將文獻記載與圖像進行了比較。他發(fā)現(xiàn),從文字描述上看,大約于公元238至244年在位的戈狄亞努斯三世(Cordian the’YoLlnger)是一位美貌君王,可是他所見的雕刻上的形象卻并非如此。據(jù)傳,這一肖像與那文獻是同一時代的產(chǎn)物。于是,彼特拉克在書邊題上批注:“假如這位皇帝果真是位美男子,那么,他一定雇用了一個蹩腳的雕刻家?!边@一批注看似微不足道,其實意義深遠。因為,彼特拉克不僅把圖像與文獻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而且還認識到這兩者的不合之處。正是出于對這種矛盾性的警覺與無從判別,文藝復興以來的學者一般還是重文獻而輕圖像。《歷史及其圖像》的第二部分尤為重要,其主題是“圖像的運用”(the L1se of the Image)。它告訴我們,到了18世紀,有些考古學家開始力圖說服歷史學家,讓他們注意視覺藝術(shù)對于理解往昔的本質(zhì)所具有的意義。啟蒙運動時期的歷史學家,如伏爾泰(Voltaire)、穆拉托里(Muratori)、孟德斯鳩(Montesqtaieu)、吉朋(Gibbon)等,雖然在理論上并不否定這一點,且允許自己的歷史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視覺藝術(shù)的感染,可是在實踐中,他們對視覺藝術(shù)始終持懷疑態(tài)度,至少是謹慎的態(tài)度。
編輯推薦
《紀錄片:影像對歷史的傳播》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