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湖南美術(shù) 作者:柳新祥 頁數(shù):160
前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東方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世界聞名,不知曾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追慕者、崇拜者和各類文化愛好者為之癡迷、為之探索為之研究。文房四寶是東方傳統(tǒng)歷史文化得以傳播、延續(xù)和發(fā)揚的重要工具?! ∥姆克膶毑粌H作為文房用具,還創(chuàng)造和演繹了東方文化中特有的書法和繪畫藝術(shù),還為我國書法繪畫藝術(shù)領(lǐng)域造就了無以數(shù)計的書法家和畫家,重要的是它們所承載的傳承文明、延續(xù)文化的歷史使命,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它們所凝聚的我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蘊藏著的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使燦爛的中華文明和自豪的民族精神緊緊地融為一體,凝結(jié)成為我們?nèi)A夏子孫驕傲的靈魂和信心?! 《巹t是驕傲的關(guān)鍵所在。在“文房四寶”之中,硯的歷史最為悠久。硯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悠悠五千年,硯幾與華夏文明同生。自硯誕生以來,人類便跨入了文明的世界,可以說,硯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自此以后,在我中華大地上,《詩經(jīng)》、《離騷》、《春秋》、《史記》以及大量的唐詩宋詞、詞曲歌賦等千古絕唱便不絕于耳;自此,便有了顏歐柳趙,便有了《蘭亭序》、《祭侄文稿》、《肚痛帖》、《鴨頭丸帖》以及真草隸篆等書法藝術(shù)翰墨飄香;還有那《洛神賦》、《八十七神仙卷》、《五牛圖》、《溪山行旅圖》、《清明上河圖》等驚世卷軸一一展開。硯的誕生,使中華文明沐浴著文明的朝暉,逐漸步入了寬廣、宏博、繁茂的大干世界。 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科技的發(fā)展,傳統(tǒng)文房四寶的書寫工具已不能滿足今天人們?nèi)找婵旖莸纳詈凸ぷ鞯男枰?,電腦、鍵盤、鼠標已成為今天書桌上無可爭辯的“霸主”。書寫方式的改變,致使這些傳統(tǒng)文房工具的使用幾率越來越小,我們今天姑且不論毛筆是否還有人會使用,而事實上,那些80后,甚至是70后的人都未必能將硯臺的名稱、功能和使用方法講述清楚,甚至連“四大名硯”都說不全,就連鋼筆類的硬筆,使用者也是越來越少,更不用說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這似乎有些悲哀。
內(nèi)容概要
硯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悠悠五千年,硯幾與華夏文明同生。自硯誕生以來,人類便跨入了文明的世界,可以說,硯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自此以后,在我中華大地上,《詩經(jīng)》、《離騷》、《春秋》、《史記》以及大量的唐詩宋詞、詞曲歌賦等千古絕唱便不絕于耳;自此,便有了顏歐柳趙,便有了《蘭亭序》、《祭侄文稿》、《肚痛帖》、《鴨頭丸帖》以及真草隸篆等書法藝術(shù)翰墨飄香;還有那《洛神賦》、《八十七神仙卷》、《五牛圖》、《溪山行旅圖》、《清明上河圖》等驚世卷軸一一展開。硯的誕生,使中華文明沐浴著文明的朝暉,逐漸步入了寬廣、宏博、繁茂的大千世界。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產(chǎn)于廣東省肇慶市(古稱端州)東郊西江羚羊峽南麓斧柯山端溪水一帶,和對岸羚山以及北嶺山山脈南坡一帶,用此地硯石制成的硯.故稱端硯。端硯以其“致密、堅實、細膩、幼嫩、溫潤如玉”的石質(zhì)、獨特的天然石品花紋以及巧奪天工的工藝制作位居“四大名硯”之首,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硯”,是文房中的“寶中寶”,千百年來受到歷代帝王將相以及文人墨客的寵愛和推崇。
作者簡介
柳新祥,1959年生,祖籍江蘇泰興。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shù)大師、中華傳統(tǒng)工藝大師、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廣東省工藝美術(shù)協(xié)會理事、肇慶市端硯協(xié)會副會長、肇慶市博物館古端硯鑒定專家。1978年在北京工作,從事歷代古硯修復(fù)、仿制和硯史研究。1983年作為硯雕專業(yè)技術(shù)人才被引進到肇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概述 一、“四大名硯”之端硯 二、名貫古今何為“貴” (一)采石不易 (二)剛而實柔的石質(zhì) (三)美妙的石品花紋 (四)奇特的石眼 三、端硯與硯文化第二章 端硯歷史沿革 一、唐代端硯 二、宋代端硯 三、元代端硯 四、明代端硯 五、清代端硯 六、近現(xiàn)代端硯第三章 端石的形成及地理環(huán)境 一、端石的地質(zhì)與地理環(huán)境 二、端石礦坑分布范圍 (一)端溪礦區(qū) (二)西岸礦區(qū) (三)羚羊山礦區(qū) (四)北嶺山礦區(qū) (五)蕉園坑礦區(qū) (六)典水礦區(qū) 三、端石的結(jié)構(gòu)特征 四、歷史名坑 (一)老坑 (二)麻子坑 (三)坑仔巖 (四)宣德巖 (五)朝天巖 (六)面羅蕉 (七)古塔巖 (八)梅花坑 (九)綠端 (十)宋坑 (十一)白端 五、近現(xiàn)代坑口 (一)仿麻子坑 (二)磨刀坑蕉白巖 (三)大西洞、沙浦大西洞 (四)大坑頭 (五)白線巖 (六)廁村宋坑 (七)木紋石 (八)有凍巖 (九)斧柯東 (十)端溪石第四章 端硯的石品 一、端硯石品概說 二、端硯石品的劃分辦法 (一)石品 1.暈塊類 2.線紋類 3.斑點類 4.石疵類 (二)石眼 1.從形態(tài)來分辨 2.從神態(tài)來區(qū)分 3.從藝術(shù)造型來劃分 (三)其他類第五章 端硯硯雕藝術(shù) 一、硯雕藝術(shù)與端硯 二、端硯硯雕藝術(shù) (一)表現(xiàn)形式 1.深雕 2.鏤空雕 3.淺浮雕 4.淺雕 5.線刻 6.薄意雕 7.俏色 (二)表現(xiàn)題材 1.傳統(tǒng)題材 2.現(xiàn)代題材 (三)端硯雕刻工藝流程 1.采石 2.維料制璞 5.設(shè)計 4.雕刻 5.打磨 6.配盒 7.打蠟 三、端硯硯雕名家 (一)宋代以前 (二)宋元時期 (三)清代 (四)近代 (五)當代第六章 端硯的鑒賞與收藏 一、鑒賞 (一)石之鑒賞 1.石質(zhì) 2.石色 3.石品 (二)型之鑒賞 1.傳統(tǒng)造型 2.現(xiàn)代造型 (三)藝之鑒賞 (四)飾之鑒賞 1.紋飾 2.銘文 3.包裝 二、收藏 (一)收藏的必要性 1.卓越的質(zhì)地 2.高妙的硯雕藝術(shù) (二)收藏的必然性 1.優(yōu)質(zhì)硯材越來越少 2.市場價格越來越高第七章 精品賞析
章節(jié)摘錄
一、“四大名硯”之端硯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產(chǎn)于廣東省肇慶市(古稱端州)東郊西江羚羊峽南麓斧柯山端溪水一帶,和對岸羚山以及北嶺山山脈南坡一帶,用此地硯石制成的硯,故稱端硯?! ?jù)史籍記載:肇慶古屬端州。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21年)始立高要縣治。至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轄高要九縣。宋紹圣三年,趙倍受封于端州為端王。元符三年趙佶繼承皇位,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御書“肇慶府”賜守臣,至此端州更名為肇慶。 端硯始于何時,曾引起不少議i"e。據(jù)清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蔽涞聻樘聘咦婺晏枺涞略隇楣?18年,根據(jù)此說,端硯問世已有1390多年的歷史了。1952年湖南長沙705墓出-I-~o唐代箕形硯和1965if-廣州動物園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箕形硯(現(xiàn)藏廣州博物館)正好印證了端硯問世的歷史。 硯、紙、筆、墨是我國古代文明史上的“文房四寶”。“論文房四寶者,唯筆不能耐久,所謂老不中書,紙久墨則酥脆,難以使用,墨陳則失去膠性,而易于散碎,均難久蓄。唯硯性質(zhì)堅固,傳萬世而不朽,歷劫而如常,故硯為留千古永存者”。它憑著其雕刻藝術(shù)和“傳萬世而不朽”的堅固性質(zhì),記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硯文化歷史。硯不僅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而且有著重要的鑒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而端硯,因其質(zhì):t-tg上乘、工藝制作和雕刻藝術(shù)精湛,又被譽為四大名硯之首、文房四寶中的“寶中寶”。
編輯推薦
《中國名硯:端硯》共分7個章節(jié),主要對中國名硯——端硯的基礎(chǔ)知識作了介紹,具體內(nèi)容包括端硯歷史沿革、端硯的石品、端硯硯雕藝術(shù)、端硯的鑒賞與收藏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guān)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