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新文 頁數:227
內容概要
記得在2011年的2月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全國的網友在線交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幸福的標準是什么”。聯想到近年來溫家寶總理在多個場合曾經強調過這樣的觀點,即“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從人類的終極夢想變成掛在各級政府的施政綱領之時,“幸福,,顯得很神圣,也有些沉重。正如我國著名的政治學者俞可平所言:“全球化時代,政府的責任清單中增加了‘幸福’這一醒目的字眼?!薄 牟煌膶用鎭砝斫猓瑢π腋5慕缍ㄗ匀挥胁煌暮x。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而每個人都從自身的角度去定義何謂幸福。因為從這種意義上而言,幸福既具有主觀上的感覺,也有客觀上的認識。不過即便如此,人們心目中對于“幸?!钡姆戳x詞肯定包含了類似“貧窮”這樣的術語。因為“貧窮”既有物質上的匱乏,也有權利上的不足之意。《相思湖管理論叢: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與我國農村扶貧》的目的并不是討論“幸?!边@樣一個具有多重內涵的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術語,而是從“貧窮”這一概念出發(fā),討論如何使貧困者獲得接近幸福的社會途徑或者說政策機制。 社會政策的概念來自西歐。隨著19世紀中葉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問題,尤其是貧困問題在英、法、德等國尖銳地表現出來,旨在矯正由貧困而引發(fā)社會問題的公共機制,即社會政策由此發(fā)端。隨后在其他地區(qū)的資本主義國家內,社會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機制也開始逐步建立起來。但是無論在社會福利長期發(fā)展的歐洲,還是在廣泛利用商業(yè)保險的北美,社會政策以及與該概念緊密相關的社會保障體系都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可以說,社會政策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更新的領域,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理論與實踐就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一政策的核心理論是將社會政策看成是生產力的一個要素,是一種社會投資行為?! ξ覈r村扶貧途徑的關注是我在上海交通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興趣,而2008年碰巧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西部農村扶貧與社會政策研究(08BSH030)。在這之前,我又主持了廣西民族大學2006年的重大社科基金項目:廣西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研究??梢哉f,社會保障、失地農民、農村扶貧等相關概念一直屬于我這幾年在教學和科研道路上努力追尋的幾個關鍵詞,《相思湖管理論叢: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與我國農村扶貧》的出版算是對我這幾年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階段性回顧。 從“貧困”這一與“幸?!毕鄬Ω拍畹谋容^意義來看,社會政策的嵌入途徑既可以作為政府的公共治理活動,也可以作為社會自我運行的機制。對我國廣大的貧困農村而言,貧困的內涵體現出層次性的疊進之意,表現出物質的匱乏、政治的弱勢、參與機會的喪失、社會資本的缺乏以及人生價值的淡漠。這是社會政策視角下對貧困內涵的解釋,但是傳統的社會政策是以問題為導向的補缺型公共治理,而發(fā)展的內涵與意義凸顯不足。此外,我國的農村扶貧是以經濟政策為主的政府治理行為,如西部大開發(fā)、產業(yè)轉移等方式,其關注的是效率和收入的增長,這完全可以用線性的數字,如GDP增速、脫困人口數量等來表達的。相比而言,今天處于重建中的農村社會保障政策卻又具有滯后性,與經濟政策的不均衡地位影響了反貧困的效應。發(fā)展型社會政策關注的是貧困者的發(fā)展和公平,按照我國部分學者的觀點,扶貧的指數不僅涉及經濟生活質量,還涉及政治生活質量、文化生活質量、社會生活質量、生存環(huán)境質量等,最重要的是用社會質量來反映減貧的成效。發(fā)展型社會政策重點體現了貧困者在生計上的發(fā)展權利,此即《相思湖管理論叢: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與我國農村扶貧》力圖闡明的核心。
作者簡介
張新文,男,1971年8月出生,湖南慈利人。1994年湖南師范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在湘西從事教學工作多年。2003年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2010年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參加工作以來,主持包括國家社科、廣西社科等科研課題項目5項,并先后在《公共管理學報》、《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30多篇,有7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社會政策。現為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從事公共管理類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jié) 研究目的及文獻回顧一、問題的提出及本研究的目標二、文獻綜述第二節(jié) 研究意義與研究方法一、研究意義二、研究方法第三節(jié) 研究框架與研究思路第二章 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理念:從問題導向到發(fā)展導向第一節(jié) 社會政策的內涵、類型及其與其他公共政策的關系一、社會政策的內涵及其傳統類型二、社會政策和公共政策的聯系與區(qū)別三、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的關系:以反貧困框架為分析基礎第二節(jié) 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興起的背景、特征及運行模式一、發(fā)展型社會政策興起的背景及其理念二、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基本特征及運行模式第三節(jié) 農村扶貧與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聯系一、反貧困的價值考量:問題導向還是發(fā)展導向二、我國農村傳統社會政策的基本框架及其存在的問題三、發(fā)展型社會政策在反貧困中的功能:生計的支持、保護與發(fā)展本章小結第三章 貧困、農村扶貧模式與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現狀第一節(jié) 貧困的基本內涵與農村貧困的形成機理一、貧困內涵的多維視角二、貧困致因的機理:社會政策視角的分析第二節(jié)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扶貧的基本模式一、我國農村扶貧的進程與扶貧體系、扶貧模式二、發(fā)展背景下我國農村貧困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三、我國農村扶貧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分析第三節(jié) 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現狀:以西部為例一、西部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的省際差異:基于泰爾指數的分析二、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特征:扶貧策略的“趨中”本章小結第四章 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其在我國扶貧的可行性第一節(jié) 西方社會政策價值與實踐的轉型:對我國具有借鑒性的視野框架一、社會政策在福利國家的價值演變二、當代福利國家社會政策的轉型三、反貧困社會政策的國際經驗:從“反社會排斥”到“資產建設……第五章 發(fā)展型社會政策嵌入我國農村扶貧的基本路徑第六章 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本章小結 對社會問題的治理是社會政策出場的序幕。社會政策是促使社會問題產生變化的過程,對于社會發(fā)展而言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在國家看來,傳統意義上的社會政策是被用來解決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民生問題,因而被看成是為經濟發(fā)展“收拾殘局”的工具,即經濟政策的附屬品。然而由于其再分配功能是將資源從生產性領域轉向非生產性領域,因而會減少生產性投資,對經濟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那些經濟不景氣的高福利國家常常受到這樣的責難:社會開支膨脹拖垮經濟。①對此,一個普遍性的國際共識正逐步形成:這是一種對社會政策的偏見認識?,F在人們逐漸意識到,在國家和地區(qū)發(fā)展的經濟戰(zhàn)略上,社會政策不是彌補性的存在,或者說是輔助性的,它本身就具備產出性的投資效應。本章的結論認為,對于我國農村的貧困者而言,現有的以增加生產性收入為脫貧目標的經濟政策忽視了幫助他們如何融入經濟與社會聯系的概念,而政府一直傾力的收入轉移支付也在一定程度上只強調給貧困者提供生活條件,而忽視了如何幫助發(fā)展自身的能力。比較其他類型的社會政策而言,發(fā)展型社會政策更提倡在社會融合、反社會排斥、基本需要的滿足等方面與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相同步?! ?0世紀90年代,許多政府發(fā)展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發(fā)展機構認為,過去幾十年,發(fā)展中國家在消除貧困和發(fā)展農村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績是有限的。在回顧他們的發(fā)展策略和總結經驗基礎上,提出一條尤其是針對解決關于農村貧困、性別和環(huán)境等主題的生計途徑。這些發(fā)展機構的生計理念來自Chamhers和Conway(1992)的可持續(xù)生計定義:“生計是由生活所需的能力、資產(包括儲備物、資源)、要求權、享有權和活動組成。當人們能應對風險和沖擊,并從中恢復、維持和增加資產,保持和提高能力,并且為下一代生存提供機會,那么,該生計就具有可持續(xù)性?!雹谙啾容^而言,發(fā)展型社會政策對農村生計的支持、保護以及生計的發(fā)展框架具有傳統社會政策所不具備的“發(fā)展”這一維度,其強調的理念嵌入在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同等重要的基礎之上。對于我國農村的扶貧戰(zhàn)略而言,運用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理念已是必要之舉。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