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劉秋增、王汝濤、 劉錫山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劉秋增 等 著 頁數(shù):215
前言
一、本志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力求科學、客觀地記述王羲之、王獻之的生平事跡及其書法藝術(shù)成就與影響。二、本志以志體為主,兼用述、圖、表、錄、考諸體,系統(tǒng)地記述王羲之、王獻之的家世生平、書法藝術(shù)、影響與研究、文集和遺跡、紀念地等。增設(shè)“書法作品圖錄”,萃集國內(nèi)外存世的“二王”書作最佳摹本、刻本。三、本志資料取自歷史文獻、歷代研究成果及實地考察資料。各種資料均按照仔真求實的原則,經(jīng)審慎考訂,擇善入志。對于有爭議的問題,或取學術(shù)界一般認同的觀點;或諸說并存,以備再考。四、本志上限始于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王羲之出生,適當追溯其家世。中華民國成立以前采用歷史紀年,括注公元紀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后采用公元紀年。五、本志采用記述體、語體文。入志資料兒涉及歷史地名、人名、職官、計量單位等,均據(jù)歷史資料實錄。
內(nèi)容概要
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山東臨沂人。他的書法博采眾長,自成一體?!洱R魯諸子名家志?王羲之志(附王獻之志)》采用志、傳、圖、表、錄諸體裁,對王羲之的生平活動、思想學說(貢獻)、著作與作品及其后世影響、文化遺跡遺存、故里沿革等作客觀的記述和考證,引用資料嚴謹、翔實。并附有王獻之志。
書籍目錄
總序概述第一篇 家世第一章 瑯邪名族第二章 興于江左第二篇 生平第一章 坎坷幼年第二章 初登仕途第三章 宦海浮沉第四章 愛民使君第五章 晚年生活第三篇 書法藝術(shù)第一章 藝術(shù)成就第一節(jié) 變古制今第二節(jié) 書藝成因第三節(jié) 理論建樹第四節(jié) 書圣地位第二章 書法作品第一節(jié) 書跡目錄第二節(jié) 代表作品評介第三章 蘭亭論辨第一節(jié) 起因和過程第二節(jié) 論辨觀點第三節(jié) 余緒第四篇 影響與研究第一章 古代影響第一節(jié) 南北朝時期第二節(jié) 隋唐時期第三節(jié) 兩宋時期第四節(jié) 元、明、清時期第二章 近現(xiàn)代影響第一節(jié) 國內(nèi)影響第二節(jié) 國外影響第三章 近現(xiàn)代研究第一節(jié) 國內(nèi)研究第二節(jié) 國外研究第五篇 文集遺跡紀念地第一章 文集第二章 遺跡紀念地附志 王獻之概述第一篇 生平第一章 書藝早成第二章 宦情淡薄第三章 聯(lián)姻帝室第二篇 書法藝術(shù)第一章 藝術(shù)成就第一節(jié) 發(fā)展創(chuàng)新第二節(jié) “二王”異同第二章 書法作品第一節(jié) 書跡目錄第二節(jié) 代表作品評介附錄一、王羲之王獻之生平大事年表二、王羲之書論三、王羲之王獻之歷代評論選輯四、王羲之生平大事有關(guān)考證主要參考書目編后記書法作品圖錄
章節(jié)摘錄
司馬冏掌政后,驕奢專權(quán),任用親信,大修府第,引起朝野的不滿。遠駐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颙,以自己和司馬穎的名義上表聲討司馬同,并且要求在洛陽任驃騎大將軍的長沙王司馬義就地捉拿司馬同。司馬義借此發(fā)兵攻占皇宮,擁皇帝攻打司馬同。交戰(zhàn)三天,司馬同戰(zhàn)敗,被斬于閶闔門外。三個兒子司馬英、司馬冰、司馬超被革去王位,幽禁于金墉。王曠濟陽內(nèi)史一職自然被罷免。以后這一段,史料對王曠的記載是一小片空白。永興二年(305年)他已經(jīng)在揚州丹陽太守任上了。據(jù)《晉書?惠帝紀》,永興二年(305年)八月,“揚州刺史曹武殺丹陽太守朱建”。又十二月“右將軍陳敏舉兵反,自號楚公,矯稱被中詔,從沔漢奉迎天子;逐揚州刺史劉機、丹陽太守王曠”??芍鯐绱蠹s在這一年(305年)的八月或稍后就任丹陽太守,四個月后被陳敏逐走。在朝廷紛爭中,司馬颙把皇帝劫持到長安。在關(guān)東的東海王司馬越起兵反對司馬颙,瑯邪王司馬睿被司馬越任命為平東將軍,監(jiān)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曾任司馬越參軍的王導(dǎo),投奔司馬睿,任平東司馬。司馬越打敗司馬頤,派人把皇帝從長安迎回洛陽,后又將其毒死,立皇太弟司馬熾為帝。永嘉元年(307年),以太傅司馬越輔政?!鞍送踔畞y”到此進入尾聲,它的后遺癥是北方出現(xiàn)了幾處稱兵割據(jù)的動亂中心,留下西晉王朝滅亡的隱患。永興元年(304年),匈奴族首領(lǐng)劉淵自稱漢王,年號“元熙”,攻下并州的太原、泫氏、屯留、長子、中都,與西晉的并州刺史劉琨屢次爭奪各郡縣。永嘉元年(307年),東萊人王彌起兵反晉,活躍于青、徐二州,太傅司馬越征青州刺史王敦為中書監(jiān)。王敦竟然委棄公主而逃,回到家鄉(xiāng)。在一片混亂中,瑯邪王司馬睿決策南遷,被任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假節(jié)、鎮(zhèn)建業(yè)。從睿渡江者達百族之眾。后司馬睿登基建立東晉王朝,使晉朝已斷的國祚又延續(xù)了一百余年。在司馬睿決策南遷的過程中,王曠起了重要作用?!稌x書?王羲之傳》載:“元帝之過江也,曠首創(chuàng)其議?!睍x人裴啟《語林》對此事有極具體的記載:“大將軍、丞相諸人在此時閉戶共為謀身之計。王曠世宏來,在戶外,諸人不容之。曠乃剔壁窺之曰:‘天下大亂,諸君欲何所圖謀?將欲告官?!岫{之,遂建江左之策?!边@里,大將軍指王敦,他晚年任大將軍,雖然后來因造反而開棺戮尸,文獻(尤其在小說中)資料習慣稱他為大將軍,同時,稱王導(dǎo)為丞相。永嘉元年九月,瑯邪王司馬睿及追隨他渡江的各大家族到達建業(yè),并開始重組安東將軍府。軍府中,容納了一些江南名族,如以賀循為吳國內(nèi)史,顧榮為司馬,紀瞻為軍祭酒,周圮為倉曹屬等,但也容納了一些北方南來的名族子弟,如河?xùn)|裴邰?!度龂?裴潛傳》裴松之注引《晉諸公贊》:“(裴)康子純……次質(zhì)……次邰,有器望。晉元帝為安東將軍,邰為長史。侍中王曠與司馬越書日:‘裴邰在此,雖不治事,然識量弘淹,此下人士大敬附之’?!庇赏鯐缦蛩抉R越介紹安東軍府中新進人士,可知他參加了軍府組織工作。大約在永嘉二年(308年)初,王曠任淮南內(nèi)史。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以后,揚州十一郡,九郡在江南,只有淮南、廬江兩郡在江北。司馬睿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還想掌握江北的要沖以屏障江南,便要表自己的親信王曠掌握淮南郡的兵馬,以分駐淮南的鎮(zhèn)東將軍周馥的兵權(quán)。永嘉三年(309年),漢劉淵部下王彌和劉聰攻壺關(guān)。壺關(guān)是并州尚掌握在東晉手中的有限地區(qū)之一,依漢、晉兵力對比而言,勢難守住。但是掌握朝政的司馬越卻派兵去救壺關(guān)。他放下離壺關(guān)較近的兗州、徐州兵馬不調(diào),偏派王曠率兵前往。四月,王曠率將軍施融、曹超,領(lǐng)兵三萬渡河,準備長驅(qū)直人。將軍施融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他勸王曠:胡兵圍壺關(guān),這里到壺關(guān)山高道險,能到得壺關(guān),也只利于一戰(zhàn)而勝,否則無法退回;萬一胡兵路上設(shè)伏,我們道路不明,又是孤軍深入,怕要吃虧。不如退回河南,憑借大河防守,看清形勢,再作打算。王曠不聽,反而斥責施融膽怯,阻擋兵馬前進。結(jié)果,大軍在壺關(guān)南面的長平遭遇劉聰伏兵包圍。這是戰(zhàn)國時秦將白起包圍趙括四十萬兵馬的地方,王曠倉促迎敵,結(jié)果是全軍大敗,施融、曹超戰(zhàn)死,王曠下落不明。從此,東晉王朝一切大事件中,他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第二年,淮南內(nèi)史已經(jīng)換上裴碩。此后,王導(dǎo)、王敦一文一武,幫助司馬睿先在揚州,后陸續(xù)在荊州及江州站穩(wěn)腳跟。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族劉曜攻陷洛陽,俘晉懷帝司馬熾。六年,司馬鄴被立為太子,建行臺于長安。又次年(313年)四月,司馬鄴被擁立為皇帝,改元“建興”。因為兵少力弱,無力控制長江以南,便以司馬睿為左丞相、大都督,督陜東諸軍事。建興三年(315年),又加司馬睿為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這年九月,劉曜攻長安,司馬鄴投降。西陽王司馬茉、王導(dǎo)等勸司馬睿即皇帝位,司馬睿因司馬鄴尚在,不便稱帝,只稱晉王,然而卻大赦,改元,封拜百官,儼然是一朝皇帝登基。王導(dǎo)被任命為驃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領(lǐng)中書監(jiān),錄尚書事。王敦為大將軍、江州牧。P14-16
后記
《王羲之志》(附志王獻之)由山東省人民政府主持纂修,山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臨沂市史志辦公室承編。特聘啟功、楊仁愷、劉九庵、歐陽中石為總顧問。本志編纂工作始于1996年,1998年3月召開評議會。特請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員王玉池,中央美術(shù)學院教授劉濤,山東省美術(shù)館副館長、山東畫院藝術(shù)顧問劉錫山出席會議,并就志書體例、王羲之生平、書法藝術(shù)成就與地位等,進行研討,提出中肯意見。1999年6月特聘劉錫山為執(zhí)行主編,重新編寫,定稿后,經(jīng)報請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批準,正式交付出版。本志的編纂出版,也得到學術(shù)界、書法界的廣泛關(guān)注與支持。啟功、劉九庵、歐陽中石、朱關(guān)田等專家對本志編纂的指導(dǎo)思想、框架設(shè)計、資料考訂、碑帖鑒定等提出了寶貴意見。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2008年,山東人民出版社組織出版《齊魯諸子名家志叢書》,《王羲之志》被列入該叢書,劉錫山先生又對部分內(nèi)容作了補充和修訂。由于編者水平有限,加之王羲之、王獻之生平史料缺乏、書作真跡不存,書中的錯訛、缺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編者2009年3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