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5-1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沈德潛 著,王宏林 注
Tag標簽:無
前言
例言一、本書以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教忠堂刻《沈歸愚全集》本為底本,與嘉慶三年(一七九七)單刊本(簡稱嘉慶本)、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刊青照堂叢書本(簡稱青照堂本)、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刊嘯園叢書本(簡稱嘯園本)、玉雞苗館叢書本(簡稱玉雞苗館本)、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上海文明書局刊《清詩話》本(簡稱民國五年清詩話本)、民國九年(一九二〇)四部備要本(簡稱備要本)和上海古籍一九七八年版《清詩話》本(簡稱一九七八年清詩話本)互校,凡有異文,均作校語。其中異體字、通假字徑直改正,不再出校。二、本書標點,參考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霍松林先生校注本。三、注釋為重要論詩術語、人名之解釋及詩句、典故之出處,為使讀者參看方便,節(jié)省翻檢之勞,征引稍詳。四、箋語重在說明《說詩晬語》理論之淵源。首列沈氏文集、詩選相關論述,次列前人或時人相關論述。箋中所引沈氏著作,均不具名。五、案語為《說詩晬語》相關條目理論內涵的分析,側重于補充說明、評定得失及綜述相關研究。因學力所限,淺陋謬誤誠不可免,希望能引起對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六、文中征引文獻如有卷數(shù)與頁碼,均明確標出,以便復核。前言一、沈德潛生平沈德潛(一六七三—一七六九),字確士,號歸愚,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乙未(一七三九)進士,官至內閣學士、禮部侍郎。乾隆第二次南巡時(一七五七)賜禮部尚書,卒謚文愨。沈德潛早年困于科場,六十七歲方舉進士,入仕后并無顯著政績,然詩頗為乾隆看重。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古詩源》、《明詩別裁集》、《清詩別裁集》和《宋金三家詩選》中對歷代詩人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各種詩體的典范作品以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鑒賞發(fā)表了許多精彩的意見,作于雍正九年(一七三一)的《說詩晬語》以詩話方式對早年詩學主張進行系統(tǒng)歸納,代表了清代格調派的詩學主張,頗為后世所重。(一)少年讀書(一六七三—一六九四)沈德潛出生在江蘇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之家。祖上沒有顯赫的功名,祖父沈欽圻(?—一六八〇)字得輿,號種花農。明諸生,擅詩。沈德潛《先祖行狀》云:“生平詩不一格,初喜模劉隨州,中年感時傷亂,師杜少陵,后出入于樂天、劍南?!保ā稓w愚文鈔》卷二十)沈欽圻入清不仕,《行狀》載其臨終語曰:“我家德薄,富貴功名不汝望,惟鄉(xiāng)里稱善人,愿足矣。”體現(xiàn)出江南士人普遍不與清廷合作的心態(tài)。父沈鐘彥(一六五四—一七一九)字美初,遵從父命,以布衣終生??芍驓J圻和沈鐘彥皆為儒家傳統(tǒng)士人,沈德潛生活在這種濃鬰的儒家文化氛圍之中,對其論詩是有一定影響的。沈欽圻去世之后,政治形勢漸趨穩(wěn)定,清政府一改此前的文化高壓政策,大力推崇文教??滴跏四辏ㄒ涣呔牛┡e行博學鴻詞試并編訂《明史》,陳維崧、朱彝尊等相繼出仕,黃宗羲也委派門生萬斯同、子黃百家進京參與《明史》編纂,清政權漸被士人接納。在這種時風下,沈鐘彥先后延請施燦和蔣濟選教授沈德潛時文??滴跞辏ㄒ涣潘模?,二十二歲的沈德潛被錄為長洲博士弟子。沈德潛幼年即表現(xiàn)出一定的作詩天賦,《自撰年譜》云:“五歲,初識字,先祖教以平上去入之聲及一切諧聲、會意、轉注,略能領悟。”“六歲,初讀書,先祖問以平上去入及某平聲下有入,某平聲下無入,一一應對。又問:‘何以無入?’曰:‘去聲下不能有聲也?!茸嬖唬骸莾核湛沙稍娙恕!辈贿^,在時人觀念中,作詩有礙科舉,故沈德潛師長對賦詩并不鼓勵,《自定義年譜》記載道:“年十八,時文、八家間讀,曾詠絕句四章。師(施燦)止之曰:‘勿荒正業(yè),俟時藝工以博風雅之趣可也?!敝敝寥〉眯悴牛嚼^續(xù)為詩。(二)困于科場(一六九五—一七三八)取得秀才之后,沈德潛以坐館為生,并積極參與當?shù)卦妷顒印?滴跞吣辏ㄒ涣虐耍┧脑?,在詩友張維岳的帶領下拜葉燮為師??滴跛氖辏ㄒ黄擤栆唬?,沈德潛到尤鳴佩家坐館,為尤鳴佩堂兄尤珍所欣賞。尤珍(一六四七—一七二一),字謹庸,號滄湄。尤侗之子,與王士禛關系尤善,以詩名于時。沈德潛《自定義年譜》云:“年三十,滄湄先生每以索和,見予《吳江道中》詩有‘湖寬云作岸,邑小市侵橋’句曰:‘何減劉文房?’見《和亦園書興》詩有‘半壁夕陽山雨歇,一池新漲水禽來’句曰:‘何減許丁卯?’”其《王新城尚書寄書尤滄湄宮贊,書中垂問鄙人,云:“橫山門下尚有詩人?!辈粍俳裎糁?,末并述去官之由,云與橫山同受某公中傷,此新城病中口授語也。感賦四章,末章兼志哀挽》也表明尤珍曾把沈德潛的詩作寄給了王士禛,王士禛回憶了與葉燮的交往,并對沈德潛稱贊有加。這些前輩詩人對沈德潛的褒獎,無疑給年輕的詩人帶來莫大的鼓勵。沈德潛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應方還之聘來到方家坐館?!肚迨犯?文苑傳》云:“殿元,字蒙章。康熙三年進士。歷知剡城、江寧等縣。置祭田以贍兄弟,而自攜長子還、次子朝僑寓蘇州。父子皆有詩名。所稱‘嶺南七子’,幷其二子數(shù)之也。殿元著《九谷集》;還,《靈州集》;朝,《勺園集》?!保ň硭陌怂?,頁一五二四)方殿元兩子皆好詩,有詩名。方還字蓂朔,方殿元長子。沈德潛《方蓂朔靈洲詩集序》云:“吾友方子蓂朔為九谷先生長子,九谷雄長南粵,所著《環(huán)書》自成一子。詩文集鴻麗渾厚,蒼然蔚然,故其教子,直令其不讀唐以后書。蓂朔少歲耳目擩染,每在《選》、《騷》,一切西昆、西江、劍南、石湖、四靈諸體,詩人所奉為鴻寶者,從未游目?!保ā稓w愚文鈔》卷十三)方朝字東華,一字寄亭,晚號芬靈野人,方殿元次子。沈德潛《方東華勺湖集序》云:“詩自《風》、《騷》后,漢、魏至盛唐時吟誦,元和以后亦不與。故所成詩文,無一切纖佻柔靡之習,而于詩學尤深。”(《歸愚文鈔余集》卷一)在方家坐館對沈德潛宗唐思想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當時吳中宗宋之風頗為濃厚,方家崇漢、魏、盛唐,沈德潛在這里遇到了難得的知音?!短圃妱e裁集》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編撰的,這是沈德潛系列詩歌選本的第一部,奠定了沈氏詩學的基調?!短圃妱e裁集》于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完成之后,沈德潛即編選《古詩源》,對唐前詩歌精心選評,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完成。通過這兩個選本,沈德潛建立了推尊漢、魏、盛唐,重歸七子格調立場的論詩體系。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〇),沈德潛與方還、方朝、張畹、張釴、尤依、毛櫥杞、洪鈞、沈用濟、周準等結北郭詩社。北郭詩社存在約兩年。在此之前,沈德潛與這些詩友們即常在方家論詩。從詩學宗旨來看,詩社諸人均有明顯的宗唐傾向,并有意區(qū)別于當時吳中的宗宋之風。雍正三年(一七二五),沈德潛開始選編《明詩別裁集》。在序中,沈德潛認為陳子龍等人所編《皇明詩選》對嘉靖以下之詩選擇不當;錢謙益《列朝詩集》抨擊七子、云間,獨標孟陽,存在門戶之見;朱彝尊《明詩綜》雖無門戶之見,但雜出錯陳,不利于學詩辨明源流正變。從選詩意圖而言,沈德潛認為明代二百七十余年中,詩歌發(fā)展有升降盛衰之別,故立足于宗旨、格調和神韻對明詩的發(fā)展進行梳理。這種選詩觀念與《唐詩別裁集》、《古詩源》是一致的。編選《明詩別裁集》期間,沈德潛在雍正九年(一七三一)正月至三月完成了《說詩晬語》。之所以能在短期內成書,乃是此書只是把《古詩源》、《唐詩別裁集》和《明詩別裁集》相關論述加以整理歸納并略微增刪而成,是沈德潛對早期詩學思想的系統(tǒng)概括。此期沈德潛飽受科場之困。沈氏一生歷經(jīng)十六次鄉(xiāng)試失利,痛苦、無奈甚至絕望是不難想象的。其《行路難》云:“客歌長歌聲亦長,客歌短歌聲亦短。成名須當少年時,毋令秋霜鏡中滿。昔為明堂詩,亦擬長楊賦。賦剪秋空云,詩浥金莖露。巧手織成錦繡段,三年空掛珊瑚樹。出門偶逢鄉(xiāng)里兒,金多位高志氣舒。歸家便欲焚筆硯,還聞武帝慕相如。詞賦爛漫復何益,致君更有萬言書??蓱z不逢楊得意,白首下帷空躊躇?!保ā吨駠[軒詩鈔》卷二)慨嘆自己不被君主所賞。隨著一次又一次鄉(xiāng)試的失利,沈德潛也由自信、悲傷變得失望、無奈,甚至不乏退隱之意?!读醵取吩疲骸拔粑椅迨畷r,身留卞山村。與客日賦詩,取樂無昏晨。今年屆六十,高枕靈巖云。中間歲月駛,恍似波流奔。往時覉旅客,半已為陳人。而我幸好在,須髪俱如銀。景短念自長,道蘊蘄探真。自傷衰朽質,官骸漸眵昏。世味雖已踈,理趣仍難親。還思假我年,勿使終無聞?!保ā稓w愚詩鈔》卷六)壯年兼濟天下之豪情已經(jīng)蕩然無存。盡管困于科場,但沈德潛詩名漸著,與達官顯宦的交流漸漸增加??滴跷迨吣辏ㄒ黄咭话耍虻聺摰轿豪笸易^。魏荔彤,字念庭,直隸柏鄉(xiāng)人。魏裔介之子,魏裔介曾任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進太子太傅。魏荔彤此時在江南任觀察史。兩人情誼非同尋常,《歸愚詩鈔》有《簡魏念庭憲副》、《寄魏念庭憲副》、《過柏鄉(xiāng)魏氏懷念庭觀察》等詩,直到晚年沈德潛還憶起兩人的友誼。雍正二年(一七二四),沈德潛到蘇州知府溫而遜家坐館。此年,浙江巡撫李馥去職寓吳,特向沈德潛索要詩稿。雍正九年(一七三一)三月,浙江總督李衛(wèi)聘沈德潛參與修訂《浙江通志》,參與者如沈翼機、傅玉露、陸奎勛等均為歸里顯宦,惟沈德潛以諸生身份參與此事。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長洲縣令沈光曾薦沈德潛參加博學鴻詞??芍虻聺撛趨侵新曌u日著,詩學影響力漸增。(三)京師為官(一七三八—一七四九)乾隆三年(一七三八)沈德潛中舉,仕途的陰霾好像完全滌去。不但進士考試異常順利,還被選入庶常館。乾隆七年(一七四二)散館,沈德潛被授予編修,乾隆帝看到這位須眉皓白的老人,才知道他就是江南老名士,命和《消夏十詠》,此后對其特加優(yōu)待。乾隆八年(一七四三)三月,晉左春坊左中允,五月,晉翰林院侍讀,六月,晉左庶子掌坊,九月,晉侍講學士,十二月,授日講起居注官。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六月,晉詹事府少詹事,并任湖北正主考。乾隆十年(一七四五)月,晉詹事府詹事。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三月,授內閣學士。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六月,命入上書房輔導諸皇子,授禮部侍郎。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沈德潛患病,次年歸里。京師十年,是沈德潛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之前他不過是江南一位名士,而今一躍而為乾隆帝的文學侍從。乾隆號稱十全老人,對自己的文治武功十分自負,尤喜與臣子倡和。此期沈德潛創(chuàng)作了大量應和詩,多講究用典,字字求工,用韻謹嚴,說教意味十足。后來袁枚譏諷沈德潛有“襃衣大袑”氣象,用來指這時期的創(chuàng)作可謂恰當。不過,沈德潛詩學思想并無明顯變化,反而由于此時的地位,使他的文學思想披上了官方的外衣,進而影響整個文壇。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沈德潛回鄉(xiāng)葬親,乾隆以詩餞別:“我愛德潛德,淳風挹古初。從來稱晚達,差未負耽書。方藉通元筆,胡懸韋孟車。其如感風木,暫許返林閩。南國欣歸陸,東門漫擬疏。江鄉(xiāng)春興懶,能不憶金除?”(《沈德潛給假葬親詩以餞之》,《清詩紀事》乾隆朝卷,頁一一五四)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沈德潛因病辭職歸里,在離京之前,乾隆將自己的十四冊詩集讓他修改潤色,云:“朕與德潛以詩始,亦以詩終?!辈①n詩曰:“清時舊寒士,吳下老詩翁。向每誦新句,猶然見古風。行歌非杜誤,晚達勝郊窮。三載春卿署,扁舟故國鴻。還朝嘉爾信,毓德啟兒蒙。辭老思莼碧,遺榮解組紅。豈能頻強起,且以風謙沖。近稿經(jīng)商榷,相知見始終。”(《侍郎沈德潛以能詩受知,因命編校御極以來詩集,既竣事,念其年將八秩,許之歸老吳中,賦此以賜》,《清詩紀事》乾隆朝卷,頁一一五五)乾隆所為,恐怕只是政治家常用的策略,借褒獎沈德潛來提倡崇儒學古的文化氛圍,但客觀上極大地提高了沈德潛詩壇的影響力。(四)歸里賦閑(一七四九—一七六九)歸里之后,沈德潛仍與乾隆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十六年(一七五一)、二十二年(一七五七)、二十七年(一七六二)、三十年(一七六五)乾隆四次南巡,十六年(一七五二)、二十六年(一七六一)沈德潛兩次入京?;侍髩郏《冀右娚虻聺?,仍舊讓沈德潛校閱御制詩集,且為沈德潛的詩集做序,譽為“遠陶鑄乎李、杜,而近伯仲乎高、王”,使沈德潛在詩壇的影響力繼續(xù)擴大。歸里時期,有兩件事頗引人注意:一是應江蘇巡撫王師之邀,沈德潛于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出任紫陽書院院長,直至去世。沈德潛之前院長為王峻,之后有錢大昕。沈德潛執(zhí)掌書院之時,干嘉學派的許多大師如王鳴盛、戴震、王昶、錢大昕都曾入院學習,從這里踏上仕途,他們后來的顯赫地位也壯大了沈德潛為首的格調派的聲勢。二是與袁枚的交往。和沈德潛相似,袁枚幼年家境貧困,亦喜為詩。乾隆元年兩人被薦舉參加博學鴻詞,一同落榜,又同時于乾隆四年(一七三九)考中進士,同入庶常館。但散館之后,袁枚外放為官,沈德潛留館,在京任職。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沈德潛因病歸里,袁枚也辭官居于隨園。由于有同年之誼,又均以詩聞名,故交往比較頻繁。《小倉山房詩集》共有十首詩專為沈德潛而作,《沈歸愚全集》中也有六首與袁枚的應和詩。袁枚以李白、賀知章、張昭喻沈德潛,“詩律長城在,群兒莫詆呵”,對沈德潛頗為推崇。從私交來看,李果、許廷鑅、薛雪、汪俊等人都是兩人共同的詩友。總之,兩人相互推許,私交顯得頗為密切。沈德潛歸里之后的詩學活動主要是編選《國朝詩別裁集》、《宋金三家詩選》,修訂《唐詩別裁集》?!秶妱e裁集》保留了清代前期許多不太著名的詩人的作品,特別是和沈德潛早年相識之人,這是研究沈德潛和清代前期詩壇的重要數(shù)據(jù)。時值文字獄頻發(fā)的乾隆中期,此選卻以錢謙益冠首及入選錢名世,頗犯時忌,不過乾隆只是令加以改正,并未深究。《宋金三家詩選》是沈德潛最后一部詩歌選本,入選蘇軾、陸游和元好問。沈德潛于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九月驟然去世,蘇軾作品未及評點。此選并未改變沈德潛一貫的宗唐貶宋的詩學主張,而是為了迎合《御選唐宋詩醇》等官方選本,站在儒家詩教立場,對三家詩有所接受。沈德潛在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對《唐詩別裁集》進行了增訂,對儒家詩教傳統(tǒng)大為強調,并對中晚唐詩人有所接納,這兩點也正是明清格調派的主要區(qū)別所在。綜觀沈德潛的一生,其經(jīng)歷頗有傳奇性。一是享年九十七歲,極為長壽;二是參加歲試、科試幾十次,鄉(xiāng)試十七次,應博學鴻詞兩次,其仕途可謂艱難。但是,他又在中進士之后短短幾年官居二品,仕途通達,并從政治上確立了詩壇盟主的地位;三是與皇帝關系密切。乾隆自稱與沈德潛以詩始以詩終,并為沈德潛文集作序,譽之為高啟、王士禛,確立了沈德潛在詩壇的盟主地位;四是沈德潛去世不久被撲碑奪去謚號。其經(jīng)歷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是相當獨特的。二、沈德潛詩學思想沈德潛詩學呈現(xiàn)出鮮明的儒家色彩,且貫穿其詩學思想發(fā)展的始終。儒家詩論首重詩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沈德潛論詩,一直堅持宗旨、格調和神韻的綜合。其《唐詩別裁集序》曰:“既審其宗旨,復觀其體裁,徐諷其音節(jié),未嘗立異,不求茍同,大約去淫濫以歸雅正,于古人所云微而婉、和而莊者,庶幾一合焉。此微意所存也?!边@種作法與七子派大不相同。陳子龍《皇明詩選序》談及選詩標準時道:“攬其色矣,必準繩以觀其體;符其格矣,必吟誦以求其音;協(xié)其調矣,必淵思以研其旨。大較去淫濫而歸雅正,以合于古者九德六詩之旨?!敝饕獜捏w、音、旨三個方面來選詩,最先考察的是體裁和音節(jié),之后為審查宗旨,這正是七子派格調論詩最鮮明的特征。沈德潛則是先審宗旨、繼論規(guī)格、最后以神韻衡量詩作。所謂“審宗旨”,即是以儒家傳統(tǒng)作為衡量作品的首要標準。從早期的《唐詩別裁集》、《古詩源》到晚年所編《清詩別裁集》、《宋金三家詩選》,其對作品的選擇和典范的推崇無不貫穿著“詩教”標準,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強調詩歌反映現(xiàn)實。重視詩歌的現(xiàn)實內容是我國詩學的悠久傳統(tǒng),傳統(tǒng)詩論認為詩歌與社會政治是相當吻合的,詩可以觀社會之盛衰。故后世基于儒家傳統(tǒng)論詩,均重“詩可以觀”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從沈德潛詩歌選本對作品的選評來看,沈德潛所推崇的歷代典范不是格調是否繼承漢魏盛唐的傳統(tǒng),而是用“實事”、“實錄”這樣的贊語,從內容的角度稱贊這些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沈德潛非常推重曹操,有意把他和曹植進行區(qū)別,多次以“漢末實錄”、“以樂府寫時事”評價其詩作,正是由于曹操更好地繼承了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至于其對六朝民間樂府的選擇、對杜甫、陸游、元好問、明七子四大家、清初詩人的選評,均側重于分析作品對個人遭遇、政治弊端和民生疾苦的反映,儒家詩教標準是貫穿始終的。其次是重視情感的雅化。長期以來詩學界多把“詩言志”和“詩緣情”看做兩種對立的文學觀。但從早期一些材料來看,情、志內涵頗有共通之處。從后世詩學的論爭來看,各家對詩的本質特點爭論的焦點不在真?zhèn)?,而是雅俗。袁枚云:“詩寫性情,唯吾所適?!保ā峨S園詩話》卷一,頁三)又云:“凡古人已亡之作,后人補之,卒不能佳:由無性情故也。束皙補《由庚》,元次山補《咸英》、《九淵》,皮日休補《九夏》,裴光庭補《新宮》、《茅鴟》:其詞雖在,后人讀之者寡矣?!保ā峨S園詩話》卷二,頁三五)認為好詩的標準在于真假而不關雅俗。沈德潛論詩同樣主張表達性情的真實,但又指出情感的內涵必須起到積極的現(xiàn)實作用,與詩教相合,即“真”與“雅”的統(tǒng)一。故清代論詩,性靈派常指責格調派虛假,格調派則譏諷性靈派俚俗。在評選歷代典范時,沈德潛尤重闡發(fā)詩篇所蘊含的崇高之情,對那些“溫柔鄉(xiāng)語”的個人私情是極力排斥的。應該說,就詩歌內容而言,沈德潛排斥那些有違儒家詩教的個人私情,提倡情感要沉淀、凈化,這是清代中期以沈德潛為代表的格調派和以袁枚為代表的性靈派詩學理論的根本差異所在。沈德潛遵從儒家詩教并不意味著對藝術特征的忽略,也并未像乾隆所言:“詩者何,忠孝而已耳。離忠孝而言詩,吾不知其為詩也?!保ā队粕虻聺撨x國朝詩別裁集序》)徒然視詩歌為政治統(tǒng)治的工具。沈德潛選評詩歌能夠兼顧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審美特征,這正是其詩選流傳深遠的重要原因。與強調詩歌的政教作用相聯(lián)系,沈德潛在詩歌的表現(xiàn)方式上主張溫柔敦厚與比興手法。“比興”是中國古代含義頗為復雜的一個詩學范疇,鄭玄在《周禮?大師注》中認為:“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周禮注疏》卷二十三,頁七九六)將感情傾向和比興聯(lián)系起來。但從漢人具體的解《詩》語境中,可以發(fā)現(xiàn)漢人所謂的興,實為比喻或譬喻。如《毛傳》釋《關雎》首二句曰:“興也。關關,和聲也;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關雎之有別焉,然后可以風化天下。”(《毛詩正義》卷一之一,頁二七三)鄭玄箋更明確地指出:“興是譬諭之名。意有不盡,故題曰興。他皆仿此?!保ā睹娬x》卷一之一,頁二七三)鐘嶸之后,詩壇論比興開始重視其藝術審美效果。其《詩品序》曰:“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保ā对娖芳ⅰ罚撊牛┟鞔顤|陽則明確論述了比興與審美效果的關系,其《懷麓堂詩話》曰:“所謂比與興者,皆托物寓情而為之者也。蓋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而難于感發(fā)。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寫,反復諷詠,以俟人之自得,言有盡而意無窮,則神爽飛動,手舞足蹈而不自覺。此詩之所以貴情思而輕事實也?!保ā稇崖刺迷娫捫a尅罚摪拴枺┱J為“正言直述”的表達“難于感發(fā)”讀者,故詩人需用比興手法。沈德潛繼承葉燮詩論,指出詩歌內容不外乎敘事、說理和抒情三個方面,但表達方式卻貴在“托物連類”、“借物引懷”,顯然沈氏所言比興也側重韻味深長、含蓄不盡的審美效果。應該說,沈德潛對儒家傳統(tǒng)詩論的尊崇是極為全面的,既重詩歌的政教作用,又反復重申“溫柔敦厚”詩教傳統(tǒng)和《詩經(jīng)》常用的比興手法。雖然沈德潛一再明示“恐失溫柔敦厚之旨”(《清詩別裁集?凡例》)但在具體的論述中,他對一些無關政教的詩作也加以推崇,可知其論詩比較寬泛,并不把儒家詩論視為惟一標準。沈德潛常被視為格調派的代表,格調論的基本特征是重視對體制的分析,通過考察前代創(chuàng)作來總結各種詩體的體制規(guī)范和審美特征,尋求具有“本色”之美的“第一義”作品,為后學指明師法對象和悟入途徑?!案裾{”作為一個范疇,其基本含義指詩歌的藝術風貌,接近于“風格”的內涵。就常人的閱讀經(jīng)驗而言,最先感受到的是淺層的格律聲調,之后體會深層的藝術風貌。正如胡應麟所言:“作詩大要不過二端:體格聲調,興象風神而已。體格聲調有則可循,興象風神無方可執(zhí)。故作者但求體正格高,聲雄調鬯;積習之久,矜持盡化,形跡俱融,興象風神,自爾超邁。譬則鏡花水月,體格聲調,水與鏡也;興象風神,月與花也。必水澄鏡朗,然后花月宛然。”(《詩藪》內編卷五,頁一〇〇)在表達這一概念時,格調派詩論家往往用“體”這一范疇來表示,故明七子與沈德潛皆重視“辨體”。通過辨體,七子派把漢魏古詩和盛唐近體視為“第一義”,確立了古詩尊漢魏、近體宗盛唐的基本主張。這種詩論的長處是改變了唐宋以來以境象批評為重點的特點,開始以體式批評為核心,對揭示中國詩歌發(fā)展的歷程起到了積極作用。當然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旦過于注重體格聲調這些形式要素,其對詩人身世、時代精神等其他方面難免會有所忽略。沈德潛是通過《古詩源》、《唐詩別裁集》等選本對各期詩作詳加考辨,并在《說詩晬語》中對各種詩體的源流發(fā)展、代表詩人和體制特點進行系統(tǒng)論述。在論詩方法上,沈德潛與明七子基本一致,只是在“第一義”的認定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沈德潛所樹立的正宗典范于古體詩對六朝詩人多有接納,近體詩則吸收了相當多的中晚唐詩人,突破了明七子“古體宗漢魏、近體宗盛唐”的極端復古主張。由于其對近體詩的重視,在評價謝朓等南朝詩人時,對他們詩作所呈現(xiàn)的近體風格特點同樣寬容。此外,沈德潛對傳統(tǒng)高格的尊奉態(tài)度和藝術審美效果的論述也有自己的特色。就尊體而言,沈德潛心目中的正體比明七子更加寬泛。比如成熟于唐代的七律一體,大致有兩種風格:一是從初唐沈、宋到盛唐王、孟、高、岑等人所形成的氣格高華一派,內容側重贈別、游賞;二是杜甫為代表的沉郁頓挫一派,側重懷古、詠史。在關于唐人七律壓卷之作的爭論中,何景明曾把沈佺期“盧家少婦郁金堂”推為第一,明顯把前者視為正格。后七子則不然,獨推杜甫《登高》為七律第一,立場已經(jīng)有所變化。沈德潛則對這兩種風格兼容并取。在各種詩體的論述中,沈德潛頗能得劉勰《文心雕龍》通變觀之真諦,既主張尊重各種詩體在長期發(fā)展中漸次形成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同時又強調在作品風貌氣質和藝術表現(xiàn)方面善于創(chuàng)新。在考察宗旨和格調之后,沈德潛也重視神韻的標準。神韻論詩,明代胡應麟《詩藪》和清代王士禛均大加提倡。沈德潛論詩注重神韻,乃是對王士禛詩學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其論詩不同于明七子的最重要表現(xiàn)。神韻要求寫出事物的最本質特征?!靶巍敝溉藗冎庇^所看到事物的現(xiàn)象,“神”指事物本質特征,凡是具有神韻的詩作一定是通過外形的描寫使人真切感受到所描寫的對象,做到“以形寫神”。在沈德潛看來,能否傳達出事物的“神”是詩歌成敗的關鍵。神韻還意味著審美效果的含蓄不盡。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序》中說王氏《唐賢三昧集》“蓋味在鹽酸外也”,正是重述神韻重在韻味深遠的特征??傮w來看,沈德潛的格調論與明七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們都是在古體和近體詩兩大體系并驅而行的創(chuàng)作背景下,為學詩者所樹立的正宗和典范。正宗的確立需要考察各期創(chuàng)作,歸納整理各種詩體在發(fā)展流變過程中所形成的傳統(tǒng)審美特征,這一過程正是詩歌史的建構。從當代人所書寫的文學史來看,其間吸收最多的仍是明清格調派論述,可見格調論對后世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不過沈德潛所代表的清代格調論和明七子格調論相比,至少有三個不同:首先,沈德潛主張格調時并不廢棄儒家詩學傳統(tǒng),郭紹虞先生說:“昔人之述歸愚詩論者,或舉其溫柔敦厚,或稱其重在格調,實則僅得其一端,歸愚詩論,本是兼此二義的?!保ā吨袊膶W批評史》下卷,頁五〇八)由于儒家關注現(xiàn)實、注重政治功用的傳統(tǒng),因此沈德潛格調論能夠避免七子派常見的膚闊之弊。其次,在正宗的確立上,明七子最推崇前世高格,他們所建構的價值體系是格以代降,體以日衰,因此第一義的正宗皆為最早之作,故復古意味十足。沈德潛由于受到清初至葉燮以來注重新變思想的影響,在正宗的確立上吸收了中晚唐之作,并指出宋代直至明清皆有符合正宗的典范作品,大大拓展了師法對象。再次,同為學古,明七子以神似古人作為最高追求,易導致復古有余、創(chuàng)新不足。沈德潛是以“神韻”作為最終境界,倡導生動傳神和縹緲悠遠的審美效果,能夠部分彌補復古之弊。三、《說詩晬語》版本及其理論體系《說詩晬語》刻本甚伙,據(jù)蔣寅先生考察,有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刊《歸愚詩文鈔》附刊本、乾隆間刊本《南巡詩》第一冊、詩觸本、嘉慶三年(一七九七)刊本、日本文政十三年(一八三〇)江戶須原屋伊八刊本、道光六年(一八二六)皇都溫故堂刊本、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刊青照堂叢書三編(一卷)、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刊宏遠堂叢書本、國朝名人著述叢編本、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刊嘯園叢書本、談藝珠叢本、詩法萃編本、玉雞苗館叢書本、螢雪軒叢書本、三家詩話選本(一卷)、四部備要本、臺灣弘道印書館詩話叢刊本、香港志豪印刷公司一九七八年版蘇文棹詮評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本、臺灣新文豐出版社公司叢書集成續(xù)編本(一卷)。(蔣寅《清詩話考》,頁三一四—三一五)此外,尚有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教忠堂刻《沈歸愚全集》本、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上海文明書局版《清詩話》本、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上海醫(yī)學書局版《清詩話》本(文明書局與醫(yī)學書局版完全相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清詩話》本等。以上版本中,就卷數(shù)而言,有二卷與一卷之別。《說詩晬語》早期刻本均為上下二卷,應是此書原貌。后世青照堂叢書本、三家詩話本和叢書集成本均為一卷,并不符合沈德潛本意。就文字而言,《沈歸愚全集》本??弊罹?,除第五條“然無有”的“”字可能是“枵”的異體外,其他均無訛誤。后世版本均不同程度存在??辈痪那闆r,尤以嘉慶刻本為甚。就條目而言,據(jù)《沈歸愚全集》本,此書上卷應為一百二十二條,下卷為九十六條,共二百一十八條。各條目的區(qū)分采用古籍常見的另起一行的方式,如果某條之后沒有空格,就在最后一字的左下加符號“∟”以示區(qū)分。個別條目內容較多,沈德潛有時用符號“○”來劃分層次。后世整理者所標示的條目的數(shù)量各不相同,如《清詩話》本上卷作一百二十七條,下卷作九十九條;霍松林先生校注本上卷做一百二十二條,下數(shù)作九十五條;蘇文擢先生詮評本上卷作一百二十六條,下卷做九十九條,這種差異可能是整理者對這兩個符號的失察而導致的?!墩f詩晬語》不同于側重閑談的傳統(tǒng)詩話,而是具有相對嚴密的理論體系。卷上前十一條為總論,涉及詩歌性質、宗旨及沈德潛崇尚儒家詩學傳傳統(tǒng)的詩學立場。第十二條論上古歌謠。十三至三十六條論《詩經(jīng)》體制風格、藝術特色及其典范作用。第三十七至四十三條論楚辭的體制風格及其藝術特色。以上兩部分是對“風騷”傳統(tǒng)的詳細闡釋。第四十四至四十六條論樂府,第四十七條論四言詩。第四十八至八十條論從漢至唐五言古詩之流變。第八十一至九十六條論由漢至唐七言古詩之流變。第九十七至一百零六條論唐代五言律詩之流變。第一百零七至一百一十四條論唐代七言律詩之流變。第一百一十五條論排律。第一百一十六至一百二十二條論唐代絕句之流變。以上為上卷,前四十三條為沈德潛詩學宗旨,先總述,然后結合《詩經(jīng)》、楚辭加以具體闡述。第四十四條后辨別各種詩體在唐前的流變,沿襲明七子“辨體”思路,為學者指明學詩門徑。下卷第一至二十九條論宋、金、元、明詩之發(fā)展,一改卷上分體論述的方式,以時間為序論述了四個朝代著名詩人創(chuàng)作之得失。第三十至三十八條論詩歌如何立意,大意謂貴真、貴新。第三十九至四十九條論不同題材詩歌的作法。第五十一至七十條論用字、用韻、對仗,也是注重有所創(chuàng)新,但又不可完全背離傳統(tǒng)。第七十一至第七十七條論如何進行詩歌批評。第七十八至八十一條論前代著名唐詩選本之得失。第八十二至第八十五條論詩人之修養(yǎng)。第八十六至九十六條為考證,指出如何正確理解詩歌。綜合來看,下卷主要考察了宋、金、元、明四個時代的詩歌流變,然后對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編選、詩歌批評進行系統(tǒng)解說。綜合全書可知,《說詩晬語》比較明顯地繼承了嚴羽《滄浪詩話》所開創(chuàng)的詩話傳統(tǒng),呈現(xiàn)出體系嚴密、規(guī)模宏大、理論深刻的特點?!墩f詩晬語》舊有大陸霍松林先生校注本和臺灣蘇文擢先生詮評本?;糁捎谝痪帕哪辏痪牌呔拍暧扇嗣裎膶W出版社刊行,收入郭紹虞先生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粝壬容^重視引語的出處和有參考意義的材料,但過于簡略。限于體例,霍先生未對《說詩晬語》眾多論斷加以闡釋,讀者無從理解諸多論斷的理論淵源和詩學內涵。蘇氏詮評本一九七八年由臺灣文史哲出版社刊行,一九八五年修訂再版。此書以乾隆教忠堂家刻本為底本,參以朱琰詩觸本、葛元煦嘯園叢書本和朝鮮皇都書林翻刻本,并偶爾引述朝鮮青照堂本李元春評語、日本螢雪軒本近藤元粹評語。蘇著重在探究《說詩晬語》理論之淵源,并對沈氏所論加以辨正評騭,理論闡釋稍詳。但蘇著也存在注釋過于簡略的不足,對個別條目的理論闡釋不夠準確深刻。鑒于《說詩晬語》的巨大理論價值,筆者欲對此書重新加以注釋,以便更好地理解并吸收沈德潛詩學的精華。
內容概要
“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系列叢書
作者簡介
作者:(清代)沈德潛 校注:王宏林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著名詩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成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所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又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流傳很廣?!墩f詩晬語》是沈德潛的論詩著作,其詩學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是清代乾隆時期很有影響力的一派。王宏林,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師從張劍、盧永璘等教授,現(xiàn)為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教學科研工作,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軍事文學有濃厚的興趣,并長期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工作。著有《中國歷代分體文論選》(合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合著)、《沈德潛詩學思想研究》、《中國古代德治思想與文士文學》、《〈水滸后傳〉賞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輯萃》等。
書籍目錄
前言一例言一原序一卷上卷下征引文獻附錄后記前言
章節(jié)摘錄
一詩之為道,可以理性情一、善倫物二、感鬼神三、設教邦國四、應對諸侯五,用如此其重也。秦漢以來,樂府代興;六代六繼之,流衍靡曼。至有唐而聲律日工,托興漸失七,徒視為嘲風雪弄①花草八、游歷燕衎九之具,而“詩教”遠矣。學者但知尊唐而不上窮其源,猶望海者指魚背為海岸一〇,而不自悟其見之小也。今雖不能竟越三唐一一之格,然必優(yōu)柔漸漬,仰溯風雅,詩道始尊。校①雪弄:青照堂本作“弄雪”,誤。注一 理性情:涵育性情,使合乎溫柔敦厚之道?!墩撜Z?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云:“雅,常也。執(zhí),守也。《詩》以理情性,《書》以道政事,禮以謹節(jié)文,皆切于日用之實,故常言之?!保ň硭?,頁二九)二 善倫物:使人倫物理歸于善道。《毛詩序》:“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毛詩正義》卷一之一,頁二七〇)三 感鬼神:感應鬼神。《毛詩序》:“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保ā睹娬x》卷一之一,頁二七〇)四 設教邦國:以《詩》教化民眾。《禮記?經(jīng)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正義》卷五十,頁一六〇九)五 應對諸侯:在外交活動中正確運用詩歌?!墩撜Z?子路》:“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集注》卷七,頁五五)六 六代:史學言六代多指東吳、東晉和南朝之宋、齊、梁、陳,均以金陵為都城。唐李白《留別金陵諸公詩》云:“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保ā独钐准ⅰ肪硎?,頁二八一)文學言六代多指晉、宋、齊、梁、陳、隋,為建安和唐代兩個高峰之間的低谷。清王士禛《戲仿元遺山論詩絶句三十二首》之三云:“青蓮才筆九州島橫,六代淫哇總廢聲?!保ā稘O洋精華錄》卷二,頁三二七)七 托興漸失:詩作缺少深刻的內涵。托興,寄托興寄。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竟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保ā蛾愂斑z集》卷一,頁一〇)八 嘲風雪弄花草:指詩作內容空虛。唐白居易《與元九書》:“陵夷至于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保ā栋资祥L慶集》卷四十五,頁四九〇)九 燕衎:與朋友宴飲?!对娊?jīng)?小雅?南有嘉魚》:“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衎?!保ā睹娬x》卷十之一,頁四一九)一〇 “望海者”句:喻識見短小。唐劉恂《嶺表錄異》曰:“海鰍即海上最偉者也。其小者亦千余尺,吞舟之說固非謬也。每歲,廣州常發(fā)銅船過安南貨易,路經(jīng)調黎,深闊處或見十余山,或出或沒。篙工曰:‘非山島,鰍魚背也。’雙目閃爍,鬐鬛若簸,朱旗日中,忽雨霡霂。舟子曰:‘此鰍魚噴氣,水散于空,風勢吹來若雨耳。’近魚即鼓船而噪,倐爾而沒?!保ň砩希┮灰蝗疲菏⑻?、中唐和晚唐,代指唐代。元方回《仇仁近百詩序》:“降及西都蘇、李,東都建安七子,晉宋陶、謝,律體繼興,自盛唐、中唐、晚唐而及宋代,有作者雖未盡合宮商鐘呂之音,不專主怨刺諷譏之事,而詩號為能言者,往往相與筆傳口授于世,而不朽。”(《桐江續(xù)集》卷三十二)清葉燮曰:“詩始于《三百篇》,而規(guī)模體具于漢。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歷宋、元、明,以至昭代?!保ā对姟穬绕?,頁三)箋《唐詩別裁集序》:有唐一代詩,凡流傳至今者,自大家名家而外,即旁蹊曲徑,亦各有精神面目,流行其間,不得謂正變盛衰不同,而變者衰者可盡廢也。然備一代之詩,取其宏博,而學詩者沿流討源,則必究其指歸。何者?人之作詩,將求詩教之本原也。唐人之詩,有優(yōu)柔平中順成和動之音,亦有志微噍殺流僻邪散之響。由志微噍殺流僻邪散而欲上溯乎詩教之本原,猶南轅而之幽、薊,北轅而之閩、粵,不可得也?!肚逶妱e裁集?凡例》:詩之為道,不外孔子教小子教伯魚數(shù)言,而其立言,一歸于溫柔敦厚,無古今一也。自陸士衡有緣情綺靡之語,后人奉以為宗,波流滔滔,去而日遠矣。《施覺庵考功詩序》:詩之為道也,以微言通諷諭,大要援此譬彼,優(yōu)游婉順,無放情竭論,而人徘徊自得于意言之余。三百年來,代有升降,旨則歸一也。惟夫后之為詩者,哀必欲涕,喜必欲狂,豪則縱放,而戚若有亡,粗厲之氣勝,而忠厚之道喪,其于詩教日以傎矣。(《歸愚文鈔》卷十一)《高文良公詩序》:天壤間詩家不一,諧協(xié)聲律,穩(wěn)稱體勢,綴飾辭華皆詩也。然求工于詩而無關輕重,則其詩可以不作。惟夫篤于性情,高乎學識,而后寫其中之所欲言于以厚人倫、明得失、照法戒。若一言出而實可措諸家國天下之間,則其言不虛立,而其人不得第以詩人目之。(《歸愚文鈔余集》卷一)[清]雍正《御制詩經(jīng)傳說彚纂序》:朕惟詩之為教,所以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其用遠矣。自說《詩》者以其學行世,釋解紛紜,而經(jīng)旨漸晦。朱子起而正之,《集傳》一書,參考眾說,探求古始,獨得精意,而先王之詩教藉之以明。國家列在學官,著之功令,家有其書,人人傳習,四始六義,曉然知所宗尚。[清]袁枚《再與沈大宗伯書》:聞《別裁》中獨不選王次回詩,以為艷體不足垂教,仆又疑焉。夫《關雎》即艷詩也,以求淑女之故,至于展轉反側。使文王生于今,遇先生,危矣哉!……艷詩宮體,自是詩家一格,孔子不刪鄭、衛(wèi)之詩,而先生獨刪次回之詩,不已過乎?(《小倉山房文集》卷十七,頁一五〇四—一五〇五)案中國傳統(tǒng)文論家論及文學時往往表現(xiàn)出鮮明的“儒道互補”的特點:在涉及文學的政治功用、文學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時,多立足于儒家立場;在論及作家之修養(yǎng)、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技巧時,又深受道家傳統(tǒng)的影響。所謂儒家立場,其最高典范就是《詩大序》所代表的“詩教”傳統(tǒng),其基本內涵是重視文學的社會政治功用,詩既是個人修身的重要內容,又是諷諫世事的必要手段。沈德潛也認為詩歌的藝術價值只是附麗于社會價值之上,僅僅具有聲律辭采之美而缺少深厚的情感寄托的詩歌是沒有甚么價值的。后人對沈德潛這種主張多有批判,認為一味強調詩歌的社會價值會影響作者情感的真實自由地表達,詩歌作為藝術應以審美為首要追求。客觀而言,文學不是道德的傳聲筒,片面強調文學的道德意味難免會降低文學的美學價值,但是,古今中外真正偉大的作品,深刻的道德意味是其必不可缺的內容,道德不毛之地,即是文學不毛之地。沈德潛等傳統(tǒng)文論家對文學政治功用的重視并不是以損害文學的藝術價值為前提的,他認為理想的文學應如《詩經(jīng)》那樣,既具有“善”的內涵,又具有“美”的表達。二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托物連類以形之一。鬰情欲舒,天機隨觸,每借物引懷以抒之二。比興互陳,反復唱嘆,而中藏三之歡愉慘戚,隱躍欲傳,其言淺,其情深也。倘質直敷陳,絕無蘊蓄,以無情之語而欲動人之情,難矣。注一 “事難顯陳”句:此言“興”。《周禮?春官?大師》最早提出了賦、比、興這三個概念,《毛詩序》也提出了相同的“六義”說,但均未對這個概念進行解釋,因此引起巨大的爭議。傳統(tǒng)經(jīng)學家釋“興”,影響較大的說法有以下幾種:一、譬喻。鄭眾言:“興者,托事于物。”(《周禮注疏》卷二十三,頁七九六頁)陸德明《毛詩音義》曰:“興是譬喻之名,意有不盡,故題曰興?!保ā睹娬x》卷一之一,頁二七三)視為修辭手法;二、引起正文。朱熹《詩經(jīng)集傳》云:“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保ň硪?,頁一)三、感發(fā)志意??追f達《毛詩正義》云:“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fā)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保ň硪恢?,頁二七一)朱熹《論語集注》注“興”曰:“感發(fā)志意。”(卷九,頁七四)四、以興喻善。鄭玄《周禮?春官?大師》注云:“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周禮注疏》卷二十三,頁七九六)文論家論興,頗重意味不盡的審美效果,鐘嶸《詩品序》云:“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保ā对娖芳ⅰ罚撊牛┥虻聺撾m受經(jīng)學家影響,以“托物”“連類”言“興“,但更重視“興”這種藝術手法意味不盡的審美效果,更接近傳統(tǒng)文論家的立場。二 “鬰情欲舒”句:此言“比”。傳統(tǒng)經(jīng)學家論“比”約有二義:一是以“比”喻失。鄭玄《周禮?春官?大師》注曰:“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保ā吨芏Y注疏》卷二十三,頁七六九)二是指比喻。朱熹《詩經(jīng)集傳?螽斯》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卷一,頁三)文論家把“比”視為借客觀事物的描寫來寄寓個人的情感,為藝術表現(xiàn)的手法之一,如鐘嶸《詩品序》言“因物喻志,比也”,沈氏也是立足于傳統(tǒng)文論家的立場。三 中藏:內心。箋[梁]鐘嶸《詩品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弘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詠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若專用比興,則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若但用賦體,則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詩品集注》,頁三九—四五)[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詩有三義,賦止居一,而比興居其二。所謂比與興者,皆托物寓情而為之者也。蓋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而難于感發(fā)。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寫,反復諷詠,以俟人之自得,言有盡而意無窮,則神爽飛動,手舞足蹈而不自覺。此詩之所以貴情思而輕事實也。(《懷麓堂詩話校釋》,頁八〇)案比、興有何分別一直是傳統(tǒng)經(jīng)學家爭論的焦點。漢鄭玄《周禮?春官?大師》注云:“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周禮注疏》卷二十三,頁七九六)不過從毛傳所注“興”詩的《柏舟》、《綠衣》等詩來看,并無“見今之美”的內容。故唐孔穎達曰:“鄭司農云:‘比者,比方于物?!T言如者,皆比辭也。司農又云:‘興者,托事于物。’則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fā)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保ā睹娬x》卷一之一,頁二七一)認為比是打比方,興是托物起興,由此引申出“比顯而興隱”,即兩者在表現(xiàn)程度上有深淺之別。宋朱熹則認為“比”是所詠之物與表現(xiàn)主題有一定的聯(lián)系,所謂“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保ā扼埂?,《詩經(jīng)集傳》卷一,頁三)而“興”只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詩經(jīng)集傳》卷一,頁一),所詠之物與表現(xiàn)主題并非一定存在聯(lián)系,所以他說:“《詩》之興,全無巴鼻,后人詩猶有此體?!保ā吨熳诱Z類》卷八十《詩一?綱領》,頁二〇七〇)相較而言,文論家對比興的區(qū)分比較明確,劉勰《文心雕龍?比興》云:“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文心雕龍注》卷八,頁六〇一)比是比喻,用貼切的模擬來說明事物;興是起興,靠隱微的方法來比擬議論。鐘嶸《詩品序》所言“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與劉勰類似,都是從表現(xiàn)方法和抒情效果兩個角度來釋比、興。不過,傳統(tǒng)文論家固然注意區(qū)分比、興之別,但往往喜歡比興合用。如果說“賦”是情感的直接抒寫,而“比興”則是借物抒情,是一種間接但更深厚的抒情手法。沈德潛雖然深受儒家傳統(tǒng)的影響,但論“比興”時乃是基于傳統(tǒng)文論家的立場。沈氏完全拋棄比、興與政教的關系,主要強調比、興手法所帶來的深厚不盡的表達效果。其評《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曰:“起四句比中用比?!朴聘羯节椤?,情已離矣,而望之無已,不敢作決絕怨恨語,溫厚之至也?!保ā豆旁娫础肪硭?,頁九〇)評“迢迢牽牛星”曰:“相近而不能達情,彌復可傷,此亦托興之詞?!保ā豆旁娫础肪硭?,頁九〇)所以他認為“言情不盡,其情乃長,后人患在好盡耳。讀《十九首》應有會心?!保ā豆旁娫础肪硭?,頁九二)另外,沈德潛有時又把比興看作是一種委婉的表現(xiàn)方式,其評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曰:“后半‘回首’以下,胸中郁郁硉硉,不敢顯言,故托隱語出之?!保ā短圃妱e裁集》卷二,頁五七)評杜甫《麗人行》曰:“極言姿態(tài)服飾之美,飲食音樂賓從之盛,微指椒房,直言丞相,大意本《君子偕老》之詩,而風刺意較顯。”(《唐詩別裁集》卷六,頁二〇六)可知沈德潛論詩,固然以儒家詩論為本,但對詩歌的藝術審美特征并非視而不見。
后記
本書的寫作始于我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一九九九年十月,在確定以沈德潛詩學作為研究對象之后,導師張健先生指導我從三個方面閱讀文獻并開展研究:一是詳細考察康熙至乾隆時期的社會政治情況和詩壇活動,在此背景下解析沈德潛相關事跡,最終做一部翔實可靠的沈德潛年譜;二是細致閱讀《說詩晬語》,按照戴鴻森先生《姜齋詩話箋注》的體例對此書重新注釋;三是立足于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等詩歌選本,再結合《說詩晬語》、《歸愚文鈔》、《歸愚詩鈔》等文獻,對沈德潛詩學思想加以綜合全面的考察。這部書稿就是當年的第二項作業(yè),由于學力和天資所限,直至今日纔算完成。本書的完成要感謝我的導師張少康和張健先生,還有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指導過我的陳熙中、董學文、盧永璘、汪春泓、李鐸等諸位先生,沒有他們當年的悉心教導,我是不可能順利完成學業(yè)并走上學術研究道路的。另外,二〇〇九年三月,張健先生曾閱讀了本書大部分條目,并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見。值此書出版之際,特向諸位師長表達深深的謝意。在本書撰寫過程中,河南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的許多同事也曾給予不少幫助并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特致謝忱。本書得到河南大學文學院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的資助,感謝文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心。在河南大學文學院工作已經(jīng)六年了,我漸漸感到這真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地方。在文學院資料室的書柜中,赫然擺放著民國時期出版的《四部叢刊》、《四部備要》、《萬有文庫》等大型叢書;在我工作室外面的走廊上,懸掛著曾經(jīng)在此工作過的范文瀾、郭紹虞等諸多著名學者的照片。每天從這些照片前經(jīng)過,翻閱著他們可能寓目的書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資深編輯周絢隆先生,正是他的熱情鼓勵,逐步堅定了我把這部可能不太成熟的書稿獻給公眾的決心。我期待著來自學界同仁的批評。王宏林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于河大仁和寓所
編輯推薦
《說詩晬語箋注》編輯推薦:《說詩晬語》是清代著名詩人沈德潛的詩學論著。沈德潛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鼓吹儒家傳統(tǒng)“詩教”。此種思想在清代中期詩壇影響很大,不僅自成一派——格調派,還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這使得沈氏儼然為眾目所向的文壇宗主。王宏林先生的《說詩晬語箋注》不僅對《說詩晬語》的版本做了十分細致的整理校勘,還對沈德潛的詩學思想做了深入地梳理,清晰地揭示了沈氏詩學思想的源流脈絡。以此,《說詩晬語箋注》是一部具有很高參考價值學術著作。
名人推薦
說詩晬語二卷,沈德潛撰。乾隆十六年刊《歸愚詩文鈔》本附、乾隆十六年刊《歸愚文續(xù)》本、《詩觸叢書》本、道光十五年朝邑劉際青等刊《青照堂叢書》本(第四函,一卷)、《談藝珠叢》本、《詩法萃編》本、光緒四年鉛印本、《國朝名人著述叢編》本、《嘯園叢書》(第五函)本、《玉雞苗館叢書》本、《螢雪軒叢書》本、民國八年上海廣益書局刊王簡《三家詩話選》本(節(jié)選一卷)、《清詩話》本、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本(與《原詩》、《一瓢詩話》合刊)。按此書成于雍正九年(據(jù)其自撰年譜)?!皶嵳Z”者,擬之小兒晬盤,遇物雜陳,略無詮次之意(自序),自是謙辭。實此前已編就多種大型詩選本,故《晬語》說歷代詩乃水到渠成之舉,所說頗為老到。撰者沈德潛(一六七三—一七六九),字確士(一作碻士),號歸愚,江南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乾隆四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加禮部尚書、太子太傅致仕。卒謚文愨。卒后九年被奪贈官,罷祠削謚。有《歸愚全集》、《唐詩別裁集》、《古詩源》等。——《新訂清人詩學書目》,第三四—三五頁?!墩f詩晬語》提要 張寅彭沈德潛撰,前有自序,后有雍正九年(一七三一)辛亥自序。沈德潛(一六七三—一七六九),字確士,號歸愚,江蘇長洲人。從葉燮受詩學,王漁洋晚年頗稱其詩。乾隆四年(一七三九)進士,授翰林編修,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謚文愨。有《竹嘯軒詩》、《歸愚詩鈔》,選有五朝詩別裁集。事跡見彭啟豐《芝庭先生集》卷十三所收墓志銘。據(jù)自序,此書為雍正九年春居小白陽山僧舍讀書時答僧叩問詩學源流之作,其說頗與《唐詩別裁集》相出入。卷上先秦迄唐,卷下宋元以后,沿詩體演進之勢,論體制格律之要,評歷代名家之得失,散漫中自有經(jīng)緯。世之言詩者習以歸愚論詩主格調,顧此書成于五十八歲,論詩多著眼于氣象,不專持格調之說也。既重人倫治化、溫柔敦厚之傳統(tǒng)詩教,又重性情襟抱之表達;既重格調法度,又主推陳出陳。強調“作文作詩,必置身高處,放開眼界,源流升降之故,了然于中,自無隨波逐浪之弊”。其論詩史源流遞變,植根于師說,而細膩過之,評泊歷代詩家及歷代選本,能超脫門戶之見,裁量高下,識斷最精。查為仁《蓮坡詩話》卷下謂其“推論歷代風雅源流,一一抒其心得,不襲《詩藪》、《巵言》之弊”,是也。蓋沈氏究心前代詩學之專且廣,王漁洋之后,一人而已。厚積薄發(fā),固不比明人之膚廓大言矣。后出蒙學詩話及匯編詩話多采其說,亦以其要言不煩,語多精到也。所不足者,則囿于正統(tǒng)觀念,時有迂腐之見,如評張籍、王建詩,譏《才調集》選《會真詩》之類,以道德繩之而失詩之風趣是也。潘清撰謂其“論詩多在門面上講究,袁子才譏之是矣。(中略)當日論詩,天下推為宗匠,想因其位高望重,得君之寵有加,故人無敢有議其后也”(《挹翠樓詩話》卷一)。要之,此書對干嘉以后詩學影響甚大,傳世版本亦甚多。有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刊《歸愚詩文鈔》附刊本、乾隆間刊本《南巡詩》第一冊、詩觸本、嘉慶三年(一七九七)刊本、日本文政十三年(一八三〇)江戶須原屋伊八刊本、道光六年(一八二六)皇都溫故堂刊本、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刊青照堂叢書三編(一卷)、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刊宏遠堂叢書本、國朝名人著述叢編本、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刊嘯園叢書本、談藝珠叢本、詩法萃編本、玉雞苗館叢書本、螢雪軒叢書本、三家詩話選本(一卷)、四部備要本、臺灣弘道印書館詩話叢刊本、香港志豪印刷公司一九七八年版蘇文棹詮評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本、臺灣新文豐出版社公司叢書集成續(xù)編本(一卷)。青照堂叢書與螢雪軒叢書有評語,詩法萃編本有許印芳跋語多則?!肚逶娫捒肌?,三一三—三一五頁。——《說詩晬語》提要 蔣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