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的理論與實踐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江蘇大學出版社  作者:蘇益南  頁數:283  

前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中國共產黨領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懈奮斗。中國共產黨要鞏固自己的長期執(zhí)政地位,關鍵和核心是要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而基礎是要體現廣泛的群眾性。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2%,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去向多元化的新形勢下,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大學生匯聚在黨的旗幟下,幫助和引導大學生了解黨、熱愛黨、追求黨,確保這個群體能夠聽黨話、跟黨走,是關系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是否后繼有人的重大問題,對于鞏固黨的長期執(zhí)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肩負著培養(yǎng)和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的高等學校,一定要有時代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要針對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參與意識的特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引導和教育青年大學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積極宣傳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果,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現實出發(fā),回答新形勢下青年大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產生的各種困惑,使他們的政治認知、政治心理、政治取向不斷走向成熟,使他們堅定對黨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從而為鞏固黨的長期執(zhí)政地位奠定堅實的青年基礎。同時,要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育才觀、成才觀和評價觀,堅持知識教育與文明修身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學校培養(yǎng)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實踐教育的新機制、新方法和新載體,教育引導大學生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發(fā)展自我,努力培養(yǎng)和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是一項長期性的戰(zhàn)略任務,也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作,任重而道遠。

內容概要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中國共產黨領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懈奮斗。中國共產黨要鞏固自己的長期執(zhí)政地位,關鍵和核心是要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而基礎是要體現廣泛的群眾性。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2%,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去向多元化的新形勢下,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大學生匯聚在黨的旗幟下,幫助和引導大學生了解黨、熱愛黨、追求黨,確保這個群體能夠聽黨話、跟黨走,是關系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是否后繼有人的重大問題,對于鞏固黨的長期執(zhí)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是一項長期性的戰(zhàn)略任務,也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作,任重而道遠。目前,關于該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方興未艾。本書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4CDJ003)“新時期進一步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的途徑和方法”的研究成果,試圖對此做一些積極探索,力圖實現實踐—理論—再實踐的良性循環(huán)。

書籍目錄

上篇  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的理論依據、現實意義和工作理念  第一章  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的理論依據    第一節(jié)  增強黨的階級基礎與擴大黨的群眾基礎    第二節(jié)  大學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群眾基礎  第二章  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的現實意義    第一節(jié)  鞏固黨的長期執(zhí)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第二節(ji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第三節(jié)  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第四節(jié)  高校改革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第五節(jié)  與時俱進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  第三章  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的工作理念    第一節(jié)  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觀    第二節(jié)  可持續(xù)發(fā)展育才觀    第三節(jié)  可持續(xù)發(fā)展成才觀    第四節(jié)  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評價觀下篇  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的實踐與探索  第四章  思想建設    第一節(jié)  理想信念教育    第二節(jié)  愛國主義教育  第五章  道德建設    第一節(jié)  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jié)  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第三節(jié)  大學生文明修身教育    第四節(jié)  大學生誠信教育  第六章  文化建設    第一節(jié)  文化:從歷史范疇到思想范疇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文化教育    第三節(jié)  校園文化教育  第七章  學風建設    第一節(jié)  高校學風建設的內涵與特點    第二節(jié)  高校學風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jié)  加強高校學風建設的措施  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節(ji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節(jié)  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九章  就業(yè)教育    第一節(jié)  大學生就業(yè)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節(jié)  大學生就業(yè)教育的特點    第三節(jié)  大學生就業(yè)教育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jié)  新時期大學生就業(yè)教育要做到幾個結合  第十章  實踐教育    第一節(jié)  與增長才干相結合    第二節(jié)  與服務社會相結合    第三節(jié)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會實踐教育  第十一章  創(chuàng)新教育    第一節(jié)  大學生創(chuàng)新教育的提出及其意義    第二節(jié)  大學生創(chuàng)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    第三節(jié)  大學生創(chuàng)新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第四節(jié)  營造大學生創(chuàng)新教育環(huán)境的主要措施    第五節(jié)  大學生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踐  第十二章  保障體系建設    第一節(jié)  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之組織建設    第二節(jié)  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之隊伍建設    第三節(jié)  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之制度建設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決議還強調:“不過成分是應該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標準,應該使黨變?yōu)橐粋€共產主義的熔爐,把許多愿意為共產黨主張而奮斗的新黨員,鍛煉成為有最高階級覺悟的布爾什維克的戰(zhàn)士。”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提出:“看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主要應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fā)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边@一判斷標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80多年歷史經驗證明: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發(fā)展黨的組織,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是我們黨的事業(yè)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在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歷史中,毛澤東把黨的群眾基礎向“前端”的第一產業(yè)擴展,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恩格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思想;鄧小平把工人階級的階級基礎向“高端”擴展,明確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江澤民在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方面,則擴展到包括在公有制經濟以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中就業(yè)的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提出黨始終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在近代中國社會中,農民是主體,占80%左右,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只占小部分。中國無產階級雖然是一個最有覺悟性、最有組織紀律性的階級,但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取得勝利的,它必須把廣大貧苦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等階級、階層團結起來。大革命失敗后,為了壯大黨的力量,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我們黨利用思想建黨的武器,把農民階級中的先進分子變?yōu)樽杂X地為黨的目標和任務而奮斗的先鋒戰(zhàn)士,逐漸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革命的“星星之火”很快成“燎原”之勢。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民族矛盾取代階級矛盾上升為國內的主要矛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因勢利導,吸收了一大批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從而使我們黨的力量迅速發(fā)展壯大,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進一步加強了黨與人民群眾的廣泛聯系,從而使得中國共產黨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資產階級作為剝削階級在我國已被消滅,我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但比較起來,工人階級在整個社會中仍只是一小部分。因此,中國共產黨明確地把自己的階級和群眾基礎界定為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本著“積極慎重發(fā)展的方針,有計劃地在廣大農村、工礦企業(yè)、機關、學校等開展新黨員和基層組織的發(fā)展工作,吸收各行各業(yè)中的優(yōu)秀分子入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的理論與實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大學生應該讀一讀這本書,群眾路線不能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