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中國書店出版社 作者:黃公望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為無用禪師所晝的作品,此卷縱31.8厘米,現(xiàn)存兩段相加橫為691.3山厘米,晝後有黃公望八行款識,從中可知,此畫始作於更正七年(1347年》,時黃公望79歲.黃公望畫此卷時,必有興致有想法時才肯落筆,故時作時輟,至82歲題款時已歷四年,尚未完成。與黃公望頗有交往的僧人無用早就看上了這件未完成的杰作,因伯別人巧取豪奪,便先讓黃公望寫上無用的名字,以贈給無用。
《富春山居圖》描繪了初秋時分富春江兩岸翠微杏靄的優(yōu)美景色。晝中峰巒曠野,叢林村舍、漁舟小橋,飛泉茂林,令人目不暇接。筆墨蒼簡清潤,詳盡地表現(xiàn)了山水樹石靈氣和神韻。筆法既有濕筆披麻,另施長短幹筆擦,在坡峰之間還采用了近似米點的筆法。畫面層次豐富,畫中不同樹木的質(zhì)感和空間對比都表現(xiàn)得極為充分,連作為點綴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繪得生動嚴(yán)謹(jǐn),比例合度。畫面僅用水墨渲染,但深淺濃淡的水墨在宣紙上轉(zhuǎn)化為無窮的「色彩」,使畫面空白具有自然而真實的空間感,給以以揮灑奔放、
一氣呵成的深刻印象。若明若暗的墨色,超越了隨類賦彩的傳統(tǒng)觀念,自然地籠罩在景物之上,化為一種明媚的氛圍,令人產(chǎn)生親切之感,充分反映了元代山水晝以山川樹石寄與抒情的傾向。
此卷自右至左,起首畫小山臨江,上有卵石雜樹,山腳迤邐而下,近景秋樹蕭疏,中連洲渚,傍岸水閣涼亭,江波浩渺,遠(yuǎn)山一帶。再後岡巒起伏,山峰重疊,綿互不斷,坡石雜樹,掩映屋舍人家,山溪迂回穿過,群山之左,坡坨綿延,遠(yuǎn)水空闊,近岸松樹數(shù)株,或挺立直上,或偃蹇臨江,松下有茅車,
一人閑坐,觀看水面野鳧,水面扁舟往來,有人垂釣其上。遠(yuǎn)岸坡石土阜,連接二市沙洲,其上點綴以房舍林木水亭,小船江中并行,沙洲上有板橋通往前山,
一人扶仗而行。終於孤峰突起江面,遠(yuǎn)山起伏,江水浩瀚。
全卷群峰競秀,江水泱泱,山巒起伏,沙洲映帶,叢樹人家,漁舟往來,疏樹小亭,倚欄閑坐。極盡變化而一氣貫穿,風(fēng)光無盡而閑適自得。隨著畫卷展開,忽如游於富春江上,忽而進入蒼山之中,忽而山從人面起,忽而豁然一望無際。然而它不同於宋代可望可游的行旅山水,晝中沒有車騎行旅,板橋客店,有的是山坳水濱的房舍涼亭,晝中人物的駕舟垂釣,小憩水亭,策仗過橋,是大自然的生機和山居的閑適自在。
在《富春山居圖》中,幹筆與濕筆相交錯,筆法自由靈活,淡柔鬆軟、溫雅乎和,寧靜虛空,筆墨乾枯,多用側(cè)鋒皴擦,惜墨如金,墨色淡雅多姿,幾條翠不出鬆散柔和的特質(zhì)。復(fù)筆、改筆較多,將文人書法弌用筆可以變化的程度發(fā)揮到極致。藉由這種豐富的筆墨變化,既表現(xiàn)山水充沛的內(nèi)在生命力,又展示了畫家思靜意淡的平和與自由的心境。
作者簡介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原名陸堅,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遂改姓名。豐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井西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攻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五十歲後始晝山水,師法趟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guān)仝、李戍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筆墨簡遠(yuǎn)逸邁,風(fēng)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他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