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海林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約三十余萬字,全面介紹了中國近代思想家王韜不同尋常的生活經歷,動態(tài)地剖析了他在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思想變化的歷程以及此一歷程與“西學東漸”潮流和整個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關系,恰如其分地指出他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應有的歷史地位。
本書行文采用夾敘夾議、“傳”“評”結合的筆法,既有對傳主思想原貌的忠實白描,也有作者對歷史問題的新鮮解釋,讀來不無啟迪。
作者簡介
張海林1957年12月出生于南京,1986年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1990年一1991年美國杜克大學亞太研究所進修?,F任教于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要論文有《論嚴復的歷史代價意識》、《論王韜的外交思想》等20余篇。合作項目有《太乎天國通史》等。
書籍目錄
《王韜評傳 上下》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第一章 新人來到世界
一、甫里詩書之家
二、坎坷的科舉道路
三、教讀自娛與借酒澆愁
第二章 闖蕩上海
一、傭書西舍
二、滬上畸零人
三、轉變中的思想
第三章 多角之“戀”
第四章 流亡年代
第五章 沖擊封建政治的勇士
第六章 工商社會的吹鼓手
第七章 近代外交思想的開拓者
第八章 文藝作品及其思想內涵
第九章 改革中國教育的呼喚
第十章 晚年的頹廢與在振作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王韜主張先用兵上游,但并不絕對堅持“上海必不可取”。他以為如果太平天國一定要攻打上海,也得遵循“舍堅而攻瑕,避鋒而挫弊”的用兵之道。為此,他提出一套攻取上海的方略,即所謂:“明告而嚴討之,陽舍而陰攻之,徐以圖之,緩以困之?!?他進一步解釋說,“明告之而嚴討之”就是要太平天國忠王先移文于英法二邦領事,明告“兩國相爭例不相助”,譴責英法“前者何以袒清”。然后視洋人反應而采取行動。如果洋人肯將清朝軍隊“驅而遠之”,上海“全為通商境界”,則太平天國可以不煩一兵,不折一矢,“但遺一介行人通問好足矣”;如果洋人固執(zhí)謬見,一味袒清護清,則“彼氣已衰,我怒甚烈”,自然不難攻克。 何謂“陽舍之而陰攻之”?王韜指出,英法二國剛從各地調兵遣將來滬,其氣正壯,其志正盛,當此之際,太平天國應該“勿復驟犯”,而轉用兵于他城他地,緩以時日,“有若舍而去之之意”,以使敵人以為太平天國懾其威而退,逐漸松懈戒備。“然后令我兵刻期大集”,上海自可一戰(zhàn)而下。 “徐以圖之,緩以困之”就是主張?zhí)杰娪帽y(tǒng)籌考慮,按部就班,先將上游之地控制在手,設關征稅培養(yǎng)元氣,然后再進占上海外圍之地如奉賢、南匯、淞江、川沙、金山等城,筑壘設卡,斷絕交通,以使上?!鞍傥锪T”,“民食不支”,如此“但相持數月之久,內奸必生,閩粵之民必乘機起事。強者亂而弱者死,洋人必不能禁……必舍之去矣”。 王韜原為清朝營壘中人物,熟知清朝官吏和清軍的弱點。1849年以后他長期居住上海,對上海的民情、地理和“夷情”特點了如指掌。他又研究過天下相爭大勢和用兵之道,曾先后上書徐有壬、吳煦、曾國藩等清朝大吏討論對付太平天國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因此,他的反戈一擊的上書能夠準確地擊中清朝的要害。江蘇巡撫薛煥在該上書曝光后“閱之大驚失色”,后怕不已。李鴻章在接獲報告后也認為其書“頗得賊與西人交接之情,其畏懾威棱形諸意,言之表”。可惜太平天國進攻上海的國策已定,蘇福省民政長官劉肇鈞也因戎馬倥傯,未來得及將此書進呈忠王和轉報太平天國中央。忠王李秀成在1862年上半年依照太平天國既定戰(zhàn)略進攻上海,結果無功而返。翌年,英法侵略軍公開丟棄“武裝中立”原則,與上游調派而來的清軍聯(lián)合進撲蘇常。太平軍被迫與上游清軍和下游中外混合軍兩線同時作戰(zhàn),腹背受敵,終于不支。1864年6月4日,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在血泊中落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