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作者:馬平安 頁數(shù):259 字數(shù):255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亡秦密碼(大秦帝國夭亡之謎)》是馬平安所著的一部通俗歷史讀物。
《亡秦密碼(大秦帝國夭亡之謎)》——大秦帝國為世界留下了一個
“China”的稱謂,它創(chuàng)立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宏大業(yè)績,卻又在威力無知登峰造極之時轟然土崩瓦解,成敗得失,千古功過,誰予評說: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yè)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近時百代已然過,春秋戰(zhàn)國又登場。莫做六國空噓嘆,中華必出秦始皇。
書籍目錄
一、尋蹤:偏激秦人五百年
歷史的慣性
社會大背景:周秦之變
唯才是舉就對嗎
秦人性格的優(yōu)與劣
二、實情:天下并非真一統(tǒng)
幼年贏政之種種謎霧
一個優(yōu)化方案的遺棄
政流暗涌
逐客事件
橫掃六合
為萬世開基業(yè)
形形色色的政治敵手
三、禍源:成敗皆由法家起
早期的法家
商鞅模式與帝國政治
韓非的長短板
四、探跡:千古一帝蛻變記
苦民的鐵證:阿房宮與驪山陵
解不開的死結:田租、賦稅與徭役
封禪:蛻變的里程碑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焚書:思想統(tǒng)治的極端典型
坑儒:引發(fā)的危機
五、異化:并非二世在秉政
還你一個真實的胡亥
揭開趙高身世之謎
博弈皇權
趙高禍國
六、夭亡:一曲未盡國已亡
時機的錯失
陳勝反了
歷史在篩選中等待
巨鹿:成與敗的臨界點
劉邦入關
最后一段插曲
誰應為秦帝國夭亡負直接責任
七、安魂: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政”文化符號的形成
毛澤東為什么不同意批判秦始皇
千古功過誰評說
漢承秦制,鳳凰涅槃
章節(jié)摘錄
商鞅認為:如果那些搞詭辯、耍聰明的人能得到尊貴,到處游說謀求官職的人能得到委任,只研究文獻典籍而有個人名氣的人能顯赫榮耀,那么,國家就會敗亡。在商鞅的眼中,“《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為十種“國害”,“國家有了這十種東西,那么君主就無法使民眾守衛(wèi)攻戰(zhàn)了。國家用這十種東西來治理,敵人來了必然會喪失國土,敵人不來也必定會貧窮”。因為“那些有才干的人都愿意改行,而致力于學習《詩》、《書》,追隨外國勢力,弄得好的可以得到顯赫的地位,差一點的也可以得到一官半職;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就去經(jīng)商,搞手工業(yè),都靠這些行當來逃避農(nóng)耕和作戰(zhàn)。上述這兩種情況都具備,國家就危險了”。學習儒學的士人對于農(nóng)戰(zhàn)的不利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從事農(nóng)戰(zhàn)的人有一千個,但如果有一個學習《詩》、《書》而善變智巧的人在那里,那么這一千個人對農(nóng)戰(zhàn)就都會松勁了”。因此,建立單一的意識形態(tài),對于國家強盛是十分必要的。英明的君主應“改革政治而專心致力于農(nóng)戰(zhàn),清除沒有實際效用的東西,遏制那些搞不切實際的學問及從事不正當職業(yè)的人,使他們專心于農(nóng)耕,然后國家才可以富足,而民眾的力量才可以集中”?! ?.主張依法治國?! ∩眺闭J為,法是治國之本,是君主的憑借?!爸铝τ谡喎ㄖ频膰揖蛷娛?,致力于治理政教的國家就削弱?!睂嵭蟹ㄖ慰梢员苊庥捎谌酥卧斐傻碾S意性和偶然性,使國家按照既定的路線和方向正常運行,保證公正和國家的利益?!皩ο矏鄣娜瞬黄?,對憎恨的人不傷害,喜愛和厭惡都以法為準,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狈ㄖ蝺?yōu)于人治,所以,即使圣明的君主和忠誠的大臣也應該遵循法律,“如果有英明的君主、忠誠的大臣生于現(xiàn)代而要統(tǒng)治他們的國家,就不可以片刻忘記法治”。商鞅學派甚至認為法律是萬能的,不僅可以禁止人們?yōu)榧椋踔琳J為法律可以成就人的道德?!八^道義,就是做臣子要忠誠,做兒子要孝順,年齡長幼之間要有禮節(jié),男女之間要有界限;如果不合乎道義,就是再餓也不茍且吃飯,就是要死也不茍且偷生。這些不過是國家有了法度以后的平?,F(xiàn)象。所以圣明的帝王不重視道義而重視法度,法度一定要嚴明,命令一定要執(zhí)行,那就足夠了。”用法律涵蓋人的道德,取代人的道德修養(yǎng),這是商鞅的一大政治發(fā)明?! ∩眺敝鲝堓p罪重罰,認為這樣才能保障民眾奉公守法。主張“實施刑罰的時候,對那些犯輕罪的用重刑,那么,犯輕罪的事就不會發(fā)生,犯重罪的事就更無從出現(xiàn)了。這叫做在民眾安定的時候去治理他們。實施刑罰的時候,對那些犯重罪的用重刑,對那些犯輕罪的用輕刑,那么,犯輕罪的事就制止不了,犯重罪的事就更無法制止了,這叫做在民眾動亂的時候去治理他們。所以,對犯輕罪的人使用重刑,那么,刑罰就會去掉而事情就能辦成,國家就會強盛”。商鞅這種“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的思想,對于中國早期國家的法制建設無疑具有一定的意義?!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