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玫瑰

出版時間:2005-6-28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作者:北島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 對 話 」 既 是 中 、 西 文 學 作 品 翻 譯 的 對 話 , 也 是 中 、 西 文 學 的 一 次 深 刻 的 交 流 。 北 島 以 他 精 煉 而 銳 利 語 言 、 以 他 作 為 一 位 優(yōu) 秀 詩 人 的 敏 銳 , 為 讀 者 講 述 了 九 位 西 方 文 學 大 師 : 洛 爾 加 ( Lorca) 、 里 爾 克 ( Rilke) 、 策 蘭 ( Celan) 、 帕 斯 捷 爾 納 克 ( Pasternak) 等 等 。 北 島 融 合 自 己 的 創(chuàng) 作 , 從 而 在 中 文 世 界 重 現(xiàn) 了 這 些 文 學 大 師 的 生 命 。 在 北 島 此 書 的 文 字 裏 埋 伏 了 一 個 真 正 的 中 心 , 那 就 是 對 一 個 激 情 年 代 的 書 寫 , 對 一 個 充 滿 歡 樂 之 謎 的 年 代 的 書 寫 , 在 那 裏 我 讀 到 了 那 個 時 代 特 殊 的 氣 息 , 真 的 , 連 當 時 的 空 氣 都 充 滿 了 抒 情 與 犧 牲 。

作者簡介

北 島 , 當 代 最 負 盛 名 的 中 國 作 家 。 雖 以 詩 著 稱 , 近 年 來 北 島 的 散 文 好 評 如 潮 。 本 書 是 北 島 最 新 完 成 的 九 篇 散 文 。 每 篇 文 章 藉 著 討 論 一 位 當 代 西 方 文 學 家 , 展 開 了 中 國 文 學 與 西 方 文 學 的 對 話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時間的玫瑰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9條)

 
 

  •     洛爾加和里爾克是四年前在北大的五四文學社認識的,而其他幾個詩人,則是在《時間的玫瑰》中認識的。
      
      
      上學期錯過了北島的講座,于是這學期旁聽北島的課。他的樣子,跟我想象中的挺不一樣:略上了年紀,寫“我——不——相——信”的年輕氣盛已經(jīng)全然不見了。穿深色的中式外套,喜歡透過厚厚鏡片的上方看人。對學生確是極好的。因為是本科生的公選課,講粵語的孩子們讀詩有一定困難,他總是鼓勵,說話也是慢條斯理的,一次次重復(fù)。聽他的第一堂課,我坐在前排,雖然是個旁聽生,但他聽出我母語是普通話,便被他叫起來讀了一段詩,結(jié)果真是緊張得不行。
      
      
      “如果你問我為什么寫‘千百個水晶的手鼓 / 在傷害黎民’,我會告訴你我看見它們,在天使的手中和樹上,但我不會說得更多,用不著解釋其含義,它就是那樣。”
      
      
      香港這邊有很多讀詩活動,而我也時常想起多年前的燕南園52號院,朱青山老師在夜晚的讀書課上,讓我們讀普希金時的情景。
      
      
      詩就是用來唱或者朗讀的,你配樂也好,點燭也好,只要那個人在心里,便可以聽得到。
      
      
      讀過他《時間的玫瑰》和《青燈》,都很喜歡。你是詩人,也是星辰,這是我守護你的原因。
      
  •      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詩歌解讀和評論,不一樣。一方面可以說的北島從他自己的了解來寫詩人的人生。雖然有點百科式的介紹,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北島還從他自己的體驗來映照各位詩人的經(jīng)歷,似乎在為自己尋找位置,又似乎在為自己尋找個人的精神譜系。另一方面則是很重要也引起不少爭議和回應(yīng)的部分,譯詩。北島在其中討論了前輩詩人和翻譯家的譯詩,并且以英譯本為底本譯出自己的版本(當然,是在分析前人翻譯之后的譯詩)。就是這一部分引起了爭議,李笠的《是北島的“焊”?還是特朗斯特羅姆的“烙”?》和王家新分析策蘭的相關(guān)文章都是對北島的回應(yīng)。這樣的討論無疑是健康的,不必變成人身攻擊和詆毀的。北島的人格如何,也不可以因人廢言。
       北島的這本書本來就是一個好的起點,希望以后好詩作的翻譯和討論能夠健康的進行下去。
  •     本來北島這本書是幾年前看的,觀感不佳,尤其反感北島只懂得英文就在那兒指點江山狂噴比他有文化的多的前輩噴的口沫子亂飛的操行,就隨便給了個中評了事。這次偶爾翻了翻各人對《秋日》的翻譯,覺得有點不可理解:就算是根據(jù)英文轉(zhuǎn)譯,這也根本就是開口就錯的水平,他自我感覺是有多好啊。
      
      《秋日》的中文翻譯很多,大多數(shù)都和馮至的版本差不多。這兒就拿流傳最廣的馮至版出來對比。
      
      馮至:
      主??!是時候了。夏日曾經(jīng)很盛大。
      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guī)上,
      讓秋風刮過田野。
      
      北島:
      主呵,是時候了。夏天盛極一時。
      把你的陰影置于日晷上,
      讓風吹過牧場。
      
      英文:
      Lord: It is time. The summer days were grand.
      Now set your shadows out across the sun-dials
      And set the winds loose on the meadowland.
      
      看出什么問題了嗎?北島根本就把英文里時態(tài)包含的信息完全干掉了!
      
      北島的翻譯錯誤有三。
      首先,第一句,原文里用were表達的過去的意思,完全沒表達出來。夏天曾經(jīng)盛大,作者是站在秋天說夏天好嗎?“夏天盛極一時”,這算是什么?
      其次,后兩句時態(tài)說的是現(xiàn)在(秋天),而不是夏天。大詩人的翻譯依然沒表達出來。已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到文藝青年剖析,說這第一段全是講夏天了……
      最后,大詩人翻譯外語詩卻使用中文成語,這不是大詩人本人最反對的翻外文詩拽中文嗎?
      
      最后一點可以說是審美的問題,前面兩點完全是赤裸裸的硬傷。里爾克最有名的詩都能這么離譜,無法想象大詩人在書里提到的其他人的,相對不那么知名的詩的翻譯。
      
      不要找理由說,北島不懂德語所以看了個不靠鋪的英文翻譯。那些把德語翻譯成英語的詩人們,也許詞句,節(jié)奏各有斟酌,但絕對不會犯這種連時態(tài)都搞不定的小學生級別的錯誤。一個多種英譯版的參考鏈接:
      
      http://www.thebeckoning.com/poetry/rilke/rilke4.html
  •      《時間的玫瑰》是北島的一本散文集,與其說是散文集,倒不如說是一本翻譯詩作的心得。
      
       本書第一篇文章《洛爾加:橄欖樹林的一陣悲風》介紹了西班牙詩人的詩作,并就他的詩文翻譯進行了思考。
      
       “綠呀綠,我多么愛你這綠色
      
       綠的風 綠的樹枝
      
       船在海上
      
       馬在山中?!?br />   
       這是洛爾加《夢游人謠》中的名句
      
      ”綠色,我多么愛你這綠色,
      
       霜花的繁星
      
       和那打開黎明之路的
      
       黑暗的魚一起到來。
      
       無花果用砂紙似的樹枝
      
       摩擦著風
      
       山,未馴服的貓
      
       聳起激怒的龍舌蘭
      
       可是誰將到來?從哪兒?
      
       她徘徊在陽臺上
      
       綠的肌膚,綠的頭發(fā),
      
       夢見苦澀的大海?!?br />   
       詩都是由意象組成的產(chǎn)物,但詩并不僅僅是意象的簡單堆積。詩是人腦海中的感受、想象與意象之間產(chǎn)生碰撞之后,重新組合和形成的詩化的語言。
      
       意向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意象往往能體現(xiàn)一個詩人的風格,所以意象是個性化傾向非常濃的。就洛爾加這首《夢游人謠》來說,他所選擇的意象:霜花繁星、黑暗的魚、無花果樹、貓、龍舌蘭.......“這些都是夢幻風格的意象。營造一種夢幻而安謐的氛圍,這種意象所帶給人的感受往往是溫和而平靜的。這首詩除卻溫和之外,似乎還能隱隱嗅到一種孕育中的危險感。
      
       人們常說憤怒出詩人,甚至還有人說,寫詩的人腦子都有點不正常。其實這種偏激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詩人之所以成為詩人,是因為他們的理解力與感受力是無比發(fā)達而敏銳的。即使是一朵花、一株草,在詩人的眼里也是不同的。我認為成為一個詩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敏銳的感受力觀察力,二是完美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詩人寫詩,是將個人經(jīng)歷或所見所聞所感經(jīng)過加工提煉變?yōu)楹喢鞫笠奈淖殖尸F(xiàn)給讀者,所以簡單來說,詩人的工作就是”總結(jié)“,因此詩人的概括能力是很強的,他們的文字往往以極少的字數(shù)傳遞極強的畫面感與感染力,這一點在北島的散文之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關(guān)于讀詩,我認為是一個想象展開的過程。有的人會說自己不懂詩,但我覺得那只是因為都市的人缺乏想象力。既然詩是意象的組合,那么讀詩就是透過意象還原畫面的過程。意象所帶給人的瞬時感受以及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畫面所帶來的,或冰冷或憤怒或平靜或哀傷的各種情緒,也就是詩的內(nèi)容了。因為詩往往字數(shù)少,想象的空間無限寬廣,所以每個人讀詩所看到的景象與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也因此相較于其他的文學體裁,對詩的研究往往爭議最大?!耙磺€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對于讀詩時候的理解,怕是一千個人的理解不只有一千個了。
      
       在讀了北島的這本《時間的玫瑰》后,我對于讀詩與詩的理解方面有了更深的認識。本書所探討的全是外國詩人的詩,因此北島先生重點探討了詩作的翻譯問題。由于語言與文化的差異,文學作品的翻譯一直面臨著無法還原原作精髓的難題。而本書對比了幾個版本翻譯的優(yōu)劣,毫不留情的批判了不貼切的翻譯作品。翻譯的過程當然同時也是理解的過程,但翻譯當然不只是將文字翻譯成漢語,我想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深入的理解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只有這樣才能最好的將詩文的精髓傳達給讀者,將屬于詩的感動 跨越語言障礙傳遞的更遠更遠。
      
  •     看完書之后記住了幾個人。
      
      一
      
      里爾克是早就認識的。認識他的第一句,自然是秋日里的,馮至的譯本:
      
      誰此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這幾句,大概是08、09年間在飯否上認識的,印象中是從入戲那兒。
      
      北島引用他: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在這里我是沒有資格引用的。
      
      但重的語言怎能讓人不激動?
      
      “主啊,是時候了?!?br />   
      清晰,擲地有聲。翻譯起來也非常直白。Lord: it is time. 是德國人特有的說話方式。
      
      美國人會這么說:Hell, it's about time. (星際二:自由之翼開場動畫。:P)
      
      早年也讀過沉重的時刻,也是馮至譯的。不能節(jié)選,全抄在下面。
      
      此刻有誰在世上的某處哭,
      無緣無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誰在夜里的某處笑,
      無緣無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誰在世上的某處走,
      無緣無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誰在世上的某處死
      無緣無故地在世上死,
      望著我。
      
      北島竟然沒把它收錄在書里,好像是說,我是不會把好東西全都捧給你們看的,你們要去自己搜索才行。
      
      二
      
      里爾克之后是策蘭。因為名字好記。也是東歐窮國的人,但教育良好。他和小女朋友同居的時候,初嘗歡愛滋味,寫下一句:
      
      It is time it were time.
      
      不知道該怎么譯,或許是:“終于啊,讓我得著了?!?br />   
      這是亂譯的:P
      
      詩不能意譯,只能忠于原文,這是北島說的,我覺得很對??墒沁@句究竟不知道怎么理解,只好憑空想象了。
      
      那首詩的開頭也是:是時候了。It is time. 只是這句里面,主沒了??刹皇锹铩銐蛄耍。?br />   
      結(jié)尾是這樣的:
      It is time it were time.
      It is time.
      
      不如譯成:
      終于啊,讓我得著了。
      哦啊。
      
      到此打住,言歸正傳。其實策蘭有好多首不同主題的詩,我都記在腦子里了:
      
      數(shù)杏仁/數(shù)我進去/使我變苦/把我數(shù)進杏仁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傍晚喝/我們早晨喝夜里喝/我們喝,喝
      
      秋天展開葉子/堅果中走出時間/時間回到殼里
      
      它們分別是三首詩,可如果這樣讀起來,讓人想倒一杯黑豆奶剝堅果了。我是憑印象寫的這幾句,比起逐句的翻譯又偏一些了,但大體不會偏太遠。
      
      其實他從不是沉溺于情愛和食物中的人。他只是需要接納與安全感。那個時代的猶太人是很慘的,真正的顛沛流離。最后他是跳河死的。
      
      三
      
      第三個詩人是瑞典人托馬斯。他的自我很小,周圍的世界很大,所以詩就呈現(xiàn)出自由開闊的氣象,這和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詩人都不同了。詩找他代言,而不是他尋求詩句??上б痪涠疾挥浀昧?,因為我的內(nèi)心和這個男人太不同了。但這不妨礙我讀他的時候敬仰他。
      
      西歐和北歐人有很多叫托馬斯,挪威有個早逝的歌手也叫托馬斯。
      
      威爾士也有個托馬斯,他是第四個詩人。樸素自由是他的風格,可惜硬被北島套上了過于體面的服裝。他吟道,
      
      I am dumb to mouth/...../I am dumb to tell/...
      
      最好的翻譯應(yīng)該是:我不能說……我不能講…… 絕不能像北島那樣,兩句都翻譯成“而我啞然告知”。一個給女友寫這樣情書的人怎么能說出“而我啞然告知”這樣的話?——
      
      【我在格拉摩根郡的鄉(xiāng)下房子初見日光,在威爾士口音的恐懼和鐵皮煙囪的煙霧中長大成一個可愛的娃娃,早熟的兒童,反叛的男孩,病態(tài)的青少年。我父親是個中學教師:我聞所未聞的開放男人。我母親來自卡馬森郡的農(nóng)業(yè)腹地:我聞所未聞的小女人。我唯一的姐姐用女生的長腿,短上衣的翅翼和社會的勢利眼穿過舞臺,進入舒適的婚姻生活。我還是預(yù)備學校的小男孩時頭一次嘗試煙草(童子軍的敵人),高中頭一次嘗試酒精(魔王)。詩歌(老處女的朋友)在我六七歲時揭開她的面紗;她依然還在,而有時她的臉像個舊茶碟裂開……】
      
      我喜歡他的《十月的詩》。
      
      2013.5.4.
  •     《時間的玫瑰》中,詩人北島選取了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詩人,帶領(lǐng)著讀者賞析他們的作品,并且由作及人,自然地介紹了這些作者得以創(chuàng)作出這些詩作地人生經(jīng)歷。由于作者本身是杰出的現(xiàn)代詩人,有著詩人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和對文字以及意象的天然敏感,北島站在詩人的角度和高度對作品的解析是一般讀者所不能及的。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本身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文字精確,生動而凝練。北島把對作品的賞析以及對作者的介紹穿插在一起,渾然天成,毫無雕鑿痕跡。我們似乎可以這樣理解,作品跟作者本來就是分不開的一個整體,北島先生只是按天然的邏輯把它們一起展現(xiàn)了出來。這使得這本書本身已經(jīng)成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
      
      有種痛苦來源于個人審美水平和寫作能力的巨大落差。我個人時常受到這種痛苦的折磨。越是看這本書,越來越深地被這些作品觸動,這種痛苦就會越強烈, 甚至成為自己寫作的障礙。
      
  •     這又是一篇摘錄式筆記。
      
      本書主題是詩歌,但多處談及翻譯,——其實就翻譯現(xiàn)狀來看,亟待調(diào)整的是出版商與譯者的態(tài)度問題,而不是技巧問題。別的不說,就說這本書吧。此書是中文著作,無需翻譯,我讀得也並不認真,但匆匆讀過一遍,就發(fā)現(xiàn)不少印刷、校對問題。
      
      印刷問題。除序言外,此書所有表明年代的「〇」全都不正常,要麼歪歪曲曲、疑似手寫(千真萬確!每一個〇都不一樣),要麼就是空白。歪曲如23、45、52、93、179、186、206、244頁等,空白如89頁等。
      
      校對問題。其一:別字。85頁,「藝術(shù)是體驗對象的藝術(shù)構(gòu)成的一種方式,而對像本身並不重要?!怪挥小笇ο蟆梗瑳]有「對像」。
      
      其二:譯名前後不一。如93頁第三行提到莎洛美的丈夫「安德里斯」(Friedrich Carl Andreas),第六行卻又寫成「安德瑞斯」。無獨有偶,策蘭的出生地Czernowitz在106頁被譯為「切爾諾維茲」,而108頁卻成了「切爾諾威茲」。
      
      其三:病句。如60頁:「沒過幾天,特拉克爾收到德國萊比錫一個年輕出版商沃爾夫的信,打算出版他的詩集?!勾司溽岚肴敝髡Z,可改為「沃爾夫打算出版他的詩集」。
      
      67頁:「特拉克爾……說君特的詩比『所有德國詩人所寫過的都苦澀』,提醒費克君特死於二十七歲,正好是他自己的年齡?!勾司洹柑嵝选咕淝耙颂硪弧竵K」字。
      
      231頁:「這對年僅十歲的鮑里斯終身難忘?!钩踔猩寄芸吹贸鰜?,「對」應(yīng)改成「讓」。
      
      297頁:「我們來自一片林間空地,四周有臺階式的斜坡,有點兒像小型的古羅馬露天劇場?!菇Y(jié)合上下文可知,這是講述北島與艾基夫婦散步時的情形。這三人怎麼可能「來自」林間空地呢?北島原意應(yīng)當是「我們來至一片林間空地」,「來至」疑似生造詞,改為「來到」才自然點。
      
      同頁有句:「我告訴她我們是唱著這些歌長大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俄羅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惯@或許是受英文影響寫出的句子,依中文語法則是成分殘缺的病句,後半句缺賓語,可在「感情」後增添「的原因」三字。
      
      339頁,「細讀絕非僅是一種方法,而是揭示遮蔽開闢人類精神向度的必經(jīng)之路。」這一句簡直要憋死人。「揭示」、「遮蔽」、「開闢」,連用三個動詞,好厲害,可是這樣的句子怎麼讀得通?
      
      對於文字,我多少有些潔癖。讀書讀到錯誤之處、不妥之處,有時會忍不住拿筆改動,這樣實在費時而痛苦,可是欲罷不能!於是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拘泥與字句,這年頭,想要一本書裏沒有錯字病句是多麼奢侈的事!——可是,這本該是天經(jīng)地義的要求啊,從什麼時候起,就成了奢侈的事呢?
      
      【本書摘錄】
      
      01
      洛爾迦認為,隱喻必須讓位給「詩歌事件」,即不可理解的非邏輯現(xiàn)象。19頁。
      
      02
      他對聶魯達的詩歌十分敬重,常打聽他最近在寫什麼。當聶魯達開始朗誦時,洛爾迦會堵住耳朵,搖頭叫喊:「停!停下來!夠了,別再多念了——你會影響我!」29頁。
      
      03
      一九一三年一月二十日,維特根斯坦的父親死於喉癌。……父親留下一筆巨大的遺產(chǎn),維特根斯坦決定把屬於自己部分的三分之一捐出去。(共十萬克朗。)……得到捐贈的有十個藝術(shù)家,包括詩人里爾克和特拉克爾,畫家可柯施卡和建築師盧斯等人。64頁。
      
      04
      里爾克在文學界起步時很平庸,且是個名利之徒。他到處投稿,向過路作家毛遂自薦,在一個權(quán)威前抬出另一個權(quán)威,並懂得如何跟出版商討價還價。88頁。
      
      05
      莎洛美一針見血地指出:「上帝本身一直是里爾克詩歌的對象,並且影響他對自己內(nèi)心最隱秘的存在的態(tài)度,上帝是終極的也是匿名的,超越了所有自我意識的界限。當一般人所接受的信仰系統(tǒng)不再為『宗教藝術(shù)』提供或規(guī)定可見的意象時,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里爾克偉大的是個和他個人的悲劇都可以歸因於如下事實:他要把自己拋向造物主,而造物主已不再具有客觀性?!?9頁。
      
      了按:我對里爾克的閱讀十分有限,幾乎僅限於《杜伊諾哀歌》,但莎洛美這段話非常符合里爾克留給我的印象。這是個神奇的女人!據(jù)本書91-94頁,莎洛美(Lou Andreas-Sa-lome)是俄國將軍之女,后出國求學,在意大利結(jié)識當時尚未成名的尼采,尼采向她求愛,被拒。尼采描述莎洛美:「目銳似鷹,勇猛如獅,儘管如此,還是個孩子氣的姑娘。」「是目前我所認識的最聰明的人。」據(jù)說,對尼采而言,莎洛美是除母親和姐妹外最重要的女人。後來莎洛美和弗洛伊德又成為好友。莎洛美的丈夫安德里斯是柏林大學講師,他用匕首刺進自己的胸膛,險些致命,因其以死相挾,莎洛美同意與之結(jié)婚,但不同房,從新婚之夜直到丈夫死去的四十三年中,她一直拒絕與丈夫同床。里爾克對莎洛美一見傾心,他於頭一封信寫道:「親愛的夫人,昨天難道並非是我享有特權(quán)和你在一起的破曉時光?」一個月後,莎洛美投降。整整三年,莎洛美成為他生活的中心……這女人究竟有什麼魔力?一定要找她傳記來看看。
      
      06
      中文其實是特別適於翻譯的語言?!形臎]有拼音文字的「語法膠」(grammatical glue),故靈活多變,左右逢源,除造詞和雙關(guān)語難以應(yīng)付外,幾乎無所不能。114頁
      
      07
      「我的一生?!挂幌脒@詞句,我就在眼前看見一道光。再細看,它形如有頭有尾的彗星。最明亮的終點,是頭,那是童年時代及其成長。核心,最密集的部分,是幼年,那最初的階段,我們最主要的特徵已被決定。我試圖回憶,試圖從中穿越。卻很難進入那密集的領(lǐng)域,那是危險的,好像我在接近死亡本身。彗星越往後越稀疏——那是較長的部分,是尾巴。它變得越來越稀疏,卻越來越寬。我現(xiàn)在處於彗星尾巴相當靠後的部分,寫下這時我六十歲。
      
      我們最早的經(jīng)驗是最難以接近的部分。復(fù)述,關(guān)於記憶的記憶,突然照亮生活的情緒的重建。(摘自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回憶錄《記憶看見我》,北島譯。)156頁。
      
      08
      問:你的詩,尤其早期的詩,試圖消除個人的情感,我的這一感覺對不對?
      
      答:寫詩時,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運或受難的樂器,不是我在找詩,而是詩在找我,逼我展現(xiàn)它。完成一首詩需要很長時間。詩不是表達「瞬間情緒」就完了。更真實的世界是在瞬間消失後的那種持續(xù)性和整體性,對立物的結(jié)合。
      
      問:有人認為你是一個知識分子詩人,你是怎麼看的?
      
      答:也有人認為我的詩缺少智性。詩是某種來自內(nèi)心的東西,和夢是手足。很難把內(nèi)心不可分的東西分成哪些是智性哪些不是。它們是詩歌試圖表達的一個整體,而不是非此即彼。我的作品一般回避通常的理性分析,我想給讀者更大的感受自由。
      
      問:詩的本質(zhì)是什麼?
      
      答:詩是對事物的感受,不是認識,而是幻想。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詩最重要的任務(wù)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166頁。
      
      了按:本則電子版轉(zhuǎn)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809b20101599r.html
      
      09
      下面這段摘錄我曾轉(zhuǎn)載到博客,出處不詳。正是這段話吸引我讀這本書:
      
      托馬斯擁有多麼豐富的傳統(tǒng)資源,自古羅馬的賀拉斯到日本的俳句,從瑞典前輩詩人??肆_夫到現(xiàn)代主義的宗師艾略特,從法國超現(xiàn)實主義的艾呂雅到俄國象征主義的帕斯捷爾納克。他承上啟下,融匯貫通,在一個廣闊的背景中開創(chuàng)出自己的道路。
      
      反觀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不能不讓人感到傳統(tǒng)的一再中斷。五四運動就是第一次中斷,對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否定,造成早期白話詩的蒼白幼稚。左翼運動的革命文學致使詩歌淪為宣傳的工具,是第二次中斷。而第三次中斷,是“九葉派”後中國詩歌的巨大空白。“今天派”出現(xiàn)後,代溝縱橫,流派林立,惡語相向,互相掣肘,使本來非常有限的傳統(tǒng)資源更加枯竭。沒有傳統(tǒng)作後盾,就等於我們的寫作不斷從零開始。
      
      自八十年代初起,大量的西方作品譯介到中國。在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相遇過程中,有一個相當流行的看法,認為現(xiàn)代主義必然是反傳統(tǒng)的。我本人就深受這一看法的影響。其實這完全是誤解。
      
      我最近在一次訪談中說:這些年在海外對傳統(tǒng)的確有了新的領(lǐng)悟。傳統(tǒng)就像血緣的召喚一樣,是你在人生某一刻才會突然領(lǐng)悟到的。傳統(tǒng)博大精深與個人的勢單力薄,就像大風與孤帆一樣,只有懂得風向的帆才能遠行。而問題在於傳統(tǒng)就像風的形成那樣復(fù)雜,往往是可望不可及,可感不可知的。中國古典詩歌對意象與境界的重視,最終成為我們的財富(有時是通過曲折的方式,比如通過美國意象主義運動)。我在海外朗誦時,有時會覺得李白杜甫李煜就站在我後面。當我在聽傑爾那蒂?艾基(Gennady Aygi)朗誦時,我似乎看到他背後站著帕斯捷爾納克和曼德爾施塔姆,還有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盡管在風格上差異很大。這就是傳統(tǒng)。我們要是有能耐,就應(yīng)加入並豐富這一傳統(tǒng),否則我們就是敗家子。178頁。
      
      10
      所謂語感,就是在漢語中的節(jié)奏感,及對每個詞自覺的控制。204頁。
      
      了按:此書多處談到翻譯,也多次指出許多譯詩最大的問題在於語感。我想這不僅僅是翻譯的問題,也是今人寫作的大問題。關(guān)於這一點,我想留到隨後的《翻譯研究》書評中來談。
      
      11
      張棗:在我們這個破碎的時代,寫作還可能嗎?
      
      艾基:後現(xiàn)代主義是一種斷裂,它雖是一個文化與精神的地方平線,在我看來都沒有根。所謂根就是愛,它表現(xiàn)為歷史、傳統(tǒng)和未來。在這兒我想起葉賽寧的一句話:詩並不難,難的是度過完整的一生。人得學會跟別人生活在一起,彼此了解對方的不幸和憂愁,人得與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一棵樹受難我們也受難。總之,人得過他的生活,並給於他的生活一定的意義。生活絕不是後現(xiàn)代主義者所理解的那樣短促和片面,生活是地久天長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寫作不僅是可能,而且是一種必需。
      
      ——摘自艾基的訪談錄(「今天」一九九二年第三期)289頁。
      
      了按:本則電子稿轉(zhuǎn)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57d770100blcw.html
      
      12
      本書297頁提到,北島與詩人艾基及其妻子戈林娜一同散步,北島和戈林娜一起唱起俄國民歌和革命歌曲,戈林娜大為驚訝,北島解釋說,我們是唱著這些歌長大的,所以我們對俄羅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接著,北島寫道:
      
      戈林娜突然感嘆道:「真沒想到在美國居然會唱這麼多老歌?!埂高@就是懷舊,」我說。她一下沉下臉來:「我一點兒都不懷念那個時代?!?br />   
      13
      最近跟一個詩人朋友討論。他說,翻譯本身就是一種細讀。我同意。詩歌翻譯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除其他原因外,恐怕與我們?nèi)狈氉x的願望與能力有關(guān),細讀絕非僅是一種方法,而是揭示遮蔽開闢人類精神向度的必經(jīng)之路。339頁。
      
      了按:結(jié)尾一句太彆扭了。好在這觀點一針見血:我們既缺少細讀的興趣,也缺少細讀的能力。此書也有不少地方試著做了細讀,但詩人北島的細讀能力與他的名氣似乎並不相稱。
      
      
      【本書譯詩(部分)】
      
      <秋日>
      
      里爾克
      北島譯
      
      主呵,是時候了。夏天盛極一時。
      把你的陰影置於日晷上,
      讓風吹過牧場。
      
      讓枝頭最後的果實飽滿;
      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
      催它們成熟,把
      最後的甘甜壓進濃酒。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ㄎ疫€是更習慣馮至的版本。)
      
      <秋日>
      
      里爾克
      馮至譯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曾經(jīng)很盛大。
      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guī)上,
      讓秋風刮過田野。
      
      讓最後的果實長得豐滿,
      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
      迫使它們成熟,
      把更多的甘甜釀入濃酒。
      
      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
      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
      在林蔭道上來回
      不安地遊蕩,當著落葉紛飛。
      
      
      <豹>
      
     ?。ò屠柚参飯@)
      
      里爾克
      北島譯
      
      他因望穿柵欄
      而變得視而不見。
      似有千條柵欄在前
      世界不復(fù)存在。
      
      他在健步溜達
      兜著最小的圈子。
      如中心那力的舞蹈,
      偉大的意誌昏厥。
      
      眼瞼偶爾悄然
      張開——一個影像進入
      貫穿四肢的張力——
      到內(nèi)心,停住
      
      
      <預(yù)感>
      
      里爾克
      北島譯
      
      我像一面旗幟被空曠包圍,
      我感到陣陣來風,我必須承受;
      下面的一切還沒有動靜:
      門輕關(guān),煙囪無聲;
      窗不動,塵土還很重。
        
      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
      我舒展開來又蜷縮回去,
      我掙脫自身,獨自
      置身於偉大的風暴中。
      
      
      <死亡賦格>
      
      策蘭
      北島譯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傍晚喝
      我們中午早上喝我們夜裏喝
      我們喝呀喝
      我們在空中掘墓躺著挺寬敞
      那房子裏的人他玩蛇他寫信
      他寫信當暮色降臨德國你金發(fā)的馬格麗特
      他寫信走出屋星光閃爍他吹口哨召回獵犬
      他吹口哨召來他的猶太人掘墓
      他命令我們奏舞曲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夜裏喝
      我們早上中午喝我們傍晚喝
      我們喝呀喝
      那房子裏的人他玩蛇他寫信
      他寫信當暮色降臨德國你金發(fā)的馬格麗特
      你灰發(fā)的舒拉密茲我們在空中掘墓躺著挺寬敞
      
      他高叫把地挖深些你們這夥你們那幫演唱
      他抓住腰中手槍他揮舞他眼睛是藍的
      挖得深些你們這夥用鍬你們那幫繼續(xù)奏舞曲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夜裏喝
      我們中午早上喝我們傍晚喝
      我們喝呀喝
      那房子裏的人你金發(fā)的馬格麗特
      你灰發(fā)的舒拉密茲他玩蛇
      
      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
      他高叫你們把琴拉得更暗些你們就象煙升向天空
      你們就在雲(yún)中有個墳?zāi)固芍挸?br />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夜裏喝
      我們中午喝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
      我們傍晚早上喝我們喝呀喝
      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他眼睛是藍的
      他用鉛彈射你他瞄得很準
      那房子裏的人你金發(fā)的馬格麗特
      他放出獵犬撲向我們許給我們空中的墳?zāi)?br />   他玩蛇做夢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
      
      你金發(fā)的馬格麗特
      你灰發(fā)的舒拉密茲
      
      
      <數(shù)數(shù)杏仁>
      
      策蘭
      北島譯
        
      數(shù)數(shù)杏仁,
      數(shù)數(shù)苦的讓你醒著的,
      把我也數(shù)進去:
      
      我尋找你的眼睛,你睜開無人看你,
      我紡那秘密的線
      你在線上的沈思之露
      落進被不能打動人心的詞語
      守護的水罐中。
      
      你全部進入的名字才是你的,
      堅定地走向你自己,
      錘子在你沈默的鐘樓自由擺動,
      無意中聽見的夠到你,
      死者也用雙臂摟住你,
      你們?nèi)瞬饺胍雇怼?br />   
      讓我變苦。
      把我數(shù)進杏仁中。
      
      
      <用一把可變的鑰匙>
      
      策蘭
      北島譯
      
      用一把可變的鑰匙
      打開那房子
      無言的雪在其中飄動。
      你選擇什麼鑰匙
      往往取決於從你的眼睛
      或嘴或耳朵噴出的血。
      
      你改變鑰匙,你改變詞語
      和雪花一起自由漂流。
      什麼雪球會聚攏詞語
      取決於回絕你的風。
      
      
      <致防線後面的朋友>
      
      特朗斯特羅姆
      北島譯
      
      1
      我寫給你的如此貧乏。而我不能寫的
      像老式飛艇不斷膨脹
      最終穿過夜空消失。
      
      2
      這信此刻在檢查員那兒。他開燈。
      強光下,我的詞像猴子躥向柵欄,
      哐啷搖晃,停住,露出牙齒。
      
      3
      請讀這字行之間。我們將二百年後相會
      當旅館墻壁中的擴音器被遺忘
      終於可以睡去,變成三葉蟲。
      
      
      <寫於一九六六年解凍>
      
      特朗斯特羅默
      北島譯
      
      淙淙流水;喧騰;古老的催眠。
      河淹沒了汽車公墓,閃爍
      在那些面具後面。
      我抓緊橋欄桿。
      橋:一只飛越死亡的巨大鐵鳥。
      
      
      <列寧格勒>
      
      曼德爾斯塔姆
      北島譯
      
      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淚,
      如靜脈,如童年的腮腺炎。
      
      你回到這裏,快點兒吞下
      列寧格勒河邊路燈的魚肝油。
      
      你認出十二月短暫的白晝:
      蛋黃攪入那不祥的瀝青。
      
      彼得堡,我還不願意死:
      你有我的電話號碼。
      
      彼得堡,我還有那些地址
      我可以召回死者的聲音。
      
      我住在後樓梯,被拽響的門鈴
      敲打我的太陽穴。
      
      我整夜等待可愛的客人,
      門鏈象鐐銬哐當作響。
      
      一九三〇年十二月,列寧格勒
      
      
  •     引
      
      博爾赫斯:就個人而言,我不相信民主,因為它不過是對統(tǒng)計學的濫用。但是我相信惠特曼的詩。
      
      威廉·??思{:我是一個失敗的詩人,也許小說家一開始都想寫詩,但后來發(fā)現(xiàn)寫不好,才嘗試短篇小說。
      
      阿多尼斯:用詩歌閱讀世界,而不是用世界閱讀詩歌,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詩歌評論。
      
      
       一
      
       在閱讀過程中,情緒常常被北島武斷的結(jié)論所帶動,以至于我覺得這本書應(yīng)該取一個副標題叫“我為什么譯得這么好”。正如弗羅斯特指出,詩歌就是那翻譯中失去的東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詩歌翻譯本來就是一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很難有什么標準和定論。但是北島在不同譯本的比較過程中,總是給人一種“這個就應(yīng)該這樣譯”的獨斷論氣息,委實令人扼腕。
       但是,北島的這種做法確實引發(fā)了我對個人閱讀方向調(diào)整的思考,那就是:還要讀譯詩嗎?
      
      二
      
       我不知道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讀譯詩的,期間也有過幾次動搖,在想是不是繼續(xù)讀下去。但是由于
       1)偶爾還是能在譯作中讀到一些秒來之筆,如“我既是園丁,又是花朵/在塵世的牢獄中我并不孤獨”(曼德爾施坦姆《我稟有這肉體》,汪劍釗譯),又如“我讓自己登基/做風的君王”(阿多尼斯,薛慶國譯),又如“對于那些把幸福當成太陽的人來說/黑夜已經(jīng)降臨”(佩索阿,揚子譯)。
       2)自己又太懶散,不愿意下功夫去讀英文詩或英譯本。
       3)被W.H.奧登的一席話所鼓舞:“倘若我不知道卡瓦菲斯,我寫的很多詩就會大不相同,也有可能根本就寫不出來。然而我不懂現(xiàn)代希臘語,因此我唯有通過英譯和法譯接觸卡瓦菲斯的詩。這使我感到窘困,同時使我感到有點不安。我想所有寫詩的人都會有這種看法,即散文和詩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在于散文可以譯成另一種語言而詩歌不可以……可是一旦某個只能閱讀譯作的人在詩藝上受該譯作的影響成為可能,則上述的看法就得重新界定?!保ㄔ斠婞S燦然譯《卡瓦菲斯詩集》P305)
       所以最后我還是在不間斷地讀著譯本,并且(剛數(shù)了一遍)竟陸續(xù)購買了七十多本譯詩。
      
      三
      
       北島在此書中指出:如今,眼見一本本錯誤百出、佶屈聱牙的翻譯詩集立在書架上,就無人為此汗顏嗎?(其實更令人汗顏的是,在國內(nèi)的書店里很少能找到詩集,“一本本詩集立在書架上”的場景其實是很難見到的,套用北島在本書中頻頻使用的一句話“由于篇幅所限,就說到這里了”。)錯誤百出,我才疏學淺,不敢說什么;但是詰曲聱牙確實是我這些年讀譯詩的親身體會。一本詩集讀下來,竟連一首詩都記不下來,甚至連一點印象都沒有。如黃燦然譯的《巴列霍詩選》;郭宏安譯的《惡之花》。而另一些著名的詩人的詩集,讀完之后最多也只對其中的少數(shù)名篇有所感觸,如里爾克的《秋日》,保羅·策蘭的《死亡賦格曲》。
       這其中固然有我自己天資有限的緣故,但我想這與翻譯中流失的東西有關(guān),在此,我不能認同北島說中文是最適合詩歌翻譯的語言的說法,我覺得,拼音文字中的韻律和節(jié)奏以及借助語法傳達出來的感情在象形文字中是很難再現(xiàn)的。
       另一方面,與譯作的質(zhì)量也是有關(guān)的。正如柏樺在本書序言中指出的那樣,“這是一個如此粗暴而缺乏耐心的時代,許多譯者是見誰譯誰,對翻譯的責任完全無知,當然更談不上心懷虔敬了?!痹谖铱磥?,郭宏安先生就是這樣是一個譯者,他譯了波德萊爾、加繆、米蘭·昆德拉、司湯達、博納富瓦、夏布里昂多等人的作品,而這些人的作品又是多么的迥異,郭宏安先生真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所有這些人的作品嗎,如果只是為了生存,為翻譯而翻譯,粗制濫造也許是在所難免的。
      
      四
      
       綜上所述,我必須承認的是,在讀譯詩的這些年里,我是得不償失的,為此,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從此不再讀譯詩。當然,作為一個是個詩歌的愛好者,詩歌我還是得讀的,不過只讀:
       1)中國古典詩詞歌賦;
       2)中國現(xiàn)當代詩人的詩集(在我讀過的中國現(xiàn)當代詩人的詩集中,我比較喜歡的詩人有:戴望舒、廢名、海子、顧城、芒克、多多、寒煙、鄭小瓊、王海桑。作為一次梳理,在此一并列出。)
       3)英文詩。
      
      附錄
      
      1.關(guān)于柏樺
       其實柏樺開頭的序言總體而言給人的感覺是東拼西湊不知所云。在這里重提他,倒不是想評論這個,而是想起了一段往事。
       當年我在一家圖書公司做攢書的工作。辭職時,老板問我原因,當時我年少輕狂,不畏直言,
       我說:“因為我喜歡嚴肅的純文學,目前的這種純商業(yè)的寫作對我是一種傷害?!?br />    老板說:“你都寫過些什么?”
       我說:“幾篇小說和一些詩歌?!?br />    “詩歌?……有一個叫柏樺的詩人,你知道嗎?”
       “聽說過。”
       “你知道他現(xiàn)在在做什么工作嗎?”
       “不知道?!?br />    “也是攢書?!?br />   
      2.關(guān)于芒克
       我覺得一個人對于詩歌的評價其實與他對這個詩人本身的認識是有著直接關(guān)系的。這個“本身的認識”,包括兩方面,1)對詩人生平以及其它創(chuàng)作的了解。例如佩索阿,我是因為喜歡他的《惶然錄》才去買他的詩集的,順便提一句,買他的詩集可謂頗費周折。2)與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接觸。如果不是因為那一次與芒克偶遇,我對芒克的詩歌的評價也許會比現(xiàn)在低一些。當然,我的這種接觸與北島同特朗斯特羅姆的接觸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3.關(guān)于郭宏安
       在此無意冒犯郭老前輩,更何況他前不久好像還得了一個“傅雷翻譯獎”。但是我在讀附在波德萊爾《惡之花》之后的《論<惡之花>》時確實被雷到了,尤其是當他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里的觀點來分析波德萊爾的詩句時。最后我毅然決然地講占那本書一半厚度的《論<惡之花>》給撕掉了。
      
  •     托馬斯的詩意
      
      ——讀《特朗斯特羅默:黑暗怎樣焊住靈魂的銀河》
      
      曹文博
      
      
      
      
      
      在底層抽屜我發(fā)現(xiàn)一封26年前收到的信。
      
      一份驚慌中寫成的信,它再次出現(xiàn)仍在喘息。
      
      一所房子有五扇窗戶:日光在其中四扇閃耀,清澈而寧靜。第五扇窗面對黑暗天空、雷電和暴風雨。我站在第五扇窗前。
      
      ……
      
      我喜歡閑逛,消失在人群中,一個大寫T在浩瀚的文本中。
      
      ——《對一封信的回答》(北島 譯)
      
      
      
      話說1927年,有人要提名魯迅諾貝爾文學獎,魯迅回復(fù):“諾貝爾賞金,梁啟超不配,我也不配。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就格外優(yōu)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jié)果將很壞。”斯德哥爾摩當?shù)貢r間10月6日下午1點,瑞典人毫不吝嗇地頒給了自己家門口的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似乎正中魯迅的預(yù)言。當瑞典學院終身秘書彼得?恩隆德念到“Through his condensed translucent images he gives us fresh access to reality.(他以凝煉、簡潔的形象,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觸現(xiàn)實)”時,他卻像準備好了驚訝:正歇著,在聽音樂,“感覺非常好”。
      
      小島上的藍房子
      
      海子說“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特朗斯特羅默小島上的藍房子每年都要油漆,以抵御嚴酷的冬天,他說“那房子像一張兒童畫。他所代表的稚氣長大,因為某人——過早地——放棄了做孩子的使命。開門,進來!天花板不安,墻內(nèi)平靜。床上掛著有17張帆艦船的畫,鍍金框子容不下嘶嘶作響的浪頭和風?!蔽以胭I一本海子全集,猶豫了老半天,問一位老師“他的詩會不會和他的人生境遇一樣憂郁”,老師說海子的詩很溫暖,很陽光。我承認,老師是對的。
      
      每一個詩人都是精靈,在自己的世界里追尋著生命的極限。房子是是詩意的鐐銬,特朗斯特羅默一百五十年歷史的老式排房是一個“開放與關(guān)閉的空間”,詩人就活動在醒與夢之間,在夢的邊緣。藍房子包裹著的生活,是晴天可以捕捉昆蟲做標本,雨天可以穿著高腰雨鞋去采毒蘑菇,一會兒是意識漂流,一會兒是左手彈奏的鋼琴協(xié)奏曲。他也出去活動,回到藍房子他將自然、人文、工業(yè)、靈魂編制在一個坐標體系里,他的思想如倒影一般在凝固在那里,一動不動。不!是在飛。
      
      他的藍房子有五扇窗戶:日光在其中四扇閃耀,清澈而寧靜。第五扇窗面對黑暗天空、雷電和暴風雨。他站在第五扇窗前。
      
      那個冷峻的中風老頭
      
      特朗斯特羅默是個心理學家,更準確地說是犯罪心理學家,他在少年犯罪管教所工作。按常理,這是一個足以扭曲價值觀的陰暗。但是,別忘了,魔鬼天生離詩人很近,他用詩歌救贖靈魂。
      
      1990年12月開始,他用橫格本,左手,涂鴉式的字體寫字,像海嘯過后,滿本子碎片與枝枝丫丫。詩人中風了,不會說話,右半身癱瘓。幸好,他的妻子是個護士,保姆兼專業(yè)翻譯。身體的疾病禁錮不住那顆稀疏花白的大腦,思想如俳句般溢出,冷峻節(jié)制、修辭嚴謹,不含雜質(zhì),散發(fā)著鈍鋼般的力量,一如往常?!昂诎翟鯓雍缸§`魂的銀河”、“空中充滿犄角和蹄子”、 “落日像狐貍潛入這個國度/轉(zhuǎn)瞬間點燃青草”、“去往樹線以上的遠方”,你再聽,“橋:一只飛越死亡的巨大鐵鳥”,令人不寒而栗!寫出這些時他才十八歲,不是時間的磨礪而是直接登峰造極,中風后也同樣平衡住了自己的身體,有了六年后《悲傷的康杜拉》。二百多首詩,算不上高產(chǎn)的作家,但每一首都近乎完美。難怪瑞典人家喻戶曉地偏愛這個冷峻的老頭,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不顧點人情面子都不行。
      
      你說,詩是什么?
      
      我不是詩人,首先申明。但是,我要讀懂字句中的情感。詩是形式感漸進的音樂,詩是一幅展開想象的寫意畫,真實的世界消失后,情感并不是瞬間坍塌。一個詩句片段可以延伸上千年,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淚下。是的,詩是不是理性的分析,就像我們都認為詩人是瘋子一樣。他把認識的世界變成幻想,詩句證明自己還活著。某種意義上說,詩延續(xù)的是一種神秘和未知,一代一代的詩人在努力登高望遠,不僅是為了獲得廣闊的視野,也為反觀內(nèi)心超越塵世。
      
      詩人,你在干什么?像句子一樣,正瘋狂地吞噬某個安靜的角落……
      
      
      
      曹文博 2011年10月22日夜寫于西安龍首原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033d0100uugk.html
  •     看這本書是在圖書館被封面上好看的裝裱吸引
      
      一看作者竟是喜歡的北島 而書題也令人驚嘆的美麗
      
      便二話不說像撿到寶一樣借回家
      
      這不是北島的詩集 而是散文集
      
      語言略顯晦澀 不過還是可以懂的
      
      看詩人談詩人 實在是樂事
  •     看這本書的初衷,源于一種想要擺脫“說理癖”的沖動。有段時間我看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心灰意冷,那里面充滿幼稚的審問和自以為是的高深,簡直就是一坨屎。我這樣跟朋友說的時候,她們笑我太粗魯。我也笑了。笑過之后,我便想要救贖。我選擇了詩歌,一個我完全一竅不通的領(lǐng)域。一方面想要讓自己無知得更加徹底些,供另一個自己嘲弄一番,一方面想要“掠奪”些詩人的詞匯來,看它們到底怎樣表情達意。
      
      書中寫到了九位詩人:洛爾珈(西班牙)、特拉克爾(奧地利)、里爾克(法國)、策蘭(羅馬尼亞)、特朗斯特羅默(瑞典)、曼德爾始塔姆(蘇聯(lián))、帕斯捷爾納克(蘇聯(lián))、艾基(蘇聯(lián))、狄蘭?托馬斯(英國)。我用括號“不辭勞苦”地把他們的國標注出來,是因為我最熱衷于觀察作家與他們的城市、國度的是怎樣的一種關(guān)系。對西班牙的印象僅止于巴塞羅那,余秋雨筆下充滿冒險精神的一個城市,現(xiàn)在讀過洛爾珈的幾首詩,才知道西班牙也孕育過這樣深刻的音樂之子。而關(guān)于法國,我接觸最多的是電影,那種浪漫與優(yōu)雅的熱情結(jié)合,讀過里爾克,讀他怎樣把自身的遭遇轉(zhuǎn)化為一個個頑強的意象,用一生的勇氣寫詩,我才明白法國的精神里,有柔也有剛。還有唱著“黑暗”的猶太詩人策蘭,被他的國厚愛的特朗斯特羅默,酗酒的狄蘭,以及蘇聯(lián)的三位大師。他們?nèi)忌诓惶降哪甏麄兣c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時而遠離,時而拉近,他們關(guān)注石頭背后開出的花朵,也因此常顯悲哀,他們?yōu)樗麄兊膰砩弦荒ㄈ彳浀慕鹕麄兪钦嬲拇蟮刂印?br />   
      我仿佛了解了一些,關(guān)于詩歌。我到這里已經(jīng)不想著去“掠奪”什么字句,我想繼續(xù)追問,什么是詩歌?是什么推動了她?我以前對某些認為詩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的觀點不可置否,我以為詩歌僅是天賦之人的文字游戲。我現(xiàn)在了解到詩歌是最與哲學接近的一種語言。追問詩歌的產(chǎn)生以及必要性,必然涉及哲學的價值。而這是我近來一直無法解決的疑問。我只知道就我個人而言,是非常喜歡這種脫離日常生活的語言的,而面對旁人有何價值的質(zhì)問時,我常常啞口無言。陶淵明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若我也是不解真意之人呢?讀這些大師的作品,我少有共鳴,卻深為震撼,因為這些詩人的經(jīng)歷不可復(fù)制,必要用詩歌才能表達,但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和無處不在的抗爭,卻作為他者的形式,直達我們內(nèi)心。或許這就是部分的“真意”,我了解,我震撼,我最終獲得力量。這從某種程度而言也是讀者個人的解讀,同樣不可復(fù)制。
      
      時間的玫瑰,書名便讓我想到一種極致的美。美的是詩歌,還是詩人,或是一個逝去的年代?北島的敘述非常溫和,不是高呼“我不相信”的那種尖銳。我仍要坦言我不了解北島,除了那首《回答》和這本書。我只能說在比較各種不同的翻譯版本時,北島的冷峻是能為我所識別的,也最得我心。我勉勵自己不要故作高深,如開篇提及的那樣,盡可能地坦承,這也是最貼近詩歌的一種姿態(tài)。
      
      最后附上里爾克的一首詩,九個詩人里我最喜歡他。
      
      《預(yù)感》
      我像一面旗幟被空曠包圍,
      我感到陣陣來風,我必須承受;
      下面的一切還沒有動靜:
      門輕關(guān),煙囪無聲;
      窗不動,塵土還很重。
      
      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
      我舒展開來又卷縮回去,
      我掙脫自身,獨自
      置身于偉大的風暴中。
      
      
  •     當舊房客的門打開,你在微笑中回頭,明媚的眼睛里那永不老去的是時間的玫瑰。
      當鐵軌蜿蜒向南方的海灣,你在黑夜里等待,守候中出現(xiàn)的是時間的玫瑰。
      
      當圣誕的頌歌響起,你在蠟燭的煙花中祈禱,陽光這黑夜最祈盼的禮物是時間的玫瑰、
      
      當漫畫筆描出春秋,你像掌握海岸線的魔術(shù)師,那飄渺弧線中重生的是時間的玫瑰。
      
      信鴿永遠尋覓那島嶼,海岸線潮起展開臂彎,潮去緊緊擁抱,時間的玫瑰。
      
  •     主呵,是時候了。夏天盛極一時。
      把你的陰影置于日晷上,
      讓風吹過牧場。
      
      讓枝頭最后的果實飽滿;
      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
      催它們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壓進濃酒。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     我沒夠到云彩,但并不意味云彩不存在
      船在海上,馬在山中
      我記住橄欖樹林的一陣悲風
      生活的殘缺算不了什么,最可怕的是心靈的敗壞
      燃起黑色的春天
      橋:一只飛躍死亡的巨大鐵鳥
      
      ——時間的玫瑰
      http://jessfree.diandian.com/
  •     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書,值得寫一篇讀后感。我不是愛詩的人,估計是靜不下心的關(guān)系,尤其是前路未定的特殊時刻。一旦靜下心,時間仿佛停止,我會默默地讀詩,那種愉悅是很難表達的。
      這是一本帶來強烈個人色彩的書,書中講詩,翻譯的各種版本,特別是作者個人的理解,將那些俄文、德文的詩歌的英譯本翻譯成中文的方式,我始終沒法認同,總覺得似乎不夠嚴謹。書中大段的詩人的傳記,每個人都不平凡,其中也夾雜著作者的經(jīng)歷,因而這本書因帶著作者本人的色彩而越發(fā)吸引人。
      
      眾所周知北島是詩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詩人、作家出自建筑工人、農(nóng)民并不意外。他是個自謙的人,常說自己只會一點英語。即使這樣,也沒有妨礙他與那些大師的交流。詩歌儼然在他的世界成了世界語言,其中不乏心靈的碰撞。
      
      詩人是個嚴肅的職業(yè),苦難、動亂、流離、死亡籠罩著詩人的一生。
      洛爾迦的啟蒙老師說“我沒夠到云彩,但并不意味云彩不存在”。他意識到藝術(shù)并非愛好,而是死亡的召喚。他卷入戰(zhàn)亂、政權(quán)變更中,最后被槍殺在橄欖樹林邊。
      27歲的特拉克爾在一戰(zhàn)死于精神病房,之前在軍醫(yī)院服役。
      里爾克四處為家,他寫道: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單,就永遠孤獨......”
      
      瑣碎、隨意,試圖好好寫讀后感,卻總覺得抓不住。
      
      
      附上封底的詩
      
      當守門人沉睡
      你和風暴一起轉(zhuǎn)身
      時間的玫瑰
      
      當鳥路界定天空
      你回望那落日
      時間的玫瑰
      
      當?shù)皆谒姓蹚?br />   你踏低聲過橋
      密謀中哭喊的是
      時間的玫瑰
      
      當筆畫出地平線
      你被東方之鑼驚醒
      回聲中開放的是
      時間的玫瑰
      
      鏡中永遠是此刻
      此刻通向重生之門
      那門開向大海
      時間的玫瑰
      
  •     驕傲的日子里我不會承認詩歌的價值,小說甚至新聞都能帶給我更多的樂趣。只有當人生困頓,所有的不關(guān)注內(nèi)心的可能都消失殆盡,我才從塵封的詩歌里看到內(nèi)生于心靈的巨大供養(yǎng)。它是一個世界,更像是一個家園。很多天才在他們同樣人生失意的時候,用嘆息和眼淚鑄造起了這個家園的屋棟和花園;
      
      “待至英雄們在鐵鑄的搖籃中長成 勇敢的心靈像從前一樣 去造訪萬能的神祗”
       荷爾德林
      
      然后又有一些孜孜不倦于現(xiàn)實人生的過客來到,同樣孜孜不倦地給這個房屋添磚加瓦、花園松土施肥;同時也會有一些異想天開的游子心血來潮似地每天給墻壁刷上不同的顏色,或者帶來一只從深林深處抓來的夜鶯,又或者畫上一幅浪跡海角時認出的風暴。
      
      “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
      我舒展開來又卷縮回去,
      我掙脫自身,獨自
      置身于偉大的風暴中。”
       里爾克
      
      它好像童年,所有不切實際的愿望在這里都可以得到自由的想象,直到你被一首牧羊人的風笛曲聲打動;或聽見一位從歲月盡頭走來的旅者講述那傳說中的故事時,震驚得停止了想象。你在這里認識到現(xiàn)實真的是擁有比想象還要神奇的力量之后,你回到了早已被你視為千瘡百孔的生活,用溫情與敬意把仇恨的灰塵統(tǒng)統(tǒng)掃光,重新鋪墊你平淡歲月里的童話。你在最瑣碎庸碌的細節(jié)中也能看到詩意和驚喜,你終于尋找到了生命中屬于你的大海。
      
      “成功在我看來是一種結(jié)果,而不是目的。
      我呀,我尋找的不是港口,而是大海。
      如果我遇難了,你用不著給我舉喪!”
       福樓拜
      
      現(xiàn)在你成為了那個曾經(jīng)眷顧過你的詩的世界的一部分,你意識到生命并不只是一條東流而去永不回頭的河流,而更像是雖已被確定而仍充滿無限可能的循環(huán),雖然你在起點就能看見終點,但是這一個循環(huán)卻依然充滿著那么多迷離不定的未知。即使是沉在杯底的咖啡渣也能看出一種未來,而那陰影中深藏了太多年的羊皮古卷依舊可以預(yù)示太多人的命運。
      
      “時間只是供我垂釣的溪流,
      我飲著溪水,望見了它的沙床,竟覺得它是多么淺啊。
      淺淺的一層溪水流逝了,但永恒留在了原處。”
       梭羅
      
      終究一日,你看出了區(qū)分中的同一,相異中的不異,不再追尋那回頭的前進,開往黑暗的光明,以及預(yù)示著失敗的勝利,這個時候你才會給生活最多的珍惜和感激,每一秒的呼吸都是珍貴的禮物。那么你堅定或者縹緲的腳步,都會帶你走向一條真誠與熱情的歸路。你在腦海里想象星辰、森林和只開在你夢中的木槿,你就擁有了它們。你在紙上或心上畫出一扇門,用你的想象把它打開,它就可以帶你到你想去的任何地方,甚至穿越時光。
      
      “夜就是夜,它和黎明一起降臨, 把我安頓在你身邊。”
       策蘭
      
      即使再次面對曾吞噬你心的庸碌的絕望與死亡的恐懼,現(xiàn)在你也肯定會意識到,更重要的是去實現(xiàn)這些虛妄之前的希望。那么再次包圍你的時光就會是最美好的美好時光。詩就不再只是屋檐和月亮的秘密,而是嘴里的呼吸,和腳下的土地。
      
      來吧,命運。
      “你永遠也無法理解,
      為了讓自己對生活發(fā)生興趣,
      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br />    紀德
      
      2011年12月
  •      還記得那些在搖搖晃晃的公交車上讀詩的日子,那些“玫瑰”綻放于歲月之中的早晨,總是兩三首之后,便有無數(shù)的意象在腦中翻飛,車窗外的每時每刻陽光或風的步子都像是時間叢林中的舞蹈,可是我知道這些都只不過是一瞬間的幻影而已,只是無意義的混亂而已。真正的詩歌是苦難的藝術(shù)。
      
       北島的這本詩歌札記,雖然夾雜著許多比較像詩歌理論、詩歌美學等抽象的探討,但是還讓人只看目錄中的那些詩句便愛不釋手了。在詩歌面前,一切語言再華麗包裝都顯得蒼白無力。這才是真正的詩歌的力量。
      
       真若“橄欖樹林的一陣悲風”吹過,這些20世紀的詩人們,或在政治的漩渦中無奈流亡,或在最好的年華中隕落生命、或難解愛情與人生等永恒難題,或目睹諸多人世間的悲慘境遇,或進行著反反復(fù)復(fù)與自我的對抗,這苦難之中孕育而出的多多玫瑰分明是一個時代的敏感心思與默默哀傷。
      
       相對于詩歌本身的魅力而言,翻譯卻需要抱著審慎的態(tài)度。想起在中文譯本中所常見的凌亂,不禁會有些疑問相對于中國古典詩詞而言西方詩在語言形式上仿佛有無限制的自由。在各種譯本中讀到那些所有巧妙的聯(lián)想、難忘的意象、滌蕩靈魂的力量,便以為這就詩的全部美妙所在了:在一種統(tǒng)一的意象與情境之中,通過強化、凝聚、拉伸、縮短、顛倒等手段將熟悉的話語環(huán)境陌生化,拉開與最常見之物的距離,以延長人的體驗空間和回味時間。
      
       然而,這并不是全部的秘密所在,在翻譯中很可能會丟失的韻律感便是另一把打開詩歌之門的鑰匙。本來除非譯者能夠和作者產(chǎn)生深刻的共鳴,才能在再加工的過程中不至使原詩喪失生命力。不禁想起齊邦媛先生在《巨流河》中所寫到的少年時的讀詩歲月。在頭頂時刻盤旋著吞噬生命的黑烏鴉的日子里,在那被戰(zhàn)爭滑的支離破碎的天空下,讀雪萊、濟慈的原版英文詩卻像是生命的一種慰藉。想來必定是那些美妙的韻律從口中圓潤滾出,渾然便是靈魂深處的吶喊。
      
       而對詩歌語言的闡釋、對詩歌結(jié)構(gòu)的分析,是這本書中對我來說比較有意義的一部分。以往讀都只是沉湎于那種呼之即出的感覺,感慨那些如此奇妙、驚人的意向仿佛是神來之筆,卻并不能具體理解每首詩真正的好處在哪里。比如對于那位相比于其他幾位詩人語言更不受束縛的艾基而言,他寫到:“他不闡釋不限定、讓它們處在類似睡眠與夢境的無意識的邊緣,使能指閃爍不定,在與別的詞的互文關(guān)系中呈現(xiàn)意義的‘痕跡’?!边@種比較抽象化的說法卻能為我們更深入理解艾基的詩歌提供一條便捷之逕。
      
       書中所摘錄詩人的回憶錄或是訪談的對話錄很有意思。比如特朗斯特羅姆怎樣回憶他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威脅,他和憂郁對抗的緊張與微妙,讓我們明白未曾經(jīng)歷過那動蕩不安的流浪生涯的詩人是怎樣在日復(fù)一日的生活表象下感知生活的細微之處。而訪談錄中的思想碰撞,詩人的睿智可見一斑。
  •      從閱讀感覺來說,《時間的玫瑰》是北島最容易讓讀者失去耐性的一本書。
       文學批評結(jié)合詩人傳記(《青燈》,《藍房子》中出現(xiàn)過許多同樣橋段)的寫作確實讓人讀起來有種暈頭轉(zhuǎn)向的感覺,尤其是關(guān)于特朗斯特羅默那篇,流暢的散文被不斷加入的詩歌評論所打斷,讓讀者的閱讀體驗也陷入谷底(可以對比《藍房子》一篇),所以一直覺得,這種寫作方式或者文章結(jié)構(gòu)有待商榷,當然,從寫作者的角度來講,說一個詩人重要或者偉大,然后例舉其詩歌作品,分析討論,對讀者的詩性加以啟蒙,再用連貫的語言串起詩作的年代背景和詩人遭遇,這些無可厚非,但為什么讀起來就那么別扭呢,也許是北島之前的散文寫得太好的緣故吧。
       要說心得體會,可能就是北島所勾勒出的詩人間的關(guān)系圖譜。全書洋洋灑灑羅列了九位20世紀的重要詩人,以對俄國詩人帕斯捷爾納克的敘述為例,人物關(guān)系牽扯出曼德爾施塔姆,里爾克,茨維塔耶娃,阿赫瑪托娃,艾基等,甚至只是一筆帶過的托爾斯泰和魯賓斯坦,這些人物關(guān)系圖譜的勾勒得以將一個藝術(shù)家彼此影響,相互啟發(fā)的脈絡(luò)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于是大家豁然發(fā)現(xiàn)他媽的當年的學術(shù)氛圍和藝術(shù)氣質(zhì)是如此的好,如此具有傳承性和嚴謹性等等,跟后現(xiàn)代藝術(shù)或者詩歌相比完全是兩個概念。
       有的人評價北島時說,艸,這孫子當年有幸走出國門,旅居海外,剛出去的時候南北走東西流,西方評論界也很是認可并且憑著跟一群西方大師還算不錯的交情混個這獎那獎,老了玩不動了,西方不屌他,政治原因也不讓回國就只能窩在香港當個教書先生,這些都沒錯,但是真比同時代的食指或者晚點的海子和顧城強多了,瘋掉是沒辦法的,自殺也未必就能一了百了,相比之下,活著,交流,批評,發(fā)聲對于這個時代的中國顯然更加有力而珍貴。
       而北島本身,也可以稱的上這時間玫瑰中的一支。
  •      讀的很吃力,諸如語法,詞性的分析。我大概明白他是想講想分析什么,還是很吃力。讀一本書仿佛在鐵板上蹦著,讀完覺得自己都要焦了。
       欣賞這個東西是先天賦予的還是后天學習的?我閱讀他的分析,回來再看詩,恍然大悟:哇,原來這么好。然后,我初次閱讀時那種模糊的感嘆的就是覺得好的,那種直觀的好卻無法再體會到了。詩被分析肢解了。一個人,正看,側(cè)看,反復(fù)看,一次又一次的美。不見得了解他,反而總感嘆這奇妙的美。回味無窮。換個時,景,心,又是另一種感情。把他解剖了,感慨結(jié)構(gòu)的精妙,總覺得不對。詩變成尸體。驗完詩,縫合的尸體總有幾條線,你再看到整體,也看到那幾條縫合線活生生的躺在死尸上。
       對我個人而言,自己感覺遠比規(guī)則,道理,分析更重要。我不需要人家說它怎么怎么好。我覺得好,那就是好了。所以我也沒法說這本書好不好。它是另一種方式的欣賞。我讀的來,但這和我不同。關(guān)于里面的故事,我喜歡聽故事。但我大概不喜歡他講故事吧。
       這本書如果是給詩歌翻譯作參考,應(yīng)該很有價值。如果只是論證翻譯會讓詩變尸,這是事實。各個譯本都有自己的想象。很難說高下。
       筆記:
      1.在群星下,夜緘默的面孔------特拉卡爾
      2.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里爾克
      3.我們是,
       手,
       我們挖空黑暗,找到
       那年夏天上升的詞:
       花。
       ----------策蘭
      4.冬天快要結(jié)束了, 白日越來越長。如今,奇跡一般,我自己生活中的黑暗在撤退。
       ----------特朗斯特羅默《記憶看見我》
      5.讓我們躍入黑暗。
       ----------卡夫卡
  •     小胖有次在康熙來了說,現(xiàn)在我們都長大,平安幸福,再寫不出像《夢醒了》一樣打動人心的作品。所以當那些糾結(jié)纏繞,也要想起,總有一天,我們會懷念它們帶來的動情。
      
      于是想抄錄一些曾深深打動我心靈的一些詩歌。即使我現(xiàn)在是那么,那么,那么不愿再做悲情的敘述者。
      
      我信任堅強與豁達,卻仍歡喜柔軟心腸。
      
      
      --------------------------------
      
      
      哈姆雷特----帕斯捷爾納克
      
      語靜聲息。我走上舞臺。
      依著那打開的門/我試圖探測回聲中
      蘊含著什么樣的未來
      
      夜色和一千個望遠鏡
      正在對準我。
      上帝,天父,可能的話,從我這兒拿走杯子。
      
      我喜歡你固執(zhí)的構(gòu)思
      準備演好這個角色。
      而正上演的是另一出戲。
      這回就讓我離去。
      
      然而整個劇情已定,
      道路的盡頭在望。
      我在偽君子中很孤單。
      生活并非步入田野。
      
      Hamlet
      
      The clamor ebbed. I walked onto the stage.
      While leaning on a jamb, through cheers,
      I’m grasping in the echo’s distant range
      What will occur during my years.
      The twilight of the night has gathered
      In thousands of binoculars on me.
      If so you’re willing, Father,
      I beg you, take this cup from me.
      I love your plan, so firm and stubborn
      And I agree to play this role.
      But as of now, there’s another drama.
      This time, expel me, I implore.
      But, the predestined plot proceeds.
      I cannot alter the direction of my path.
      I am alone, all sinks in phariseeism.
      To live a life is not an easy task.
      
      
      帕斯捷爾納克是《日瓦戈醫(yī)生》的作者。無論是哈姆雷特,還是日內(nèi)瓦醫(yī)生,或是說出“天父,請拿走我的杯子”的耶穌,都在時代中尋覓著自己的位置。我們就算逃不開地球,也曉得自己并不孤單。
      
      
      ------------------------
      《秋日》——里爾克
      
      主呵,是時候了。夏天盛極一時。
      把你的陰影置于日晷上,
      讓風吹過牧場。
          
      讓枝頭最后的果實飽滿;
      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
      催它們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壓進濃酒。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Autumn Day
      
      Lord, it is time. The summer was very big.
      Lay thy shadow on the sundials,
      and on the meadows let the winds go loose.
        
      Command the last fruits that they shall be full;
      give them another two more southerly days,
      urge them on to fulfillment and drive
      the last sweetness into heavy wine.
        
      Who has no house now, will build him one no more.
      Who is alone now, long will so remain,
      will wake, read, write long letters
      and will in the avenues to and fro
      restlessly wander, when the leaves are blowing.
      
      這曾是我鐘愛的一段文字: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著,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 徘徊,落葉紛飛 。
      
      里爾克注定是個異鄉(xiāng)人,他與莎樂美的愛情又美好又糾纏又凄涼感傷。這詩唯美的讓人落淚。滿腔熱情卻濃濃的包裹在“永遠孤獨,不停徘徊”的終結(jié)里。小情小調(diào),哪里比的起“卻道天涼好個秋”。
      
      
      --------------------------------
      
       致防線后面的朋友 ----特朗斯特羅姆
          
      1
      我寫給你的如此貧乏。而我不能寫的
      像老式飛艇不斷膨脹
      最終穿過夜空消失。
          
      2
      這信此刻在檢查員那兒。他開燈。
      強光下,我的詞像猴子躥向柵欄,
      哐啷搖晃,停住,露出牙齒。
          
      3
      請讀這字行之間。我們將二百年后相會
      當旅館墻壁中的擴音器被遺忘
      終于可以睡去,變成三葉蟲。
      
      
      特朗斯特羅姆是一位和北島性情相近的詩人,犯罪心理學家,主要是在少年犯罪管教所工作。他堅硬。敏感而堅硬,多么華麗。他說:“詩是對事物的感受,不是認識,而是幻想。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詩最重要的任務(wù)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 這仿佛是勇敢者的游戲。
      
      --------------------------------
      
      死亡賦格 ----策蘭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傍晚喝
      我們中午早上喝我們夜里喝
      我們喝呀喝
      我們在空中掘墓躺著挺寬敞
      那房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寫信
      他寫信當暮色降臨德國你金發(fā)的馬格麗特
      他寫信走出屋星光閃爍他吹口哨召回獵犬
      他吹口哨召來他的猶太人掘墓
      他命令我們奏舞曲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夜里喝
      我們早上中午喝我們傍晚喝
      我們喝呀喝
      那房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寫信
      他寫信當暮色降臨德國你金發(fā)的馬格麗特
      你灰發(fā)的舒拉密茲我們在空中掘墓躺著挺寬敞
      他高叫把地挖深些你們這伙你們那幫演唱
      他抓住腰中手槍他揮舞他眼睛是藍的
      挖得深些你們這伙用鍬你們那幫繼續(xù)奏舞曲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夜里喝
      我們中午早上喝我們傍晚喝
      我們喝呀喝
      那房子里的人你金發(fā)的馬格麗特
      你灰發(fā)的舒拉密茲他玩蛇
      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
      他高叫你們把琴拉得更暗些你們就象煙升向天空
      你們就在云中有個墳?zāi)固芍挸?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夜里喝
      我們中午喝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
      我們傍晚早上喝我們喝呀喝
      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他眼睛是藍的
      他用鉛彈射你他瞄得很準
      那房子里的人你金發(fā)的馬格麗特
      他放出獵犬撲向我們許給我們空中的墳?zāi)?
      他玩蛇做夢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
      你金發(fā)的馬格麗特
      你灰發(fā)的舒拉密茲
      
      
      -----------------------
      
      花冠----策蘭
      
      秋天從我手中吃它的葉子:我們是朋友。
      我們從堅果剝出時間并教它走路:
      而時間回到殼中。
      
      鏡中是星期天,
      夢里有地方睡眠,
      我們口說真理。
      
      我的目光落到我愛人的性上:
      我們互相看著,
      我們交換黑暗的詞語,
      我們相愛像罌粟和回憶,
      我們睡去像海螺中的酒,
      血色月光中的海。
      
      我們在窗口擁抱,人們從街上張望:
      是讓他們知道的時候了!
      是石頭要開花的時候了,
      時間動蕩有顆跳動的心。
      是過去成為此刻的時候了。
      
      
      策蘭是戰(zhàn)爭時期的猶太詩人,天才,命運坎坷,最終自殺。我喜歡的是早期作品,沒有那么苦。策蘭曾說,:"苦,是的,這些詩是苦的??嗟?,是的,但在真的苦中,肯定沒有更多的苦,難道不是嗎?" 北島說他來自邊緣——種族、地理、歷史和語言上的邊緣,有毀滅性的內(nèi)心創(chuàng)傷。
      
      《死亡賦格》像個永不停歇的時鐘,一秒一秒重擊納粹集中營俘虜?shù)拿\。這首詩的韻律感很強,看不得原版德語,但中文的感覺真緊迫?!痘ü凇肥且皇讖垞P優(yōu)美的愛情詩歌,“是石頭要開花的時候了!” 是,CO2也能讓我們生活!
      
      -----------------------------
      
      而死亡也不得稱霸----狄蘭·托馬斯
      
      而死亡也不得稱霸。
      死者赤裸他們將
      與風中人西邊月合一;
      當他們骨頭剔凈消失,
      他們肘邊腳下會有星星;
      盡管發(fā)瘋他們會清醒,
      盡管沉入大海他們會再升起;
      盡管失去戀人愛情依舊;
      而死亡也不得稱霸。
      而死亡也不得稱霸。
      
      在大海的九曲回腸下
      他們久臥不會如風消失;
      在刑架輾轉(zhuǎn)精疲力竭,
      綁在輪上,他們不會碎裂;
      在他們手中信仰會折斷,
      獨角獸之惡穿透他們;
      四分五裂他們不會屈服;
      而死亡也不得稱霸。
      而死亡也不得稱霸。
      
      沒有海鷗在他們耳邊叫喊
      或波浪轟擊海岸;
      花吹落處不再有花
      昂頭迎向風雨;
      盡管發(fā)瘋徹底死去,
      那些人擊穿雛菊嶄露頭角;
      闖入太陽直到太陽碎裂,
      而死亡也不得稱霸。
      
      至今大愛狄蘭·托馬斯,甚至是因為他才注意到鮑勃·迪倫。他也愛他。托馬斯的詩里充滿了“生命的驕傲與尊嚴”,在20世紀30年代艾略特紅火的時候,這力量夠振奮。還愛一首《通過綠色導(dǎo)火索催開花朵的力量》,太長不貼。
      
      盡管發(fā)瘋他們會清醒,
      盡管沉入大海他們會再升起;
      盡管失去戀人愛情依舊。
      
      這幾句話,一直鐘愛。它已經(jīng)不僅僅是對死亡的激昂宣戰(zhàn)。生活瑣碎,人生不易,糾結(jié)常在,但總有些事物,讓我感嘆,活著真好。
      
      我再歡喜柔軟心腸,卻更信任豁達與堅強。
      
  •     斷斷續(xù)續(xù)一個月不知道有沒有,在地鐵四號線上看來看去,到今天覺得應(yīng)該有個了結(jié)。結(jié)果一口氣,聽著岸部真明給讀完。
      
      說起來,這本書像是一本八卦小說,一本紀傳體的散文,夾雜著一些可有可無的文學評論。一開始我很不適應(yīng)的是,對于每一首的翻譯,北島要進行一番比對,從而得出,A翻譯的不好,B翻譯的也不好,我翻譯的真好的結(jié)論。這種結(jié)論,從一開始的詫異,到后來的煩惱,到后來的好笑,貫穿了我閱讀的始終。覺得北島像孩子一樣,夸夸其談著自己的本領(lǐng)。于是每次一看到幾個譯本并列,最后北島的翻譯來個壓軸,就知道要說什么了。然后就壞壞一笑。
      
      我是個理科生,后來變成了工科生。自從發(fā)現(xiàn)考了GRE還是讀不懂Macbeth,就一直有種挫敗感。而文字的把握早就在漫漫的毀智商的工科生涯中消耗殆盡。但是我仍然想問,從一種語言的英譯本,再翻譯成為中文,再去比較這種翻譯的好壞,是不是有意義?
      
      我不懂。
      
      但是,無論如何,確實從讀的角度來看,北島的譯文確實具有詩性,讀起來也容易理解把握。但是我總是覺得因為他貫穿了一種內(nèi)在的秩序,然后又把這種秩序給挑明了。不能說別的譯文差。只是人家并沒有把秩序給你說出來而已。
      
      選取的是現(xiàn)代詩。每次都提到波德萊爾,一個我讀過卻從來都沒有讀完的詩人。
      
      后面的詩人,秩序在于,西班牙,納粹德國,布爾什維克俄國。
      
      所有的詩人都被迫害,從弗朗哥,到猶太人之于希特勒,到斯大林的大清洗。
      
      我不知道北島將之并列而言,是不是也有一種黑色的內(nèi)在秩序。
      
      再加上北島君反復(fù)提到的,我國現(xiàn)在詩歌的荒蕪。似乎在隱喻著,你們這些殘暴的政權(quán),這些專制與集權(quán),這些壓迫,這些審查,這些意識形態(tài),這些管理,控制,集體化,殘暴,泯滅的人性,都是何等的稚拙。你們?nèi)绱俗觯瑓s還能能留給世界如此眾多偉大的詩人,他們被平凡,被歌頌,被世界每一個角落熟知他們的智慧,他們從你們的手下逃脫。
      
      你們又哪里及得上我們偉大的國家,國家是母親,黨是父親,紅色是革命。沒有一首現(xiàn)代詩流傳,沒有一個上檔次的現(xiàn)代詩人。
      
      你們,弱爆了。
      
      若北島有此黑的內(nèi)在秩序,希望不是我妄加揣測。
      
      而最后的迪蘭托馬斯,雖然我很喜歡他宏大激烈的,如同酒醉之后囈語的意象,卻迫害了這整個黑的秩序,也許,是紅的秩序。
      
      書皮我很喜歡,買來很久,至今才讀完。慚愧慚愧。
      
      
  •     完全是沖著北島買的
      
      
      里面很多外國的有名的詩歌
      一直認為詩歌是不能翻譯
      詩歌一翻譯
      便失去了詩歌的唯一和純粹了
      特別是幾個版本翻譯對比著的時候
      這個唯一和純粹便徹底的破壞了
      感覺可想而知
      
      何況書里北島老在賣弄自己翻譯的高明
      
      
  •      值得推薦。
       不過我這本書拉雜看了2個多月,而且速度時快時慢,似乎不太好。
       個人覺得其中最好的篇章是北島講曼德爾施坦姆、帕斯捷爾納克和特拉克爾的。他本人從內(nèi)心很認同這種詩人,反抗,受難意識,詩歌的原動力,所以能寫得很好。(艾基是個例外,不過艾基在非俄羅斯詩歌傳統(tǒng),北島講不好也是理所當然。)
       里爾克的篇章寫得,真心覺得不好。
       托馬斯的敘事性內(nèi)容的倒裝結(jié)構(gòu)很有意思。
      
       如果非要說點不足的話,細讀的成分還可以多一些,有些細讀甚至顯得隨意。
       北島本人是通過英文來翻譯,再比較別人的翻譯,如果別人根據(jù)的是原本,那北島的就只能是再創(chuàng)作的再創(chuàng)作,所以他的一些批評是站不住腳的。
      
       題外話,序言和這本書,真心覺得沒有任何聯(lián)系,沒有參考價值。
  •     【北島】
      
      最初讀到戴望舒譯的《洛爾迦譯詩抄》是七十年代初。那偉大的禁書運動,加深了我們的精
      
      神饑渴。當時在北京地下文化圈有個流行詞“跑書”,即為了找本好書你得滿世界跑。為保
      
      持地下渠道的暢通,你還得擁有幾本好書作交換資本。一本書的流通速度與價值高低或稀有
      
      程度有關(guān)。遇到緊急情況,大家非得泡病假開夜車,精確瓜分閱讀時間。
      
      1975年初,一凡鋃鐺入獄,據(jù)說卷入一個全國性的反革命集團,其實完全是子虛烏有。由于
      
      一凡對抄錄文字的熱衷,我也被卷入進去。那是我人生的一大轉(zhuǎn)折。我做好被捕的準備。第
      
      一次經(jīng)歷的恐懼是刻骨銘心的。半夜有汽車經(jīng)過都會驚醒我,再也不能入睡。我那時終于懂
      
      得:革命不是想玩就玩的游戲。
      
      【藝術(shù)家】
      
      這個“活得匆忙,來不及感受”(普希金)的時代。
      
      “藝術(shù)家將死去,但他所經(jīng)歷的生活的幸福是永恒的。如果抓住既個人化而又有普遍性的形
      
      式,就等于能讓別人通過他的作品再生?!保ㄒ浴杜了菇轄柤{克:熱情,那灰發(fā)證人站在
      
      門口》)。
      
      一個好的譯本就象牧羊人,帶領(lǐng)我們進入牧場;而一個壞的譯本就象狼,在背后驅(qū)趕我們迷
      
      失方向。
      
      俄國形式主義批評的代表人物之一維克多·施克洛夫斯基指出:“藝術(shù)之所以存在,就是為
      
      了使人恢復(fù)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zhì)感。藝術(shù)的目的是
      
      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僅僅知道事物。藝術(shù)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化,使形式變得困難,增
      
      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shè)法延長。藝術(shù)是體驗
      
      對象的藝術(shù)構(gòu)成的一種方式,而對象本身并不重要?!?br />   
      在二十世紀文學批評中有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叫羅曼(雅各布森,他把俄國形式主義(布拉格
      
      學派和結(jié)構(gòu)主義串連起來。雅各布森探討了詩歌語言和日常語言的區(qū)別。在他看來,詩性功
      
      能使語言最大限度地偏離實用目的,把注意力引向自身的形式因素,諸如音韻(詞與詞的呼應(yīng)
      
      和句法等。他認為詩句的構(gòu)成包括選擇軸和組合軸。選擇軸指的是在在詩句中每個詞語是可
      
      替換的。比如,可用“紫色”代替“銀色”,“正午”代替“午夜”,“清醒”代替“盲目
      
      ”。
      
      據(jù)說,在奧斯威辛司令官的住宅常傳出巴赫的賦格曲(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1944年,
      
      蘇聯(lián)作家西蒙諾夫(Simonov)在他的報告文學中,記述了某個納粹集中營的日常生活:"許
      
      多高音喇叭播放震耳欲聾的狐步舞和探戈。從早上到白天,從傍晚到夜里一直喧囂不停。"
      
      【圣彼得堡】
      
      1993年夏天我去過彼得堡。三百多年前,彼得大帝請來歐洲各國的建筑師,大興土木。昔日
      
      的輝煌依稀可見。普希金詩中提到的青銅騎士仍勒住韁繩,等待暗夜降臨時飛奔;冬宮大門
      
      緊閉,其繪畫收藏讓人驚嘆不已;宏偉的建筑群沿涅瓦河層層展開,古羅馬式的柱頭金漆剝
      
      落。那是俄羅斯帝國的歐洲夢,由于俄國遼闊的尺度,一切都被放大變形了。
      
      由于地理位置,彼得堡是俄國最歐化的城市,不僅建筑,也包括知識分子圈子及文化氛圍。
      
      【俄國革命】
      
      十六世紀后,在俄國農(nóng)村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公社形式,這是中央集權(quán)的帝國的基礎(chǔ)。在西歐
      
      資本主義的沖擊之下,俄國出現(xiàn)了兩次重大改革:1861年,沙皇政府宣布廢除農(nóng)奴制度,但
      
      結(jié)果是造成進一步的兩極分化。這就形成了以捍衛(wèi)公社為宗旨的民粹派運動,它在改革后二
      
      十年成為俄國反對派的主流。自1907年起,俄國開始了摧毀傳統(tǒng)公社、實行土地私有化的"斯
      
      托雷平改革"。這一改革造成進一步的不平等,扶持農(nóng)村的"強者"即富農(nóng)的勢力,所謂"解放"
      
      ,其實是把"弱者"即廣大窮苦農(nóng)民掃地出門。
      
      而鐵腕下的安定產(chǎn)生了"斯托雷平奇跡":從1907到1914年間沙俄經(jīng)濟持續(xù)高漲。在市場大潮
      
      中,俄國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經(jīng)商熱。1905年的政治熱情似乎已一去不復(fù)返,于是當年的反對
      
      派知識分子陷入了空前的尷尬中。海外"政治僑民"的內(nèi)訌加劇,立憲民主黨、社會革命黨內(nèi)
      
      的派系越來越多,社會民主黨徹底分裂為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而國內(nèi)知識界日益保守化
      
      、邊緣化的同時,下層社會由于不滿積蓄了日益強烈的激進情緒。
      
      在民粹主義盛行的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革命只是少數(shù)知識分子的事。沙皇專制的殘暴**使革
      
      命者鋌而走險并制定鐵血紀律。后來列寧即從這一嚴密的組織形式中找到解決辦法,那就是
      
      無條件的集中制原則,它在布爾什維克黨內(nèi)"造成了一種權(quán)力,思想權(quán)威變成了權(quán)力威信,黨
      
      的下級機關(guān)應(yīng)當服從黨的上級機關(guān)"。革命斗爭的殘酷環(huán)境造就革命者的性格,這也勢必為掌
      
      權(quán)后的獨斷專行留下隱患。其實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后對蘇維埃民主還是有所期待的。列寧在
      
      1917年斷言:"社會主義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創(chuàng)立的。它和官場中的官僚機械主義根本不能相容
      
     ??;生氣勃勃的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chuàng)立的。"而到了1918年則改稱:"正是為
      
      了社會主義,要求群眾無條件服從勞動過程的領(lǐng)導(dǎo)者的統(tǒng)一意志。"
      
      【俄國知識分子】
      
      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是擁護十月革命的,革命帶來自由的希望。俄國著名哲學家別爾嘉耶夫在《
      
      俄國魂》一文中指出:"我們所有的真正的俄羅斯民族作家、思想家和政論家,無不是不要政
      
      府的人,即特殊的無政府主義。無政府主義是俄羅斯的精神現(xiàn)象,我們的極左派和我們的極
      
      右派,都有這種情緒,只是形式不同。"
      
      知識分子和革命的沖突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也許高爾基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和列寧的私人
      
      關(guān)系很好,在二月革命前支持布爾什維克。但在十月革命爆發(fā)前,高爾基在他主持的《新生
      
      活報》上發(fā)表文章,堅決反對暴力革命。革命成功后,高爾基成立了各種協(xié)會和出版社,養(yǎng)
      
      活那些處于饑餓邊緣的作家;為營救面臨死刑的作家向列寧求助。1921年俄國發(fā)生災(zāi)荒。為
      
      了救濟災(zāi)民,高爾基和社會名流組成饑荒救濟委員會,向西方呼吁,獲得了大批救災(zāi)物資。
      
      但這個救濟委員會的名流們有點兒得意忘形,要自派代表團去西方,竟為此向政府提出最后
      
      通牒,結(jié)果被一網(wǎng)打盡。高爾基在震怒下,于1921年10月離國出走,直到六年多后才回來。
      
      勃洛克在隨筆集《知識分子與革命》中反復(fù)提到俄羅斯傳統(tǒng)是昏暗和平庸的,和幻想與激情
      
      作對。生活越是平庸,越是向往精神的天空,這是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可貴之所在。他們可以
      
      承受孤獨和磨難,卻惟獨不能忍受生活的刻板和僵硬。在他們看來,生活的殘缺算不了什么
      
      ,最可怕的是心靈的敗壞。勃洛克寫道:"文學在俄國是比任何地方更加生死攸關(guān)的力量。哪
      
      兒都不會像我們這兒詞成為生命,變?yōu)槊姘蚴^。也許這就是為什么俄國作家死去、受難
      
      或干脆消失的原因。"
      
      【里爾克】
      
      一個詩人往往就靠那么幾首好詩,數(shù)量并不重要。里爾克一生寫了2500首詩,在我看來多是
      
      平庸之作,甚至連他后期的兩首長詩《杜伊諾哀歌》和《獻給奧爾甫斯十四行》也被西方世
      
      界捧得太高了。這一點,正如里爾克在他關(guān)于羅丹一書中所說的,“榮譽是所有誤解的總和
      
      。”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這兩個名句幾乎概括了里爾克一生
      
      的主題,即他沒有故鄉(xiāng),注定永遠尋找故鄉(xiāng)。大約在此兩年前,他在給他的女友后來成為妻
      
      子的信中寫道:“您知道嗎?倘若我假裝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園和故鄉(xiāng),那就是不忠
      
      誠?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的等待?!?br />   
      總體而言,我對長詩持懷疑態(tài)度,長詩很難保持足夠的張力,那是詩歌的奧秘所在。
      
      這并非僅僅是個人好惡的問題,也許值得再回到西方詩歌的大背景中來考察里爾克。在德語
      
      詩歌中有一條由克洛普斯托克、歌德、席勒到荷爾德林將哀歌與贊歌相結(jié)合的傳統(tǒng),里爾克
      
      正是這一傳統(tǒng)的繼承者。他特別受到荷爾德林的影響。荷爾德林由于瘋狂而獨樹一幟,先知
      
      先覺,極力偏離德語詩歌的正統(tǒng)軌道。里爾克對荷爾德林情有獨鍾,是他懂得這偏離的意義
      
      ,他試圖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在這一傳統(tǒng)鏈條上,《杜伊諾哀歌》和《獻給奧爾甫斯十四
      
      行》在德語詩歌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問題在于,我在前面提到西方基督教的傳統(tǒng)以外,還有一個所謂的以希臘理性精神為源頭的
      
      邏各斯傳統(tǒng),而西方詩歌一直是與這一傳統(tǒng)相生相克相輔相成的。自《荷馬史詩》以來,由
      
      于其他文類的出現(xiàn),詩歌的敘事性逐漸剝離,越來越趨于抒情性及感官的全面開放。但植根
      
      于西方語言內(nèi)部的邏各斯成為詩人的怪圈,越是抗拒就越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到了二十世
      
      紀,更多的西方詩人試圖擺脫這個怪圈,超現(xiàn)實主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他們甚至想借助
      
      自動寫作來戰(zhàn)勝邏各斯的陰影。
      
      【一戰(zhàn)導(dǎo)火索】
      
      1914年6月28日上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和夫人索菲亞乘火車抵達薩拉熱窩。作為奧地
      
      利軍隊總監(jiān),他是應(yīng)波斯尼亞殖民總督的邀請來視察軍事演習的。而6月28日是東正教的節(jié)日
      
      ,塞爾維亞人為1389年他們被奧斯曼帝國及土耳其人打敗而默哀,并悼念他們的民族英雄。
      
      為什么斐迪南會選中這樣一個日子到帝國最具反抗性的省份來?更何況他當時已得到有關(guān)刺
      
      殺可能性的警告。
      
      當斐迪南夫婦登上豪華轎車前往市政廳時,他倆似乎心情很好。車隊剛出發(fā)不久,暗殺小組
      
      就向他們投擲手榴彈,司機及時閃避并加快車速,手榴彈落在后面轎車輪子下,造成多人受
      
      傷,包括兩個隨行官員。車隊繼續(xù)向市政廳開去。
      
      在歡迎儀式上,薩拉熱窩市長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講稿,念道:“值此殿下訪問之際,我們心
      
      中充滿歡樂,這是殿下給予我們首都的最大榮譽??”斐迪南大公憤然打斷他的講話:“你有
      
      什么好說的?我來薩拉熱窩訪問,居然有人向我扔炸彈。真是無禮!”
      
      歡迎儀式后,斐迪南要去市立醫(yī)院看望傷員。總督?jīng)Q定讓車隊改變路線,避開市中心,但一
      
      時疏忽,忘記把這一決定告訴司機了。途中,當與斐迪南同車的總督發(fā)現(xiàn)汽車仍按原路,馬
      
      上命令司機掉頭。正好普林奇普坐在街角的咖啡館,他正為同伴刺殺的失敗及自己的不利位
      
      置而懊惱。歷史,讓總督的疏忽和普林奇普的運氣拼在一起。他大步走過去,從外套口袋抽
      
      出勃郎寧手槍,離那輛敞蓬轎車僅三步之遙。第一顆子彈射穿索菲亞的腹部,另一顆擊中斐
      
      迪南胸口。然后他掉轉(zhuǎn)槍口對著自己,被一個旁觀者奪下。軍官們趕來,用刀背把他抽得皮
      
      開肉綻,押往警察局。八個同案犯被送上法庭,但由于普林奇普不到被處死的法定年齡,被
      
      判20年監(jiān)禁。1918年4月28日,普林奇普因肺結(jié)核死于獄中。他用于行刺的是一把1910年制造
      
      0.32口徑的半自動勃朗寧手槍。
      
      【奧匈帝國】
      
      一個作家和一個帝國,就象花草和其生長的水土氣候的關(guān)系一樣微妙,往往超越種族和語言
      
      的界限。奧匈帝國鼎盛時期包括15種語言。在我看來,近千年的超穩(wěn)定結(jié)構(gòu)和日爾曼刻板嚴
      
      謹?shù)拿褡逍愿裣嘟Y(jié)合,構(gòu)筑了一個舉世無雙的龐大的官僚機構(gòu),而卡夫卡的“城堡”正是其
      
      捷克版的偏離。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可以找到不同作家的血緣聯(lián)系,他們是同屬奧匈帝國“
      
      植被”的。其中有卡夫卡(哈謝克(特拉克爾(里爾克(策蘭(赫伯特(米沃什(茨維格(約瑟夫(羅
      
      斯(維特根斯坦(本雅明等。如果可以重新分類的話,他們是奧匈帝國的作家。
      
      茨威格曾在他的回憶錄《昨天的世界》描述了19世紀末奧匈帝國的生活:“我試圖找到第一
      
      次世界大戰(zhàn)前我成長時期的簡單模式,但愿我能復(fù)原這個被稱為‘安全的黃金時代’。在我
      
      們近千年的奧地利君主統(tǒng)治中,一切似乎永久不變,國家本身是這穩(wěn)定的主要保證人??在這
      
      個廣闊帝國,一切堅定不移地立在指定的地方,頭頭就是老皇帝;他死了,人們知道(或相信
      
      )另一個會代替他,什么也不會改變明文規(guī)定。沒有人想到戰(zhàn)爭,革命,叛亂。所有激進和暴
      
      力在一個理性的時代似乎都是不可能的?!?br />   
      【現(xiàn)代性】
      
      現(xiàn)代性是個復(fù)雜的概念,一方面是社會的現(xiàn)代性,另一方面是美學的現(xiàn)代性。社會的現(xiàn)代性
      
      以進步為本,對基督教的時間觀有所繼承;而美學的現(xiàn)代性是以頹廢為重要特征,是對社會
      
      現(xiàn)代性的反動。對進步主義的批評其實早從浪漫派就開始了,而真正的高潮是二十世紀初反
      
      科學反理性的藝術(shù)運動,表現(xiàn)主義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他們不滿足于對客觀事物的驀寫,要
      
      求進而表現(xiàn)事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huán)境的描繪而揭示人的靈魂;
      
      要求不停留在對暫時或偶然現(xiàn)象的記述而展示其永恒價值。
      
      尼采在《論瓦格納》一文中寫道:“每一種文學頹廢的標志是什么?生活不再作為整體而存
      
      在。詞語變成主宰并從句子中跳脫出來,句子延伸到書頁之外并模糊了書頁的意義,書頁以
      
      犧牲作品整體為代價獲得了生命?整體不再是整體。但這是對每一種頹廢風格的明喻:每一次
      
      ,原子的混亂,意志的瓦解??”
      
      【維特根斯坦和特拉克爾】
      
      維特根斯坦和特拉克爾從未見過面。
      
      1913年1月20日,維特根斯坦的父親死于喉癌。他寫信到劍橋給他的老師羅素:“他在我所能
      
      想象的一種最完美的狀態(tài)中死去,沒有絲毫痛苦。象孩子般睡著了?!备赣H留下一筆巨大的
      
      遺產(chǎn),維特根斯坦決定把屬于自己部分的三分之一捐出去。為此,他求助于德高望重的《伯
      
      瑞那爾》雜志的主編費克:“對不起,懇請您滿足我的請求,我想托付給您10萬克朗的款項
      
      ,這筆錢按您的意思分發(fā)給貧困的奧地利藝術(shù)家。”得到捐贈的有十個藝術(shù)家,包括詩人里
      
      爾克和特拉克爾,畫家可科施卡和建筑師盧斯等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維特根斯坦自愿報名參軍。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現(xiàn)在不能工作了
      
      ,但也許能去死?了悟的人生是一種抗議人世困苦的多么幸運的人生?!彼胪ㄟ^戰(zhàn)爭磨礪自
      
      己,使自己能在生死邊界上考察哲理體驗人生。
      
      1914年到1916年兩年間,維特根斯坦寫了大量日記,很少談到他個人的經(jīng)歷,主要記述他的
      
      哲學思考。面對戰(zhàn)爭帶了的種種苦難,他又能說什么呢?這正是他早期著作《邏輯哲學導(dǎo)論
      
      》中的主題:“對不可言說的東西,只能保持沉默?!睉?zhàn)爭成為他一生中的重大轉(zhuǎn)折,動搖
      
      了《邏輯哲學導(dǎo)論》的理性分析的基礎(chǔ),對不確定性的探討以及對此在意義的懷疑,不斷地
      
      把他推向瘋狂的邊緣。
      
      維特根斯坦和特拉克爾同在東部戰(zhàn)線,一度離得很近。他作為一名普通士兵先在一艘巡邏艇
      
      上服役。有一天,結(jié)束巡邏任務(wù)返回駐地后,他收到特拉克爾的一張明信片。特拉克爾那時
      
      已近于神經(jīng)崩潰,住進克拉克夫一家軍醫(yī)院的精神病房。他是從費克那兒得到他的地址的,
      
      想見見這位未曾謀面的恩人。
       
      維特根斯坦對特拉克爾當時的悲劇一無所知。他于1914年9月6日來到那家醫(yī)院時,特拉克爾
      
      已經(jīng)安葬了,他于三天前服用過量的可卡因而死去。維特根斯坦在一張給費克的軍用明信片
      
      上寫道:“我很震驚,雖然我不認識他。感謝您寄來的特拉克爾的詩,我雖不懂,但他的心
      
      聲使我感到榮幸。這是真正的天才人物的心聲?!?br />   
      哲學家和詩人就這樣永遠錯過了,就象他們各自使用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一樣:維特根斯坦旨在
      
      把可說的東西弄清楚,而特拉克爾則要把不可說的東西表現(xiàn)出來。
      
      【帕斯捷爾納克】
      
      曼德爾施塔姆的妻子娜杰日達說過:“莫斯科在帕斯捷爾納克出生以前就屬于他。”我琢磨
      
      這話意味著城市和作家的特殊關(guān)系,往往互為因果,即一個城市孕育了一個作家,而一個作
      
      家反過來強化了一個城市的性格。比如老舍之于北京,卡夫卡之于布拉格,曼德爾施塔姆之
      
      于彼得堡。
      
      1900年一個炎熱的夏日,在莫斯科火車站,他們一家正準備前往敖德薩,一個披黑色斗篷的
      
      陌生人從車窗外認出列昂尼德,他們用德語熱烈交談。那人就是里爾克。這是他和女友莎洛
      
      美第二次俄國之行。一年前他們第一次來到莫斯科,就拜訪過列昂尼德,并通過他見到托爾
      
      斯泰。這次正巧同車,他們想再去拜訪托爾斯泰。在父親的安排下,通過乘同一列車在鐵路
      
      局工作的朋友,給托爾斯泰拍了個電報,得到肯定的答復(fù)。他們在一個小站下車,托爾斯泰
      
      派來的馬車正在等候。這對年僅十歲的鮑里斯終生難忘。
      
      1926年春,里爾克在跟鮑里斯父親的通信中提到他,讓他激動萬分。他立即給一直崇拜的里
      
      爾克寫了封長信,除了溢美之詞,他也談到俄國的現(xiàn)狀:“我們的革命也如此——它是個與
      
      生俱來的矛盾:一個時間之流的斷裂,卻貌似靜止而動人心魄的景觀。我們的命運也如此,
      
      它靜止而短促,受制于神秘而又莊嚴的歷史特殊性,甚至連其最微小最滑稽的呈現(xiàn)也是悲劇
      
      性的……最近幾天,在我身上就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此前漫長的八年之間,我非常不幸,連死
      
      都無所謂,雖說在極度沮喪中從未忘記革命那崇高的悲劇成分。我完全無法寫作,得過且過
      
      。一切已在1917至1918年間寫盡了?!彼炎≡诎屠璧拇木S塔耶娃介紹給里爾克。里爾克不
      
      久給鮑里斯回信了。這封寫在淡藍色信紙上的短箋一直被珍藏著,直到臨終時還放在貼身的
      
      皮夾里,上面標明“最珍貴的”。
      
      1934年8月,在莫斯科召開了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由高爾基主持,帕斯捷爾納克參加了,并
      
      選為理事。布哈林在報告中把帕斯捷爾納克稱為大詩人,引起很多人的不滿。
      
      若二十年代會因持不同政見而受苦,到了三十年代即使不關(guān)心政治也會被認為是一種反抗。
      
      鮑里斯面臨巨大的困境:在評論家把他捧上了天的同時,想把他塑造成符合他們需要的詩人
      
      。鮑里斯擔心在馬雅可夫斯基死后,他取而代之,成為蘇維埃政權(quán)的官方詩人。在1953年的
      
      一封私人信件中,他描述了當時的痛苦:“那時我比現(xiàn)在年輕十九歲,馬雅可夫斯基還沒被
      
      神化,他們吹捧我,送我去國外旅行,我只要寫任何烏七八糟的東西,他們都會出版;事實
      
      上我沒有任何病痛,我一直苦于掙脫,就像中了邪的童話英雄一樣?!?br />   
      鮑里斯第一次見到斯大林是1924年冬天。斯大林召集帕斯捷爾納克、葉賽寧和馬雅可夫斯基
      
      三個詩人,詢問關(guān)于把詩歌從格魯吉亞文(斯大林的母語)翻成俄文的問題。這是的里斯唯一
      
      .一次與斯大林面對面。他在晚年回憶時描述道:斯大林是“他所見過的最可怕的人——螃
      
      蟹般的侏儒,有一張黃色麻臉和翹起來的唇須?!倍驮谀且粫r期,他稱斯大林是“一個真
      
      正的領(lǐng)導(dǎo)人”,并寫過歌頌斯大林的詩歌。
      
      施克洛夫斯基于1923年到國外住了兩年,主要在柏林,在那兒出版了兩本小說。這位俄國形
      
      式主義的首領(lǐng),在柏林見到詩人帕斯捷爾納克后寫道:“幸福的人。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憤
      
      世嫉俗。他應(yīng)該作為一個可愛的、被人溺愛的、偉大的人度過自己的一生。”
      
      1937年“大清洗”拉開序幕,布哈林被捕并被處決,鮑里斯的不少同行也相繼消失。有一天
      
      ,幾個軍人來到他家,讓他在一份要求判處幾個元帥死刑的公開信上簽名,被他嚴詞拒絕:
      
      “同志,這不是簽發(fā)劇場的入場券,我不能簽!”但兒天后在《文藝報》發(fā)表的作家簽名信中
      
      ,居然有他的名字。他沖到作家協(xié)會去抗議。“我什么事都想到了,就是沒想到作協(xié)能干出
      
      如此卑鄙的勾當!沒有人給予我決定他人生死問題的權(quán)力!替我簽名,就等于把我處死尸后來
      
      在即將分娩的妻子的懇求下,他只好放棄追查。
      
      二次大戰(zhàn)終于結(jié)束了。自1923年到1946年期間,鮑里斯雖然常發(fā)表不合時宜的言論,但總體
      
      而言他在政治上是搖擺不定的。斯大林的陰魂一直困擾著他。1946年是他生活的重大轉(zhuǎn)折點
      
      ,那一年他五十六歲。他一直想寫一部重要的作品,關(guān)于革命和他同時代人的命運。1946年
      
      年初,他在給曼德爾施塔姆的遺孀娜捷日達的信中寫道:“我想寫一部關(guān)于我們生活的敘事
      
      作品,從布洛克到這場戰(zhàn)爭,大概寫上十章到十二章,不會更多。你可以想象,我如何急于
      
      寫它,又擔心在完成前會發(fā)生什么意外!而我經(jīng)常不得不中斷寫作!”這部長篇小說于1946年
      
      動筆,到1955年完成。最初的書名是《少男少女》,后改為《日瓦戈醫(yī)生》。
      
      1955年《日瓦戈醫(yī)生》接近尾聲,鮑里斯寫道:“我近些年的生活如此充實、潔凈,沉浸在
      
      我所熱愛的作品中,對我來說,它是靈魂上幾乎持續(xù)不斷的節(jié)日。我很滿足,我為它而幸福
      
      ,而小說就是這幸福的發(fā)泄與表達。”
      
      1958年10月,瑞典文學院把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帕斯捷爾納克,以表彰他“在現(xiàn)代抒情詩和偉
      
      大的俄羅斯敘事文學領(lǐng)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帕斯捷爾納克給瑞典文學院拍了個電報:“無
      
      比感謝,激動,自豪,驚奇,慚愧。”他在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時說:“我無比幸福,
      
      但您要知道,從此我就會變成孤家寡人,這是一個新的角色——孤獨者的角色,我好像生來
      
      就該如此?!?br />   
      他立即遭到官方發(fā)動的圍攻。報刊上謾罵的文章鋪天蓋地。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理事會主席團為此
      
      專門開會。鮑里斯最后一分鐘決定不去參加,寫了個發(fā)言提綱。他說,他不指望得到公平對
      
      待,但請大家記住,將來遲早還得為他平反。在結(jié)尾處他寫道:“我事先就原諒了你們?!?br />   
      他被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開除。官方組織高爾基文學院的學生到他的別墅去示威游行,但遭到大部
      
      分學生的抵制。他和一個住在附近的高爾基文學院的學生、楚瓦士詩人艾基(Gennady Aygi)
      
      相識,并成為忘年之交。在帕斯捷爾納克的鼓勵下,艾基開始改用俄文寫作。由于他們之間
      
      的友誼,艾基被踢出高爾基文學院。
      
      【俄國形式主義】
      
      英國著名理論家伊格爾頓(TerryEagleton)指出,“如果人們想為本世紀文學理論的重大變化
      
      確定一個開始的時間,最好是定在1917年,這一年,年輕的俄國形式主義者維克多?施克洛夫
      
      斯基發(fā)表了他的開拓性的論文《藝術(shù)即手法》?!?br />   
      1915年,在莫斯科成立了以羅曼,雅各布森為首的“莫斯利?語言學研究小組”,1916年在彼
      
      得格勒成立了以維克多?施克洛夫斯基為首的“詩歌語言研究會”,他們當時多數(shù)都還是大學
      
      生。后來被論敵統(tǒng)稱為“俄國形式主義”。其鼎盛期一直延續(xù)到二十年代,后來由于托洛茨
      
      基的嚴厲批判,加上隨之而來的斯大林的政治高壓,于三十年代銷聲匿跡。雅各布森于1920
      
      年移居到布拉格,和布拉格學派掛鉤,后發(fā)展成結(jié)構(gòu)主義。他作為猶太人在1941年移居到美
      
      國,在大學教書。
      
      俄國形式主義是對俄國十九世紀傳統(tǒng)的文藝理論的一種反動。他們提出文學自主性的問題,
      
      把文學作為專門的對象來研究。雅各布森指出:“文學研究的對象不是籠統(tǒng)的文學,而是‘
      
      文學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其為文學作品的東西。”他們反對形式與內(nèi)容的二:元淪,
      
      而把形式放在首要位置,認為形式不是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形式,而形式本身就有含義,具有本體的
      
      意義。施克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藝術(shù)總是獨立于生活的。在它的顏色里永遠也不會反映
      
      出飄揚在城堡上的那面旗幟的顏色?!?br />   
      雅各布森從語言的功能人手,指出詩歌語言和日常語言的區(qū)別。他認為詩歌功能使語言最大
      
      限度地偏離實用目的,而指向其形式自身,包括韻律、詞匯和句法。文學語言中的聲音和意
      
      義之間、語法結(jié)構(gòu)和主題模式之間均有特殊的呼應(yīng)關(guān)系。后來他成為結(jié)構(gòu)主義的奠基人之一
      
      。
      
      “陌生化”是施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他在《藝術(shù)即手法》中指出;“藝術(shù)的技
      
      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強度,因為感覺過程就是審
      
      美目的,必須設(shè)法延長,藝術(shù)是體驗對象的藝術(shù)構(gòu)成的一種方式,而對象本身并不重要?!?br />   
      在日常語言的俗套中,我們對現(xiàn)實的感受變得陳腐、遲鈍、“自動化”,文學語言則通過對
      
      日常語言的強化、凝聚、扭曲、縮短、拉長、顛倒等手段,使日常語言“陌生化”,從而更
      
      新我們的習慣反應(yīng),喚起我們對事物對世界新鮮的感知。
      
      俄國形式主義和未來主義關(guān)系密切,它為未來主義的語言試驗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未來主義是
      
      1905年革命后出現(xiàn)的許多先鋒流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雅可夫斯基。未來主義提出相
      
      當極端的口號:“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從現(xiàn)代性的船上扔出去?!钡S著
      
      斯大林大權(quán)在握后,文學所謂的自主性不復(fù)存在,所有的旗幟都必須是紅的。施克洛夫斯基
      
      受到嚴厲批判,不得不于1930年寫贊美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文章。時過境遷,形式主義終于
      
      得到平反。1961 年,施克洛夫斯基在一篇文章感嘆道:“光陰荏苒,太陽升起過一萬多次,
      
      四十個春秋過去了,現(xiàn)在西方有人想借我的話來爭辯飄揚在我的城堡上我的那面旗幟的意義
      
      ?!?br />   
      【托馬斯】
      
      問:你的詩,尤其早期的詩,試圖消除個人的情感,我的這一感覺對不對?
        答:寫詩時,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運或受難的樂器,不是我在找詩,而是詩在找我,逼
      
      我展現(xiàn)它。完成一首詩需要很長時間。詩不是表達"瞬間情緒"就完了。更真實的世界是在瞬
      
      間消失后的那種持續(xù)性和整體性,對立物的結(jié)合。
        問:有人認為你是一個知識分子詩人,你是怎么看的?
        答:也有人認為我的詩缺少智性。詩是某種來自內(nèi)心的東西,和夢是手足。很難把內(nèi)心
      
      不可分的東西分成哪些是智性哪些不是。它們是詩歌試圖表達的一個整體,而不是非此即彼
      
      。我的作品一般回避通常的理性分析,我想給讀者更大的感受自由。
        問:詩的本質(zhì)是什么?
        答:詩是對事物的感受,不是認識,而是幻想。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詩最重要的
      
      任務(wù)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摘自《托馬斯訪問記》
      
      問題二:你認為敘述性詩歌有沒有用?
        答:當然。敘述性是不可或缺的。如今大量單調(diào)而抽象的詩歌沒有敘述性運動,完全沒
      
      有,因此是僵死的。每首詩都必須有推進性的詩句或主題。其實一首詩越主觀,敘述性詩句
      
      越清晰。敘述性,在最廣泛的意義上,符合艾略特在談到“意義”時所說的“讀者的一種習
      
      慣”。順其運動,讓敘述采取讀者的那種邏輯習慣,詩的本質(zhì)就對他起作用了。
      
      在一個女演員的回憶錄中,記述了狄蘭的劣跡。她問狄蘭為什么來好來塢。狄蘭說,一來他想摸摸金發(fā)碧眼的小明星的乳頭,再者想見見卓別林。那個女演員滿足了他的愿望,先讓他用手蘸香檳消毒摸她的乳房,然后帶上他與卓別林和瑪麗蓮-夢露共進晚餐。而狄蘭在飯前就喝醉了,卓別林很生氣,把狄蘭趕走,他說偉大詩歌不能成為發(fā)酒瘋的借口。狄蘭的答復(fù)是在卓別林家門廊的一棵植物前撒了泡尿。
      
      
      【威爾士人】
      
      威爾士人是凱爾特人(Celt)的后裔,威爾士語是蓋爾語分支。在威爾士的詩歌傳統(tǒng)中,由兩
      
      種詩人組成。一種是由宮廷供養(yǎng)的詩人,一種是到處漂泊靠賣唱為生的游吟詩人。宮廷詩人
      
      要經(jīng)過韻律和基督教寓言的嚴格訓練,出口成章,歌功頌德。不同的宮廷以激烈比賽的方式
      
      選出桂冠詩人,分別由各威爾士大公豢養(yǎng)。十三世紀諾曼人人侵。游吟詩人轉(zhuǎn)向?qū)χZ曼人征
      
      服的頌揚,于是亞瑟王和騎士精神的浪漫故事傳遍整個歐洲。凱爾特游吟詩人離開自己的家
      
      鄉(xiāng)。據(jù)史書記載:“由于四處漂泊,游吟詩人得以穿過不同人們居住的土地。他們總是結(jié)伴
      
      而行,從北到南,有人被其歌聲感動,慷慨贈禮,他在同伴中名聲大振,展示死前靈魂的高
      
      貴和生命之光。他在大地上得到的回贈是永世盛名?!?br />   
      十五世紀,詩人戈威林(Dafydd ap Cwilym)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獲官方認可的詩歌形式,使宮廷詩
      
      人和游吟詩人合而為一。而游吟詩歌的傳統(tǒng),在英國內(nèi)戰(zhàn)期間被消解,直到當代威爾士舉辦
      
      的詩歌音樂比賽大會才開始復(fù)活。
      
      分裂的游吟詩歌傳統(tǒng)因分裂的語言而惡化。威爾士北部及山區(qū)在都鐸王朝以前一直講威爾士
      
      語,而威爾士南部在被諾曼人占領(lǐng)后,先說法語然后改成英語,游吟詩人還學會了用外語唱
      
      贊歌。英語在十九世紀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遍及整個威爾士,成為南威爾士的日常語言,不僅
      
      工作社交,甚至連教堂唱贊美詩和詛咒發(fā)誓也在內(nèi)。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格蘭文化已
      
      在威爾士處于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威爾士詩人開始放棄了他們祖輩的語言。也許唯一幸存的傳
      
      統(tǒng),就是對牧師和詩人的尊敬。無論在廠礦村鎮(zhèn),只要舉辦葬禮,詩歌仍是必不可少的。
      
      
  •   說的真好??!
  •   手動贊!
  •   你在lofter上的詩也很好,讀起來舒服,母語寫出來的就是有天然地舒服。
  •    同意你 北島不懂德文和俄文 憑什么對人家根據(jù)德文 俄文翻譯的詩歌評頭論足
        他自己從英譯本再翻譯 還能有多少可靠性呢,越看越不想看他的譯本
  •   《十七個遠方》 試讀了一下朝鮮 怎么覺得故事沒完就嘎然而止了 而且老人有兒子有不少的補恤金這個也很突兀。。。
  •   嗯,是有些突兀。不過想表達的是老人的絕望,他已沒有活下去的動力,也沒有自殺的勇氣。
  •   我也不是搞文學的 就說一下自己讀后感哈 莫怪 結(jié)尾再潤色下就好了 老人到底殺沒殺過美國鬼子也沒交待 感覺整體有點平淡了 呵呵
  •   《論<惡之花>》是燕山出版社的那一本吧。我看完了呵呵。本來買那一本就沖著這個,詩倒是沒看,郭老師把大部分都翻譯成每一行十二字,也真難為了郭老師。這豆腐塊湊的別人看著都擰巴。
  •   同感!我在書店里翻這本書,很不滿于北島的自負,所以終于沒買。
  •   關(guān)于柏樺
       其實柏樺開頭的序言總體而言給人的感覺是東拼西湊不知所云。——————————————————————————
    看到這里會心一笑,看來有這樣感受的人不止我一個啊。
    整篇評論寫得真好!贊一個
  •   特朗斯特羅默一百五十年歷史的老式排房是一個“開放與關(guān)閉的空間”。。。他的思想如倒影一般在凝固在那里,一動不動。不!是在飛。
    寫得真好。我也特別喜歡特郎斯特羅姆,喜歡《開放與關(guān)閉的空間》。
  •   咳咳= 。=這到底是不是書評了。
  •   里爾克
  •   .....,
    ..,..,......
    ...,......
    ——灰灰灰灰
  •   ……⊙▽⊙……O_o……
  •   少年吟得一首好詩-_-||
  •   詩人有自己的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時豐富而且多情,在這個世界里,他的生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張揚,在這個世界里,他有著我們難以企及的高度和難以走進的孤獨,我羨慕詩人的地方在這里,我心疼他們的地方。
  •   因為這篇評論
    明天就去圖書館找找看嗯
  •   @oasis
    謝謝這么捧場
    其實不算頂級好書,只是可以一看的書而已啦
  •   其實感興趣的不在它內(nèi)容本身
    而是想去探探你所說的黑色秩序~
  •   那要讀完了整本書的樣子
    而且也許是我妄加揣測了北島呢~
  •   對那種整本書的線索神馬的還是很喜歡的~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北島~
  •   我個人覺得北島應(yīng)該沒有一千個哈哈哈
  •   因為這句話我對他的作品整體更感興趣了。。
  •   - - 固執(zhí)的奇怪的人兒哈哈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