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讀國學

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吉林大學  作者:趙萍 編  頁數(shù):153  

前言

朕聞上古,其風樸略。雖因心之孝已萌,而資敬之禮猶簡。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于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揚名之義彰矣。子日:‘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jīng)》。”是知孝者,德之本歟!經(jīng)日:“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嘗三復斯言,景行先哲。雖無德教加于百姓,庶幾廣愛形于四海。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況泯絕于秦,得之者皆煨燼(weijin)之末。濫觴(shang)于漢,傳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魯史《春秋》,學開五傳,國風雅頌,分為四詩,去圣逾遠,源流益別。近觀《孝經(jīng)》舊注,踣(chuan)駭尤甚。至于跡相祖述,殆且百家,業(yè)擅專門,猶將十室。希升堂者,必自開戶牖。攀逸駕者,必騁殊軌轍。是以道隱小成,言隱浮偽。且傳以通經(jīng)為義,義以必當為主。至當歸一,精義無二,安得不翦(jian)其繁蕪,而撮0其樞要也?

內(nèi)容概要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經(jīng)》是在古代家喻戶曉的孝文化瑰寶,而《二十四孝》則常作蒙學書供兒童使用。本書從解讀古代家喻戶曉的儒學經(jīng)典《孝經(jīng)》入手,配以民間流傳頗廣的“二十四孝”,力求使讀者在輕松閱讀中,去蕪存精,正確領(lǐng)略傳統(tǒng)孝文化的積極意義與思想真諦。

書籍目錄

孝經(jīng)《孝經(jīng)》序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紀孝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廣要道章第十二廣至德章第十三廣揚名章第十四諫諍章第十五應感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喪親章第十八《古文孝經(jīng)》經(jīng)文二十四孝荊園小語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曾子說:“聽您闡述慈愛、恭敬、安親和揚名的各種孝道后,我都明白了。很冒昧地再請問,作兒子的若一味聽從父親的命令,這樣能算是孝嗎?”孔子說:“這是什么話呀?這是什么話呀?從前,天子身邊設有直言相勸的諫諍的臣子七人,即使天子一時觸犯王道沒有德政,也不會失去他的天下;諸侯身邊設有諫諍的臣子五人,即使諸侯一時觸犯君道,也不會失去他的封地;卿大夫身邊也設有諫諍的臣子三人,即使卿大夫一時觸犯臣道.也不會失去他的鄉(xiāng)邑。一般的官吏若有諫諍的好友,就可以保住一個美好的聲譽;做父親的若有能諫諍的兒子,他就不會陷于不義的行為中。因此。做兒子的若看到父親有不義的行為,就應該直言相勸;為人臣的若看到君王有不義的行為,就應該去直言勸說他。所以,只要是不義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人做的,都應毫無顧慮的直言相勸。做兒子的如果一味盲從父親的命令,那他又如何能稱為孝子呢?”在這一章里曾子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從父之命,可謂孝乎?”孔子連用兩個反問表明自己對這一問題持否定態(tài)度。接著孔子從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及父五個方面對諫諍作了精辟的闡述,認為天子從諫才能不失天下,諸侯從諫才能不失封地,卿大夫從諫才能不失其家,士能從諫才能保住名聲,父親從諫才能不失于義,由此說明諫諍的巨大作用。孔子反對一味盲從,反對愚忠愚孝,在此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理論就是:‘故當不義,則爭之?!彼岢硬豢梢圆粻幱诟福疾豢梢圆粻幱诰?。這些孝道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孔子的辯證思想和民主思想。正是這些切實可行的積極思想的影響,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親賢納諫,從諫如流”的君主,出現(xiàn)了許多以死相諫的忠臣,出現(xiàn)了許多為正義而犧牲的志士仁人,也出現(xiàn)了許多大義滅親的英雄好漢。

編輯推薦

《無障礙讀國學·孝經(jīng)》:悠久文化的歷史傳承,歷久彌新的經(jīng)典演繹。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無障礙讀國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