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瓊斯 頁數(shù):588 譯者:金翔龍
Tag標簽:無
前言
利用地球物理技術進行海洋探測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地球及其演化的過程。深海觀測對于建立現(xiàn)代板塊構造理論非常關鍵,并在第一代地球物理學家出海調查時,出乎意料的將地球科學的研究拓展到了海洋領域。淺水觀測揭示了大陸邊緣是如何形成、沉降并被沉積物堆積覆蓋的。在這些地區(qū)開展的地震和其他方法揭示了最顯著的構造細節(jié),這使得地球物理成了尋找石油和其他自然資源的一種不可缺少的工具。經過長期的發(fā)展,現(xiàn)在,地球物理還能告訴我們海底構造和大洋及其邊緣的演化方式。正如其他的科學一樣,海洋地球物理學的迅速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緊密相關。因此本書第一部分著重介紹了進行海上地球物理觀測的儀器和方法。精確定位探測器和測繪海底地形對于研究固體地球是非常必要的。有關這方面的介紹在引言后的第2章和第3章中做了介紹。接著討論了用于研究地球內部的強大地震技術。第6章到第10章分別介紹了用于研究海底地質的海洋重磁場、海底熱損耗、電法和放射性法。第11章介紹了海上鉆孔中的地球物理測量。在之后的章節(jié)里,匯總了各類觀測來討論深海底、大陸邊緣和巖石圈板塊匯聚區(qū)的構造及其演化。在完成各章節(jié)的編寫后,我清楚地意識到現(xiàn)場研究、儀器開發(fā)和數(shù)據分析的重要性,但當初為了使書的篇幅合適,提得很少或被省略。為了彌補上述不足,我特向讀者提供了一些在文中并未引用的文獻。本書是在與許多地球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工程師和研究生討論以后完成的。我有幸參與了許多大大小小從北極到赤道的海上考察。
內容概要
《海洋地球物理》一書全面闡述了當前海洋地球物理技術的發(fā)展,深入探討了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對海底探測研究的重要成果及其理論意義。因此,本書對于探測研究海底和認識地球的發(fā)展演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第2章 海洋定位方法第3章 用聲吶和機載激光測深技術進行海底成像第4章 海洋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第5章 海上地震數(shù)據的采集第6章 海洋重力場第7章 海洋地磁場第8章 熱流第9章 海洋電法勘探第10章 海底放射性勘查第11章 海上鉆孔中的地球物理觀測第12章 深海地球物理和大洋形態(tài)的變化第13章 大洋巖石圈的研究:沉積蓋層第14章 大洋巖石圈研究:地殼基底與上地幔第15章 裂離和轉換大陸邊緣的研究第16章 俯沖帶的研究附錄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海洋地球物理測量是為了探測海底和地球內部的性質及其行為。這些測量不僅能滿足我們對于地球組成和運行規(guī)律的好奇心,而且還具有非常實際的應用價值。通過這些測量,我們可以找到和開發(fā)那些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賴以生存的礦物資源。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目前我們已經可以測量下列幾項內容:1.地球重力加速度:2.地磁場:3.由于爆炸或地震而引發(fā)的海底地震位移和水柱中的壓力變化;4.海底熱量的傳輸率;5.海底電勢;6.通過海底的電流;7.海底的放射性。為了記錄海底的地面位移、熱流和電流,與固體地球直接接觸或把測量儀器直接安放于海底或者安放在鉆孔中是非常必要的。我們能在移動船上進行地震壓力波動及地球重磁場的測量,并且用這種方法收集空間信息要遠比用海底傳感器收集快得多。盡管通過飛機和衛(wèi)星能更快速地測定重磁場且覆蓋面積大,但其分辨率較低。隨著測點與海底間距離的增加,地球物理特性小尺度變化的影響逐漸減小,以至于我們無力解決單個地質特征的問題。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構造細節(jié),我們最好能夠把測量儀器安放在海底或拖在海底之上,或者干脆安放在鉆孔里面。海洋地球物理學家所采用的測量方法與陸地上的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海底熱流傳輸率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地溫梯度和熱傳導。由于海底的熱結構往往要比陸地上的穩(wěn)定得多,所以這種測量在深海中確實是要顯得更為直接一些。然而海洋環(huán)境卻給地球物理學家提出了更為尖銳的問題。由于大部分的測量和試驗是在相隔很遠的區(qū)域中進行的,所以需要一個精確的全球覆蓋的導航系統(tǒng);如果連測點位置都不精確的話,那么測量得到的物理參數(shù)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在移動船上進行重力測量時,所測得的合加速度里面包含了較大的外來加速度,我們必須加以剔除。當我們要對地磁場進行記錄時,無論是在船上、潛艇上、飛機上還是衛(wèi)星上,傳感器必須遠離記錄平臺的磁感應。
編輯推薦
《海洋地球物理》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