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之印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胡正榮,張磊 主編  頁數(shù):357  
Tag標簽:無  

前言

每到一個時間的節(jié)點,我們總是習慣回顧過去。唯有常觀歷史,方能頓悟?qū)?。因此,?008年這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紀念年份到來的時候,眾多專家學者紛紛把目光投向來時路途,一邊搜集整理那些令我們驚訝、感動、振奮、沉思的歷史片段,一邊思索道路延伸的方向。  2008年注定將在歷史上留下烙印,無論是汶川地震的苦痛,還是北京奧運的歡樂,以及其他種種,令人心中五味雜陳。無疑,這三十年的變化是巨大的。當我們展望這一段短暫而復雜的歷史,中國媒體給我們提供了忠實的記錄。它們不僅是這個劇烈變動時代的記錄者,也是這個時代當中的行動者。它們自身也在經(jīng)歷著難以磨滅的陣痛和進化,這種陣痛和進化也不僅僅是改革開放的產(chǎn)物,更是整個進程的必然組成部分?;仡欉@三十年,我們?nèi)绾文芎雎灾袊浇?它們與時代同行,其間那些篳路藍縷的艱辛,那些高歌猛進的暢快,那些百折不撓的勇氣,那些痛定思痛的思索,無一不值得我們細細記述,細細品味。本書既成,我首先要感謝的,是中國媒介的改革者們。正是這些第一線的實踐者,推動著中國媒介變革和社會變革。兩次思想解放潮流中,中國的媒介英雄們承擔了先鋒的角色。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秉持著史家風骨,忠實記錄著社會的一切,同時堅持“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用輿論公器對權(quán)力進行監(jiān)督。媒介娛樂工作者們打破了教條,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失落的歡笑、淚水以及人類本性。而媒介的決策者、管理者、經(jīng)營者、技術(shù)工作者和研究者們則不斷嘗試著各種手段,力圖使我們的大眾媒介在各種力量的角逐中保持著豐富的活力。

內(nèi)容概要

  通過描繪和剖析作為社會鏡像、輿論公器、經(jīng)濟助力的中國媒介1978-2008年間的滄桑巨變,探尋中國媒介改革前景與發(fā)展道路,折射出中國政治、產(chǎn)業(yè)和思想體系的變遷。注重思想性和可讀性的統(tǒng)一,事實與學理的相互映照。通過“全景描繪+學理剖析+親歷者口述”的方式,對中國媒介三十年變革做全景式的梳理。

作者簡介

胡正榮,1966年出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副校長、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傳播學會會長,曾任英國西敏寺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富布萊特高級訪問學者等。
主要著述:《傳播學總論》(第二版,2008年)、《21世紀初我國大眾傳媒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2007年)、《媒介的現(xiàn)實與超越》(2004年)、《媒介管理研究:廣播電視管理創(chuàng)新體系》(2000年)、《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譯著,2000年)。

書籍目錄

第一編 思想解放:三十年的兩個節(jié)點 1978: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二分之一新聞血統(tǒng)的哲學教授   一次哲學討論會   迂回運動的藝術(shù)   真理標準大討論  1992: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沒有硝煙的英雄時代    新路線圖的誕生第二編 新聞:從國事到家事 1984:大眾報紙回歸       晚報:中國特色的大眾報紙     《南方周末》:從1984年起航揚帆    大興安嶺火災報道:大眾報刊亦有深度   1993:《東方時空》新篇章   《新聞聯(lián)播》:“標準的黨的新聞工作者”       《東方時空》:真誠面對觀眾     《焦點訪談》:贏在事實,生在平衡     《新聞調(diào)查》:挖掘歷史的成因    追求平衡的語態(tài)改變    媒介事件:電視直播的新聞故事   2002:零距離的民生新聞      都市報:民生新聞的先聲    電視民生新聞:觀眾與新聞零距離   2003:直面“非典”危機     流言:手機與網(wǎng)絡共舞     危機處理:政府學會“發(fā)言”       多元渠道:無法遺忘的孫志剛事件   2007:網(wǎng)絡的力量      網(wǎng)眾:新聞的消費與生產(chǎn)者   正龍拍虎:真假難辨的新聞   網(wǎng)絡世界:虛擬與現(xiàn)實的互動   虛假新聞:傳播的可能與不可能第三編 娛樂:大眾的狂歡 1981:一張封面上的吻    人啊,人     一根大西洋底漂來的木頭     霍元甲和少林寺     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與年夜飯   1983:話說長江話說運河     一場文藝啟蒙運動     文學名著走上屏幕     冬天里的一把火     女排姑娘高唱凱歌   1990:世界真奇妙    嶺南走出“外來妹”      小人物的感動    從綜藝到娛樂    邊走邊唱   2005:跨世紀的娛樂潮流      電視湘軍攪動娛樂風暴    閃亮的網(wǎng)絡紅人    與狼共舞    專業(yè)化娛樂   2008:中國的故事    中國式大片     《時代》封面上的李宇春     《百家講壇》走出國學明星    奧運在北京  第四編 媒介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化之路   1979:新廣告元年      忽如一夜春風來    舊時王謝堂前燕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   1986:珠江模式    春潮帶雨晚來急    大珠小珠落玉盤    不盡長江滾滾來  第五編 政策與規(guī)制:逝變轉(zhuǎn)軌 1978:雙軌制啟動   “事業(yè)單位,企業(yè)化管理”   市場化道路    從無冕之王到新聞民工 1984:新聞立法     為新聞自由鼓與呼     被告席上的記者     重提新聞立法   1996:集團化     做大做強   資源重組     當“市場”遇見“行政”     1999:行業(yè)壁壘    壁壘    紛爭    融合   2003:文化體制改革     試點     轉(zhuǎn)制,跨越     報業(yè)改革:烽火重燃  第六編 步入全球化時代 1987: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起源的紛爭    步履艱辛的跨越    跌宕起伏的過渡    繁榮與未來 1996:浴火的鳳凰     鳳凰的領跑者:劉長樂   布局1996     鳳起海外     劉長樂VS默多克:同舟破浪     鳳凰展翅   直播夢想   2001:入世與出海   前WTO時代:與國外資本的悄悄聯(lián)姻     傳媒“入世”:國際巨頭蜂擁而至    “借船出?!保褐袊鴤髅皆囁?    結(jié)語   2008:中西輿論平臺上的交鋒      用自己的聲音定風波    多元思維與國際模式    結(jié)語  訪談錄一 楊瀾:呼喚中國傳媒更深刻的變革訪談錄二 打造全球華人媒體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編 思想解放:三十年的兩個節(jié)點1978: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二分之一新聞血統(tǒng)的哲學教授1955年的大事記中,有這樣一些在后世看來“重要”的事件發(fā)生:中央政府發(fā)動為期兩年的針對反革命的肅反運動;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并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大會宣言所采納,成為日后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毛澤東為十大元帥授勛——時至今日,十大元帥不同組合方式的年畫仍然在農(nóng)村甚至是都市時尚人群中流行,因為他們被認為可以驅(qū)災辟邪或者是具有某種新的時尚元素。此外,早已被人遺忘的一些事情還有:中共中央對衛(wèi)生部黨組《關于節(jié)制生育問題的報告》作出批示,指出節(jié)制生育是關系廣大人民生活的一項重大政策性的問題。在那個時代,剛剛翻身做主人的人民群眾心氣高漲,新生政權(quán)乃至整個社會都在探索一個重要問題:規(guī)則如何制定。這一年,江南無錫的胡福明來到北京,成為北京大學新聞系的一名新生。1952年的院系調(diào)整,把燕京大學和北京大學進行了合并,原來離紫禁城不遠的老北大,自此搬到了海淀區(qū)現(xiàn)在的位置。當時的海淀是個鎮(zhèn),中關村也是個真正的村——今天的人聲鼎沸還蹤影全無。學校離著真正京城的繁華之地路途遙遠,校外就是大片的玉米地。這個來自南方的北大新生,對北京的感受,不是紅墻黃瓦,而更多的是北方夏日干爽的天氣。 這畢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當年考入燕京大學的學生,待到此時,領取的已經(jīng)是北京大學的畢業(yè)證了。初到北京大學讀書的胡福明,同樣不會想到的是,在畢業(yè)之時,他也會領到一張不同的畢業(yè)證。1958年,北大新聞專業(yè)并人中國人民大學,所以,如今在他的學歷介紹里,總需要添加一個括號對此加以說明。當時的人大在東城區(qū)的鐵獅子胡同,胡福明進城了,不過前三年在海淀的沉淀,似乎已經(jīng)成為某種習慣性的東西。在社會變革的交界處,總會有一些明星式的人物。隨著院系的調(diào)整,不乏大師和許多即將嶄露頭角的重要人物。胡福明此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見證者,就像在未來的20多年里一樣。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個好學生。南方學生聰明且聽話的特點在他的身上肯定也并不缺乏。在畢業(yè)的時候,胡福明以班長的身份獲得了保送哲學研究班的資格。在今天絕大多數(shù)新聞系學生看來,這種保送未必有多吸引人,畢竟新聞的魅力在于行走天下而不是在書齋里研究什么哲學。但在當年,這顯然是一種很讓人引以為豪的榮譽。此外,在一個所有社會問題高度政治化的時代,哲學并非完全是象牙塔里的冷板凳。三年的哲學研究班,讓胡福明取得了相當于今天碩士的學歷。畢業(yè)后,他并沒有進入任何一家新聞單位,而是去了距離老家?guī)讉€小時車程的南京,成為南京大學的教員。他教授的學科是哲學。在后來正式調(diào)離前,他在這個位置上待了30年。胡福明的求學經(jīng)歷是很有趣的。一方面,學新聞的人更偏好用常識去推理,因為這是讓普通讀者明了的最清晰和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胡福明對于安坐書齋的生活更為習慣和偏好,習慣于觀察而不會急于沖上時代的風口浪尖去做弄潮兒。這是兩種看上去有些矛盾的心理素質(zhì)。然而,它與隨后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有著值得人深思的契合。胡福明此后的身世,雖然也一波三折,但基本上和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樣,無非隨著政治運動的走向而上上下下?;蛟S,作為大學教師的胡福明并沒有在三尺講壇上顯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質(zhì),也許他會和同時代的很多人一樣,隨著年齡、教齡、工齡等等以歲月為代價積累起來的資歷而晉升職稱、最后退休。然而1978年最終成為他人生歷程的轉(zhuǎn)折點。30年后的某一天,胡福明的辦公室搬到了距離南京大學不過幾個街區(qū)的昔日的總統(tǒng)府大院,而他的頭銜也已經(jīng)變成了江蘇省政協(xié)副主席。當他落座的時候,他面前的辦公桌上已經(jīng)整齊地放好了當天的報紙和待處理的公文。他已經(jīng)是一個成熟的官員了。在他的履歷表上,此前若干年羅列著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等等的頭銜。履歷表上沒有顯示出的然而卻是最重要的一項,是他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社會思想史上寫下的濃重一筆。一次哲學討論會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各種跡象表明社會環(huán)境開始松動,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恢復到以往的生活常態(tài)中去。就在這一年,胡福明參加了在南京的一次理論研討會。在此之前的“文化大革命”末期,全國知識界恢復原有地位的努力已經(jīng)開始作出。至今讓人們記憶猶新的是周恩來主持的全國科技大會,全國的科技工作者匯聚到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場面盛大。也許國家層面的政治走向此時與原在南京的一個大學教師不會發(fā)生任何的關聯(lián),但是作為一個用常識思考的知識分子,胡福明們更愿意相信,他們現(xiàn)在被重新賦予了發(fā)言的資格與機會,他們可以再次以中國傳統(tǒng)“士”的精神去擔當國家的咨詢者,讓常識和理性回歸。在這次會議上,剛從“文化大革命”中走出來的胡福明并沒有習慣性地把自己掩藏起來,觀察形勢后發(fā)表一些錦上添花或者無關痛癢的言論。在胡福明發(fā)言的時候,他表達了其實每個人都明白的常識,認為不應該再繼續(xù)“文化大革命”期間唯上唯權(quán)威的神話方式,而應該恢復真理的本來面目,恢復毛澤東思想的尊重實際的本來面目。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次會議并沒有如他所預料的那樣,已經(jīng)能夠讓這種觀點通行無阻。他的觀點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認為這是一種對純正的毛澤東思想的背叛和歪曲。“文化大革命”雖然已經(jīng)宣布結(jié)束,思想上的禁錮和束縛仍然以一種慣性存在。全社會的這種慣性思維,結(jié)果就體現(xiàn)在從上到下,在絕大多數(shù)人的身上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為方式,一方面人們以常識生活著,另一方面在任何一種正式的場合,教條仍然被視為禁區(qū),人們不敢觸動也擔心別人去觸動。胡福明的這次發(fā)言,顯然沒有帶來意想中的結(jié)果,甚至當時的激烈爭論在走出會場之后就不復存在了。但是這次會議打開的一個窗口,為他之后見證一場真正國家意義上的激烈變革,埋下了伏筆。在這次學術(shù)討論性質(zhì)的會議上,一直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定位在理論層面的《光明日報》,也派了理論部哲學??闹骶幫鯊娙A參加。王強華被胡福明的理論修養(yǎng)和大膽思想所吸引,在會后找到了他,向他約稿。如果說當時的胡福明只是以他的理性和常識在進行判斷的話,那么來自北京的中央級報紙,顯然對國家的政治空氣有著更加敏銳的嗅覺判斷,至少,他們更能夠把胡福明的闡釋看做一種在時機、場合適當?shù)臈l件下可資利用的材料,看做一種可以適應并影響政治情勢的因素。作為四大火爐之一,夏天的南京,高溫加上潮濕,會讓人心神不寧。1977年的南京一如往常地炎熱。在這個季節(jié),讓胡福明同時感到焦慮的還有妻子的病。在完全的計劃經(jīng)濟年代,生病這種計劃外的事情總會產(chǎn)生額外的麻煩??恐羧盏娜嗣},胡福明終于還是解決了妻子的住院問題。據(jù)胡福明后來的回憶,他的那篇文章,那篇大則沖擊了整個國家的主流思想、小則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文章,就是在妻子住院期間寫的。他在醫(yī)院、學校和家之間來回奔忙,不過在醫(yī)院陪病人的時間,其實是很無聊的。就這樣,在沒有空調(diào)的醫(yī)院長椅上,伴隨著揮之不去的蟬鳴和濃稠的熱氣,胡福明開始起草早前《光明日報》編輯向他約下的理論文稿。構(gòu)思、起草,最后他把文章的名字定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個名字,來自于毛澤東的《實踐論》。夏天過去,天氣轉(zhuǎn)涼。妻子出院的時候,胡福明把寫好的文章放入信封,寄往北京。雖然身處遠離政治中心的金陵城,胡福明也知道,當下最熱的政治口號是“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而自己的文章,顯然唱的是反調(diào),盡管這反調(diào)用的是基本的理性常識而已。信寄出之后的很長時間,胡福明并沒有收到任何的回音。上一個十年的經(jīng)驗,讓他不知道第二天會有什么樣的結(jié)果突然降臨到自己的頭上。這是比確證壞消息更讓人焦慮的等待。而這時的北京,改革規(guī)劃的布局早已經(jīng)開始醞釀。開局雖不明朗,走向卻已是大勢所趨。迂回運動的藝術(shù)1977年,在南京,“處江湖之遠”的知識分子胡福明,提筆寫下了自己的思考。與此同時,在北京,“居廟堂之高”的黨內(nèi)理論家,正開始布置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1977年3月,中央決定恢復中央黨校,重新訓練干部,彌補“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干部隊伍的損失。十年“文化大革命”留下的直接后果,是整個社會秩序的紊亂,大量維持社會基本運轉(zhuǎn)的職能部門喪失了功能。而當社會再次試圖恢復正常運轉(zhuǎn)的時候,既具有一定政治素養(yǎng),又具備管理能力的干部突然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恢復中央黨校,顯然有此考慮。此外,黨校的恢復,也是為一些干部恢復名譽和身份努力的一部分。作為黨的干部的培養(yǎng)基地,中央黨校在負責人的任命上,出現(xiàn)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在推翻“四人幫”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華國鋒出任校長,汪東興出任第一副校長,而胡耀邦出任另一位副校長。

媒體關注與評論

《時代之印》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媒介發(fā)展做出了全景式的描繪。圖文并茂,夾敘夾評,可讀性與思想性并存,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李良榮(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仡欀袊浇榘l(fā)展變遷的三十年,能幫助我們理解它運行的軌跡。這本書記錄下的豐富事實彌足珍貴,所做出的評論亦發(fā)人深思,對感興趣于中國媒介的人士而言,不可不讀。 ——喻國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副院長) 三十年前,是一個起點。 三十年后,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時代之印》記錄了這一段歷程,使我們重溫那些意氣風發(fā)的日子,并激勵我們繼續(xù)前行。 ——楊瀾(陽光文化基金會董事局主席、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

編輯推薦

《時代之印:中國媒介三十年》全景描繪,學理剖析,親歷者口述。激情再現(xiàn)中國媒介30年風云變幻,忠實記載中國媒介30年歷史變遷。中國傳媒大學胡正榮教授領銜奉獻,新聞出版總署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百種重點圖書?;仡櫢母镩_放三十年,中國媒介與時代一路同行。它是這個時代的社會鏡像、輿論公器、娛樂來源和經(jīng)濟助力,它的滄桑巨變,也折射著中國政治、產(chǎn)業(yè)、社會和思想的變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時代之印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很好很值得一看分析的很到位
  •   最為補充閱讀及個案分析還不錯。
  •   主編者名氣不小,但是看了書,感覺不同的章節(jié)質(zhì)量有明顯的高下之分,書的實際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的一幫“學子”,有的章節(jié)度起來連句子欠通順的地方都有!回顧三十年,所選的典型性事件,有些并不是你們精到,所謂的評點也沒有太多獨到的見解??傊?,雖然不能說是一本爛書,但至少沒有廣告說的那么好。作為一般性的翻閱,了解一下30年的媒體發(fā)展情況,僅此而已
  •   以一種整合的方式,把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新聞媒介發(fā)生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內(nèi)容展示出來,很有趣味,值得一讀,即便不是專業(yè)人士,也能輕松的進入其中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