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學苑 作者:李翰卿 頁數(shù):334 字數(shù):224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李翰卿所著的《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系李翰卿先生耳提面命,李映淮先生躬錄、整理而成。書中承載著兩代人數(shù)十年學習、研究、應用《傷寒雜病論》及其113方的臨床實踐及經驗,反映作者博通醫(yī)籍經典,但不泥古、與時俱進,注重古為今用,中西結合,能達陰陽之理,擅用經方、小劑。李映淮先生在撰著書稿時,為使后人能準確地理解傳承《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之真諦,參考多家學說,添加了不少按語,閆云科先生在整理校訂書稿時,又附載了所存之李翰卿先生麻黃湯、桂枝湯、大承氣湯三份講稿,可以說是三代人的心血鑄就一部傷寒論臨證錄。
作者簡介
李翰卿(1892-1972),名??N,號華軒,以字行。山西省靈丘縣上沙坡村人。舅父張玉璽乃當?shù)赜忻娜遽t(yī)。李氏自幼從其舅父學醫(yī)習文,盡得其傳。15歲時即能治療一般的疾病,以后雖在當?shù)匦W任教,但每有閑暇即為人療疾,以治病救人為樂,醫(yī)名日增,求治者盈門。27歲時,南本縣推薦到山西省立醫(yī)學傳習所(川至醫(yī)專前身)應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經過3年的寒窗苦讀,他不但系統(tǒng)鉆研了中醫(yī)經典,對歷代各家各派學說亦多有涉獵。1922年畢業(yè),先后應邀在太原復成堂、體乾堂等處行醫(yī)。35歲始獨立開業(yè),懸壺并州。李氏治病尤遵仲景,精于《傷寒》、《金匱》,喜用經方、小劑,每能救危難、起沉疴而得心應手。他不僅精于中醫(yī)內科、婦科,而且對兒科、外科及老年病學方面亦研究頗深。為了啟迪后學,李氏集平生治學《傷寒論》之心悟及臨證經驗,于1960年著成《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一書,并計劃撰寫一部以中醫(yī)各科疾病及癥名為綱,病、證、方、藥為目的臨床醫(yī)師必備工具書,筆記資料積累甚多,然終因診務、政務繁忙,未能完稿。
李映淮,幼承家訓,隨父學醫(yī),后參加工作又隨其父臨床,耳濡目染,朝夕論道,得其父之真?zhèn)?,使虛者鉅,弱者強。其醫(yī)德醫(yī)風一如其父,求診者絡繹不絕而遠近聞名。生前為整理《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書稿而耗盡心血,為使后人能準確地理解傳承《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之真諦,參考多家學說及臨證體悟,以映淮按的形式對書稿予以補注,可謂錦上添花。
閆云科,為李映準先生之高徒。原山西忻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院長。行醫(yī)四十年,擅長治痰飲頑癥,用催吐、瀉水二法,療效卓著。喜用經方,辨證準確,用方簡、用藥精。長期致力于《傷寒雜病論》的臨床研究與應用。摸索了一套應用經方的方法?!督浄焦袖洝芳词情c先生40年來研究經方、應用經方的心得實錄。閆先生為《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一書的主要整理者。
書籍目錄
桂枝湯
桂枝湯的使用法——太原市中醫(yī)學會第二次學術講座講題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桂枝甘草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
小建中湯
桂枝人參湯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麻黃湯
麻黃湯的用法——太原市中醫(yī)學會第一次學術講座講題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升麻湯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葛根湯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
小柴胡湯
柴胡加芒硝湯
大柴胡湯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梔子豉湯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生姜豉湯
梔子干姜湯
梔子厚樸湯
梔子柏皮湯
枳實梔子豉湯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的用法——太原市中醫(yī)學會第四次學術講座講題
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
抵當湯
抵當丸
大陷胸湯
大陷胸丸
小陷胸湯
十棗湯
白散
麻子仁丸
蜜煎導法
豬膽汁導法
半夏瀉心湯
生姜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
黃連湯
黃連阿膠湯
黃芩湯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旋覆代赭湯
白頭翁湯
白虎湯
白虎加人參湯
竹葉石膏湯
五苓散
豬苓湯
文蛤散
茯苓甘草湯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牡蠣澤瀉散
真武湯
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
理中丸及理中湯
甘草干姜湯
吳茱萸湯
四逆湯
四逆加人參湯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加豬膽湯
干姜附子湯
白通湯
白通加豬膽汁湯
茯苓四逆湯
四逆散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炙甘草湯
烏梅丸
茵陳蒿湯
瓜蒂散
桃花湯
赤石脂禹余糧湯
半夏散及湯
甘草湯
桔梗湯
苦酒湯
豬膚湯
燒裨散
醫(yī)師人師,恩澤綿綿——回憶恩師李映淮先生
章節(jié)摘錄
【歷代用藥經驗擇要】 1.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本湯主之。(69) 翰卿按:此證應與真武湯證互相體會,因真武湯證在臨床上需要加人參的地方相當多,只有通過體會,才能把這些關鍵搞清楚?! ≈苓B山謂本方溫腎燥濕,補虛回陽,只要證見四肢厥冷,脈沉微欲絕,或浮弦,面青黑無華,舌白多津即可用之。 2.治四逆加人參湯證,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身瞤動,煩躁者;霍亂重證吐瀉后,厥冷筋惕,煩躁,不熱不渴,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脈微細者,可用此方,服后小便利者得救;治諸久病精氣衰憊,干嘔不食,腹痛溏瀉而惡寒,面部四肢微腫者,產后失于調攝者多有此證;治慢驚風,搐搦上竄,下利不止,煩躁怵惕,小便不利,脈微數(shù)者。(《類聚方廣義》) 3.茯苓,前輩稱其益陰,余謂滲利之品,恐無其功。蓋脾胃喜燥惡濕,其燥必暖,陽氣以旺;其濕必冷,陽氣以衰。水谷淤溜,津液不行,苓之滲利,能去水濕,此所以佐姜附以逐內寒,與理中之術,其理相近矣。(《傷寒論述義》) 4.此方君茯苓,以煩躁為目的。凡四逆湯證,而汗出煩躁不止者,非此方不能救。(《方函口訣》) 5.厭聞人聲,畏見生客,時怒小兒啼哭,或忽喜觀覽書藉,不數(shù)行輒棄去,是之謂煩;……欲臥不得,欲坐不得,欲行不得,反復顛倒,傾刻間屢遷其所,而手足不得暫停,是之謂躁?!瓱┰瓴欢ㄊ巧訇庩幪?,陽氣外浮,此與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者并責之虛。但前證陰虛不甚,故不用人參,而但用干姜附子湯;此證陰虛太甚,故用人參為小異耳。(《傷寒發(fā)微》)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