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鄉(xiāng)

出版時間:2003-6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托馬斯·哈代  譯者:孫予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青年克萊姆厭倦了巴黎的都市生活,懷著開辦鄉(xiāng)村小學的美好希望,返回故鄉(xiāng)埃頓荒原。沒多久他結識了美麗的姑娘尤斯塔西雅,尤斯塔西雅心高氣傲,厭惡荒原單調的生活,一心向往都市的繁華,為此她毅然拋棄了原來的情人,轉而主動追求克萊姆,希冀能通過他把自己帶往巴黎。他倆的婚姻遭到了克萊姆母親的反對,于是他們在婚后搬出母親家。后因尤斯塔西雅的過失,克萊姆的母親不幸死亡,這一秘密最后被克萊姆發(fā)現(xiàn),于是爆發(fā)激烈爭吵,尤斯塔西雅眼看去巴黎的夢破滅,又去找老情人幫忙出走。在一個風雨之夜,他倆一起跌入了湍急的河流中……

書籍目錄

作者原序 補遺
第一卷
三個女人 第二卷
歸客 第三卷
迷戀 第四卷
大門緊閉 第五卷
真相大白 第六卷
后來的事情
世界文學名著普及本書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還鄉(xiāng)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6條)

 
 

  •     這本書我再沒有讀下去,里面有太多的景物描寫,這需要人耐下性子來慢慢看,另外,哈代的小說太過悲傷、抑郁。我把這本書的書評,能看的幾乎都看了,現(xiàn)在決定從哈代的這種宿命論中解脫出來。哈代的小說,我認為《德伯家的苔絲》寫的最好,第二是《無名的裘德》,第三是《卡斯特橋市長》。
  •     
      游苔莎初次登場是類似愛墩荒原里游魂的存在,黑色的人形,因為聽到馬車聲音的臨近,“從古冢右面往下跑,快得像花朵兒上溜下去的露水珠兒一般,一轉眼就看不見了”,最后在狂風暴雨的夜沉落于黑暗的水堰下,失足還是自殺無人知曉。
      
      我相信,同樣希望,她是自殺的。她在人世中最后的、沉痛的自言自語,“哦,把我弄到這樣一個惡劣的世界上來,有多殘酷哇!我本來是能夠作好多事情的啊,可是一些我控制不了的事物卻把我損害了,摧殘了,壓碎了!曖呀,老天哪,我對你一丁點兒壞事都沒作過呀,那你想出這么些殘酷的刑罰來叫我受,你有多殘忍哪!”
      
      然而,前文游苔莎的心理描寫足以說明她是一個自我修復能力極強的人,可以從主觀上把自己從加害者的身份轉變?yōu)槭芎φ呋蛘邿o辜者、旁觀者的位置上。這種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我曾經遇到并相處過很長一段時間,實話說,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對其敬謝不敏遠遠逃避。
      
      她因為狄韋要與朵蓀要結婚而重新愛上狄韋,因為渴望逃離愛墩黃運遠去巴黎而與克林結婚,因為克林的病使得去巴黎無望而又與本已冷淡的狄韋重歸于好。愛情的原因都是荒謬的?!皩τ谒瑦矍榫褪俏ㄒ坏呐d奮劑,能夠把她的歲月里那種使人瘦損的煩惱寂寥驅走趕掉”,這種興奮劑同時提供了某種反叛,比如拆散狄韋和朵蓀、比如逃離愛墩荒原。她的才能、外貌和學識修補不了她被寂寥和欲望填滿的窟窿。
      
      依照我傳統(tǒng)的教育加上看多了情節(jié)型小說,這種花蝴蝶的女人在我讀了一半被修飾了一個詞,bitch,然而是高貴的,美麗的,扭捏的……bitch,對欲望從不從,搖搖擺擺,然而最后還是從了。讀后冥想,又想到了如烏云一直照在她上空的命運……她本不屬于愛墩荒原,被強行放置于其中,她與荒原格格不入,久了卻染上了荒原的特質,她想逃到巴黎,這個愿望,甚至比如今的想要嫁個男人在大城市有車有房還要簡單渺小些,而克林作為她這個愿望的實施者不愿意也失去了實現(xiàn)這個愿望的能力;狄韋意外得到一筆繼承財產,愿意作為她這個愿望的實現(xiàn)者,加上姚伯太太死亡的契機,她動了逃跑的念頭逃跑的那一天竟風雨交加……狄韋也曾不得不說“可憐的孩子!她的運氣老是那么壞?!?br />   
      經典為什么成其為經典?除了恰當?shù)臅r機,或者作者的名氣,其本身的魅力占多少成分,當年看傲慢與偏見,抱歉我沒有看書,看的是電影,總而言之就是女主角憐憫為財富嫁人和為貌美嫁人的兩個姊妹的同時與高富帥相愛且成婚。而這本書,作者成功塑造的游苔莎,可以說是經典的綠茶……婊?可以這樣形容不?應該不是綠茶,而是高貴的bitch。這是其經典之處。
      
      讀后依舊念念不忘的則是紅土販子,我覺得他是這本書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僅次于游苔莎。文恩的出現(xiàn)大多是作為推手的角色,有關他的情節(jié)再簡單不過,向朵蓀求愛,不得,助其嫁給狄韋,狄韋死,他得朵蓀。
      
      文恩的身份、性格、智慧和心腸都是極得我心。
      
      有關紅土販子,“他們的出身、他們的教養(yǎng),比牛羊販子的高;但是牛羊販子,在路上和他們屢屢相逢的時候,卻只對他們點一點頭就完了。他們的貨物,比沿街叫賣的小販子的值錢;但是那些小販子卻不以為然,看見了他們的大車,只昂首直視地走過。他們的樣子和顏色,看著非常地奇怪,所以他們同展覽蠟人兒的和開轉椅的站在一塊兒,那展覽蠟人兒的和開轉椅的都會叫他們比得體面起來;但是他們卻認為展覽蠟人兒的和開轉椅的身分低下,不肯和那一類人接近。在這些路上行息的各色人等之中,紅土販子不斷地出現(xiàn);但是紅土販子卻和那些人都沒有關系。販紅土那種營生,本來就有叫他們隔絕脫離一切的趨勢,而販紅土這行人,也的確往往和一切都隔絕脫離”,“我們有的時候聽見人說,凡是作紅土販子的,都是自己作了惡事而卻冤枉別人,叫別人替他們受苦,他們就是這樣的罪人:但是他們雖然逃了法網的制裁,而卻逃不了良心的譴責,所以他們才干了這種營生,作為終身的懺悔”,而詳解文恩,“那天下午走上愛敦荒原的那個紅土販子,就是一個令人可愛的胎子,卻犧牲在怪模怪樣的職業(yè)里;本來作這種職業(yè),丑人也一樣能作得很好。這位紅土販子唯一令人生畏的地方,只是他的顏色。要是把他那種缺點去掉,他就是鄉(xiāng)下人里面一個可愛的模范人物了。一個眼光銳敏的人看見了他,就會覺得,一定是他原來的身分使他不生興趣,所以他才把它放棄(這種情況,實在有一部分是真的)。并且看過他以后,人們一定會冒昧地說,他生來是脾氣柔和、眼光犀利的,不過那種犀利還不到狡猾的程度”。
      
      文恩在文中勸誡游苔莎與狄韋斷絕關系以幫助朵蓀嫁給狄韋的一段話“我本來愿意自己娶她,不過我總覺得,要是她非那個人就不能快活,那我就很愿意盡我的職分,幫助她嫁那個人;這樣才是大丈夫應作的事”這種態(tài)度在游苔莎看來,毫不自私自利,本來應該受人尊敬,但是他太不自私自利了,到了不能被人了解的程度了,所以反倒不能得到人的尊敬了,而成為一種荒謬。
      
      在朵蓀和狄韋成婚后,愛敦上面和愛敦附近,再也看不見他了。他去得完全無影無蹤了。對成婚后的朵蓀躲得遠遠的,曾經回到愛墩荒原也是為了接觸朵蓀的婚姻危機。
      
      果然愛情的形式有千萬種。幸而結局,沒有了狄韋,他果斷出手,最終與朵蓀攜手白頭。
      
      這種男人我只能說,果斷是朵蓀的絕佳備胎……
      
  •      尤斯塔西亞骨子里是愛克萊姆的,不是簡單被“來自巴黎的外殼”吸引,克萊姆的靈魂只有尤斯塔西亞才能讀懂,善良、平凡的托瑪茜是看不懂的,也走進不了克萊姆的內心,但尤氏就能輕松進入,他倆無需溝通就能相互欣賞?!翱巳R姆對尤氏的感情是一種傾注了全部生命的愛”??上г诠墓P下就只有悲劇,因為他本人的戀情就太過不幸。
       一個要出世,一個要入世。他倆前世先天的絕配被無情的后天扼殺。尤氏高傲、令婦人嫉恨的外表寶藏的是一顆純粹的靈魂(她向往的是像“天堂里那個最可愛的嬰孩那樣純潔無辜”),她有做人的道德底線、為妻的光明磊落,勇于捍衛(wèi)神圣不可侵犯的屬于自己的圭臬(即使丈夫也不能隨意觸碰)?!皼]有因突然地死亡而失去自尊?!薄安恍?,使她變得更體面。”
       反觀克萊姆,在遇事時顯得不夠寬容、大氣,反倒是刻薄、殘忍。“噢,你還有完沒有啊!噢!你太殘忍了------就是野蠻人的殘酷也該有個限度吧!我已經忍了好久了。。。?!奔兇獾挠仁险娴氖遣辉附忉?,解釋是那么的蒼白無力?!拔艺埱竽惆l(fā)發(fā)慈悲放了我吧!”她“滾滾而下”的眼淚就說明了一切,開始是悲哀的聲音:“你并沒有給我?guī)矶啻蟮男腋?,我的丈夫?!弊詈笾坏蒙胍鳎骸八麤]那么偉大,足以讓我委身。。。?!?br />    克萊姆終有所悟“我最懊喪的是,為什么沒有人或是沒有法律能對我所做的加以懲罰!”
       哈代的手法太犀利、太狠了,太叫人揪心了!似乎在這部小說里傾注了他一生的悲情。
       “你根本想不到,我是在燦爛的夏季離開了家,卻又這么一副模樣回到家里!”
       “有時,最善良的心地也會犯下最嚴重的過錯,不是嗎?”
       “我跟生命做了一筆很壞的交易,我已經厭倦了------厭倦透了。”
       “尤斯塔西亞,你受了太大的苦,在你的全身看到了這一切。我可憐的,可憐的姑娘!你是那么的不愉快!”
       “在這么一個蠻荒的地方竟長出這么一株罕見的植物,真讓我看了悲哀不已?!?br />    “陰沉的夜晚就好像是在舉行葬禮,大自然的一切似乎都披上了黑紗?!?br />    “除了座座墳墓里的朽骨陪伴外,她已遭到了一切人的遺棄”
       “噢,讓我置身于這樣一個充滿欺騙的世界真是太殘酷了!我本來有能力做好多事情;
      但我一直受到非我所能決定的事情的傷害、折磨和摧殘!噢,老天竟弄出這樣的酷刑來折磨我,可我根本沒做出半點對不起老天的事?。 ?br />    “她那線條優(yōu)美的嘴唇透出一種優(yōu)雅,似乎出于一種尊嚴不想再說話了。永遠的僵硬攫住了這種表情,在短暫間完成了從熾熱到無奈的轉換?!?br />    “人們生活的目標不是為了追求榮耀,相反,他們應當仔細考慮如何不失體面地從這種榮耀中抽身退出”
       “把人生下來,就是把他放在一個讓人感覺得到的進退兩難的境地?!?br />   
  •      What impressed me significantly are the classical techniques used in narrating the story and the applying of the small characters playing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The narrative methods used by Hardy, being similar to CaoXue qin, the writer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re exhibited as tiny details may be the cause of significant change and negligible characters may be active in deciding the process of the plot. Two evident incidents that attested the theory are the death of Mrs. Yeobright and the incidents happened between Eustacia Vye and her servant Charley. Johnny Nunsuch,a little boy,who encounters Mrs. Yeobright at her depressed and annoying return from her son's house and made conversations with her, finally playing a core role of revealing the cause of death of her to Clym, Mrs Yeo's son. Charley, a little servant and a admirer of his mistress, once helped Vye meet Clym to express her adoration , at last being the only man who shows perceivable regret and sorrow to Clym's drowning. Such kind of small characters are usually negligible in other writers' works, but in this novel they are like necessary gears which link several important parallel incidents. Another feature of the novel lies in the various narrative spectacles, for example, in narrating one complete incident, different characters concerned with it will be employed one after another to tell what they see; as a result, the mysterious incident is gradually unfolded in the narration of different people, So the effect it created become evident.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compared with this novel, has some similarities in narration. As the main commentator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ZhiYanzhai commented "tiny details can stretching out of long distance in silence to take effect to the future " (the snake,though light and thin,when creeps though grasses,will leave traces on it; the thread, though minute and gentle, when put it upon ashes,will leave some traces too. ) and some small characters in red chamber,complete with servants,maids,nuns. These characters are little mentioned and less portrayed in the early 80 chapters, nevertheless, according to some specialists, concerning CaoXueqin's original and authenticated devise, in the latter 40 chapters they will be placed at significant circumstances to influence the main characters' fate.
      
  •     一直覺得好的小說就是無論有多么糾結的人物關系、無論多么復雜的感情夾雜其中,一切都可以開合有致,故事情節(jié)出人意料又入人意中。毫無疑問,Thomas Hardy辦到了,以至于在看完這本書的幾天里,我都在回想故事情節(jié),咀嚼那些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和真情,從中找尋自己的影子,或者生活的影子。還記得何圣倫老師說過,不能把文學生活化,也不能把生活文學化。也許無論是這兩者的中的前者還是后者都足以令我們的小日子凌亂。但是生活和感情的事誰能說得清呢,瞬息萬變,能與政治的風云詭譎相媲美。況且文學本來就來源于生活,好的文學作品就在于能喚起讀者生活中經久不息的共鳴。
      前幾天才看過彭于晏、陳妍希、陳意涵主演的《聽說》,整個電影沉默那么久,就只為了一句話:“夢想和愛情,不用聽不用說,也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感受的后續(xù)是什么呢?我們又會為這感受做出怎樣的反應呢?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這樣的感受之中,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反應吧,所以才有了姿態(tài)各異的生活造型,才有了悲劇和喜劇之分,才有了每個人自己的一輩子。就好像在《還鄉(xiāng)》里,每個人物面前的選擇都不是唯一的,但是一旦選擇了,就會沒有辦法回到最初的起點從新來過。
      故事的進度沒有預演的機會,生活永遠不可能排練,這就是不可逆性的悲壯美,好比地球巖層鋪墊掩藏之下的一個個時代的故事之美。那些故事結局或美好或凝重,但在我們這些后來人的眼中,一切都可以用悲壯美、神秘美來作結。我們常常假設,如果白堊紀時代沒有結束,如果侏羅紀世紀還在延續(xù),如果??????如果??????可是那些都是“如果”。
      如果Thomas Hardy將故事情節(jié)修改,我是不是應該說“故事的情節(jié)是可以預演”的呢?而那也是如果,因為這部作品已經實實在在地在我們眼前了。
     ?。ū緛硐胗锌赵賹?,結果書評被擱淺了,等到有空寫的時候就沒欲望寫了。)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
      既然鐘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汪國真《熱愛生命》
       《還鄉(xiāng)》是托馬斯?哈代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部,卡爾?韋伯稱其為“哈代最最近乎完美的小說”,我深表贊同??戳撕芏嘞嚓P的資料,文學史上大家對這部作品有很多看似非常高深的研究,從各個角度分析這部作品的思想精髓。而我之所以如此喜歡這部作品,絕不是因為那些高深的理論,而僅僅是因為這部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的那種愿為自己的夢想赴湯蹈火的精神。
      
      冷艷的野薔薇——游苔莎?維爾
       游苔莎的第一次出場其實并非真正露面,而只是荒原黑暗中最亮、持續(xù)最久的一團篝火,那么耀眼與奪目,雖然那么的渺小,卻是在無垠的黑暗中堅持最久的一束光亮。
       這個從小生活在海濱城市的女子,因為父母的離世被迫隨外祖父移居埃格頓荒原迷霧岡。也許,像游苔莎那樣的女子,天生就應在海濱廣場上,在暖人的陽光下,享受著美酒與風流少年愛慕的眼光,而現(xiàn)實卻將她放逐到埃格頓荒原這片與世隔絕的土地上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她的夢想是什么,無非就是離開這個壓抑得她快要瘋掉的荒原,去光鮮亮麗的巴黎或是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蓓蕾嘴,其實這些地方才是她真正的家,真正屬于她的地方。愛到難以自拔的愛情與光鮮亮麗的巴黎就是她的全部夢想。
       這個傳奇般的女子的風姿,總讓人憶及妖艷的野薔薇。她用黑色天鵝絨細發(fā)帶挽住她那黝黑茂密的頭發(fā),而不是像別的庸俗的女孩子一般用彩帶把頭發(fā)束攏。披金戴銀不是她的夢想,她就如傳說中的希臘女神一般,天生擁有絕美的容顏與高貴的氣質,根本不用那些閃亮卻平庸的飾品來攪擾她天生的尊貴與威嚴。她沒有王國需要掌管,更無法享受群臣的擁戴,但在我眼中,游苔莎是荒原母儀天下的女王。
      把情人搞得為愛而癡狂——這就是她排遣歲月里那種揪心孤寂的唯一興奮劑。但在埃格頓荒原上,又有誰能配得上高貴的她?懷爾狄夫?不,這個花花公子式的男人絕配不上她,與他在一起只因為他已是荒原上最理想的情人人選。
       就在這時,克林來到了荒原。雖然沒有接到他母親的邀請,但她喬裝打扮見到了那個傳說中的男子,并與他相識、相知、相愛。她渴望這個男人能帶她去巴黎,那個真正的時尚之都,她甚至不需要去真正過上那種燈紅酒綠的生活,她只盼望能有朝一日成為靠近巴黎林蔭路的漂亮宅第(不管多么小)的主婦,至少能在繁華世界的外圍過日子,沾一點她很配享受的那種城市樂子的光。
       然而陰錯陽差,克林眼睛受損,接著游苔莎又在無意中間接導致了克林母親的死亡,最終走投無路的她只好在懷爾狄夫的幫助下逃離這片壓抑她許久的土地。然而,這個無依無靠的女子根本沒有在蓓蕾嘴這樣的城市生活下去的本金,雖然懷爾狄夫愿意出錢幫他她,可是如果接受這饋贈,接下來,游苔莎必然要委身于這個根本配不上她的男人。強烈的自尊讓她感到命運的捉弄,在逃離荒原的途中,她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要我委身于他,他并不夠那么偉大啊! 要他滿足我的愿望,他并不夠那么崇高啊! 假如他是叟勒,或是拿破侖么,啊! ———但是為了他而破壞我的結婚誓言———那這種奢侈可太可憐了?!比绻f巴黎夢的破滅令她異常痛苦,而做懷爾狄夫情人的前景則令她對生活更加的絕望和難以接受。她的夢想中的愛情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受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為了維護她的尊嚴,她以死的方式告別了荒原,向命運做出了最后的反抗。就是因為她通往夢想的路已然走不通,但委曲求全又絕不是她的本性,無路可走的她用死亡向命運宣布,她可以死,但絕不會輸。于是她在那個大雨傾盆的夜晚,她選擇了跳湖(我一直堅信她是自己跳進去的)。
       有人說她冷傲孤僻,有人說她桀驁不馴,而在我眼中,她只是一個執(zhí)著于自己的夢想的可憐女人。她是荒原上的紅玫瑰,更是野薔薇,那樣的艷麗,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舒適的環(huán)境與眾人的愛慕,就這樣被那個黑暗的環(huán)境所湮沒。
      
      精神上的殉道者——克林
       要問這部作品中誰能最容易地享受到巴黎富足的生活,我覺得一定是克林。
       在我眼中,克林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放棄了人人羨慕的巴黎珠寶行經理的職位,回到他最熟悉的荒原,他的家鄉(xiāng)。在盡量靠近埃格頓荒原的地方建一所學校,再在母親家辦一個夜校,就是他的全部夢想。
       在那個人們忙于發(fā)家致富,“全身心投入到賺錢里面”的時代,克林的選擇真的讓人非常難以理解。
       為了獲取教師資格,他挑燈夜戰(zhàn),險些失明,后來又做起了在母親和妻子眼中有失體面的工做——砍柴工。命運一直在捉弄他,把他逼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生活對他真是百般諷刺,他的夢想完全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但他為了這個理想失去了母親的信任、妻子的愛戴和明亮的雙眸,讓他經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
       在全書的末尾,托馬辛婚禮后的禮拜日,克林在雨冢上為村民布道,這時的他,還不到三十三,頭發(fā)卻已特別的稀松,他眼帶墨鏡,臉上布滿了皺紋,神色沉毅。這時的他已經將露天巡回布道作為自己的職業(yè)了。市政廳的臺階上門廊下、集市的十字架旁、水渠邊、廣場上、碼頭旁、橋欄邊,甚至谷倉和外屋,包括威塞克斯郡城鄉(xiāng)的所有類似地點,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克林算是間接實現(xiàn)了自己造福家鄉(xiāng)的夢想,雖然他為這個夢想失去了本應有的富足的生活、家庭的溫暖、健康的體魄。為了自己的夢想他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我更喜歡作者改編后的這個結局,克林為他那個貌似有些不合時宜的夢想活得太辛苦,他經歷了太多的悲慘,也許他再也無法幸福快樂的生活,但畢竟他的努力還是沒有白費。
      
      愛情的守護神——迪格利?維恩
       迪格利?維恩的夢想太簡單,他只想讓自己最心愛的女人——托馬辛?約布賴特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這是一個相貌怪異的男人,紅色的衣服、紅色的靴子、紅色的便帽、紅色的臉、紅色的手,一切都是紅彤彤的。這樣的人,無論在誰的眼中都像個怪胎吧?
       他之所以變成了這個樣子,只因為數(shù)年前被心愛的女人拒絕,傷心欲絕的他變身為紅土販,遠走他鄉(xiāng),卻在那個把他的心傷透了的女人最無助的時候重新回到了她的身邊,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他一次次暗中相助,被人冷嘲熱諷,依然不為所動。
       托馬辛結婚不成,昏倒在路旁,是維恩把她送回到姑母的身邊;托馬辛的婚事眼看就要泡湯,是維恩向約布賴特太太提親,以挽救她的名譽;托馬辛的愛人可能要被游苔莎搶走,是維恩冒昧地去拜訪游苔莎,勸說游苔莎放手;托馬辛的錢財被輸給了懷爾狄夫,是維恩把錢又重新贏了回來……每一次,維恩都像傳說中的騎士那樣,在自己的心上人最危難的時候出現(xiàn)。他就像堂吉訶德一樣,全然不顧周遭人的眼光,傻傻地為了那個也許根本沒有正眼看過他一眼的心上人上下奔走。
       懷爾狄夫的死亡讓維恩有了一線希望,他悄悄排除了身上每一點紅色的元素,放棄了買賣紅土的生意,做起了牛奶廠主。當近一年后,維恩重新出現(xiàn)在了眾人的視線中,他的樣子引起了托馬辛的一聲尖叫。是的,這可能是這些年來他頭一次以他的本來面目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可能很多人都已忘記他竟然還有如此光彩照人的一面。他終于可以親自為托馬辛創(chuàng)造一個溫暖的家了。但如果懷爾狄夫沒死呢?我想,這個可憐的騎士就要像哈代剛開始創(chuàng)作的結尾那樣,自始至終獨身一人,性情怪癖,最終在荒原上神奇地銷聲匿跡,無人知其下落。
      盡管有人說,哈代讓象征古老傳統(tǒng)的紅土販娶了托馬辛是因為出版商不愿接受他原本設計的悲劇結局,但當他不再受雜志出版商的約束后,修改了不少地方而獨獨沒有再改這個結局,我想,他把這兩個結局都留下來讓讀者自己選擇,而不是強行派加給我們一個悲劇的結尾,是想讓我們知道,真愛終究能抵擋住命運不公的安排,并且如果你為了一個人、一個夢想不記得失、不顧后果地奔走,連上帝都會忍不住站在你這一邊。
      
      一群追夢者的故事
       在我眼中,《還鄉(xiāng)》講述的是一個追尋夢想的故事。一群生活在黑暗荒原的人不畏命運的壓迫、環(huán)境的制約,努力奔向自己的夢想。也許現(xiàn)實中,這個夢想似乎是那么的遙遠,不過夢想在他們眼中就像北極星一樣,雖然永遠夠不到那顆星星,但可以拿它來指引方向。游苔莎的夢想是五光十色的巴黎;克林的夢想是黑暗神秘的荒原;托馬辛的夢想是一個愛她的男人美滿的家庭;懷爾狄夫的夢想是游苔莎的另眼相待;約布賴特太太的夢想是家庭和睦,母子團聚……在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上,一群人,為自己的夢想披荊斬棘、奮力前行,從來沒想過,為了這么夢想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也從不問到底值不值得,因為,在他們心中,這個問題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哈代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類似的形象,比如說《苔絲》中的女主人公,抵抗著環(huán)境的愚昧、經濟的貧困、暴力的污損、社會的歧視、愛人的遺棄,只為了心中最純潔的那份愛情。
       這些堅強的女性和《紅與黑》中的于連也是同一類人,有自己的夢想與抱負,有過人的才華和追尋夢想的勇氣,但他們的結局都是悲慘地走向死亡,原因都是一樣,黑暗的外部環(huán)境一次次阻撓著這群追夢者前行。他們都生在了一個錯誤的年代、錯誤的地點,為了一個看似那么不合時宜的夢想上下求索,卻終究沒能抵擋住那個世界強加給他們的一切??催^這樣一句話:“曾有人說,這個世界的美好的,我甘愿為之奮斗。我同意后半句?!蔽蚁?,再讓他們選擇一次,他們應該還是會走上這條追尋夢想的不歸路,不然庸庸碌碌,在命運的擺布下生存,那豈不是枉來人世一遭?
       他們的人生選擇讓我想起了汪國真的一首詩——《嫁給幸福》:
      有一個未來的目標
      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
      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
      甘愿做烈焰的俘虜
      擺動著的是你不停的腳步
      飛旋著的是你美麗的流蘇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誰能說得清
      什么是甜 什么是苦
      只知道 確定了就義無返顧
      要輸就輸給追求
      要嫁就嫁給幸福
       他們都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勇士,是愿為夢想付出一切的強者,有人嘲笑他們飛蛾撲火的自不量力,而我卻驚嘆他們的義無反顧。哈代通過這樣一部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在命運悲劇與性格和環(huán)境的沖突面前,人絕不是甘愿屈服的可憐蟲,一個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會被打敗。雖千萬人吾往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此乃真英雄也,誰能說他們是失敗者呢?只要心中還有夢,我們就永遠都不會輸。
      
  •     沒錯!《還鄉(xiāng)》的主人公(亦是該書的靈魂人物)尤苔莎和著名的包法利夫人一樣,不安于室、個人主義、戀慕繁華,對眼前的擁有視若無睹,堅定的望向不可企及的生活。盡管以上標簽都是可從二人性格中搜索到的關鍵詞,本質上她們卻是決然不同的人。事實上,從法國小說與英國文學中的婦女形象尋找共同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事。前者的女性人物被卷入社會和生活的漩渦,無力自救;后者則強調女性自身的重要性,她的悲劇性命運是從自身散發(fā)出來的氣質,以此輻射開去。她是堅定的石柱。環(huán)境的力量只是參與者。
      尤苔莎的氣質接近天地、自然。這也是整個英國文學的特點之一。思想與行為上,尤苔莎拼力反抗埋沒愛格敦荒原的命運,她蔑視、憎恨屬于荒原的一切,不惜以死相搏。然而我們注意到哈代反復強調的一個場景:尤苔莎喜歡獨自矗立荒原高處的古冢,當黑夜襲來,她的身影已與荒原融為一體,一道行程天幕下的黑暗剪影。這般描寫勾引出尤苔莎超塵脫俗的內在靈魂,也暗示她葬身荒原的下場。哈代以上帝般的全知和殘酷俯瞰這個渺小女子短暫一生的掙扎和失敗。
      和愛瑪.包法利追求實質性的東西不一樣,尤苔莎的追尋體現(xiàn)出人的本能,對自我的實現(xiàn)。從尤苔莎的理想中,我們甚至能看到那個年代中女性獨立胚胎。可惜這粒胚胎植錯了土壤,只能扭曲變形的生長下去。
      說到底,促使她們去追尋的潛意識截然不同,在尤苔莎可謂精純無雜質,只是因為她的理想與力量不成正比,要的生活遠在萬里之外,迫使她只能利用身為美女的本錢和傳統(tǒng)手法:從引誘異性,到拋夫棄家,再去引誘下一個目標,最后徹悟、毀滅。從這一點上看,嚴歌苓《天浴》中文秀倒是可與尤苔莎歸并同類項。
      憶起《還鄉(xiāng)》,總感覺其中人物朦朧黝黯,倒不是哈代的筆觸不夠力度,只因那片古老荒原綿延不絕的生命力淹沒了其他生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常把書名《還鄉(xiāng)》錯記為艾略特的《荒原》。
      給出評價“推薦”,是因為深知這本書不會有幾人喜歡,若是“力薦”,難免顯得我吃“力”不討好。
  •     “愛情只不過是一種飽含愁苦的歡悅而已?!?br />   這是尤斯塔西雅的愛情觀,在我看來,這句話說給書中其他男女倒是來得更適宜。
      她祈求征服者的出現(xiàn),如果需要她窮追猛打一段時間更好,這是我猜的。
      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個進城記:一個鄉(xiāng)下妞,有些姿色,有點背景,便以為與眾不同,便對大城市充滿了幻想,于是外來的便總是好的,盲目的追尋。
      其他人便成了犧牲品,她愛情的犧牲品。
      而她,是時代的牲品。
      我很奇怪,這部經典居然與我們的現(xiàn)實有些吻合。
      你說,一個鄉(xiāng)下姑娘,要怎么樣才能成為城里人?也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嫁給個城里人,如果他帥一點自然好,但如果不帥,其實也沒關系,心靈的滿足是巨大的,我猜,她會自動忽略那男人所有的缺點。
      
      
  •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Hardy’s writing carrier. From that period he started to engaged in writing tragedy. In this novel, the main characters contentedly struggled against with the living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But it turned out that their struggle was useless. This novel focuses on exploring how these characters struggled and why they failed.
      
  •      哈代的小說總是把主角的經歷寫的很凄慘?!短z》中苔絲的受辱導致的兩人的長久的分離與折磨;《裘德》里裘德的肺結核病,以及孩子們?yōu)碾y性的死亡。這無疑都是要把人徹底擊跨啊!
       《還鄉(xiāng)》的前半段舒緩平靜,到中程突然巨浪一個接著一個,矛盾終于完全的展現(xiàn)在了眼前。
       在看本書的很多時候我都在想,這究竟是性格造成的悲劇,還是環(huán)境造成的悲劇?
       為什么克林沒有在婚前就透徹明白的表明自己對未來的打算,游苔紗為什么沒有在婚前就說明自己有多么渴望去到巴黎,不去簡直就不能活?
       為什么游苔紗沒有向克林談到過他跟韋狄曾經的過往?
       為什么游苔紗不能請他外公帶她直接去蓓口生活?為什么她要讓韋狄?guī)ィ?br />    為什么朵蓀就像個可憐蟲一樣,不敢對韋狄表示任何的看法?以至于她就對任何事情完全毫無辦法。
       我是真的真的很討厭游苔紗這個角色。我沒有討厭過斯嘉麗也沒討厭過麗貝卡·夏浦。她們都是自主追逐男人,追求幸福,不在乎道德規(guī)范的女人。但是我真的特別厭惡游苔紗這個角色。
       她只有徹底的做了錯事,徹底的被人看透、看低,被人唾棄的一文不值的時候,才能低下她那高貴無比的頭,擺出一副全世界都辜負了她、傷害了她的表情,屈尊俯就了。她每時每刻都被自己塞滿了,滿得以至于完全無法感受到別人的苦痛。她既不能靠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改善自己的生活,又總是對她寄生的宿主挑剔、鄙夷。她是尊貴的以至于她不能投身于任何愛情,辱沒了自己的地位;她是有知識的,以至于她不能去浪費時間教授鄉(xiāng)間孩子們課程;她是高雅的,以為到了巴黎,以她尚存的一些姿色還能換回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對此類,既不能靠自己努力來改變生活,又對他人刻薄鄙夷、盛氣凌人的尊貴人物,向來是齒冷的。
       小說中最讓我痛苦的,是克林母親的死。這個中年女人,在經過了這些事情之后,終于還是放下了,自己下定決心要去討好兒子跟媳婦了,以使得兒子的苦難能輕一些了。但等待她的確是這樣一種下場,這樣一種心碎的、緩慢的死亡過程。她的勸告是專橫的,但是她以某一種角度看穿了、看死了游苔紗這個女人,她的看法不能不說是正確的。畢竟,這世界上,并沒有真正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物,看起來飄然若仙的尊貴小姐,心里面撥弄的也不過是頂俗氣的小小算盤。我為這個女人,也為世界上持有同樣心情的母親們,感到心痛。
       哈代的小說,無疑是細膩的。他善于描摹人物的內心轉變,一個想法怎么就發(fā)生了變化、甚至是朝完全相反的方向改變了,他都一筆一劃的勾畫出來,非常自然、清晰。這其實是非常難的,很多作家可沒有這個興致與耐心。
  •     因為別人而看了這本書。
      鄉(xiāng)村的寧靜還是城市的喧囂。
      我知道我無法做出選擇。
      要遠離那些有著溫暖顏色墻壁散發(fā)香甜蛋糕味燈光昏暗曖昧流淌著又文藝又小資的BLUE音樂,對立志要成為新一代文藝美少女的我來說,那簡直就是一個字:不可能。
      [= =怎么辦好想吐自己的糟啊啊啊]
      沒有人做錯了事。
      他愛她,她愛能夠帶自己遠離這鄉(xiāng)下地方從此定居繁華都市的他。但他早已受夠了那些應酬那些喧鬧的酒會那些莫名其妙的社交,他只想在這里安靜的生活。
      每個女人都虛榮,或多或少吧。
      繁華似錦絢麗綻放的人生,我也想要。但是如果開敗后,一切不能歸于平靜,那大概會是件挺糟糕的事情吧。
      永不開敗也許只是個遙遠的傳說,不過我心里還是向往能夠看到那些美麗如曾經的沙郎斯通般的女孩兒們,能夠一直美麗下去。至少,在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美麗后,能夠平靜的接受,做一些不再美麗的花朵后該做的事情,有尊嚴的事。
      屈辱的前進還是光榮的隱退,我仍然無法做出選擇。
      他并不是堅定的人,卻很執(zhí)著于寧靜的生活。即使在發(fā)現(xiàn)她想要的生活和自己的截然相反后,也只是選擇沉默。
      她有她的信念,為了能達到目標她會做任何事情。結婚,偷情,逃離,死亡。
      聽起來真耳熟的設定不是么。
      她們所追求的都是一個自以為是自己歸屬地的地方。
      每個人都在拼命的努力,想要到達的那個最后的地方,以為從此便可再無顧慮一切都好。
      但我懷疑,真的有人找到自己的歸屬地么。不是總還有新的追求和目標么。
      即便是到達了,是否又真的象當初所向往的那樣那么美好呢。
      我知道答案不止一個。
      這個評論寫的象我以前看到過的很多文章的綜合體。因為故事設定并不新奇,又或者說,日光之下,并無新事。
      既然我的人生早就不知道在多久以前被不同的人演繹過了,那么人生的意義就只剩下努力找到自己真正的歸屬,安靜的過剩下的日子。
      當然,如果找不到,那也沒什么關系,隨便過過,打打鬧鬧,也就一輩子了。
      畢竟,人生值得認真的事情,并不多不是么。
  •     幾年前看過《冷山》,據說是講述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還得過一個什么什么暢銷書獎,看過之后一頭霧水,竊以為原小說的水平差強人意。
      哈代的書確是經典,荒原在他的筆下頗具魔幻色彩。極輕巧的筆觸寫出了荒原的厚重,篤悠悠的情節(jié)對比著荒原的凝固。真實的人物生活在半真實的環(huán)境中,也沾染了一點天真的色彩——他們認命;他們掙扎;他們和荒原合而為一;他們自以為適應荒原,卻被荒原徹底拋棄。這里的荒原是獨一無二的,但類似的悲劇不僅僅發(fā)生在荒原。它就發(fā)生在我們生活的地方。
      哈代寫出了新經濟對古老社會的沖擊。從哈代的時代起,這樣的沖擊從沒有斷絕。
      另外,簡介的說法是不對的。女主角的性情沒有那么單薄,也沒有和情人私奔。她死于自殺。寫簡介的人一定沒有看過這本書,哈代不會原諒他。
  •   哈代曾做過建筑師啊,"草蛇灰線 伏脈千里",結構緊嚴整整飭
  •   呵呵,我卻覺得這本書很好呢。雖然看得累點兒。。。
  •   同感,<<荒原>>這個書名更合我心中對這部小說的想法
  •   在我看來,多數(shù)女人把感情當作生活的最終目標。
    當然不可否認,物欲的現(xiàn)實使得她們在選擇時天平稍有傾斜。一個男人如果物質上不富裕,那么他需要具備更多其他的優(yōu)點。不能算不公平。
    但只有當感情有所寄托,心靈才能獲得滿足。否則物質生活不過一瞬,寂寞彷徨仍舊不得消減。愛是唯一的慰藉。
  •   《還鄉(xiāng)》中半段看得我都要卷街了,壓抑,憤怒。第一部分情節(jié)太過舒緩,后面就驚濤駭浪了。我身邊就有類似于尤斯塔西亞那樣的女生,自命不凡,趾高氣揚自認為是女皇。平時很反感,前半段不喜歡,看得都快睡著了,尤斯塔西亞的出現(xiàn),讓我眼前一亮,于是《還鄉(xiāng)》就成了我的泄憤工具,我想看看尤斯塔西亞的下場。而其他角色除了紅土販子韋恩,每個人身上都有問題。克萊姆的太過理想化,他媽媽的門第之見,還有只對兒子自私的愛。托瑪茜的愚蠢,還有從她姑姑那遺傳來的,做事的那股風范。懷爾德夫的只有欲望沒有愛。一開始挺可憐托瑪茜的,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她的結局,可能是最好的。而對克萊姆他媽媽在她死時那股憤恨也都沒有了。
    哈代在人物刻畫上真的很厲害。
  •   游苔莎不像她的外公那樣,歷練風塵后,傾心于艾格敦廉價的房產和頤養(yǎng)天年的安靜。青春貌美的游苔莎居住于艾格敦,不吝于一種變相的放逐,經歷了雙親喪失之后,她需要的不是寧靜的滋養(yǎng),而是激情的灌注,以澆灌出她美好年華里的燦爛。
  •   上海譯文的版本里她叫尤斯塔西亞,書里也說了,她沒有生活經驗??考で楹突孟耄妥兂闪怂菢?。
  •   我覺得不能這么講游苔莎,她確乎是書中最燦爛的一個女子,可以說是現(xiàn)代女性的雛形,她和司湯達的紅與黑中的于連相當相似,她在書里是在燃燒她的激情,她和克萊姆的相互吸引最初可能是由于外貌,但一個美麗的女孩子肯定有對繁華的渴望,她從小在蓓蕾口長大,后來才來到荒原的,對著無盡的石楠和長夜燃燒青春對一個有美貌也有才智的年輕女孩子肯定是不樂意的,年輕人總有年輕人的夢啊,但荒原確實最符合她那種月亮般的美,,她死了以后書里確乎是好人的世界,但再也燃不起她在的時候那種激情的火焰,托馬茜本來就有點槁木,克萊姆只能把激情藏在心理,哈達也是詩人,他的筆法也是詩人的筆法,荒原好美
  •   不過翻譯的挺不錯,流暢優(yōu)美的文字,細膩的描寫。
    這本書看過沒別的,只又對人的這個動物更敬畏了幾分。
  •   我不知道這部小說和政治、經濟背景有什么聯(lián)系,我覺得人物性格才是最關鍵的。
  •   游苔莎是絕望而死,自己永遠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不是自殺吧?
  •   作者并沒有明顯交代游苔莎是怎么死的,可能是自殺也可能只是一個意外。我覺得更像是一個意外,當時她內心糾結神情恍惚意識迷茫,一不小心墜入沼澤更合理。還有她的婆婆并非中暑而亡而是死于蝰蛇的咬傷。
  •   還沒看過 上次看《無名的裘德》的書評 有人更推薦《冷山》 果斷呵呵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