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道教音樂考

出版時間:2007-5  出版社: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文藝出版社  作者:朱瑞云  頁數(shù):358  

內(nèi)容概要

  揚州道教音樂考,主要取材于揚州道教圣廟城隍廟《清吹笛譜·十番鼓》。樂譜系明代宮廷音樂。崇禎年間,揚州道人從宮廷內(nèi)苑里抄來后就在廟宇中世代傳承。廟規(guī)約束:其曲不得外傳,俗樂也不得進入。其音樂演奏有著其他獨特的配器和風格?!稉P州道教音樂考》作者于1957年整理印發(fā)了其中的一部分(主旋律),近幾年來,又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整理和考證,《揚州道教音樂考》尋根求源,同時闡述了揚州道教音樂的曲式結(jié)構(gòu)、句法、旋法、配器法、演奏風格等藝術(shù)特色。

作者簡介

  朱瑞云,1929年4月生,山東博興縣人。1944年6月在耀南中學參加工作。1945年2月至1946年在渤海軍區(qū)教導(dǎo)營學生連學習。1946年至1949年3月在渤海軍區(qū)耀南劇團工作。1949年3月至1950年,在華東軍大文工團工作。1950年入上海音樂學院學習。1954年至1974年先后在江蘇戲劇學校(院)任教、銅山縣大許農(nóng)業(yè)中學任校長、揚州市第二中學(現(xiàn)揚州市教育學院附中)任副校長。曾為歌劇《排筏號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二十四橋明月夜》、《軍營的春天》、《唱支山歌慶回歸》(李冰作詞)、《揚州老年大學校歌》(劉立人作詞)譜曲。主要論著:《柳琴戲、四平調(diào)、徐州琴書音樂介紹》、《揚州道教音樂(宮廷音樂)考》、《柳琴戲音樂的繼承和發(fā)展》、《宮廷音樂的活化石--論揚州道教音樂的源和流》等。

書籍目錄

揚州道教音樂考序序引言第一章?lián)P州道教音樂沿革考第二章?lián)P州道教音樂科儀考第三章?lián)P州道教音樂體制考第四章?lián)P州道教音樂藝術(shù)特色附:羽士說仙樂后記揚州道教音樂曲譜齊奏曲集賀圣朝(小令)朝天子(小令)柳腰景(風擺荷葉)奠真章(小令)青天歌(小令)柳青娘(花信風)萬年歡(小令)小開門(小令)醉仙喜(古譜一)醉仙喜(古譜二)醉仙喜(古譜三)玉芙蓉(古譜)醉仙喜(時譜一)醉仙喜(時譜二)醉仙喜(時譜三)玉芙蓉(時譜)山坡羊(小令)雁兒落(小令)花柳分春(蝶穿花)(一)花柳分春(蝶穿花)(二)花柳分春(蝶穿花)(三)快活三(一)快活三(二)滿州偷詩(自由板)清江引(十番鼓·蒲鼓套數(shù))蘆林宦門子弟(五字調(diào))慢三咚罵玉郎(十番鼓·蒲鼓套數(shù))罵玉郎(一)中三咚罵玉郎(二)罵玉郎(三)下三咚錦衣香(十番鼓·蒲鼓套數(shù))錦衣香(一)斗鵪鶉(二)錦上花(小令)小十二月(禹步曲)金字經(jīng)(禹步曲)上山虎(禹步曲)下山虎(禹步曲)鵝郎兒(小令)楚秋江(小令)耍孩兒(小令)折桂令(小令)步步嬌(小令)垂絲調(diào)(小令)江水令(小令)哭皇天(小令)紫花兒(正套)紫花兒(一)紫花兒(二)紫花兒(三)紫花兒(四)哪吒令(正套)哪吒令(一)哪吒令(二)哪吒令(三)哪吒令(四)寄生草(令套)寄生草(一)小哪吒令(二)南呂傍妝臺(正套)南呂傍妝臺(一)南呂傍妝臺(二)南呂傍妝臺(三)南呂傍妝臺(四)南呂傍妝臺(五)勸金杯(正套)勸金杯(一)勸金杯(二)勸金杯(三)勸金杯(四)景亭樂(正套)景亭樂(一)景亭樂(二)景亭樂(三)到春來(正套)八仙八板(正套)老八板(小令)勸金杯(小令)小開門(三)(小令)朝天子(二)(小令)萬年歡(二)(小令)簫華吟(蒲鼓套數(shù))青天歌采荼歌大月兒游醉仙喜(正套)到春來(二)(小令)古傳四合如意(蒲鼓正套)雁兒落(小令)傍妝臺(正套)工尺上(一)(小令)工尺上(二)(小令)哪吒令(一)(小令)紫陽調(diào)(小令)靖邊令(軍陣樂)……揚州民間音樂

章節(jié)摘錄

  “道者,道術(shù)也。因道術(shù)之不同,而有太平道、五斗米道、帛家道、李氏道等。佛法之人中國當時人視之,直不過此諸道之一耳。齊顏歡《夷夏論》引《玄妙內(nèi)篇》。稱之為佛道。按道術(shù)又稱法術(shù),故佛道又稱佛法;而中國本有諸道,則統(tǒng)稱之為道法焉。又道法佛法,亦稱道教佛教。蓋總括此中國本有之諸道術(shù)者,謂之道教。于是金丹、仙藥、黃白、玄素、吐納、導(dǎo)引、禁咒,符箓之術(shù),靡不統(tǒng)屬焉。其雜而多端也宜矣。始則頗乏條貫,至南北朝稍仿佛教而改變之,然后蔚然為中國三大教之一?!雹凇 〉澜淌怯跂|漢順帝漢安元(142)年,由縣令出身的張道陵倡導(dǎo)于鶴鳴山。因凡人道者,須出五斗米作為教派經(jīng)費來源,故稱謂“五斗米道”。此為道教定型化之始。因道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故又名“天師道”。東漢末年,有張角的“太平道”和張魯?shù)摹拔宥访椎馈?,一時成了農(nóng)民起義的旗幟。東晉建武元(317)年,葛洪撰《抱樸子·內(nèi)篇》,整理并闡述前流傳的神仙方術(shù)理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nèi)容。南北朝,北魏太武帝(424)時,嵩山道士寇謙之改革天師道,制定《樂音誦誡新法》,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大同)建立天師道場,稱“新天師道”。此為道教“樂章法”之初制。南方蘆山道士陸修靜整理《三洞經(jīng)書》,編著《齋戒儀范》,道教齋醮因此完善。在北方,金大定七(1167)年,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牟平縣)創(chuàng)立全真教派。之后,道教正式分為正一(乙)、全真兩大教派。明洪武中期,革去前代天師稱號,止稱正一真人。歷明、清,其道主(住持)均世襲正一真人稱號?! 〉澜虃魅藫P州,大體與道教的產(chǎn)生屬同步,先有少數(shù)教徒,后來逐漸設(shè)立道場(宮、觀、廟、閣、院等)o有道士事跡的記載,最早見于劉向所著《例仙傳》,其中記有:“廣陵朱璜,因病到睢山(河南睢縣),遇道士院邱,替他治好病,朱璜拜阮邱為師,與其同入浮陽山修行,得道成仙?!薄 P州市所轄高郵縣,挖掘東漢時期村落遺址,發(fā)現(xiàn)有道教活動的文化遺物。其中有火燒痕跡的封泥,上有篆書陽文“天地使者”四字;還有一符篆木片,上有用朱筆寫“符”與“咒”的字樣。左上側(cè)為符文,右下側(cè)為咒文,凡三行。咒文日:“乙己日死者,鬼名為天光,天地神師已知汝名,疾去三千里。汝不即去南山,給令口來食汝,急如行令?!绷硗?,還發(fā)現(xiàn)一件陶解注壺,亦有咒文?! ≌遗傻缊龀v授道教學說聞名于世外,還有不少人長于音律,善操琴度曲,知醫(yī)識藥,或寄情于書畫之間。道教音樂是道教文化整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精華的組成部分之一。  黎民祭禱用樂,由來甚古。東晉葛洪《抱樸子·道意篇》說:“而徒烹宰肥腯,沃酹醪體,撞金伐革,謳歌踴躍,拜伏稽顙,守清虛坐,求乞福頭。撞金伐革,擊鐘鼓也;謳歌,歌詠也;踴躍,舞也?!鄙险f,是道教音舞有文字記載最早者。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揚州道教音樂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