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學記

出版時間:2003-08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作者:三毛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如果你看過《雨季不再業(yè)》、《撒哈拉的故事》,以及《背影》這三個階段的三毛,你必須再看一本屬于“后三毛時期”的《鬧學記》,三毛以最新的文風與對真實生活的見證,向你展現(xiàn)了一個心神治愉的美麗新世界。
讀書和旅行,是我個人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快樂最深的時光,大半都由這兩件事情中得來。

作者簡介

三毛:臺灣著名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慶,浙江省定??h人。本名為陳惠平,1946年改名陳平,筆名“三毛”。1964年進入文化大學哲學系,肄業(yè)后曾留學歐洲,婚后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島并以當?shù)氐纳顬楸尘?,寫出一連串情感真摯的作品。1981年回到臺灣,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專職從事寫作和演講。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48歲。
三毛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平生著作、譯作十分豐富,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哭泣的駱駝》、《我的寶貝》、《鬧學記》、《滾滾紅塵》等散文、小說、劇本更是膾炙人口,在全球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書籍目錄


1 我家老二――三小姐
2 我有話要說
一 鬧學記
1 你從哪里來
2 如果教室像游樂場
3 春天不是讀書天
4 我先走了
二 經(jīng)驗之談
1 老兄,我醒著
2 愛馬落水之夜
……
三 長歌
……
四 導讀
……
五 遺愛
……
六 新天新地
……
后記
三毛一生大事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鬧學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2條)

 
 

  •     很久以前看的一本書,似乎久的都很難確定是否看過。
      曾經(jīng)很疑惑為什么這么多人推崇三毛,于是買了本她的《沙哈拉沙漠》。
      讀完之后,羨慕三毛的生活,以為她的生活就是如同她的文字,淡然卻又有些小女人的情趣。
      直到有天看到三毛的一本書說自己在沙哈拉沙漠中生活的辛苦,才發(fā)現(xiàn)原來幸福有時也是一種苦中作樂。
      《鬧學記》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就是三毛讓人幫她裝修,要求把原木只是倒掉點木刺,然后不加太多加工的裝飾,讓家里有木頭的清新氣味(這也是讓自己確定是否看過這本書的唯一印象)。
      當時有點小小的羨慕,想著將來也這樣裝飾自己的家。
      現(xiàn)在想來別人的風格怎是學的來的。
      三毛的書除卻那些說現(xiàn)實的,只談風月的話,還是可以看一下。
  •     人生這么短,搶命似的活是唯一辦法,我不愿慢吞吞地老死。
       ——三毛
       看完這本書最感動的是三毛對人生的熱愛,對朋友的真誠。無論做什么事,她總是服從自己最真實的感受,無論對任何人,總是先往著真善美的角度去信任人。
       無論與哪個國家的人相處,她總是那么真是自然,她做了很好的表率,讓我們明白達到全世界的友誼的和諧與國家間的政治是沒有關(guān)聯(lián)的,只要我們本著對人性的信任去交友,就能收獲真誠的友誼。(比如和阿雅拉的友誼)
  •     看完了三毛的#鬧學記#,喜歡西雅圖艾琳把教室當成游樂場。喜歡獨自旅行中馬德里亞蘭喚醒三毛的愛情。喜歡加納利小島的那些墓碑和記憶。喜歡她講那些愛情的記憶遍送游人。喜歡墾丁新宅的新氣象。喜歡繆進蘭在序里抱怨老中少三代紙人的說法形容嗜書。喜歡那句你們進了養(yǎng)老院我靠誰呢。
  •     上中學的時候,把三毛所有的作品都讀了,也有逃課讀的。當時語文老師說我中了這個作家的毒了。其實只是慣性讀了一本后就把其他的都讀了好了,當時讀古龍金庸也是這樣的,看連續(xù)劇想全部看完也是一個道理。
      
      好多年沒有翻看她的書。估計以后也不會打開看看。因為現(xiàn)在也生活在異鄉(xiāng),最近時不時想起她的書。
      
      當時不明白的一些地方,現(xiàn)在反而有另一個角度了解:我想三毛當時一定挺想念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她的文筆那么清新流暢,所以就天天寫了。當時的她家庭幸福,身在國外那種亞洲的異國風情讓她很受歡迎,經(jīng)濟上又有菏西撐著,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寫作。她也把那種自由自在的異國生活和喜怒哀樂傳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如果沒有她的文字,我怎么會知道歐洲的大學很便宜,旅行很方便,歐洲人的個性很自由自在,率性而為呢。
      
      以后不會再重讀的原因是現(xiàn)在覺得旅游的再多,異國的經(jīng)歷再多,沒有好好思量和安排自己的需要和方向的生活,仿佛是沒有沉淀的生活,生活不可承受之輕。
      
      
  •     《鬧學記》借回來,擱置了幾天,那時正在忙著看其他書,前天在家里沒事翻開看了一下,就簡單翻看第一頁,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陳家的老二,三毛自稱的“三小姐”,陳爸爸的描述和陳媽媽的怨言在無形中拉近了讀者與三毛之間的距離,生動而形象。
      
      讀三毛的書,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而每次都會被三毛的文字深深吸引,吸引自己的是三毛那種對生活對人對事的真摯情感,沒有多美的文字,只有樸實平淡的語言,娓娓道來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所想。
      
      《鬧學記》寫在荷西去了天堂之后三毛的生活,先是回臺灣獨自居住,后又去美國求學讀書,再后去加那利群島賣房,之后又回臺灣父母身旁陪伴父母以盡孝道,在三毛看來表達對父母的愛不僅僅是口頭說愛,而且還要行動,三毛的行動就是回臺灣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三毛情感太豐富太細膩了,陳爸爸在《我家老二—三小姐》中描述了三毛在家中的地位,家人親人對其著作的不關(guān)注以及對其細膩情感的有時忽略,比如三毛的侄女不知道三毛的老公是外國人,比如三毛的媽媽只會讓三毛早點睡覺而無法安慰三毛細膩的情感心情;有這樣的女兒父母很頭疼,需要耐心、愛與包容,完全無條件的愛來陪伴她一生的成長。
      
      《鬧學記》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引人入勝,特別是看到三毛從美國飛往加那利群島,從到加那利群島下機場一群朋友迎接三毛到售房,再到低價賣掉房子之后三毛把所有東西贈送朋友們,只抱著一顆“相當于死了”的心,沒有留念的把屬于三毛和荷西的東西全部送人,欽佩三毛的豁達,也敬佩三毛父母對她無私的愛與包容;在到三毛無意間看到荷西的潛水裝置,那一霎那間的沖擊感,頓時我淚如雨下,不自覺的哭了,多么慘痛的經(jīng)歷,加那利群島那個家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一種回憶一種對自身的折磨,三毛低階出售了,家里的擺設(shè)、衣服、飾品統(tǒng)統(tǒng)送人了,這何嘗不是一種對自己的解放呢?!三毛在把鑰匙交給買主夫婦之前,那種把家里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jié)都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潔凈如鏡,那是一種怎樣偉大而真摯的愛??!
      
      三毛回國了,沒再婚再嫁,仿佛夢一場,但三毛的文風與之前的《撒哈拉大沙漠》有很大不同,之前《撒哈拉大沙漠》那種生活歡快的調(diào)子在《鬧學記》中不復重現(xiàn),即使在《鬧學記》中三毛依舊很熱愛生活與生命,熱愛著裝飾著家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jié),但是三毛的心底的色調(diào)是暗色系的,“死”常常被她掛在了口上,住在了心上。
      
      三毛的文字打動人心,是文字背后的情感動人心弦!
  •     曾經(jīng)多麼喜歡其中天朗氣清的超越和歡喜?,F(xiàn)在感受的都是她把背影里生命的悲痛,雨季不再來里的少女的寂寞,用朋友,旅行,新家,教學,演講,讀書填滿堵住的嘗試。她要向自己和世人求證一個堅韌豁朗的自己,但她畢竟不是。荷西帶來了她生命的平衡,充盈了她的生命力,心中豪爽氣概使她放肆任性地感受撒哈拉大地,她有了一雙向外注視的眼睛,看見了軍曹,啞奴,姑卡,沙伊達。她安放下了自己不安的靈魂。荷西的離開則帶走了這個她,她又成了自己,那個雨季里的少女。但我們寵愛她,一個真誠善良敏銳勇敢,無數(shù)次感動我們的三毛,一個藏起自己心靈的苦悲,始終努力為人間帶來正能量的三毛,一個多愁善感認真執(zhí)念的三毛。
      生活繼續(xù)下去不過是欺人與自欺,死亡是最大的真實。我并不特別嘆惋她的離開,就如同我平靜地流淚,直視伍爾芙沉入湖底。
  •     之前讀過了三毛的幾部作品,書名不大確定了,大概是《溫柔的夜》,《撒哈拉的故事》。
      
      那時候,書中的三毛給我的感覺是愉悅的、溫暖的,因為她本性好像就沒參雜著悲傷。
      自己跟隨著她的文字,展開想象,就一起去看世界的精彩,人性的美麗,感受心與心間的溫暖。
      那時候,書中仍有著她與荷西的溫情,有著許多感人或感動的地方。
      
      
      
      隔了不長不短的時間,最近又重新看起三毛的作品。
      一方面因為喜歡的女孩喜歡三毛,另一方面,遭到拒絕后想找點書籍給自己一點撫慰。
      
      和《萬水千山走遍》一樣,看書名原以為會是一本更輕松,更愉快的書,便就讀了起來。
      可都在讀后才發(fā)現(xiàn)都是荷西仙逝后所作,讀起來的感覺就是無處出現(xiàn)“悲傷”兩字,卻處處透出悲傷。
      有人可能會覺得求學過程那部分,還是挺快樂的阿。
      可能是吧。
      但我在文字間,沒有感動一種生機勃勃的愉悅。
      反而有著一種年老回首往事,一種淡然的滄桑感。
      三毛的悲傷給我的感覺很特別,是隱蔽的,是已融于血肉里的,是不可排解的。
      這不可排解的疼痛讓人覺得壓抑,宛如巨石壓在胸口。
      
      
      當然,這些感覺可能與自己的心境不無關(guān)系吧。
      
      
      一種天性的愉悅與坦蕩與荷西后融于血肉的悲傷,奇特地融于三毛一身,但這對矛盾并沒有產(chǎn)生違和感,反而令三毛的形象更逼真,也更令人心酸。
      
      
      
      
      
      1.三毛崇敬愛情。但是,張景然指出,三毛雖然被“情”的旋渦所擾,但絕不是為情所困。
      2.把三毛的死解釋成自殺是對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對她人格的污辱。
      
      ---百度百科
      
      
      這兩種說法,我都不贊同。起碼我認識三毛,雖然是書中的,但我認為三毛為情而死,絕對是合情合理的。
      荷西更去世時,三毛就有過玩命的行為。
      隨著年月的流逝,悲傷的無所排解,為情而死大概也是一種可理解的行為吧。
      況且,我認為,為情而自殺是一種感性行為,是一種短時間的狀態(tài)。
      假若用日常的理性常理來分析,我覺得這是不對的。
      
      
      另外,自殺難道就是對人格的污辱嗎?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沒到傷心處。
      自殺,又何不是一樣?
      假若發(fā)現(xiàn)生無可戀,那為何要茍且殘存呢?
      
      
      
      Ps:讀的過程中,三毛給我的感覺超像白羊座,百度一下后,竟然猜對了,巧合巧合阿>_<
      
      
      我這一受情傷的SB,對三毛了解不多,僅說出自己的說法和感覺。
      
      求噴,求指導?。?!
      
      
      
      
      
      
  •     若除去《紅樓夢》,三毛的《鬧學記》該是我讀過的第一本小說。
      
      本意沒有要替這本書寫什么感言之類,只是近來看完其他書寫了,就想著把它也補全。
      
      《鬧學記》是三毛的自傳,鬧學,顧名思義自然是她讀書那會子的趣事。間隔經(jīng)年,只記得部分內(nèi)容。小時候如何學東西半途而廢,與我小時候如出一轍。她在外留學的故事,那時讀來也是嘆為觀止的。三毛人脾氣好,每回搬家都是書,有慷慨大度就把它們都送了人,這也是我最為欣賞的。鬧學期間也遇過形形色色的男子,卻對荷西情有獨鐘。
      
      
      我對此書縱然偏愛,也只能是喻之于懷,文字的表述只顯得感情的淺顯。有句老話不是說嗎,甜言蜜語大多說給不相干的人聽。
  •     《鬧學記》
      
       給女兒繼續(xù)讀三毛,這個版本我不是很喜歡,一共五冊,都是兩本和在一起的,《夢里花落知多少》里面的文章我和女兒都不是很喜歡,躲在后面的《鬧學記》卻很吸引人。以前總聽人說什么什么書自己看過了多少遍,我卻沒有什么感覺,因為我讀過的書很少會再拿起來看,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有一年七二九發(fā)大水,我家是平房,所有的書都打包了放在了高處,還有很多送到了同學家。手里實在是沒有書了,只好拿舊書重讀。過了這么多年很多書的影子都模糊了、朦朧了,但是那種第一次會面時的感覺是不會改變的,好書就是好書,永遠吸引著你,就是一生也不會再看,我也要把她留在我的身邊,放到我伸手可及,一眼就可以看到的地方,看一眼就可以是一次重逢,摸一下就回想起當年相遇時的激動。但是除非要引用什么,我還是很少重讀,因為總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新書,排隊等待著我,喜新厭舊可是人的本能。不過為了女兒,我終于有了一個重讀的借口,晚上臨睡前,我們一起欣賞三毛的故事,逗得孩子一次一次笑出了聲。
      
       想當年讀三毛時我才二十左右歲,轉(zhuǎn)眼十多年過去了,我也再一次和三毛相遇,雖然感覺未變,故事卻全都變成了新的,有些書真的要重讀了。
      
      
  •     看到和亞蘭的相遇時,心里總有個聲音在說“對,對,是這種感覺”,單獨旅行久了,各種人都見過一些,可是亞蘭不一樣,多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是屬于靈魂里面的。我覺得亞蘭是基督耶穌給陳姑娘的禮物,可是,她對荷西的愛矛盾著她,她害怕去面對這場新的愛情和生命。只有延續(xù)她讀書和旅行的人生,沒有了荷西,生活中就斷然沒有了愛情。正像她說的讀書和旅行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快樂最深是從它們中得來,而又夾雜著一種說不明白的疼痛……
  •      看完這本鬧學記,心里滿是快樂,淡淡的快樂,不能言語的快樂!
      
      真的很喜歡你,喜歡你那豪放大度的性格,喜歡你對任何事情都抱著認真玩的那種認真。
      
      
      三毛你的文字總是能影響我的心情,讓我喜也讓我悲。
  •     無意間聽朋友提起三毛,最近看的都是些比較嚴肅的書籍,就從網(wǎng)上稀里糊涂的下了個三毛全集來看,權(quán)當是放松吧。好家伙,txt文檔居然有2.4m這么大,悲慘世界也就2m大嘛。不管了,先看。第一篇就把我吸引到了。興奮的對朋友說,年少的時候不懂欣賞,現(xiàn)在很被這本書感動。這些天一口氣看下來,看到百分之四十這么多了。吸口氣,收收心,該交作業(yè)了。這次書評就分幾次寫吧,實在是太長了,都有些審美疲勞了。   先談談內(nèi)容,有在加里納利島上的生活記錄,有關(guān)于在美國讀書的,有關(guān)于童年記憶的,有關(guān)于荷西死后回臺灣生活的?! ? 三毛的文章給我的總的感覺是生動、自然、真誠、不掩飾,一顆成熟的赤子之心在寫作。如同三毛自己說的,她是在玩,是在享受生命的同時,享受記錄自己生命的快樂。驚異于她同每個人都那樣好,有那樣多的朋友。其實想通了也很簡單,自然。她猶如孩童一般對她人熱忱,天真爛漫,對別人不設(shè)防,別人也就容易對她敞開心扉。兩個詞可以很好的形容她,和諧、融洽。生活在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活在社會,是社會的一份子。就像一束美麗的花,開在哪里都是美麗的存在。寫的都是自己生活中極平凡的小事,生活起居,家長里短,很平凡??蛇€是能吸引這么多讀者,能打動那樣多的人。我們不是追星族,不是對她的隱私好奇。只是就像欣賞秀麗的自然風光一樣,我們在欣賞人生的美。生活本來就可以很詩情畫意。同樣的景色,在常人筆下,可能會畫得很丑陋,在大師的畫卷上就可以美輪美奐。無他,生活也是一種藝術(shù)。沒有藝術(shù)化的手段,就不能把生活的美呈現(xiàn)出來。這種藝術(shù)化的手段不會很復雜,不會很高深。有愛就可以了。對自然的愛,對親人的愛,對社會的愛,對自己的愛。佛家的真諦還不也就是愛嗎?沒有博愛,如何普度眾生呢?! ? 是凡塵俗事,是無窮的欲望迷蒙了我們的雙眼。當下社會對富裕的定義是擁有的多,沒智慧的人讓擁有變成負累,富裕了,你幸福嗎?放下,放松,簡單,越簡單就越快樂。這是傻傻的理論,有多少人可以相信,有多少人相信了會去踐行,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 高明的不是三毛的寫作,每一個隨著她喜怒哀樂的人不僅是被她感動,也是在找尋迷失的自我。三毛留給后人的不在于他的文學價值,在于人文價值,為什么活著?活著為什么?怎樣去活?你知道嗎?活了這么多年,我還是渾渾噩噩。愿心里被點亮的微光照亮我生活的路。
  •     看了《鬧學記》,感覺很羨慕她的生活,想怎樣就怎樣。在學校的那段日子里,課堂上輕松的氛圍,令人羨慕!還有他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感覺她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真想向她一樣生活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想到了《我的快樂天堂>......
  •     除掉三毛的小說、劇本、歌詞,她的全集幾乎就是個人自傳?!遏[學記》屬于三毛的后期,是荷西死后的好幾年,她又游歷了一些歐美國家,然后終又回到臺灣的故事。《雨季不再來》比較青澀,《撒哈拉的故事》浪漫,但是遙遠?!遏[》則完全洗盡鉛華,一枝筆完全勾勒事實,還原出一份文藝女青年的純粹。
      
      大學里和朋友談論起三毛,大家多多少少都是向往她那樣的生活的。所謂的向往,卻不敢于追尋她的足跡。大多數(shù)人選擇本分,選擇平凡,選擇低風險,選擇忍辱妥協(xié),想著“恩,或許那樣更好,可是我有幾年可以揮霍,還是安安分分找個工作吧”。
      
      李敖曾經(jīng)批評過三毛,他說:“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這個框框就是她那個一再重復的愛情故事,其中有她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鄉(xiāng)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國際路線和白開水式的泛濫感情”。面對現(xiàn)實,世人對于理想主義總是望而卻步的,他們眼中的文藝女青年:愛幻想、主觀、責任感缺失,不靠譜,如果不寫書就產(chǎn)生不了 GDP。。。
      
      可是呢,批評過三毛的李敖是個什么角色?
      答:也是個寫書的,當年對岸“大選”時獨立參選,當然了也就是玩一票??刹皇敲?,李敖自己也是個百無一用的書生,寫出來的東西被禁,甚至被他們的party關(guān)進去。大叔啊,原來你也是個文青啊,你兜出過自己的框框么?沒有吧?
      
      所以啊,文青又怎么樣呢?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永遠發(fā)不了大財,登不上月球,當不了總統(tǒng),甚至世博會場館都擠不進去??墒悄兀覀冞€是有我們最初的夢想啊,為什么要對現(xiàn)實妥協(xié)而不遵循自己的心呢。失敗難受了我們可以哭一場,有穩(wěn)定的家人和伴侶可以依靠。真實而堅韌地活著。這才是這個世界最堅強,最溫暖的所在。
      
  •     天
      氣驟冷,如像要冰凍一切,不留生機.于是,葉子開始發(fā)黃,凋落,飄然間,靜靜地躺在了地上,至此,心中卻萌生了“歸根”之感。我無從得知那葉對樹曾經(jīng)是否有過留戀,但當我讀到一個人的文章是,才明白,什么是刻骨銘心情感,帶有幾絲愁緒,也會有歡樂和悲哀,但卻在那看似微小的文學中,被無限的擴展開來。這個人,我依然沒有太為深刻的了解,但卻已經(jīng)知道,她所浸染人的是矜持?!叭币粋€從小就熟悉的名字,至今我才有了了解,是不是太晚了?也許她會說,“還不算晚!”吧。
      看過很多寫離別的文章,自己也經(jīng)歷過與同學的離別,朋友的離別,但卻未曾有能讓我感動的,而我自身,也無從寫出那份真摯的情感,有時,我會懷疑那份情感是否真實的存在?但,當我讀完三毛的《鬧學記》后,卻好像那一幕真正發(fā)生在眼前一樣,有淚水想奪眶而出,卻又收了回去。這使我更加疑惑,到底是什么打動了我?也許這就是一種貼心的情感,并非滾燙的無從下口,而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覺間滲入了一句又一句臺詞,沒有事先預訂好,因此總能和諧的與情感融入,而臺詞本身,就好像一個人置身荒蕪之中,有幾絲恐懼,有幾絲孤獨。當漸漸地,一個個歡躍的人物充斥進來后,那臺詞所描述的一切沒有了,而更讓人有些后怕,怕那現(xiàn)實存在的一切會消失,怕那不知某一天的告別,不會再有“再見”聲。因為這個告別叫做永遠,終于,該來的總會來,人們不可能在一個地方永遠止步,因此,那臺詞又重現(xiàn),讓人們倍加珍惜那種“失去”前的最后一瞬間。人們往往不會在意那已逝去的,因為總知道會有明天,陽光依然存在,但最美的,也許就是那日落殘陽的瞬間,我想也許這就叫做矜持。留戀是會有的,但總該將過往拋棄,看著三毛將自己在西班牙的房子賣掉,沒有留下什么留作紀念,因為她明白,自己所要的是新的開始,為何又總讓這國王羈絆呢?
      生命為什么而存在,有時覺得并非是為了自己,而更多的是為了在過去留下生命之張力的印記,卻又否定這些。有時這種矜持,就像一種逃避,躲著的是自己的靈魂,但若是真理面前人的一生變得不能承受之輕時,那種為自己編織的繭又何嘗不是最安全的呢?于是,在她的文章中,總能流露著這樣一個繭中的三毛,面對世界近乎透明,為的是讓他人來解剖她的內(nèi)心感受,共鳴。于是就變得如此真實,每個人從中都會看到某一時代的自己,是在哭泣,多頁的是感傷,那快樂,也許就失去它原有的意義了。
      《紅塵滾滾》后,三毛真真正正的告別了,我想,這也許正是她,自身對于紅塵做出的最后一次告別,永遠也不會再說“再見”了。也許她的選擇是錯的,但生命若是在它的價值上已得到極致的展現(xiàn)之時,也許她所思考的,再也不能駕馭在她的身體上,自己也不能用言語去表達自身的情感時,激憤的付出行動,也許這就是她的最后,也是最明智的選擇。
      有幾分像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有幾分像米蘭?昆德拉筆下的卡列寧,也有幾分像歐?亨利筆下的麥琪。他們都放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換來了精神上的自由,現(xiàn)實的解脫,或更具體的,是一份愛,那三毛,又換取的是什么呢?
      
      
  •     時光無情,來去匆匆___不可以傷感呀,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即使千里搭長棚。    這已是永恒,再來不來,重要嗎?    其實每一個人,自從強迫出生開始都是孤獨的長跑者。無論身邊有沒有人扶持,這條“活下去”的長路仍得依靠自己的耐力在進行。有時我們感到辛酸遭受挫折,眼看人生艱難,實在苦撐著在繼續(xù),可是即使如此,難道能夠就此放棄嗎?有許多人,雖然一生成不了名副其實的運動員,可是那份對于生活的堅持,就是勇者的行為。    我們透過《異鄉(xiāng)人》這么一個人物(莫梭),可能看見某些自己也常有的性格,那就是:許多人___包括我們自己,常常生活在無意識的生活習慣中而至麻木。    我迎著朝陽在大海的面前,對自己說:如果時光不能倒流,就讓這一切,隨風而去吧?!   ∠饺氐囊皇自姡笠馐沁@樣的:你不必跟我說再見,再見的時候,我已不是當年的我了?!     √貏e提一下:三毛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島上的房子出售了,那個曾經(jīng)為之魂牽夢縈的美屋,還有那份糾纏來又糾纏去的心,突然舒暢得如同微風吹過的秋天。當她吹著口哨在黑暗的沙灘上踏浪,想著,下一步,要丟棄的,該是什么東西和心情呢?
  •     讀書和旅行,是我個人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快樂最深的時光,大半都由這兩件事情中得來。
      
      陳爸爸說:“我這樣期望你們學音樂,是一種準備,當你們長大的時候,必然會遇到挫折,而音樂可以化解悲傷”
      
      ---------------------------
      這兩句,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了。
  •     這是我認真讀的第一本三毛的書
      很小的時候看過 我的寶貝
      可惜那時太小
      那本書 就漸漸地被我淡忘了
      就是這一個版本
      初一時 語文老師要求我們讀三毛的書
      媽媽就拿了幾本 我隨便挑了——鬧學記
      真的很好看
      從此 就那樣愛上了三毛
      我看的三毛的書 都是這個版本的
      這種書 破破爛爛的 甚至還有錯別字
      但是這才像是三毛的書吧
      
  •     im echos fan from high school i can say that her books change my life.
      from that time on im following her sterp even went to the adult school just want to get some similar experience from 鬧學記
       i like her style making simple experience to eternity
      
  •     就在抓緊那每天點點滴滴的上下班時間,我用手機讀完了這本《鬧學記》。
      
      身處地鐵車廂中快令人窒息的環(huán)境中,三毛所寫的艾琳老師、璜和米可、賴老師一家等卻為我?guī)砹艘幌瘺鲲L。對快樂的描述、對離別的描述、對留戀的描述、對一切一切各種心情的描述無形中驅(qū)趕了我心中的煩躁,沙丁魚罐頭似的車廂所帶給我的煩躁!
      
      三毛所描述的在海外求學、生活、旅行的時光恰恰是我最最最向往的,是我曾一度即將近在咫尺的未來生活:艾琳老師的課堂、鄰里街坊之間單純樸實的感情....
      
      可以說,這是一本能讓我看時心情最happy的書了,喚起了隱藏在我心中的那個三毛~
  •      我的家鄉(xiāng)有個在那時看起來很好的新華書店,是我最愛的地方.而我最愛的那節(jié)書柜,就是放著滿滿一層都是這種版本的嫩黃到葉綠顏色的三毛系列,直到今天我偏執(zhí)的認為只看這種版本,仿佛可以從中觸摸到一點什么一樣,那點什么可能就是我最初的夢想.
  •     我郵給你的是這個版本。
      我有在書中涂涂畫畫然后郵給你。
      這本書,我可以背下來。
      “我去美國等春天~”——三毛最讓我驚艷的語句。
      那天我給你信息,我說,我們現(xiàn)在就是這樣哦。
      下課喝著咖啡,一幫人站在走廊聊天,吃著可愛的點心,水果。
      心情很好,只是想你。
      如果你能來,坐我身旁,我們一起聊天,開小差,逃課,翻雜志,說誰的壞話,該有多好。
      跟你一起,我想拽英文,想逛街,想敗家,想一部部電影連著看,然后喝著東西吐露著心中的不滿。
      可是你不在。
      你在最遠的南方。
      
      
      如果可以,我們一起在做同學,一起上課,好不好?
  •     那個時候大約是小學三四年級,這本書是表哥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看過之后覺得三毛的生活真的好神奇,從此之后就愛上了這個女人……
  •     一直很喜歡三毛,但是我第一次看到三毛的故事,我看的書都是她后期的作品.還是那么喜歡她的真,無須騙任何人.
  •      第一次接觸三毛的書,便是這本。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打心底里愛上了這個鮮活的靈魂以及她靈動的文字。
       羨慕,向往,熱愛,沉醉……想象著有那么一個溫柔的早晨,我毅然決然地如三毛般奔向遙遠的他方。
       生命中的另一份深刻體驗,你我值得擁有。
  •   甚至世博會場館都擠不進去。。。??吹奈铱鞙I奔加奪門而出。
    想想我每次都只能撿別人不要的東西。短途旅行的火車我只能買到臥鋪票,三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我只能買到硬座票,有時候運氣再背點就只剩無座了。但凡是人人都想要的我絕對要不了,除非付出非人的努力,比如高三的拼命學習。
  •   人品是守恒的 加油啊
  •   文青又如何呢,生活平凡難道做夢也是奢侈?
  •   回ls,我沒有否定夢啊。。。
  •   很遙遠
  •   第一本三毛的書是《稻草人手記》
  •   我是說這本書是我擁有的第一本三毛的書 呵呵(*^__^*) ~~~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