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職業(yè)角色與自我認同危機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謝天  頁數:194  
Tag標簽:無  

前言

多元化傾向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建筑設計領域的一個事實,具體體現為宏大敘事的訴求、私人話語的探索以及商業(yè)化的建筑運作。然而,表面的多元化創(chuàng)作和建筑領域的大規(guī)模建設最終產生的是一種有著相似面孔的建筑作品,由于這些建筑的數量之大導致了建筑的一種平均化現象。平均建筑反映的主體——人(無論是使用者還是設計者)也是一種平均的人,它表現為建筑師的認同危機。認同問題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個突出現象.認同包括個體的認同與群體的認同,也包括外在的認同與內在的認同兩個方面的內容。外在的認同通過職業(yè)角色來體現,內在的認同是“自我”的認同。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認同不僅是職業(yè)角色的認同,也包括了建筑師的自我認同和作為交流的符號——建筑作品的認同。當代中國建筑師由于主動性的喪失而被強勢文化塑形和建構,結果必定是一種悲劇——弱勢文化只能通過一種鏡像身份,而非真正的主體身份完成自我建構。這種鏡像的自我認同是一種以他者為參照的永遠無法獲得滿足的渴求,最終帶來的是個體的精神磨難。在自我認同的主體建構過程中凸現了主體間平等對話的意義,它促使中國建筑師走出封閉的鏡像的自我,在平等的競爭中不斷建構自己的身份。而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它應該融人到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職業(yè)化進程之中,通過創(chuàng)造賦予知識生命的特征,它立足于崗位,并在此基礎上促成建筑師人格的實現,即精英意識和人文精神的結合,它是建筑師的知識服務,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三者合力的體現。

內容概要

認同問題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個突出現象。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認同不僅是職業(yè)角色的認同,也包括了建筑師的自我認同和建筑作品的認同。本書內容包括緒論、全球化進程中的當代中國建筑師、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職業(yè)角色與自我認同危機、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職業(yè)角色與自我認同的個案研究。    本書可供廣大建筑師、建筑理論工作者、建筑院校師生員工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謝天,女,1974年出生于江西省大余縣,一級注冊建筑師。1995年本科畢業(yè)于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建筑學專業(yè),2000—2003年、2004—2008年就讀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分別獲建筑學碩士、博士學位,現任職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工程設計研究院。 
作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與理論、建筑批評和文化批評。迄今為止,完成大中型規(guī)劃與設計項目100余項,如北京朝內大街商業(yè)大樓、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生餐飲中心、北京左家莊力鴻花園多元大廈、上海奉賢醫(yī)院內科兒科大樓(合作)等項目。在國內建筑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內容涉及城市規(guī)劃、建筑設計、建筑評論、建筑歷史等領域,參與翻譯英文著述1部(《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目前正在主持承擔多項軍隊設計與科研項目。

書籍目錄

前言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和依據    1.1.1  選題背景      1.1.1.1  現代性的困惑      1.1.1.2  平均的建筑、平均的人    1.1.2  選題依據      1.1.2.1  現代性:強調主體的自由      1.1.2.2  對人自身的思考:關注個體  1.2  研究視角與論文框架    1.2.1  人、語言與存在    1.2.2  從“同一性”到“認同”      1.2.2.1  “認同”的概念      1.2.2.2  “危機”的概念      1.2.2.3  認同與現代性    1.2.3  相關文獻綜述      1.2.3.1  互動論中的角色與自我      1.2.3.2  其他認同的理論    1.2.4  研究方法與論文框架      1.2.4.1  研究方法:文化研究的視野      1.2.4.2  論文研究框架第2章  全球化進程中的當代中國建筑師  2.1  全球化與社會轉型的現實語境    2.1.1  全球化與社會轉型      2.1.1.1  以職業(yè)分工為基礎的社會階層和個體的變化      2.1.1.2  文化資本理論與知識的力量    2.1.2  當代中國建筑師的內涵      2.1.2.1  建筑學的新內涵      2.1.2.2  當代中國建筑師的“中國”內涵      2.1.2.3  當代中國“建筑師”的內涵  2.2  當代中國建筑師群體的分化與個體的突圍    2.2.1  歷史中的群體現象    2.2.2  當代建筑師群體的分化與個體的突圍      2.2.2.1  第四、五代中國建筑師的“現代意識”      2.2.2.2  消費主義文化語境中的建筑創(chuàng)造      2.2.2.3  個體的突圍第3章  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職業(yè)角色與自我認同危機  3.1  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職業(yè)角色認同危機    3.1.1  中國建筑師的職業(yè)角色與“知識服務”      3.1.1.1  建筑師身份與角色的歷史變遷      3.1.1.2  當代中國建筑師職業(yè)角色的多重屬性      3.1.1.3  知識、職業(yè)角色與人文精神    3.1.2  職業(yè)角色認同的危機      3.1.2.1  職業(yè)發(fā)展脫離社會的框架      3.1.2.2  職業(yè)倫理的缺失    3.1.3  社會角色認同的危機      3.1.3.1  精英意識的缺乏      3.1.3.2  人文精神的缺失  3.2  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自我認同危機    3.2.1  建筑創(chuàng)作主體的話語轉型      3.2.1.1  知識的敘事:建筑師的創(chuàng)作與表達      3.2.1.2  “群體主體性”與宏大敘事      3.2.1.3  “異化的主體”與商業(yè)運作      3.2.1.4  “個體主體性”與私人敘事      3.2.1.5  平庸的“多元化”    3.2.2  群體主體的認同危機      3.2.2.1  想象的共同體      3.2.2.2  “家”的原型    3.2.3  異化主體的認同危機      3.2.3.1  欲望的主體      3.2.3.2  欲望超越理性      3.2.3.3  占有式的生存    3.2.4  個體主體認同的危機      3.2.4.1  臨時的“集體”形式      3.2.4.2  自我與角色的分離    3.2.5  知識的“人格”化      3.2.5.1  人格的概念      3.2.5.2  知識的人格化  3.3  當代中國建筑師作品的認同危機    3.3.1  建筑與意義      3.3.1.1  建筑與意義      3.3.1.2  認同、流行與建筑    3.3.2  建筑師作品的認同危機      3.3.2.1  民族的“寓言”      3.3.2.2  所指的“游戲”      3.3.2.3  場所的缺失      3.3.2.4  沉默的建筑第4章  當代中國建筑師職業(yè)角色與自我認同的個案研究  4.1  當代中國建筑師的個案研究    4.1.1  當代中國藝術家的自我表達      4.1.1.1  藝術家的自我表達      4.1.1.2  “賈樟柯”現象      4.1.1.3  展覽的意義    4.1.2  當代中國建筑師的個案研究      4.1.2.1  張永和與“第三種態(tài)度”      4.1.2.2  劉家琨與“玉米”策略      4.1.2.3  王澍與“造園”游戲      4.1.2.4  當代中國建筑師的文人意識  4.2  他者的形象    4.2.1  庫哈斯    4.2.2  安藤忠雄第5章  結語  5.1  認同與個體的現代性    5.1.1  認同:一個未完成的進程      5.1.1.1  邊緣化:一個未實現的自我認同      5.1.1.2  建構對話身份    5.1.2  結語:個體的現代性  5.2  本文遺留的問題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的關注程度,對個體與群體的心性研究幾乎是一個空白,導致我們對個體的“現代性”研究只能停留于泛泛而談的“現代人”這一抽象概念,無法深入到微觀的個體當中。這種個體是具體的人,個體的研究也就是人的研究。即使借鑒西方的人類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實證研究成果,也忽略了社會結構差異等背景條件對個體的影響,因此完全“西式化”的方法和數據也不能推導出非常令人信服的結論。立足于個體、群體的人的微觀研究側重于個體的精神、思想、行為等方面的具體表現,在社會歷史的前置背景中,個體只有通過自身形成與外界同一的整體關系,才能獲得個體真實的經驗。人的存在是一種具體的現實的世界之中的存在,他從一誕生開始,就處于一個“關系”的世界之中,即個體與自我、個體與自然、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之中。全球化與現代性促進了個體的發(fā)展,致使社會結構的關注點由宏觀轉向微觀的個人行為與個人之間的互動。近現代歐美社會學理論的發(fā)展趨勢清晰地論證了這一轉變。傳統的宏觀社會學理論關注的是功能主義理論、進化論等人類社會結構的變遷和模式的架構。微觀的研究理論則致力于探索人類個體之間互動的過程,即人類社會相對獨立發(fā)展的個體如何互相溝通與聯系,在個人與他人之間的聯系中獲得一種個體與總體的平衡。這種微觀的理論研究方式逐漸滲透到了其他學科的研究領域。

后記

建筑,作為藝術的一個命題,具有公共性。它的公共性體現在對生活世界的關注,對生活世界中大多數人的關注。中國的建筑總體上說是沉默的,這種沉默是對生命的麻木與漠視,它忽略了生活中多數人的感受。在表面的浮華與喧囂背后,遮蔽了生命中對本體的思考。當賈樟柯用他的鏡頭為我們呈現出一幅幅真實的蕓蕓眾生的場景時,他不僅僅揭示了當下的社會現實,更是體現了一種發(fā)自內心的人文關懷。在這真實的人性關懷中,宏大敘事和“奇觀化”的社會場景轟然坍塌。《站臺》、《世界》、《三峽好人》這些貌似“邊緣”的作品所構筑的真實場景,觸動了我內心深處最敏感的神經:在那些沉默的小人物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建筑之外,文學和電影是我在業(yè)余生活中經常關注的對象,我經常閱讀文學評論和電影評論,它們往往有助于我理解一部作品。在文學、電影、繪畫和建筑之間,有一種“家族相似性”,對文學和電影理論的關注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的寫作。文學和電影以直面現實的方式敘述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建筑師又應該用什么樣的敘事方式來表達我們的“先鋒”意識?表達對真實的社會狀態(tài)的關注,尤其是表達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實驗”電影導演已經為我們展示了“突圍”的可能,我們期待著建筑師的“突圍”,更期待著藝術家整體的合力作用的產生。

編輯推薦

《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職業(yè)角色與自我認同危機:基于文化研究視野的批判性分析》:博士論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當代中國建筑師的職業(yè)角色與自我認同危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