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0 出版社:宗教文化 作者:李承貴 頁數(shù):595 字數(shù):5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所研究對象為“宋代儒士佛教觀”。所謂“佛教觀”,就是對佛教常識的認知、佛教教義的理解和佛教功用的評價?!度迨恳曈蛑械姆鸾獭未迨糠鸾逃^研究》選擇了兩宋時期的歐陽修、王安石、李覯、張載、程顥、程頤、胡宏、張拭、張九成、陸九淵、陳亮、葉適、朱熹等十三位儒家學者,對他們關(guān)于佛教的認知、理解和評價方面的文獻進行搜集、分辨、整理、研讀,以使他們對佛教認知、理解和評價的內(nèi)容能夠全面而系統(tǒng)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并對每位儒家學者之佛教觀的基本特征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chǔ)上,對宋代儒士佛教觀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探索,認為宋代儒士佛教觀具有“儒學本位”、“實用性”、“
隔膜性”、“否定性”、“多樣性”等五大特征。宋代儒士所展開的對佛教的認知、理解和評價,其基調(diào)是批判的、否定的,其目標則是儒學的復(fù)興;所以,宋代儒士佛教觀的展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新儒學的建構(gòu)過程。
宋代儒士所展開的對佛教的認知、理解和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佛教的不足,揭示了佛教在傳播、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佛教界檢討佛教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評估佛教教理系統(tǒng)的長短優(yōu)劣,從而為修正佛教發(fā)展中的錯誤、健康地發(fā)展佛教,以及理順佛教與儒學之間的關(guān)系,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宋代儒士佛教觀的研究,不僅讓我們觸摸到了兩宋主流儒家學者在處理儒學與佛教關(guān)系上的真實心態(tài),也讓我們了知此“真實心態(tài)”形成的復(fù)雜因緣。
作者簡介
李承貴,江西萬年人,哲學博士。曾任南昌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教研室、王任,江西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F(xiàn)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dǎo)教師。2005年入選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07年入選江蘇?。骸?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2005年獲美國西來大學國際佛教研究榮譽獎。出版著作8部,主要有:《中西文化之會通》、《20世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方法問題》、《德性源流——中國傳統(tǒng)道德轉(zhuǎn)型研究》、《存在之思——對生活與文本的哲學追問》、《楊簡》(兩人合著)等,發(fā)表論文130余篇,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二等10余項。
書籍目錄
總序
序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導(dǎo)言
第一章 歐陽修、王安石的佛教觀
第一節(jié) 歐陽修的佛教觀
一、"衡論高僧"與"錄古警世"
二、"佛法奸邪"與"修本勝之"
三、"批佛無力"與"拓儒新境"
第二節(jié) 王安石的佛教觀
一、"盡經(jīng)有取舍"與"亂俗非佛教"
二、"一性亦無性"與"空身即法身"
三、"空以無相立"與"道因用世顯"
第二章 李覯、張載的佛教觀
第一節(jié) 李覯的佛教觀
一、"釋氏盛行"與"施難財用"
二、"佛法幽深"與"有功教化"
三、"異同相濟"與"佛儒新境"
第二節(jié) 張載的佛教觀
一、"訪諸釋教"與"學絕道喪"
二、"太虛即氣"與"萬法皆空"
三、"窮理盡性"與"妄意天性"
四、"救儒有功"與"判佛有失"
第三章 程顥、程頤的佛教觀
第一節(jié) 存在的迷失
一、"成壞為常"與"惡事害道"
二、"不識道體"與"內(nèi)外不貫"
三、"執(zhí)著生死"與"皆為己私"
第二節(jié) 佛儒之異
一、"絕類棄類"與"遵禮守義"
二、"萬物一性"與"異物異性"
三、"以賤率人"與"以貴率入"
四、"住空定妄"與"所止而止"
五、"畏懼生死"與"生死自然"
第三節(jié) 理解的境際
一、"義理的交融"與"旨趣的轉(zhuǎn)向"
二、"態(tài)度的偏執(zhí)"與"佛理的誤讀"
三、"二程之同異"與"佛儒新關(guān)系"
第四章 胡宏、張拭的佛教觀
第一節(jié) 胡宏的佛教觀
一、"三綱馳絕"與"耗蠹財利"
二、"寂滅為宗"與"生無方所"
三、"離物談?wù)?與"行無法度"
四、"腐朽為神奇"與"領(lǐng)域被措置"
第二節(jié) 張*的佛教觀
一、"辟而墮于釋氏"與"禮而雜于異
二、"有適有莫"與"無適無莫"
三、"反經(jīng)"與"固本"
四、"親物去物"與"此得彼失"
第五章 張九成、陸九淵的佛教觀
第一節(jié) 張九成的佛教觀
一、"設(shè)心六度"與"神臂弓禪"
二、"礙于倫理"與"絕滅人性"
三、"身棲禪林"與"心系孔孟"
第二節(jié) 陸九淵的佛教觀
一、"同異異端"與"是非異端"
二、"在世為公"與"出世求私"
三、"大偏之學"與"明手鋤頭"
四、"陽儒陰釋"與"儒體佛用"
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佛教觀
第一節(jié) 陳亮的佛教觀
一、"取息養(yǎng)僧"與"自遵其教"
二、"世不可出"與"玩心形表"
三、"經(jīng)權(quán)相交"與"囿于小成"
第二節(jié) 葉適的佛教觀
一、"讀佛書千卷"與"以華言復(fù)命"
二、"厚佛自便"與"佛有其俗"
三、"遁耕織之勞"與"以壞滅為旨"
四、"操自小之心"與"以己意立言"
五、"儒先而有容"與"識偏卻顯智"
第七章 朱熹的佛教觀
第一節(jié) 佛教常識論
一、"明帝求法"與"莊老助禪"
二、"佛家三門"與"經(jīng)有節(jié) 縮"
三、"'四大'源儒"與"語本莊列"
第二節(jié) 佛教本體論
一、"私利之生"與"空寂為本"
二、"空無道理"與"無物可格"
三、"老氏依舊有"與"釋氏乃全無"
四、"心體非物"與"性體為空"
第三節(jié) 佛教心性論
一、"反觀乎心"與"以心捉心"
二、"作用是性"與"性中無理"
三、"不置是非"與"存養(yǎng)非理"
第四節(jié) 佛教倫理論
一、"不守倫理"與"自私其身"
二、"無緣之慈"與"民物為一"
三、"殘害人倫"與"絕類止善"
第五節(jié) ,禪宗論
一、"清虛靜默"與"詭譎支離"
二、"禪行無相應(yīng)"與"義理掃無余"
三、"禪道風行"與"佛教大壞"
四、"識見雖偏"與"迷霧見日"
第六節(jié) 薄佛厚儒論
一、"韓歐昧道"與"本末皆異"
二、"略識佛理"與"深度誤讀"
三、"日常知識化"與"儒學本位論"
四、"理會自家事"與"救振往圣學"
第八章 宋代儒士佛教觀合論
第一節(jié) 宋儒認知佛教狀況概覽
一、"周遍性認知"與"否定性判斷"
二、"繁富的識見"與"失真的理解"
第二節(jié) 宋儒佛教觀基本特征
一、"本位性"與"實用性"
二、"隔膜性"與"否定性"
第三節(jié) 新儒學中的佛、儒關(guān)系
一、"同質(zhì)相融"與"異質(zhì)相斥"
二、"取佛教之長"與"補儒學之短"
三、"儒學為體"與"佛教為用"
第四節(jié) "佛教的批判"與"儒學的再生"
一、"儒學的純化"與"禮義的夯實"
二、"體系的完善"與"方向的確定"
第五節(jié) "儒士的意見"與"佛教的前程"
一、"特殊的載體"與"內(nèi)容的調(diào)適"
二、"特質(zhì)的更換"與"理性化走向"
參考書日
后記
編輯推薦
《儒士視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觀研究》選擇了兩宋時期的歐陽修、王安石、李覯、張載、程顥、程頤、胡宏、張拭、張九成、陸九淵、陳亮、葉適、朱熹等十三位儒家學者,對他們關(guān)于佛教的認知、理解和評價方面的文獻進行搜集、分辨、整理、研讀,從而使他們對佛教認知、理解和評價的內(nèi)容能夠全面而系統(tǒng)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并對每位儒家學者之佛教觀的基本特征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研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