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羅友枝 頁數(shù):478 譯者:周衛(wèi)平
Tag標簽:無
前言
纂修清史是我國新世紀標志性的文化工程,它包括3 000余萬字的清史主體工程及文獻、檔案整理和編譯工作。廣大史學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做好清史編纂工作,科學總結歷史經(jīng)驗,繼承和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澜绺鲊鴱姆稚l(fā)展到趨于一體,大抵從15世紀、16世紀開始,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和世界體系。清朝從1644年到1912年共延續(xù)了268年,這是世界歷史發(fā)生深刻變化的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卻依然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自守,使封建社會的中國越來越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洋槍洋炮面前不堪一擊;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在18世紀世界歷史的大變局中,康乾盛世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落日的輝煌”,而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日益衰頹,已奏起了“落日的挽歌”。因此,研究清史,確定它的基本內容,以及確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時,不能脫離清王朝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世界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的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中國史研究領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專著。羅友枝做出了我們能夠期待一部優(yōu)秀學術著作所能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給出大膽的概念和論點,同時為未來幾代研究者提供堅實的基礎研究。 本書提出的問題很吸引人,也很重要。通過艱苦的檔案搜集工作,羅友枝發(fā)掘了大量非常有價值的資料,這使她的著作成為研究清代中國社會結構和滿族宮廷的公開和非公開禮儀的珍貴手冊。羅友枝的專著是一個里程碑,代表了研究中國的新歷史學的開端:本書是對遠比我們以往所知更為復雜的和更具文化多元性的帝制中國的精深研究。
作者簡介
羅友枝(Evelyn Rawski,羅斯基),美國匹茲堡大學中國史教授。
1996年羅友枝在全美亞洲年會上發(fā)表演講,對何炳棣的“漢化”說提出質疑。她從“滿洲”中心觀出發(fā),認為清朝能夠成功統(tǒng)治近三百年,主要原因并非“漢化”或“中國化”,而是清朝統(tǒng)治者保持了國語騎射等“滿洲”認同,并利用與亞洲內陸非漢民族之間的文化聯(lián)系,用不同的方式統(tǒng)治一個包括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漢族等的多民族帝國。她強調“清帝國”與“中國”并非同義詞,而是一個超越了“中國”的帝國,中華民族不過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并提出要重新審視清史。 何炳棣隨即撰文回應,指出羅友枝在漢化和滿族與非漢民族關系之間構建了一個錯誤的二分法,認為強調滿族對于漢族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的認同無需排斥對其他形式的認同。他通過對中國歷史上各民族漢化過程的考察,指出漢化是一個漫長、復雜、持續(xù)的進程,非漢民族的漢化擴充了漢文明的內涵,而滿族對創(chuàng)造一個多民族帝國作出了杰出貢獻。何炳棣的出發(fā)點在于論證滿族建立的是一個“中國”的王朝,直接抨擊了羅友枝的“超越中國”帝國模式。而二人在觀點上的針鋒相對,被美國清史學界稱之為一場著名的論辯,美國學界在此基礎上引發(fā)了諸多命題的討論,構建成“新清史”寬泛的研究領域。正如歐立德(Mark Elliott)所言:“新清史”鼓動了包括“認同”、“民族主義”、“帝國”等學術討論。近年,又將“想象的共同體”、“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地緣實體”與“國族目的論”等所有質疑民族國家之自然性質的概念,都納入“新清史”關注的題材。此外,“新清史”也接受“族群”與“異己”的新概念,將已往認同的“事實”部分問題化等等。
書籍目錄
插圖目錄表格目錄鳴謝緒論第一部分 清代宮廷物質文化 第一章 宮廷社會第二部分 清代宮廷社會結構 第二章 征服者精英與皇親 第三章 家族政治 第四章 皇家女性 第五章 宮廷奴仆第三部分 清代宮廷禮儀 第六章 皇權與對儒家禮儀的實踐 第七章 薩滿教和藏傳佛教在宮廷 第八章 私人禮儀結語 附錄一 清朝皇帝和皇室祖先表 附錄二 皇室王公爵位表 參考文獻索引 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分 清代宮廷物質文化 第一章 宮廷社會 對清代宮廷物質文化的研究揭示了許多有關統(tǒng)治者自我形象和治權政治的內容。清代宮廷社會是數(shù)種文化傳統(tǒng)的折中融合體,并非出于偶然。大清帝國是以多民族聯(lián)盟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其統(tǒng)治者試圖通過用清朝統(tǒng)治下的各民族自己的文化語匯與他們打交道,從而使這些聯(lián)盟長久存在。在決心保持滿族——金代女真統(tǒng)治傳統(tǒng)的繼承者——特性的同時,清朝統(tǒng)治者努力在他們視之為主要臣民的漢族和內亞民族文化模式中突出其統(tǒng)治形象。他們最初和最強有力的聯(lián)盟是與蒙古人的結盟。他們用儒學的語言取悅漢族文人士子。把滿族統(tǒng)治者塑造為藏傳佛教傳統(tǒng)中的法王以迎合蒙古族和藏族。征服塔里木盆地后,他們資助穆斯林的清真寺,力圖(盡管不太成功)充當伊斯蘭教信仰的保護者。所有這些因素都在清代宮廷物質文化中得到了體現(xiàn)。 都城北京不僅是前朝——明朝(1368~1644)——帝都,而且是遼、金和元朝的首都。滿族人還把盛京當做故鄉(xiāng)滿洲的象征,至少在清朝前半期把熱河(1824年以后改稱承德)當做非正式的避暑之都。與早先的內亞征服者政權一樣,滿族人也采取了讓征服者精英集團單獨居住的政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