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大衛(wèi)·布萊克 頁數(shù):160 字數(shù):30000
前言
建筑師常將在設計競賽中奪冠視為引燃事業(yè)蓬勃的契機。然而,在藝術世界里尋找機遇,卻如尋寶般難得。唯獨公共藝術領域或“眾里甄選”活動為藝術家構建了溫床,使那些幸運之星經(jīng)由競賽,于相對的無聞脫穎而出,在更廣泛的受眾群體間激蕩想象的漣漪。而這場競技所考驗的,正是堅韌和才華。今天,當有權入選寥寥幾人的大師級別公共藝術競賽便被視為光輝成就時,大衛(wèi)·布萊克(David Black)卻常以魁首之名領銜賽事。他在亞歐和北美的大型作品,記錄了其藝術升華歷程,從陶制品,到通透的大型塑制品,再到骨架風格的、擁抱空間的全金屬制品。 初次幸會大衛(wèi)·布萊克的作品,得益于其應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之約造訪柏林,參加聯(lián)邦德國政府的“藝術家在現(xiàn)場”活動。20世紀70年代的柏林,是一塊高額資助的文化磁石,吸引著藝術、戲劇、音樂領域的全球頂級人才。正是在此環(huán)境下,布萊克開始以炫目的藝術大師身份登上柏林社區(qū)的舞臺。在事業(yè)生涯的那個階段,他正潛心于倒模塑料制品。自從通過這個媒介在柏林的美國之家(Das Amerika Haus)展出一些近期作品,他開始對大比例尺作品傾注了更多思考。1972年,應新國家美術館(密斯·凡德羅對柏林博物館建筑的貢獻)主任維爾納哈弗特曼(Werner Haftmann)之邀,為博物館雕塑花園的水池創(chuàng)作一件大型作品,布萊克設計了“天空”。除了支撐結構采用不銹鋼作為材料,整件作品以透明材質(zhì),從抽象概念詮釋工業(yè)革命的終極標志,與密斯的博物館相映成趣?! ‰S后幾年,大衛(wèi)·布萊克往返于大西洋兩岸,并在德國舉辦了幾場個人作品展,其中一場主要展覽再次由柏林新國家美術館承辦。1980年,他專注于全金屬項目實驗,并接到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委任,于1982年創(chuàng)作出白色螺旋形作品“碎浪”(Breaker )。至今,這件作品仍被公認為一朵奇葩。另一件金屬雕塑,是于1984年創(chuàng)作的“十字路口”(Crossings),如今矗立于福特韋恩堡藝術博物館門前。這件因在當?shù)匾鸸姞幷摱鴤滹@重要的作品,很快便成為寶貴的地標,被縮小了比例,浮雕于博物館咖啡杯的體表。在公共藝術競賽的平臺上,大衛(wèi)·布萊克的全金屬作品騰飛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于是,公共廣場和主干道的40多個重要地點都采用了他的作品進行裝飾。行人或路過其旁觀賞,或停留其下休憩,或穿梭其間漫步。下面是他于1996年在代頓(Dayton)創(chuàng)作的“飛越”(Flyover),那120英尺的“航行路線”用于頌揚萊特兄弟簡短但改變整個世界的“第一次動力飛行”。
內(nèi)容概要
大衛(wèi)布萊克是國際知名的美國公共雕塑家。他創(chuàng)作了20余個公共雕塑作品,分布在美國、日本和德國。本書不但收錄了大衛(wèi)布萊克的大型公共雕塑作品,而且在書的后半部分集中展示大衛(wèi)布萊克早期的石器,陶器,樹脂玻璃等雕塑作品。書中還包括唐納德卡斯比特博士對于大衛(wèi)布萊克雕塑設計的深入評論。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大衛(wèi)?布萊克(David Black) 譯者:楊莉大衛(wèi)?布萊克(David Black),著名的美國公共雕塑設計師。
書籍目錄
大型公共雕塑
序言,G·斯坦利·科利爾與唐納德·卡斯比特的對話
構造卓越:大衛(wèi)·布萊克的雕塑
對于本源建筑的說明
雕塑家大事記
早期作品
石器與陶器
“折射”系列(樹脂玻璃)
“黑色邊緣”系列(樹脂玻璃)
鋁制壁掛雕塑
小型作品
青銅鑄件
模板畫
展覽
榮譽與獎勵
主要雕塑作品
參考文獻
鳴謝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桑蒂格:你能在建筑藝術作品中看到傳統(tǒng)的手法嗎? 卡斯比特:我非常欣賞大衛(wèi)?布萊克后期的廟宇類型雕塑。初次看到這些作品,它們就給我留下特殊的印象。這些作品的風格,源于大衛(wèi)對廟宇的個人興趣。他周游世界,研究林林總總的廟宇,并試圖將廟宇的理念與現(xiàn)代語言(也就是他眼中的現(xiàn)代主義者語言)糅合在一起。這是源于國際風格的建筑語言,而大衛(wèi)的貢獻,就是將它們釋放出來、展現(xiàn)出來。我能從大衛(wèi)?布萊克的雕塑中看到某種傳統(tǒng)的象征。 但不僅如此,我認為最好的廟宇,至少是很多我所熟知的廟宇,都存在一種共通的特質(zhì),就是在閉合的空間,感受無極與升騰。而大衛(wèi)的手筆,正是將其分解成組塊,一步步展現(xiàn)出來。更為復雜的是,這些組塊按照某種關系設計并陳列在與之相應的俗界之中,為一個個俗界構建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圣潔空間”。 有人說,“他演繹了藝術的魔法”,雖然有些夸張,但也只有這樣的評價最恰當不過,因為太多藝術家都頂著相似的光環(huán)。伴隨著這些作品的問世,大衛(wèi)營造了卓然的藝術境界。若用簡易的語言表述,那么,這卓然在于:人是不可限量的,是凌越于規(guī)則和結界之上的,是在宇宙的無限大之內(nèi)自由飛翔的。 伴隨卓越而來的,便是那種被稱為抽象的美。大衛(wèi)的作品中所蘊涵的抽象美,是無可厚非的。這可通過卡斯帕?達維德?弗里德里希(Casper DavidFriedrich)和馬克?羅斯科(Rothko)的畫作佐證。但我認為,這種抽象美的理念若運用于建筑,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上,這理念本身便誕生于古代建筑,萬神殿這個官方案例便是最佳佐證,釋放著超越現(xiàn)世的感覺。我認為康德(Kant)對于他所謂的“純粹美”(the mathematical sublime)和“理想美”(the dynamic sublime)的劃分很適用于大衛(wèi)?布萊克的雕塑。抽象美無時無刻不在展示著空間的無極,讓我們沉醉其中。談及體積、雄壯和能量,我們的肉身相形見拙。因此,康德(Kant)曾以沙夫豪森(Schaffhausen)的瀑布(Falls)作為抽象美的例子,也曾從“自然中的鮮活生命”(Dynamic Lifefrom Nature)選取了諸多例證。
編輯推薦
《城市雕塑》由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