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北島,李陀 主編  頁數(shù):585  字數(shù):490000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中學(xué)畢業(yè)即到工廠做工,1980年調(diào)到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做駐會作家。1982年前后停止小說寫作并轉(zhuǎn)向文學(xué)和電影批評。1986年至1989年任《北京文學(xué)》副主編。1989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學(xué)、柏克利大學(xué)、杜克大學(xué)、密歇根大學(xué)等做訪問學(xué)者。1988年至1991年主編《中國尋根小說選》、《中國實驗小說選》、《中國新寫實小說選》分別在香港和臺灣出版。1999年至2005年主編“大眾文化研究譯叢”及“當(dāng)代大眾文化批評叢書”。2000年至2004年與陳燕谷共同主編理論刊物《視界》?,F(xiàn)為哥倫比亞大學(xué)東亞系客座研究員。這是一本收錄了三十篇記憶文字的集子,內(nèi)容很集中,都是對“七十年代”的追憶和回顧。對很多人來說,那一段歲月雖然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時間不算很長,可是感覺上,已經(jīng)是屬于上個世紀(jì)的一個非常遙遠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里究竟發(fā)生了些什么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但是,我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發(fā)現(xiàn),原來那一段生活和歷史并沒有在忘卻的深淵里淹沒,它們竟然在本書的一篇篇的文字里復(fù)活,栩栩如生,鮮活如昨。我們相信,這是一本會讓很多人不但為其中的回憶文字感動,而且多半會受到震動的書。

內(nèi)容概要

聽敵臺的阿城、“偷書”的朱正琳,畫《西藏記憶》的陳丹青、創(chuàng)辦《今天》的北島,“太陽總隊”的張郎郎、地下讀書沙龍的徐浩淵,工人蔡翔、農(nóng)民高默波和閻連科……本書講述了三十個歷史夾縫中的青春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長大,雖然年齡上有些差異,但正是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后,逐漸成為二十世紀(jì)末以來中國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還引起很多爭議、為人所特別關(guān)注的知識群體。本書通過一次集體性的大型歷史回顧,演繹他們的成長經(jīng)驗,呈現(xiàn)當(dāng)時的歷史環(huán)境,從而借此強調(diào)歷史記憶的重要。

作者簡介

北島,趙振開,1949年生于北京,現(xiàn)居香港。1978年與朋友創(chuàng)辦《今天》文學(xué)雜志并任主編至今,作品被譯為三十余種文字出版。

書籍目錄

李陀  序言徐冰  愚昧作為一種養(yǎng)料北島  斷章徐浩淵  詩樣年華陳丹青  幸虧年輕——回想七十年代朱偉  下鄉(xiāng)第一年高默波  起程——一個農(nóng)村孩子關(guān)于七十年代的記憶張郎郎  寧靜的地平線阿城  聽敵臺王安憶  魏莊朱正琳  讓思想沖破牢籠——我的七十年代三段論鮑昆  黎明前的躍動——我看到的七十年代阿堅  我在“四五事件”前后李零  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唐曉峰  難忘的1971趙越勝  驪歌清酒憶舊時——記七十年代我的一個朋友嚴(yán)力  陽光與暴風(fēng)雨的回憶黃子平  七十年代日常語言學(xué)蔡翔  七十年代:末代回憶范遷  “黑畫”風(fēng)波鄧剛  我曾經(jīng)是山狼海賊閻連科  我的那年代許成鋼  探討、整肅與命運陳建華  夢想與回憶王小妮  七十年代記憶片斷唐曉渡  1976:初戀敗絮寶嘉  鷦鷯巢于這一枝翟永明  青春無奈柏樺  始于1979——比冰和鐵更刺人心腸的歡樂李大興  明暗交錯的時光韓少功  漫長的假期

章節(jié)摘錄

愚昧作為一種養(yǎng)料徐冰1955年生于重慶,長在北京。1977年入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版畫系,1981年畢業(yè)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國。2007年回國就任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副院長、教授。作品曾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紐約現(xiàn)代美術(shù)館等藝術(shù)機構(gòu)展出。1999年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天才獎。2003年獲得第十四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2004年獲得首屆威爾士國際視覺藝術(shù)獎(Artes-Mundi)。2006年獲全美版畫家協(xié)會“版畫藝術(shù)終身成就獎”。被《美國藝術(shù)》雜志評為15名國際藝術(shù)界年度最受矚目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七十年代,談我的七十年代,只能談我愚昧的歷史。比起“無名”、《今天》和“星星”這幫人,我真是覺悟得太晚了。事實上,我在心里對這些人一直帶著一種很深的敬意。因為一談到學(xué)畫的歷史,我總習(xí)慣把那時期的我與這些人做比較,越發(fā)不明白,自己當(dāng)時怎么就那么不開竅。北島、克平他們在“西單民主墻”、在美術(shù)館外搞革命時,我完全沉浸在美院教室畫石膏的興奮中。現(xiàn)在想來,不可思議的是,我那時只是一個行為上關(guān)注新事件的人;從北大三角地、西單民主墻、北海公園的“星星美展”和文化宮的“四月影會”,到高行健的人藝小劇場,我都親歷過,但只是一個觀看者?!八奈暹\動”,別人在天安門廣場抄詩、宣講,我卻在人堆里畫速寫,我以為這是藝術(shù)家應(yīng)該做的事。比如黃鎮(zhèn)注:老紅軍,長征途中畫了大量寫生,成為中國革命史料珍貴文獻,曾任中國駐法大使、文化部長)參加長征,我沒覺得有什么特別,可他在長征途中畫了大量寫生,記錄了事情的過程,我就覺得這人了不起,他活得比別人多了一個角色。我對這些事件的旁觀身份的“在場”,就像我對待那時美院的講座一樣,每個都不漏掉。記得有一次我去“觀看”《今天》在八一湖搞的詩歌朗誦會。我擠在討論的人群中,我離被圍堵的“青年領(lǐng)袖”越來越近。由于當(dāng)時不認識他們,記不清到底是誰了,好像長得有點像黃銳。他看到我,眼光停在我身上,戛然停止宏論。我尷尬,低頭看自己,原來自己戴著中央美院的?;铡H朊涝翰痪?,教務(wù)處不知從哪找到了一堆?;?,綠底白字,景泰藍磨制,在那時真是一件稀罕的寶物。我們在校內(nèi)戴一戴,大部分人出校門就摘掉。我意識到那天出門時忘了摘,我馬上退出去,摘掉校徽,又去看其他人堆里在談什么。這個對視的瞬間,可以說是那時兩類學(xué)畫青年——有機會獲得正統(tǒng)訓(xùn)練的與在野畫家之間的默許。我既得意于自己成為美院的學(xué)生,在崇高的畫室里研習(xí)歐洲經(jīng)典石膏,又羨慕那些《青春之歌》式的青年領(lǐng)袖。但我也相信,他們一定也會在革命之余,找來石膏畫一畫,也曾試著獲得學(xué)院的機會。應(yīng)該說這兩條路線(覺悟和愚昧)在當(dāng)時都具有積極的內(nèi)容。現(xiàn)在看來,我走的基本是一條愚昧路線,這與我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xué)個個都如此。他們還不如我,一定沒有去過民主墻。這是一個北大子弟的圈子,這些孩子老實本分情有可原,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是家里沒問題的;不是走資派,就是反動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要不就是父母家人在反右時就“自絕于人民”的,有些人上輩是地主、資本家什么的,或者就是有海外關(guān)系的特務(wù)。所以,我的同學(xué)中不是缺爹的就是缺媽的,或者就是姐姐成了神經(jīng)病的(在那個年代,家里老大是姐姐的,成神經(jīng)病的特別多,真怪了!也許是姐姐懂事早壓力大的原因)。這些同學(xué)后來出國的多,我在異國街頭遇到過四個老同學(xué);紐約三個,曼徹斯特一個。這四人中,有兩個是爸爸自殺的,另兩個的大姐至今還在精神病院。(謝天謝地,我家人的神經(jīng)基因比較健全,挺過來了。)我們這些家庭有問題的孩子,籠罩在天生給革命事業(yè)造成麻煩的愧疚中。家里是這樣只能認了,偏偏我們的老師也屬這一類。北大附中的老師,不少是反右時差點被劃成右派的年輕教員,犯了錯誤,被貶到附中教書。這些老師的共性是:高智商,有學(xué)問,愛思索,認真較勁兒。聰明加上教訓(xùn),使得他們潛意識中,總有要向正確路線靠攏的警覺與習(xí)慣。這一點,很容易被我們這些“可教育好的子女”吸取。結(jié)果是,老師和同學(xué)比著看誰更正確。血緣的污點誰也沒辦法,能做的就是比別人更努力,更有奉獻精神,以證明自己是個有用的人。打死你也不敢有“紅五類”或當(dāng)時還沒有被打倒的干部子弟的那種瀟灑,我們之中沒有一個玩世不恭的,這成了我們的性格。插隊1972年鄧小平復(fù)職,一小部分人恢復(fù)上高中。由于北大附中需要一個會美工的人,就把我留下上高中。鄧小平的路線是想恢復(fù)前北大校長陸平搞的三級火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附中高中→北大。但沒過多久,說鄧搞復(fù)辟,又被打下去。高中畢業(yè)時,北大附中、清華附中、123中的紅衛(wèi)兵給團中央寫信,要求與工農(nóng)畫等號,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此信發(fā)在光明日報》上(后來才知道這是團中央某人授意的),形成了最后一個上山下鄉(xiāng)的小高潮。我們選擇了北京最窮的縣、最窮的公社去插隊。由于感激學(xué)校留我上高中,我比初中時更加倍為學(xué)校工作,長期熬夜,身體已經(jīng)很差了——失眠、頭疼、低燒。只好把戰(zhàn)友們送走了,自己在家養(yǎng)病。半年后似乎沒事了,辦了手續(xù),去找那些同學(xué)。我被分到收糧溝村,兩男三女,算是村里的知青戶。這地方是塞北山區(qū),很窮。那年村里沒收成,就把國家給知青的安家費分了,把豬場的房子給我們住。房子被豬圈包圍著,兩個大鍋燒飯和熬豬食共用。這房子很舊,到處都是老鼠洞,外面一刮風(fēng),土就從洞中吹起來。深山高寒,取暖就靠燒飯后的一點兒炭灰,取出來放在一個泥盆里。每次取水需要先費力氣在水缸里破冰;至少有一寸厚。冬天出工晚,有時我出工前還臨一頁《曹全碑》,毛筆和紙會凍在一起。我是3月份到的,冬天還沒過,這房子冷得沒法住,我和另一個男知青小任搬到孫書記家。他家只有一個大炕,所有人都睡在上面。我是客人被安排在炕頭,小任挨著我,接下去依次是老孫、老孫媳婦、大兒子、二兒子、大閨女、二閨女,炕尾是個弱智的啞巴。這地方窮,很少有外面的姑娘愿意來這里;近親繁殖,有先天智障的人就多。這地方要我看,有點像母系社會,家庭以女性為主軸,一家需要兩個男人來維持,不是為別的,就是因為窮的關(guān)系。再偏僻也是共產(chǎn)黨的天下,一夫一妻制,但實際上有些家庭是:一個女人除了一個丈夫外,還有另一個男人。女人管著兩個男勞力的工本,這是公開的。如果哪位好心人要給光棍介紹對象,女主人就會在村里罵上一天:“哪個沒良心的,我死了還有我女兒吶……”好心人被罵得實在覺得冤枉,就會出來對罵一陣。如果誰家自留地丟了個瓜什么的,也會用這招把偷瓜的找出來。村里有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四奶奶,我好長時間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來在一個光棍家住了一個冬天,才知道了村里好多事。收糧溝村雖然窮,但從名字上能看出,總比“沙梁子”、“耗眼梁”這些村子還強點兒。收糧溝過去有個地主,土改時被民兵弄到山溝用石頭砸死了,土地、房子和女人就被貧下中農(nóng)給分了,四個奶奶分給四個光棍。搞不懂的是,這幾個奶奶和貧下中農(nóng)過得也挺好,很難想象他們曾是地主的老婆。那年頭,電影隊一年才出現(xiàn)一次,可在那禁欲的年代,這山溝里在性上倒是有些隨意:一個孩子越長越像鄰居家二叔了,大家心照不宣,反正都是親戚。我后來跟朋友提起這些事,會被追問:“那你們知青呢?”我說:“我們是先進知青點,正常得很?!币话闳硕疾恍拧,F(xiàn)在想想,先進知青點反倒有點不正常,幾個十八九歲的人,在深山,完全像一家人過日子。中間是堂屋,左右兩間用兩個布簾隔開,我和小任在一邊,三個女生在另一邊。有時有人出門或回家探親,常有只留下一男一女各睡一邊的時候。早起,各自從門簾里出來,共用一盆水洗臉,再商量今天吃什么??瓷先ネ耆切》蚱?,但絕無生理上的夫妻關(guān)系。我十八九歲那陣子,最浪漫的事可借此交代一二。窮山出美女,這村里最窮的一戶是周家。老周是個二流子。老周媳婦是個謙卑的女人;個子有點高,臉上皺紋比得上皺紋紙,但能看出年輕時是個美女。整天就看周家忙乎,拆墻改院門,因為他家的豬從來就沒養(yǎng)大過,所以家窮。按當(dāng)?shù)氐恼f法,豬死是院門開得不對。老周的大女兒二勤子是整個公社出了名的美女。我們?nèi)齻€女生中,有一個在縣文工團拉手風(fēng)琴,她每次回來都說:“整個文工團也沒有一個比得上二勤子的?!倍谧哟_實好看,要我說,這好看是因為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好看。二勤子說話愛笑,又有點憨,從不給人不舒服的感覺,干活又特麻利,后面拖一根齊腰的辮子,這算是她的一個裝飾。一年四季,這姑娘都穿同一件衣服,杏黃底帶碎花。天熱了,把里面棉花取出來,就成了一件夾衣,內(nèi)外衣一體。天冷了,再把棉花放回去。

編輯推薦

《七十年代》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七十年代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17條)

 
 

  •   我就知道這本書一定好看,不僅好看而且極其珍貴、難得,因為那個時代的情愫已經(jīng)不見了,理想主義和為理想獻身的青年人在中國已屬瀕臨滅絕的物種。
    李陀、北島、陳丹青、阿城、王安憶、李零、韓少功……這些名字就足以讓人震撼。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成就偉大,80年代開花、90年代成長、21世紀(jì)結(jié)果,但種子卻是在70年代種下的。
    生活在大城市的知識青年,更像是盜火的普羅米修斯,給黑暗的中國點燃了一支火把。當(dāng)時的他們,在全國各地的草棚農(nóng)居油燈下,餓著肚子,卻滿腦子理想和追求。
    我很驚訝的是徐浩淵,這樣一個弱不禁風(fēng)的女中學(xué)生,卻成為那個時代就赫赫有名的沙龍主人,幾乎經(jīng)歷了那個特殊時代的所有敏感事件,后赴美國讀完醫(yī)學(xué)博士后,現(xiàn)為國家計生委專家,仍然在體制內(nèi)滋潤。真是不可思議。
    深陷牢獄的張朗朗,真不知哪里來的大智大勇,居然在監(jiān)獄里玩開了精神戀愛!
    居然有人像我一樣瘋狂地?zé)釔郯蜑跛雇蟹蛩够摹队昝擅傻睦杳鳌贰?br /> 幾乎有一半的人談到了郭路生。這個人是應(yīng)該被中國文化史記錄的人物??上М?dāng)代中國沒有人能寫出關(guān)于它的文學(xué)劇本。許多年后,患了精神病的郭路生說,他仍然相信未來。
    我一直奉為英雄的張木生,現(xiàn)在居然官拜《稅務(wù)雜志社》社長?!不倫不類。
    張育海。雖然早就知道義無反顧奔赴緬甸的知青戰(zhàn)友的故事,但第一次知道了一個這樣具體的姓名。1969年夏,他曾從緬甸的叢林中寫來兩封信。不幸在一次大戰(zhàn)中英勇犧牲。
    對遇羅克和他的《出身論》褒貶各半。
    讀到后半部分發(fā)現(xiàn),作者并不都是胸懷理想、立志報國的精英人士,也有生活在底層的、或者偏居一隅對文革沒有感覺的普通百姓,從他們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清晰地讀出那個時代的痕跡,而且還很生動。但這些山狼海賊的普通人們,固然善良、可愛,但僅此而已。永遠是歷史的被動輪,不會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生力軍。
    精英自有精英的理想,令人向往、百姓自有百姓的惆悵,讓人動情。
    收官之作韓少功,他對一個學(xué)文學(xué)的當(dāng)代大學(xué)生的話看起來更像是讖言——“從你所處的康樂時代來說,從你眼下遠離災(zāi)難、戰(zhàn)爭、貧困、屈辱的基本事實來看,你的確沒有太多的理由熱愛文學(xué),那么累心和傷人的東西?!?br /> 《五七一工程紀(jì)要》是中國近代史值得研究的文獻,它是第一個提出現(xiàn)代化的文獻,第一個打破領(lǐng)袖神秘、個人崇拜的文獻?!翱赡苄?、必要性、必然性、基本條件、時機……”從頭到尾你聽到的是,歷史理性如此冷靜的計算的聲音。它的文本語言,影響至今。
    那一代人,年輕單純?nèi)缫粡埌准?。那是一種只有毛澤東時代才有的年輕人,以后不會再有這樣純凈理想的青年,不再會有千千萬萬青年經(jīng)受這樣的從身體到精神的磨練。
    文革“并未中斷”。一具病體并非尸體,仍有不絕的生力。文革不過是一場大病來襲,它并不曾冷卻民眾的精神之血,無法遏制新文化的萌發(fā)、繁殖、積聚、壯大以及爆發(fā)。斯大林都能和肖洛霍夫、愛森斯坦、肖斯塔科維奇共存,為什么獨獨要給文革隨便貼一枚“中斷”的標(biāo)簽?
    正是這些人,正是這些能量的積蓄,才讓1976年偉大的四五運動在廣場上悲壯地演出,才導(dǎo)致八十年代思想啟蒙運動井噴式地爆發(fā),
    七十年代,這批人長大。正是這批人在走出七十年代后,不但長大成人,而且成為二十世紀(jì)末以來中國社會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還引起很多爭議,其走向和“命運”一直為人特別關(guān)注的“知識”群體。
    忠實記錄歷史的就是好書。
  •   從當(dāng)當(dāng)購得《七十年代》,李陀、北島主編,厚厚的一本,有49萬字,收有徐冰、陳丹青、阿城、張郎郎、黃子平、北島等數(shù)十人回憶七十年代的文章,光看名字,就曉得這是中國知識精英的回憶錄,這些人,在八十年代可謂叱咤風(fēng)云。
    從年齡、經(jīng)歷上講,他們是我的同代人,他們講述的往事,像文革、插隊、家庭變故,遭逢的社會跌宕,大環(huán)境是相同的,所以讀來非常投入,四個字:感同身受。對我震撼最烈的,是張郎郎那篇關(guān)于死囚牢的文章。生于延安、畢業(yè)于中央美院的張郎郎,因為“散布攻擊偉大旗手(江青)的‘謠言’”,被判處死刑。死刑判決后,通知張郎郎的母親,這位母親回答:我從小就知道車爾尼雪夫斯基,他是因?qū)懥艘槐緯惶幩赖?,今天我的兒子也成了這樣的人,我為他驕傲。天!那是紅色恐怖最烈的1970年!與張郎郎同批被投入死牢的,除了思想犯,還有到江湖初試水的“練家子”、剛成年的小“佛爺”(小偷),思想犯中,比如那個張郎郎喜歡的柔美女子,僅僅是被愛情燒昏了頭代情人往蘇聯(lián)大使館的車子投了幾封信,對政治毫無所知。這些人,后來都難逃一死。牢中,還有一個早呆在那里的死囚遇羅克,他寫了那篇著名的《出身論》,也因此領(lǐng)了死罪。張郎郎可能是如今還健在的、聽到遇羅克最后聲音的唯一的人了(殺害遇羅克的劊子手不算人)。
    張郎郎的描述死囚牢的文字讓人不寒而慄。尤其是等待死亡的歷程!那對自己心理活動的記載也是唯一的吧!因為其他死囚最終都被“執(zhí)行”了。難友在一個早上被逐個叫出單人囚室,被無聲捆翻,被押赴“公判大會”……,偌大的死囚牢只剩下張郎郎一人,那是什么滋味!張郎郎和他的同案幸免一死,是因為周恩來批了四個字:留下活口。兩個字一條命!張郎郎從死囚牢轉(zhuǎn)往普通牢房,居然是由當(dāng)時的公安部長李震親自找他談話!可見,“攻擊偉大旗手”是多大的事情!
    看了張郎郎的文字,我老睡不著,勉強睡著了,又被噩夢驚醒。在寒冷的冬夜,塵封了數(shù)十年的恐懼,突然從心底浮起,記起了那個年代的猙獰,睜著眼睛,中心慘惻,為遇羅克,為那些千千萬萬的冤魂。
    《七十年代》的回憶,覺得那既是我們的七十年代,又不是我們的七十年代。文章的作者,基本是如今功成名就的精英,而且大部分是北京人,其他地方的、普通人的,少之又少,如果面廣一些,會更豐富。精英們戲劇性的經(jīng)歷,離普通人似乎遠了些。書中也有迥異的表述,如那位來自農(nóng)村的工農(nóng)兵學(xué)員,他的七十年代記憶,就是陽光燦爛的,對樣板戲,他也有正面的感受。還有閻連科的那篇文字,對知青的描述,充滿一種嫌惡,我不知別的地方是否有這樣的知青,農(nóng)民把他們當(dāng)大爺一樣供著,吃派飯揩農(nóng)民的油、強奸農(nóng)村女孩、不下地干活、偷雞摸狗,活像二流無賴,起碼,以我切身的經(jīng)歷、在我所知的范圍內(nèi),沒有這樣離譜的知青,農(nóng)民也不會這樣嬌慣知青。當(dāng)然,這也是生活的一種實錄,不排除有這樣的情況,就不知道河南的知青是否認同有這樣的同類。閻連科的心態(tài)其實很真實,數(shù)十年來,城市的發(fā)展正是以剝奪農(nóng)村為代價的,從閻連科的文本,可以真切感受到城鄉(xiāng)之間深深的鴻溝。在這部書中,這樣視野不同的記述,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多一些,起碼,可以多側(cè)面記載那個復(fù)雜的時代。
    雖然如此,我還是愛讀那些北京人寫的篇章,那些北京的孩子的精神生活,令人羨慕,是我們這些外地人向往而又無法企及的。沒辦法,條件擺在那兒,生活圈子擺在那兒。當(dāng)年的北京孩子,是癡迷宏大敘事的,是以中南海的姿態(tài)來思考中國“向何處去”的,許多人有精神貴族的氣質(zhì)。而我們這些小地方的人,精神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1976年9月9日,陳丹青在西藏聽到哀樂響起,第一個念頭是“催眠結(jié)束了”,我呢,是在悲傷地流淚。北島開始寫《波動》的時候,我剛從插隊的農(nóng)村被招工到農(nóng)村小鎮(zhèn)的供銷社,夜里獨居,鋪開稿紙,開始寫我的《十年》,沒有什么大事件,沒有什么曲折的情節(jié),那幾乎就是實錄,文革、武斗、游街、插隊、村里一個個農(nóng)民的生存狀態(tài)……,樁樁件件,而且是“省尾國角”的事兒。當(dāng)然,我也不是毫無寫作的自覺,一來我認為,只有這樣的實錄,才能保留那個獨特時代的原生態(tài);二來,我想著重記述農(nóng)民的生存狀態(tài),而不是知青們的自戀自憐(我在七十年代確實就反感某些知青的情感自戀,你還多多少少有點盼頭,農(nóng)村的青年呢,基本就是注定了一輩子的軌道)。我始終認為,沒有深入中國社會的底層、不認識中國的農(nóng)村,奢談什么中國的命運,全是扯淡。所以,對如今中國某些指天畫地的專家,我是頗懷警惕的。我很羨慕當(dāng)年北京青年的交友形式,小地方的人,生活圈子、朋友圈子、圈子的氛圍和活動,與書中那些北京的年輕人,是完全不同的,像我,在小鎮(zhèn)上只有一個人能帶著欣賞的態(tài)度聽我朗讀《西去列車的窗口》,這個人還是一個比我小幾歲的炊事員!他也是知青,也是愛閱讀的人。人是被自己的社會存在所限定的。
    七十年代!時代與人,俱已老去。問如今的年輕人北島是誰?多半會愕然。在今日之中國,北島的名氣,遠不如鳳姐和犀利哥。眼下的傳媒,游走奉迎于威權(quán)管控、民粹情緒和錢眼算計之間,鮮有獨立的品格,社會風(fēng)氣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     北島和李陀主編的《七十年代》是華山論劍的陣容,徐冰北島阿城陳丹青王安憶張朗朗,蔡翔李零鄧剛閻連科翟永明韓少功,嚴(yán)力柏樺范遷黃子平王小妮趙越勝。這書,用不著封面設(shè)計,三十個作者名頭擱那兒,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近六百頁的書,一天一夜看完,用的是我以前披星戴月看金庸時的激情和速度。不過,看完后,說實話,感覺郁悶。三十個作者,除了蔡翔閻連科等少數(shù)幾個,皆出身高眉,當(dāng)然,所有作者拿起筆的時候都高高眉了。
        也許,多少抱著烈士暮年的心態(tài)吧,北島以孤注一擲的姿勢,集合起當(dāng)年的《今天》和“星星”和地下沙龍的龍主,要向今天再次反戈。而令人郁悶的正是其反戈的姿勢,當(dāng)年他的壯志有多么崇高,今天的復(fù)仇就顯得多么蒼白,這個“我”,已經(jīng)無力吹響集結(jié)號。
  •   《舊影一代孤高百世師》都是前輩人之間的撫懷之思,我跟家兄戲言:“就是高檔人寫高檔人的。”是的。好像自己也到了人的蒼境,摸捻不離身的都是漫漶的記憶。熟悉的溫暖和舊夢都是從前,越發(fā)喜歡那些老期之年的疏松和從容。那些憶人的情緒不如壯年時那樣洶涌,都是曾一起生活的瑣屑。最迷人真是君子之間淡如水的交結(jié)。看那些不再捏緊拳頭,心思奔涌地娓娓道來,點上一支煙,啜上一口茶,寫一段過去的好時光,不枉彼此那些的朝夕。昨夜看《七十年代》看到夜里三點,心潮還是不能平復(fù)。敘述者里的李零、嚴(yán)力、北島、張朗朗等等個個神勇,文字也非常出彩。讓我覺得真是生不逢時,他們或是考古學(xué)家、畫家、詩人等等,卻在那個歲月一起懷揣文學(xué)夢想。真動蕩呀。我也初次接洽李零,一見就深深的愛慕上了。早上翻了一篇閻連科的,作為小說家的他實在不怎么地。我曾喜歡過陳丹青的字,北島的字,阿城的字,最近又有了李零這個新歡。我捫心為何這么著迷他,因為他的不事雕琢的文字有巨大的張力,我想到老舍先生說的結(jié)實的文字。像個前凸后翹的黑里俏姑娘,渾身散發(fā)著迷人的女性之欲美,讓人抓狂的。其實《七十年代》所選的字大體都在一個層次上(跟他們正經(jīng)職業(yè)全無關(guān)聯(lián)),但還是有些不帶勁(曾讓我差點不想讀下去,好在繼續(xù)了。),比如蔡先生的文字??傮w上總覺得描述七十年代還是北京那幫吊兒郎當(dāng)?shù)奈乃嚹星嗄晟汀H?lián)出書也不裝13,該什么事什么,敘述者雖然當(dāng)下都奔爺爺輩了,但提到當(dāng)年勇的時候還是英雄一個,頂天立地。還有那些跟動蕩年代一起動蕩的青春的欲望也表現(xiàn)的非常好?,F(xiàn)在的一撥文化人,幾個有他們那些表現(xiàn)文字的功力呢?都是回憶,所以插個七十年代的回憶對比著看,有意思。柯靈、臺靜農(nóng)那一撥回憶起人來肯定不是七十年代敘述者那樣狂浪了,竊以為柯靈對張愛玲的遙寄還是有點曬不干的潮濕的(就是梅雨天一直晾著的中衣),無奈是情懷潮濕。說實在的,讀《七十年代》我有點激動,好像人也加入了四五運動的天安門的人潮里被人往前推,你要知道你一旦溶入這樣的狀態(tài),肯定不是你的功勞而是敘述者的超凡的能量。當(dāng)然《七十年代》的敘事者選擇的是集體乘坐逆時光地鐵在青春的站口下,所以難免看得人眼紅心跳,如吃了辣子心紅耳跳。以上買的三本書,卻當(dāng)在閑暇的秋余踱到那些老派斯文人的PARTY里,偷聽幾句他們的體己話。要不就在心里重新樹立起精神的膜拜,對此照見自己得已不斷修正和向上吧。接:夜里啃盡了《七十年代》的最后一頁,路過冰箱上的時間,看看已是夜里兩點多。這時候已不敢攬鏡自憐兩窩黑眼圈了。折回床上,捻滅臺燈,思息不能平靜。老在想那些七十年代的敘述者,個個牛*,想到自己錯過了那么多好寫手。不禁想到今天一定要重新回溯,記下名字留作記號。比如韓少功、李零等等,都是我平時漏掉的。人在小說或在散文里是要把“我”淡化處理的,但要回到生活記錄里,文字的潑辣放任真切渾熟還真讓人定睛摩挲。
  •   沖著北島和七十年代的題目就買了,北島寫的或是編的書從來沒有叫我失望過,這本書的價值也是很高的,就是挺多文章都在今天上看過了,不過買了還是好。更好的認識歷史才能更好的直視未來吧,現(xiàn)在社會的核心基本就是七十年代的這一代人,他們的遭遇和成就都是我們這些后輩應(yīng)該給予充分重視和尊敬的
  •   一本厚厚的《七十年代》,今天終于看完了。個人在時代面前的糾結(jié)、宿命;連政治高壓也抵擋不了的青春、激情;那個時代給經(jīng)歷的人以及現(xiàn)如今留下的烙印、反思等等。蠻有意思。印象最深的,應(yīng)該是北島和陳丹青吧。

    讀這本書之前,正巧看了《南方人物周刊》對北島的專訪?!拔艺J為知識分子最起碼要做到永遠保持批判立場,不取悅?cè)魏我环?,無論權(quán)貴還是大眾。”北島的這句話讓我的心一下子被觸動。也許是因為北島常年處于漂泊的狀態(tài)中,是所謂體制外的人吧,他的身上絲毫沒有米蘭·昆德拉所謂的“媚俗”。不禁感慨,這才是知識分子應(yīng)有的立場啊,現(xiàn)在卻彌足珍貴。

    那么,陳丹青呢?在定居美國18年后,他于2000年就職于清華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可因為不能適應(yīng)當(dāng)前“學(xué)術(shù)行政化”的教育體制,不想被不知不覺地異化,他糾結(jié)了6年后選擇離開,回歸自由人身份。也許正是因為如此,陳丹青看問題的角度理性而深邃,頗有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風(fēng)骨??戳怂摹缎姨澞贻p——回想七十年代》后,對他更有興趣了,接下來會讀他的《退步集》和《退步集續(xù)編》。
  •   七十年的出版,標(biāo)志著一石文化從一個工作室,到一個出版機構(gòu)的轉(zhuǎn)變。眼光和目標(biāo)也提高并放遠。一石文化的書,我每本都很喜歡,無論是選題的策劃,還是裝幀設(shè)計。但是之前的書籍雖然選題很獨特,但是小資氣息重,可以說是給讀書人中的讀書人做的書,對于今日的中國的意義是比較小的。我們的國家未能超前到一個民主的時代,所以我們的書籍可能愈多的要敘述意識的轉(zhuǎn)變,而不是意識轉(zhuǎn)變之后的各種觀念。所以,看完一石的《七十年代》,就感覺一石是非常具有開拓精神的,愿意朝前走,并且知道我們可愛的中國是個什么樣子,需要哪一類的轉(zhuǎn)變和思想的紙面。
    《七十年代》這個選題是比較宏大的,里面有相當(dāng)多的名人,這些人都寫出了一個個深刻思考后的文字,也許在2010年的時候出版該書,給那些愿意書寫過去的人一個關(guān)于70年代的回憶平臺,我們會看到的更多更遠,更透徹。我們再回頭看哪個1970,我們會現(xiàn)一個清晰地脈絡(luò),不張狂,寬容和些許的憤怒。主編北島是赫赫有名的人物,這點決定了這本書,出版后就能受到許多的關(guān)注。徐冰的封面繪畫,和陸老師的設(shè)計,這兩位在國內(nèi)是頂級的。書掛三聯(lián)的牌子,就是品質(zhì)的保障。綜合說來《七十年代》是一本好書。
    他不屬于洋務(wù)派,也不屬于維新派,是屬于民主派的。
    我們期待一石的更多好書。
  •   從小到大經(jīng)??吹街嗟幕貞浳恼?,他們的回憶內(nèi)容跟我父母口中的知青生活完全是兩極。我記事后,我們村子里面和知青有關(guān)的只有遠離村子的兩棟最大最好的房子了,我們一直稱之謂“下放戶”家。據(jù)父母偶爾的片言只語,他們名以上來學(xué)習(xí)生活,實質(zhì)上吃用著村里最好的,卻傲慢自大,不可一世。

    可是,我父輩的回憶沒有人聽到到,直到我在《讀書》上看到了《七十年代》的書評,里面有閻連科的記憶。至少這代表了在70年代里面,一個一直沉默的群體的某一類聲音。

    當(dāng)然這本書中不僅僅是這一篇文章,也不僅僅這一個聲音。所以,我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就是你可以從中看到對相同年代,甚至相同事件不同人的記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記憶。我以為這就是歷史,這才是歷史。
  •   和 八十年代訪談錄 一起買的,北島和李陀 選取了經(jīng)歷了七十年代的一批知識分子,他們在文革年代的遭遇各不相同,觀點也不盡一樣,但是正是這本書極大地包容性,才讓我們更好的了解那段歷史。
  •   可以說,這是近年來出版的最有價值的人文讀物之一,也最值得一讀,震撼人心的力道足可以與《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紀(jì)實》相比。作為一個走過七十年代的人,我覺得此書為那個雞巴襠滅絕種族,滅絕人性的“德政”留下了一份真實的寫照。其中的許多故事都是我經(jīng)歷過的,或聽說過的。當(dāng)代統(tǒng)治者想讓全國人民忘掉那段不堪回道的歷史,以證明其統(tǒng)治的歷史合法性(現(xiàn)實合法性早已蕩然無存了),這只能是癡心妄想,人民的記憶是抹不掉的。七十年代的歷史,是用壓迫,饑餓,恐怖,暴力寫成的,筆寫的謊言決掩蓋不掉血寫的事實,本書就是一個證明。60年來,中國人民哪一天離開過暴力,離開過專制,離開過鎮(zhèn)壓,離開過貪官污吏的統(tǒng)治,沒有,一天也沒有!近60年,雞巴襠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反動,最黑暗,最嚴(yán)酷的等級制,而且越演越烈!試看今日之中國,人民有什么權(quán)力?有什么自由?憲法所賦予的權(quán)利,都是一紙空文!看看《七十年代》吧,你一定會對當(dāng)代中國社會和政治有一個新的理解。
  •   書已經(jīng)讀完好久了,有很多感觸,卻不愿落筆,擔(dān)心會遺憾,無論怎么寫,好像都不能表達自己澎湃的內(nèi)心。仔細想,讀后感不寫,也是一種遺憾,畢竟是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之一呀:)七十年代是我出生的年代??晌覍λ龓缀鯖]有認識過。今天,讀了書,我終于可以靦腆地跟親愛的她——我的出生年代,打一聲招呼:嗨!你好,七十年代。原來您是這樣的。因為,畢竟我有了一些了解,也許不一定全面。我再說一次:我覺得這真是一本很棒的書。喜歡這樣的編排方式。主編把每個參與寫作的人獨立成文,讓他們自己說話,即使這位和那位敘述的同一件事說法都有不同,沒關(guān)系,讀者,你自己去體會。同樣的大氣候,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的身份,截然不同的觀點。書中撼動我靈魂的經(jīng)歷真多呀。但自己基于個人喜好,其中《寧靜的地平線》和《我曾經(jīng)是山狼海賊》最讓我佩服,經(jīng)不住喜歡上了兩位作者的強大的內(nèi)心和無敵文筆。一個經(jīng)歷了死囚生涯,又莫名被釋放;一個天天為解決自己終身大事而絞盡腦汁。他們的性格和文風(fēng)相去甚遠,一個克制,儒雅,暗流在平靜中翻涌;一個粗礪、原始,狂野中透著細膩。文章中閃爍的人性光芒對我的震撼,是一樣的。一切都不同,卻都是那個非常的時代造就。書中收錄的主要是當(dāng)代的精英的體驗,很多書友覺得不能表達真實的歷史??墒牵蔷⒃敢庵鲃佑涗涍@些歷史的瞬間,大多數(shù)老百姓忙于生計無心于歷史。這也算悖論吧。不過主編說了:希望再出系列,能夠改變這種狀況。但愿吧
  •   那些對這個世界仍舊賊心不死的人們,最好不要錯過這本書。
    我慶幸我出生在八十年代。八十年代的血液里還混雜著一些可稱之為良知、責(zé)任、道德、信仰、追求的東西,我幻想著這些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勢。
    我遺憾我未出生在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我或許可以在徹底的絕望之中與某些幻象絕緣,以大徹大悟,去放手追求,在黑暗之中舉起真正的叛逆之火!這樣的生活或許來得更真實一些,就像他們一樣。
    我羞于直面現(xiàn)處的年代。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轉(zhuǎn)眼之間一切都已成了騙局,自欺、欺人。
    《七十年代》,一群歷史夾縫中的懵懵懂懂的知識分子,一群在歷史的沉重擠壓力倔強成長的和成熟的人,一群熱血沸騰的人。在《七十年代》中,有人為詩歌斷頭,有人因畫畫入獄,有人為真理祭旗,有人為正義灑血……一切都如同發(fā)生世外,樂觀、豁達、遠離名利,有的甚至是一種玩世不恭之態(tài),玩得又何其認真,玩得完全忽略了那特殊的年干!
    八十年代,一切都在悄然地變化。
    九十年代以后,什么鳥都出來。貨幣打碎了世界原有的秩序,人們認識到了其作為交換媒介的普遍性所在。
    七十年代,已成了一種情結(jié),縈繞在心頭。
    歷史只不是時間,更不僅僅是以公元紀(jì)年的數(shù)軸。道理雖然簡單,知之者甚少,通之者鳳毛麟角。后世必勝前代的邏輯,太荒謬了,太自欺了。
  •   有人說要建立一個文革博物館,讀了《七十年代》,覺得很有必要,否則歷史之于來者永遠都是混沌一片。一本《七十年代》不可能還原時代全貌,但卻填補了我對文革認識的空白。文革越是壓抑禁錮,越孕育著爆發(fā);越是虛無空白,渴求也愈發(fā)強烈。一如墳?zāi)惯呴_出的花兒,雖然孤立嬌弱,卻也格外鮮艷突兀。那個時期人們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比起今人而言,似乎更純粹和執(zhí)著。讀《七十年代》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中國人原來是這樣幽默?!八奈迨录边@樣一樁萬人悲慟、神圣肅穆的紀(jì)念活動,才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阿堅稱自己為“正義感、虛榮心和泄春火”的綜合發(fā)作;鄧剛這個“黑五類分子”找了一個根正苗紅的姑娘做媳婦兒,費盡心機歷盡艱辛;許成鋼為了讀書,爭取到深夜看守尸體的機會而興奮不已......這是用血和淚寫成的黑色幽默,讀來讓人心酸地笑,傷心地哭??吹接腥嗽u論說毛澤東去世時,廣大農(nóng)村老百姓是真的悲慟痛哭的,很多人真情實意地懷念偉人。這我不懷疑,但我認為這只是表象。老百姓為什么真實地哭?是因為毛澤東的豐功偉績么?是因為毛澤東的存在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么?我認為并非如此。那個年代所有人的最深切的記憶就是饑餓,不要說農(nóng)村,就是城市里的人也一天三餐難以維系;許多農(nóng)村的長工甚至懷念解放前給地主扛活,雖然辛苦,但一天三餐不說頓頓有肉,米飯小米是可勁兒地造的。毛澤東把自己塑造成了神,讓人們頂禮膜拜,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實際上是一種迷信代替了其他迷信。不同的是佛和上帝是永恒的,毛澤東卻是肉身的神,終有百年,老百姓沒想到信仰這么快就坍塌了,當(dāng)然會真實地哭。任何人的精神支柱倒了都會面臨著死亡和重生的選擇的。不管怎么說,那個年代,停滯就是停滯,倒退就是倒退。
  •   幾十位知識分子對于七十年代的記憶和反思,回顧了他們當(dāng)時對于所面臨嚴(yán)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應(yīng)對。他們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人,在社會動蕩的關(guān)鍵時刻,知識分子始終是代表社會良知的中堅力量。他們的進取精神和積極態(tài)度是令人感動的,這是一個燦爛的思想寶庫,當(dāng)我們面對自己的問題時,這將為我們帶來無窮力量。
  •   逝去的美好時光-這是我看完后的感受?!捌呤甏睂τ谖襾碚f是個充滿童年歡樂的字眼,書中的北島是我的師哥輩,那段時間對于他們來說是沉重的,但那個時代確實一個積累的時代,文化的積累,人們的思想燒了現(xiàn)在的銅臭,所以才出了八十年代的一批文化精英,才有了八十年代的文化繁榮,向七十年代致敬!
  •   書架上有一本《我們這一代》,圖文并茂、質(zhì)量上乘到奢侈的人物攝影集。如今再加上這本《七十年代》,寒舍蓬蓽生輝??!

    “七十年代”的“我們這一代”,按時下的分法應(yīng)該就是“50后”,很多時候被描述或自述成最不幸的一代:

    長身體的時候趕上三年自然災(zāi)害
    念書的時候趕上不上學(xué)鬧文革
    花樣年華時趕上上山下鄉(xiāng)、插隊落戶
    人到中年趕上下崗

    現(xiàn)在,將近暮年時趕上最不尊老敬老的輪回時代?!?jīng)濟鍍金時代的社會人們,就像草原戰(zhàn)爭中的游牧民族一樣,壯年騎士心安理得地吃肉,“不幸”錯過陣亡的老人“本分”地茍活。

    生不逢時,老無所依。

    而正是這足以毀掉一整代人的煉獄,造就了如舍利般稀少而優(yōu)秀的少數(shù)精英。當(dāng)下以及日后十年,中國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都將由這一代人的翹楚統(tǒng)馭。

    而正因他們的不世出,我更有理由相信未來!那會是最輝煌的十年!

    “我堅信人們對于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shù)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zhàn)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   2009年的某一平常夜晚,十點,在例行通話中,和小朋友聊到了歷史的問題。他說他不讀歷史,并且認為那些所謂愛好歷史的人不過在謀取一些談資。我并不反駁。我素來尊重他的想法,即便這想法偏激了些也并不妨事。同樣的,這并不影響我義無反顧地繼續(xù)癡迷歷史。其實現(xiàn)在,我們很容易收到一個足以令人欣慰的信號,那就是,歷史已經(jīng)越來越傾向于多數(shù)人,傾向于那些百姓家的柴米油鹽,或是一代人的成長日記。這本書中的七十年代,是我們出生前的十年。它的愚昧、壓抑、陰霾,以及與此同時的詩意與豪邁,都在為我們這一代人做著準(zhǔn)備。黎明前的暗涌,帶著讓人嘶吼的亮光。關(guān)于那個時代的陣痛不應(yīng)該只停留在當(dāng)年,因而當(dāng)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應(yīng)捂著心口想想,我們自己正在用每天的無所事事和傷春悲秋,烙下怎樣的歷史之殤。總有一天,我們也要接受他人的回望。
  •   之前買了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還不急細看,現(xiàn)如今《七十年代》已經(jīng)拿在手上了,并花了一個晚上狠狠看了其中多篇。首先表明態(tài)度:值得向大家推薦此書。盡管有讀者反映此三聯(lián)版非全本,但亦值得本人在此濃重推薦。其次談點讀后感。其一,趙越勝寫的《驪歌清酒憶舊時——記七十年代我的一個朋友》寫得很感人,一股淡淡的哀愁躍然紙上,記不得和當(dāng)初在《讀庫》上讀到的一篇什么文章有同樣的功效了。人生起起落落,朋友分分離離,再見時,過往種種仿佛昨日?!疤瓶耍闲值?,你如今在哪?那把老吉他是否已常懸壁上,久不作聲?摘下它吧,請撫弦再歌一曲,在嗚咽的歌聲中有我想說的話:“晚風(fēng)輕輕送來,想念你的那一首歌”。”(p304)再見亦是朋友。其二,讀韓少功《漫長的假期》,篇末幾個段落一是讓我想起前段時間《讀庫》上講到的一個那個時代的人在昏暗的路燈下如饑似渴地閱讀的情景,二是想起之前下載的于丹寫的那篇文章《讀書有什么用》。韓少功在篇末寫道:“一代失學(xué)者的漫長假期早已結(jié)束了。“文革”遠退到三十多年前。文明似乎日益尊貴、強盛、優(yōu)雅、豐饒、金光燦爛。但對于很多人來說,讀書其實是越來越難——如果這些書同文憑和實利無關(guān)。一顆顆靈魂在舒適而愜意地入睡,不需刺耳聲音的驚擾?!?/li>
  •   一本好書。隔了幾十年回首,七十年代的荒謬,愚昧,專政原來那么的觸目驚心,人性之惡被居心叵測地?zé)o限放大了,但在這本回憶之書里,悲慘的灰暗是未渲染的背景,大多數(shù)篇章都充溢著熊熊燃燒的青春激情,奪人耳目。昨晚失眠,看了鄧剛的回憶錄,和寫唐克的那篇。我尤喜歡寫唐克的,北京老巷里槐樹下的英俊青年,在那個年代也敢長發(fā)喇叭褲懷抱古典老吉他深情款款地唱地下情歌,透過一點點未點明的浮淺,是一個青年追逐自由和藝術(shù)夢想的輾轉(zhuǎn)軌跡,從那個森嚴(yán)年代的堅硬石壁縫隙中迂回探出,終于被迫遠走。只為了友誼的長篇通信,認真地寫下抄錄旅途感悟和古跡銘文對聯(lián),寄給朋友,那時的友情真實深沉,帶著理想和光輝,令人感動。七十年代《在路上》的青年,多年后故友重逢也“與時俱進”了,卻帶著一絲變形與滑稽,引人深思。很多篇都很耐看好看,還沒看完。
  •   看了央視近期看得出的《知青》,重新溫暖了七十年代的記憶。雖然沒有知青的經(jīng)歷,但作為七十年代的人,依然對那個年代有一些至深至純的感受。從青春走過的人,無論從哪個年代來回味青春,其實它都是最美好的,不僅僅因為它象征著熱血、激情、夢想還有愛情,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青春已逝,無法再來。人們每當(dāng)回憶往事的時候,往往都會放下曾經(jīng)的得失與苦難,甚至認為苦難都是豐滿的,因為真實,以及還有真實的自己。我想《七十年代》這本書一定非常的精彩,這么多名人大家經(jīng)歷過的人生精華全部濃縮在里面,我想它能帶給我們的不止是文學(xué)藝術(shù)的享受,還有一種未曾經(jīng)歷但幾乎能切膚感受的活的畫面,能對人生有深刻的體悟。不管從什么角度看,我們都應(yīng)當(dāng)尊重那個年代以及從那個年代走過的人們。
  •   由于家庭背景和經(jīng)歷的不同,每個人眼中的“七十年代”讀來大相徑庭,書中部分作者對發(fā)生在1976年9月9日巨星隕落的記憶,讀來令人震撼。
    唯一的缺憾正如編者所講,記述者均為當(dāng)代的“精英”,且年齡相仿,從而使得文集的視角收到一定影響。希望能看到本文集的下一卷盡快出版。
  •   讀這本書,回憶著我同齡人的七十年代,萬分感慨。這個特殊的年代對我們的成長有著特殊的意義。感謝用文字留下記憶的人們!
  •   是七十年代回憶性作品,是關(guān)于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的敘述,從中能讀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也進一步對于歷史的本質(zhì)有一些想法了。
  •   一直以來很向往上世紀(jì)的八九十年代,想象中那是一個中國思想界的啟蒙時期,神圣而純真。然而八九十年代的青年們,都是在七十年代成長的。所以這本書我很喜歡~
  •   七十年代,是我出生的那個年代,黑色、灰色交織的年代,如果我們只記得現(xiàn)在,忘記了過去,我們可能沒辦法給孩子們以交代。記住那段歷史,以利于我們保持清醒和理智。
  •   有了之前的八十年代,自然向上追溯總要說道七十年代,這十年就如一塊跳板,前面是瘋狂亢奮,后面是如火如荼,在這間隙的十年間,歷史在此起承轉(zhuǎn)合,承前啟后,我們不免驚詫,這暗涌的十年可能才是最最真實的自我
  •   前一代人的經(jīng)歷和歷史,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那些在我們出生前和嬰兒時期發(fā)生的事,那些在我們學(xué)生時期歷史文本后面遮蓋的故事,終有一天將會沖破虛飾,成為大眾的集體意識。感謝書中的回憶者,感謝北島和李佗!文字的好壞反倒不要緊了。
  •   我是出生在這年代。而《七十年代》這本書中的人在這個年代已經(jīng)是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的青年了。他們在荒蕪的年代里開始了思考,心懷理想。這里面的人的故事一個個皆像傳奇。 現(xiàn)在也到了時不時喜歡回憶的年紀(jì),卻乏善可陳。沒有趕上用才情理想來衡量一個人的那個時代,而這個年代所考量的錢權(quán)房等指標(biāo),也樣樣不及格。 所以再看《七十年代》,真羨慕他們有過富饒的歲月。
  •   生于七十年代的孩子穿越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過去與未來之間,在保有一部分傳統(tǒng)的同時,也學(xué)會了在新經(jīng)濟的浪潮中搏擊前行.他們已經(jīng)成為這個世界的中堅力量,成為溝通上代和80后的橋梁
  •   七十年代對于八十年代的人來說,印象是比較單一的,除了紅衛(wèi)兵,除了打砸搶,好像沒有什么其它過多的感覺。這本書的不同作者通過他們的故事讓我體會,生活永遠都不是單一的。。。。
  •   為什么寫這個標(biāo)題?雖然我出生在70年代,但是我對那個時代了解得確實太少太少,聽父母、長輩講得也是他們那時候怎么餓啊(我父母原來是農(nóng)民,后來也是回復(fù)高考后出來的),當(dāng)時的夢想就是想一輩子怎么能吃飽飯是最好的理想和最實際的理想,根本沒有從政治等等方面去看過和了解過那時候的一些東西,看了這本書后,我真的很佩服這些生活在北京的這些年輕人,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且也確實努力過、奮斗過,而且這些努力對他們個人來講是一種知識沉淀,是一種精神沉淀,我想想自己,雖然有時候也是有不順心的時候,但是和他們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巨巫,開心的去面對這個世界吧,而且還可以努力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比如如果喜歡讀書,就多讀點書吧;喜歡畫畫,任何時候都不會晚,自學(xué)成才的例子在這本書里太多太多,被抱怨環(huán)境,別抱怨條件,你現(xiàn)在的條件我相信比他們那時候應(yīng)該好很多很多~~~
  •   我生在八十年代
    但是看到寫七十年代的書
    還是很欣喜
    之后我又看完了反映知青的電視
    全面的了解了那么一個年代
  •   當(dāng)一個人對現(xiàn)實有些不滿時,不是去懷念,就是去憧憬!七十年代,我們不僅要看到宣傳的七十年代,也要看看當(dāng)時每個個體的七十年代。如果說有遺憾,那就是文章多為追記。寫此文的作者已不再是七十年代的作者,是在是求全責(zé)備,呵呵。的確是本好書!
  •   我是78年出生的,對于70年代的了解除了父母很少的描述之外基本上都來源于書本了??催^不少那個年代為背景的小說,但多未留下太多。讀《七十年代》,讓我看到了一些我以前從不知道的東西。每個時代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2009年夏,這本書能夠出版多少算得上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情吧~
  •   很喜歡書中的人物經(jīng)歷,即使是受到禁錮的七十年代生活原來也有這么多層面
  •   關(guān)于七十年代真正留下來的文字。
  •   整個七十年代的回憶,文字很有震撼力!在那個人們集體癔癥的年代,好在還有一些人保持著清晰的頭腦,他們是那個時代的中流砥柱。
  •   一群經(jīng)過那個年代的人,回憶屬于他們的七十年代,所感所思,盡在文字所刻畫的圖案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jīng)歷與感受,是我們了解那個年代的年青人的生活的一本不可缺少的書本。我們都有青少年時期,每個人的青年時代都盡相同,都有屬于自己的“七十年代”!
  •   這是幾十個知識分子對于歷史的集體回憶。價值在于真實性,和個性化。通過不同角度的集合,達到對歷史的縱橫記錄。不要忘記歷史,因為歷史沒有結(jié)束,需要進步。寫得特別好的并不是那些名家的文字。反而是不太出名的作者的故事。張朗朗、徐冰、趙越勝的文字很好看。寫人物,講故事,有細節(jié)。張朗朗的一些細節(jié)令人悲痛無以,一些使人涼到骨頭,毛骨悚然。翟永明的也好,有獨特的角度和故事。這些人的文字自然流暢,不作態(tài),不刻意。相反一些名家的東西令人倒胃口。居高臨下,談理念,沒有故事和細節(jié),文字刻意,文筆斷斷續(xù)續(xù)。此書名為70年代,但作者多是文學(xué)青年,思想精英,多數(shù)出生于掌權(quán)者或者知識精英家庭。草民太少,成功者居多,而且不乏意氣洋洋者,沒有落魄失意的。地位決定視角和立場,成敗影響觀念和心態(tài)。處于高位的成功者(至少中產(chǎn)),與失敗的屁民,即使對于相近的經(jīng)歷,也會有不同的選擇和表達。因此成了文學(xué)青年與知識精英的70年代。此為此書大遺憾,同時也是所有知識精英難免的通病。雖然如此,還是不失為一本難得好書,一本書里,有幾篇讓你感動和思考的文章,就算是成功了,何況——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   圖書館借到了但是還是想有一本在讀過以后。。。我喜歡七十年代想成為一分子
  •   七十年代。
    躺在床上翻閱,成為了每天的必然節(jié)目。
    那個年代,不是1970-1979每個人的七十年代都只是自己的七十年代。
  •   我也有我的七十年代,但均與這書中人有共鳴。那是怎樣的時代?。?/li>
  •   如果對七十年代感興趣的話,個人認為這本書值得一看
  •   再回七十年代,感謝這本書
  •   七十年代,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年代呢?我們的父母經(jīng)歷的年代,我愿意一點一點走進父母的童年……
  •   有人看風(fēng)妖婆與大惡夢,有人看七十年代,不同視角,不同表達方式,同樣營造出如夢如幻的感覺。
  •   各名家對七十年代的感覺,值得一讀!
  •   沖著書名買的,因為我是七十年代的人,還沒有看
  •   一批人七十年代的人生,讓人感嘆惆悵!
  •   一直以為文革就是不停的造反、革命、打砸和破壞,青年人被困在鄉(xiāng)野里無奈的修地球,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一群人,這樣度過那段艱難歲月。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八十年代的風(fēng)華其實早在七十年代便已鑄成。
  •   七十年代,一個離我們并不遙遠但似乎已被我們以往的年代。那些人,那些事是那么得值得我們懷念。
  •   一些經(jīng)過七十年代的人寫的文章,耐看
  •   七十年代一個世代引以為鑒的時代,一個沉痛的教訓(xùn)。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不可忘記。
  •   通過過來人對七十年代的解讀,讓我們更加近距離地走進那個年代,各人有保人的精彩。
  •   七十年代,多么遙遠的歲月,但通過一篇篇的訪談,讓我們可以看到有多少變革是在那個時候開始醞釀和發(fā)端的。七十年代,一個承上啟下的時刻。
  •   七十年代離我們已經(jīng)遠去了。
  •   我就是七十年代的人,讀了此書,非常感慨。文章選的好,寫的也棒。
  •   看著這些過來人回憶他們的七十年代,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您說呢?
  •   知名和成功人士比較多,值得一看。我那七十年代啊,太平淡了,只記得毛老頭的死這一件事,全校師生停課痛哭。
  •   唏噓再三,慨嘆再三,為那個行去尚不甚遠的年代!只是想問一句,沒有記憶的歷史算不算歷史?沒有記憶的文化算個什么文化!
  •   留下歷史的那一瞬,讓人的心靈為之震顫。命運悲劇、時代悲劇比起在小說里看得更加驚心動魄。感謝北島與李陀。
  •   書中文章的作者都是當(dāng)今的名家,他們的回憶風(fēng)格各異,卻能給生于70年代、80年代的我們這一代人以與我們想象中完全不同的70年代的面貌。很受感觸。另外,三聯(lián)的書的裝幀一向令人贊嘆,這本也不例外。
  •   買了兩本,送了好朋友一本,在當(dāng)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看看這樣書,可以說也是對自己重新的一次整合,看看那個年代的人都在追求什么、思考什么,讓自己能慢下來不要被眼前的這個世界老拖著跑。
  •   歷史的真像逐漸浮出水面。沒有直接記憶,聽家里人談過。
  •   雖然我是“80后”,但對于這本書里面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一點都不陌生。在我高中的時候,讀過一本關(guān)于遇羅克的書,當(dāng)時感覺很震撼,至今記憶猶新。這本書讓我更多地去了解父輩一代在那個時代正值我們現(xiàn)在的年華,是怎樣去生活,有著什么樣的精神信仰,他們的身邊都發(fā)生了些什么事兒。不過據(jù)說這個簡體中文版本是有刪減的,原版在香港有賣,不過貴很多,好像是港幣一百多塊錢。
  •   曾經(jīng)無法釋杯的青春,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回憶啊。向北島致敬
  •   這是我們那個年代的歷史
  •   別人推薦的一本書,但是還沒空看呢,但基本也能明白是講年代的那些記憶的~
  •   最動蕩的年代,最不安分的青春,有準(zhǔn)備的人,機遇降臨的時刻,人生的際遇得以飛升。
  •   網(wǎng)上下載了電子書。感覺不錯,就下單了。慢慢讀吧,感受一下那個年代的人的心情故事。有些事情會被遺忘,而有些東西卻會感動你,特別是在這個虛假繁榮的時代。
  •   看到那個年代中的自知者,也看到了那個年代中青春飛揚的日子。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文革中不一樣的青蔥歲月。
  •   這是讀完這本書后的第一感覺。我建議這本書最好和安東尼奧尼拍的那部紀(jì)錄片《中國》合起來看,《中國》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的臉,背景是樣板戲、綠藍灰褐的服裝,灰蒙蒙的城市和永遠的鄉(xiāng)村。30個人的回憶,但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出身城市,只有閻連科一個出身農(nóng)村,所以當(dāng)別人是以插隊者的身份回憶時,只有他一個人以被插者的身份去回憶知情,但正由于這一個人的回憶,精英主義的知情回憶也被翹了起來。從地域分布上似乎也有考慮,當(dāng)然是以大城市為主,但東北、西北、西南、南方也都有了。從他們成長的故事中去了解我們出生的背景。
  •   六十年代的反思、八十年代的先聲,有理想有抱負有激情懂思想的一代人。推薦!
  •   這個書讀下來,無言的感動。既是對那段歷史回望又是從現(xiàn)在的生活回顧過去。只覺得在那種緊張的背景下,依舊會有很純的東西生根發(fā)芽,并且堅強的成長起來。那種信念卻是無比珍貴,再看現(xiàn)在的世界和社會,更多的不真實赫然在目,讓認不得不開始懷疑了,不敢說這個時代是徹底的虛無時代,但人心里的物質(zhì)化確是與日俱增的。啥也不說了,好書,多讀,書里一句話“相信未來”.......
  •   雖然都是個人的記憶碎片,組合成一個小小的歷史角落??偤眠^一片空白。相信之后的角落能慢慢組合成片段,片段組合成劇集……
  •   生于70年代的人看到這本書非常有感觸,讓人一下回到那個年代。
  •   回顧70年代是復(fù)雜的情感,但每個人回首的時候總有感動,這是本好書
  •   這本書是我去年讀的,現(xiàn)在才寫評論,可能有些感覺淡了,但是,這本書的確不錯,是很不錯。很多真實的沒有寫入教科書的歷史,從這些親歷歷史的人的或淡或濃的記憶中隱隱浮現(xiàn),讓我們這些不了解的人,也可以略見一斑,想了解那段歷史的人,建議讀讀。
  •   讀出了我們的貧瘠,他們的幸是我們的不幸,我們的不幸卻又是他們的幸。那是個物質(zhì)很匱乏的年代,然而他們卻能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很豐富。而如今的我們,早已忘卻了讀書。
  •   這本書老公非常滿意,讀這本書讓老公想起來好多他們那個年代的很多有趣,有意義的事情,作為80后的我也值得閱讀一下,了解一下70年代的生活,背景。
  •   最近比較迷這個,看了很多相關(guān)的書。夾邊溝、楊小凱的牛鬼蛇神錄、牛棚雜憶……70年代還是還原了一個真實的中國,給了另外一個視野。在自己的小天地外面,還有很多人做很不一樣的事情放開自己的想象吧,這是一個廣闊的天地!P.s.推薦給了上一輩的人看,不是太感興趣。不知道是否是一種下意識的逃避……
  •   1:要是了解了很多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應(yīng)該說看著還是蠻有感覺。個人是對立面部分文字,也覺只有四分之一的文字是可以讀的,n多有湊字數(shù)的嫌疑了。實話。但也是個人之見。


    2:最后一篇,韓少功的文字。我真的是無語了,此書就是到處找些文字變到一起發(fā)表一下。因為最后一篇我好像在《讀者》還是《青年文摘》上看到過。絕對沒錯的。


    3;個人比較喜歡老韓的文字,也是決定買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沒想到買來一看,文字只是換了一個標(biāo)題。也不知道此之行為老韓知道否。所以就有些后悔了。
  •   這本書猶豫了很久,今天終于收到了,書的表面有點破損,但是書的里面很好。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不要影響購書的心情和讀書中的收獲,加油。了解一個時代的杰出青年們。
  •   遠去的年代不當(dāng)被遺忘,能有這樣的書真是太好了
  •   印刷有些不清楚,書的內(nèi)容是值得一讀的,對那個年代有很多重新的認識。
  •   書不錯,因為我是70年代成熟的。網(wǎng)購也很好,基本是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書了,謝謝。
  •   沒什么好評價的年代,了解中。。。。。。
  •   了解那個年代,不能不看這本書。
  •   很喜歡70&80年代這兩本書!
  •   這本書太棒了,我為自己活著感覺悲哀。我被張朗朗震撼了,在那樣的年代!我為所有不應(yīng)該死而被剝奪了生命的人默哀!
    什么時候可以看到牛津版的?
  •   非常好的一本書,集許多人的思想和經(jīng)歷于一體,看著真是過癮!那個年代,留下了多少困惑多少痛苦,也造就了一代精英。
  •   買給老爸的,他很喜歡,看的很仔細。
    歷史總是大于想象,我們在書中回憶,在文字中凝視,在思考中嘆息。
  •   回望那個年代,感慨那個年代!
  •   那時一個不真實的年代,卻造就了一批真實的人。
  •   回味那個年代,可以看看
  •   讓我從不同是視覺去感受70年代的生活!改變了之前看到的一面之詞!
  •   讓我們看到不一樣70年代。
  •   那個年代,是難忘的。
  •   我們的年代
  •   那個年代我們不熟悉。。但又那么想去了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